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省忻州市代县,是古代重要的关隘、世界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雁门关上古称北陵,夏商周称西隃关,春秋称句注塞,魏晋分成西陉关、东陉关。曹魏时期旧址上置雁门关西陉关关城,唐武周时期,复建西陉关关城(地址铁裹门)。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旧址上复建东陉关关城于今址。现景区分为三个区域:雁门关主要景点、外围景点和近代遗存。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2001年,被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雁门关一词最早见于《魏书》,泰常四年(419年)八月: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
勾注塞古称西盼,西愉之名,始见于《穆天子传》。西周与俨曾多次在山西境内作战,西愉是其反复争夺的天险要地。
勾注塞之名,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记述了赵毋恤"勾注之塞"击杀代王之事。《吕氏春秋》则把勾注塞列入"天下九塞"。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攻伐占领邯郸市,令其诸子驰在勾注设置关塞。战国,赵肃侯沿勾注一线筑长城,现存遗址有句注塞铁裹门处的"V"字工程。赵肃侯二十四年(前326年),赵武灵王攻灭中山,破林胡、楼烦诸部,在勾注山之北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等三郡。赵孝成王(前265年一前245年在位)时,李牧常驻雁门防备匈奴。
秦汉时期
在秦统一中国中,秦军四次征伐平定雁北,统一全国后,在雁门塞以南置太原郡,雁门塞以北置代郡、云中郡、雁门郡。雁门险阻成为屏障太原和支撑雁门、云中、代郡的要塞,是秦将蒙恬攻伐匈奴的重要依托。
刘彻继位后,以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元光五年(前130年)夏,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元光六年(前129年)、元朔元年(前128年)卫青北伐匈奴行动均以勾注山北的雁北地区一带为进攻基地。
"雁门塞"之称,最早见于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鲜卑传》所引《魏书》,东汉在反击匈奴及卢芳之战中开始逐步加强雁门塞。建武十三年(37年),东汉遣马武屯摊沱河以备匈奴,增加雁门塞的防御,所筑的汉长城在雁门关北后腰铺附近。建武二十四年(48年),挛鞮稽侯狦率内蒙古地区八部匈奴归服于汉,派左南将军屯雁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勾注塞在曹魏、晋朝之时正式设关,设有常驻之兵把守。黄初四年(223年),牵招率魏军与泄归泥鲜卑骑兵出雁门塞,还归时,修缮整治了雁门北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北齐高洋天保八年(556年),于长城内侧筑第二防线的长城,自今山西省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大捷,到达山西省下关附近,与北魏“上塞围”之南环长城合围。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多次修筑长城及雁门,唐朝建立后,唐军多次越雁门关北击打匈奴。广明元年(880年),为防备沙陀,唐驻军于雁门山,于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
宋辽金元时期
两宋时期,赵光义平定北汉后任命杨业知代州,杨业到任后在雁门关两翼南北要道修建边寨,共建6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抗辽大捷后,又增修三寨。治平二年(1065年),再次在雁门关一线修筑堡寨。宋初,宋辽以雁门关一线内长城为界,十八隘两侧双方设堡驻军。宋熙宁七年(1074年),辽以20万大军压境,要求重新划界。几经周折后,赵顼答应,以宁武县分水岭为界,北坡辽境,南坡宋境,宋在雁门关一线“失地七百里”,内长城被辽占据。
元朝建立后,修筑加固了雁门关。天顺元年(1328年)九月,冀宁路所辖代州之燕门关、阳武关,皆穿壁垒石为固。
明清时期
在金、元时期,雁门关年久失修。明朝在西陉修旧创新,在其北口构筑城堡、望楼、烽火台、墙障等,同时在东陉筑路修垣,大建关城。洪武七年(1374年),陆仲亨陆仲亨于东陉关旧址新筑关城,沿沟注山筑城、塞、烽燧与内长城相接,后在景泰元年(1450年)、天顺八年(1464年)、成化八年(1472年),雁门关守将多次补墩整修。同时在弘治七年(1494年)筑偏头关边墙、补添宁武墩堡,正德元年(1506年)建武安君庙,正德十一年(1516 年)东筑七堡西筑四堡,正德十二年(1517年)增修广武营。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李景重筑关墙,在长城基址上复筑雁门关内长城,正式形成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嘉靖十一年(1532年)和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筑。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在关城建起公署1处及宁边楼、威远楼。
清朝建立后,雁门关成为商旅通之地。咸丰六年(1856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并募化重修观音殿,扩建为3间。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善全募化主持了雁门关商道的重修。
近现代
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关南古关道中盘道侧修建雁门关混战阵亡将士的公墓陵园-关陵。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进犯山西省,占领雁门关后,在雁门关沿线制高点修筑据点、炮楼等工事,为冬季取暖,据守日军陆续将雁门关内多处古迹拆毁尽,将其旧木料运至据点以作翅果油树,仅东、西城门洞及小北门、李牧饲遗址等尚存。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公里处雁门关村南。雁门关分为西陉关与东陉关,西陉关是古雁门关,当地俗称“铁裹门”,地理坐标为北纬39°9'44″,西经112°48'45″,位于恒山山脉西段的勾注山中,地处代县雁门关乡赵庄东陉关西侧,两关相距约5公里。东陉关地理坐标为北纬39°11'13″,西经112°51'48″,G208国道从关下西侧穿过。雁门关西连宁武关、偏关,东接平型关大捷、紫荆关、倒马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地形地貌
雁门关及其东、西两翼的十八隘口,分布于恒山山脉的西段一勾注山一线。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广义的雁门山),是吕梁市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00米以上。勾注山以雁门关西陉和东隆(今存明筑雁门关)所在的雁门山(狭义的雁门山)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山峰起伏连绵。其南、北麓基本上都是由山区过渡为丘陵区,然后成为平川区。勾注山的两端,东接恒山山脉的东段、北段和太行山,西连管梅山和云中山,形成辽阔的山区腹地。
两关遗址中间,勾注山南麓有河名曰七里河,由北向南流经太和岭口,注入滹沱河。东陉关南侧有一条季节河关沟河,发源于前腰铺村北面山中,向南流经南口,注入沱河。
气候
雁门关所在的勾注山以北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关内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冬季风沙较大。冬季1月最冷,均温-8°C~-18°C,夏季7月最热,均温10°C-4°C。年平均气温10.2℃,平均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达220~440毫米。
生态环境
雁门关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较脆弱。所在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为亚高山草甸带,植被以蒿草为主,其次有苔草、兰花棘豆等草甸群落,呈草毯、草丘状,为牧草带;山地草原草甸带,分布在山脉上部、山顶平台缓坡处,植被种类主要有:苔草、蒿草、兰花棘豆等;森林灌丛带,阔叶树种主要是桦树、山杨等,内部混杂着野虎刺花、丁香、山桃等灌丛以及一些莎草等草本构成的生物群落;灌丛草本带处于土石山地上,植被以山杨、山杏、酸刺等灌木和铁杆蒿、胡枝子、狼毒、莎草等草本为主构成草灌群落。
景区布局
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县、原平市,设隘口十八,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雁门景区主要分为三大块,即雁门关主要景点、外围景点和近代遗存,景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雁门关的关城是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区域,也是雁门关景区的主要游览区域,现关城主要建筑瓮城城门、关城西门地利门、关城东门天险门、两翼城墙1800米及3座敌楼、城廓北连接口明月楼组成。
重要景点
关城景点
地利门及六郎祠
地利门为关城北侧之门,东向石座砖身,门洞上方额匾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城门上原建门楼为宁边楼,现为杨六郎祠,原祠内正中塑杨六郎坐像,两侧是用木料雕制的孟良、焦赞立像,旁立杨六郎铁刀1把,城楼上供设火炮2尊。二层卷棚顶式木质建筑,高12米,底层面宽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二层为3间阁楼,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为主的古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天险门及雁楼
天险门为关城南侧之门,西向,是关南第一道城门,石座砖券,高12.5米。其主体为明代所筑,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天险门上建有城楼,即关楼,又名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设有回廓。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式,正面明间为隔门,两顶间为砖砌墙,背面除两圆形窗户外,其余用砖砌成。平板彷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翘,屋顶交以青灰瓦,正脊两端安大吻,四周悬挂风铃。楼内空畅,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是供兵丁巡察、隙望,现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瓮城门及瓮城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与地利门相接,城高6米多,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砖券门顶,书刻"雁门关"三字的石额,两侧曾镶嵌有砖镑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均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题。瓮城之中建有关林,关帝庙门前南侧立有雁门关分道碑原碑1通。
关署
关署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中间的正高地上,又名守备衙署,原建门面宽3间,门前设石狮1对,进门配建照壁1座。关署院分两进,正面过厅5间,东问各有配房,后院正房5间,东西亦各有配房,为守备处理公务及下榻处。关署大院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
过雁峰及雁塔
过雁峰及雁塔位于天险门北坡。过雁峰为关城北坡制高点,海拔1819米,与应县龙首山遥相呼应。峰巅曾建有宝塔,名为雁塔。古代为瞭望和传递军情之用,与烽火台构成传警体系。
碑林
雁门关碑林在大慈恩寺塔下方,收集了中国古代200多位诗词名人咏雁门的诗词名句,由书法家书写、石刻。
镇边祠
镇边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称李牧庙,俗称李牧祠。镇边寺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否旗杆1副,配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垛台阶,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进,为中轴式建筑。过殿两侧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石砌窑洞多孔,曾为寺院附属建筑。现为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内设有偃公堂、武安堂、忠武堂、文定堂、武惠堂、群英堂。
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关南古道中盘道侧关陵南,观音殿为纯石建筑,殿内观音塑像亦为石雕,且为"四面观音"即圣观音、如意观音、马头观音和十一面观音,寓意护佑四方游人信众。
阜戈寨民俗村
阜戈寨民俗村位于关城以南1公里的阜家坪村,该村历史上是过关贸易的货物集散地,也叫阜家坪。历史上战争时期是雁门关守军的后勤保障供给基地,和平时期是胡汉贸易的著名榷场。现为民俗村,占地面积12亩,为山西省影视中心的拍摄基地。
外围景点
内长城
雁门关内长城位于关城东北10公里处广武至白草口的猴岭山脊上,长城蜿蜒其上,顶部三层砖铺面,可以走马。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多米,每120米建戍城1座。敌楼多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下设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高2.3米,宽1.7米,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扁”“控扼”“壮槽”“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壤茧,是中国明长城的代表作。另有石头长城,位于后腰铺附近山上,东西长约5000米,底宽3米,残高1米。
新广武城
新广武城亦称广武营,位于雁门关关城北10公里处,为雁门关北口前沿地,也是明代雁门关的北界。整个隘城跨河而建,周长1500多米,左右与长城连为一体,堡寨相连接,墩台敌楼林立,隘门道道设防,俗名"狗爪莲花城"。设有南关、东关、北关、小北关4座关城,周长各500多米,南关、北关与营城连为一体,北关亦与营城连为一体,小北关与北关连一体,是明代隘口军事防御作战的典型建筑。古城呈长方形,开东、西、南三门,周长1652.94米,总面积16296平方米。城墙高8.3米,底宽5米,顶宽3.4米,石条作基外表砖砌,上设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共施马面21座。城内建有烽火台1座。
白草口
白草口是雁门关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开始,自草口就是古雁门关道南北要冲,明代白草口堡,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仅存隘门1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1座,额匾书刻"猴岭"。
常胜堡
常胜堡位于白草口西面高地南接雁门关古道,与太和堡遥相呼应,北望关外漠原,与旧广武古城对垒,周长500多米,石基砖砌围墙,东北隅建有武庙,堡门额匾书"常胜堡"三字。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现堡墙基本完整。
广武汉墓群
广武汉墓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汉代墓葬群,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北临桑干河,南靠旧广武辽城,西有汉代阴馆古城遗址。整个墓群南依群山,北连朔州平川,从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罗棋布。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占地面积5.25平方公里,现已标定的有封土堆的汉墓多达293座。其中最高的基达18米,低的有两三米。1988年,广武汉基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内。
阎锡山行营
阎锡山行营位于太和岭口村东黄土崖下,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部行营。窑洞二进两间,洞深12米,宽7米。外间开门通院,门高2米,进门处吊大油灯1盏。室内有石磨1盘。过侧壁小门人里间,里间有土炕,向外劈小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紧逼山西省,阎锡山亲临行营指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同朱德、彭德怀、徐向前等同志,先后三次前来与阎锡山谈判。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位于208国道盘山公路侧黑石头沟,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200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一二O师七一六团在贺丙炎团长、廖汉生政委指挥下,于此设伏,伏击了满载武器弹药经过雁门关的日军。击毙击伤日军近200人,炸毁日军汽车数十辆。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位于阳明堡村西南,由阎锡山所建,日军侵占后加以扩建,共停放战机24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9师七六九团夜渡海沱河袭击成功,炸毁敌机20多架,消灭日军1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现机场遗址建有纪念碑,镑刻着陈锡联亲手题写的"阳明堡飞机场遗址"8个大字。
文化活动
雁门关景区举办有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雁门关国际摄影艺术展、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雁门关摔跤节、雁门关长城徒步大会、穆王巡边等节庆和文艺活动。2012年,景区举办中国长城徒步大会雁门关站竞赛活动。2019年,举行以“蕙游山西,舞动中国”为主题的首届“山西晋蕙游杯广场舞大赛”。2020年,举行山西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重要活动之一“走进雁门关”。
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
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由中共代县县委、代县人民政府主办,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承办,为期7天,首届于2011年8月18日举办,旅游节期间期间举行地方特色文艺演出及雁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
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由山西省体育局、忻州市文化局、中共代县县委、代县人民政府、国际自行车旅游协会主办,大会包含动力伞表演、大型文艺演出、荣誉骑行、全民自行车赛、公路自行车古典赛、国际自行车挑战赛等活动。
开发与保护
1989年,代县人民政府筹措资金开始修复雁门关城楼。
1997年5月,正式组建代县旅游局,在旅游局的行业指导下,各景点实行多头管理经营。雁门关最初由文化局与雁门关村委会共同管理,2001年由旅游局管理经营,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由开发商管理经营,2008年6月由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管理经营,杨忠武祠由杨氏后裔自发成立的组织管理。
2001年,代县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雁门关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作为旅游景区由旅游局经营管理后,清理了李牧祠、窑洞等遗址废墟和关南古道旧址等。
2007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忻州市人民政府组建成立了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编制完成《雁门关景区文物保护规划》《雁门关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雁门关景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雁门关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等保护及景区开发规划。
2003年7月一2008年6月,雁门关景区修建了长安桥、长平桥等6座桥和南大门的主体及阜家坪段古道700米护坝。
2010年,雁门关修复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包括古关楼在内的一批古建筑在原址维修复建。此次修复完成了天险门修复及雁楼修缮、地利门修复及六郎祠复建、瓮城修复及关帝庙戏台复建、1800米城墙及3座敌楼复建、镇边祠复建、3公里古关道修复、云际泉复建、观音殿复建、壮士亭修建、阜戈寨民俗村建设以及观景台、虎啸瀑等景点景观建设项目。
2014年7月,雁门关旅游循环公路竣工通车。
2022年,山西省出台龙头景区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培育9家龙头景区和包括雁门关-广武在内的13家重点景区。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雁门关作为政治军事、商旅贸易、民族交融的要塞,处于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上,雁门关情结成为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之前,在《穆天子传》《尔雅》《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和史书中存有雁门关的内容。
南北朝时期,雁门关、雁门山的在文学中开始流行。鲍照《代出北门行》《拟古诗八首·之三》均描述雁门关,《芜城赋》、江淹《古别离》、庾信《咏雁》、徐陵《长相思》、萧纲《雁门太守行》均提及雁门山、雁门关。启蒙读物《千字文》有“雁门紫塞,鸡田赤城”的内容。
整个唐朝,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乔知之、王昌龄、张谓、王维、陈去疾、崔颢等均写过以雁门关为对象或与雁门关相关的诗歌。敦煌市的说唱文学《王昭君变文》也提及了雁门关。在唐人边塞诗歌中,“雁门”一词多与“楼兰”“报国”等词并用。
在宋代,描写过雁门关的有柳开、黄廷筠、王沂孙等人。范仲淹《行代因话江山》涉及雁门关一带,杨璿《过雁门关》描述凭吊与怀古。此时“雁门”所代表的文化包含了对于故国沉沦的家国情怀,“雁门”不仅指代边塞,还代表了南渡士大夫心目中的“中原”。
金元之际,赵秉文、元好问、张、高克恭等在作品中也提及雁门关。元代诗人萨都剌将诗集命名为《雁门集》。元代以后,“雁门”除表达战争之苦、征戍之思、报国之志、英雄情结、故国之情、和平交融外,还包含了沟通之路的文化意义。
明清两代,在诗歌方面写过雁门关的有谢榛、李贽、王世贞、孙传庭、吴伟业、冯如京、冯云骧、顾炎武、屈大均等人。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对雁门关进行了具体描述,与雁门关相关的小说《杨家将演义》《杨家府演义》也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
传说故事
北宋开始,杨家将故事在雁门关及其周边发生并逐步传播开来,具体有六郎的神箭等传说故事。
六郎的神箭
该故事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西省卷》。相传杨六郎率领兵攻打辽军,将辽兵由雁门关击退到担子山。但军中粮草不多,杨六郎命兵将趁夜在朔州堆起上百个土山包,上盖苇席,远望像“粮草堆”。探子探报辽王,辽王派人和杨六郎和谈。杨六郎道:“和谈不难,看你退我一马之地,还是一箭之地?”辽使心想让他一箭又能射多远,便道:“甘让一箭之地。”杨六郎拿来弓箭射出一箭。其实杨六郎已暗中派将士骑马跑到大青山,把一根安有犁铧的桦插进山石缝中。辽兵一路找到大青山,才找到椽箭,只好退到大青山外。自此,朔城区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俗音乐:“脚蹬雁门关,手攀担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
戏剧
金元之际,雁门关开始出现在杂剧中,如无名氏的《雁门关存孝打虎》。明清两代,与雁门关、杨家将密切相关的戏曲、说唱等开始广为流传。取材于杨家将故事的京剧作品,约140多种,近200出。大都根据小说《杨家府演义》创作,或在宫廷大戏《昭代箫韶》基础上改编而成。明末清初,梆子戏在山西、陕西省一带兴起后,杨家将故事被编演成戏,在民间演出。如成立于清乾隆的上党梆子戏班鸣凤班就以擅演杨家将戏为特色的,山陕梆子中的“杨家将”故事戏许多都被京剧吸收。徽汉传统剧目中,有不少取材于“杨家将”故事的作品。此外,宫廷大戏《昭代箫韶》也被改编为京剧抗战时期,为进行抗日宣传,田汉创作了戏曲《新雁门关》。
京剧“杨家将”故事戏,在内容上表现有杨家将英勇抗击异族侵略的业绩,如《金沙滩》《李陵碑》《天门阵》《破洪州》等;反映了杨家将与朝廷内部的奸党所作的斗争,如《打潘豹》《告御状》《清官册》《天波楼》等;描写爱情、婚姻故事,如《佘塘关》中杨继业和佘赛花、《禹门关》中杨七郎和杜金娥、《穆柯寨》中杨宗保和穆桂英等。部分戏剧,也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道德观念,寄托了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如《四郎探母》《雁门关》《挡马过关》等。此外,也有一些作品则流露了对宋室朝廷宠幸权奸、薄待忠良的不满。忠奸斗争常是该类剧的贯串线。
重要事件
1986年8月18日,雁门关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9年10月,雁门关被山西省旅游局评选为"山西省十大杰出旅游品牌”。
2010年,雁门关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省十佳旅游风景区。
2017年,雁门关景区升级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2月,雁门关景区被评为首批“山西文化记忆”项目。
参考资料
雁门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06-02
景点.雁门关官网.2023-02-20
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第五批国保).山西省文物局.2023-06-25
雁门关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代县人民政府.2023-06-2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31
雁门关景区简介(5A).忻州市人民政府.2023-11-18
雁门概况.雁门关官网.2023-02-20
雁门关景区.代县人民政府.2023-05-31
金戈铁马雁门关.中国军网.2023-06-05
山西雁门关发现明代修筑长城碑.国际在线.2023-05-31
雁门关(图).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 .2023-05-31
长城古韵——“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06-01
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朔州市人民政府.2023-06-22
地利门宁边楼.雁门关景区.2023-06-25
天险门•雁楼.雁门关官网.2023-02-21
瓮城门.雁门关官网.2023-02-21
雁门关景区——关帝庙.忻州市文旅局.2023-06-01
关署.雁门关官网.2023-02-21
雁门关景区——关署.忻州市文旅局.2023-06-01
碑林.雁门关官网.2023-02-21
雁门关景区镇边祠.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06-01
镇边祠.雁门关官网.2023-02-21
观音殿.雁门关官网.2023-02-21
阜戈寨民俗村.雁门关景区官网.2023-05-31
雁门关长城.雁门关官网.2023-02-21
【周恩来与河北】亲赴石门为抗战.河北共产党员网.2023-06-05
周恩来(1898—197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3-06-05
第四集雁门关伏击战.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2023-06-01
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8月启幕.央视网.2023-06-01
2019中国·代县·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第一赛段山地赛越野马拉松逐鹿千年古驿道.忻州市人民政府网.2023-06-01
山西:雁门关下好戏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5-31
首届“山西晋蕙游杯广场舞大赛”在雁门关景区隆重举行.忻州市文旅局.2023-05-31
奏响文旅融合华彩新乐章 ——山西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综述.澎湃新闻.2023-05-31
首届中国·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代县隆重举行.凤凰网旅游.2023-06-22
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举行 体育扶贫助力产业发展.中国体育报百家号.2023-06-22
雁门今朝铸辉煌.雁门关官网.2023-02-20
山西明代雁门关、代州古城古建筑群全面恢复.中国新闻网.2023-05-30
雁门关旅游循环公路竣工通车.忻州市人民政府.2023-05-31
山西:实施“9+13”龙头景区打造培育计划.中国文旅网.2023-06-01
六郎的神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06-25
田本相:在抗战烽火中的田汉.人民政协网.2023-06-02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所在地.代县人民政府 .2023-06-01
雁门关景区.代县人民政府.2023-06-01
新春喜讯|雁门关景区被评为首批“山西文化记忆”项目.忻州市文旅局.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