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是指唐朝时期的领土范围和控制区域。李治总章年间(668年-670年),唐朝疆域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及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北包贝加尔湖, 南到中南半岛,疆域面积达到鼎盛。据学者宋岩估算,唐朝在总章二年(669年)疆域面积为1076万平方公里。

唐朝开国之后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并统一全国,开始开阔疆域,在北方,唐朝于贞观四年(630年)抓捕败逃吐谷浑的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唐灭东突厥,将漠南地区并入唐朝版图;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又灭了漠北的薛延陀,设置安北都护府。在西北,唐于贞观九年(635年)进攻并收服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国,贞观十八年(644 年)平定焉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征服龟兹;于显庆四年(659年)平定西突厥,天山南北全境及属国并入唐朝版图,唐朝势力扩至帕米尔高原以西,远及大食。在东北,唐灭百济、 高丽,设安东都护府。在南方, 唐继承了隋交州之地,调露元年(679 年)设安南都护府。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隆基封皮逻阁为云南省王,南诏正式立国,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叛唐,攻陷姚州并取“夷州三十二”,云南一带脱离唐朝统治。

安史之乱开始,唐朝不得不向吐蕃回纥汗国等国借兵,大量起用胡兵胡将,同时提供优厚条件,招降安史部将,后导致吐蕃、南诏等国入侵。建中四年(783年)唐朝与吐蕃签订“清水之盟”,唐朝失去西部51个州,吐蕃占领西域、河西走廊等地。大中五年(851年),唐将张议潮驱逐吐蕃势力,河西、陇右和西域北庭部分地区,归附于唐朝。咸通四年(863年)南诏攻陷安南都护府,三年后安南都护府恢复。唐在此设立静海军节度使,一直到唐朝灭亡。

疆域范围

天宝建立的“大一统”,最盛时期西至咸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地区,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及朝鲜半岛大部分,南至越南中部和北部。而且唐朝沿袭西汉的制度,在边疆设立都护府,分别是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朝除了设立都护府外,还设立了“道”,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而李隆基时期开元年间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328座,县1573座。随着唐代朝政的腐败,将节度使引入边疆官制,到唐玄宗时节度使增加至10个,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增加至50多个。

安史之乱后,陇右和朔方节度使的军队参与平定乱局,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陇右。八世纪末期,唐朝内部泾源兵变使吐蕃夺取河西,并在唐贞元六年(790年)占领西域。回纥汗国不久后也控制了西域。九世纪中期,唐朝出兵夺回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同时张议潮击败吐蕃,控制了河西、陇右和西域北庭一部分地区,使其归附于唐朝。

前期疆域

广开北疆

平定东突厥

隋末唐初,东、西突厥在北方开始强盛起来,突厥贵族企图重建大汗国,唐统一中国后,突厥不断以武力南下侵扰,威逼长安。面对突厥的威胁,李世民决定平定突厥,在东突厥的突利可汗背叛他的叔叔颉利可汗时,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年)派遣定襄道总管李靖节制 6路大军共 10余万众分道出击东突厥,李靖率3000骑兵夜袭定襄的颉利军,大破突厥夺取定襄。颉利逃脱,在途经白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要隘时,被埋伏在此的唐军打败,5万余众降唐。唐军乘胜追击,于贞观四年(630年)抓捕败逃吐谷浑的颉利,东突厥被唐征服,并将内蒙古地区地区并入唐朝版图。

征服回纥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回纥首领吐迷度的配合下灭掉了漠北的薛延陀,而吐迷度自请归附于唐。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在回纥部落设立6府7州,同年在原来的单于台设立燕然都护府,治所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锦杭旗东北,乌加河北岸)东北40里的故单于台,而且唐朝还帮助回纥建立“参天可汗道”,作为联系长安和西北边境的驿道。龙朔三年(663 年)李治为了有效管辖原突厥和回纥,把燕然都护府迁到了漠北问纥牙帐(今蒙古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混河西岸),并改名为瀚海都护府,而将原来的瀚海都护府迁到云中古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改称云中都护府。因此云中都护府的管辖区域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河套、阴山山脉一带,而瀚海都护府的辖区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北部和叶尼塞河上游南抵戈壁大沙漠的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的广大地区。麟德元年(664年),云中都护府改名为单于都护府。总章二年(669年),瀚海都护府改称为安北都护府。

平定西突厥

李治显庆二年(657年),对霸占东自金山、西至西海的整个西域的西突厥进行了反攻,并于显庆四年(659年)大破西突厥于伊丽河(今伊犁河)、碎叶河(今伊犁河以南的楚河)一带,俘虏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自此西突厥全境极其附属国都并入了唐朝版图,唐朝在此设置了几十个羁都督府州,势力扩至帕米尔高原以西,远及大食。因此唐朝的北部疆域扩展到北起安尔加河,东抵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至巴尔喀什湖,南邻居延泽的辽阔地域。

突厥叛唐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禄纠众七百反抗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占领漠北地区。同罗、仆周等部族随后叛唐。安北都护府被迁往漠南,先是移到居延海西的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绿园附近),随后迁至西安城(今廿[niàn]肃民乐县西北)。圣历元年(698年),为了对抗突厥入侵,武则天将单于都护府并入安北都护府。景龙二年(708年),安北都护府迁至西受降城。开元八年(720年),唐朝在云中故城重新设立单于大都护府。后来安北都护府多次迁移,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迁至天安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乌加河东岸)。

统一西域

灭吐谷浑收高昌

唐经营西域,首要就是消灭吐谷浑政权,吐谷浑一直扰乱内地并阻碍交通。李世民曾多次谴责他们,但吐谷浑王伏允不听劝告,甚至在贞观八年(634年)拘留了唐官赵德楷。贞观九年(635年),太宗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进攻吐谷浑。李靖三胜吐谷浑,其中以赤水源之战最为惨烈,但最终唐军反败为胜。而侯君集指挥南路军,克服了严寒环境的困难,破坏了吐谷浑的主力。唐军全面胜利后,追击伏允至且末,突破其防线,伏允在逃亡中被部下杀害。他的儿子慕容顺归降于唐,被唐朝封为西平郡王,唐朝并驻军防守该地,以防吐蕃侵袭。后来慕容顺的儿子诺曷钵也被封为河源郡王。

唐朝在降服吐谷浑后便打算收取高昌国,因高昌国王曲文泰任意拘留唐与西域其它地区的来往人员,抢夺贡品,并侵扰唐的伊州和属国焉耆。李世民贞观十三年(639年)命令侯君集率兵进攻高昌,侯君集率军长途跋涉历时五个月,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夏季抵达高昌城。高昌国王麴文泰惊恐而亡,随后继任高昌王的麹智盛投降,高昌地区正式划入唐朝领土,称为西州,附近的俘图城称为庭州。天宝在高昌城设立安西都护府郭孝恪担任安西都护并兼任西州总管和刺史,负责镇守该地。

平焉耆夺龟兹

高昌国投降唐朝后,焉耆归附于西突厥并开始反唐,贞观十八年(644 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以西州行军总管身份率兵3000人,突袭焉耆王庭,生擒焉耆王突骑支并把他送往洛阳市,之后唐朝设立焉耆都督府。平定完焉耆后,唐朝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决定讨伐龟兹,李世民阿史那·社尔和郭孝恪等人率领10万士兵夺取龟兹,次年攻破了龟兹都城,俘虏龟兹王,唐军接着又攻下5座城市,其他70多城自愿投降。唐朝相继征服吐谷浑高昌国、焉耆、龟兹后,各族首领纷纷摆脱西突厥的统治,真心归附唐朝,西域重新统一在唐朝的中央政权之下。在龟兹平定后,天宝将原本设在高昌城的安西都护府转移至龟兹都城(今新疆库车),辖区包含龟兹、疏勒国金玉国、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四镇,后因安西都护郭孝恪被杀,龟兹等四镇失守,安西都护府又迁回了高昌城。

西域风波

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的贺鲁叛唐,占据了西域地区,但后来被唐将苏定方平定。为了稳定局势,唐朝在西突厥东部设立了昆陵都护府,辖区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同时在西突厥西部设立了池都护府,辖区相当于今俄罗斯楚河以西直至咸海。此外,唐朝还在西突厥控制的各国和部落地区设立了都督府和州,全部归属于安西都护府显庆三年(658年),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城,并设立四个镇,其中将碎叶改为焉耆。龙朔元年(661年),天宝开始招抚金玉国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设立了都督、州、县等职位,也归属于安西都护府。因此,安西都护府的辖区东起阿尔泰共和国山,西至西海(即咸海或里海),包括帕米尔高原以东和阿姆河两岸的各城国。

李治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安西四镇后,安西都护府被迫迁至西州城。九年后又迁至碎叶。天授长寿元年(692年),唐将王孝杰率领唐军大败吐蕃,恢复了龟兹疏勒国、于、碎叶四镇,安西都护府再次迁往龟兹。直到天宝末年,龟兹、于阗、疏勒一直处于唐朝的控制之下,而碎叶则因天山以北地区局势变化、突骑施的强盛以及后来突厥的西征而多次易手。李隆基开元七年(719年),碎叶最终成为了突骑施的牙帐驻地,安西四镇又变为龟兹、疏勒、金玉国和焉耆。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安西都护府被分割,设立了北庭都护府,治所设在庭州,管辖突厥十部、突骑施、葛逻禄等部,辖境范围包括东至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至天山。因此,安西都护府的辖境仅限于天山以南、波斯以东的城国地区。

经营东北

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唐朝时生活这契丹、奚、室韦、靺鞨、高丽等族。契丹在唐朝前期为大贺氏八部,贞观初年部落联盟首领长摩会率众来降,窟哥为部落联盟长时请求内属,唐便在哪里设置松漠都督府,赐窟哥“李”姓,让他担任都督,而各部落的酋长为州刺史,同时将大贺氏(李氏)八部之外并与之通婚的孙氏再设一州,一开始称为辽州,之后改威州,孙万荣为部落酋长时改称归诚州。武则天时期,松漠都督李尽忠因受营州都督凌侮后反抗,自称无上可汗并占据营州。后唐玄宗派兵与契丹乙室活部配合,李尽忠大败,其地重归于唐。唐朝将契丹乙室活部编为乙室和迭刺两部,大贺氏分为六小部,总共八部,立遥氏为可汗。同时恢复松漠都督府,由遥辇氏领导。还有与乙室活部通婚的乙室已部和孙氏后裔拔里部,被称为二审密。

高丽占据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因恐惧天宝的进攻,便筑起了一道东北起自扶余国、西南至海的1000余里长城。李世民贞观十八年(644年)率领10万大军进攻高丽,在唐显庆五年(660年)再次进攻,先灭百济,将其划分为5都督府。乾封二年(667年),高丽因内部纷争向唐朝求援,唐军夹击高丽,次年占领平壤。唐朝建立了9都督府和14州,归属于安东都护府,薛仁贵任安东都护,镇守平壤。这时的安东都护府辖境大约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东,吉林松花江头道镇江西省南,以及朝鲜北部与西部地区。不过在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由于当地民族的反抗,安东都护府便内迁到辽东故城(今辽宁辽阳市)。第二年又移到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后又迁到了平州(今卢龙县)。

贞观时期,奚族居滦河流域,他们请求加入唐朝,于是唐在此设饶乐都督府,由奚族酋长可度担任都督;室韦分布在外兴安岭广阔地带,有17位大首领,以莫贺弗为主。贞观初年,他们派使者来唐接受唐朝的领导,后唐朝在该地设立室韦都督府来管理;靺鞨古称肃慎,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靺鞨分为数十部,其中以粟末、黑水两部最强,唐建之初,他们就派使者自请内属,唐以其地为燕州,任命其首领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官至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东迁至牡丹江流域的粟末部大祚荣于天顺圣皇后圣历元年(698年)自立为震国王,在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在此设立忽汗州都督府,并封大荣于为“渤海郡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渤海国”。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天宝在黑水部成立黑水都督府,辖区包括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统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又因高丽故地南部被新罗占据,于是安东都护府辖境调整为北起今黑龙江流域和鄂霍次克海,南抵渤海与西朝鲜湾,东到大海和朝鲜北部,西部与辽朝接壤。

经营南方

隋朝末年萧铣自立为王,将东起九江、西抵三峡、南到交州,北到汉川的范围划为了自己的领土,李渊武德四年(621 年),李靖率兵攻破江陵,萧铣投降,交州刺史邱和也归附唐朝。次年,宁越、郁林、日南等郡也纷纷归降,于是唐朝便收复了隋朝的交趾之地,唐高祖在当地设置交州总管府,后又改为都督府。在今云南省洱海周边,当时分布着蒙舍等6个民族部落,各部落称其王为“诏”。唐朝前期,六诏与唐朝关系亲密,并对南诏采取羁縻政策,南诏在李治永徽四年(653年),其首领细奴逻即遣使朝唐,其子逻生逻”在武则天时亲自入觐。调露元年(679 年),唐高宗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辖境北面包括今天云南红河、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州,东有广西那坡、靖西市龙州县宁明县东兴市等县边境,南到今越南河静、广平省界,西南在今老挝北汕一带。

中后期疆域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隆基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正式立国,并筑大和城(位于今大理南7公里太和村)、大厘城(即后来的大理,在今大理北20公里处)防守。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叛唐,攻陷姚州并取“夷州三十二”,云南一带脱离唐朝统治。

唐天宝中期,帕米尔高原以西被大食占领,安西都护府的辖境退至葱岭以东、天山以南的四镇地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领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长驱南下,发动叛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在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时,吐蕃趁机进攻河西陇右地区,切断了安西四镇与唐中央的联系,又联合南诏、吐谷浑回纥汗国诸部进攻唐朝,在几年时间内攻下唐河西、陇右的兰(今兰州市)、廓(今青海省化隆西)、河、、洮(今甘肃临潭)、岷(今甘肃岷县)、秦、成、渭等州。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军20万攻占长安李豫逃亡陕州区,吐蕃立李承宏为唐皇。后在唐将郭子仪的率领下,唐朝成功驱逐吐蕃军离开长安,但他们仍然继续向陇右地区进攻。大历元年(766年)吐蕃占领张掖市酒泉市,次年又占领瓜州县建中二年(781年)占领敦煌市

在唐朝和吐蕃的战争期间,双方举行过八次会盟,其中建中四年(783年)举行的“清水之盟”,不过这次的盟约是在吐蕃占领唐湟水流域、洮河流域、渭河泾河流域的被动情况下订立的,此次盟约使得唐朝失去了西部51州,分别是陇右道21州(秦、河、鄯、兰、临、阶、洮、岷、廓、叠、宕、凉、沙、瓜、甘、肃、伊、西、北庭、安西);关内道12州(泾、原、渭、武、宁、庆、灵、威、雄、静、会、盐);山南道5州(凤、兴、成、文、扶);剑南道13州(、松、当、悉、静、拓、恭、保、真、霜、乾、维、翼)。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北庭都护府所在的庭州被吐蕃攻破,不久之后,安西都护府也被吐蕃攻占。元和十五年(820年),吐蕃占据泾、豳(今陕西彬县)、陇、(陕西富县)、盐、夏、丰(鄂尔多斯右后旗)、银(陕西米脂)、宥(榆林)、灵(甘肃灵武)、麟(陕西神木)、坊(陕西中部)各州。西域的西州、北庭因得不到唐的保护,也先后投降吐蕃。九世纪中期,唐朝出兵夺回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大中五年(851年)唐将张议潮击败吐蕃,控制河西、陇右和西域北庭一部分地区,使其归附于唐朝。

李忱大中年间,安南都护府北境被南诏占领,大致以今云南省越南边界为界。李漼咸通元年(861年),南诏占领了安南都护府治所,两年后恢复,但在咸通四年(863年)再次被南诏攻陷。都护府迫不得已将治所迁至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北)。三年后安南都护府恢复。唐在此设立了静海军节度使,合并都护职务,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行政区划

贞观十道

唐统一中国之初,将隋朝后期的郡改为了州,恢复了隋朝初期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后来在李隆基天宝(742年)又改州为郡,到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又将郡改回了州,而且唐朝还新创设了“道”。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按照山川地理形势下令将全国分为十道,分别是关内道(今陕西中部,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河南道(今山东、河南及江苏、安徽北部地区)、河东道(今山西省)、河北道(今河南、山东以北,河北及辽宁西部,京、津地区)、山南道(今陕西、河南南部、四川东北、湖北西部地区)、陇右道(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及新疆地区)、淮南道(今江苏、安徽淮河南部及湖北东部地区)、江南道(今江苏和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南部、贵州、四川东部地区)、剑南道(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岭南道(今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开元十五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认为贞观十道在划分上不够合理,便做了调整,将唐太宗划分的十道变为了十五道,其中江南道被分为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以及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把山南道被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以东为山南东道,以西为山南西道。唐玄宗还在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

三种府制

第一种是京、都所在设置的府,开元元年(713年)李隆基为了区别京、都所在的地方与普通的州,他提出建立“府”,最早是京师长安所在的武威郡被设为了京兆府、洛阳市所在的洛州被设为了河南府,而到了唐末一共有10府,分别是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凤翔府、江陵府、河中府、兴德府、兴唐府、成都府、兴元府。

第二种是唐朝在国内重要地区设置兼理军民的都督府,这是沿袭曹魏以来都督府的设置,都督办理公务所在的州,称为都督府,属于这个都督府下面的州称为支郡。在武德中期规定,凡是辖有 10州以上的都督府,则称为大都督府。贞观十一年(639年),除了靠近京城附近的九州,全国的所有州县,分属41个都督府。到了景云二年(711 年),武则天又把全国境内的所有州县,置于 24 个都督府的统辖范围之内。

第三种是唐朝沿袭西汉,在边疆设立了都护府,目的是为了加强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李世民在平定高昌国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后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先后设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昆陵、濛池、北庭、安南等都护府。一直到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只剩下了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这六个都护府。

天宝十节度使

唐中期后,为了边疆防御周边少数民族的需要,节度使正式引入边疆官制,唐天宝年间节度使辖区已经有十个了,分别是镇抚西域的安西节度使、防御突骑施和坚昆的北庭节度使、断隔吐蕃和突厥的河西节度使、抵御突厥的朔方节度使与河东节度使、临制奚和契丹的范阳节度使、镇抚室韦和靺鞨的平卢节度使、备御吐蕃的陇右节度使、抵抗吐蕃和安抚蛮僚的剑南节度使以及绥靖夷僚的岭南节度使。

藩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在全国各地广设节度使,节度使统辖多州演变为藩镇,逐步成为唐代中后期事实上的一级政区,晚唐杜牧在《罪言》《战论》将镇分为四类,分别是河北镇类(割据的中心地带);中原镇类,目的是防遏河北省骄;西北边镇类,“咸阳市西北,代夷大屯”;而东南藩镇自成一类。学者张国刚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将藩镇分四大类,第一类是河朔割据型(简称河朔型),包含了魏博、成德、卢龙、易定、沧景、淮西、淄青。第二类是.中原防遏型(简称中原型),它包含了宣武、忠武、武宁、河阳、义成、昭义、山西省、陕、山南东、河中、金商。第三类是边疆御边型(简称边疆型),分西北疆与西南疆两部分。西北疆包含了凤翔区、宁、鄜坊、泾原、振武、天德、银夏、灵武市。西南疆包含了山南西、西川、东川、黔中、桂管、容管、管、安南、岭南。第四类是东南财源型(简称东南型),包含了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省、鄂岳、福建省湖南省、荆南等地。

人口统计

关于唐朝的人口统计,目前学界赞同的是唐代史学家杜佑《通典·食货》中的记载,据杜佑记录在天宝十三年(754年),全国统计有8914709户,52919309人,不过杜佑也指出可能有遗漏,估计“少犹可有千三四百万矣”。学界以此估计唐朝最高人口数约有7000万至8000万,学者陈旭麓在《农民起义和人口问题》一文中指出唐朝人口最高可达9254万,而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认为唐朝有20000户共1.4亿人,另外学者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表明唐朝人口在8000至9000万之间,而且不包括高丽、渤海、南诏、党项族蒙古高原的突厥、回纥汗国的人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