长城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较长的墙体防御建筑,位于中国北部,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原地区现存分布最广、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时间跨越两千多年,空间纵横数万里。长城的修筑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典故“烽火戏诸侯”便是发生在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长城修筑的长度都相对较短,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被称为先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战,为抵御北方匈奴的骚扰,在先秦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其长度达万里,长城也是从这时起称为“万里长城”。长城又历经了汉、晋等十多个朝代的修建,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明朝修建的长城全长12700余里,涉及新疆、甘肃省、陕西省等17个省区市。长城并不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城墙是其主体部分。历代依照“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修筑长城,直到清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活动才停止。部分地段的长城因年久失修等原因,只剩下遗址。
截止到21世纪为止,人们常见的长城如八达岭长城、箭扣长城、角山长城等均为明朝时期所建。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23年为止,现存长城的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其中明长城的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截止到2020年,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2023年10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西段,一处建筑基址出土摆放整齐的59枚石雷,考古工作者综合判断该建筑基址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的建筑。
长城作为华族的象征之一,其历史意义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今世界都极重要,即在古代战争时期有着积极的防御意义,和平时期有着通商互市的意义。在当今,长城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北方的人文风气,也有着长城之美。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命名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记载齐国曾在山岭上修筑长城。春秋时楚国称长城建筑为方城。战国之后长城曾被称为堑、长堑、城堑、墙堑。在史书中常把长城同塞并称,所以长城也被称为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等。金朝称长城为金界壕遗址。明朝称长城为边墙或边垣。
长城在不同朝代被称为不同的名称,有些名称在多个朝代通用,有些则只在某一朝代使用。长城的名称也有些在整个长城所经过的地区使用,有些则只在特定地区使用。学者对长城的称谓进行了一些局部总结。
长城的称谓虽然不同或相似,但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变迁或演变关系。然而,从某些时期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统治者心态的差异。长城的定义包括符合军事防御工程的建筑,常见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
长城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管子》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市千余里,以备楚。”历史文献记载春秋齐长城遗址,除有文字文献之外还有青铜器骉羌钟上的铭文:“唯有再祀,骉羌作伐,厥辟韩宗击。率征秦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县。”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长城被称为“方城”。《春秋左传注》中记载:楚成王十六年(前656),屈完对齐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又有《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在楚文化研究中,“楚方城”是一个涵盖防御体系和历史地理概念的术语。根据各种典籍记载,“楚方城”具有以下四种含义:首先,它是楚国长城的代称。《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其次,它指的是楚国的关隘名,即方城塞。《吕氏春秋》中明确将方城与句注、居庸等关塞并列:“何谓九塞?曰: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陉,令,句注,居庸。”第三,它是指城邑,即方城邑。《水经注》中记载:“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第四,它是一个山名,即方城山。《荀子》中分析楚国的山川形势时说:“汝、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杨倞的注释中提到:“方城,楚北界山名也。”
钜防
齐国最初的长城可能是利用济河的堤防再筑墙连接山脉而成,被称为“钜防”。关于齐国何时修筑钜防的时间,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根据学者的分析推测,齐国修筑钜防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公元前555年左右。在此之前的几年,齐国一直对鲁国进行侵略,先后攻取了龙(今泰安市东南)、围成(今山东宁阻北)、围桃(今汶上县东北)等地,并且直逼鲁国都城曲阜。《战国策·秦策一》:“长城、钜防,足以为塞。”一本作“钜坊”。鲍彪注:“《苏秦传》注:‘济北卢县有防门,又有长城,东至海。’《后志》注:‘防门即钜防。’”《史记·苏秦列传》:“虽有长城、钜防,恶足以为塞。”裴駰的集解中引用了徐广的说法“济北卢县有防门,又有长城东至海。”
堑、长堑、城堑、墙堑
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狭义的“堑”指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广义使用也曾代指长城。《史记》记载:“堑洛。城重泉。”指的是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沿南洛河修长城。蒙恬曾说:“起临洮县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明史》记载:“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
塞、塞垣、塞围
“塞”“塞垣”“塞围”,也常用来表示长城。“塞”,指古代边境上的险要地段,古时常建关于塞,一稽查行旅,称为关塞。但在秦汉及之后的个别时期,又曾指代长城。如《史记》记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说:“秦筑长城,汉起塞垣。”《魏书》记载:“七年六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上塞围。”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
历史文献中也有将“长城”与“塞”“亭障”“障塞”等词合称来指代长城。如《晋书》记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固阳秦长城遗址塞。”《史记》记载:“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通典》记载:密云郡“东北到长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堑、金界壕遗址
“界壕”“壕堑”是金长城专用名词,如《金史》的“入泰州市婆卢火所浚界壕”“参知政事宗叙请置沿边壕堑。”“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都是对金修建长城防御体系的记载。
边墙、边垣
“边墙”和“边垣”是明代使用的长城称谓。明代是修建长城最多的朝代,但基本上没有使用长城一词。明朝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防御,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九个镇,称为九边重镇,并将长城称为边墙。《明史》中有记载:“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镇边垣,延绵两千里。”明代兵部辑和由兵部尚书主持编纂的关于长城修建和戍守的文献中,也将长城称为九边。
其他的称谓
长城沿线各地对长城还有一些其他的称谓。如,许成、马建军的《宁夏古长城》记载,宁夏民间将黄土夯筑的长城墩台称为“长城蛋蛋”。长城沿线的村民常将明以前的长城称为“土龙”“黑土龙”或“黑地龙”等。少数民族语言中,也有对长城的专门称谓。长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从事沙漠考古工作的景爱,在《长城》一书中称“乌尔科”在蒙古语中就专指城墙、长城。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长城的修筑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曾修筑了连续排列的城堡,称为“列城”,这是长城的雏形。“烽火戏诸侯”典故的发生地就发生在列城之上。
到了公元七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霸,并根据各自防守的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了长城。最早修筑的国家是南方的楚国,当时楚国修建了数百米长的城墙名为“方城”,这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第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湖北神竹山县,东至泌阳县,大致呈半圆形。之后,齐、魏、赵、韩等诸侯国纷纷效仿楚国修筑长城,以求自卫。这些长城遍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每条长城自成起止,方向长短各有不同。后来为了将其与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有所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北长城是因战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时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为保护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降低对三国统一事业的影响。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秦惠文王时击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省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又让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发动军队消灭了唐训方,使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姬瑕下令于陇西县、北地郡、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武灵王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燕国
燕昭王即位(公元前311)后,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鲁国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在开归国后,立即率领大军攻击东胡,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东胡退却了一千多里的土地。又通过"度辽东而攻朝鲜"的行动,扩展了领土,直到浿水(现今朝鲜清川江)。因此,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从造阳(现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一直延伸到襄平。并设立了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西省、辽东郡,以抵御胡族的侵袭。
南长城
南长城则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楚长城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灭邓之后,在南阳盆地北部修筑方城县,即楚长城。后在公元前656年召陵会盟时展示给了中原诸侯国。在公元前531年的楚国灭国战争中,楚国在楚长城外围修筑了大量的列城,使其防御体系更加完善。
齐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早在战国初期,齐国的长城已经建成,而在公元前350年时,齐国进行了长城的扩展工程,使其加长加固,成为更强大的国防屏障。由于齐国的长城多由堤防扩建而成,也被称为“长城锯防”。
燕国长城
燕国长城是当时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故当时即以“易水长城”连称,“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据《水经·易水注》与《水注》,结合现存遗迹和有关地方志之记载。这条长城从今易县西南起,经汾门(今徐水区西北),沿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走向东南。
魏长城
魏国的内地长城有两处,一是通常所称的“魏长城”。它由南洛河(北洛河)的堤防扩建而成,即《盐铁论·险固篇》所云:“魏滨洛筑城”。南起于郑(今华州区),越渭河、洛水,经今大荔县、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由于其位置偏于魏国西部,因此也被称为魏“西长城”。另一处是魏国修筑的“中原长城”,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说“河南郡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这条长城的大致走向是从卷(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一直到密(今河南密县东北)。由于这条长城位处魏国的南部,故也被称为魏的“南长城”。魏国修筑这两条长城的修建都是为了阻止秦国的东进。
韩长城
中山长城
中山国虽非诸侯大国,但在战国时亦筑有长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卫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即系史证。
秦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强化国内集权统治,秦始皇下令拆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防御的长城和关隘。为了巩固国家安全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派出大将蒙恬及太子扶苏北击匈奴,同时以从前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大规模修筑长城。最终形成了西起临沸(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建成之后,蒙恬将军又在长城内外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和要塞。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汉朝时期
汉朝建立初年,由于楚汉战争,国力衰微,面对北方匈奴的侵扰只能以和亲的方式,以求边境安宁。为防止匈奴的干扰和袭击,汉朝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的同时继续修建长城。
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刘恒派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苏意、张武为将军,率大军在今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北部一带,修缮秦始皇长城。此次的修缮工程从首都长安到长城沿线修筑了许多烽火台,用以传递军情。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修建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省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这也是长城修筑历史上修筑长度最长的一次。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在派兵大破匈奴的同时,为保障汉朝北部地区的安宁,防御匈奴的袭击开始修筑汉长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大将军卫青收复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南面的土地)后,修缮了固阳秦长城遗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开始修筑河西长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成。汉长城从令居(今永登县)往西修到了酒泉市,与秦长城相连。汉武帝在修建长城时,除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还在阴山山脉以北,修筑了一道“外长城”。外长城是内长城的一道前哨防线,以列城、障塞、烽遂作为主要的防御据点,各点之间联结以比较低矮的城墙,一些地带会利用险要的地形作为屏障。外长城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沿燕然山脉,越过内蒙古自治区蜿蜒向东,直达黑龙江省的西面。汉长城及列城、烽烂全长近一万公里。这一道长城在汉代以后逐渐倾荒废,但在今新疆、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等地仍有遗址。
汉昭帝时期修筑了东段长城,自此,汉长城从甘肃敦煌至辽宁省东部,长达一万多公里,是中国历史上修筑最长的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王朝都是由一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因此长城仍保持着其防御屏障的作用。北魏和北齐等王朝,对长城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筑。
北魏长城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王朝后,统治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原地区。为保护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防止北部的柔然、东北部的契丹族南下袭扰,于公元423年修筑了东起赤城(今河北省赤城县),西到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长达2000余里的长城。后为保卫王朝首都的安全,于公元446年,又动用10万之众,修建了东起今北京居庸关,西到今山西省河曲县,长达1000余里的长城。
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北齐王朝于公元50建立之后,占有今河南、河北、山东省、山西省的大片地区。为防御北方突厥、柔然辽朝等族的进攻,于公元552年,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北至今河北省山海关区,修长城近1000里。公元555年,又从州夏口(今北京居庸关)到恒州(今大同市),修长城900余里公元557年,又在长城内筑重城,从库洛拔(今大同西南)至坞成(平型关东北),长400余里。为了防御北周的侵袭公元563年,又在今河南西北部济原县一带修南北向长城一道,长200来里。根据二十四史中的《北史》记载,北齐前后共修长城3000余里。
隋朝时期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4月,杨坚“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所修地段是今山西省北部。同年12月,北齐遗族高保宁勾结突厥,与沙钵略可汗合军,攻陷隋临渝镇,隋文帝命周摇为营州总管六州五十镇诸军事,敕“缘边修堡鄣,峻长城以备之”。临渝即今山海关区,所修乃河北东段原魏齐长城。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令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郡灵武市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朔方在今横山区,灵武在今甘肃黄河东岸,绥州即今绥德,这是一道西起宁夏川,东至黄河边,横跨黄土高原的长城。
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二月,杨坚令崔仲方“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则记“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开皇七年(公元587年)二月,隋文帝又“发丁男十余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这是他第五次修建长城。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7月,隋炀帝“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这道长城西起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黄河以南,东至今山西省境内的苍头河。苍头河源出今山西平鲁区,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今山西左云县西,长200多公里,横跨隋定襄郡(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据《隋书·地理志》:“定襄郡大利县有阴山山脉,有紫河。”这是一道新筑的长城,目的自然是防御突厥。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七八月间,史载: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山塞巡长城”。到七月辛巳诏修榆谷以东长城,隋炀帝在北部边塞盘亘达半年之久。隋长城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向东沿着陕西省北部,经过榆林市,到黄河西岸,再由偏关向东,分内外两支:外长城利用北魏所筑长城,经紫河、今张家口市、独石口、古北口、马兰峪,直到临山海关区(今山海关)。内长城利用北齐所筑长城,自偏关县向东南,经汾阳市、原平市、紫荆、居庸关,与外长城复合。隋长城虽沿袭北魏、北齐长城,但也新筑了河南省和阴山山脉一带的长城。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中央集权的力量强大,其行政管辖区远达阴山以北,“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山西太谷区“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区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唐长城遗址从马岭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金朝时期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之后,统治了我国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是,它的西北部,却与日益强大的蒙古族接壤。从完颜晟天会年间(1123-1135年)至完颜璟泰和年间(1201-1208年),前后历时80余年,金政权先后修筑了岭北线、漠南线、岭南线3条主线长城和若干分支线长城。其中金界壕康保段是其中的一段,全长65千米,修建材料主要是就地夯土建筑。现在虽然大部分已经坍塌,但仍然能够看到一条绵延的土长龙和多处完好的古长城遗址。金长城康保段每300米建一个峰火台,共建有210座,每1000米建一座大的烽火台和驻军营盘,形成了长城与烽火台及军营紧密相连的整体。
明朝时期
明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冷兵器时代,长城是对付骑兵部队突然袭击最有效的防卫手段。建国之初,朱元璋就接受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派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明朝还在重要的关隘地方,修筑多重城墙,设立许多城堡、烟墩(烽火台)用来瞭望敌况,传递军情。
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在宣府、大同市一带修筑了烽三千多所。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又在山海关区至居庸关长城线上修筑墩台一千多座。这些烽堠、墩台与长城南北的许多城防、关隘、都指挥使司、卫所等防御工程和军事机构,共同构成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明朝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四千六百多里,前后经过二百多年的修筑才基本完成。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李钺于雁门东边墙筑七堡,西筑四堡。嘉靖十六年(1537年)巡抚赵载修竣镇番卫临河墩至永昌卫城土垣、沟堑百余里。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都御史刘皋筑雁门隘塞300里,高阔一丈五尺,掣回大同市守军,分戍十八隘。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关墙一道,南至讨来河十五里,北至石关儿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山西省总督翁万达,大修长城800多里。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1548年)巡抚杨博又主持了甘肃长城的三段大规模增建工程。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型,连为一体。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成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布局。分别为:辽东镇(今辽宁辽阳)、蓟镇(今河北省迁西)、宣府镇(今河北宜代)、大同镇(今山西大同)、太原镇(今山西太原)、延绥镇(今陕西绥德)、宁夏镇(今宁夏银川市)、固原镇(今宁夏固原县)和甘肃镇(今甘肃省张掖)。每镇派驻重兵,委任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明朝后期,长城大规模地重建与改线主要发生在甘肃镇防区内。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廖逢节主持数段重建工程。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以后陆续以青砖包砌,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一带的鞑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筑松山新边。隆庆、万历之际,蒙古族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山西省巡抚李景,重筑关墙,绵亘15里,即今新广武到白草口之间的长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熊廷弼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清朝时期
清朝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统治策略的变化,到清康熙,便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当时的清政府对待北方少数民族采用“怀柔”政策,利用宗教信仰来对人民进行思想统治。就此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停止了,但在个别地区会通过修缮长城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清朝崇德三年(1638年)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柳条边修筑完成,柳条边是一条用柳树条做篱笆修筑的封禁线,又名“盛京边墙”,也叫“柳墙”“柳城”“条子边”。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东北地区放垦弛禁,清咸丰十年(1860年)废弃了柳条边墙。
长城布局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分布在新疆、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天津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二十多处重要段落被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中,或是临河而筑,历经两千多年,后因历史原因多处长城受损严重仅存遗址。现今东起山海关区,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多为明代所建,但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存有西汉利用多枝柽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长城遗迹,在甘肃岷县有秦长城遗址,山东地区有春秋战国时期建造的齐长城。
建筑方法
中国万里长城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关隘、敌楼、关城等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通常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要修筑万里长城这样规模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劳动力的调配、材料来源、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都是相当庞大复杂的。
劳动力的调配
修建长城的劳动力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军队是修建长城的主要劳动力。在秦始皇时期修建长城时,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到50万的军队进行防守和修建工作,历时9年多才完成。其次,强制征调的民夫也是修建长城的重要劳动力。秦始皇除了军队外,还征调了约50万的民夫参与修建工作。历代朝代也都有大量征调民夫的记载。第三,被发配充军的犯人也被罚去修建长城。在秦汉,有一种刑罚叫做“城旦”,罪犯被罚去修建长城。最后,历代统治者为了征调劳力修建长城,还实施了许多名义上的征调措施,强迫人民参与修建工作。这些劳动力来源共同参与了长城的修建,为其完成提供了人力支持。
由于长城绵延万里,工地很长,施工管理更为复杂。当时所采取的办法是与防守任务相统一,即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如在汉朝时期,长城的修筑工作由各个郡守负责,他们将任务进一步分配给各段和防守据点。明朝时,长城沿线设立了11个军事辖区,负责管理和修筑长城。施工过程主要依靠军队和民夫的力量,采用分段包修的方法。据记载,一段长城的修筑工程需要数千名官兵和大量的民夫参与,工程的规模庞大。这些官兵来自各地,被调遣到修筑长城的工地。长城的施工管理涉及到人力、物力和组织协调等方面,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
材料来源
修建长城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土、石、木料、瓦件、砖和生石灰等。在没有大量使用砖石之前,主要采用土夯筑、石块砌筑和木料搭建的方法修筑长城。土和石料主要就地取材,而修筑长城的方法根据地区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如在沙漠地区使用了芦苇或红柳枝条与沙石层层铺筑的方法。明朝时期的长城在一些关键地段采用了砖石垒砌的方式,所需的建筑材料更加丰富。这些材料也都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生产,砖瓦和石灰在就地开窑厂烧制,木料则就近采伐,如果附近没有可用的林木,就需要从远处运输。为了满足修建长城所需的建筑材料,各段的施工组织中都设立了办料的部门和窑厂、石场等。可以看出,修建长城所需的建筑材料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运输是修筑长城施工中的重要问题。把大量的土方、生石灰、大条石、大城砖运上山去,修筑工匠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根据记载和传说,搬运建筑材料上山的方法大约有人力搬运、简单机具运输、利用动物运输这三种方法。
规划设计
长城作为一项防御工程,布局上一直遵循秦始皇修建长城时总结的“因地形、用险制塞”经验,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则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劳动人民根据地形情况选择修筑城墙、关隘和烽火台等建筑物,以达到防御目的。他们利用高山险阻、黄河深谷等自然地形,节约了人力和材料。修建烽火台、堡子等也根据地形灵活选择,以便观察和传递军情。在修筑城墙时,他们利用山脊的脊背和崖壁来修筑,使长城更加险峻。同时,他们还利用大江大河和深谷作为天然屏障与人工长城配合使用,以增强防御效果。
施工
长城沿着险峻的山脊修筑,坡度十分陡峭,修建者搬运建造长城的石灰、大条石等建筑材料困难。修筑城墙墙身的条石需要层层平砌,以保证受压面的压力均匀分布,避免塌陷。城墙还需要顺着山脊起伏的形状修建,利用山脊作为基础,既坚固又便于防御。施工过程中,首先砌筑基础,然后层层上砌条石,砌到规定的高度后再铺砖砌垛口。城墙墙面和砖砌垛口有斜砌和梯状平砌两种方法,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墙面的坡度。在修建非常陡峭的墙面时,还采用了双重梯级砌法,将墙面分为多个大梯和小梯级,方便人们攀登。总而言之,修建长城的施工过程需要克服地理环境的困难,运输大量的建筑材料,并采用合适的砌筑方法,以确保城墙的稳固和防御功能。
建筑构造
长城在建筑构造上主要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组成。
关隘
关隘的主体是关城,是长城防线中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区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长城烽火台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八达岭关城
八达岭关城位于八达岭长城关口处,古道关口是进入北京的重要通道。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经略边务大理寺右少卿吴一贯规划创修八达岭关城,副总兵纪广负责督造,于次年告成。全城周长333.4米,占地5000平方米。
岔道古城
岔道古城位于八达岭镇岔道村,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修筑。东西449米,南北185米。
双营城
双营城位于延庆镇双营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城恒为土城,梯形,东西二门。南北328.5米,占地7.67万平方米。
柳沟城
柳沟城位于井庄镇柳沟村,始建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设四门,东西300米,南北240米。城内有城隍庙及民居等明清建筑遗存。
城墙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大多修筑在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形如巨龙。城墙一般会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修建,以便节约人力和费用。平原或要隘之处的城墙高大坚固,高山险要之处的城墙会低矮狭窄。在一些无法修筑的陡峭之处,则采用“山险墙”和“劈山墙”的方法建设。居庸关、八达岭以及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通常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部,内侧设有宇墙,高度超过一米,用于防止巡逻士兵掉落。外侧一面设有垛口墙,高度约为两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设有射洞和擂石孔,用于观察敌情、射击以及滚石攻击。一些重要的城墙顶部还建有多层障墙,以应对敌人登上城墙的情况。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对长城的防御工事进行了重大改进。他在城墙顶部设置了敌楼或敌台,用于士兵巡逻和武器粮食的储存,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这些改进措施使得长城在防御上更加强大。
在蓟镇长城的墙垣顶上,接近敌台之处,往往建有一排排的短墙,高逾2米,名叫障墙或战墙。这种障墙之上筑有望孔与射孔,是为了阻挡已经登上城墙的敌人逼近和攻占敌楼,多排障墙便于步步抵抗上城之敌。这种障墙是蓟镇长城的特殊结构,为戚继光的创举。
在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汉长城的墙体,大多是用多枝柽柳、芦苇夹沙研修筑的。这是因为在戈壁滩上既无石块又无黏土,只有流沙、石以及水泊中的芦苇和红柳,就地取材筑城只能用这些材料。从现存的这种城体结构看,虽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砾沙与柳苇仍坚固地黏结在一起,不少地段城体屹立,达数米高。
在明长城东端的辽东镇与西端的兰州镇,还有一种木栅墙。这是一种用柞木编制的木栅墙,或用实木板做的木板墙,属于另一种长城墙体结构。
城台
城台分为墙台、敌台和战台三种。墙台突出于墙外,外沿有垛口,台上有铺房可遮风避雨,是卫兵巡逻放哨的地方。敌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砖砌券室,可容十余人住宿。上层有射口和瞭望口。战台是明朝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在形势险要之处修筑的,通体和近代的碉堡相似。上层有垛口、瞭望口和射口,下层储放弓箭、弹药和武器。上下出入用活动梯子,是一种临战用的工事。
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长城最早修筑的时期,并逐渐得到完善,成为古代传递军情的最佳方法之一。白天通过燃烟、夜间通过举火的方式传递信息,因为白天阳光强烈,烟雾不容易被察觉,而夜间的火光则可以远远看到。这种传递信息的方法既科学又迅速。为了区分敌兵的数量,采用了不同的燃烟和举火的数量。到了明朝,还加入了放炮声的方式来增强报警效果,使军情可以迅速传递。在古代没有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
烽火台的布局也非常重要,它必须布置在高山险处或者峰回路转的地方,并且需要三个台之间可以相互望见,以便于观察和传递信息。烽火台在汉代被称为亭、亭隧、烽燧等,而在明代被称为烟墩。除了传递军情之外,烽火台还提供来往使节的安全保护,提供食宿和供应马匹粮草等服务。在某些地段,长城仅设有烽台和亭燧而没有筑墙,这表明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壕堑
壕堑是长城防御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在关隘城堡、长城墙体和烽火台等军事防御设施的外侧。壕堑开挖的都很宽很深,一般都在十米以上,开挖出倒梯形基本形状后,用铁锹进行铲削平滑,增加攀爬难度。开挖壕堑产生的土方石块,堆积在壕堑内侧,夯筑成防御墙体。壕堑开挖修整完毕后,有的引入水流成为护城河,有的填入少量沙土,在沙土中埋入匕首、铁钉、铁蒺藜尖锐物件等,都可以有效阻止敌人越过壕堑,靠近关隘城堡、城墙和烽火台,壕堑是长城墙体外侧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
长度测量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狭义上的长城,也多指明长城。根据国家文物局于2012年6月5日宣布的调查结果,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穿越中国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共有43721个断面(座、位)。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不仅认定了此前测定的明长城长度,还对秦汉及早期长城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资源调查。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23年为止,现存长城的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其中明长城的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截止到2020年,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
价值意义
历史意义
长城在历史上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但在2500多年的历史中,北方民族曾多次逾越这条“边墙”南下,与中原农耕文明直接碰撞和融合。其历经中国两千多年的变迁,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历代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以及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都深深烙在长城的修筑中。长城同时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在曾经极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利用原始的工具,完成了这样浩大的工程,是世界绝无仅有的。
军事价值
长城为实现特定军事目的而建造,军事性是长城的根本特性,实现军事目的是长城的基本功能。长城的军事价值主要体现在抵御抢掠、迟滞大规模进攻、掩护部队出塞歼敌等方面。长城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高瞻远瞩的政治战略思想和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是中国古代高超军事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典范。长城作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安全的国家象征,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具有抵御侵扰和抢掠的防线的作用。长城防御的作战对象是特定,从战国时期的燕、赵、秦长城到秦统一后的万里长城,再到明长城,直接用途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与进攻。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是长期的、灾难性的,轻则破坏生产、毁灭村镇和田园重则推翻中原政权。所以,历代中原王朝都把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和侵扰放在战略地位上加以考虑。
长城是迟滞敌人进攻的守备阵地。修筑长城永久性工事,古代容智的军事家不会仅靠长城谋取战争胜利,而只是在力量不足之时,凭借长城迟滞敌人大规模进攻,消耗敌人,以便争取反击时间。利用长城迟滞敌人,虽属防御,但能够抑制其锋芒,消耗敌力量,为反击赢得时间。这对于争取战争主动是积极有益的。
长城是实施反击的大本营。长城是一项军事战略工程,当中原政权有了足以消灭敌人的军事实力时长城就不再是简单的防线,而是向外进攻的大本营了。以长城作为军事进攻的起点,向外开骚拓土,创造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战绩,并且长城随作战胜利不断向西向北延伸。
长城是打击敌人的预设战场。长城在古代兵器时代被使用作为战场建设,既是一种可靠的依托和有利的阵地。修建长城的人把它视为最大的障碍,而攻打长城的人则视之为挑战。长城对于防守方有利,所以夺取中原政权的统治者常常主张修筑并利用长城。游牧民族则对长城深恶痛绝,希望摧毁它。长城是一种防御性战场,其目的是扼守阵地,消耗敌人的力量并为反击争取时间。长城的防御体系由阵地建设、兵力部署、火力配置、障碍物设置和保障系统等组成,旨在有效抵御敌人。在冷兵器时代,防御战往往依托坚固的阵地进行,同时建设通信、观察设施,设置壕沟和障碍设施,并提供后方的保障供给设施。长城从最初的简单城墙逐渐发展为完善的防御体系,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经济交流
长城的修筑,有力地促进了长城沿线的经济开发。如秦朝筑城时,便在长城沿线设立了12个郡、44个县,并从中原地区移民前往开发设屯戍以守之" 。由于郡县制与军屯制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长城沿线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汉代修筑长城时,也大力发展长城沿线的屯戍制与屯田制,解决了守城将士的给养等问题至明代,据《春明梦余录》一书记载,不但军屯发展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盛况,同时民屯经济也大为发展,使长城沿线的不少荒野、山川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长城的修筑及长城沿线屯田制的实施,也带动了该区域的农田灌概及道路网络的基本建设。长城沿线区域不仅有了边塞之间的军用通道,而且有了田作之间的农用通道。尤其是秦、汉、明等各朝为了加强长城沿线的防卫,还修筑了直达京城的大道,不仅有利于调运粮草、兵员,也对促进长城内外的物资文化交流及推动北部边疆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长城的互市是明代长城沿线的贸易活动,主要以茶马互市为主。长城的修筑和加固有效地阻止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入侵,但长期的战争和防御对双方都带来了损失。蒙古游牧民族依赖中原王朝提供的大宗商品,而中原王朝无法得到游牧民族的优良战马。因此,双方开始进行互市贸易,主要以茶叶换取马匹。互市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双方的和平与繁荣,也缓和了民族关系。随着明朝的衰落,对蒙古族的政策也发生了调整,提出了“华夷一家”的主张,并开设了明蒙互市。互市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明朝以茶御边的政治目的,使边境地区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民族交融
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中最突出的形式是统治阶级王朝的更替。自两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起,北方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中原汉族和其他民族大量南迁,形成了民族的大交融大结合。自长城出现以后,各民族的诸侯都修建长城,为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代统治中国的朝代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修筑了各种规模的长城,其中包括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等朝代。
长城不仅在防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还促进了华族的大融合。历代修筑长城的同时,沿线还实行了屯军、屯田开发,并开放了贸易市场,以促进沿线的物资流通和文化交流。这种和平互市的交易方式,让长城内外的兄弟民族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使汉族和游牧民族相互学习并融合,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这种和平交往有利于消除隔阂,增进各族人民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长城因此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象征。
和平意义
长城的修筑为中国北方创造了一道安全屏障,有效减轻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安全威胁。这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被限制在长城以北的荒漠地区,保护了长城内人民的安居乐业。长城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追求和平、避免战争的愿望,是华族伟大力量的精神象征。长城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是一种力量和智慧的象征,激励着当代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现代意义
象征意义
长城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具有象征意义。它是中国古老文明和历史的见证,代表了中国的山河和风光。长城的建造过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国人民团结抗争、保卫家园的象征。长城也象征着中国的坚固和安全,是一道守卫国家、抵御侵略的防线。此外,长城还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展现了华族不尚扩张和侵略的特性。长城在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素材。长城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成为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和媒介作用。
人文价值
长城的影响使得北方的人文风气具有豁达、剽悍和自信的特点。修建在崇山峻岭间的明代长城,防守北方疆域的险峻地形。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年面对辽阔大气的景色,性格自然带有豪迈、阔达的特点。另外,北方人与农业文明和草原文明相交,有时会遇到少数民族南下袭边,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性格上也练就了英勇而剽悍的特点。长城作为北部边防线上的保护屏障,给了北方人一种安全感,产生了与南方人不同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艺术价值
明代长城有着简约美和悲壮美。长城在修建的时候,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军事防御,所以其在建造过程中考虑到的实用功能要远远大于它的审美效果和享乐功用。这样修建出的长城,在外形上呈现出线条单一的简约美。视觉上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随着峰峦叠嶂,长城亦是蜿蜒不绝。黄褐色的墙体,从俯视的角度来看,与中华母亲河黄河极为相似,波澜壮阔而又气势磅礴,表现出极致的简约之美与豪迈之气。长城的悲壮美体现在修筑期间民夫的故事中、体现在中央王朝与游牧民族在此进行的激战里。
长城的互市是明代长城沿线的贸易活动,主要以茶马互市为主。长城的修筑和加固有效地阻止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入侵,但长期的战争和防御对双方都带来了损失。蒙古游牧民族依赖中原王朝提供的大宗商品,而中原王朝无法得到游牧民族的优良战马。因此,双方开始进行互市贸易,主要以茶叶换取马匹。互市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双方的和平与繁荣,也缓和了民族关系。随着明朝的衰落,对蒙古族的政策也发生了调整,提出了“华夷一家”的主张,并开设了明蒙互市。互市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明朝以茶御边的政治目的,使边境地区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考古价值
长城作为古建筑和古遗址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北京建筑长城文化研究院的尚珩认为,保存较好的长城点段只占总长的一小部分,而考古发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长城建筑的基础信息,确定建筑的形制、材料、工艺等,并解析长城的历史演变轨迹和场景。考古还可以研究古代中国边疆的经营、治理和开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华族意识的认知。因此,在长城保护工作中,考古发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为科学制定长城保护方案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依据。在2021年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的《长城维修工程施工规程》中明确提出长城维修工程前期应进行必要的考古清理工作,以配合长城的保护需求。综上所述,考古发掘在长城的保护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揭示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旅游价值
长城是中国旅游的支柱之一,它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接待全国各族人民,接待友好国家的贵宾元首,发展旅游事业,从1952年起就开始维修开放了居庸关、延庆八达岭、山海关等处长城。其后又维修开放了嘉峪关金山岭、慕田峪、司马台、黄崖关、九门口、玉门关、阳关等数十处地段的长城、关口和卫所、墩台、烽隧、烟墩。在开放地段的长城还增加了相应的旅游设施,为游人提供了方便50多年来,到长城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数以亿万计。长城不仅对旅游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对弘扬华族的历史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对外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精神价值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与历史文化景观。长城精神源于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与军事价值的体现。长城最早自西周时期开始建造,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是全世界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抗击外侮、守望和平的斗争精神,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开放精神。长城在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戈壁、草原等地建成,体现了中原地区先民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创造才能。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华族的象征和骄傲。
代表地段
长城多为明代所建,自东向西布有辽宁段的虎山长城、锥子山长城;山东段的齐长城遗址;河北段的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天津段的黄崖关长城;北京段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居庸关长城;山西段的雁门关、齐长城;甘肃段的嘉峪关长城等。
辽宁段
虎山长城
虎山长城景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城东12.5千米,因长城坐落在虎山村的虎头山而得名。其是明长城东端的起点。长城由虎头山开始,沿磺河东岸、北岸山脉向北延伸。虎头山南临鸭绿江,与朝鲜隔江相望西临媛河,地势十分险要,为守关重地。
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是由当时的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的,隶属九镇中的辽东镇。虎山长城的主要作用,就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其军事设施,主要包括长城墙体、墙台、敌台、马面烽火台、护城河、拦马墙等,这些设施构成了一道防御体系。
为了保护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这一重要遗迹,曾经过1991年和1992年两次修复。山脚之下原有一高句丽旧城址,明筑长城时则利用其旧城址建了江沿台堡。现尚存50余米长的台堡、堡基和部分堡墙,均以巨石垒建。
锥子山长城
锥子山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境内,全长22455米,有砖、石、山险三种建筑形式,有空心敌台42座、烽火台22座、马面4座、关隘6处、堡城1座及相关遗存4处。锥子山长城分为蓟镇长城和辽东镇长城,其中蓟镇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奉命督造;辽东镇长城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为辽东巡抚王翱奉旨筑造。
锥子山长城根据山势和地名分为六段,包括大毛山段、锥子山段、木冲段、蔓芝草段、石匣口段和金牛洞段。其中,大毛山段是锥子山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它是蓟镇长城的主干线,墙体多为砖石结构,高度和宽度不一。锥子山段长城是蓟镇长城和辽东长城的交汇处,是利用锥子山自然天险形成的险山墙连接的三段长城。锥子山段长城向东、南、西延伸,其中南段有砖石结构墙体和石结构墙体两种,西段是蓟镇长城的干线,至今保存较好。锥子山段长城的东段属于辽东镇长城。锥子山长城的建筑形式独特,包括垛口、女墙、敌台和烽火台等。
2006年6月,锥子山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山东段
齐长城
齐长城遗址位于山东省境内,自山东济南长清孝里镇至山东青岛黄岛于家河村,全长641.32千米。齐长城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盛的历史见证,其修建工程为后来其他长城的修建积累了经验。齐长城以土夯、石砌或土石结合的方式,联合各种类型的防御设施,最终形成山地平原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齐长城分为两部分,一段为济水端(济水岸防长城),一段为泰沂端(山地长城),两段长城呈“人字形”布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并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成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段
山海关长城
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是明代的建筑遗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东北部。山海关西枕燕山,东临渤海,是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人称“辽蓟咽喉”。山海关长城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山海关长城还是一个由关城、罗城、翼城、哨城等七个城堡组成的古城防建筑群。长城周围布有姜女庙、朝阳洞等文物古迹。山海关长城还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瑞莲阁公园、瓮城、一关广场以及1350延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齐长城位于山东省境内,自山东济南长清孝里镇至山东青岛黄岛于家河村,全长641.32千米。齐长城遗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盛的历史见证,其修建工程为后来其他长城的修建积累了经验。齐长城以土夯、石砌或土石结合的方式,联合各种类型的防御设施,最终形成山地平原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齐长城分为两部分,一段为济水端(济水岸防长城),一段为泰沂端(山地长城),两段长城呈“人字形”布局。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并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成为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处。因长城修建在大、小金上而得名。金山岭长城关隘古北口所辖长城的一部分,东起望京楼,西至龙峪口,全长50多千米。古北口是燕山的重要通道,北通蒙古高原,东达辽东,南近北京,是东北地区及蒙古高原进入北京,南下中原的三条大道之一。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1567-1582)对其进行了修缮。因这一带山势低缓,易攻不易守,所以其结构也较为复杂,楼台建筑较多。金山岭长城东端的一座狭窄陡峭的山峰上耸立着一座敌楼,名为望京楼,望京楼南北两侧均为峭壁,东边山势险峻。望京楼西边是一段鱼背似山脊,山上建有敌楼名为“棒槌楼”。然而修筑两楼间的城墙所用的砖石是怎么运上去的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1988年1月,金山岭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金山岭长城旅游区被定为一级旅游景点,国家级风景区。2020年,金山岭长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天津段
黄崖关长城
黄崖关长城坐落于天津蓟县城北288千米的崇山峻岭之巅,东有悬崖为屏,西以峭壁为依,水陆关隘。此处山上岩石呈黄色,目光照射下宛如黄云浮空,因此得名。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已有1450多年历史,后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和修复,创建长城八卦城,并建有实心楼、空心台、烟墩台、烽火台及“牛头马面”等建筑,将万里长城精华荟萃于一地,具有小而全的特点,被长城专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之缩影”。
黄崖关城建筑特色鲜明,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包括城墙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南城门楼上镌“黄崖口关”,北城门楼上书“黄崖正关”,城墙上建有“北极阁”,也叫“玄武庙”。关城内的街道就是著名的“八卦街”,也叫“八卦迷魂阵”,用丁头错位死巷、活巷组合而成,易进而难出。关城之外建有圆状空心敌楼,为著名的凤凰楼。
北京段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区境内,距市区60千米,是居庸关的下属关口,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复线,又被称为内边。八达岭长城是护卫京城的重要门户,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八达岭长城自西南向东北盘旋于山峰之上,城墙可供10人并行。八达岭长城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于明万历年间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八达岭长城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了重视,并于1958年八达岭长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球幕影院、古崖居遗址、水关长城、岔道古城等景点。
1961年,八达岭长城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同年,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
2023年10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西段,一处建筑基址出土摆放整齐的59枚石雷,考古工作者综合判断该建筑基址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的建筑。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的慕田峪村,距离市区70千米,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军事屏障。慕田峪长城全长5400米,植被覆盖率高,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称号。慕田峪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后因自然和战争等原因遭到多次损毁。1983年,开始开发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次年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主要景点有正关台、大角楼、牛犄角边、鹰飞倒仰等。1987年,慕田峪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慕田峪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慕田峪长城旅游区获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慕田峪长城年均接待游客量近百万人次,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
箭扣长城
箭扣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区西北八道河乡境内,在慕田峪长城以西10公里处,西通嘉峪关,东达山海关区,西南连接八达岭、居庸关,距怀柔城区约30公里,是明朝万里长城的险段之一。海拔1141米,全长约22千米。箭扣长城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是长城摄影的热点。它蜿蜒呈W状,因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上的景点有北京结(三堵墙的交汇点)、九眼楼、镇北楼等。箭扣长城是长城的组成部分,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自2016年起,箭扣长城先后已开展一、二、三、四期修缮工程。2020年11月26日,箭扣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四十里的居庸山中。居庸关是中原、华北地区进入西北的交通要塞,是京师背后的要塞屏障。居庸古属燕国,由于战争连年不断,燕国利用其天然隘口,在居庸设塞建关以备他国的侵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此设立了军都、居庸两县。居庸关始建关城是在汉朝,此后居庸塞便被称为“居庸关”。
居庸关关城的中心有一座汉白玉石台,名为“云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台上原有三座塔,称为“过街塔”,元末明初被毁。之后又在此重建了寺院,名为“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被焚毁,只剩下基址。居庸关一带还有象望京石、天险、五鬼头等名胜古迹,被称为七十二景色。
山西段
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留有历史遗存,如:战国赵长城、明长城(雁门关明长城是山西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古关道、城堡、兵寨、烽火台、校场、兵盘、关署等等,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的中国古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主要分为三大块。即雁门关主要景点、外围景点和近代遗存。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0年雁门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十佳旅游风景区。
甘肃段
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是明长城西端的关隘,关城位于今甘肃酒泉市西四十公里处,峙立于嘉峪山下。嘉峪关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位于今甘肃嘉峪关市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偏西地区。嘉峪关东靠酒泉,西接玉门,南靠祁连山脉,北靠黑山,素有“天下雄关”的称号。在关西门外的百余里处立有一块清代所刻的石碑“天下雄关”,关城楼内存有一块“长城主宰”的四字匾额。历史上的嘉峪关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刘彻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曾经过该地,古代“丝绸之路”也从嘉峪关附近通过。明代时嘉峪关曾属长城九边重镇中的甘肃镇肃州卫管辖。
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千米。嘉峪关长城内外的城台、墩台、堡城等建筑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市内还存有游击将军府、官井文昌阁、关帝庙等生活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文化活动
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节
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节是为宣传长城,弘扬长城文化,体味八达岭的历史风貌,每年的八九月份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举办的活动。该节日由开幕式、观看以长城为题材的大型文艺晚会、民间表演、杂技表演、武术表演、舞龙舞狮、攀爬长城、经贸治谈、闭幕式等项目组成。现在已经举行三届了,首届文化节于2019年8月16日以“长城聚首 壮美中华”为主题在慕田峪长城举行,并于2019年10月26日落幕。后再2022年8月20日,“双奥之城·长城之约”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密云区古北水镇长城举办,此届文化节包含一场开幕式、两场高水平学术论坛、三项精品活动,围绕“长城之美”“长城之韵”“长城之旅”“长城之魂”,全方位展现长城巍,激发民族自豪感,立体彰显长城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
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是国内首个以长城命名的国际性大型摄影活动,面向中外游客和公众开放。自2019年起,以不同的主题向摄影师们征稿,每年八月在特定的地点举行展览等活动。2022年以“美丽北京·魅力长城”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活动向世界展示北京长城与生态环境,活动组委会精选优秀作品100幅在开幕式展出。活动期间还将举行北京长城国际摄影周研讨会和采风活动。
古北口长城庙会
古北口传统文化庙会,又称令公庙庙会,由民间花会表演和市集活动组成,是为了纪念北宋名将杨继业诞辰而每年都举办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古北口长城庙会作为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三项“群众性精品活动”之一,在2022年8月21日上午,密云区密云古北口在古北口村举办以“千年古镇、长城之约”为主题的长城庙会活动。花会巡演,展示将士戍边、古法国药、庆祝丰收等场景的情景剧表演,以及极具传统民族特色的古风集市等庙会经典活动。同时还在庙会期间还举行了长城书社和长城人家挂牌仪式以及文化创意集市、小吃集市和农产品大集,营造古北口镇特色的文创消费新场景,以“旅游+非遗+文创+产品”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
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是一个以长城文化为主题的重要产业活动,旨在搭建交流、展示、融合、转化和发展长城主题文化产业的平台。该比赛聚集了创意、创新和创业项目、产品和人才,推动成果的转化和落地。通过挖掘八达岭长城的文化品牌价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文旅融合和文化赋能的创新型发展路径。该比赛旨在推动长城保护发展和长城文化的创新传播和转化,为长城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聚集力量。该比赛自2020年举办首届以来,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023年2月7日第六届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长城主题赛区、第三届“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暨长城文化项目正式签约。
开发与保护
长城是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多个管理层次的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文物保护管理政策,实施分级、分段管理。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1949年后的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1961年起,国务院分批将山海关、八达岭等20多处长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城面临着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2004年,长城被列入年度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成立了长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实施长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在对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甘肃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山西省、北京等地长城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长城资源调查规范和标准。
2006年9月20日,《长城保护条例》在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制定和施行,加强了对长城的保护,规范了各地对各段长城的旅游开发。条例中还规定,各省级政府要将辖区内的长城依法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确保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在长城保护工作中得到有效实施。2008年,山东省启动“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最终确认齐长城总长度为641322.40米编制完成《齐长城总体保护规划》。
2011年,国家文物局基本完成明长城“四有”工作,完善长城资源信息系统。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量测和数据公布,2013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中国世界文化遗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开展1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试点;指导各地做好长城保护维修和“四有”基础工作。2015年间,国家文物局复批了各地对各段长城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方案。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的重点是秦汉长城和明长城。提出原址保护、原状保护的总体策略。而对于绝大多数长城点段,重点做好日常养护、局部抢险和标识说明。
2020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总结提升了箭扣长城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方法,旨在深入开展长城保护理念与技术的研究、实践和推广,对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效果。
2021年,为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在指导下,成立了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并将工作重心从一般性保护工程转向研究性修缮项目。北京市选择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和怀柔区箭扣长城作为试点项目,通过考古挖掘、多学科研究和数字化跟踪记录等手段,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以保护展示和利用为目标。他们尝试了一种“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经验模式,旨在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和可推广的长城保护修缮的经验。
2022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62条长城主题精品线路,其中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分别为:长城文化遗产探访之旅、长城红色精神传承之旅、长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冰雪运动之旅、长城自然生态休闲之旅、长城多元文化体验之旅、长城古城新貌发现之旅、长城古村名镇寻访之旅、长城多彩艺术感悟之旅。这些线路充分考虑各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通过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同时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所有线路都选择了对外开放的长城点段,倡导“文明旅游,安全出行”。
2023年10月,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西段,一处建筑基址出土59枚石雷,考古工作者综合判断该建筑基址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的建筑。
相关文化
相关诗文
相关文抄
相关文献
相关画作
影视作品
《望长城》
《望长城》是由刘效礼导演于1991年摄制的纪录片,影片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该片采主持人串联的形式,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考察长城修建、变迁,全面介绍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全片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还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有学者认为,该部影片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
《长城》
电影《长城》是由张艺谋导演,马特·达蒙、景甜、刘德华、张涵予等人主演的一部动作奇幻冒险片。电影讲述了一支中国精英部队为保卫人类,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与怪兽饕餮进行生死决战的故事。欧洲雇佣军威廉(马特·达蒙Matt Damon 饰)与同伴佩罗·托瓦尔(佩德罗·帕斯卡Pedro Pascal 饰)来到中国盗取发射药配方,意外发现了长城是为抵御60年降临人间一次的所建。长城内部机关重重,宛如“陆上航母”,由无影禁军世代镇守。在这里,威廉见识了饕餮的凶残,也见证了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并被这群战士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后加入到了共同守护人类的战斗当中的故事。
相关典故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朝时期,杞良和孟姜女行完婚礼之后不久,杞良被征发去修筑长城修筑长城的工作十分劳累,杞良苦不堪言,逃跑的时候被管事的人抓住了。管事的人对杞良的逃跑行为非常愤怒,竟将杞良毒打至死,之后又把杞良的尸体埋在了城墙内。
路途遥远,孟姜女不知道丈夫已经死了,她派下人去长城代替丈夫服劳役。然而,过了一段日子,杞良的死讯传来,而且尸首被残忍地筑进了城墙里。孟姜女悲痛欲绝,来到了长城脚下对着长城放声痛哭。哭着哭着,一声巨响,孟姜女面对着的那堵城墙顷刻间土崩瓦解。断壁残垣之中,只见有累累白骨,不知道哪一具才是丈夫的尸骨。孟姜女戳破自己的手指说:“血如果滴到杞良的尸骨上,就会渗透进去。”当下,就将血一滴一滴地滴在白骨上,当滴到杞良的骨头上时,血果然径直流了进去。孟姜女将丈夫的尸骨取出,带回家乡安葬。
烽火戏诸侯
姬宫湦即位后,不爱江山爱美人。当时,褒国献来一个女子(褒姒),生得十分艳丽动人。周幽王对她十分宠爱,褒姒生了个王子,名叫姬伯服。但褒姒却从来没有半点笑容。幽王想尽办法让她笑,可褒姒依然不笑。幽王原来备有烽和大鼓,如有外敌人侵,就点燃烽火报警,命令诸侯驰援都城镐京。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燃起烽火,诸侯纷纷赶来救援,来后一看,却没有敌情,都感到莫名其妙。褒姒觉得有趣,立即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接二连三地点燃烽火取乐。这样,逐渐失信于诸侯,他们再也不来上当了。
仙女泉的传说
相传在修筑八达岭长城期间,天气异常干旱。工人们为修筑长城而辛苦劳作,由于长时间没有下雨,他们受到了严重的口渴之苦。然而,一个穿着青衣的姑娘突然出现,手持一个白瓶,里面装着水,她将水倒给了工人们喝。令人惊奇的是,工人们喝了一圈后,白瓶里的水仍然没有消耗殆尽。监工头试图抢走白瓶,却不慎摔碎了它,但在白瓶摔碎的地方却冒出了一泉清亮的水。人们相信这是仙女送来的水,因此将这道泉水称为仙女泉。从那以后,修筑长城的工人们再也不用忍受口渴的痛苦。
青龙倒吸水
相传康熙帝去北方私访,途经此处,觉得口渴难耐,跟随护驾的白将军寻到了仙女泉,本想给皇帝舀上一些,可惜没有杯碗之类的盛具,只好请皇帝到泉边来饮。康熙皇帝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俯下身子咕嘟咕嘟一气儿喝了个够。喝完水,皇帝觉得刚才喝水有失体统,不禁脱口问道:“白爱卿,你看我刚才喝水时像什么?”白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像青龙倒吸水。”康熙皇帝哈哈大笑。后来,人们便把仙女泉叫做“青龙倒吸水”了。
相关人物
秦始皇
战国时,经过多年的七国纷争,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部族(今庆阳市地区一带)以后进入渭河、洮河谷地,设置陇西县、北地、上郡3郡。秦始皇一六国后,大将蒙恬率领大军36万,北逐匈奴。为了保护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和秦都通往陇西的通道,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的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新添镇三十墩,向东经峡口、八里铺、塔湾(今属连儿湾乡)、龙门、窑店等乡镇入渭源县境内,蜿蜒于崇山峻岭之巅。
蒙恬
蒙恬(?一前210),秦朝名将。先世为齐国人。其祖父蒙入秦事秦昭襄王,遂居于秦。秦庄襄王时,蒙先后伐韩、攻赵、败魏,屡立战功。父亲蒙武与王剪共亡楚国。蒙恬早年学习法律,曾为狱官,典掌文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因家世得为军将,大破齐,拜为内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蒙恬率30万将士向北进军,驱逐匈奴,收复河南省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又监修长城、直道。长城西起临(今甘肃省氓县),东迄辽东(郡名,治今辽宁省辽阳市),有万里长。但直道自包头市(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抵云阳(今淳化西北),全长1800里。因为难修,没有完工。但这些措施对防止奴的侵扰发挥了重大作用。蒙恬驻兵上郡(治今榆林县东南)十余年,威震塞外,匈奴不敢侵犯。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道,蒙恬忠心贤明,修建长城,守护边境安宁。
杨业
杨业(?-986),北宋名将又名杨继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二十岁到太原,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因功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成守北边,骁勇出众,号称“杨无敌”。宋太宗派杨业到代州,担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在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时,杨业曾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契丹军队背后发动攻击,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宋雍熙三年(986年),在雁门关附近的战斗中,因奸臣掣肘,杨业陷入重困,士卒全部覆没,他自己身负重伤为敌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殉国。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五月,首辅张居正为了加强北方防务,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至北方蓟镇。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春,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戚继光在修建长城时,认为原有的边墙不够坚固,无法有效阻止敌人的进攻。他亲自监工,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并将城墙分为不同等级,采用砖墙和石墙相结合的建筑方式。除了加固城墙外,他还修建了空心敌台、墙台、烽火台和城堡等设施,以加强防御能力。戚继光的长城工程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明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一1398年),即明太祖。原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后转化为地主阶级的封建帝王。洪武年间,朱元璋还派了著名的军事将领李达前往长城要地,在这里修筑了许多的要塞。而后,朝廷命令当时著名的将领李达在居庸关镇守,并且还监督修建了许多的防御工程。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当时的将军冯胜在嘉峪关修建了嘉峪关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在审时度势下,认为山海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遂下令修建了山海关城。除此之外,还陆续在雁门关、古北口、宣化等地建造了烽火台、关城等一系列防御工程。还在北方的各个地区设置了卫所,并且派兵驻守,明代的防御工事就此初步建立。
相关文物
长城工牌
长城工牌——1975年发现于嘉峪关关城到石关峡段长城的城墙顶部夯土中,这段长城现在叫暗壁。它和关城南段的明墙在明代统称为肃州西长城,工牌发现的位置距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此牌现收藏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长19cm,宽11.5cm,厚2cm。工牌为长方形,青石质地,两面阴刻楷体文字。正面竖刻两行文字,正中刻“第一工起”四个大字,右侧刻“加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第一工”一行小字;背面上部刻“蔡止梅起”四个大字,下部刻六行小字“一工李清队起 二工梅喜队 三工王元队 四工侯勋队 五工位宗队 六工张昙队止”。此牌反映了明代修建长城的方式采用的是分段包干制,根据分工可以查验每段长城的修筑质量和责任人。
嘉峪关关照印版
“嘉峪关关照印版”是清代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嘉峪关游击孙某所制,木质。“嘉峪关关照印版”长20.5厘米,宽11厘米,厚2厘米,顶部为梯形,印版上刻写文字,是向运粮民夫发的入关关照。木质牌子上有一个“关”字,指的就是关塞。而“照”字指的是凭证,组合起来就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史称嘉峪关市,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有很多,如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
据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
永乐铜炮
“永乐铜炮是明代嘉峪关所用青铜合金铸造的中型炮。该铜炮分为炮筒、药腔、炮尾等3部分。炮长55厘米,炮口径11厘米,筒厚1厘米,重量15公斤。“永乐铜炮”是明代嘉峪关所用火炮的典型式样。
木觚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收藏着一枚不规则形状的七棱木。该木觚的通体刻有汉隶字体的212个字,文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诏书的一部分,共计133个字。后半部分是一封书信,包含了79个字,与诏书内容无关。木觚中的诏书内容反映了西汉刘彻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紧急诏书,涉及边关政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该木觚目前收藏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中。
封检
封检是将简册书写完成后卷束,在外附“检”,以特殊材料捆扎,并在检绳上摁压泥团后加盖印章,以开展文书传递工作。官印加盖,由拟制文书机构及主管官员盖印。说明文书拟定过程中,主管官员与上级官员共同负责,实行领导负责并相互监督的责任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盖官印时,保持印章与封检垂直,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平行。文书简册的上情下达,以封检、缠束物和泥团组合的防泄漏、防作伪模式,直接组成了汉代文书传递的有效措施。虽是极为简单的材料组合,却构成了坚不可摧的牢固防线。进而形成了简册传递重要规则——封检制度。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石夯
当年修建长城的工匠特别辛苦,那时没有先进的机器,高高的城墙都是工匠们用石夯一点一点的夯出来的。石夯的运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人面杙
人面是修建长城时埋于城垣中镇驱鬼怪的小木桩,目的是通过避邪降魔,以保证城垣不能倒塌。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柔远楼兽面纹筒瓦
兽面纹筒瓦是嘉峪关关城本体保护维修时从柔远楼拆换下的其中一件。制作时为筒状,成坯为半,一端为兽面纹瓦钉,一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有瓦钉孔。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相关争议
金朝修建的“金界壕遗址”与长城是什么关系,学术界没有一致的说法。
景爱在《走出长城误区》中提及,金界壕是草原地区多沙土,无法夯筑城墙,不宜修筑长城,故而挖掘的边壕,起到了防御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掠的作用。在概念认定上金界壕是边壕,和长城的构造是不同的。故而他认为“将边壕说成长城,混淆了长城与边壕的不同性质,仅功用相同即视为长城,显然于理不通”。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中提及金长城是由界壕和边堡两个部分构成的。边堡是地面建筑,用于驻兵屯守;而金界壕遗址则是“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这分明是沟壕而不是地面上的建筑。这个观点,贯穿于文章始终。所以在王国维看来,金界壕就是在地上挖的壕沟。既然是壕沟,与传统意义的长城就不符合,因此不属于长城范畴。
但金界壕不属于长城的观点遭致不少异议,其中冯永谦先生撰写了数篇文章与之争论,如:《界壕与长城论辩三题》表示金界壕就是长城,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是一回事。李鸿宾在《金界壕与长城》中认为《金史》记载中"界壕"有地上和地下两种说法,地上指墙体,地下指壕沟,进而结合今人考古发掘和考察的研究结果,指出"金界壕"属于长城并无不适之处。"金界壕遗址"之所以被认定为壕沟是由于王国维早年研究只注意到壕沟而忽略了地上墙体所致。
参考资料
The Great Wal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06-01
中国万里长城.中国地情网.2023-05-31
·长城的修缮和保护(文明之声).人民网.2023-07-14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中国政府网.2023-06-01
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武器仓库”.今日头条-新华社.2023-10-17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央视网.2023-05-31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5-31
北京文博|历史上“长城”还有没有别的名字?.北京文博.2023-08-09
长城有哪些别名.搜狐网.2023-08-09
长城故事——南北长城.慕田峪长城官网.2023-08-10
长城史话:长城文化.八达岭官网.2023-08-10
【道中华】你绝对想不到:中国最早的长城竟然在河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8-10
长城史话:战国长城修建.八达岭长城官网.2023-08-10
长城史话: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八达岭长城景区官网.2023-08-11
隋长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2023-08-11
长城是谁建造的(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中国都市文化界网.2023-08-11
内蒙古自治区长城(金界壕)保护利用工作迈入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2023-08-11
金长城(康保段).康保县人民政府.2023-08-11
牛海鹏 | 万里长城修筑的历史及作用和意义.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2023-08-11
罗哲文:长城简史丨明代万里长城.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2023-08-11
明长城.政协忻州市委员会.2023-08-11
柳条边——我记忆中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绿色长城.长春市人民政府.2023-08-11
看长城丨长城城堡的前世今生.北京延庆 .2023-08-10
长城到底有多长?.人民网.2023-07-27
【创意交流】长城考古的意义与价值——北京长城考古新收获.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2023-07-28
虎山长城景区.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2023-07-27
锥子山长城.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8-02
大美山海关.大美山海关.2023-06-03
北京金山岭长城.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03
黄崖关长城景区介绍.黄崖关长城景区官网.2023-07-27
八达岭特区走近特区:八达岭长城简介.万里长城·八达岭.2023-06-03
慕田峪长城.北京旅游.2023-06-03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3
慕田峪长城.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03
长城.国家文物局.2023-06-03
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6-03
擦亮“金名片”: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察.中国政府网.2023-06-03
雁门关景区.代县人民政府.2023-05-31
雁门概况.雁门关官网.2023-02-20
雁门关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代县人民政府.2023-06-21
嘉峪关文化遗产.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6-03
2019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光明网.2023-07-27
2019年北京八达岭长城文化节落幕.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27
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 将推出系列文化活动.中国网.2023-07-27
双奥之城 长城之约”2022长城文化节成功举办.中国发展网.2023-07-27
北京首次举办中国长城国际摄影周,8月8日亮相八达岭 .北京延庆官方发布.2023-07-27
“千年古镇、长城之约”长城庙会在古北口镇举办.北京密云官方发布.2023-07-27
第三届“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开赛.青瞳视角.2023-07-27
长城保护工作及管理体制.中国政府网.2023-06-03
长城的长度和分布状况.中国政府网.2023-06-03
启动长城保护工程.中国政府网.2023-06-03
统一长城资源调查的规范和标准.中国政府网.2023-06-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中国政府网.2023-06-03
明确对非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段落的保护要求.中国政府网.2023-06-03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03
长城考古媒体活动.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8-09
文旅部发布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人民网.2023-08-18
长征副刊丨画作里有老兵的坚守 - 中国军网.中国军网.2023-07-25
壮美河山 瑰丽画卷.今日头条.2023-07-25
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亮相椰城-宁夏新闻网.宁夏新闻网.2023-07-25
大气磅礴!他用青绿山水描绘出“东方巨龙” - 新时代 - 海外网.海外网.2023-07-25
望长城 (1991).豆瓣电影.2023-06-03
豆瓣.豆瓣电影.2023-06-03
万里长城山河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07-28
戚继光.故宫博物院.2023-07-28
蓟镇总兵戚继光.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2023-07-28
明朝三次大规模,前后50多次来修建长城,为的是什么?.洞鉴五千年历史.2023-08-18
19厘米的长城工牌 揭开河西走廊明长城修筑之谜.人民资讯.2023-08-09
长城工牌.嘉峪关长城博物馆.2023-08-09
嘉峪关长城有啥“宝贝”?.微游甘肃.2023-08-09
长城“宝贝”都有啥.中国经济网.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