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洛河
北洛河,又称洛河,古称南洛河、北洛水,是陕西省最长的河流,也是黄河最大的跨省二级支流,属渭河一级支流。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从西北向东南斜穿陕西省陕北、关中,流经陕西省榆林、延安市、铜川市、渭南市等地市,在大荔县韦林镇的仓西村汇入渭河,河道全长680.3千米,流域面积26905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9.2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98亿吨。北洛河的水系分布呈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其中较大的支流有葫芦河、沮水、周水河和头道川。
北洛河途经黄土高原区和渭河平原两大地形单元,河道分为三段,其中,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主要产沙地区;中游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有大面积的森林,水土流失轻微,是主要产水地区;下游是从白水县至河口,穿铁镰山进入关中平原,地形特点不一。
引北南洛河水灌溉农田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刘彻时(前128~117年),在洛河修建了龙首渠,1933年建成洛惠渠工程。洛惠灌区灌溉大荔县、蒲城县、澄城县等地77.62万亩农田。以洛河为界,洛西灌区约27万亩,洛东灌区约50万亩。渠井双灌的旱涝保收农田37.2万亩。此外,在洛河(北洛河)最大支流葫芦河上,也兴建了大量灌溉工程。
名称来源
洛河,这个名字在古籍中频繁出现,却也带来了诸多混淆。《广韵·铎韵》中提到,《尚书·禹贡》记载的“导洛自熊耳”,其中的“洛”字,在《汉书》中原为“雒”。清代学者王筠在《说文句读补正》中指出,古代学者许慎所指的“洛”专指陕西省、甘肃省的河流,而河南省的“雒”则不从水。段玉裁在《小笺》中也提到,直到曹魏黄初年间(220~226年),武威郡的渭洛和豫州的伊雒才被明确区分,之前两者的名称并未严格分开。《魏略》中解释了“雒”字加水旁变成“洛”的原因,强调了水土交融的自然现象。为了区分,后来将渭洛的南洛河称为北洛河,以区别于伊洛的南洛河。
洛河的名称混淆不仅限于南洛河,还与石川河(漆沮水)有过混同。《尚书·禹贡》中提到“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其中“漆沮”即指两条河流,也被称作洛河。《毛传》进一步将漆沮与洛河等同起来。《太平寰宇记》记载了湋水的流向,从坊州升平县(今宜君县西)的北子午岭流出,汇入榆谷、慈马等川,最终在耀州华原县(今耀州区)与漆水河汇合,再流入渭河。此外,还有将武威郡的漆沮水(即武功漆水河)与石川河、南洛河相互混淆的情况。
历史沿革
河道走向的变化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基础以白垩系及侏罗系的红色沙岩互层为主,质地疏松,极易崩塌。这里山大沟深坡陡,植被差,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大量的泥沙被冲刷,导致部分河道被淤积或改道。富县至白水县为中游段,富县以下,河谷深切,逐渐变窄,交口河以下又进入宽约100米的峡谷,河道切入黄土原约100米,岸高谷深,属黄土高原沟壑区。白水河、澄城县以南是南洛河下游段,河流从西面绕过铁镰山,呈一大的S型进入渭河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曲发育,河床不稳,跌落甚多,以白水至船舍段的三叠状、大小状最为有名。洛河河口段游荡于孝义镇与黄河之间,今之桥店和马坊渡曾是洛河的知名渡口。
早在秦汉,随着北方地区的开发,上游地区的森林逐渐被砍伐,用于建筑和燃料等。这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河道的变迁也更加频繁。刘彻时期(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17年)),北洛河上游地区的一些小支流因为泥沙淤积而改道,影响了周边农田的灌溉和居民的生活。
明清时期,由于中上游地区人口激增,山坡地被大量开垦,南洛河流域的森林植被几乎消失,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加剧,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多,河道变得弯曲,且经常出现改道和决口。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使河道走向也产生了变化。
北洛河的河口在历史上有较大变动。明成化年间,朝邑河岸崩溃,北洛河改为直接流入黄河。至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又由大庆关溃出后复入渭河。1933年黄河东移后,北洛河在黄河、渭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徘徊达10余年,时而入黄,时而入渭,直到1947年才固定入渭河。
河口位置的变化
北洛河河口段常受黄河洪水倒灌影响,特别是黄河河道东、西大幅度摆动和冲淤变化的影响,时而入渭,时而入黄。大体在西汉以前,黄河河道东移,北洛河入渭;西汉刘彻元光六年(前129年)以后不久,黄河河道西徙,北洛河又入黄河,西汉之后,北洛河仍入黄、入渭不定。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原朝邑县(今大荔县东)黄河岸崩溃,南洛河由赵渡镇向东直入黄河。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大庆关崩决,北洛河遂复流入渭。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北洛河又注入黄河;至光绪年间(1875~1908年)黄河河道东移,北洛河又入渭。光绪以后黄河西徙,北洛河又注入黄河。1933年,因黄河突然东滚,北洛河被遗于黄、渭之间,入黄入渭不定。1947年北洛河又入渭河。1962年8月5日北洛河又由朝邑的东南新市镇改道东流,当时曾在平地上漫流,呈现河槽无定状态。北洛河下游的河型也属于弯曲性河道。
水利部2024年8月11日消息,受降雨影响,北洛河下游干流控制站状头水文站(渭南市)8月10日12时45分洪峰水位371.71米,相应流量3530立方米每秒,为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北洛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渭河水系的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河源市分三支:西支为石涝川,中支为水泉沟,东支为乱石头川,在吴旗汇流后称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县、甘泉县、富县、洛川、黄陵县、宜君县、澄城县、白水县、蒲城县、大荔县,至三河口入渭河,河长680.3公里,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2455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98‰ ,流域面积平均宽度80公里,呈明显的条带形。
地形地貌
上游
河源市至甘泉为上游,这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基础以白垩系及侏罗系的红色沙岩互层为主,质地疏松,极易崩塌,山大沟深坡陡,植被差,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洛河泥砂的源地。本河段基本是峡谷与川地相间,从志丹县川口到旦八镇,有25公里长的白垩系志丹群的峡谷,河谷曲折多弯,谷宽平均40米,河床切入基岩20米。其余河段谷宽100~400米,最宽处达1500米,如甘泉房家坪以下河段。比降2.1‰。
中游
甘泉到白水为中游,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基础为三叠系灰色砂页岩互层,上覆深厚的黄土,河岸上多为梢林分布,草深林密,面较为平坦,水土流失轻微,各支流清水长流,古有漆沮(水清色白)之称。富县以下深切基岩,河谷变窄,交口河以下又进入宽约100米的峡谷。比降为2.4‰。
下游
白水县至河口为下游,穿铁镰山进入渭河平原。白水至状头,谷深坡陡,河流切入基岩100米,一般河谷宽200多米,最宽达500米,多石质跌水,以蒲城县三迭状最为有名,落差可达19米,是洛惠渠渠首引水处。状头到大荔县,河流绕铁镰山形成一个大弯,谷深40~100米,谷宽1000~1400米,两岸阶地平坦,为石质河床。铁镰山至河口,为冲积平原,河曲县发育,河床不稳定,从1947年起,一直沿新河道入渭河。
水文特征
北洛河的长期平均径流量达到了9.43亿立方米,其中在陕西省内的径流量为8.73亿立方米。尤其是在中游地区以及葫芦河等支流区域,由于梢林植被的覆盖率高,使得年径流系数相对较低。具体来说,这些区域的径流深度不到30毫米,比如交口河的径流深度为29.6毫米,张村驿的径流深度更是只有23.5毫米。相比之下,这些数据都低于北洛河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
径流量情况
北洛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波动,依据径流变差系数的不同,可以将该流域划分为三个主要区域。首先是洛川原及其以南的干流和下游平原区,这一地区的地势平缓,年径流量的波动较为温和,变差系数在0.40至0.42之间;其次是富县以上的中上游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的年径流量变化更为明显,变差系数位于0.46到0.47之间;最后是葫芦河及周水流域等子午岭林区,这些区域的年径流量变化最为剧烈,变差系数高达0.64到0.65。
在年内分布上,北洛河流域的径流量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特征,且这种不均匀性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缓。在上游的金佛坪,夏季(6月至8月)的径流量占到了年径流量的66.8%,而冬季(12月至2月)的径流量最小,仅占3.8%,春季(3月至5月)的径流量(16.1%)略高于秋季(9月至11月)(13.3%)。最大月径流量(29.5%)几乎等于春秋两季径流量之和,而最小月径流量仅为0.7%。当河流流向下游时,夏季径流量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春、秋及冬季的径流量则相应增加。最大月径流量逐渐减少,最小月径流量则逐渐增加,其中8月通常记录着最大月径流量,而1月则为最小月径流量。
由于森林覆盖的影响,支流葫芦河和沮水流域的洪水径流量有所减少,而枯水期的径流量则有所上升,这使得年内的径流量分布更加均衡。以张村驿站为例,秋季的径流量最高,占比为37.1%,夏季的径流量略高于春季,而冬季的径流量达到了12.5%,这个数值与上游金佛坪站春季的径流量相近,且是金佛坪站冬季径流量的三倍多。在这里,最大月径流量(16.2%)相比上游支流周水志丹站(39.7%)减少了将近两倍,同时也低于干流的其他地区,并且其高峰时间延迟到了9月。最小月径流量在这些区域的比例相较于干流要高,比支流志丹站高出七倍,并且通常发生在1月。
泥沙情况
北洛河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每年的输沙总量为9590万吨,占到了陕西省向黄河输送沙量的12.1%,是该省向长江输送泥沙量的1.5倍,因此产沙能力强。其中刘家河水文站,其年输沙量达到8710万吨,占据了整个流域输沙量的90.1%。该河流的含沙量通常超过100公斤/立方米,极端情况下可达440公斤/立方米,年输沙模数最高可达17600吨/平方公里。从上游到下游,含沙量和输沙模数呈递减趋势,这表明刘家河及其以上流域以及周水流域是北洛河沙源的主要区域。
在输沙量的年度分布上,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雨季汛期,尤其是6月到8月这三个月,其输沙量可占到全年的93%至97%。相较之下,葫芦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较轻,河流的含沙量相对较低,例如张村驿站的含沙量仅为15.9公斤/立方米,年输沙模数为401吨/平方公里,而且由于植被覆盖较好,其泥沙的年内分布不像干流那样集中,6月至8月的输沙量仅占全年的72.8%。
北洛河流域洪水灾害频发,这与其上游地形特征密切相关。上游地区山高沟深,河床比降大,导致洪水过程线尖锐且洪峰流量巨大。例如,金佛坪实测的最大洪峰流量为5920立方米/秒,而刘家河则达到了6430立方米/秒。随着河流进入中下游,河谷变得开阔,河道坡度也趋于平缓,洪水的涨落变得较为温和,洪峰流量相应减小,如交口河站记录的洪峰流量为3880立方米/秒。1977年7月6日,北洛河流域发生了一场较大的洪水,张村驿站的洪峰流量为466立方米/秒,远低于刘家河站的6430立方米/秒,这一差异部分归因于葫芦河流域良好的植被状况。历史上,1855年北洛河曾发生特大洪水,其洪峰流量远超实测值,洑头站的洪水流量是实测最大洪水的2.4倍。
主要支流
沮水
沮水又名东沮水,洛河右岸支流,源于黄陵县西北子午岭沮源关南侧,东略偏南流,横穿县境,绕过县城南在县河口入洛。全长140公里,平均比降3‰,集水面积2486平方公里。店头以上亦穿过桥山林区,年径流1.33亿立方米,含沙率每立方米4公斤,略高于葫芦河;店头以下进入梁丘陵区,河谷开阔,发育一、二级阶地。
石堡川
石堡川又名沙家河,源出黄龙山冢字梁(海拔1745米)西南侧,西南流过黄龙县城石堡镇,进入洛川境有一段为洛川、白水县界河,全长81公里,面积960平方公里,河流陡急,平均比降9‰,河流基岩以三叠系砂页岩为主,西岸为黄土宽梁残原区,县城以上流经黄龙林区,以下则多被开垦,水土流失增加。
葫芦河
葫芦河发源于华池县川家岔,流经富县、黄陵,在交口河附近注入洛河,省内河长144.5公里,流域面积316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80亿立方米,常水流量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30立方米/秒。由于流域内植被覆盖良好,河流含沙量少,冬、春季基本为清水河流。
石涝河
石涝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杨柳沟,在吴起县铁边城注入洛河。全长45.3公里,总流域面积64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22亿立方米。
淤泥河
淤泥河发源于黄陵县万堂山附近,在龙首原与沮水河交汇注入南洛河。全长31.8公里,流域面积17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07亿立方米,枯期流量0.02立方米/秒,河水常年清澈。
仙姑河
仙姑河发源于黄龙县官庄沟,向西流经洛川县黄章、武石、槐柏、老庙、后子头、京兆乡等乡(镇)沟川,在仙鸡河注入洛河。全长61公里,最大流量113立方米/秒,枯期流量0.03立方米/秒,河流多沙。
周水河
周水河发源于周家嘴,向南流经,至永宁川口子村附近注入洛河,全长81.3公里,流域面积13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46亿立方米。流量小,含沙量大。
大浴河
大浴河发源于黄龙县红石崖,向南进入澄城县,于蒲城县中固村附近汇入北洛河,全长102公里。
白水河
白水河发源于宜君县云梦山南麓,流经铜川市,由县西部西沟入境,向东流经云台、林皋镇、大杨、城郊、冯雷、西固区、雷村等公社,于三眼桥附近汇入洛河,河流总长75公里,在白水县境内流长60.4公里。
慈乌河
慈乌河由宜君县的三条沟溪于侯庄乡的五角地汇集而成,在田庄镇又与宜君县五里镇河汇合后,东入北洛河,河长36.7公里,流域面积195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58立方米,比降为13.4%。县境内流经侯庄、田庄两乡镇辖地,系季节河,径流量变化与降水分布基本一致,猛涨猛落,丰枯悬殊。
界子河
界子河(旧名厢西河),在洛川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5公里处,源出洛川县洪福梁乡皮塔沟,西流经洪福梁、菩堤、旧县镇、永乡等乡(镇)注入洛河,全长47.1公里,境内流域面积37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4立方米/秒,流速0.7米/秒。
黄连河
黄连河(即古鄜水),在洛川县东南约35公里处,发源于洛川县境烂柯山桃花洞后,经武石、槐柏、石泉、土基、秦关乡等乡(镇),西流注入洛河,全长37.1公里,流域面积22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15立方米/秒,流速0.85米/秒。
史家河
史家河(旧名聿津河),在洛川县东南55公里处,于爱曲河入境,经聿津诃、史家河等西流入洛河,流经洛川县总长34.4公里,流域面积14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7立方米/秒,流速为0.63米/秒。
铁牛河
铁牛河,发源于许道公社贾家河村。流经收水、门公、尧禾等公社,于收水东峁汇入南洛河,河流总长23.6公里。河道比降19.4‰,常流量为0.1立方米/秒,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400.39万立方米。1975年在尧禾镇北2公里处筑起铁牛河水库1座。
沙家河
沙家河发源于黄龙县冢子梁,经白水县沙家河、马家河、西河,自东北流向西南,由吉土堡和堡岩村处汇入洛河。全长80公里,平均流速0.8米/秒,流量0.4立方米/秒。沿河筑有石堡川水库下属的干、支、斗渠。
鹿角河
鹿角河发源于要险沟道,流经北鹿角、家洼、南鹿角庄子、南鹿角、悦耳、弓家等地,于弓家河滩汇入南洛河。东南、西北走向,河床宽1米多,流长15.2公里,比降23.2‰,常流量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63.42万立方米,集水面积40.5平方公里。
孔走河
孔走河发源于澄城县县贺家桥大队以北,系多眼泉水汇集而成,流经段家山、洞耳等地,由狄家河村汇入洛河,全长14.2公里,比降21.3‰,常流量0.5~1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79.1万立方米,集水面积100.6平方公里。沿河有少量水浇田,种植蔬菜、瓜、果。
白石河
白石河发源于史家塔。流经山岔、秦家河、后王河、前王河、路村河、北白石河,南白石河等地而汇入白水河,总长12.5公里,河床比降24.5‰,流速1米/秒,流量60吨/小时,流域面积4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75.68万立方米。沿河先后建成小型抽水站5处,可灌溉农田1200亩。
林皋河
林皋河发源于桐家山,流经沙石坡、武子、郑家河、林皋河等地汇入白水河,全长16.1公里,比降18.2‰,平均常流量1.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2.35万立方米,集水面积41.5平方公里。1976年修筑了武子水库,1975年在林皋河村境内筑成了石拱桥。
雷塬河
雷塬河为南洛河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棋盘镇水沟门村,流经棋盘村、迷家河村、马泉村,尧生镇李家河村、关地坪村、蔡道河村、九寺村、雷塬村,在杨柳塬村石板川汇入北洛河,主河道长度为57公里,主河道中已修建堤防3.232公里,有一级支流石川河、前河、下雨沟,有二级支流寺天沟、栓马沟、木坬城河。支流石川河发源于棋盘镇安子头村,流经壕村、张河村、星星坡村、栓马村,于雷塬村流入雷塬河,河长27公里。
水利工程
北洛河用于农业灌溉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17年)。当时,人们在洛河上修建了龙首渠,目的是将洛河水引入蒲城县县以东的农田进行灌溉。由于工程需要穿过商颜山(也称为铁镰山),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采用了类似于新疆坎儿井技术的井渠施工方法。尽管耗时超过十年,龙首渠最终竣工。然而,由于井渠没有进行衬砌处理,通水后黄土遇水导致坍塌,最终使得工程未能成功。
在唐朝时期,灌溉工程得到了重建,并且从那以后,洛水的灌溉传统一直被保留下来。1933年,大荔县成立了引洛工程办公室,后来改名为泾、洛工程局,主要负责洛惠渠项目的建设。自从1934年洛惠渠的渠道施工开始以来,总干渠和渠首工程的进展非常快。然而,在1936年,5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流沙和地下泉水的问题,迫使施工方案进行调整。直到1947年8月,整个隧道的建设才完成,并于1950年开始灌溉,造福了周围地区。
洛惠渠的起始点位于澄城县头,通过修建坝体引水。该工程涵盖了一条主干渠、四条干渠、三条支渠以及648条斗渠和分渠。排水系统由8条干支沟和210条分毛沟构成。整个排灌渠道总数达6277条,总长度为3321公里。其中,5号隧道是一个关键项目,它穿过了铁镰山,全长3480米;洛西桥式倒虹的总长度为514米。总干渠的初始设计最大引水能力为每秒15立方米,1975年经过扩建后,当前的设计引水能力增加到了每秒18.5立方米。此外,还有三座小型水库,总库容为136万立方米;51座水塘,总蓄水量为139万立方米;以及4462眼机井。洛惠灌区覆盖了大荔、蒲城、澄城等地区,灌溉面积达到了77.62万亩。以洛河为界,洛西灌区约为27万亩,而洛东灌区则约为50万亩。通过渠井双灌的方式,实现了37.2万亩农田的旱涝保收。在北洛河的最大支流葫芦河上,也建造了许多灌溉工程。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北洛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的故事。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据说在北洛河的支流沮水畔降龙峡出生,并以所居之姬水为姓。《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外,北洛河流域还有洛神河神的传说,她是中国河神中两位女河神之一,其故事在流域内广为传颂。还有夸父追日的神话,夸父是北方部落的首领,他追逐太阳,最终在河洛地区化为桃林,成为后人休息和解渴的地方。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饮食
北洛河沿岸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受到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吴起剁荞面和炖羊肉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其中剁荞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而闻名。“荞面饹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是当地的一句俗语,体现了男女忠贞爱情的文化象征。此外,北洛河流域还盛产地椒草和荞麦花,这些食材在当地的饮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吴起县河长制湖长制暨水污染 防治2018年工作总结.吴起县人民政府.2024-02-12
第一节 黄河水系.陕西省志 水利志 第一篇 自然环境 第二章 江河湖泊.2024-02-12
北洛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北洛河上游径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2024-09-18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系.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系.2024-09-18
北洛河:不到黄河心不死.网易.2024-10-04
第二节 北洛河河道.第二节 北洛河河道.2024-09-18
北洛河发生1994年来最大洪水,水利部门全力做好防御工作.澎湃新闻.2024-10-12
第一节 主要河流.第一节 主要河流.2024-09-18
白水县河流介绍.三秦游.2024-09-05
第一节 地 表 水.第一节 地 表 水.2024-09-18
第二节 水文.第二节 水文.2024-09-18
第二节 水 文.第二节 水 文.2024-10-04
宜君县人民政府关于宜君县河湖及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的公告.宜君县人民政府.2024-09-05
洛水流域出圣贤.陕西省水利厅.2024-09-05
羊肉剁荞面——吴起美食新名片.今日头条.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