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
泾河,也称泾水,是渭河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输沙量最大的二级支流,位于甘肃省陇东地区和陕西省渭河平原平原西北部,介于东经106°14′-108°42′、北纬34°46′-37°19′,河流全长为455.1千米,泾河干流(马连河入泾处以上)长度小于210公里。流域面积达4542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马连河、蒲河、纳河、黑河等。泾河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东麓,分别是泾源县老龙潭(南源)与固原大湾镇(北源),流经了中国的31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彭阳与盐池等,甘肃省崇信、环县、灵台、庆城、西峰与正宁等,以及陕西省彬州市、长武、泾阳、咸阳与永寿等。
泾河流域年内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地貌类型包括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五种,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彬县断泾以上为第四系黄土与白垩系红色砂岩,土质疏松,又因秦汉后人类大量开垦,据张家山站测定,泾河平均含沙量141千克/立方米,每年向黄河输送3.1亿吨泥沙,向渭河输送3.09亿吨泥沙。
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20世纪50年代,流域内发现了目前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遗址——西头遗址,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流域现存多个水利枢纽中小型水利工程,有崆峒水库、王家坪水库、张家山水库、巴家咀水库等,除峒水库为中型水库外,其余均为小型水库。
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泾河流域存在水量损失、水质污染、旱灾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与土地生产力较低等问题,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之一,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硫和烟尘超标十分严重,大部分污染区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大规模人工造林、拦沙坝、封放牧区、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1999年起,政府正式实施退耕还林(草地)政策。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命名
泾河之名,“泾”是“经”的借用字,古代织物有横经、竖络之说,泾河横穿关陇,故名。泾河历史古老,《诗经·》有“泾以渭浊”句;《尚书·禹贡》载:渭河“东汇于丰,又东汇于泾”。《汉书》与《水经注》中记载,现泾河被称呼为泾水。至清朝,泾水依然是泾河的称呼。
位置境域
泾河流域位于甘肃省陇东地区和陕西省渭河平原平原西北部,位于东经106°14′-108°42′、北纬34°46′-37°19′。河流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起,自西北流向东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绵延39千米,于平凉市崆峒峡进入甘肃省,流经161千米,经甘肃省平凉市部分县区与庆阳市全部县区,在陕西省长武县县汤渠进入陕西流经255千米,最后于陕西省高陵区区渭河。以分水岭为界,涵盖了中国的8个地级市,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和吴忠市,甘肃省平凉市和庆阳市,以及宝鸡市、铜川市、咸阳市市及榆林市。
历史变迁
形成过程
泾河中游段于第三纪上新世前已形成;早更新世以前的第三纪时期,泾河源头的几条支流延伸至六盘山以西,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六盘山发生了一次显著抬升,泾河各源流在六盘山东坡形成深切曲流;上新世红土堆积之前,马连河——泾河最大支流,其西源的流域范围已超出今天的分水岭,上新世红土堆积之后,马连河分水岭曾发生了断层抬升,导致西川源头河段转向北流。晚第三纪以来,受青藏高原隆升远程作用影响,六盘山、子午岭、白于山、桥山、渭北北山等的持续隆起,陇东高原黄土高原抬升导致其侵蚀基准面下降,促使泾河水系形成。
历史演变
新生代第四纪上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时,泾河河道走向经由泾阳县南、永乐店南,经高陵崇皇、高墙村、马家村、叶家沟北,继而向东流,由潼雨金注入渭河,而后,泾河在永乐店急速向南偏移,这是高陵、泾阳北部地壳抬升或是咸阳秦都区地壳下沉导致的结果;先秦时代,泾河如今的河道已基本形成,且由于泾河中流流域大多为沟壑峡谷地段,摆动幅度受到限制,泾河河道的变化不明显,主要受河流侵蚀和涨溢的影响,大体偏移趋势为自东向西,但下游出山口有明显的下切,泾河入渭河河口改道痕迹明显;《汉书》记录,汉代时泾河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安定郡泾阳县西头山起,流经甘肃省,于西安市入渭河;北魏时,泾河入渭河河口位于王谭墓附近,于灞河入渭河河口东侧;唐朝时,渭河向西偏移,入渭河河口移动至高陵区内,河道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元至清代,由于渭河北移,泾河入渭河的距离缩短,明代嘉靖时期至清代光绪时期,河道发生了与此前西移相反的东移,入渭河河口由高陵区马渡转变至泾渭堡,于今入渭河河口的西侧。
地理特征
气候
泾河流域处于暖温带至温带与半湿润至半干旱的过渡带,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云雾较少,日照充足。气候特点为冬春干旱频繁且少雨,夏季多暴雨,春秋有霜,冬季有雪。
气温方面,流域整体平均气温为1.47-13.24℃,特点体现为东热西冷,南暖北寒。纬度与海拔对流域内气温造成了一定影响,如西部有六盘山脉,导致多年气温较其他区域低,为2℃;而南部处于地势低平的,多年气温最高,为13℃;流域东部于北部的气温分别为10℃与9℃。年内平均气温特点体现为:春季冷热变化明显且升温快,夏季温度高时间短,冬季少雨雪但寒冷时间长;
降水方面,流域年均降水量在390毫米至560毫米之间,时间上降水特点体现为降水年内分布不均,最小降水量集中在每年1、2月份,7-9月降水可达全年5成以上,且降水形式多为暴雨;年际降水变化较为显著,因此流域旱灾发生频繁;空间上呈现出北少南多的特点,其中最为充沛的是六盘山地区,年均降水量约655毫米,常务地区次之,年均降水量约604毫米。
日照方面,泾河流域1970-2016年间平均日照时数为2071-2501小时;最高年日照时数为2370-2798h。泾河流域日照时长时间尺度上无明显变化,但空间尺度上差异显著,马莲河段是日照时长最长区域,泾河上游段及泾河源头段次之,再者是张家山景村段,泾河流域下游段日照时长最短。
风向方面,泾河站全年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春、秋两季东北风和西南风出现频率相当,夏季东南风较多、冬季西北风较多。
地质
泾河流域表层大多为第四系更新统黄土,河谷有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分布。流域西部地质构成较为复杂且具有丰富的地层年代,“沙井子——平凉市——龙门深”大断裂贯通南北,以西为六盘山脉,属于鄂尔多斯市西缘逆冲构造带,主要分布白垩系、震旦系、奥陶系地层以碳酸根为主;以东是基底主要为震旦系结晶变质岩的中生代构造沉积盆地与鄂尔多斯古,分布于陕西省境内寒武系是流域内最古老地层。
作为国家级能源开发基地,泾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煤、天然气、石油等能源资源。流域内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保有265亿吨煤炭资源·,2000米以内浅预测资源量达1464亿吨,总预测资源量超过3000亿吨,是中国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主要聚集区,具备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资源条件;流域内煤层气资源量达到13588亿立方米,石油资源总储量4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是中国规模较大的油气产区之一。
地形地貌
泾河流域平均海拔范围约为355-2400米,最高海拔达2899米,最低海拔仅为360米,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河流从东南端注入渭河。周围的山脉为泾河流域的集水区域形成了天然的分水岭,其中东部有子午岭山系,西部有六盘山山脉,南部有秦岭山脉,北部有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流域内地形类型有四种,包括山地、丘陵、高原与平原,其中黄土丘陵占总体近五成,是流域内最多见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流域内北部;高原沟壑次之,占总体41.72%,主要分布于流域内中部;再而是冲击平原与山地地形,分别占比占5.16%与4.31%。
泾河与其各级支流均深嵌于、梁、与黄土沟壑镶嵌的黄土地貌景观中,因此流域内的地形沟壑纵横,根据地貌特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土石稍林区、河川阶地区、还有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与黄土高原沟壑区。河川阶地区分布在渭河平原地区主要农业区之一——张家山以下的泾河两岸,该段地区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较集中地区),沟壑发育,植被较差。
土壤
流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为黄绵土、灰褐土、黑垆土、褐土等,土层厚度在50米至80米之间。其中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黄绵土主要分布在上中游流域,其土壤抗蚀性差,熟化程度低,湿馅性大,土壤贫瘠,容易受水流冲蚀;灰褐土是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具有养份含量高,水分条件差的特点,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及海拔1900m以上的梁、峁部位;山地草甸土具有土壤通透性能差但有机质含量高抗蚀性较好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m以上的梁峁部分及丘陵坡地;作为良好的耕地土壤,黑垆土具备土壤肥力高,适种性广的特点,分布于较平缓的阳坡底、沟阶地及川台塬地上;淤土主要分布在河流谷川区域,有由于近代冲积作用形成的。由于泾河流域大多地区为黄土所覆盖,而黄土在水中极易被分散、抗蚀性低,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且富含空隙,因此泾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
动物
泾河流域区域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鱼类共分布有3目5科22属27种,其中人工放养鱼类有8种,野生鱼类有19种,泾河流域的保护鱼类主要为鲤鱼、斯氏高原鳅、拉氏鱥和鲫鱼棒花𬶋等。
植物
流域植物种类繁多,但观赏性较差,主要包括芦竹、槐树、葎草和芦苇等,其中干流甘肃省段的种子植物优势科有5科97种,依次为菊科、豆科、禾本科、唇形科和蔷薇科。整体植被类型为温带森林草原型,气候的地域分异引起了植被格局的空间变化,灌木植被类型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区、草地植被于森林植被资源分别分布于黄土丘陵区与六盘山、桥山的天然林区。流域包含三种植被类型,分别是农作物、草地与林地,主要农作物有小米、高粱、稻谷、薯类与其他谷物。
自然保护区
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城北处,是渭河、泾河与河三河的交汇区域,地跨灞桥区、未央区和高陵区。保护区总面积为3029.83万平方米,其中湿地面积2380.87万平方米,东至西韩路渭河大桥,西至铜路渭河大桥,南至西航花园西侧的草临路灞河大桥,北至渭河和泾河北岸台塬以上200米。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地类为湿地,包括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具体有河流水体、河漫滩湿地及人工鱼池。
保护区内生物种类丰富,其中鸟类为最,共有14目30科91种,包括苍鹭、斑头雁、鸬鹚、白琵鹭、白鹭、豆雁等,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大鸨和金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陕西省重点和一般保护动物56种。高峰时有接近2万只鸟类栖息区内植被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高等植物有34科50属97种,其中湿地植物类型有2个植被型24个群系。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凉市市崆峒区境内的庆阳市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属泾河中上游,保护区西起宁夏泾源县,东至甘沟大湾梁,北至胭脂河,南至包家沟梁。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脊椎动物亚种298种,隶属5纲28目80科193属,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9种亚种,包括林麝、黑鹳、梅花鹿、大鸨、金猫、豹、金雕、草原雕和秃鹫,Ⅱ级重点保护的动物24种,包括大鲵属、蓑羽鹤、红腹锦鸡、红隼和鸳鸯等;维管植物群落野生种134科604属1421种,其中有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与4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为为紫斑牡丹与野大豆、甘草,杓兰、杜鹃兰,主要保护的植物有对叶兰、小斑叶兰、火烧兰、凹舌兰、绶草、黄芪、胡桃楸、麻黄、牡丹、弄岗报春苣苔、沙棘等;昆虫资源1185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小红蛛绢蝶亚科。
河流水系及特征
水系组成
泾河流域内河流密布,水系内含24条主要支流,其中有13条支流的集水面积达1000平方千米,有26条支流的积水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岸支流有马莲河、蒲河、洪河与三水河等,右岸支流有黑河等。
泾河干流
泾河干流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境内的沟谷山坡,河源处海拔2850m,河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平凉市在长庆桥以下4km处(杨家坪)进入陕西省。泾河干流段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甘肃平凉市至陕西彬州市早饭头村间(泾河上游),此段河长293.1千米,河床比较开阔,属于复式河床,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穿行,彬县以上至径川河段有河谷盆地,河谷较宽阔,谷底主要为一级阶地,宽在400-500米间,滩槽明显,许多天然石崖(石咀)在干流两岸多处分布,控制着河势走向,致使整个河势在平面上呈藕节状发育。两岸有较多滩地分布,川道宽度在1000-3000米之间,基本上已开发利用。
第二段为彬县早饭头村至泾阳张家山间(泾河中游),此段河长127千米,穿行于黄土高原区,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水资源丰富,河型弯曲,地形上峡谷较多,两岸陡峻形成较窄的峡谷,山坡陡竣,河水急湍,河底高程802-448米,河道比降约0.28%,基本流向东南。水流蜿蜒曲折,弯曲系数为2。河谷宽河床宽滩地很少。
第三段为泾阳张家山至高陵区陈家滩段(泾河下游),流东南向,此段河长有55千米,流经渭河平原平原区,漫滩及江心滩发育,属于为顺直分叉或微弯分叉性的平原型河流。河道平均比降约0.18%,地势较平坦,河谷开阔,农业发达,被称为“秦川冲积平原”。
主要支流
马莲河
马莲河发源于陕西省省定边县红柳沟镇杜家沟,于甘肃省宁县政平镇汇入泾河流域,河流全长374.8千米,流域面积1.91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最高海拔为2017.5米,位于环县南湫老山梁。马莲河地处黄土高原,河流流经庆阳市的7个县区(除镇远县外)。流域现存多种地形地貌,包括高原、山峦、沟壑、平川、梁峁、河谷等,总体地势为南低北高。
马莲河既是泾河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泾河流域输沙的主要来源,河流多年年均径流量为4.49亿立方米,60%的径流以陡涨陡落的洪水形式出现;其环县县城以北的水资源为水质矿化度高的苦水区,使得干流全河段水质变差;流域多年水土流失严重,年均输沙量为1.34亿立方米,达流域年均输沙量的五成。
黑河
黑河的发源地为秦岭山脉的太白山二爷海,其干流总长度为125.8千米,其中平原段河长28.3km,流经7个乡镇,包括楼观、终南、司竹、辛家寨、马召、富仁和尚村,流域总面积为225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达2710米,河道总高差为2306米。按自然地形,黑河可划分为山区段和平原段,其中山区段河流流域面积达八成。流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酷热多雨、多为偏南风,冬季寒冷干燥、多为偏北风,多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7.6毫米,蒸散发量为788.15毫米。
红岩河
红岩河是位于泾河左岸的支流,发源于桥山,自东像西南流经正宁县及旬邑县后流入彬州市,上游流域水流清澈,草木丰茂,中游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大多是垦植耕作区。流域干流部分长度达78.7千米,河道平均比降为5.3‰,流域总面积为715平方千米,红岩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37万平方米。
三水河
三水河的发源地是子午岭南部,是泾河左岸支流,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流,在刘家河村附近汇入泾河,河流总长度为122.5千米,流域面积为1315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为8130万平方米,马栏以上有面积650平方千米的土石山林区,该区域水质良好,水土流失轻微。马栏以下的区域为黄土塬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水文特征
补给来源
流域内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降雨,河川年内的径流量变化特点与降雨变化特点基本吻合,丰水期与降雨集中期相同,年内7-8月的径流量可占年泾流量的34.5%,但降雨较其径流量相比更为集中,径流集中的程度缓于降水10-30天。
径流量
泾河流域多年年均径流量为21.4*108平方米,其支流黑河与三水河是径流量的主要分布区,年内径流量分布不均,主要受到降雨的年内分配影响,具有夏季大冬季小的季节性特点,7-10月径流量可达全年总量六成以上,2月径流量为全年总量的21.9%,多年月径流量最大的月份为八月,高达22159万立方米,而最小的月份为一月,仅为731万立方米。
泥沙量
泾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属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泥沙主要来源于甘肃省境内的上游流域,沙多水少是泾河的主要特点,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41千克/立方米,实测最大的含沙量达1430千克/立方米,年均输沙量为2.47*108吨,1964年时出现过最大值,达7.03*108吨。 泾河泥沙在年内和年际间均分布不均匀,年际间差异受降水和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后泥沙量表现出显著减少的特点;年内枯水期泥沙量小,汛期泥沙量占比可达九成。
水质
2022年,泾河经过“五河共治”项目,五河水质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黑臭水体消除率100%。
人类活动
水利工程
沟渠
郑国渠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受郑国劝说开始修凿郑国渠,历经十年修成此渠道,汉代时渠道逐渐减小湮废。由于河水侵蚀与年代久远,该渠渠首具体位置不明,但由记载可知位于今泾阳县王桥镇的西北与礼泉县烟霞镇的东北间,渭北平原的二级阶地最高线上是渠道的修建处,谷口至北洛河的渠线为126米。郑国渠建造之初,引水方式为筑导流堰壅水入渠,在其支流六辅渠修凿完成后,引水方式为直接引泾河水,其灌溉范围包括今6县,分别为富平、礼泉、蒲城县、径阳、高陵区、三原县。灌溉面积达208万亩。
前秦建元七年(公元371年),符坚提议重修郑白渠,渠口位于石质山地旁,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对白渠渠线进行了延伸与扩建,延伸点位于石川河东边的金氏陂,至唐朝初年已基本修复完成。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白渠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分出了太白、中白、南白三个渠道,其中在泾阳县东北十里处的太白渠为主干渠道,天宝后期,高陵区建刘公渠,该渠上连接中白渠,于彭城堰处分为四渠,至此三白渠形成其灌溉体系,灌溉面积达87万亩,宋代时降至32.7万亩,灌溉区域包括今礼泉县、径阳县、三原县、临潼县、阎良县、高陵区和富平县。
白渠
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白公(赵中大夫)修凿白渠,白渠渠口位于礼泉县东北(郑国渠上游),渠道行至中间与郑国渠交汇,同行段被称为“郑白渠”。渠线首段较直,经径阳县王桥镇船头村西北处与郑国渠故道相汇,与郑国渠渠道同向东行至桥底镇寨子沟,白渠由此取低位折东南向,于古栋阳注入渭河。其灌溉区域包括径阳县、高陵区、礼泉县、临潼区与三原县,灌溉面积达23.4万亩。
樊惠渠
刘宏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时任京兆尹的樊陵上奏请求在泾河下游的入渭河口处修渠,名樊惠渠。樊惠渠位于奉政原以南的高漫滩地区和一级阶地,灌溉面积达10万亩,灌溉区域为高陵区与临潼县,由于洪水冲刷与渭河北移,仅留下位于樊惠渠下游的临潼北田镇三角地带尾部灌区。
三白渠
北宋时期,当朝统治者对三白渠的渠首与堰口进行了多次修整。其中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赵光义对三白渠进行了大规模修整;景德三年(公元1106年),赵恒治理白渠;赵祯庆历年间(公元1041一1048年),宋仁宗浚三白渠等。
丰利渠
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在距今泾惠渠大坝基点1210米处修建丰利渠,引水方式为自流水引水,灌溉区域包括径阳县、礼泉县、高陵区、临潼县、阎良县、三原县与富平县,灌溉面积为297.5万亩。
御史渠
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御史渠开凿,渠道按白渠旧道,仅将渠口移动至丰利渠渠口上方(即距离径惠渠渠首的大坝1056米的位置)。元代时对该渠道进行了多次修整,至明初,已成为了壅堵毁的景象,因此名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的修整分别是在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棣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瞻基宣德二年(公元1421年),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16年)和朱见深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
广惠渠
修整效果最显著的是公元1465-1481年修筑的因得利百姓而名的广惠渠,广惠渠渠口距离今径惠渠大坝基点94米处,石渠渠道的宽度为2.5米,深度在2米到5米之间,渠道全长约800米。灌溉区域包括径阳县、三原县、礼泉县、临潼县、高陵区、阎良县与富平县,灌溉面积为8300多顷。
龙洞渠
为防止泾河河水淤渠,清高宗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于龙洞北口建坝,“拒径引泉”的灌溉历史由此开始,因此改称“龙洞渠”。34龙山洞至马道桥是龙洞渠的渠首段,干渠是马道桥以下至三限闸的部分,干渠的上段称为上渠,下段称为上限,三限闸以下分为南、北、中三限(即下白渠、北白渠与中白渠或下中渠),其中龙洞渠主要支渠是中限,下中渠以下分南北渠,其中南渠又分三支,分别为高望渠、中南渠与隅南渠,其中中南渠再分支为昌连渠。其灌溉区域为径阳县、礼泉县、高陵区与三原县,初建时可灌溉7.4万亩,明末时降至2万亩。
泾惠渠
民国初年,龙洞渠淤塞,1922年李仪祉设立渭北水利工程局准备修渠的前期工作,但那时战乱频繁,修渠一事暂无进行,1928年后陕西省地区旱情严重,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邀请李仪祉任建设厅厅长,受檀香山华侨、华洋义贩总会以及省政府资助,泾惠渠第一期工程开始修建,总干渠、南、北干渠、第三支渠土渠及渠首引水工程于1932年基本建成。1934年年终完成了第二期工程,包括了中游与下游各支渠的修建与引水工程及其他支渠的完善。泾惠渠的引水方式不同于龙洞渠引泉灌溉,而是直接引泾河河水进行灌溉,灌区东西长度为60里,中部宽度为20公里,灌溉范围包括礼泉县、三原县、泾阳县、高陵区及临潼区等,实际灌溉总面积约50多万亩。
径惠渠渠首枢纽建筑较多,包括进水闸、退水闸、引水洞、引水石渠、节制闸、泄水闸、排洪桥以及拦河大坝。泾惠渠由渠首枢纽至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两仪分水闸段为闸总干渠,总干渠在两仪闸以下分为北、南干渠,北干渠的两仪闸到汉堤洞段分为三大支渠(一、二、三),南干渠的两仪闸至泾阳县北段分为四大支渠(四、五、六、七),两仪闸上游(总干渠南岸)再开第八支渠,南干渠在运用过程中又进行了部分改造和兴修。
水库
崆峒水库
崆峒水库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崆峒山景区泾河前峡出口处,下游距平凉市市区12.0km,于1971年10月动工兴建,1980年竣工并投入运行,是一项以灌溉为主,并兼有供水、养殖、防洪、发电及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枢纽工程,由拦河大坝、输水洞、泄洪洞、溢洪道、水电站及崆峒灌区总干渠渠首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崆峒水库属于三等中型规模,永久性主要建筑物为3级。
水库总库容297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230.0万立方米,死库容600.0万立方米。上游坝坡分两级,自上而下坡比分别为1:2.4及1:2.8,下游坝坡分四级,自上而下坡比分别为1:2.0、1:2.0、1:2.25及1:2.5,上下游坝坡均采用干砌石护坡。
西郊水库
作为泾惠渠灌区的重要的水源工程之一,西郊水库是一座三等中型工程,通过引泾河水源进行调蓄,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2011年12月实施泾惠渠西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彻底消除西郊水库安全隐患,进一步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及灌溉抗旱用水需求,提升城乡供水能力。
亭口水库
亭口水库概算总投资36.19亿元,位于黑河干流下游长武县亭口镇,属于二等大型水库,工程由输水洞、溢洪道、大坝、泄洪排沙洞、坝后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总库容2.47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893米,年平均供水7179万立方米。
红岩河水库
红岩河水库位于彬州市义门镇高渠村,属于三等中型水库,设计总库容8515万立方米,调节库容4500万立方米,滞洪库容1567万立方米。坝高68米。坝顶宽7米,坝长376.5米,设计年供水量2220万立方米。主要建筑物为三级。总投资11.63亿元,红岩河水库是解决彬长矿区生活及工业的重要水源工程,水库建成后,每年可给彬县县城生活供水1406万立方米,受益人口20万。
柏岭寺水库
位于三水河中游柏岭寺村,距旬邑县县城17公里,水库为Ⅳ等小(1)型工程,总库容990万m³。控制流域面积772km2,设计多年平均供水量1465万m³,受益人口17万。水库枢纽由大坝、泄洪排沙底孔、5孔弧形闸门和放水建筑物组成。大坝总长255m,坝高38.5m,顶宽9m,底宽39m,主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47m,副坝为土坝,坝长108m。2016年9月28日已试蓄水。
交通建设
水运
明代初中期以前,泾河没有水运的文字记录。《泾州志》中记载:泾河“水石湍急地势高亢故不能引以为利至径阳则就平且蓄矣“,航运价值缺乏。明末时,径阳知县路振飞倡导开发泾河运输以解决径阳老百姓货品的问题。他命人制做“刀船”到渭水临憧交口港运煤,往返一次只需三天。并且进一步制定出保护、优惠于民的政策“有愿备船只,由经入渭搬运各物者,听其制造”并“今后排船往来任民自便,商贷无税,河中偶有沙石处,官为设法疏浚,违者以不职处”此后。泾河运煤等水运之利得到开发,所获“利益弘矣”。
陆运
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坦的河谷为陆路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狭长的泾河河道很早就成为大西北到渭河平原的重要通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郡、出鸡头山。”秦始皇此次出巡的路线大致为:从咸阳出发到达云阳县的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再由林光宫西去到达三水(今旬邑县),过桥山到达北地郡(今庆阳西北),过鸡头山(今平凉西里)。由秦始皇乘车巡察可见,那时已有大道将咸阳与平凉沿着泾水干流连接起来。为了抗击北方地区的匈奴加强对北部边境的控制,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当时级别最高的道路:连接咸阳和九原郡的“直道”。直道的起点仍然在泾河谷地,从咸阳沿泾河北岸到淳化、旬邑然后沿子午岭向北。
汉代时,在泾河流域形成了沿泾河南岸的长安一彬州市一萧关道,漆县即今彬县,泾河在漆县县城北,对黄土高原切割很深,所以从长安到漆县只能翻越fen山和土原。由漆县西去沿泾河南侧谷底到达长武县,此处泾河河谷窄而深无法通行,所以需要翻过浅水原到安定郡(即泾川县)。从安定郡沿泾河可达萧关。汉唐时期这条道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沿着这条路出萧关到固原市从靖远县渡过黄河至武威市、敦煌市等地。那时居住在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客商牵着骆驼将驼毛、食盐、粗呢子等商品运到内地销售,同时将内地的茶叶、土布、丝绸等产品贩到西域。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径河干流谷地沟通渭河平原与庆阳市、西域的重要作用己经显示出来。
宋代以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强大。长安失去了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泾河流域成为宋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对抗的前线。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九年,忽必列其子忙哥刺受封为安西王,受赐京兆府(长安)分地并驻兵六盘山。因此,在元代初年长安经邠州(即彬县),泾州,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的驿道在质量上应该属于上等。在这条驿道上设立了奉元路秦川站、永寿站、泾州站、兴平站、乾州站、咸阳站、宜禄站、分区州站等驿站。这些驿站中,配备驿马最少的宜禄站也有94匹之多的驿马,可知当时泾河干流沿线驿道的规格较高。
明代陕甘合治,在陕西省设布政使司,在甘州设行布政使司,为了使陕西布政使司和甘州行布政使司保持声息相通,特辟西北大驿道。从西安府京兆尹驿西出,经咸阳市径水驿、店张驿、礼泉县、乾州威胜驿、永寿永安驿、又西北去到邠州的新平驿,再西北行经长武县宜禄驿,从长武分为两路,一路向北通往庆阳府,另一路西去通径州安定释镇原县白水驿,平凉府城内的高平驿。
清代沿袭明代,这条大驿道从西安市府城西行到咸阳,西北行经乾县、州、长武、泾州可到达平凉市府及至兰州府的皋兰县,成为“皋兰官道”的西北大道,清政府多次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的一些割据势力的军事行动就是沿着这条官马大道。清同治年间左宗棠西进为保证大量兵马和军需物质的调动,曾大力整修此道拓宽路面路基大抵为三丈到十丈宽,最宽处则有三十丈大车来往,通行无阻,沿途交通设备齐全,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路旁植树“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帐”,是中原腹地通向西北边域当之无愧的主干道。
1924年(民国时期),甘肃省省政府开始筹建西兰公路,但未修通;1925年,在全国道路建设协会倡导和支持下,西安、长武间的车马大道才略整修改善,勉强通行汽车,即西长公路。1927年,甘肃省政府在《赶修甘肃汽车及大车路办法》中提出“继续赶修兰平汽车路”。当年甘肃省建设厅“派杨尊五督修兰州市至会宁县段”。1928年,定西市段由“县长王起鹏督修公路”,1929年建成。1934年3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西兰公路工务所成立,决定再修甘新公路,之后就正式对西兰公路进行分段测量。1935年5月1日土路通车,历时11年。西兰公路从陕西长武进入甘肃以后,主要经过泾川县、平凉、隆德县、静宁县、会宁、定西、榆中县,最后到达兰州,全长704公里。直到1937年9月西兰公路与甘新公路联运,成为抗战时期运输物资的“生命线”。
能源开发
在陇东能源基地的建设带动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产业政策支持下,流域内工业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底,泾河流域已形成煤炭产能2400万吨、火电装机420万千瓦、原油一次加工能力300万吨、甲醇40万吨的主要生产能力。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泾河流域是西北的重要能源工业基地之一,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一定程度中加重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长庆油田原油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渣与残油的排放污染了大片土地,马莲河也因此失去了其原本具有的饮用与工、农业用水的功能;华亭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大面积的地表原有植被,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增加。泾河流域多数地区有发电、炼焦与锅炉燃煤等产业,每燃烧1吨煤会排放10-80公斤二氧化硫、约11公斤的粉尘,约9公斤的二氧化氮和约20公斤一氧化碳,又由于化肥、冶金和钢铁等工业生产的排污。流域内大气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污染十分严重,大部分污染区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011年,泾河流域甘肃开发利用区的大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已基本失去水体使用功能。
环境治理
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一系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大规模人工造林、封山放牧区、梯田、拦沙坝等水土保持措施。
1999年起,政府正式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
2006年,陕西省与甘肃省联合实施两省三市携手治理泾河流域水污染工作,在平凉市、庆阳市与咸阳市之间建立水污染沟通渠道,进行交流分析;制定污染治理计划时间表,关闭流域内高耗能、重污染且治理无望的企业,包括印染、造纸、果汁、皮革、化工、酿造等行业。
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加强了对泾河源头的保护工作。
经过多年保护工作,2021年,泾河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与十三五初期泾河水质恶化明显的情况相比,水质改善明显。
2022年4月,泾河干流水质检测结果为优。
风景名胜
泾河流域分布较多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丰富。泾河上段有花果山水帘洞、马刨泉、彬县大佛寺、公刘祠、柳毅庙、隋牛弘墓等历史文化资源。中段有东庄水库与世界级的水利风景区。下段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郑国渠,历代修建的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以及民国李仪址先生修建的泾惠渠,这些水利工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泾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中国的“天然水利博物馆”。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作为西北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宁夏南部,横跨宁夏泾源、隆德县、原州区两县一区,地处西安市、银川市与兰州市三市所形成的三角中心地带。公园总面积为6.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八成以上,年降水量676豪米,年均气温5.8℃,年均相对湿度60-70%,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园内有古元太祖避暑之地凉殿峡、环境优美的小南川、泾河与天然次生林等多处景点。
公园区域内植被类型丰富,既有水平地带性的草原、森林、又有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出现的垂直植被景观(由阔叶混交林、低山草甸草原、阔叶矮林与针阔混交林等组成)。2200米以上阳坡和2600米以上阴坡发育山地草甸土,生长杂类草草甸,是大牲畜的良好牧场;海拔2200米以下的阳坡与林带为草甸草原和干草原。植物资源达788种,主要树种包括混生、桦、槭、山杨、山柳、辽东栎、华山松等,林下则多为矮箭竹、川榛及多种灌木。野生生物资源丰富,仅药用植物便达600种以上,党参、川贝母、桃儿七、黄芪等药材畅销全国;园内属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有金钱豹,二类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林麝、勺鸡和金雕等;脊椎动物约有200种,其中兽类有金钱豹、林麝等38种,鸟类有金雕、红腹锦鸡等147种;昆虫资源17目123科905种,其中有珍贵稀有的丝粉蝶、金蝠蛾、波纹枯球箩纹蛾、蓝美凤蝶等。
崆峒山
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地处甘肃省平凉市,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达2123米,有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崆峒山具有丰富多彩的丹霞地貌,是如今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基本特征是顶平、身陡、麓缓。截至2010年,崆峒山已知有1000余种的植物,300余种各类动物,其中野生珍稀动物有70多种,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长耳号、秃鹫、白鹤、雀鹰、金雕、鹗、金钱豹等。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史书记载,隋朝统一后崆峒山进入了一个安定时期,唐朝时有僧人与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后经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皆有兴建或重建。据记载,鼎盛时期,有42处琳宫梵刹,650余间房屋。其中“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与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南崖宫、太清宫、净乐宫、遇真宫、飞升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真乘寺、法轮寺、茶庵寺、弥陀庵、宝庆寺、栖云寺、舍利寺、香山寺、海觉寺、莲花寺、文殊庵;而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钻羊洞、玉女洞、玄鹤洞、朝阳洞、老君洞、广成洞、归云洞、金银洞、三教洞、灵官洞等等。
相关文化
传说典故
魏征梦斩泾河老龙
传说长安城里有个以算卦奇灵闻名市井的袁守诚,泾河龙王有意刁难他,便化身为一个白衣秀才去请袁守诚“卜天上阴晴事如何”。袁守诚测算出“明日辰时布雨,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而泾河龙王掌管降雨事宜,时并没有得到降雨的旨意,便大胆放言:“若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要你即刻走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二人相约一定,泾河老龙刚回龙宫,玉皇大帝令其明日降雨的圣旨便到。但泾河龙王为了赌赢袁守诚私自更改了下雨的时辰及雨量,并以此为由砸烂了袁守诚的卦摊。面对泾河龙王的胡搅蛮缠,袁守诚泰然自若,言之凿凿地对他说:你因为违抗玉帝的圣旨,明日午时三刻将会被人曹官魏徵问斩砍头。听言,泾河龙王骇然,向袁守诚求计,袁守诚告诉龙王,要想活命就得去找李世民求情,因为监斩官魏征是唐太宗的丞相。于是,泾河龙王就在唐太宗的梦中向他求情,唐太宗答应了他,次日午时,唐太宗传旨命魏征入朝,让其陪在他左右,但午时三刻,与唐太宗下棋的魏征打了一个盹,竟在梦中监斩了泾河龙王。此后,被斩首的泾河龙王天天晚上到皇宫来寻太宗讨要说法,太宗噩梦连连,寝食难安,只好让秦琼、尉迟敬德天天晚上披挂整齐,站立宫门,方得安然入睡。从那以后,魏徵梦斩泾河老龙的故事家喻户晓,秦琼、敬德也因此成了专职门神。直至今日,民间仍然有他们二人的画像贴在各家的门板上,成百上千年地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
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比喻二者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泾渭分明是由于含沙量的不同导致泾水与渭河一清一独,清浊同流却又不相混的自然景观。《诗经》最早对此记载,其言:“泾以渭独,缇其祉。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苟。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该诗认为渭水浊,泾水清,两水在合流时,两股水分得清清楚楚。与诗中所描述一样,春秋时期,由于秦人经历西迁,在渭水北岸一带发展农业,开垦土地,导致原有森林植被的破坏,土壤失去保护,水源涵养能力减小,地表水土流失,进一步导致渭河变得浑浊。而同一时期的泾河上游,由于戎人还过着较为原始的游牧狩猎生活,相比较而言,对于植被森林破坏较小,因此土壤侵蚀对其影响不大,因此河水清澈。后世由于不同时代的观察与记录不同,泾渭分明的具体状况出现不同现象。大体情况可以分为五个时期:春秋时期为泾清渭浊;战国后期至魏晋为泾浊渭清;南北朝时期为泾清渭浊;隋唐时期为泾浊渭清;唐以后为泾清渭浊。
文学作品
泾河传
《泾河传》是平凉市作家景花费十年时间创作的一部大文化散文,属于纪实文学。全书分为《山水的合唱》《文明的曙光》《历史的涛声》《文化的交响》《泾河的儿女》五章,共计30余万字。《泾河传》以传记体结构方式,从泾河源头着笔,以大量的考古发现、文献记述、神话传说和作者实地考察所见所闻为依据,书写泾河流域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及现状未来。在平凉日报连载。
参考资料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系.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3-06-17
陕西 旬邑西头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6-17
西北大学主持发掘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6-17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白皮书发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18
西安地名故事 | 漫话泾河.西安民政.2023-08-11
泾渭湿地保护区将成生态景观.新浪网.2023-07-24
西安泾渭湿地保护区生态地位重要.中国水网.2023-06-19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泾渭湿地省级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OSGeo中国中心.2023-06-19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06-19
泾惠渠的悠久历史.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2024-08-07
【省水利厅】省泾惠渠灌溉中心举行西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动工仪式.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7-23
泾河基本情况及管理目标.咸阳市人民政府.2023-07-23
泾河甘肃开发利用区水质污染严重.中国水网.2023-06-19
陕甘两省三市携手治理泾河流域水污染.中国水网.2023-06-19
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河水源保护区条例.中国人大网.2023-06-19
保障泾河水质,环保铁军在一线!.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2023-06-19
陕西省2022年1—4月水环境质量状况公布.西部网.2023-06-19
风景名胜.泾源县人民政府.2023-06-18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06-18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3-06-18
崆峒山风景区.生态中国网.2023-06-18
崆峒山简介.崆峒山旅游官方网店.2023-06-18
《泾河传》连载之一丨老龙潭不是传说.平凉日报.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