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楚河

楚河

楚河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河流,古称碎叶水,源出泰尔斯凯山和吉尔吉斯山,是一条内陆河。此河流向东北流,经伊塞克湖盆地(在洪水期,其部分径流通过支流库捷马尔迪河排入伊塞克湖),后转向西北流,成为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界河,继续向西北流,在比什凯克西北50千米处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继而横穿穆云库姆荒漠,最后汇入阿克扎伊肯湖。

楚河全长1067千米,流域面积6.25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61立方米,径流量19.2亿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为东经67°26'~77°22',北纬41°52'~45°;主要支流右岸有卡拉库朱尔河、琼克明河、厄尔盖蒂河、卡克帕塔斯河等,左岸有阿拉梅金河、阿克苏河、库拉加蒂河等。楚河为冰川雪水补给型,地下径流起重要的作用;最大径流量出现在7~8月;7月底至8月初,下游河道干涸,12月径流重新恢复;在下游,从12月至次年3月为结冰期。楚河上建有奥尔托托科伊科耶水库和3座拦河坝。

名称由来

广传Čüy、Šuw等突厥语名称来自藏语“曲”(藏语:ཆུ,藏语拼音:qu,注意qu不是qü之省略,其元音是u)或汉语“水”。Е. Койчубаев则认为该河名源自名为чу, чуе, шу或шуй的古代突厥语部落。

位置境域

楚河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族境内河流。古称碎叶水。源出天山,是一条内陆河,在沙漠中徘徊,即最终消失在沙漠中。由朱瓦纳鲁克(Dzhuvanaryk)和科奇科尔(Kochkor)两河汇合而成,向北经博阿姆峡谷(Boam Gorge),纳琼-克奥明河(Chon-Kyomin)後转西北,穿过肥沃的楚河流域(大量河水在此被用于灌溉),最後消失于穆云库姆(Muyunkum)沙漠之中。楚河全长1,067公里,流域面积62,500平方公里。

历史变迁

公元前36年(西汉建昭三年),西汉王朝驱逐匈奴出天山以西至药杀水一带后,筑城驻守名“楚”(以“楚”为名皆因当时将士多楚人之故),改塞河为“楚河”。自此,锡尔河以东、额尔齐斯河以西广袤的土地(史称两河流域)就长期置于历代中国王朝统辖。清末,被沙俄割占。

地理特征

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盆地后河谷展宽。出博阿姆峡谷折向西北流,经楚河盆地和穆云库姆沙漠,逐渐消失于阿希科利洼地中。出山口处年平均流量130米/秒。建有奥尔托托科伊水库(Orto Tokoy Reservoir)。用于灌溉,不能通航。下游结冰期4个月。

根据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水文气象局的数据,2004-08年,楚河谷楚河的水污染指数在0.25至0.7个单位之间,被解释为II级(“清洁水”)。唯一的例外是瓦西里耶夫卡村下游的一个监测点,那里的水污染指数在0.4至1.2个单位之间,水质被评估为II级(清洁)/III级(“中度污染”)。

根据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Kazhydromet)的数据,2008年哈萨克斯坦Jambyl地区舒(楚)河的水污染指数为2.01(III级,“中度污染”),2009年为1.83(III级,“中度污染”)。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铜、酚类等水质参数超标最大允许浓度。

人类活动

1957年建造的吉尔吉斯斯坦Orto-Tokoy水库大坝和1974年建造的哈萨克斯坦Tasotkel水库大坝调节了河流流量。

参考资料

楚河.中国大百科.2024-03-16

Orto Tokoy Reservoir.谷歌地图.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