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褒姒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生卒年不详,姒姓,西周晚期褒国(今汉中市)人,周幽王姬宫湦第二任王后,太子姬伯服的生母,周平王姬宜臼的后母。周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姒被送入王宫,极受周幽王的宠爱,被立为王后,并生下一子伯服。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黜太子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姬宫湦十一年(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褒姒被掳走,自此下落不明。

由于年代久远,褒姒留下了众多未解之谜,包括其入宫缘由和“烽火戏诸侯”是否可信等谜团。在古代中国,褒姒长期被视作“红颜祸水”的典型并加以批判,反映了父权社会下一种不健康的女性文化。

人物生平

身世由来

据《国语·郑语》等文献的记载,夏朝衰落之时,褒国(在今陕西汉中)的神祇[qí]在王庭中化身为两条龙,声称是褒国的两位国君。夏王占卜吉凶后,用木盒将两条龙的涎水收集起来,不敢打开。直到厉王末年,木盒才被开启,涎水流出,无法清除。周厉王使妇人赤身裸体向它喊叫,涎水化作一只黑色的四脚蛇进入后宫,遇到一名七岁的宫女,八年后此宫女竟在未曾出嫁的情况下怀孕生子。宫女非常害怕,将之丢弃,不久后这个弃儿被一对流亡夫妇收养,随他们来到了褒国。

姬宫湦三年(前779年),褒国国君褒姁[xǔ]获罪,遂将这个弃女子送回周室以赎免自己的罪行。由于褒国国姓为姒,周代礼制又规定对女子应以国名和国姓称之,这个来自褒国的女子便以“褒姒”之名为人所知。

立为王后

周幽王对褒姒极尽宠爱,“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褒姒之意”。褒姒喜好听丝织品被撕裂的声音,周幽王便时常派人在她面前撕毁丝帛。入宫后不久,褒姒就为周幽王生育一子,即姬伯服。褒姒入宫前,周幽王已有王后,其父乃是申国(在今南阳市)的国君;王后也为他生下了太子姬宜臼。但周幽王不顾礼制地改立了褒姒为王后,还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废黜了宜臼,立伯服为太子。幽王晚期的褒姒已经涉足政治,周幽王宠幸奸臣虢石父[guó shí fù],“忠谏者诛,唯褒姒言是从”。

一笑倾国

褒姒天生不爱笑,周幽王用尽方法试图使之一展笑颜,但收效甚微。为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命人点燃了只有异族入侵时才启用的烽火台,待得诸侯率兵来救,却发现这仅仅是周幽王的一场戏弄。褒姒见此场面不由得开怀大笑。据《史记》和《列女传》的记载,周幽王数次行此“烽火戏诸侯”的儿戏之举,致使其失信于诸侯,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国君联合曾国[zēng guó](在今河南方城)和犬戎族(分布在陇东高原)两方势力共同讨伐西周。周代因此前多次烽火戏诸侯而没能召集到诸侯的援兵,致使周幽王和伯服在骊山秦岭的一个支脉,在今陕西西安)被杀,褒姒被犬戎掳走,自此下落不明。

家族成员

姬宫涅[niè] 周幽王、褒姒的丈夫,前782—前771年在位,以行事荒淫无道著称。姬宫涅在位时荒废朝政,宠信褒姒和虢石父,废黜了申侯之女的后位,引发申国、缯国和犬戎的入侵,姬宫涅也在骊山被杀

姬伯服 姬宫涅和褒姒之子。前774年被立为太子,前771年与其父姬宫涅一道于骊山被杀。

相关争议与研究

褒姒入宫

作为一名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褒姒身上有许多存在争议的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褒国国君将之送入宫廷的动机。如若按照《史记》和《国语·郑语》的说法,褒姒入宫完全是褒姁为赎罪而为的匆忙之举。但是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指出,《国语·晋语》同样也有一段对褒姒的历史叙述,其认为褒姒与宠臣虢石父勾结在一起驱逐了太子姬宜臼,且褒姒是褒姁因周代意图讨伐褒国才送入宫中的。如此一来,褒姒的入宫就成为一个策划已久的阴谋,目的就在于扰乱周王室的政局,是被征服者对征服者实施的报复。同时,李峰还提出《国语·郑语》倾向于将褒姒塑造成一个下凡惩治倒行逆施的周王室的古代邪神转世的角色,而前后两种版本的差异性或许反映了战国时期史学家和哲学家站在各自立场上对西周灭亡的不同认识。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记载见于司马迁之《史记》,后者的历史地位导致了前者的广泛传播。但存疑的是《竹书纪年》和清华简都没有对这一事件有任何形式的记录。而学术史上对“烽火戏诸侯”之真实性的质疑,不仅确凿有力,而且有多种角度。

从烽火台这一设施的角度入手,钱穆在《国史大纲》就已经批评“烽火戏诸侯”乃是“委巷小人之谈”,并指出“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姬宫湦所处的年代根本就不可能使用烽火。李峰从考古发掘的角度出发,认可了钱穆的观点,并进一步认为“烽火戏诸侯”的原型乃是《吕氏春秋》的相关记载,只不过后者中召集诸侯的工具是鼓而非烽火。

从时间的角度入手,清代文人焦循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推算出褒姒的大致出生日期,而结果是她在幽王年间已然是一名年过半百的老妇人。如果推算无误,那么褒姒的整个历史记忆都得推倒重来,更遑论周幽王会为了她而犯如此大错。

派系斗争

不论是否有“烽火戏诸侯”一事,幽王一朝的动荡政局在较大程度上由褒姒导致,应该确有其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申超认为后宫的褒姒与外朝的虢石父结党排挤姬宜臼,意在将姬伯服推上储君之位。申超还进一步指出幽王的本意是借褒姒打压太子一党,但却没有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为西周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在西周的崩溃中要负有主要责任。

评价

受中国传统社会主义影响,古代中国的文人倾向于将褒姒塑造为一个颠覆国家的“妖女”形象。《诗经》中就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和“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表述。秦以后的文人对褒姒也有诸多苛刻之语,如唐朝李商隐“倾城惟待笑,要裂几多缯”和宋代李曾伯“彼欲褒姒笑,焉知周人哭”此般诗句。

陕西理工大学梁中效教授指出,褒姒受到了自古以来“女人祸水论”的污蔑,这种男权主义的历史解读模式实际上是在为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道而开脱。李峰指出,传统史家致力于为褒姒包装出“妖女祸国”的形象,意在调和西周王朝的声望和它灭亡的耻辱,使后世的统治者们有理由将西周继续视作一个模范王朝。因此,想要全面审视褒姒和西周灭亡的真实历史,就必须摆脱这种传统的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