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
江南道是天宝时期的一个地方监察区,治所位于苏州。初设时辖境包括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随着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江南道和节度使合并成为行政区,苏州也是唐朝江南唯一的雄州。
在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设立了江南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它位于长江的南面。到了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江南道被分为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其中,江南东道的采访处置使治理所在苏州,其管辖的区域大约包括今天江苏省的南部以及浙江省和福建省两个省;而江南西道的采访处置使治理所在洪州,其辖境大致是今天湖南省洞庭湖和资江流域以东,以及江南东道以西的地区;至于沅江流域以西的部分,则被划分为黔中道。
江南道在历史上地位重要,作用显著。是经济中心,文化繁荣之地,交通便利,还是军事要地和地方监察区,对唐朝各方面发展有积极影响。
历史沿革
江南道是唐代的地方监察区名称,道治苏州(今苏州姑苏区),唐代前期下辖地区相当于今江苏南部、江西省、浙江、湖南及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省东南部、贵州省东北部之地。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道和黔中道。遂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黜置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吏治。江南东道,治苏州市,领润、常、苏、湖、杭、睦、歙、明、、处、温、婺、越、台诸州,加上天宝初划自岭南道福、建、泉、汀四州,共18州。江南西道,治洪州,领宣、饶、抚、虔、洪、袁、郴、江、鄂、吉、岳、潭、衡、永、道、邵、连诸州,共17州。黔中道,治黔州,领黔、辰、锦、施、巫、业、夷、播、思、费、南、溪、溱、珍、充等州。
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三个监察区。
• 江南东道监察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辖地为今江苏省苏南地区、上海市、浙江省全境、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及安徽省徽州市。乾元元年(758年)撤销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此后不再设置江南东道。
• 江南西道监察区: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辖地为今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除外)全部、安徽宣城市(绩溪县除外)、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湖北鄂州市、湖南岳阳市、长沙市、衡阳市、永州市、道县、新田、江永、宁远、江华瑶族自治县、郴州市、邵阳市和广东连州市。
• 黔中道监察区: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辖今四川部分,重庆东南,两湖西部和贵州大部。
乾元元年(758年),撤销江南东道,重新设置浙江东道节度使、浙江西道节度使和福建省观察使。此后不再设置江南东道。撤销江南西道监察区,以原江南西道区域设置江西观察使(基本等于今江西省地域),
行政区划
江南东道
江南西道
黔中道
黔州黔中郡,辖今彭水、石城、洪杜、盈川、信宁、都濡。
辰州卢溪郡,辖今沅陵县、卢溪、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辰溪县。
锦州卢阳郡,辖今卢阳、招谕、渭阳、万安、洛浦。
施州清化郡,辖今清江、建始县。
巫州潭阳郡,辖今朗溪、潭阳,
业州龙溪郡(龙标郡),辖今峨山、渭溪、龙标。
夷州义泉郡,辖今绥阳、都上、义泉、洋川、宁夷。
播州播川郡,辖今遵义市、芙蓉、带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思王、思邛。
思州宁夷郡,辖今务川、宁夷、思印、思王。
费州涪川郡,辖今涪川、多田、扶阳、城乐。
南州南川区郡,辖今南川、三溪。
溪州灵溪郡,辖今大乡、三亭。
溱州溱溪郡,辖今荣懿、扶欢。
珍州夜郎郡,辖今夜郎、丽皋、乐源。
充州(郡阙),辖今平蛮、韶明、东陵、东停、梓姜、辰水。
注:终唐一世,四川贵州一带始终不是中原王朝控制核心区域,多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少数民族统治,唐在此地使用羁制度,设置跌州,加上少数民族时反时降,所以唐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始终不明确,也没有强有力的地方行政机构,所以黔中道所统州府记载并不详细。
唐初于黔中道西南部所置、庄、琰、应、矩、牢等六州至开元末年已降为羁縻州,所领26县中有22县随之降为羁縻县,不列计帐。
参考资料
——拣江南道.吴江诗词网.2024-03-12
江西省名、别称和简称-中国地名杂志社.中国地名杂志.2024-03-12
历史沿革.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政府.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