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
明长城,又称边墙,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隋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共同发布经过近两年科学调查和测量获得的明长城精确数据,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
明朝推翻元朝后,北方的蒙古贵族后裔及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仍对明朝构成威胁。为此,明朝在二百多年间持续加强长城的修建与防卫,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阶段:明朝国力强盛,通过明成祖北伐削弱了蒙古势力,并推动了边界向北。此时主要在前代长城基础上进行加固和增设防御设施,无大规模新建工程。明中期阶段:面对蒙古军事力量的增强和冲突加剧,明朝转变策略,从进攻转为防御,开始大规模修缮和加固长城。明后期阶段:女真族在东北兴起,长城修建重点转移到辽东地区,强化了包括居庸关、古北口、慕田峪等重要关口的防御。到1600年左右,历经230多年,明长城修筑工程基本完成。
长城是华族的精神象征,明长城的修建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明长城发展到现在,除了具有浓厚的历史性、政治性、文化性还有艺术性,都对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北京八达岭长城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2020年11月,明长城多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历史沿革
修建背景
明朝推翻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统治,但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的后裔鞑鞠及瓦刺,仍经常不断地南下骚扰,企图卷土重来接着,东北地区又有女真族的兴起,也威胁着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俺答汗同明朝和好之前的整整二百年间,明朝一直没有停止过长城修筑工程。
洪武元年(1368)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派兵攻占了元朝的首都。但是,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并没有完全被打败,他们撤退到北方,继续自称为大元皇帝,时常攻击明朝的边境。虽然明朝刚刚建立,但国势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在内蒙古地区,明朝控制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据点,比如大宁卫(在今天宁城县西边)、开平卫(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和多伦县附近)和东胜卫(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地区),这些地方都在长城以北。这些据点与长城沿线的宣府(在今天宣化区)、丰胜(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大同市(在今天山西大同)等战略要地互相支持,形成了南北呼应的防御体系,使得蒙古贵族很难成功侵扰。到了朱棣时期,他采取了更加主动的策略,从1410年到1424年间,他五次派兵深入到蒙古北部,取得了几次重大的军事胜利,瓦刺和靴首领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
明代前期
在明朝的前期,虽然边疆防线已经相当稳固,但朝廷并没有放松对长城的维护和强化工作。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指派了大将军徐达去修建居庸关等地区的边防墙体。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又动用了蔚州、忻州市、州三地的民工和士兵一起修筑长城。
在建文年间(1399-1402年),从河北宣化往西直到山西省一带,沿着边境线都筑起了高墙和深沟,并且烽火台(用于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不断。当时的官方文书还特别指示,要加高加固烽火台,里面要储备够五个月的粮食以及柴火、药品和弓箭。每个烽火台旁边还要挖井,围绕井口建起围墙,使得从外面看,围墙和烽火台是一个整体,这样既美观又能防御敌人。
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皇帝命令边关将领继续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事。从长安岭(今宣化区东北大约140里的地方)向西到洗马林(在今天河北万全西边),建造了石头墙和深沟壑,以增强这一带的防御能力。这是在建文时期长城修缮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建为石墙,让防御工事更加坚固。永乐十一年(1413年)和十三年(1415年),沿着山西省边界建造了一系列的烽火台。同时,在边境线上的各个重要关口都建起了坚固的要塞以及在开平建造了烟墩。
到了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和三年(1428年),又修建了从山海关区到居庸关这一带的边防要地,以及居庸关城本身。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增加了22个赤城等堡烟墩,随后还修建了宣府到大同市这一区域的城堡,并且设立了大同威远卫等军事据点。
总的来说,明朝前期对长城的修缮工作主要是在原有的魏、齐长城遗址的基础上,增加了烟墩、烽火台、屯堡(用来驻扎军队和存储物资的地方)、关城(边防城市的防御性城墙)和壕堑(护城河)等防御设施。这些增建和改进使得长城成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强大的防御系统。
明代中期
明英宗统治时期,内政腐败、宦官专权,导致了边防力量变弱,而北方蒙古地区的瓦刺部落却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的首领绰罗斯·也先带领军队分成四路攻打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带到了北方。后来,虽然瓦刺被明朝的将领于谦打败了,但是另一个部落鞑又崛起了。在接下来的成化、弘治、正德年间(1465年到1521年),北方的边境经常受到鞑靼的统治者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等势力的侵扰和抢劫,让北方的边防形势变得非常紧张。因此,在这个时期,明朝开始紧急修建和加固长城,增加了堡垒,还新建了很多墩台(瞭望塔)。这个时期的长城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宁夏至陕北
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负责修建边城,这段边城从黄甫川(今位于府谷县)开始,一直向西延伸到定边营(今陕西省的西北端),全长约1200多里。沿途建有很多墩堡,这些墩堡就像是哨站一样,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增强边防的安全性。这条长城线路不仅横跨了整个陕西省北部,还一直延伸到黄河。东边连着偏关县(今山西省西北端),西边则连接着宁夏和固原市(当时的两个军事重镇,现在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和固原市)。这段长城的西段跟以前崔仲方在隆开皇五年修建的朔方郡、灵武市的长城路线很接近;东段则稍微偏北,一直到达今天陕西和山西两省的交界处。后来,在弘治和正德年间,这段长城还进行了多次修缮,以保持其防御功能。
山西北部至河北宣化
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60 ),总督翁万达负责宣府和大同市地区(今河北省和山西一带),他提出请求,修建超过1000里的边墙,建立363个烽火台。但是后来因为和敌人有了一些贸易往来,边防变得没有那么严格,结果这些建筑很多都被破坏了。于是兵部建议让边境的将军修补,有议员还提议在墙上建造更高的平台和房屋,用来存放火器(比如火炮)。到了嘉靖三十四年,兵部尚书杨博在解除了大同右卫(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围攻之后,决定在牛心(今叫牛心堡乡,位于右玉县东边9公里的地方)等地修建城堡,并且修复了2800多个烽火台。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说明修建边墙的具体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但是根据提到的长度超过1000里,可以推测这段长城应该是在今山西北部到河北省宣化以东的区域。这是基于更早之前魏、齐时期的长城进行的修缮和加固,增加了烽火台等设施,为了提高长城的防御能力。
明代后期
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年到1572年),明朝的东南沿海遭受了倭寇的侵扰,北方的东沿海地区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保护京城东北方向的安全,明朝开始在蓟东地区加强修建长城。在这个时期,主要的修建工程有两次重大规模修建:
第一次是在嘉靖年间,兵部许论提议,其他地方像大同市、陕西省的固原市、宣府的长安岭和延绥的夹墙都有险要地形可以依靠,只有蓟东没有。于是,建议在渤海所南边,山陵东边的苏家口到寨篱村这一带,大约70里路程的平坦地形上筑墙建台,并派兵把守,这样可以和京城的军队形成夹击之势。这段长城从今河北昌平市东北方向延伸出去,一直到河北通州区北边,呈西北到东南的方向,守护首都的东北部。
第二次是在隆庆二年(1568年),由谭纶和戚继光两位将领负责加固边境防线,其中谭纶在长城旁边建造了很多高台,高度有几丈,可以用来互相投掷石块和射击敌人。整个蓟东地区建了三千个这样的高台,总长达约两千多里。这样一来,外敌就不敢深入侵犯。戚继光修建的长城从东边的山海关开始,一直延伸到西边居庸关的灰岭隘口,还向西延伸到了今天保定市北边的内城。后来,戚继光还在山海关向南八里的老龙头地方修建了一段长城,伸入海中,虽然现在由于海浪的冲击已经倒塌了,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残留的花岗岩城墙遗迹。
主体延伸
河西长城
在明朝时期,还新建了河西长城。这段长城起点位于今甘肃省景泰县附近的芦扩营堡,沿着黄河西岸向北延伸,经过红水河保和土门保,一直到达武威市东南方向的靖边保附近古浪河口。另外,还有一段长城从南边的安宁堡(今兰州市北边)开始往北走,经过红城子堡、武胜堡和安远堡,最终与安远堡而来的长城会合。这两段长城合并后,接着绕过红沙堡(今民勤县东北方向),向西经过青羊口(今永昌北边),然后转向西北,通过新河堡(今山丹县东边)、太平堡(今张掖东北)和平川堡(今高台东),最后到达嘉峪关。
在1501年,由于甘肃省地区相对安全,但哈密市经常受到叶鲁番的侵扰,明朝下令修建了嘉峪关市。当时,通往天山南北地区的路线常常被蒙古贵族控制下的吐鲁番盆地干扰,因此明朝决定放弃原有的玉门关和阳关,选择在酒泉市西北大约70里的地方新建了嘉峪关作为长城的终点。
辽东边墙
在明朝时期,辽东都司管理的区域从东边的鸭绿江开始,一直延伸到西边的山海关区,南边到达旅顺的海口市,北边直到开原市,为了防止蒙古的元良哈部落和女真的各个部落来侵扰,明朝在这个区域的边界上修建了一道约880公里长的辽东边墙。这条边墙可以分为三大段,分别是辽河边墙、辽西地区边墙和辽东边墙。
辽河边墙
辽河边墙起始于北镇市,终止于开原,永乐年间修建。从今辽宁北镇开始,沿着辽河两岸一直延伸到开原东北的威远堡镇,形状像"V"字形。
辽西边墙
辽西边墙起始于山海关外的铁场堡,终止于北镇,正统七年(1442年)修建。从绥中县的铁场堡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经过兴城市、葫芦岛市、锦州市,最后在义县北面与辽河边墙相连。
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起始于开原市,终止于鸭绿江,成化十五年(1479年)修建。从昌图县、开原、铁岭、抚顺市的东境南下,绕过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的鸦鹃关,在本溪、凤城市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之间南下,最后到达鸭绿江边丹东市东北的九连城。
明朝沿辽东边墙设边堡九十八座,墩台八百四十九个,分兵驻守,但是由于急于求成,施工质量不好,所以这段边墙在军事上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建筑构成
明代长城在建筑工程技术和防御设备上,都有了许多改进和发展,它已不是单独的几道城墙和孤立的城堡,而是由一此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设施相互配合而联结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它们构成了一道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万里防线。明代是长城建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明长城主要由城堡、城墙、城台、烟墩等四个部分组成。
城堡
在明朝时期,长城沿线的城堡按照其重要性被分为不同的等级: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和堡城。镇城是九边重镇的主要城堡,而路城则位于镇城下辖的各个路线上。卫城是那些位于战略要点的城堡,比如山海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1382年被建立为山海卫城,位置险要,是辽东镇和蓟镇的关键地点。居庸关也是一个例子,它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向,北口的八达岭地势险峻,历来都有重兵把守,明朝也在此设立了卫城,这对保护京城至关重要。关城则是设在长城沿线重要通道上的城堡,其中一些非常有名的包括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位于陡峭的雁门山上的雁门关,建立在战略位置平型山上的平型关,以及位于山西和河北交界处的长城最南端的娘子关等。这些关城都位于地形复杂的地方,控制着重要的通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至于堡城,是建在边境其他险要地段的城堡,数量非常多。
城墙
在元代,大都的城墙主要由泥土构建,而到了明代,各城市的城墙开始采用砖石包裹。同样,自明代起,长城的城墙也普遍使用砖石进行砌筑。以居庸关和八达岭为例,它们的墙身外层由整齐的条石砌成,内部则填满了泥土和石块,这使得城墙极为坚固。城墙的高度根据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陡峭的山冈上较低,而平地上则较高,平均高度约为7.8米。城墙的基部平均宽度为6.5米,顶部宽度为5.8米。
城顶靠内的一侧,用砖砌成高约一米的“宇墙”(又称“女墙”),而靠外的一侧则用砖砌成高近两米的“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都有一个小口,称为“睛望口”,用于观察敌情。垛口的下部有一个小孔,称为“射洞”,用于射击敌人。
城墙的墙面由三、四层砖铺砌而成,最上面的一层是方砖,用石灰砌缝,非常平整且坚实。墙面宽约4.5米,足以容纳五马并骑,十人并进。墙面还设有排水沟和出水嘴等设施。墙身内侧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券门”(长城上的一个圆拱形小门),通过石梯可以通到城墙顶部,守城士兵可以通过这些门上下城墙。
城台
沿着长城,大约每隔半里的距离,就会出现一个突出于城墙之外的城台。这些城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墙台”,其台面与城墙的顶部齐平,只是向外突出一部分,外沿同样设有垛口。台上建有遮风挡雨的小屋,供士兵们巡逻和放哨时使用。另一种是“敌台”,它具有上下两层结构:下层包含多个砖砌的拱形房间,能够容纳十多人居住;上层则建有用于瞭望和射击的垛口,有些还配备了用于燃放信号烟火的设施。
除了墙台和敌台之外,在戚继光担任总兵期间,他还在长城的战略要点建造了“战台”。这些战台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用于瞭望和射击的垛口,下层则用于储存弓箭、弹药等武器。为了便于人员上下,战台内部使用了可移动的梯子,这种设计使其在功能上类似于近代的堡,是一种适用于临战状态的防御工事。
烟墩
烟墩,也称为墩埃、烽埃、烽火台或狼烟台,通常建造在长城内外的山顶或平原的转折点上。结构是用砖石筑成的高台,专门用于迅速传递军事情报。当发现敌军时,夜间会点燃干柴,以火光作为警告信号,这称为“烽”;白天则燃烧发烟物质来传递信息,这称为“筵”。因此,汉代将烽火台称为“烽烂”。据说,由于狼粪燃烧时烟雾直冲云霄,可见距离极远,烽火台也因此得名狼烟台。到了明代,点燃烽火时还会添加硫和硝石以增强火焰;放烟的同时,也会进行炮击。根据1466年(成化二年)的规定,敌人数量在百人左右时,会点燃一股烟并发射一次炮;五百人时,两股烟两次炮;千人以上时,三股烟两次炮;五千人以上时,四股烟四次炮;万人以上则是五股烟五次炮。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后方迅速得知敌军的进攻,还能通过烟雾和炮声的数量判断敌人的规模。在当时,这确实是一种极其迅速的军事通信手段。此外,明代还在长城的关键关卡部署了重达数千斤的火炮,形成了强大的防御能力。
“九边”重镇
朱祁镇正统(1436-1449 )以后,由于北方边防力量削弱,原在关外的重要据点大宁、开平二卫已先后放弃,东胜卫也被迫南移,明政府完全依靠长城作为边防。为了更有效地加强长城的防守力量,便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即称为“九边”的九个要镇。
辽东镇
辽东镇镇守总兵官(军事指挥官)驻地设在广宁(今辽宁北镇),隆庆元年(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市(今辽宁辽阳 )。管辖南起凤凰城,西至山海关区,共长一千九百五十余里的辽东边墙。
蓟镇
蓟镇总兵官驻地在三屯营(今迁西县西北),管辖东起山海关,西达居庸关的灰岭口,长一千二百多里的城段。蓟镇的边墙非常坚固,从蓟州到密云区一带边墙有三重。沿边分东西中三路其最重要的关隘,东路有山海关、石门寨、燕河营、建昌营,中路有太平寨、喜峰口、松棚谷、马兰谷,西路有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岭等处。
宣府镇
宣府镇总兵官驻地设在宣府(今宣化区),负责管辖东起居庸关东的四海冶,西到山西省、河北交界的西阳河,全长1023里的城段。这个地区的位置对于北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北京的西北方向。边墙非常坚固,有内外九重城墙。沿边分为东、西、北、中四路,东路的四海冶,北路的独石、清泉、马营,中路的葛峪、青边,西路的万全右卫、张家口市、西阳河等地方都是战略要地。其中,独石位于长城最北端,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大同镇
大同市镇的管理驻地设在大同(今山西大同 ),管辖西起鸦角山(又名丫角山,在今偏关县东北 ),东至镇口台(天镇县东北),全长六百四十七里的城段,沿边也分东、西、北、中四路,其中重要关隘有西路的平远堡、威远堡,中路的大同右卫、大石等处。
山西镇
山西镇(太原镇)太原总兵驻地开始的时候是在偏关(现在山西省偏关县的东北方向),后来搬到了宁武县(今山西省宁武县)。负责管理从西边的保德县的黄河岸开始,经过偏关一直到老营堡,这段被称为“极边”。然后从老营堡向南转东,经过宁武、雁门关,一直到达平型关大捷,这段被称为“次边”。接着从平型关向南转,经过龙泉关、固关,最后到达黄榆岭(现在的山西省和顺县东边),总共有1600多里的城段。这段横穿山西和靠近河北省省界的内长城有很多层,其中在雁门关外面就有三道大石墙和二十五道小石墙,防御措施非常严密。
延绥镇
延绥镇刚开始的管理驻地在绥德州(今陕西绥德),成化七年(1471)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此后通称榆林镇。管辖东起清水营(今府谷县北清水川畔),西至花马池(今盐池县 ),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的城段。沿边分东、西、中三路,东路的榆林关、神木堡、孤山堡、清水营,中路的鱼河堡、清亚堡,西路的定边营等都是要塞所在。
宁夏镇
宁夏镇管理驻地设在宁夏卫(今宁夏银川),管辖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境内),西至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县)以北,全长两千里的城段。这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长城,其要塞有花马池、平虏(今宁夏平罗)、镇城及中卫四处。
固原镇
固原镇三边制府驻地设在固原州(今宁夏固原 ),也称陕西镇。管辖东起靖边县,与延绥镇边相连,西至今甘肃省中部的泉兰与甘肃镇边相接,绵延一千余里的城段。沿边分东、西、中路,东路的白马城,中路的下马房关,西路的兰州市(今皋兰县)是重要的关隘。
甘肃镇
甘肃镇总兵官驻地在甘州卫(今张掖市),管辖东起甘肃金城县(今甘肃兰州),北到镇番卫(今甘肃民勤),折而向西,直达嘉峪关市,全长一千六百余里的城段。沿边重要关隘有甘州五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今酒泉市)、永昌卫(今永昌)、凉州卫(今凉州)、镇番卫(今民勤县)和嘉峪关等处。
测量数据
2009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的明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明长城东起辽宁省虎山(东经124°30′56.70″北纬40°13′19.10″),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山西、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现存敌台7062座,马面3357座,烽火台5723座,关堡1176座, 相关遗存1026处。
现存遗址
辽宁省
辽宁省明长城西起祁连山,东到鸭绿江,全长 12790多里。 辽宁境内的明长城称为“辽东边 墙”或“辽东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 部分。 辽东长城西起绥中县吾名口台( 今绥中西 南的铁厂堡吴明口) 向东北延伸,经绥中、兴城市、 葫芦岛市、凌海市,然后向北经义县到阜新清河门区, 向东沿阜新县与北镇市交界线延至黑山白厂 门,向东南经台安、盘山、海城,向北经辽阳、沈 阳、铁岭、开原、昌图,从开原东北的威远堡镇向南 经铁岭、抚顺,向东南经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转向东北, 到新宾三道关又转向南到本溪,沿凤城市与宽甸县交界线,直达宽甸南端的虎山南麓鸭绿江 边之江沿台,全长1960里。辽宁省境内的明长城保存较好的是绥中县境内 的九门口,宽甸的虎山长城近年来也已部分修 复,并成为新兴的人文旅游景观。
河北省
河北明长城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山海关区 老龙头开始,先向东北,在与辽东长城交会后 折而向西,经秦皇岛市、唐山,过天津市境后,再经 承德,过北京境,然后经张家口市直到山西边 界;另一条从怀来县的陈家堡起始,自北向 南,经张家口、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至邯郸市,纵 贯冀西山区,进入山西省境内。这两条长城分别 属于长城九镇即所谓“九边”之中的蓟镇和宣 府镇 (包括嘉靖三十年于蓟镇管理范围内增 设的昌镇和真保镇)。据调查统计,总长度为 1338.6 公里。
天津市
天津境内发现的长城均为 明 代修筑的,集中分布在蓟州北部山区,是明蓟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东至天津市与河北省交界的钻天峰,与马兰关明长城相连,向西经赤霞略、古强略、船仓略,再折向西北的常州,由东山、青山岭、车道略、小平安过沟河,经黄崖关,在前甘涧黄土梁大松顶出蓟州区界,与北京将军关长城相接。据2007年天津市明长城资源调查统计,天津明长城表面长度为40283.06米,投影长度为37004.3米,有长 城墙体176段、关城1座、寨堡9座、敌台85座、烽火台4座、火池13座、烟灶40座、居住址40座、水窖11个、水井4口。
北京市
北京明长城位于密云区北部密云古北口的司马台长城。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加固,形成现在的规模。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以奇、特、险著称于世。英国《泰晤士报》赞之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对其也不吝赞美之词:“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有敌楼35座。这里的墙体变化起伏很大,悬崖峭壁处需手脚并用,坦荡平缓处却可城墙跑马。城墙和敌楼座座相连,形式多样迥异,给人坚实无比的感觉,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
山西省
山西省是长城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明代长城约有900公里,其他年代的长城约有500公里,共计1400多公里。分布在大同、朔州市、忻州市、晋中市、长治市、阳泉市、吕梁市、晋城市等8市39个县(市、区),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长城的修筑史。其中许多段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尤以代县雁门关、偏关县偏头关、宁武县宁武关、平定县娘子关长城最具特色。雁门关地理位置险要,关楼建筑宏伟,城墙雄峻挺拔,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偏头关烽林立,古堡密布,有“三关首御”之称。长城与黄河在此相会,是华族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相聚的地方。娘子关扼晋冀咽喉,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境内明长城按分布地域,大体可以分为两大块,第一块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的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第二块分布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位于蒙晋冀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往、交流极为频繁的重要地区。明长城大边墙体东端起自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南口村西北大边与二边相交处,相交处修建有一座敌台。墙体经店子镇,过苏木山森林公园到达丰镇市猫头山顶。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明长城二边的绝大部分地段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两省区的界线。由于外部包石包砖的流失,目前大部分墙体的外观呈现为土墙。
陕西省
陕西省段属延绥镇长城。据史载,其大规模的修筑共有两次,即成化九年(1473)所筑的二边和成化十年(1474)所筑的大边。两道长城的走向已基本清楚,均自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延人陕北地区的府谷县,向西南,经神木市、榆林市、横山、靖边县、吴旗、定边县进人盐池县,其中定边西部的大边长城分为内外两重,保存较好。大边长城全长约600公里.基本上沿毛乌素沙漠南缘分布,其中神木、榆林、横山三县的大部分墙体,可能是利于秦昭襄王长城修茸。全线墙体均为黄土夯筑,现存高度一般为2~3米,最高达5米,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已被沙漠淹埋,地表呈现出断续隆起的沙垄。在长城一线,尚存有间距200~300米、高于墙体的夯筑方形墩台1300余座。墩台一般高9—11米,最高的达14米,外部包砖多已被拆除,部分墩台四周存有方形围墙。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明长城是明代修筑的一段长城,起于今宁夏固原市,停止于中卫市。它总长度约600多里,是中国长城中比较为名的一段。这一段长城修筑于明代,早在为中国北方的防线,抵御外族侵袭。它位于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带,地势险峻,沟壑纵横,是一条雄伟壮观的防线。宁夏明长城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户外墙为主要材料,融合了宁夏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长城沿线山岳起伏,沙漫和草原交织,风景壮美。在长城上行,可以欣赏到壮丽自然的风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边塞文化的魅力。
甘肃省
甘肃省境内的明长城有1738.3公里,沿黄河经兰州市穿城而过。兰州北长城从桑园峡经盐场堡、安宁堡、沙井驿、永登县、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至嘉峪关市终止。东边沿黄河经什川镇、靖远县、固原市、大同市到达山海关。在明代,黄河南北两岸各建有一道长城,其间关、堡、镇、卫密布。东岗镇、拱心墩(今拱星墩)、沙井堡(今沙井驿)、盐场堡、金城关、安宁堡、土门墩等地名就是根据当时长城的遗迹而留存下来的。这段残存的明长城位于兰州市城关区拱星墩一带,起点在城关区拱星墩七四三七工厂家属院边上,终点在拱星墩第一干休所锅炉房旁边,全长704.4米(实存39米)。黄土夯筑,两侧叠加而筑,夯层厚0.16-0.18米。底宽2-7米,顶宽0.6-4.5米,高4-6.5米。
青海省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明长城是隆庆六年修筑的。 经统计,大通境内现存的明长城长度有44040 米 (不含随墙壕沟), 包 括 土 墙10132米、 石墙35米、 山险墙1215米、山险29302米、河险693米、壕堑 2663米。残存烽火台、敌台18座,取 土场4个,关、堡5个。大通境内的明长城是青海省境内保存最好的一 段明长城, 也是海拔最高的明长城。与省内其他区县相比,大通明长城是较早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明长城。
开发与保护
旅游发展
从1952年北京修复居庸关、延庆八达岭等长城点段并对公众开放起,长城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开始了对长城的保护维修和旅游开放。截至2016年11月,全中国以长城展示或依托长城兴建的参观游览区92处,其中以长城展示为核心的专门景区45处,长城专题博物馆、陈列馆8家。八达岭、慕田峪、金山岭、九门口、镇北台、嘉峪关等长城重要点段已成为长城旅游代表性景区,“不到长城非好汉”为国内外游客所传诵。2005~2015年,八达岭长城接待游客7650多万人次,年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4亿元;甘肃嘉峪关市长城景区接待游客55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接近4.5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长城旅游与丝路旅游、沙漠旅游、草原旅游有机结合,带动了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有力扩大了公共文化供给,改善了长城沿线生态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及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长城成为世界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金色名片。仅延庆八达岭自开放以来,先后接待各国元首、政府首脑500多位,成为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场所。
教育传播
2005~2015年,在长城沿线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文物机构、宣传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志愿者组织或发起的大型长城宣传保护活动达到387次,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91万人次,长城沿线举办各类长城专题展览200多个。长城是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的长城点段被列为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教学实践等各类教育基地。《长城》、《长城赞》、《山海关》、《万里长城的构造》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长城公开课、长城主题夏令营成为长城沿线学校课外教育的新风尚。2005~2015年,在长城沿线由各级人民政府、文化文物机构、宣传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志愿者组织或发起的大型长城宣传保护活动达到387次,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91万人次,长城沿线举办各类长城专题展览200多个。长城是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的长城点段被列为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教学实践等各类教育基地。《长城》、《长城赞》、《山海关区》、《万里长城的构造》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长城公开课、长城主题夏令营成为长城沿线学校课外教育的新风尚。
保护情况
长城是华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原地区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开展长城调查与保护工作。1952年起,国家对居庸关、延庆八达岭、山海关等长城重要点段陆续开展了调查和保护工作。1956年实施的首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北京、河北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将明长城作为调查重点。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1984年,结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各地对重要区域的春秋战国长城、秦汉长城、明长城和金界壕遗址等遗址进行调查,出版了《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局组织长城沿线各地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同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2007年,长城沿线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省级长城保护规划编制。2010年12月,完成对各时代长城资源的田野调查,调查范围以明长城、秦汉长城主线为重点,同时将春秋战国长城,各时代长城支线、汉唐烽燧,以及金界壕遗址等中原地区境内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一并纳入调查范围。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并发布认定结论。2015年,延庆八达岭长城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2016年,国家文物局开展了《长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专项督察。2020年11月,明长城多段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价值意义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留给世界。在中国,长城是具有这种价值的地标性建筑中特别突出的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耗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明长城发展到现在,除了具有浓厚的历史性、政治性、文化性还有艺术性,都对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关人物
朱元璋
明太祖洪武皇帝名朱元璋,元天历元年(戊辰,1328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州(今凤阳县)钟离东乡,父朱世珍,母陈氏。幼名重八,后正式起名元璋,字国瑞。明朝建立后,戍边卫国成为朱元璋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朱元璋一方面以“不征”为主导思想,致力于缓和周边关系,另一方面注意防范主要对手,尤其是北方的蒙元势力,为此在政治、军事上、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提高防御能力,明朝自洪武年间开始修筑长城,希望借助坚固的城墙阻挡蒙古骑兵的南下袭扰。自先秦时期便开始修建的万里长城,因朱元璋推行积极防御的战略,其功能再次受到重视。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隆庆二年(1568)五月,首辅张居正为了加强北方防务,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隆庆三年(1569)春,戚继光调配士卒 ,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戚继光在修建长城时,认为原有的边墙不够坚固,无法有效阻止敌人的进攻。他亲自监工,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并将城墙分为不同等级,采用砖墙和石墙相结合的建筑方式。除了加固城墙外,他还修建了空心敌台、墙台、烽火台和城堡等设施,以加强防御能力。戚继光在长城边墙台墩修建、练兵、练将、兵器发明、车营建设、营阵训练以及传统兵学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文物
长城工牌
长城工牌—1975年发现于嘉峪关关城到石关峡段长城的城墙顶部夯土中,这段长城现在叫暗壁,它和关城南段的明墙在明代统称为肃州西长城,工牌发现的位置距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工牌为青石质小石碑,碑体较规整,高19厘米、宽11.5厘米、厚2厘米。两面阴刻文字,字体为楷书,端庄有力,形态秀美,共58字。工牌正面竖刻两行字,共22字,正中刻“弟一工起”四个大字,右边刻“加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第一工” 一行小字;背面文字分上下两部分,共36字,上部刻四个大字:“蔡止梅起”,下部竖刻六行32个小字:“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工牌作为长城修建历史的真实见证,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修建长城的翔实、可靠的历史佐证。从工牌的内容可以看出,当年修筑肃州西长城时,工程采用分工段逐级承包方式修筑,即把工程分为几个大工段,每一大工段又分为若干小工段,每个小工段由一个施工队承建。依工牌的内容及工牌出土的地段到肃州西长城北端一公里余可以推断,第一大工段约300丈,分为六个小工段,由六个施工队,在十天的时间内完成。这种由大到小的多层管理施工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修筑长城的工程进度。该文物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关照印版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一块木质牌子上有一个“关”字,指的就是关塞,而“照”字指的是凭证,组合起来就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史称边陲锁钥,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必须持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关照”,方可通行。“关照”的种类有很多,如屯民、客商、遣犯等,各持有不同要求和规范的“关照”。据考证,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使用的地点。“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
木觚
木为不规则形,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有七棱木觚一枚。通体汉隶212字,文字分两部分,前半部为诏书的一部分,计一百三十三字。后半部为书信,七十九字,内容与诏书无关。木觚中的诏书内容反映了西汉刘彻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急诏,涉及边关政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该文物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封检
封检是将简册书写完成后卷束,在外附“检”,以特殊材料捆扎,并在检绳上摁压泥团后加盖印章,以开展文书传递工作。官印加盖,由拟制文书机构及主管官员盖印。说明文书拟定过程中,主管官员与上级官员共同负责,实行领导负责并相互监督的责任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盖官印时,保持印章与封检垂直,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平行。文书简册的上情下达,以封检、缠束物和泥团组合的防泄漏、防作伪模式,直接组成了汉代文书传递的有效措施。虽是极为简单的材料组合,却构成了坚不可摧的牢固防线。进而形成了简册传递重要规则——封检制度。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石夯
当年修建长城的工匠特别辛苦,那时没有先进的机器,高高的城墙都是工匠们用石夯一点一点的夯出来的。石夯的运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人面杙
人面是修建长城时埋于城垣中镇驱鬼怪的小木桩,目的是通过避邪降魔,以保证城垣不能倒塌。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柔远楼兽面纹筒瓦
兽面纹筒瓦是嘉峪关关城本体保护维修时从柔远楼拆换下的其中一件。制作时为筒状,成坯为半,一端为兽面纹勾头,一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有瓦钉孔。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相关典故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两燕出关,日暮,雌燕先归,及至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之声,也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击墙有“啾啾”的燕鸣声。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在已将击墙改为击石,依然能听到燕鸣。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可知产生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这些地方的墙角是砖砌的,结构严密,墙体表面平实,墙体又向上呈梯形倾斜,而墙角呈喇叭状,下小上大,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壁的距离不等,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回音由快变慢,由低向高,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似有一种“啾啾”的燕鸣声。古时候,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求吉。
定城砖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就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市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者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嘉峪关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忽悠道:“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冰道运石说的是在修建嘉峪关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发现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事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之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了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市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工匠们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参考资料
中国长城保护报告.国家文物局.2024-02-15
五、长城保护目标与行动.国家文物局.2024-02-15
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国家文物局 .2024-01-10
长城到底有多长?.中国旅游新闻网.2024-01-10
明长城:内外边墙遥相应 晋蒙边界展雄姿.新华网.2024-01-10
两部门:我国首次精确测出明长城长度 8851.8千米.中国政府网.2025-03-13
再现一道生龙活虎的长城 ——《长城简史》创作谈.光明网.2024-01-10
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央广网文娱.2024-02-15
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新浪网.2012-06-05
原创 北京有我国唯一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地方,堪称万里长城最为陡峭之地.搜狐网.2024-02-26
【游山西 读历史】山西明长城,到底有多长?.澎湃新闻.2024-02-26
陕西省长城遗存.陕西省地方志.2024-02-26
原创 宁夏不仅有沙漠!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的古长城,不收门票航拍超美!.搜狐网.2024-02-26
兰州城里,保存着一段明代长城.甘肃经济信息网.2024-02-26
四、长城文化与时代价值.国家文物局.2024-02-15
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2024-02-15
"拉拢一帮 严防一方" 明朝前期戍边方略.新浪网.2024-02-15
蓟镇总兵戚继光.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2024-02-15
戚继光.故宫博物馆.2024-02-15
长城“宝贝”都有啥.网易.2024-02-15
长城“宝贝”都有啥.中国经济网.2024-02-15
探秘嘉峪关古长城.每日甘肃网.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