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陕州区

陕州区

陕州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南岸;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河南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湖滨区,东西长65.25千米,南北宽48.8千米,政区面积161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常住人口28.91万人。

陕州区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可分为山区、丘陵和原川3种地貌类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短、四季分明。陕州区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繁衍;西周公国属焦国、国;春秋归晋;战国为陕邑,先后属魏、韩、秦,秦惠公十年 ,置陕县,属三川郡西汉河南郡;东汉属弘农郡;三国属恒农郡;北魏置陕州,改名北陕县;唐属河南道;其后建置多变更,至1949年,陕县归属河南省陕州专区;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并入洛阳市专区;1986年4月,撤销洛阳专区,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2015年3月,陕县改名为陕州区;2016年1月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挂牌成立。2023年4月26日,陕州区张湾乡撤乡设立甘棠街道。截至2023年4月,陕州区1个街道、4个镇、8个乡,政府驻地在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

陕州区经济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中,第一产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特色产业为果品产业、畜牧业、蔬菜种植业、食用菌产业、中草药产业等;第二产业主导产业为工业,形成铝及铝加工、精细化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8大产业体系;第三产业主导产业为旅游产业。此外,还拥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拉动经济增长。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生产总值30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83:49.68:40.49。

陕州区交通便利,有交通黄金“十字架”之称,是三门峡市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同时,陕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中的崤函古道石壕段;积淀了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州锣鼓书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陕州梆子、民间剪纸、捶草印花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的美誉;美食种类繁多,陕州十碗席、大营麻花等。此外,陕州区还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景区。

名称由来

陕州区因“陕”而名,“陕”本是黄河中游的一块古老地域,属古陕州。陕州区四面环山,而山势四围曰“陕”,境内最早有“陕原”,原南一条陌路,故亦称“陕陌”“陕南”。姬诵时,周、召二公以陕原分陕而治,以此为界,得名陕县。

陕州区西周属焦国、虢国;春秋归晋;战国为陕邑,先后属魏、韩、秦,秦惠公十年 (前390年),置陕县(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曹魏晋朝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各代均属陕州,至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升直隶州;而民国至今该地区名称先后经历了陕县、陕州、陕州区的演变。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旧石器时代,今陕州区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境内发现苍龙涧一带有旧石器时代古文化址;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年前),境内出现了较大的部族群落,曾发现古代人类居住遗址,在大营、原店镇、菜园、东凡、张湾、西张村、宜村、张茅、西李村、柴洼10个乡内有35处,均属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夏商时期,陕地在豫州之内;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今陕州区是夏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陕地属商朝。西周时,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境,陕地先后属焦、虢;尔后,陕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姬诵时,周、召二公以陕原分陕而治,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前775年,“虢人灭焦”,陕地归虢。

春秋时期,前655年,虢国为东晋所灭,陕地属晋。战国时期,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陕地分归魏国。此后,秦国与魏国在陕地多次征战,陕地时而属秦,时而归魏;秦惠公十年 (前390年),置陕县(今三门峡市西旧陕县),属三川郡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时,陕县继续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陕县归弘农郡新朝时期,改称右队。东汉光武帝复置弘农郡,陕县仍归其属。三国时,魏改弘农郡为恒农郡,陕县属之。晋朝时,复称弘农郡,陕县为其属。南北朝时,陕县为弘农郡治所。后因拓跋弘拓拔弘,讳“弘”学,又改称恒农郡。拓跋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陕州,陕县为州治所,并析置县,属恒农郡。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时,开皇年间,废郡变州、县二级制,陕县仍为陕州所辖;杨侑义宁元年(617年),又废州置郡,陕县属河南郡。唐时,武德元年(618年),又置陕州;贞观十四年(640年),崤县移治所于石坞,更名为硖石县。陕县、硖石县同归陕州,属河南道天宝晚期,李晔李烨妄图借年号、地名挽救危机,遂改年号为天佑,并以陕县为治所设置兴唐府,属河南道。五代十国时,置军、州统县;后梁时,归陕州,属镇国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属安国军

宋时,赵顼熙宁六年(1073年)废硖石县并入陕县,归陕州,属永兴军。金时,初改陕州为西安军,属河南府,后复称陕州,废陕县,又置硖石县,属金昌。元时,废硖石县,又置陕县,归陕州,属河南路。明时,废陕县,入陕州,属开归道。清时,属河南府;雍正帝二年(1724年),改升为直隶州,属河陕汝道。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河南都督府遵照北京中央政府令,裁府改道,新建豫西道,长官称观察史,署设洛阳,陕县属豫西道;次年6月,豫西道易名河洛道,观察史署改为道尹公署,陕县属河洛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冯玉祥为主席的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建立,当年秋,废道设行政长公署,河洛道改为豫西行政长公署;次年4月,豫西行政长公署一分为三,豫西第三公署设陕县。1932年8月,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条例》;9月,河南省设14个专署;11月,确定11个专署,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驻陕县。

1947年8月,陈谢大军挺进豫西,陕县民主政府在宜村成立观(后迁至观音堂区段岩村);同年9月16日,中共豫陕鄂一专署在陕县建立。1948年5月,豫陕鄂一专署撤销,划分为豫西、陕南两个行署,原来豫陕鄂一专署改称陕南一专署;同年7月,划归河南,更名为第七专署。1949年2月,更名为豫西第三专署,3月,易名为陕州专员公署。1949年5月,陕县县城(即陕州城)解放,陕县民主政府迁至城内,归属河南陕州专区,并为陕州专员公署驻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2年4月,陕州、洛阳两专员公署合并,陕县归洛阳专区管辖。1956年4月,陕县会兴区划出,建三门峡工区;1957年4月,三门峡工区改建为三门峡市。1959年10月1日,国务院决定陕县归三门峡市(省辖市)领导,保留县建制;同年11月,经河南省委、洛阳地委批准陕县并入三门峡市;同年,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动工兴建。1960年1月,撤销陕县建制;1961年10月,经洛阳地委批准陕县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制,县委、政府机关驻于三门峡市区;1982年8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张村人民公社更名为西张村人民公社,李村人民公社更名为西李村人民公社。1986年4月,撤销洛阳专区建置,三门峡市升级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1994年5月,陕县政府迁至大营乡温塘村;2015年3月,陕县改名为陕州区;2016年1月6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挂牌成立,新设立的陕州区共辖4个镇、9个乡;2023年4月26日,陕州区张湾乡撤乡设立甘棠街道,辖原张湾乡所属行政区域及管辖行政村。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陕州区位于河南省西部,隶属于三门峡市,地处南岸,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河南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湖滨区,介于北纬34°24′~34°51′,东经111°01′~111°44′之间,东西长65.25千米,南北宽48.8千米,政区面积1611平方千米。

气候

陕州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短、四季分明。冬季多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夏季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南不同,形成湿热干旱、炎热干旱、雨涝3种天气;秋季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气候凉爽,雨水减少。

陕州区历年平均气温为13.9℃,冷暖年气温变化显著;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7℃,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为-0.7℃;1月至7月气温递升,其中,4月至5月升温最快,7月到次年1月气温递减,其中,10月至11月降温速度最快。此外,区境内气温垂直变化明显,气温由南而北递增,由西而东递减,随海拔高度变化而有差异。

陕州区年均降水量为527.2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大,其规律是由西向东递增,由南向北递减,其中,年均降水量南部为571.8毫米,北部为482.55毫米。降水的时空分配多集中于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9%,月均最大降水量出现在7月份,为97.77毫米,月均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2月份,为5.58毫米。

陕州区境内因受季节气候影响,常年多刮偏东风,春季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历年平均风速每秒为2.9米,历平均出现大风数为7天,风速每秒大于或等于17米;平均全年无霜期为219天;年平均日照为2354.3小时,年最多照时数为2583.7小时,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975.7小时。

地质

陕州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坳陷中部,又在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延北支——崤山山脉黄河地堑之间,在地质构造体系上还属“祁连山、吕清山、贺兰山”字型构造的前孤,又接中条山向东北偏转的地段。区境西部的温塘断裂和华山北麓断裂在延伸方向上又交会复合,因而地质构造复杂。同时,陕州区又居三门峡市盆地之中,沿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崤山地三门峡横穿黄河,与新华夏系东北向的中条褶皱隆起带相连,构成“中条山一一崤山联合孤”,组成三门峡盆地盆缘的陕州区。陕州区横跨两个次级构造单元,以硖石大断裂为界,以北为渑池陷褶断束,以南为小秦岭——熊耳山拱褶断束,境内褶皱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

陕州区褶皱构造不发育,硖石——观音堂一线以北为由高角度正断层的活动引发的开阔小褶皱;以南在熊耳群火山岩分布区发育有庙沟背斜,在太古界太华群分布区发育有3个向形构造,分别为竹园沟——五里坡根向形、张家庄——徐家庄向形、胡树密向形。陕州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按断裂走向可分为3组,分别为北西组、北东组、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其中,北西向断裂构造主要位于区境东北中部的硖石大断裂,其次为区南太华群分布区内和硖石大断裂以北的小规模北西向断层;北东向断裂构造主要见于硖石大断裂以北地区和温塘,其次见于硖石大断裂以南熊耳群火山岩分布区内的小规模北东向断层;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主要见于硖石大断裂以南,熊耳群火山岩及太华群地层分布区,主要断裂为大峪口南一一师家南坡正断层、宫前逆断层、马鞍桥逆断层。

陕州区地层出露较齐全,从太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岩石类型以沉积岩和火山岩为主,岩浆岩不太发育,仅有零星分布。地层区划主要为华北地层区绳池地层小区,在宫前断裂以南可见熊耳山地层小区的官道口群零星分布。大体以陇海铁路为界,以北主要为沉积岩分布区;以南主要为老变质岩混合岩、火山岩分布区。地层由老到新如下分布:

太古界太华群,主要分布于三角山、山、野乔河、涧里一带;下元古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张村南兰沟、张村东南放牛山一带,岩性为兰树沟片岩及放牛山石英岩;中元古界主要分为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三组地层,岩性为海陆交叉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岩、石英砂岩、页岩、含白云岩砾石的灰质砂岩等;上元古界区内古生界出露地层为洛峪群,主要分布在杨庄、草地山一带,在温塘南也有零星分布。

古生界地层中,寒武系主要分布在观音堂、硖石、张茅以北黄河南等地,由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组成;奥陶系中统主要分布在柏树山、王家后、干泥沟等地。石炭系区内出露地层为中统本溪组和上统太原组,其中,中统本溪组分布在王家后——观音堂一线以北地区,由潮间带化学胶体沉积的黏土岩、铁铝岩等组成,为本区铝矾土铁矿的赋存层位;上统太原组主要分布在王家后——观音堂一线以北地区,为本区含煤地层,厚度30~74米;二叠系分布在王家后、观音堂、黄河南岸一带,由一套陆源碎屑岩夹煤层组成。

新生界地层中,下第三系断续分布于原店郭家庄一带,主要由一套红色湖相碎屑沉积岩组成;上第三系上新统分布于温塘南、芦村、后架河、菜园北及岳庄一带的河谷中,主要岩性为浅棕红色亚黏土夹砾石层,或亚粘与砾石层互层,厚度32~45米;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张村以大营、原店,黄河南岸观音堂以东和李村一带。

地形地貌

陕州区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原川相间,可概括为三大原、三小原、五条川。地貌基本可分为山区、丘陵和原川3种类型。

陕州区山区地貌类型有中山和低山,面积665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37.7%。其中,中山位于区境南部,又称为深山区,主要分布在店子乡、张汴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张茅乡、宫前乡等地,是陕州区最大的一种地貌类型,由西部入境的崤山山脉,在该区域起伏绵延,地貌特征为地势高峻,悬崖峭壁、深谷险壑、山高林密;低山分布于区境东北部,包括柴洼乡、王家后乡、观音掌镇等地,地貌特征为山势陡峻,悬崖峭壁,峡谷深窄。

陕州区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面积为709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40.2%,包括西李村、大延及张茅、宫前乡与观音堂村,面积为445.8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27.7%。其中,丘陵区东北部地势西高南低,海拔700~800米,最高点为马头山,海拔881.5米;东南部地势西高东低,海拔600~700米,最高点为熊耳山,海拔885.3米,永河横穿其间。总体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相间分布,并有部分低洼和谷地。

陕州区原川地貌分布在区境西部,总面积382.57平方千米,占该区总面积的 21.7%,主要包括原店镇、大营镇、甘棠街道、宜村等地,该区黄土层厚约20~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梯级降落,由西向东分布为大营平原(亦称黄河大营阶地)、张汴原、张湾川、西张村原、菜园川、东凡原。该区域海拔最低为308米,最高为1466米,相对高差为1158米,地貌特征为原面较大,川地较多,土壤肥沃。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陕州区河流总属黄河水系,黄河沿区境北端流过,境内全长31.5千米。三门峡市水库将境内黄河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上段自灵宝市界入境,由西向东流经大营镇张湾乡湖滨区,长13千米;下段自三门峡大坝始,流经王家后、柴洼两个乡入渑池县,长18.5千米。

该区共有大小河流3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5条,分属黄河南洛河两大水系。该区西部和北部为黄河水系,流域面积1039平方千米,内有大小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3条,即沧龙涧、青龙涧和清水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东南部为洛河水系,流域面积570.8平方千米,内有大小河流1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2条,即永昌河、大石涧,自西向东注入洛河。

苍龙涧位于陕州区西部,发源于摩云岭西张村镇境内甘山东麓的五里沟,流经西张村镇、张汴乡、张湾乡,在张湾乡的七里堡村注入黄河。该河干流全长43.5千米,流域面积174.7平方千米,一般年景枯水期河水基流量0.3立方米/秒,年径流深132.6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317万立方米。

青龙涧位于陕州区中部,发源于店子乡十八盘南部及摩云岭北麓西张村镇的葫芦峪,流经店子乡,西张村镇、菜园乡,经湖滨区境入黄河。该河干流全长45千米,流域面积415.3平方千米,一般年景枯水期河水基流量0.4立方米/秒,年径流深134.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582万立方米。

地下水

陕州区含水岩组有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碎层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碳酸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基岩裂隙含水岩组4种,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黄土地区,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其次为溉回渗水、黄河侧向补给,西南山区有数量不多的裂隙水补给洪积扇裙一带。由于西部黄土地区不同地位所在条件差异,其地下水的埋藏、水质、水量和运动规律也不一致,地下水资源量为7316万立方米。

水利

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有水库19座,总库容量9495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2座,水库库容为6363万立方米;小型水库17座,水库库容为3132万立方米。此外,该区还有塘坝1座;窖池7764座;机电井918眼,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890眼,规模以下机电井28眼;农村水电站2个,装机容量1000千瓦。

涧里水库位于陕州区西张村镇南部,地处黄河一级支流青龙涧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和农业浇灌为主,兼顾工业供水、水产养殖和发电等综合应用的中型水库。该水库1960年7月建成,坝址距三门峡市约30千米,设计浇灌面积3000公顷,库区流域面积 79.3平方千米,总库容139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58万立方米。

土壤

陕州区土壤有3个土类,分别为棕壤土类、褐土类、潮土类,共有40个亚类,24个土属。其中,棕壤土类分布于南部山区,出现在海拔1200~1400米的中山区,只有始成棕壤一个亚类,面积42178亩,占该区土壤面积的2%;褐土类分布最广泛,遍及区境,是该区土壤面积最大的土类,主要类型有淋溶褐土、始成褐土、碳酸盐褐土等,面积2054119亩,占该区土壤面积97.9%;潮土类分布于菜园川和中庄川的汇合部,只有一个黄潮土亚类,面积很小,仅223亩,占该区土壤面积的0.1%。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土地总面积为161080公顷,其中,耕地30344公顷;园地12927公顷;林地75827公顷;草地17681公顷;湿地90公顷;水域2622公顷;建设用地15554公顷;其他用地6034公顷。

水资源

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水资源总量4.84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年净流量4.643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3326亿立方米。2021年,陕州区降水量为17.68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4.6433亿立方米;用水总量为0.57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0.4720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为0.1072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181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01升/天,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91升/天,城镇公共人均生活用水量36升/天。

按用水领域划分,2021年,陕州区生活用水量为0.1379亿立方米,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0.0700亿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0.0427亿立方米,建筑业用水量为0.0012亿立方米,服务业用水量为0.024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0.1253亿立方米,其中,火核电工业循环式用水量0.0515亿立方米,非火核电工业用水量为0.073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为0.2971亿立方米,其中,耕地灌溉0.1177亿立方米,林地灌溉0.0464亿立方米,园地灌溉0.0577亿立方米,禽畜用水0.0753亿立方米;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为0.0189亿立方米,其中,城乡环境补水量为0.0075亿立方米,河湖补水0.0114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陕州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较大,优势矿产金、铝、煤;特色矿种为镓、地热矿泉水重要矿产有铁、石灰岩重晶石

陕州区能源矿产主要为煤炭,分布在东部的王家后、硖石镇、观音堂等乡镇的丘陵区,具有连片分布特点。截至2020年末,境内共有煤炭矿山3处,包括中型矿山1处,小型2处,保有查明资源量57201.3千吨。

陕州区各煤矿(井田)均属于陕渑煤田范围,位于华准地台西南部西,山西地台南缘,区域构造观音堂——义马不对称向斜的西端,为一向东南方向展开的簸箕形向斜构造。陕州区已发现和探明的煤层数共计20层左右,厚度在0.1米以上者约15层左右,可采及局部可采煤7层,余者为偶尔可采或无可采价值煤层。其中,储存于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中的二煤(俗称大煤),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一般0.8~5米,最厚可达30.42米,煤种以焦煤为主,部分井田为瘦煤、无烟煤。

截至2020年末,陕州区查明金属矿产主要有黑色金属矿产2种,分别为铁、钛;有色金属矿产3种,分别为铝、铅、锌;贵重金属2种,分别为金、银;稀散元素金属2种,分别为镓、镉。其中,黄金是陕州区潜在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陕州区南部崤山山脉腹地,截至2020年末,已知的金矿床(点)总计17处,正在开采利用矿山4处,保有查明金(金属量)资源量4405.72千克。

铝矾土是陕州区重要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区内东部陇海线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具有成片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埋藏浅、品位高、适合露天开采等特点。截至2020年末,该区共有铝土矿矿山21处,包括中型矿山7处,小型14处,全区保有查明资源量22726.6千吨。此外,铝土矿的伴生矿产——镓矿,是陕州区潜在优势矿产资源,截至2020年末,已探明伴生矿产地4处,保有查明资源量达1858.80吨。

截至2020年末,陕州区探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种,分别为耐火粘土、熔剂用大理石;化工原料矿产2种,分别为硫铁矿、重晶石;其他非金属矿产2种,分别为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其中,陕州区重要的矿石开采对象为石灰岩,包括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等,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区沉积矿产成矿单元,境内矿山开采利用4处,包括大型1处,小型3处,资源总量约30550万吨。

地热矿泉水是陕州区内特色矿产,温塘地热矿泉水是一处低矿化度含和偏硅酸、硫酸碳酸—钙钠型饮用天然矿泉水。该温泉水温达25~64℃,形成周期34年,查明水温40℃以上的热矿水储存量为1910.6万立方米,水温20~40℃之间的热矿水储存量为91913万立方米,年控可采量380.6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

陕州区森林覆盖率达63.75%,截至2021年末,该区营造林面积0.96千公顷,其中,人造林地面积0.76千公顷,飞播造林面积0.20千公顷;按经济成分来看,主要为非公有经济造林(0.97千公顷);按林种用途分,主要为防护林(0.97千公顷);境内森林抚育面积1.04千公顷;木材及竹材采伐产品中,商品材17500立方米,原木17500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截至2021年6月,陕州区野生木本植物共64科,151属,454种,包括乔木176种,灌木231种,藤本42种,竹类5种。其中,该区野生木本植物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以热带性质为主,泛热带分布占比最大;属的分布整体呈现南北树种兼存,以温带性质为主,北温带分布占比最大;植物生长型以落叶灌木为主。

陕州区国家级重点、珍稀濒危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2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分别是银杏、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分别是厚朴水曲柳榉树;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分别为山白树华榛领春木、水曲柳、核桃楸以及厚朴;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16种,分别是粗榧、河南鹅耳枥、铁木、华榛、核桃、榉木、太行榆、领春木、河南山胡椒、河南海棠、河南猕猴桃、七叶树、山白树杜仲、暖木、灵宝杜鹃。

动物

陕州区境内动物有400余种,野生动物有珍稀鸟类大天鹅以及豹子、狼、山鹿、羚羊、山猪、獾、狐属啄木鸟科喜鹊等。该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红腹锦鸡豹猫等,其中,红腹锦鸡区内数量已超过3000只,是中国红腹锦鸡较为集中的地方。此外,2019年7月8日,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政府规定禁猎期,划定禁猎区,旨在保护该区野生动物资源安全,遏制乱捕滥猎行为,给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安全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3年3月24日,陕州区共有自然保护地3处,其中,自然保护区1处,森林公园2处。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三门峡(含陕州区)、洛阳市济源市焦作市四市,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禽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6月批准建立,面积6.8万公顷。其中,保护区三门峡市段位于河南省西部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西接陕西省东与洛阳市的新安县交界,北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南依三门峡市黄土地,总面积2.85万公顷,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42%。保护区三门峡段共有动物450种,植物1121种,鸟类276种,鱼类84种,昆虫58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鹳大鸨白头鹤中华秋沙鸭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疣鼻天鹅灰鹤、鸳鸯等34种;属于“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05种;大天鹅是保护区三门峡市段的主要保护物种。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陕州区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所致,天气变化异常,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冰雹、霜冻、干热风。其中,旱灾在该地区时常发生,素有“10年9旱”之称,春旱10年2遇,伏旱10年8遇,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1986~2000年间,陕州区遭受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29次,其中,旱灾11次,面积达375.9万亩。1991年后,连续5年大旱,成灾人口19.7~27.44万人;1995年,该县旱灾严重,年降雨量仅55.6毫米,地下水位普降3~7米,33条河流断流,10座水库干涸。

地质灾害

陕州区地处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下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是秦岭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境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陕州区内的崩塌一般发育于自然沟谷侧壁上部、交通线路两侧斜坡中上部、居民房屋切坡处等,即坡体临空好且位能差较大,易失稳崩落或倾倒的场所。该区崩塌规模常为小型,以土质崩塌为主,致灾因素主要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集中发育于雨季或稍滞后,具突发性强,成灾概率高等特点。

陕州区境内以土质滑坡为主,分为降雨卸荷型及自然降雨型2种类型,主要发生于王家后乡、张茅乡、菜园乡、张村镇、张湾乡、西李村乡、观音堂镇、硖石乡、宫前乡、店子乡、张汴乡、原店镇等乡镇。

陕州区内地面塌陷,主要诱发因素为降雨及采掘爆破。该区采矿活动较为强烈,尤其是北部观音堂、王家后煤铝矿区,采矿活动集中,已形成较大范围的采空区,存在地面塌陷隐患。

陕州区泥石流多为冲沟型泥石流,主要发生于北部煤、铝矿区,南部金矿区。由于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岩体风化,自然堆积作用较强烈,人类工程活动 (采矿活动等)强烈,弃碴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在强降雨激发下具备泥石流发生条件。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4月,陕州区共辖1个街道、4个镇、8个乡,政府驻地在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4年,陕州区常住人口28.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24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3.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72%,比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61‰,人口死亡率为8.3‰,自然增长率为-0.69‰。截至2020年11月,陕州区男性人口占该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1.78%;女性人口占该区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22%;人口性别比为107.39。

民族

陕州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壮族、苗族、藏族、朝鲜族、彝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分居在原店镇、大营镇观音堂镇、西张村镇、张湾乡、张茅乡、张汴乡、菜园乡等交通沿线14个乡镇。2000年,陕州区少数民族人口数为898人,占该区总人口的0.3%。其中,回族793人,占该区总人口的0.20%,占该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6%,集中居住在原店镇和观音堂镇。

语言

陕州区方言归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由于地理位置上与晋语邻近,方言接触频繁,带有浓重的晋语特色。该区西属西北语系,与晋西南音同; 东属中州语系,与洛阳市口音同;以清水河为界,区境东西两地对同一事物的称谓往往有差异。在发音方面,陕州区方言与晋语趋同、与其它中原官话明显不同的方面体现在中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一律送气;臻、深二摄的鼻音韵尾消失;影、疑、泥等读为n或ŋ的声母,在细音前发生腭化;有前缀为“日”;在陕县县东话中,前鼻音不明显,只出现鼻化现象,an一律为æ,由于受到声调影响,复韵母ao在阳平调里,变为单韵母ɔ 。调类调值方面,陕州区方言阴平调值为22,阳平调值为53,上声调值为243,去声调值为21。

宗教信仰

陕州区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陕州区宗教历史最早的是道教,其次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于民国时期传入陕州区。2000年,该区有基教徒18672人,伊斯兰教徒642人,佛教徒2800人,天主教徒15人。截至2024年1月,陕州区可查询宗教活动场所共六个,分别为净乐宫、三清观、空相寺、空相寺居士林、菜园居士林、五峰寺。

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区,北魏至唐代达鼎盛时期。至今保留完整的寺庙为西李村乡原上村的安国寺,而历史悠久的寺庙为西李村乡熊耳山西的西山寺。西山寺内原有仅代古松和三国时期魏元帝曹鱼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铸造的一口大铜钟,该寺兴盛时期有和尚近800人。由于佛教传入陕州区时间很久,寺庙遗迹较多,除西山寺外,历史上先后在陕州区建立的寺庙有大同寺、安国寺、崇福寺、宝轮寺等45所,庵3所,堂2所,石窟1个。

陕州区宗教历史最早的教派是道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后汉顺帝传入陕州区。东汉时期,陕州区始有道教信众,教旨以“清静无为”为主,道士蓄发留须。历史上在今陕州区建立道教庙宇有32个,观6个,宫1个,洞3个,祠1个,阁1个,炉1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陕州区道教信众寥寥无几,只有观庙遗迹尚存。

伊斯兰教宋朝传入陕州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南关、水淆、观音堂、张茅4座清真寺。陕州城有清真寺,占地15亩,房屋155间,有教徒700多人。20世纪90年代,在原店镇、张茅乡建清真寺2坊,有教徒642人。教徒成立陕县清真寺民主管理促进会,成员6人,管理日常事务,处理民族纠纷事件,最多的是主持操办教徒的婚丧嫁娶等红白大事。

基督教于1919年由瑞典牧师包远征传入陕州区,接着,山寿经、艾约翰、裴立德3个牧师和教士代爱兰先后在陕州区传教,信徒有387人。1919~1940年间,基督教先后在该地区设总会1处,分会2处,支会4处,活动点6个,共涉及自然村4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内改变了外国人办教的制度,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走自治、自养、自传的爱国道路,根据信教群众的需要,培训牧教人员31人,开放活动场所16处。

经济

综述

陕州区经济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其中,第一产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特色产业为果品产业、畜牧业、蔬菜种植业、食用菌产业、中草药产业等;第二产业为经济支柱,主导产业为工业,形成铝及铝加工、精细化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8大产业体系;第三产业主导产业为旅游产业。此外,还拥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拉动经济增长。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生产总值30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83:49.68:40.49。

第一产业

陕州区第一产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特色产业为果品产业、畜牧业、蔬菜种植业、食用菌产业、中草药产业等。其中,果品产业是该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果品种类繁多,包括苹果、梨、桃子、蓝莓、葡萄等,突出发展优质苹果,以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为重点,以张茅乡、西张村、菜园、张汴、大营镇、张湾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优质果品基地22个,拥有“二仙坡苹果”“陕州红啤梨”等品牌,截至2023年7月,果品产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3.9%。

畜牧业方面,陕州区以西张村、西李村、观音堂、店子、宫前乡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优质畜牧养殖基地31个;蔬菜种植业方面,打造5万亩花椒种植基地、1万亩辣椒种植基地、1万亩红薯种植基地和1000个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食用菌产业以香菇种植为主,引进、试验、小规模试种猬状猴头菌玉木耳羊肚菌属等中高端食用菌新品种;中草药产业方面以三门峡市天地网公司、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重点,以观音堂、西李村、宫前、店子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23个,拥有“豫西丹参”“一生有艾”等品牌。

截至2022年10月,陕州区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2个,绿色食品16个,绿色农资2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示范家庭农场8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1家;新培育龙头企业2个分别为龙陕山果贡天下和玉露香农业有限公司,均已达到申报市级龙头企业条件;2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监测。

2022年,陕州区粮食产量122237吨,其中,夏粮产量57937吨,秋粮产量64300吨;小麦产量57937吨,玉米产量51111吨,油料产量4475.4吨,禽蛋产量11845吨,牛奶产量20300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2309吨,烟叶产量2673.8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95562.54吨。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1206万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602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8713万元;林业总产值4975万元;牧业总产值108658万元;渔业总产值3768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5092万元。

第二产业

陕州区第二产业为经济支柱,主导产业为工业,形成铝及铝加工、精细化工、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8大产业体系。其中,铝及铝加工产业方面,陕州区拥有河南恒康铝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实施智能化改造,进行电解槽技术条件优化;实施绿色化改造,建设烟气净化脱硫系统,降低废气排放量;建立5G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控,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安全性;对电解槽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成本。2022年,该公司完成产值7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5.7%。精细化工产业方面,陕州区建成遂成生物科技医药中间体(一期)、中威高科系列化工等项目,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规模。汽车制造业方面,陕州区支持骏通公司做大做强,年产能达8万辆,成为中西部地区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专用车生产企业。

此外,陕州区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15个,总投资275.5亿元,截至2020年底,陕州区省级智能制造项目入库1个、智能化改造企业2家,创建和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完成两化融合贯标体系1个,对标体系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5%,建成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省智能制造院士工作站,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

2022年,陕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31.1亿元,利润总额17.84亿元,轻、重工业比例1.0:99.0;规模以上工业14个行业大类中,从增加值占比看居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建筑业增加值25.6亿元。

第三产业

陕州区第三产业主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形成以特色商业区平台,以地坑院为龙头的旅游业,以矿温泉为主导的康养产业。旅游业方面,依托黄河特色文化,重点发展地坑院民俗乡村游、温泉康养休闲度假游、文化古迹游和自然山水生态游,打造了以崤函古道遗迹空相寺为代表的文化古迹游线路,以陕州地坑院为代表的地坑院民俗文化游,以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翡翠丽池、原店镇岔里民宿为代表的休闲养生度假游和以甘山森林公园、店子山水为代表的自然山水生态游线路,形成多点开花、串点成线的格局,辐射带动周边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2020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7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2亿元。康养业方面,陕州区发挥河南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生态优势,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各类养老服务中心44家,养老护理员持证率达93%,构建了“医养结合、康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康养、文旅、养老为主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2023年上半年,陕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亿元,同比增长4.1%;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4亿元,增长15.5%。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0年末,陕州区拥有河南省6家之一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个;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西部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和静脉产业园4个省级园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和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示范园2个市级园区。

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园区范围涵盖大营镇和张汴乡23个行政村,总面积221平方千米。该示范园区拥有苹果、旅游、民宿、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等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依托地坑院和二仙坡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苹果和旅游业,带动深加工、民宿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筛选整合苹果、葡萄、桃子以及果汁、蜂蜜、蔬菜等农产品集中营销推广,降低农产品网货标准化难度,提高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截至2021年,示范园区内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种植面积占比达87%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以上,龙头企业自建或带动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比达90%以上,品牌产品产值占比达77%以上。 2019年,陕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成为河南省第六个入选县市区之一,也是三门峡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有中小学校42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中专1所、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20所,另有教学点24个。2022年,陕州区在校学生总计28395人,其中,普通高中5359人、初中7697人、小学13852人(特校150人)、中专1487人,义务教育阶段合计21549人。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陕州大道中段,始建于1905年,原名陕州中学堂。2002年,该校恢复重建;2007年,被授予河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2015年,恢复初中部;2017年5月,与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共建“康杰中学-陕州中学985教学园”,是一所具有初、高中建制的完全中学。陕州中学设施完备,硬件齐全,环境优雅,先后获得“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等国家省市280余项荣誉;山东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相继授予陕州中学优秀生源基地称号。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共有卫生机构283个,其中,综合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1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个,村卫生室25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机构床位1209张;卫生技术人员11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共562人,注册护士59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94人,其中,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607人、陕州区人民医院314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7人、妇幼保健院(所、站)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1人。

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1年5月与陕州人民医院(2012年11月更名为陕县第一人民医院)实现合作办院,成为一所集医疗保健、急救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是峡西地区唯一一家国家二级医院。医院下设两个院区,新院区位于陕州区县城东侧,老院区为原铁路医院院区,共设床位650张,专业科室26个,其中心内科、神经内科、(含康复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ICU)、神经外科、骨科等为医院的重点、特色专科。2018年11月21日,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媒体事业

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有1个广播电视机构为市县广播电视台,电视综合覆盖率人口25.99万人,电视综合覆盖率100.00%。2020年5月28日,陕州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成为陕州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该融媒体中心共分新闻生产发布区、产业发展经营区两大区域,拥有“云上陕州”APP、“映像陕州”和“陕州广播电视台”两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客户端、央视移动新闻网、人民视频、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百家号等移动传播矩阵,初步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多平台互动。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报道中,陕州区融媒体中心成功推出了阅读量“百万+”作品6个,“10万+”作品50多个。

科技事业

2022年,陕州区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8家已通过河南省省科技厅评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位于三门峡市第三名。2017年,陕州区引进卫星小镇,实现了与太空的连接,中科数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该区投资建设了中西部地区首个高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存储与分发中心,标志着陕州区卫星大数据应用产业的开端;2017年9月26日,首届空间大数据及国际标准化高峰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2019年1月10日,陕州区人民政府与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构建航天农业科技国家级核心平台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6亿元,旨在加快航天技术服务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此外,陕州区拥有三门峡陕州中科数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建设全球遥感卫星数据中心为基础,实现全球遥感数据的实时存储、处理与分发服务,是中西部地区首个高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存储与分发中心,承担着中西部地区卫星大数据的应用、推广、分发工作,是陕州区卫星小镇建设的龙头企业与发展引擎。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为陕州区蒲剧团,演出场次230场,国内演出观众人次180000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量157436册,古籍藏书8368册,视听文献880册,开架书刊113700,有效借书证数8900个,总流通人次99000人次;陕州区文化馆举办展览4次,组织文艺活动要2次,培训人次500次。

2013年,陕州区电视专题片《人马寨》获得“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民俗影像作品奖;蒲剧《人间第一情》、曲剧《渑池会》夺得“河南文华剧目一等奖”。截至2022年10月,陕州区蒲剧剧目《孙安动本》赴北京参加“河南稀有剧种公益展演”,展示了蒲剧魅力,实现了陕州蒲剧建国以来进省赴京演出零突破;《表花》应邀参加河南电视台“梨园频道”2019迎新春戏剧晚会演出;蒲剧原创剧目《姚崇辞官》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蒲剧《罪孽》获三门峡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曲类三等奖;以该区第一书记为题材创作的现代戏《连翘花开》在第十四届河南省县区级及民营院团组戏剧大赛中获得河南文华大奖,同时获得了文华剧作奖、表演奖等五项单项奖。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陕州区体育系统职工人数共10人,批准的等级运动员人数共8人,传统项目布局学校共11个。2022年,陕州区启动陕州区体育运动公园项目建设,总投资3598万元,旨在满足公众的体育运动、休闲、游览、娱乐、康养等大健康需求,各类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主要用于举办体育比赛、训练、教育以及全民健身活动。该项目占地面积12.18万平方米,其中1.49万平方米为新建体育场地用地,2.04万平方米用于道路广场,5.6万平方米为绿化用地,3.63万平方米为水面。

人居环境

2022年,陕州区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陕州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青龙涧河北梁桥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南涧河水质不断改善,由地表水Ⅳ类水质提升至Ⅲ类水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自然资源领域“雷霆行动”和“清源行动”,累计治理面积26224亩,创建绿色矿山11家;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完成造林任务12.65万亩,森林抚育41万亩,全区林草覆盖率58.1%。

2022年,陕州区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城乡生活垃圾交由环卫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垃圾车、洗扫车、移动式中转站等专业设备俱全,城乡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汽车公司日清”;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重点实施城区河道污水截流纳管工程,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9%;市容、村容提升方面,定期开展“洁城行动”和农村“三边四清”,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绿地率达到36%以上,乡村地区实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6月,陕州区有养老机构23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3家,床位210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家,床位165张;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家,床位40张;幸福院及老年人活动场所47家,床位487张,可基本满足全区各类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2021年,陕州区残疾人“两项补贴”受益8907人,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26户,164名残疾儿童得到了康复救助,751名残疾人获得了辅具适配服务,对240余名残疾人开展了实名制就业培训,推荐安置残疾人就业85人。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6万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3.6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0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53万人。2022年,陕州区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23万元,年末共保障城市低保人员6665人;2022年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197万元,年末共保障农村低保人员94498人。

交通

综述

陕州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有黄河金三角地区交通黄金“十字架”之称,是三门峡市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连霍高速苏尼特左旗—北海公路310国道、313和314、312、249省道纵横交错,通往乡(镇)和各村的公路全部实现了沥青或水泥硬化路面,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公路

截至2017年末,陕州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705.7千米。其中,连霍高速公路39.1千米;国道310线39.8千米、209线16.9千米;省道249线34.6千米、312线26.7千米、313线东段长32.4千米、西段长26千米;县道12条302千米;乡道18条27.4千米;村道949千米。此外,陕州区13个乡(镇)258个村全部通油砼路。

2019年12月,崤函大道项目开始施工,该项目西起陕州大道东段,东至湖滨区陈宋坡村转向北至市区五岔路口,全长11.96千米,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兼有公路功能;截至2022年10月,主要控制工程新桥隧道双洞贯通,苍龙涧河特大桥、火烧羊沟大桥双向合拢;截至2023年9月,崤函大道项目全线尚未施工完成。

铁路

陕州区主要铁路为陇海铁路浩吉铁路。其中,陇海铁路全长1759千米,东起江苏省连云港市,途经江苏、安徽、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五省,终到兰州市,于1953年全线建成通车,是国家Ⅰ级客货共线铁路;浩吉铁路从河南省三门峡市经过时,在陕州区张湾乡跨越陇海铁路,张家湾联络线作为浩吉铁路联通陇海铁路的重要纽带,于2020年1月中旬正式开工建设,全长5.1千米,桥隧占比超过60%,其中特大桥2座,隧道2座。该联络线全线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由浩吉铁路K631+032桥头线路所分上下行两条线引出,分别接入陇海铁路张家湾站。该区主要铁路枢纽为三门峡西站

三门峡西站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是陇海铁路上的大型机务换乘车站,也是“中欧班列”向西运行的重要枢纽。2020年6月20日零时起,三门峡西站启用电子客票。由于该站采用的是6502型电气集中联锁设备,已不适应运输安全的需要,2023年6月26日至27日,该站组织了三项三级施工和一项一级施工,把联锁设备成功升级为计算机联锁。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共有营运线路53条,营运客车120台;城市公交营运线路6条,营运车辆111台;出租车公司4家,出租车198台;二类客运汽车站1个,农村乡镇四类客运汽车站11个,沿线客运招呼站137个;联营运输企业24家,营运货车3300台。此外,陕州区城市公交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购进宇通客车空调客车7台和纯电动城市客车47台,开通“阳光小区—陕州地坑院”旅游专线,更新老旧1路车辆,纯电动客车数量到达75%,在三门峡市各区县中比例最高。

人文

综述

陕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中的崤函古道石壕段;积淀了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州锣鼓书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陕州梆子、民间剪纸、捶草印花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的美誉;美食种类繁多,陕州十碗席、大营麻花等;特产丰富多样,拥有二仙坡苹果、过村桃等地方特产。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崤函古道石壕段

崤函古道石壕段位于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东南。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崤函古道遗迹是古代对洛阳市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自古迄今,崤函古道是“襟带两京(西安市、洛阳)”的锁钥,也是中原通往渭河平原,达西域的咽喉要道,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崤函古道前后延续达3000年之久,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方交流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石壕古道遗迹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路面为石灰岩质,因车轮长期碾轧,在路面上形成两条较深的车辙印迹而得名。古道西北东南走向,全长230米,车辙印迹宽窄不等,深浅不一,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最深刻达0.41米,最浅处仅有数厘米。道上留下的车辙印迹有一车道、二车道、三车道。两车辙印迹辙心相距1.15米。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崤函古道石壕段。

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距三门峡市约64千米,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安国寺始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茸。寺院依山而建,以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处院落,包括山门、前、中、后佛殿三重及正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院内总面积2728平方米,其砖雕、木雕制作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目前豫西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体之一。2013年3月5日,陕州区安国寺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列入国家、省、市、区四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46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有国家、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6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传承人13名,市级93名,县级239名;有6所省级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

地坑院营造技艺

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黄土层的平地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矩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民居形式,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陕州区地处秦晋豫三角地带,境内三大黄土台阶平原,土质均匀,连续延展,地处高敞,排水便利,是地坑院产生和建造的前提条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地穴式民居被认为是其雏形。

陕县地坑院的营造技艺主要包括以下流程,首先相地、方院,由风水师勘察地形,按照“后靠前蹬”“上高下低”的要求,确定宅型,依据“庙正院不正”的原则,方位稍偏,长宽尺寸含五(土);其次是下院、打窑,由人工粗挖,精修刷洗后,形成“嵌斗式”天井,窑洞口呈“抄手式”抛物线状,“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接着进行饰边、碾场,用砖、瓦裱、衬砌券口、窑腿、拦马墙等,挑檐建造包括“一拔二牙三跑四抄五扣”,拦马墙外用石磙压实找场坡;然后安装、粉饰,安装要“扑门仰窗”,窑壁和崖面分层用麦秸泥粉刷;最后排水、砌炕,靠近厕所打一直径80厘米,深6米的渗坑排水;窑内炕灶相连,土坯垫层为“灶三炕四”,炕的尺寸含“七”(妻)。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州锣鼓书

陕州锣鼓书是最古老的一种曲艺艺术,古今流行于豫西陕州、灵宝、卢氏、洛宁和晋南平陆、芮城、夏县一带。这些县历史上归陕州所辖,所以人们把这一曲种称之为“陕州锣鼓书”。 陕州锣鼓书原始古朴,在戏剧产生之前就有,十分古老,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曲目、音乐基本保持原生态状况;地方特色鲜明,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演奏形式独特,一人操作七、八种乐器,有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之称,一人扮演多角;表演方式独特,通过坐唱形式和声腔韵律,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和感染力。2021年6月,陕州锣鼓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捶草印花

捶草印花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独特植物印染技艺,使用一种从大自然中选取各种自然生长的含有色素的花草植物作为染料,在染色过程中使用助剂,对手工制作的织物进行捶印染色。捶草印花起源于明清,制作多为民间的服饰、物件等的装饰,其地域性较强、技术较为原始,仅在民间流行,鲜见官方文字记载。自工业革命以后,自国外化工染料与机械制备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传统手工植物印染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和冲击,民国后几近失传。2006年,河南省工艺普查中发现三门峡市的捶草印花技艺遗存;2008年起,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朱秀云女士着手恢复此印染技艺;2011年,捶草印花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此技艺在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区地坑院5号院和西张马寨村秀云艺术馆有技艺展示和交流基地。

习俗

生活习惯

地窑院民俗

地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窑中灶台连暖炕,使用过山灶烹是陕州区的民俗。过山灶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由于离火的距离远近不一样,每个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别,正好为厨师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陕州区当地的人们,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兴十碗席,菜谱不复杂,有荤有素,过山灶与十碗席是配套的,其中的7个热菜可一次性的就在灶上蒸煮。此外,从腊八节腊八粥开始,地坑院里、院外会有锣鼓表演、扭秧歌、唱大戏、等节目上演。

民间技艺

蒲剧

蒲剧是一种地方戏,流行于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特别在山西省南部人人会唱、村村有剧团。然而,经考证,蒲剧的发源地就在三门峡市地区。三门峡市的前身为陕州,古代曾是豫西、晋西南、秦东黄河三角区的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这里商贾云集,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在长期歌舞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陕州梆子,人称“乱台”(乱弹),其高亢激昂的唱腔、浑厚有力的音质、曲里拐弯的声调,深受大众的喜爱。这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不断扩散,与方圆各地传统艺术加以整合加工,最后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一个剧种,在晋南各地不停地流转,成为如今中国艺术的瑰宝。

民间剪纸

三门峡市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极广,以卢氏县灵宝市、陕州区最具代表性。其中,陕州剪纸最早可追溯到夏、周时期,经过数千年发展,延续至今。因为夏朝崇尚黑色,所以陕州剪纸多为黑色,结婚用的喜花多以黑色纸来制作,体现庄重和正式。此外,陕州剪纸独特的染色窗花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风格迥异,对研究我国染色剪纸的起源、变异、种类分布、发展脉络有重要价值,同时纠正了民俗学术界认为河南省没有染色剪纸的认识。

饮食

三门峡市陕州区居民的日常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晚饭通常包括馍、菜和汤。早饭通常食用腌制小菜,中午则会食用面条甑子饭搭配菜肴,而晚饭则以炒菜为主。由于当地的饮食市场非常繁荣,许多家庭都会到市场购买馍、面条等食材。当地居民的主食以白面和大米为主,其他杂粮为辅。白面可以制作成多种食物,如蒸馍、烙馍、油食、面条、饺子和馄饨等。此外,当地居民还喜欢食用各种汤类,如面汤、米汤、豆汤等。

陕州十碗席

陕州十碗席是陕州区当地的特色宴席,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陕州人习惯用猪肉和青萝卜、田野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十碗席。在陕州,十碗席是红白喜事的标配,其搭配均衡,营养丰富,主要食材有土猪肉、萝卜、白菜、豆腐、粉条豆芽、山珍等;菜品形状有丝、片、条、块、丁,花样丰富,品种繁多;制作过程则有煎、炒、烹、炸、烧等。制作十碗席需要首先将各种食材准备好,然后放置于穿山灶上,以柴火来久煮久炖。如此一来,无论前来的食客有多少,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吃上热气腾腾的十碗席了。

陕州花馍

陕州花馍是陕州区地坑院特有的灶火和火炕烹饪而成的美食之一,是地坑院饮食文化的代表。花馍的制作虽然就地取材,但是其做法颇为讲究。制作花馍所用的面,是用石磨磨的头茬面,也就是麦麸还没有成时收的面;所用的水,是井水,温水发面;所用的酵子,必须是玉米面发的,纯天然,还要挂在窑洞里经过一冬一夏的阴凉发酵,当地人称之为“老酵”,这样的酵子蒸出的馍才有香气。

陕州花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分好多种类,有祭神糕、敬老糕、长糕、结婚糕、团圆糕等。它们的做法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大小不同,点缀的花形不同,用途也各不相同。例如,祭神糕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每年过年时,很多人都会敬神祭祖,在大家精心制作的精致、丰富的花馍中,寄托了对上天与自然的敬畏;敬老糕、长糕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传承;结婚糕寓意人生开始新阶段,预示着新婚喜气盈门,幸福花开;团圆糕则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美好祝愿。

陕州大营香脆麻花

大营麻花原产于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这种麻花长约一尺,黄焦透亮,棱角分明,久放不干,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便于保存。大营麻花始创于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制做麻花时,先用温水和面、发酵,再兑入食盐、鸡蛋、糖等调料,搓条合股成蚕蛹状,油炸后拉开,制成型。初期的“大营麻花”为软面型,由于面中含水较多,口感不够酥脆且不便保存,十九世纪中期又创制了硬面麻花,经过多年不断的传承改进,终于发展为享誉中国的名吃。如今大营麻花逐步开发出咸、甜、五香、麻辣、巧克力、夕阳红、翡翠、麻叶等数十种不同口味,造型多样,适合各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食用。

陕州观音堂牛肉

观音堂五香牛肉是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特色传统名小吃。观音堂牛肉产于豫西名镇陕州区观音堂镇,其色泽鲜艳,酱香浓郁,咸味适度,肉嫩可口。据传,清朝同治年间,观音堂一带即有人以制作牛肉为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叶赫那拉氏途经观音堂,食用该地的牛肉后赞不绝口,将其定为朝廷贡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时,观音堂五香牛肉曾礼献北京;80年代被编入《中国名特食品大全》,90年代在全国农副产品博览会上备受青睐,观音堂五香牛肉由此广为人知。

传统村落

截至2023年3月,三门峡市陕州区共有9个中国传统村落。

庙上村

庙上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境内。村内现有窑院70座,其中20座经过整修面貌已经焕然一新,53座保存完好,大部分还有人居住,属一类建筑,8座窑院已经遭到破坏骑塌属二类质量建筑,其建筑风格基本上平房和砖瓦房且布局散乱,已对整体景观构成破坏。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说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2012年12月,陕州区庙上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陕州区庙上村地坑窑院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村

曲村地处河南省西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的陕州区张汴乡。该村坐落在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高地——陕塬上,村落周围有山地、台塬、沟壑等,村域内地势平坦,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区低,起伏较小多为缓坡地形,植被状况良好,无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曲村是一座古老的村庄,先民们利用黄土塬之崖壁开挖靠崖窑洞,形成沿崖的窑洞村落,因沿崖居住上下坡交通不便,还有经天长地久雨水冲刷易损坏靠崖窑,再加上人口不断增加等方面原因,人们渐渐由塬崖壁逐步发展到在塬面平地上开挖地坑院窑洞,以满足安居之需。2019年6月6日,曲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2019年12月25日,曲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地方特产

陕州区境内山岭起伏,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为多种果品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拥有二仙坡苹果、过村桃等地方特产。

二仙坡苹果

二仙坡位于河南省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该地远离工业区,无工业三废污染,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属国家AA级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是苹果等北方果树的适生地。二仙坡苹果种类繁多,绿色无公害品种有SOD苹果、富苹果等,产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二仙坡品牌。当地按照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SOD、富钙、富锌、富硒苹果,果形优美,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2011年,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陕州区二仙坡苹果荣获金奖,被命名为中华名果。

清泉沟小米

清泉沟小米是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乡清泉沟村出产的一种特色小米。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均非常适宜小米生长,因此清泉沟小米的品质得以保证。这种小米以其清亮黄色、纯正香味、浓郁粘稠、营养丰富而闻名,适宜蒸煮或熬汤食用,并具有回味无穷的口感。据传,清朝叶赫那拉氏曾路过此地,品尝了清泉沟小米后大加赞誉,随即下令将其赐为清泉贡米。

过村桃

过村享有豫西桃花源的美称,隶属于河南省陕州区菜园乡,过村果品生产发展较早。1980年以前,该村已有农户零星栽植桃树,随着市场效果反应良好,户与户之间相互带动,村民于1985年引进了中熟桃品种"甘宁一号", 1991年过村全村开始大面积栽植桃树,2000年左右又相继引进晚熟桃品种秦王、红不软、中华寿桃等新品种,不断丰富桃子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培育"陕州桃王"品牌。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2年末,陕州区共有国家AAAA旅游级景区2处,分别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陕州地坑院景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国际级)核心部分2处,分别为高阳山温泉度假区与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6个,分别为张汴乡北营村和曲村、大营镇温塘村、店子乡栗子坪村、西张村镇五花岭村和人马寨村;市级乡村旅游特色村7个,分别为大营镇温塘村和寺古洼村,宫前乡明山村、张汴乡曲村,店子乡栗子坪村、西张村镇人马寨村和五花岭村;省级(含市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2个,大营镇,西张村镇;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5个,分别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和五花岭村、张汴乡曲村,店子乡栗子坪村和白石崖村。

主要景点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区南20千米处,总规划面积78.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8%,森林蓄积量50余万立方米。已建成森林游憩区、红叶观赏区、水上游乐区、蝴蝶谷景区和甘山文化区五个景区。境内最高峰甘露峰海拔1886.6米;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18000个,最高可达80000个,是中心城市市区的100余倍;设有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山地自行车驿站和甘山滑雪运动中心。2014年5月,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公示,成为陕州区首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的民居样式,是中原地区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该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2018年,国家AAAA级景区——陕州地坑院景区授牌成功;3月,陕州地坑院景区荣获2018携程集团口碑榜春节最佳人气景区奖;7月,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9年7月,该景区被批为河南省电视剧拍摄基地。

雪花谷景区

雪花谷景区位于陕州区店子乡境内,是一个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2004年8月经河南省旅游局批准设立。景区面积169平方千米,千米以上山峰95座,最高海拔1850米;大小河流30条,大石涧河横贯东西,四季长流;天然次生林、人工林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8%;野生动植物2000余种。此外,雪花谷漂流是回春河景区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漂流里程8千余米,总落差达110米,两岸绝壁对峙,层峦叠嶂,水流湍急,峰回路转,整个漂流过程贯穿“二峡八潭”等景观。

熊耳山空相寺风景区

空相寺,位于陕州区西李村乡境内,原名定林寺,据《陕县志》记载,空相寺是与白马寺同一时期建造的佛门圣地,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公元536年,达摩圆寂后葬在这里。鼎盛之时,寺院规模宏大,僧众800余人,房屋400余间,大小灵塔400余座,占地160余亩。有专家认为:当时空相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中原佛教四大名寺"。空相寺景区总规划面积1.4平方千米,包括熊耳山西山、东山,空间布局为"一花五叶",主要分为禅宗文化区、天禅养生区、禅武文化区、圣山朝拜区、塔林祭祀区和综合服务区。

重要人物

对外交流

2019年,陕州区在三门峡市国际文博城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七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新兴产业推介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与广西凭祥市签订了友好城市协议,缔结为友好城市。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Bird's-eye view of underground dwellings in Central China.chinadaily.2024-01-04

河南省(豫) - 三门峡市 - 陕州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1-04

陕州区自然地理.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1

陕州区.国家统计局.2023-12-28

陕州区2023年十大新闻盘点.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04

三门峡市陕州区202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陕州区人民政府网站.2023-12-01

..2024-01-11

陕州石壕古道.陕州人民政府.2023-12-04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4

景区简介.陕州地坑院.2024-01-22

见证历史,三门峡市陕州区今日挂牌.三门峡日报.2023-12-21

三门峡西站旧“中枢”退役 新“大脑”上岗.中原铁路.2024-01-21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理位置.天地网·河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12-01

2022年三门峡市统计年鉴.三门峡市统计局.2023-12-20

历史沿革.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06

陕州区.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01-04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五次解放后陕州城改天换地.大河网.2023-12-23

陕州区张湾乡撤乡设甘棠街道揭牌.三门峡日报.2024-01-04

陕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18

陕州区:特色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三门峡市乡村振兴局.2024-01-18

三门峡乡村振兴新动能·拼产业之陕州区篇.三门峡市乡村振兴局.2024-01-18

陕州:黄河见证古城兴.人民网.2023-12-08

三门峡市|陕州区:“文旅+”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大象网.2023-12-08

三门峡市陕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扩区方案编制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三门峡市政府采购网.2024-01-19

愿中原农村开满产业融合发展“幸福花”系列报道之九 | 陕州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展纪实.河南省发改委.2024-01-19

陕州区交通状况.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21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国家文物局.2024-01-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23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3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3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和扩展项目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3

陕州非遗文化明珠——地坑院.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23

美味中国——走进河南陕州区.陕州党史学习教育.2024-01-22

大营麻花.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22

2022年陕州区旅游数据.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2

行政区划.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06

三门峡统计年鉴(2022年).三门峡统计局.2024-01-08

【三门峡陕州区】深入库区了解汛期渔业生产情况.三门峡市陕州区农业农村局.2023-12-11

青山绿水 美丽涧里——“云忆陕州”展览篇.青春陕州.2024-01-08

2021三门峡市水资源公报.三门峡市水利局.2024-01-09

陕州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陕州区政府.2023-12-11

陕州区获评2020年度“中国天然氧吧”.陕州区融媒体中心.2024-01-10

..2024-01-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1-10

自然地理.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10

走进陕州区!三门峡日报全媒体县(市、区)采访纪行(4).三门峡日报.2024-01-10

三门峡: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被成功救助_地方_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2024-01-10

新春走基层│陕州“金凤”舞翩跹.今日头条.2024-01-10

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的通告.映像陕州.2024-01-10

三门峡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公示.三门峡市林业局.2024-01-10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简介.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12-08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旅游局.2023-12-08

摩云山森林公园简介.义煤农林.2024-01-10

..2024-01-11

何飞.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5

卢氏县、陕州区主要领导调整.三门峡发布.2023-12-15

三门峡各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选出新领导班子.三门峡发布.2023-12-15

陕州区政协召开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门峡市委员会.2023-12-15

塑造高质居民群体 奋力推进和谐建设.陕州区人民政府官网.2024-11-09

三门峡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全市常住人口及性别构成情况.三门峡市统计局.2023-12-13

..2024-01-11

陕州区宗教信仰.国家宗教事务局.2024-01-11

喜迎二十大|三门峡市陕州区:特色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大象网.2023-12-08

全力拼经济 奋战开门红.三门峡日报.2024-01-19

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 |陕州区:务实重干谋发展 创新驱动谱新篇.三门峡发布.2024-01-19

【数据解读】陕州区2023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11-12

陕州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晋升“国字号”.映像陕州.2024-01-19

河南省2023年统一考录和公开遴选公务员三门峡市考区笔试考点分布.三门峡发布.2024-01-20

陕州中学初中部欢迎你.陕州中学.2024-01-20

【以歌载梦 · 生声不息】三门峡市陕州中学校歌——《 芬芳陕中》.三门峡广播电视台.2024-01-20

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三院.2024-01-21

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陕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三院.2023-12-23

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魅力陕州.2023-12-23

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温馨提醒.市三院.2024-01-21

【要闻速览】陕州区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三门峡要闻.2023-12-20

陕州区:科技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2024-01-21

空间大数据及国际标准化高峰论坛.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2024-01-21

陕州区:将构建航天农业科技国家级核心平台.映像陕州.2023-12-20

陕州区签订构建航天农业科技国家级核心平台合作协议.映像陕州.2024-01-21

拔尖人才】刘云:陕州文旅的传播者.崤函英才.2024-01-21

三门峡文化建设:多策并举惠民生.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1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陕州区:文旅融合唱劲歌.河南文化和旅游厅.2024-01-21

文明城市创建丨近180亩!陕州区新建一座体育运动公园,地址就在这里…….映像陕州.2023-12-20

陕州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映像陕州.2024-01-21

市政协调查陕州区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映像陕州.2023-12-20

【扶残助残 你我共担】陕州区:扶残助残 有你有我.映像陕州.2023-12-20

交通状况.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4

崤函大道项目建设推进会召开.三门峡日报.2024-01-21

三门峡:崤函大道三张路以西又有新进展,预计10月20日前完成主体工程.黄河时报掌上金三角.2024-01-21

市公路中心领导深入崤函大道项目现场办公.三门峡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2024-01-21

这两条重要铁路干线,在河南实现互联互通!.郑州铁路.2024-01-22

三门峡:全市5个火车站实行电子客票.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1

二仙坡苹果.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4

过村桃.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4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1-23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1-23

陕州安国寺.陕州人民政府.2023-12-04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12-09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3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1-23

窑洞营造技艺(地坑院营造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4

留住乡艺,与时俱进,焕发新光彩丨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州锣鼓书.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12-23

《史话河南》·非遗篇:捶在棉布上的“草叶集”.河南政协.2023-12-04

捶草印花工艺艺术特色及价值分析.期刊网.2023-12-04

【荐读】中国最神奇的村庄!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人民日报.2024-01-23

崤函瑰宝 熠熠生辉——三门峡民间文化综述.三门峡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2023-12-15

三门峡:剪纸传千年 神韵落指间.河南非遗.2024-01-23

三门峡市平时饮食.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4-01-22

河南三门峡:陕州花馍.凤凰网.2023-12-04

豫西名吃“大营麻花”.魅力陕州.2024-01-22

观音堂牛肉.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10

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2024-01-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 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4-01-22

陕州区地坑院——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中国地情网.2023-12-04

曲村.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2024-01-22

环境格局.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2023-12-0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 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1-2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公布第一批 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12-06

清泉沟小米.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4

雪花谷.陕州区人民政府.2023-12-04

中原四大名寺——陕州空相寺.文报三门峡.2024-01-22

熊耳山空相寺风景区.陕州区人民政府.2024-01-22

武信王高季兴.中国百科大全书.2023-12-15

一代名相姚崇.河南省政府.2023-12-04

史廉今鉴 | “救时宰相”——姚崇.中国政府网.2023-12-04

志愿军空战英雄王天保逝世,曾一次击落一架击伤三架美军飞机.澎湃新闻.2024-01-22

三门峡签约90个项目投资总金额490.09亿.三门峡日报.2023-12-23

陕县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验.魅力陕州.2024-01-22

水利部关于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4-01-22

陕县:平安建设保稳定 .中国广播网.2024-01-22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农村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名单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12-05

【百县榜】“不老神”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中国小康网.2023-12-05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12-05

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委员会关于命名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第三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通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23-12-05

【百县榜】“2020中国职业教育百佳县市”榜单发布:助力校园社会间“最后一公里”.中国小康网.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