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黑龙江(英语:Heilong Jiang,满语:ᠰᠠᡥᠠᠯᡳᠶᠠᠨᡠᠯᠠ,俄语:река Амур),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其上中游为中俄界河。黑龙江的流域位置在北纬42°-55°45′,东经108°20′-141°20′。黑龙江的北源是石勒喀河,其上源为鄂嫩河,发源于蒙古国北部的肯特山东麓;南源是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其上源为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于黑龙江省漠河市西的洛古村附近汇合,称黑龙江。其入海口在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以东的奥泽尔帕赫,即鞑靼海峡西岸。黑龙江的干流全长2821公里,它穿越中国、俄罗斯、蒙古3个国家 ,在黑龙江省境内长约1887公里,流经漠河、塔河县、呼玛县、黑河市、孙吴县、逊克县、嘉荫县、萝北县、绥滨县、同江市和抚远市等县市,流域面积达184.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地区自古地质活动频繁,由于板块间俯冲作用和物质沉积,形成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山岭;松辽分水岭的隆起初步构成了松花江水系。黑龙江省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明显,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多雨,日照充足;沿岸地貌类型以流水地貌为主,即因水流经过而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暗棕壤与白浆土。流域内森林茂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流域分布有果子松、云杉、冷杉属、落叶松、樟子松、桦、杨等原始森林。鱼的种类达百种以上,尤以鲟鱼、鱼、大麻哈鱼、哲罗鱼、细鳞鲑为特产。流域内有马鹿、猞猁、水獭亚科、紫貂、犴、飞龙鸟等珍贵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在时间分布上,由于黑龙江夏季水量丰盈、冬季枯水,年径流量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年内变化大;在空间分布上,黑龙江径流量呈现中部大于东部和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基本趋势。黑龙江支流众多,共有大小支流950多条,主要一级支流有额木尔河、呼玛河、逊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其中以松花江为最大支流。黑龙江水能资源丰富,干流理论蕴藏量为304.03万千瓦,沿岸建有多个水电站。
黑龙江沿岸人类活动丰富,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源地,他们在黑龙江流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朝和清朝三个政权,是黑龙江流域最早的开发者;到金、清代时,黑龙江流域已逐渐发展了以手工业、畜牧业、渔业为代表的农耕业,并掌握了冶铜、冶铁技术;黑龙江孕育了众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有哲赫族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在黑龙江流域生活;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人群体,涌现出了以萧红为代表的黑龙江文人。
名称由来
古时,由于黑龙江的江水中溶解了大量腐殖质,水色黝黑,被称为“黑水”“弱水”“完水”;唐朝时称黑龙江为“室建河”;元朝时撰写的《辽史》即称之为“黑龙江”。
据学者考证,辽初时,耶律阿保机多以“黑龙”二字命名。如祖州有太祖庙曰“黑龙”,太祖陵有门曰“黑龙”。《辽史·道宗本记》中记载:“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这就是黑龙江的名字来源。后又有地方志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为黑龙江。”
而在清朝初年,黑龙江被称为“萨哈连乌拉”,在满语中“萨哈连”意为“黑”,而“乌拉”意为“江”。因此,清代《清朝文献通考》又称黑龙江为“乌江”“乌龙江”。蒙语称黑龙江为“哈拉穆连”,达斡尔语称黑龙江为“卡拉穆尔”,俄国称黑龙江为“阿穆尔河”。
位置境域
黑龙江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流域范围在北纬42°-55°45′,东经108°20′-141°20′之间。黑龙江的北源是石勒喀河,全长1660公里,其上源为鄂嫩河,发源于蒙古国北部的肯特山东麓;南源是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全长1542公里,其上源为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于黑龙江省漠河市西的洛古村附近汇合,称黑龙江。
黑龙江的干流全长2821公里,穿越中国、俄罗斯、蒙古3个国家,在黑龙江省境内长约1887公里,东西流域长约2000公里,南北宽度约1500公里。黑龙江的流域面积达184.3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的面积为88.3万平方公里,流经漠河、塔河县、呼玛县、黑河市、孙吴县、逊克县、嘉荫县、萝北县、绥滨县、同江市和抚远市等县市,占总流域面积的48%;在黑龙江省内的面积为44.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境内黑龙江流域面积的50.6%。在注入乌苏里江后,黑龙江在抚远县流出中国领土,在苏联境内的庙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的鞑靼海峡。
黑龙江沿途汇集了大小支流950多条,主要一级支流有额木尔河、呼玛河、逊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其中以松花江为最大。
历史变迁
第四纪时,松辽分水岭隆起,初步构成了黑龙江最大干流水系,即松花江水系;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所形成的大型山脉基本上都呈北东向延伸,而黑龙江右岸的小兴安岭山脉呈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延伸,这种山脉走向初步构成了黑龙江右岸的走向。
中新生代时,先后经历中晚侏罗世断陷和拗陷、早白垩世断陷和大型拗陷、晚白垩世局部拗陷、新生代断陷和拗陷四期成盆和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末等三期强烈的挤压改造、新生代期间的弱挤压-伸展变形改造四期改造后,初步形成了黑龙江东部盆地群。
在滨太平洋构造的背景下,由于受古亚洲构造的影响和限制,早侏罗世以NWW向上拉张形成黑龙江断陷盆地;古亚洲洋闭合挤压的造山作用使古亚洲洋中火山沉积岩系发生了变质、变形;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引起了构造特征的强烈改造与置换,宏观体现主要为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内带形成了宏伟的北东走向火山岩带、盆地和陆缘山脉,并在外带形成弧后盆地和火山岛链。至此,黑龙江流域地区的基本构造格局初步形成。
古陆形成时期,黑龙江微陆块的拼合、黑龙江微小板块与中朝板块的东部地区的拼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西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等多期次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动过程,共同造就了黑龙江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理特征
气候
黑龙江流域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明显,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和多雨,日照充足。
黑龙江流域纬度高、冬季气候严寒,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22℃以下;黑龙江通常自每年的11月初开始结冻,至翌年5月上旬解冻,冰期长达5-6个月,最大冰厚达1.6米以上;黑龙江在结冻和融冻时均有流冰现象,春季时流冰往往会在一些河段形成冰坝,造成危害;夏季时南北温差较小,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最高温22℃左右。
在空间分布上,黑龙江降水量受地形的影响较大,等降水线多呈南北走向。中部最高,降水量大于550毫米;而大兴安岭东麓的松嫩平原地区降水量最少,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而在时间分布上,黑龙江冬季降水最少,只占全年降水的2.5%;春季的降水量比冬季稍多,但多数地区不超过1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14%;夏季降水量最多,在300-450毫米之间,平均集中了全年降水的64%,多数地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5%-70%;秋季降水量比春季稍多,超过1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19%。
地质
地层
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片理构造,地层露出的岩石类型均以低变质的片岩为主。
中生界-中侏罗统
中侏罗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和黑龙江支流额木尔河群,以正常碎屑岩为主,中部夹杂炭质页岩和煤,产有植物、瓣鳃和腹足类化石,厚9600米。
新生界-古新统
在黑龙江支流牡丹江地区露出的地层有黄花组,由中细粒碎屑岩夹褐煤和多层玄武岩组成,产有植物化石,厚220米。
地质构造
黑龙江流域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形迹复杂多样,地层发育有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自下而上出露地层有晚古生界上二叠统杨家沟岩组、中生界下侏罗统二浪河岩组及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杨家沟岩组岩性主要为板岩类、石英砂岩类和角岩类。叶理构造是杨家沟岩组中分布最广泛、意义最重要的构造形迹,杨家沟岩组中有4种面理:原始沉积面理(韵律层或称成分层)、置换面理、韧性冲断剪切面理、变质构造分异面理,其中最有意义的、区域上透入性的面理是置换面理。
黑龙江流域脆性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南北向断裂形成较早,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黑龙江南部的东西向断裂以扭性为主;南北向断裂以压性为主;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以扭性为主(个别的为张扭性或压扭性)。这些断裂都切割了早侏罗世的花岗石,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有关。
岩石矿物
黑龙江流域中、晚期古代侵入岩的岩性为基性和超基性岩。岩体多呈扁豆状的小岩株,沿黑龙江群的片理方向,呈串珠状断续分布。
黑龙江沿岸的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域,富含大量的金属、非金属矿藏,其中大兴安岭地区以铜、 锌、锡等金属矿藏为主。
地形地貌
黑龙江沿岸地貌类型以流水地貌为主,流水地貌是由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黑龙江沿岸地区以流水地貌形成的冲积洪积台地和冲积平原为主。冲积洪积台地分布在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山前地带,其中以松嫩平原东部小兴安岭山前一带最为宽广;冲积平原是在大河流下游河水泛滥所形成的平原,有深厚的第四纪冲积层,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大河流沿岸等地区。
黑龙江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有浅滩和礁石,多峡谷和串珠状盆地,河床比降较大,一般在0.2‰以上。右岸有流经漠河县的额木尔河和流经呼中区、塔河、呼玛县等县的呼玛河等支流倾泻而入,河口处形成宽达7000米的滩地。在额木尔河河口的下游方向上有许多网状的水道,此段江道弯曲系数一般为1.2-1.6,最大可达2.7以上,江岸每年以3-6米的速度被冲刷,岸线后退。在嫩江以西至大兴安岭山前,沿嫩江各主要支流汇合地带,多发育有扇形平原。
俄罗斯一侧的结雅河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汇入后,河流进入中游段,左岸为面积广大的低地。河面展宽,水量大大增加,河床中出现许多岛屿群。小兴安岭沿河纵伸,在嘉荫县的保兴山至萝北县的兴东,形成长达149公里的峡谷。两岸悬崖耸立,河槽稳定,无无滩。河流穿过峡谷出山后进入了三江平原,平均海拔仅60-80米,最低处为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海拔仅34米。两岸地势低平开阔,松花江汇入后,河面增宽至2000米以上,河床中出现许多岛状沙洲和汊河 ,一般水深在2米以上,河床比降只有0.1‰,水流平稳,可通行1000吨级或更大吨位的船舶。
抚远市以下水面宽达4000米,水流在宽坦河槽中流动,至乌苏里江汇入后,水量更大。本段中有著名的兴东浅滩,枯水期最小水深仅有1.2米。中游段江宽一般在1000-2400米,最窄处的太平沟仅530米宽,最宽处的王家店后河附近江宽达2600米。河流过哈巴罗夫斯克后进入下游,完全流动进苏联境内。水流在低平的纵谷中缓慢流动,洪水期水面宽阔,中泓线摆动不定,水道成网,最后注入海洋 。
土壤
黑龙江流域的土壤分布除表现出随纬度由北向南的地带变化外,还表现出随干湿条件由东向西的变化。这两种变化规律,分别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它们共同决定着黑龙江流域土壤水平分布的特点。
纬度地带性
在北纬44°-48°之间,由于气候较暖、地势较低,土壤类型多为草甸草原的黑土、黑钙土等土壤纬度带;而在北纬48°-50°之间,由于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以针阔混交林下的暗棕壤地带为主。这种多土类组成的纬度带,主要是由从北向南的不同热量条件所带来的纬度地带差异造成的。
黑土
黑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黑土化过程,实际上是由两个过程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即土壤中含有的充足水分促使草甸植被顺利发展,而茂密的草甸植被是黑土腐殖质积聚的主要来源;另一是育淋洗淋溶过程,在夏秋的多雨季节,土壤水分丰富,致使铁、锰还原成可移动的低价离子,并随土壤融冻毛管水上升,在土层中逐渐氧化形成为铁锰结核或锈斑蟳。
黑钙土
黑钙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化过程。其腐殖质积累过程的强度总的来说不及黑土,其钙化过程是指难溶的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经度地带性
黑龙江流域沿岸的三江平原属于湿润地区,以暗棕壤、白浆土地带为主;松嫩平原属于半湿润地区,以黑土地带为主。这种多土类组成的经度带,主要是由离海洋的远近不同而受海洋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所造成的土壤由东向西的地带更替。
暗棕壤
暗棕壤的成土过程主要是棕化过程,其次是粘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棕化过程的进行,首先是粘粒的淋溶:其次是铁、锰的淀积。因为暗棕壤分布在山丘地区,母质质地较粗,加之森林植被的生物排水作用的加强,内外排水良好,心土层以氧化条件占优势,下移的低价铁、锰在氧化条件下,转为高价铁 、锰,因其活性降低而发生淀积,并以棕色或红棕色胶膜的形式包附在结构体的表面,所以会形成棕色或红棕色的土壤层次。
白浆土
白浆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白浆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白浆化过程是指土壤在潴育条件下,亚表层有色的铁、锰物质经还原、流失,使亚表层漂洗成灰白色的过程;而腐殖化过程,对白浆土来讲,主要是在土壤表层进行的。由于表层 水分丰富,草甸植物生长繁茂,每年遗留于地表上的有机残体数量较多;另由于白浆土质地粘重,土体紧实,通透性不良,上层滞水明显,根系多集中于表层,并向水平方向发展,草根盘结,状如毡垫,表层以下根量骤减。
生物多样性
植被
黑龙江流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复杂,沿岸有4000余种植物种类。2011-2020年间,黑龙江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较好,整体植被覆盖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植被改善的区域远大于其退化的区域,这表明流域内的大范围地区的植被呈良性生长趋势。
根据植被类型来看,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寒温带针叶林,以落叶松为优势种,主要针叶乔木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主要阔叶乔木树种为白桦、山杨和钻天柳等,高海拔地带还分布有偃松等寒温带植物;相邻的小兴安岭及以东部山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有果子松、冷杉属、椴树、黄波罗、蒙古栎和山杨等;而在松嫩平原的西部地区,植被的主要类型为草原景观。根据植被覆盖度的划分标准来看,中国大兴安岭西部为低覆盖区,中等覆盖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部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和大兴安岭西部的呼伦贝尔草原,而高覆盖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山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林区。
动物
黑龙江流域水质优良、水草丰盛,适于各种鱼类生长,有11目21科71属105 种北寒带、亚寒带、北温带及亚热带的鱼类。尤其因水温低、无霜期短,孕育了冷水鱼类12科20属26种,多为经济鱼类,占黑龙江鱼类的24.5%;土著鱼类多,共有88种,占总数的83.8%。黑龙江流域尤以滩头雅罗鱼、重唇鱼和乌苏里白鱼为特产鱼种,除此之外还有哲罗鱼、鲟鱼、鳇鱼和细鳞鲑等鱼种。除鱼类外,黑龙江流域还有马鹿、猞猁、水獭亚科、紫貂、犴、飞龙鸟等珍贵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流域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按其河谷性质和水文动态将黑龙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3段。由洛古村至黑河市(结雅河河口)称为上游,全长905公里;黑河市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乌苏里江汇合口)为中游,长约982公里;乌苏里江口以下至人海口称为下游,长约934公里。黑龙江沿途汇集了大小支流950多条,其中在中国一侧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668 条,主要一级支流有额木尔河、呼玛河、逊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其中以松花江为最大支流。
干流水文特征
径流
在时间分布上,由于黑龙江夏季水量丰盈、冬季枯水,年径流量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径流年内变化较大。降水期间河流补给丰沛,水量剧增,黑龙江7-9月份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5%-80%,是黑龙江的洪水期,水位变幅为6-10米;最低水位常出现在1、2月份,冬季径流量不到全年的5%;春季气温升高,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融水补给增加,常出现春汛。由于黑龙江上游纬度偏高,河流解冻稍晚,与雨季到来之际间隔较短,因此春汛和夏汛之间的低水期不明显;而下游河段纬度稍低,气候转暖较上游为早,因而春汛也较早,两次汛期明显。
在空间分布上,黑龙江径流量呈现中部大于东部和西部、南部大于北部的基本趋势。中部和南部的年径流深在300-500毫米,最大值出现在海浪河上游。西部和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年径流深仅在25-100毫米,最小值出现在松嫩平原西部。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也造成水土组合的不平衡。
水能
黑龙江水能资源丰富。据统计,干流理论蕴藏量为304.03万千瓦,占东北地区的20.1%,可建大、中型电站多座,但目前仅少部分得到开发,随着边界贸易经济的发展,水能资源开发的前景将是很大的。
水质
由于土质疏松,岸边冲刷严重 ,因此松花江含沙量较黑龙江为多,水流注入黑龙江后,河中水色北黑南黄,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混合,所以又称混同江。
补给类型
黑龙江地表径流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辅以季节性融水补给,其中雨水补给约占75-80%,融水补给占15-20%。由于流经地区气温低、 蒸发小,加之北部有多年冻土的分布,下渗损失较小,因此地表径流量大,干流水量丰沛。黑龙江上游的平均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中、下游的平均流量可达6000立方米/秒以上。
主要支流情况
松花江
松花江干流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横贯黑龙江省境。清代、中华民国时期为黑龙江与吉林省两省界江,今上游一段仍为两省之界江。松花江流域位于北纬41°42′-51°39′,东经119°52′-132°31′之间。西部以大兴安岭与额尔古纳河分界,北部以小兴安岭与黑龙江分界,东与东南以长白山、张广才岭、 完达山脉等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等分界,西南部是丘陵地带与辽河为界。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的最大支流,全长2309公里。全流域水系发育,干流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干支流总长度为120957公里,河网密度为0.22,流域不对称系数0.69,弯曲系数1.4。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134.3毫米,折合径流量为733亿立方米。原来松花江是一条向西南流动注入辽河水系的一条水道。后来,地壳几经变动,于第四纪初,由于松辽分水岭的隆起,松花江向北切穿了三姓(依兰)以东的张广才岭,向东北地区方向流去,并注入黑龙江,形成了现今松花江水系的基本面貌。流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整个流域三面环山,地势向东北方向倾斜,为松花江水系的发育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松花江流域均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不均。在流域内形成3个高值区:第二松花江上游;拉林河、蚂蜒河及牡丹江上游流域交界地区;呼兰河、汤旺河流域交界地区。在季节分配上也不均匀。降水量在多年期间呈现出明显的丰、枯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松花江干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季节性融水为辅。松花江干流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588毫米,多年变化在400-9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此时河流水量丰富,6—9月份集中了全年径流量的65%左右,仅7、8月份就占全年径流量的30-40%,是一年中水量最丰盈时期 ,往往出现汛情。
松花江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是国内重要的内河水上运输线,也是黑龙江我省主要的陆地水资源。按其自然特征又可分为松花江干流、嫩江和第二松花江3个部分。
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是黑龙江右岸的一大支流,也是中国东北部中苏边境上的一条重要界河。《吉林通志》中称乌子江、戊子河,满语为“天王”之意。金朝称阿里门河,元代谓忽吕古江、 阿速古儿水,明朝叫阿速江、亦速里河,清代始称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有东西两源,其东源为乌拉河,发源于苏联东部锡霍特山脉西麓,自南向北流动;西源为松阿察河,发源于兴凯湖。两条源于不同国度上的河流在泥河口子附近相汇合, 流向东北,在下游分两汊,分别在抚远市和哈巴罗夫斯克附近从右岸注入黑龙江。乌苏里江自河源到泥河口子为上游,泥河口子至饶河县为中游,饶河以下至河口为下游。
乌苏里江水量丰富,江口处年径流总量为623.5亿立方米,全流域理论蕴藏量为24.7万千瓦。径流以降雨和融水为主要补给,其中降雨可占径流总量的65%以上。蓄水能力极强的大面积沼泽是河流的地下水源,补给量约占15%。
春季4—5月份,大量融化的冰雪水注入河流,往往形成春汛,并出现一年中最高水位和流量;6—9月份降雨集中,形成夏秋之际的洪水,其中8—9月份占33%,6-7月及10月占17%,且常常出现春、夏 、秋汛相连的形势。枯水期由11月至翌年3月,洪、枯水期水位变幅相差可达7米之多。
额木尔河
额木尔河是黑龙江上游在中国境内的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北侧。额木尔河全长469公里,流域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横贯漠河市全境,于漠河县兴安东南约50公里处注入黑龙江干流。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92立方米/秒,上游支流较多,主要有老槽河、大林河和古莲河等,河谷较宽,在西林吉以下河流曲折,谷深河窄,比降较大。
呼玛河
呼玛河是黑龙江上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伊勒呼里山北侧雉鸡场山。呼玛河全长524公里,流域面积为3.10万平方公里,落差达740米。流经呼中区、塔河、新林区、呼玛县等县,于呼玛镇东南15公里处注入黑龙江干流。多年平均流量为2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1.2亿立方米。河流全程流行于深山峡谷之中,河床比降大,水流急,两岸原始森林密布。
逊毕拉河
逊毕拉河(逊河)是黑龙江干流中游右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小兴安岭东坡。逊毕拉河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落差达490米。流经孙吴 、逊克两县,在逊克境内注入黑龙江干流。多年平均流量为96.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0.9亿立方米,流域内山地和丘陵占总流域面积的87%,平原面积仅占13%。
地下水
黑龙江省平原地下水资源量为159.4亿立方米,山丘区为125.1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11.0亿立方米,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3.5亿立方米。地区分布上以松花江干流区为最多,约134.1亿立方米,其次为嫩江区、黑龙江干流区、乌苏里江区。地下水每年可开采量为99.2亿立方米。各流域开采情况不甚平衡,其中以松花江干流区 为最多。
人类活动
农业
金代
金代时是黑龙江流域的农业与手工业的迅猛发展时期。金军攻灭辽、北宋之后,将大批农户和手工业者掠往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将中原的农贸技术和手工技术带向了黑龙江流域,促进了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
大量具有典型金代特征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被发现,证明了金代时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这些金代的大型铁制农具既是金代黑龙江流域农业发展的标志,也是当时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代表。那时,黑龙江流域已经有荞麦、大豆、粟、稷、黍、糜、、 麻、稻、鹰嘴豆和菽等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有蒜、韭菜、葵、芥菜、白菜、菠菜等作为主要蔬菜;有长瓜、西瓜、桃、李等作为主要水果。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金朝时,黑龙江流域已经有冶铁、冶铜技术。冶铁用于制造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和交通工具;冶铜用于铸造货币、锻造生活用品和兵器。同时,随着金、银矿的发现,金银手工业也已经发展起来,用于制作首饰;陶瓷业也逐渐走向成熟,用于制造砖瓦房瓦、墙壁砖雕等建筑饰件。
清朝
清朝前期,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畜牧业、渔业为主;乾隆以后,第二松花江平原的农耕区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逐渐形成西部蒙古族兴畜牧业、东部女真族兴渔业、中部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分布局面;到清朝末年,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种植经济已在松嫩平原占据了主导地位,为近现代黑龙江流域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
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充沛、环境优越,能基本适应低碳经济的开发需求,具有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优势。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黑龙江流域植被资源丰富,可以将农业生态旅游向绿色旅游发展。但在用农业生态旅游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在政府的指导下加以改进。
历史渊源
黑龙江流域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源地,满族先民是黑龙江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朝和清代三个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唐总章元年,唐 、新罗联合进军并击败高句丽;唐圣历元年,大祚荣率粟末靺鞨于松花江上游和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渤海国”,后在唐先天二年,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公元 10 世纪初,生女真完颜部逐渐南迁至牡丹江流域,并逐渐强盛起来;公元 10 世纪末,生女真完颜氏部定居于按出虎水沿岸;公元 12 世纪初,完颜部落已进入早期的奴隶制社会;到1115 年时,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朝。16 世纪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在六年间间完成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又用十七年统一了扈伦四部。之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展开了征鸭绿江、图们江以西 、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女真各部的战争。直到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故城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并于第二年改国号为清。
水电开发
黑龙江中游南岸支流库尔滨河,水资源丰富,上游已建成库尔滨水库和小型水电站,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800千瓦,是逊克县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骨干电站之一;中游南岸的支流乌云河,1979年在中游建成红石水电站。
矿山开发
在三迭纪末,东北地区有广泛的褶皱运动和断层挠曲运动,形成了若干条华夏向复向斜的复背斜。因为在低洼处沉积旺盛,所以动植物生长繁茂,最终形成侏罗纪堆积,其间埋藏着丰富的煤和油母页岩。黑龙江上游南岸支流北极村河、黑龙江上游右岸支流额木尔河,产沙金,是我国重要砂金产地;右岸三级支流古莲河,沿岸蕴藏砂金和煤炭。上游为产金之地,1984年已建古莲河金矿,并建有古莲河煤矿。河水污染严重,河内鱼类几乎灭绝。右岸二级支流绰纳河,沿岸盛产砂金,为著名黄金产地,兴隆金矿局建于河北之兴隆乡;中游南岸支流库尔滨河,中游沿岸盛产玛瑙,是玛瑙石重要产地;中游南岸支流乌拉嘎河,沿岸盛产砂金,乌拉嘎镇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设有国家冶金部直属乌拉嘎金矿局。
民族生活
赫哲族
“赫哲”为赫哲语,由“赫真”音变而来,最开始是方位名称,后来演变成为一部分人称呼另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最后慢慢转变成为民族名称,为“下游”“东方”之意。居住在各不同域的赫哲族人的名称又有详细的划分。居住在同江县勤得利以上的地区,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赫哲族称为“奇楞”或“苏力亚比”,意思是“上江的人们”“西边的人们”;居住在同江县八岔以下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称为“赫真”或”额吉勒比”,意为“ 下江的人们”“东边的人们”。
赫哲族先民自古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其活动范围远至库页岛等地。
用鱼皮和兽皮缝制衣裤、被褥,是赫哲族特有的习俗。苏力亚比多用狍皮和鹿皮做衣服,额吉勒比多用鱼皮做衣服。鱼皮衣服的制作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的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后捶得像布一样柔软,再用特制的鲢鱼皮线缝成衣裤。
在饮食方面,赫哲族以打渔、捕猎为生,他们喜欢吃鲟、鳇、鲤、白、草根等多种生鱼和鱼干。赫哲族的拌生鱼(“他拉克哪”)是他们待客的传统菜品,是将活鱼放血后,剔下鱼肉、切成细丝,再拌上野生的姜葱和辣椒,加醋、盐或野樱桃浆汁拌匀制成,味道鲜美。到现在,赫哲族做拌生鱼时会加入用开水焯熟的土豆丝 、绿豆芽、粉丝和白菜丝及味精、生姜丝、精盐、辣椒油等调料,制作比之前更为精细。每逢有客,必切生鱼招待,以示欢迎与尊敬。
达斡尔族
清代初年,达斡尔族居黑龙江流域,称萨哈连部,满语意思是“黑龙江流域的部落”“捕貂为生的部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按民族意愿确认为单一民族,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男人的春、秋装是用刮掉毛的狍皮缝制的 “得勒”;夏季时,狩猎者则常穿短毛朝外的皮袍,以迷惑野兽;在冬季时他们以毛皮大衣为外衣,内穿布衫或棉衣。老年人在春季外出时,喜欢在狍皮外面套一件用鹿皮或犴皮制的马褂,质软坚厚、挡风耐磨 ;而皮制套裤“随毕”可以保护布裤不受磨损,还能防寒护膝。
饮食方面,达斡尔族的主食以稷子米饭和稠粥为主,样式繁多。“希基莫”是将稷子炕干碾成米,做成干饭或牛奶粘粥;“敖斯莫”是将稷子糊熟炕干后碾成米做干饭、加豆干饭或牛奶粥,有糊味;“阿乐莫巴达”是将荞麦蒸干后碾成米做饭,精细可口;“尼基拉勒”则是用压养麦面时出的碎粒做稠粥,白而粘稠。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泥沙与冰情
黑龙江上、中游流经大、小兴安岭山地,河床多为粗卵石或石块组成,两岸植被覆盖较好。山地森林茂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平原低地草原致密,地表侵蚀破坏小,因此, 河水中泥沙含量少,多年平均含沙量小于50克/立方米,冬季含沙量最小。黑龙江是我国最北部的一条河流,结冰期长。一般每年的11月初流冰结冻,翌年4月中旬,下游方能解冻,平均封冻期可达164天以上。冰层厚度上、下游不尽一致,平均厚度为1.28米,北部最大冰厚可达到1.60-1.70米,南部至少在1米左右,在小而浅的河段几乎全部冻实。
水土流失
由于省内西北、北、东南3面的大、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较好,水流对地面冲刷侵蚀程度低,因此河流泥沙含量不大,尤其以冬季为最低。而4-7月份含沙量最高。近年来,由于自然植被的破坏,森林和草原面积缩小,局部地区已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环境污染
地面水体污染
地面水体的污染即江河湖泊的污染,主要是工厂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所产生的含农药、化肥等有害有毒废水流入。
工业污染
工业排放对鱼类造成了严重污染。自6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造成黑龙江省水质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了渔业的发展捕鱼量连年下降。不仅鱼的产量下降,品种也日趋减少。过去誉满全国的大马哈、花等鱼种,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而且残留的鱼体内残毒含量也较高。 以污染严重的第二松花江为例,由于江中大量的沉积汞被水生生物甲基化,造成鱼体含汞超过国家规定的食用卫生标准(0.3毫克/公斤)。
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泥石流
崩、滑、流是各类地质灾害中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大的类型,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等地区。崩滑流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表现在河流改道、房屋倒塌、毁坏农田、阻塞公路、 破坏通讯网络及人身伤亡。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土壤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黑龙江流域沿岸水土流失一直较为严重。
土壤沙化和盐渍化
此类灾害属于缓发性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部分地区。现有土地沙化面积已达9907平方千米;盐渍化总面积达18700平方千米,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对农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冻融灾害
由于纬度较高,在北部大兴安岭等地区有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冻胀、融陷等冻融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多年冻土区,建筑物地基变形所产生的基础或整体建筑的破坏和季节冻土区的道路翻浆所产生的公路路面变形或损坏。
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区
呼玛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上游右岸较大支流呼玛河,1982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呼玛河中、下游建立呼玛河(鱼类)自然保护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呼玛河上游建立呼中原始落叶松生态自然保护区。中游北岸有十八站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呼玛河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3°03′—126°40′,北纬51°20′—52°35′的呼玛河段及其沿岸地区,面积为3万公顷,是以保护哲罗鱼、大麻哈、鳇鱼等特产鱼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呼玛河沿岸地貌是丘陵山区,多沼泽地和冲积小平原。在丘陵山区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林和天然次生林;在沼泽地和河边长满野稗、两栖蓼、水葱、香蒲等水生植物。呼玛河水质清净,水域内有多种珍贵的冷水鱼类生存,岸边草地及森林中的野生动物主要有紫貂、水獭亚科、麝鼠等珍贵毛皮兽。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中游南岸较大支流逊河,又名“逊别拉河”。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逊河下游建立逊别拉河鱼类自然保护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6°40′—128°50′,北纬48°50′—49°36′,在孙吴县和逊克县境内,是黑龙江上游珍贵冷水鱼类的保护区,是以保护大麻哈鱼、鲟鱼、鳇鱼为主的保护区。逊别拉河在黑龙江省北部,气候寒冷、人烟稀少,河流两岸植被茂密,生长良好,河水澄清,保护区面积为1.4万公顷,是黑龙江上游大麻哈鱼重要产卵场所之一。
洪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中游南岸支流浓江,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上游建立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
洪河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东北角,抚远市和同江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7°30′—47 °55′,东经133°30′—134°,总面积为16333公顷。保护区内地势低洼,海拔仅50—60米 。其西北部靠浓江,东部为瓦其卡河,南部为别拉洪河和三环泡,沃绿兰河纵贯全保护区,最后注入浓江。这里河道蜿蜒曲折,河阶地发育不明显,河漫滩十分广阔,水草繁茂,水泡 、沼泽密布。洪河保护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具有沿江温凉湿润的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多 雪,春季少雨多大风,年均温1.9℃,最低气温可达-41℃,年降水量536毫米,无霜期114 —150天,全年封冻期为7个月左右。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区,在这里建立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保护自然沼 泽地的原始景观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三江平原而保存一个科 研基地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洪河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有104种,分属于15目,32科,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有9种。《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在本区内发现65种,其中有43种在保护区内繁殖。在沼泽湿地中,以游禽和涉禽为主,在明面活动的游禽的种类虽不多,但数量惊人,春秋迁徒季节常见30至50只,甚至200只的大群行动,和鸭类在繁殖季节也成百只的在水中觅食 。此外,保护区内还有野生兽类23种,分属4目、10科,主要分布于森林中。
政府措施
1979年11月,黑龙江省环保局组建以后,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大自然保护工作及调查研究的通知和关于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展了宣传工作。
1983年,省环境保护局组建了大自然保护处,从此有了专门机构开展自然环境保护工作。
1984年,建立了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数年又相继建立了呼玛河自然保护区和逊河自然保护区
2021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政府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敦促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坚持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2021年12月3日至2022年1月3日,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2年3月21日反馈了《黑龙江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工作,组织制定了《黑龙江省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明确了压实落靠政治责任、建立闭环推动体系、依规依纪依法问责、加强项目资金保障、推动全民共治共享这5个方面组织保障措施。
相关文化
诗歌
黑龙江的新诗民刊是汉语新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剃须刀》《东北亚》《过渡》《诗参考》等诗歌民刊培育出了张曙光、桑克、杨勇、中岛等在汉语新诗创作历程中有重要影响的诗人。黑龙江流域的诗歌发展过程和美学风格、诗人群的组成都是汉语新诗领域中的重要现象。
从地域上讲,相对于强调宏大叙述的中原意识来说,黑龙江是边缘的。文化韵味上,历史的蛮荒背景至今无法改变人们对塞外的荒漠印象。而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崩塌,更加重了这种荒凉的底色。但对于汉语新诗来说,1990年代以来以哈尔滨市诗人、诗作为代表的黑龙江诗群,却是不认荒凉的存在,涌现出了很多颇有影响的文人,如萧红、刘畅园、郭小川、李琦、张曙光、桑克等。
除了本地文人,江南诗人也在黑龙江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贡献。明末清初的黑龙江因气候恶劣、人迹稀少,成为当时统治者首选的“流放之地”。由于文字狱或其它案件获罪而被遣戍到黑龙江的大多是江南文人,当他们面对突发的灾难和险恶的生存环境时,大多以“雁”作为意象抒发哀思、感叹被流放的命运。
历史人物
赵一曼
赵一曼,女,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宁、李一超,赵一曼是她来东北地区参加抗日斗争时期的化名。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第二团被日、伪军围困于山间,进退维谷。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可她宁死不屈,并严词痛斥日军的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还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试图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看护和看守的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清晨,被追兵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年仅31岁。
冷云等八烈士
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援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她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1938年10月上旬,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8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的率领下,分为3个战斗小组,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与敌人展开激战,使大部队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在背水作战至弹尽援绝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投入滚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随着气温升高,黑龙江上游漠河段预计解冻开江。为防止发生凌汛灾害,漠河市对易发生冰凌卡塞的江段进行人工破冰工作,爆破总长度达10.9公里。凌汛一般发生在北方大江大河的封河期和开河期,是指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堆积阻塞河道,导致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轻则漫滩,重则决堤成灾,危及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开江前对重点江段采取人工冰层爆破,能够有效防止凌汛灾害发生。
参考资料
黑龙江省志·地名录.黑龙江省志官网.2023-06-16
СКОЛЬКО ИМЕН У АМУРА.archive.today.2023-06-28
黑龙江省志·地理志.黑龙江省志官网.2023-06-16
黑龙江流域环境概况.万方数据.2023-06-28
论黑龙江右岸北西向构造带的确立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中国知网.2023-06-28
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研究.万方数据.2023-06-28
流水地貌.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省志·民族志.黑龙江省志官网.2023-06-17
黑龙江流域满族历史的几个问题.中国知网.2023-07-01
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国知网.2023-06-30
清代黑龙江流域农耕区的形成与扩展.中国知网.2023-06-30
以边缘的名义彰显诗歌的贵族气质 ——黑龙江汉语新诗民刊概观.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知网.2023-06-28
黑龙江(阿穆尔河)流域水文地理特征比较分析.万方数据.2023-06-28
上黑龙江盆地西段大地构造演化与金成矿的关系.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省额尔古纳地块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低温热年代学研究.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漠河盆地构造特征与成盆演化.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北部孙吴-嘉荫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及石油地质条件.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南部大贵屯一带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期次的厘定.中国地质第49卷第2期.2023-06-17
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沉积演化.万方数据.2023-06-28
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研究.中国知网.2023-06-28
温带季风气候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研究.万方数据.2023-06-28
黑龙江流域积雪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万方数据.2023-07-01
1960—2019 年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万方数据.2023-07-01
大兴安岭地区航磁异常特征与地质构造及成矿带的关系分析.中国知网.2023-06-28
中国丹霞地貌分布(上).万方数据.2023-07-01
流域地貌特征对流域水文响应的影响分析.万方数据.2023-07-01
镜泊湖流域火山地貌概况.万方数据.2023-07-01
基于GIS的小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子遥感监测方法探讨.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流域(中国)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污染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生态环境视角下黑龙江流域黑土带垦殖的历史反思.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流域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进展.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万方数据.2023-06-30
气候变化情境下黑龙江流域木本植物分布格局 演变的 MaxEnt 模型分析.万方数据.2023-07-01
2000~2014年黑龙江流域(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中国知网.2023-06-30
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万方数据.2023-06-30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区的植被及其恢复问题.中国知网.2023-06-30
大兴安岭不同类型冻土区植被特征研究.中国知网.2023-06-30
黑龙江流域鱼类资源现状及放流鱼类选择.万方数据.2023-06-30
黑龙江省穆棱河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流域冬季径流特征.万方数据.2023-07-01
东北寒区逊毕拉河水文要素时序演变特征分析.万方数据.2023-07-01
低碳经济视角下黑龙江流域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万方数据.2023-06-30
黑龙江流域渤海国历史遗迹遗物初步研究.中国知网.2023-07-01
“三大族系”与黑龙江早期历史——兼论边疆古族研究的方法.中国知网.2023-07-01
赫哲族鱼皮镂空剪纸艺术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赫哲族鱼皮文化在老年服装中的应用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达斡尔族的文化变迁.万方数据.2023-07-01
汤旺河、呼兰河流域泥沙变化特征.万方数据.2023-07-01
东北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及效益评估.万方数据.2023-07-01
基于 A S T E R G D E M V 2 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水系提取与分级.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省志·环境保护志.黑龙江省志官网.2023-06-17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万方数据.2023-06-17
呼玛河自然保护区主要冷水性鱼类资源现状.万方数据.2023-07-01
哲罗鱼在呼玛河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变化.万方数据.2023-07-01
呼玛河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及水环境质量现状.万方数据.2023-07-01
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秋季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洪河自然保护区杨桦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万方数据.2023-07-01
洪河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孵化期行为研究.万方数据.2023-07-01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特征.万方数据.2023-07-01
洪河自然保护区春秋季节鸟类多样性比较.万方数据.2023-07-01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3-06-17
黑龙江省公开“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17
黑龙江流人诗歌中的“雁”意象及其流放情结.万方数据.2023-07-01
历史人文-著名人物.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2023-06-17
中俄界江黑龙江漠河段防凌爆破10.9公里.百家号.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