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康县

康县

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陇南市下辖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系先秦古雍梁之地,巴蜀古道之一。康县区域位置优越,东邻陕西省略阳县火车站,南接陕西宁强县至阳平关火车站,西与武都县毗连,经文县可直达九寨沟县,北以西汉水为界,可经成县天水市直至兰州市。全县总面积2967.95平方千米,截止2022年下辖18镇3乡。截至2022年末户籍总数6.2664万户,年末全县总人口19.53万人。

康县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康县地貌因受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构造的影响,呈现出西高东低地势特征;又以万家大梁为界,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倾斜。北部最低海拔800米,中部最低海拔1000米,南部最低海拔576米。康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先秦时期属古武威郡;汉魏六朝时,曾置平乐县,属秦州武都郡;隋唐时废平乐县,归阶州福津县;宋元明清代,设路(省、布政使司)建制时,属陕西路(省、布政使司)辖阶州。清初陕甘分治,康境随阶州甘肃省。民国初年,属甘肃省渭川道武都县;1949年,康县解放,属武都专区;1958年,康县与武都合县,属天水专区;1961年恢复康县建制,属武都专区,县治地由岸门口北移咀台;1985年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2004年又改为陇南市,康县属之。

康县农业以发展中华蜜蜂养殖、茶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特色产业为主。工业集中区由王坝园区、三官园区、豆坝园区组成,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84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一二三产结构为:18.23:17.33:64.44。

康县农林业较为发达,素有“万宝山”的美称,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阳芋、黄豆、白云豆等。林木面积194.15万亩,林草划覆盖率70%,有高等植物172科700余种,木材积蓄量685万余立方米。全县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130余处,人文景观60余处,主要景区景点有省级白云山森林公园,王坝青林沟风景区,阳坝省级风景区,主要以梅园沟、龙神沟、托河白玉洞为代表的自然景区。

名称

1928年置永康县,以永久康宁取名。因与浙江省永康县重名而改名,沿用宇文毓二年(558)所置的康州之名。一说取周代诸王文、武、成、康谥号中的康字命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康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夏时康境为《尚书·禹贡武威郡之域。商、周为氐人住地。察代康属秦辖白马氐部族住地。东周战国时期属苴国境内(姬喜姬喜八年,前368年开明氏古蜀国灭“昔阝”“平周”二国后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定国都吐费城)。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军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置蜀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康县时属蜀郡葭萌县(县治今昭化区石盘村)境内。

先秦时期属古雍州。

汉至唐朝时期

西汉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武都郡,康地属之。郡治洛谷(今西和县洛峪)。 东汉光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郡由益州刺史部改隶凉州刺史部,郡治移下辨。康地为武都郡之一部。

三国:曹丕分陇右为秦州区,武都郡属秦州。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蜀取武都、阴平二郡归并于蜀。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将邓艾率兵南下,攻灭蜀汉后,以原蜀汉辖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汉中市,郡治依旧。

晋朝郡属多变,但康境一直属武都郡。东晋从304年到420年,割据纷起。西晋元康六年(296年),氐人杨茂搜建立仇池国后,康随武都郡入仇池国。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西和县,设南秦州,置刘史,武都郡属之。

南北朝康地曾先后隶属刘宋北魏西魏北周刘义隆元嘉十九年(442年)平仇池,武都郡入宋辖南秦州。北魏始置“平乐县“,境初属梁州修城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属南秦州修武郡。拓跋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修城郡,郡治广长,康地分属修城郡所辖平落、广长等县。元宝炬大统十二年(546年)后,康境改属南秦州修城郡。废帝元年(552年)改武都郡武州,治武都石门。废帝三年(554年)又改南秦州为成州,康境随属成州修城郡之广长、平落等县。宇文毓二年(558年)三月,以广业、修城二郡设置康州。刘彻建德元年(572年)废康州并入武州,康境随入属之。

隋开皇元年(581年)武都郡改为武都县,康属之。大业三年(607年)后,今康县迷坝、大南峪镇、王坝乡之一部属顺政郡,余属武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武都郡为武州,康随覆津县属武州。天宝(742年)复改武州为武都郡乾元元年(758年)又还为武州。广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攻占,州、县俱废。咸通年间收复,康仍属武州覆津县。李晔景福元年(892年),武州改名为阶州,治所移迁兰皋镇(今康县大南峪)。

五代十国: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阶州入前蜀,州治兰皋镇。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阶州入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州治由兰皋镇迁福津县(今武都三河)。清泰二年(935年)入后蜀,寻仍收复。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阶州入后晋,仍治福津。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辽朝开封市,中原大乱。雄武节度使何建(一作何重建)以秦、成、阶三州降孟艇,康随州入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伐蜀,成、阶二州降后周。

宋至清朝时期

北宋赵光义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阶州属陕西路。赵祯庆历元年(1041年),阶州划入秦风路。神宗年间,又分陕西省为永兴路和秦凤路,阶州属秦凤路,下辖福津、将利二县,康境属福津县。后将峡西地分为利州路和夔州路,阶州入利州路。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阶州属利州西路。嘉定十二年(1219年)合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利州路,阶州仍属利州路。

元统一中国后,阶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都总帅府管辖,府治陇西县,州治柳树城(今武都角弓柳树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废福津、将利二县并入阶州。 康县白马关 明朝:阶州属陕西布政司所辖巩昌府,康地为阶州之域。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移治今武都,十年(1377年)复为州。六月设七防关(今云台镇大山贫)巡检司。

清朝:阶州辖于陕西右布政使司之巩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阶州随入甘肃省雍正七年(1729年)升阶州为直隶州,康境设白马关(今云合)州判乾隆元年(1736年)分置白马关为阶州直隶州分州(即右堂督粮厅),辖今康县。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属甘肃省渭川道武都县;民国18年(1929年)始设康县,县治白马关(即今云台镇),属渭川区。

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红二军团一部经礼县西和县、武都境内,到达康县,并攻克康县城白马关,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随后撤离北上。

民国33年(1944年),县治地由白马关南移岸门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康县解放,属武都专区;1958年,康县与武都合县,属天水市专区。

1961年恢复康县建制,属武都专区,县治地由岸门口北移咀台;1985年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2004年又改为陇南市,康县属之。

地理

位置境域

康县地处北纬32°53'至33°39',东经105°18'至105°58‘之间,东西宽63.898公里,南北长85.069公里。东邻陕西略阳县,南接陕西宁强县,西邻武都县,北隔西汉水(犀牛江)同成县相望,土地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0.6%。

气候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总降水量968.1mm,年平均气温10.9℃,最高气温为34.5℃,极端最低气温为-14.6℃,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量年平均757.3毫米,最多达1006.4毫米,最少为539.1毫米,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日照时间年平均1658.0小时,无霜期为294天,主要风向多为偏东风,春季风大,秋季风速小。

地质

康县处于南秦岭加里东榴皱带内。 该带间发育着两套复理式变质岩系。一套叫 “碧口群”, 总厚度达10000米;另一套叫 “白龙江群”, 总厚度5000~6000米。 在这个榴皱带中, 地层演变特点比较齐全, 除寒武、 奥陶系外, 从上元古界至第四系皆有。 其地层分布主要受东西向构造的控制, 印支运动尤其明显。 三叠纪及其以前的地层主要是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 你罗系开始, 则全为山间盆地的陆相沉积。在万家大梁北坡的沈家院一李家沟大断裂区域, 西北部主要由白辈系砾岩、 沙砾岩、 粉砂岩页岩、 泥岩等组成;东南部则由浅变质的志留系千枚岩片岩及炭质板岩石灰岩等组成。 在迷坝一带, 则有花岗石和基性岩侵入体, 山地表层多FR黄土及棕壤覆盖, 黄土层可达4厘米到1米。 地形坡度较缓, 是农田主要分布区。

地形地貌

康县地貌因受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构造的影响,呈现出西高东低地势特征;又以万家大梁为界,分别向东北和东南倾斜。北部最低海拔800米,中部最低海拔1000米,南部最低海拔576米。境内山高谷深,陡峭起伏。万家大梁以北阶地发育土层较厚,植被覆盖差,为浅切中低山地。平洛河沿岸为黄土沟壑地貌,大堡、窑坪河沿岸为土石山地沟壑地貌。万家大梁以南,牛头山以北中部地区,地表起伏较大,山势陡峻,河谷窄陕,植被覆盖良好,为中切中低山地,土石沟壑地貌。牛头山以南的南部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为深切中低山地。该地山势雄伟,林木葱郁,植被覆盖在70%以上,为石质森林高山深谷地貌。

土壤

康县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 地形复杂, 土壤类型多。万家大梁以北为黄士区;万家大梁与牛头山之间的中部地区为黑土区;牛头山以南多为黑沙土。 按全国土壤分级标准, 康县土壤分 为全氮3级, 速氮5级,速磷4级, 速伺3级, 平均pH值为7, 属微酸和微碱中性土壤。 依据土壤调查资料显示, 全县有棕壤、 褐土、 紫色土、 潮土、 新积土、 水稻土、山地草甸土、 石质土、 粗骨土等9个土类16个亚类, 32个士属, 57个土种。

水文水利

水文

康县属于长江流域外流地区,嘉陵江水系。 境内沟道交错流水纵横。 积水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 极端最枯流量不少于0.05立方米/秒的大小河流15条。 以万家大梁为界分别流向南北, 组成两组小河系一西汉水河系和燕子河河系, 最终汇流于嘉陵江水系。全县共有一江十四河,主要河流有西汉水、平洛河、大堡河、窖坪河、王坝河、燕子河、清河、秧田河、阳坝河。其中:跨境河流7条,境内河流8条。全县各河流多年平均水量为23.866亿立方米,其中:县境自产量9.768亿立方米,境外来水量14.08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理论)9.98万kw,可开发量约占3.68万kw。

水利

1986-2007年康县累计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29处, 解决104918人和37613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2008年8月开始在太石、豆坪、大堡、迷坝、云台、王坝、碾坝等10个乡镇14个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 解决1126户5200人饮水困难。2010年实施安全饮水项目19项,涉及10个乡镇19个村,投资54万元,解决2425户10000人饮水困难。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2967.95平方公里。林木面积194.1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57万亩,耕地 28426.03 公顷(42.64 万亩),种植园用地 3629.55 公顷(5.44 万亩),林地 250179.59 公顷(375.27 万亩),草地 1590.40 公顷(2.39 万亩),湿地1290.99 公顷(1.94 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4607.68 公顷(6.91 万亩),交通运输用地 1778.43公顷(2.67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316.75 公顷(1.98 万亩)。

水资源

康县共有一江十四河,其中:跨境河流7条,境内河流8条。全县各河流多年平均水量为23.866亿立方米,其中:县境自产量9.768亿立方米,境外来水量14.08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理论)9.98万千瓦,可开发量约占3.68万千瓦。

矿产资源

康县地处秦岭西南段,属陕南、陇南市、川北“金三角”的一部分,境内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金、铜、铁、银、铬、铅、锌、钒、、锰、等金属矿产和砂、石、粘土、石灰石、水泥大理石、硅石、蛇纹岩、石英砂,大理石、花岗岩、冰洲石、水晶石、滑石、磷等非金属矿产。金矿是康县内优势资源,黄金储量丰富,岩金矿在康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铜矿主要分布在康南的阳坝—太平一带地区,已探明阳坝铜矿铜矿石资源储量269.54万吨,杜坝矿区铜矿石资源储量125.64万吨,太平田梁铜矿铜矿资源量53.62万吨。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康县境内共有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两栖动物32种;爬行纲63种;鸟类100多种,哺乳动物163种。野生动物有熊、 野猪、 金钱豹、 金猫云豹、 石貌、 狼、 长尾斑羚、 鹿、黄庚、 野猫、 黄鼠、 野兔、 狗猿、 旱、 水貌、 老鼠、 蝙蝠、束lj猥、 猩猪、松鼠等。珍稀动物有:狲猴、 金丝猴属、 苏门玲、 持牛、 廊、 水獗、 赤鲑。龙神沟至梅子园原始森林区栖息着金丝猴、羚羊、鹿、獐、狐、熊、红腹锦鸡蓝马鸡等珍禽异兽以及大鲵属中国大鲵)、鳖(团鱼)、水獭亚科等水中珍品。21珍稀鸟类有红腹锦鸡、 红腹角雄、 马鸡属、 鹤、 白鸳等。龙神沟至梅子园原始森林区栖息着金丝猴、羚羊、鹿、獐、狐、熊、红腹锦鸡、蓝马鸡等珍禽异兽以及大(娃娃鱼)、鳖(团鱼)、水等水中珍品。

植物

康县素有“万宝山”之美称,物产资源丰富,境内有维管植物172科1000余种,特有经济林树种30余种,林木真菌96种;有天麻杜仲等名贵中药材576种,市场走俏的农特产品达300多种,康县素有甘肃省“万宝山”和“陇南市”之美称,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西北蚕桑重点基地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康县植物品种繁多, 共有野生植物1200余种, 珍稀植物28种, 菌类植物96种, 药用植物567种, 经济林20余种, 木材共73科255种,引进树种有日本落叶松二球悬铃木东京樱花荷花木兰、来树、冬青、 九轮塔、黄洋球、金丝柳。 国列一、二级保护树种厚壳桂红椿木白豆杉、桂花。 省列一、二级保护树种有八角菌香、厚朴、香棒、银杏、连香、杉木王紫荆红豆杉黄檀木鸡翅木三尖杉、白皮松、楠木。 其他稀有树种有水冬瓜、乌桕、柳杉、杜仲油杉、紫薇、枫香树、七 叶树、水杉、紫玉花、铁橡树水曲柳等。

自然灾害

康县地区自然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性灾害,其中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比较严重,地质灾害包含地震,泥石流,滑坡;气象灾害包含干旱,暴雨,冰雹,霜冻,连阴雨。

2010年8月12日上午7时45分 至23时, 受局地强对流天气影响, 中北部乡镇出现暴雨天气, 暴雨形成山体滑坡, 引发暴洪灾害, 致使部分公路中断。 共造成12个乡镇5.6万人受灾, 紧急转移安置7223人, 倒塌房屋21间, 损坏房屋78户241间, 农作物受灾3203 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24800.05万元。

2010年7月22日至26日全县普降大雨、 暴雨、 大暴雨, 持续性强降雨导致河水猛涨。 暴雨天气造成全县21个乡镇8.6万人受灾,两人死亡,倒塌房屋52间, 损坏房屋546间, 县内道路损毁严重, 臼望路中段河堤被冲毁, 部分市政公共设施遭到破坏, 村社停电、 工程建筑材料被冲走。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7360公顷, 强降水引发较大地质灾害13处, 涉及7个乡镇, 威胁村庄13个, 造成经济损失9913.9万元。

行政区划

截止2022年康县下辖18镇3乡。县政府驻地康县城关镇中街9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全县常住人口为16241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80061人相比,减少了17643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3%。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3106人,占51.17%;女性人口为79312人,占48.83%。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13.25下降为104.78。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9296人,占30.3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3122人,占69.6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587人,乡村人口减少38230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41个百分点。

民族

康县人口以汉族为主,汉、回、满、壮、藏、蒙、瑶、维吾尔族杂居。其中汉族站总人口的99.81%,其他少数民族占0.19%。

方言

康县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基本都说汉语, 属中原官话秦陇片。 因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影响, 境内方言大致分为南、 北、 中三片, 南片包括阳坝、 两河、 三河、 铜钱、 臼杨、 店子等乡镇, 中片包括城关、 碾坝、 豆坝、 王坝、 岸门口等乡镇, 北片包括太石、 豆坪、 平洛、 望关、 长坝、 大南峪、 云台、 大堡、 寺台、 迷坝等乡镇。 中片和北片方言内部语言一致性较强, 南片每个乡口音均有差异, 与川陕交界的两河、 阳坝是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过渡带。

宗教信仰

1982年1月, 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设立民族宗教股。1983年2月民族宗教股改为康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办公室。 1990年4月成立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行政单位、科级建制;负责管理全县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事务。1994年4月、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2010年康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内设民族股、 宗教股、 监督检察室(办公室), 有局长1人、 副局长1人、 职工4人。

佛教

截至2010年,全县有大小寺店38处,比丘25人,比丘尼9人,在家居士862人,信教群众17000余人。佛教主要节日有释迦牟尼圣诞日、 成道日, 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出家日等。 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进行佛事活动。 寺院中规模较大的有王坝小鸡山寺、 城关白云山寺、 迷坝对对山寺、 长坝青龙山石门寺、 李山南海山法雨寺、 豆坪龙凤山寺、 大南峪镇观音峡寺。

道教

道教在康县不太兴盛, 道观只有2处, 全县有道士2人, 信教群众2000余人。 较为著名的道观为大堡东岳山道观, 始建于清朝, 后被毁,1987年重建, 1998年依法登记。 现在香火旺盛, 为当地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

伊斯兰教

长坝镇白杨树坝是穆斯林主要聚居地, 有马、苏、高三姓;马姓来自于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苏、高两姓来自于礼县盐官,都是清光绪年间来康县定居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历时5代人。白杨树坝有一座清真寺,寺内现有阿旬1人、满拉2人、教徒508人,周边村社穆斯林群众在该寺进行宗教活动,由寺管会管理宗教事务。

基督教

基督教于1926年由武都传入康县。 1992年, 县内基督教徒发展到682人。 1993年12月依法开放, 在县城建有基督教堂一座, 合法聚会点19处,教堂及聚会点都成立有县宗教局认可的管理组织。每年的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隆重节日, 洗礼、 圣餐礼为基督教两大圣礼。

经济

综述

康县是农业县,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种植业又占农业主导地位,现如今种植粮食不是康县的优势,目前康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发展食用菌、天麻、核桃、茶叶、花椒和老品种黄豆、高粱等山地特色农业。2022年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示范村21个,农业增加值增长8.5%。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农民。围绕青龙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集中规划实施了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精心节点项目,精心打造康县山水马拉松等休闲体育赛事。依托梅园河中国湿地公园阳坝镇现有旅游项目,打造阳坝康养旅游示范区,即将建成年产量8500万瓶的瓶装水项目,谋划启动了田坝六池沟“五养水世界”项目。入选“2022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建成国家等级旅游民宿2家,1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近期,第三届“鲁企走进陇南市”投资洽谈会、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现场会、2023年“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等大型会议都将在康县举办。

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257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998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585亿元,增长7.8%。一二三产结构为:18.23:17.33:64.44。

第一产业

目前康县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其中注册养蜂专业合作社截止2014年就有9家,土蜂养殖户达到576户,土蜂种群规模达到6240多群,年产蜂蜜30吨,经济效益可达250多万元。发展食用菌、天麻、核桃、茶叶、花椒和老品种黄豆、高粱等山地特色农业。2022年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示范村21个,农业增加值增长8.5%。截至2022年,碾坝镇通过发展地栽木耳为主的食用菌、蔬菜、大樱桃、小杂粮等多元化富民产业,直接带动1570户,户均增收4200元。

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996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57万亩,粮食总产量4.03万吨,核桃产量9964吨,增长8.61%;花椒产量881.5吨,增长1.11%;茶叶产量849.8吨,增长9.54%;桑蚕茧产量141吨,增长5.73%;食用菌产量2917.7吨,增长8.62%;蔬菜产量34536.5吨,增长8%;中药材产量10363.7吨,增长12.2%。全年生猪出栏4.23万头,比上年增长7.1%;牛出栏0.25万头,增长6.6%;羊出栏0.98万只,增长0.2%;家禽出栏17.43万只,增长2%;肉产量3681吨,增长17.1%;禽蛋产量1567吨,增长7.2%;蜂蜜产量620吨,增长18.1%。

第二产业

康县工业集中区目前入驻企业达到21户,其中:王坝区块14户,三官区块7户。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有甘肃椒房殿农业科技有限公、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10户企业,现代制药业仅康县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户企业,现代服务业有康县华彩包装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企业,其他企业5户。积极培育制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2022年,建成甘肃椒房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的花椒籽油及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基本建成康县云骄贸易有限公司年产香菇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延长了延长了花椒、香菇产业链条,开发了花椒籽的加工深度。202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430万元,同比增长3.5%,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3.7%;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13756万元,同比增长2.4%;主导产业集聚度为94.5%,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398亿元,实现增加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轻工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7%,同比增长2%;重工业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3%,同比增长37.5%。采矿业增加值完成1.19亿元,增长18.2%;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69亿元,同比增长16.1%。

第三产业

康县打造文旅县城,康县成功入选“2022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全县有2镇20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康县荣获“中国最美县域”称号,王坝镇阳坝镇荣获“甘肃省特色气候小镇”,3个村被评为甘肃省全域旅游示范村。全县共建成美丽乡村350个,打造出了花桥、大水沟、何家庄、凤凰谷、朱家沟等70多个“高颜值”的全域旅游示范村,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旅游日接待能力达5000人次。康县长坝镇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阳坝珍爱茶山村被列入乡村旅游重点村,康县五福临门民宿被文旅部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县内已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饭店4家,星级农家乐9家。4G网络与全域wifi在景区景点实现了全覆盖。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81.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8亿元。

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8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145亿元,增长9.86%;餐饮收入实现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商品零售实现6.563亿元,增长9.9%。

社会

教育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6所,其中小学101所(完全小学32所、教学点69个),中学18所(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2所、独立初中8所、九年制学校7所),幼儿园45所(公办幼儿园44所、民办幼儿园1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教育培训中心1所。现有在校学生30919人,其中学前幼儿6178人、小学13793人、初中6268人、高中4094人、中等职业学校586人。全县有教职工2794人,其中专任教师234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28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98.3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58%,高考本科上线率69.67%。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99.5%、初中99.8%、高中99.7%。

文化事业

全县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了三级以上标准,“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县行政村全覆盖,县城区建成文化小广场4个,安装健身器材18件;建成农村文化广场221个,乡村戏台41个,建村史馆3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5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450余件;3个乡镇文化站和7个贫困村配置了平板电脑、摄像机、电子图书阅读一体机、打印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接收设备,21个乡镇192个村配置了文化活动乐器,城关镇3个社区配置了数字智能电视机,办公设施和文化活动器材,建成了城关镇体育健身中心,为“一带一路”的美丽乡村配置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全县350个农家书屋配发图书43400册,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农家书屋15个。

科技

2022年,全县共新增申请注册商标165件,核准注册商标76件,全县注册有效商标累计达到824件。全县有实用新型专利23件、外观专利3件、有效发明专利19件。康县佳纺蚕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康县满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甘肃省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最终被认定为2022年省科技创新型企业

医疗

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65个(含诊所126个),其中:综合医院(县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社会办医院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3个,乡镇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350个,个体诊所126个。共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1821人。拥有床位797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98人,其中:执业医师180人,执业助理医师81人,注册护士327人,药师40人,其他卫生人员199人。

体育

2004年,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时, 康县有标准篮球场49块、 排球场5块、 门球场1块、 小运动场2块, 非标准活动场所21块, 健身路径1条, 健身器材19件, 鹅卵石路径1条。 2007年, 在城西新修健身场地1块, 移置体育场健身设施17件。2022年年末县城共有大型体育场地2个。康县运动员参加陇南市第九届运动会,取得金牌12枚、银牌21枚、铜牌18枚,奖牌总数位列第四的优异成绩。举办县内体育比赛活动14次。

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050人,参保率97%,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368人,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7682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3579人,工伤保险8675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 5171 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9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171946人 ,城乡居民参合率达97.15%,其中:乡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71177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78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24人,发放低保金376.18万元;农村低保11866人,发放低保金5572.13万元;城乡特困供养对象2027名,发放供养资金1709.78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6681人,发放补贴资金742.84万元。

环境保护

康县目前完成了四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和18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城市燃气普及率83%,城市供水率99.8%,城市污水处理率99%,垃圾处理站6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城市绿地率39.1%。2023年完成天然林、公益林管护125.67万亩、102.83万亩,完成义务植树85万株。栽植慈竹、杜鹃等植物花卉以及经济林果。

交通

综述

康县近年来,随着该县“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途经康县的平凉-绵阳高速公路、国道G345线、G567线建设建成通车。惠及康县最边缘地区群众的武都五马至阳坝、阳坝经托河至阳平关、阳坝经龙潭至青木川公路,成武高速黑马关隧道建成通车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2022年年末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2996.191公里(含通社公路),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06.197公里, 国道省道公路里程572.547公里;已通沥青水泥路的村350个,通客运班车的村342个;全年完成客运量233.16万人,完成旅客周转量12307.8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40.92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10892.65万吨/公里。

公路

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646.4公里,公路网密度55.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4公里,省道81公里,县道210.9公里,乡道130公里,专用公路41公里,村道1081.7公里。等级公路1624公里(高速公路22.4公里,二级公路81公里,四级公路1536公里),等外公路10公里;有路面(铺筑沥青、水泥路面)里程1246公里,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和建制村通公路目标;通沥青(水泥)路的建制村达到350个,占总数的100%。随着天水至陇南铁路、康宁高速公路、县城至玄麻湾公路、阳坝至安洛河公路等一批公路项目的实施,康县交通发展的越来越好。

公共交通

营运客车197辆,其中:客车64辆,公交车18辆,出租车115辆。

文化

综述

由于康县地处陕、甘、川交界,又是氐羌少数民族早期活动的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如康南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打锣鼓草、康南花鼓、婚姻习俗女娶男嫁、民间饮食二脑壳酒等,都非常富有民俗文化魅力。 康北地区有陇南市唯一的长篇叙事民歌《木笼歌》、唢呐、羊皮鼓舞、山歌、唱书、庙会、土法造纸、传统铸等等,这些民俗既有秦巴遗风,又有关陇情调,纯朴而独特。

文物古迹

茶马古道(康县段)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东起大南峪镇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关,向西进入至武都,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尤以望关石猫梁遗址最为典型,并有路碑见证。

谈家院

谈家院位于陇南市康县豆坝镇栗子坪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大门开在东南角。正房除正中一间外,其余四间为上下两层,东西厢房及南面房屋均为两层单面楼房。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正面为木质结构,所有门窗均有花卉、鸟兽等透雕图案,二楼楼道有“S”形立柱栏杆。正房台基高1.5米,正立面用雕刻有动物花卉图案的石块砌成。院内地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铺成。据房屋住户谈占西口述,自己为该大院修建后的第二十四代居住者。

龙凤桥

位于康县平洛镇团庄壹天门间沟上,是康县境内唯一的古代木结构桥梁。初建于明洪武三年 (1370)。清光绪三年 (1878)进行过修缮。桥廊亭五间,全长16米,宽3.3米,高3.6米,油漆彩画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尤其是引桥两端基座,由数层圆木纵横排架自上而下渐次伸出,以负担桥面及廊亭重量。桥亭两边有对称的24根木柱连接坐扶手,可供歇息。

白马关城址

位于康县云台镇。建于清光绪三年 (1877)。雍正七年(1729)在此设白马关州判乾隆元年(1736)设阶州直隶白马关分州,1914年,改设白马关警察所,1929年始置康县,初称“永康县”,县治仍设白马关。该遗址是康县唯一的一处古城廓遗址。东城门及其记载碑文和东面126米长的城墙保存完整,而城门楼和钟楼残缺不全。全为石头垒砌。

黎氏民居

黎氏民居位于陇南市康县白杨镇金钗峪村,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1),占地面积707.2平方米,建筑面积577平方米,是一座天井式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合理,结构精巧,门窗雕有花鸟人物等图案,门庭上有匾额“树德务滋”,落款为清道光二十年黎氏民居为研究清代陇南民居建筑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建造工艺及特点。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院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吹奏

唢呐在陇南市的康县有着较为悠久的吹奏历史,早在明代境内就有了唢呐吹奏,康县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庆阳市传入,而南部的唢呐吹奏是由陕西省、川北传入,因而,康县境内不同地区,唢呐有着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调,其中尤以北部的周家坝镇豆坪村的唢呐吹奏声音洪亮,节奏明快,曲调丰富,地方特点浓郁而成为康县唢呐的代表,现已被列入甘肃省非遗名录。

羊皮扇鼓舞

流传在陇南及其周边地区的羊皮鼓,也叫扇鼓,形状像蒲扇,用羊皮蒙制,鼓把上套有9个铁环,也叫“三环九扣”。羊皮鼓敲打起来,声音清脆响亮,铁环发出“唰唰”的响声。羊皮扇鼓舞的音乐来源于陇南民间小调,旋律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

唱书

康县唱书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康县唱书主要流传于北茶马古道途经的康县北部和中部地区,当地老百姓也称它为念书,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原生态曲艺。它最早由明末在川陕地区流传的说唱故事演变而来,随着当时茶马贸易的繁盛,商队在带来商品的同时,这些说唱故事亦随之进入甘肃武都、康县等地,逐渐演变为康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康县唱书道白以康县方言为主,句式有七字句、五字句、十字句、莲花落四种,唱词简练易懂,唱腔曲折婉转,悠扬动听。

棒棒鞭

棒棒鞭也叫“霸王鞭”“钱鞭子”,有的地方叫“打花棍儿”“打钱串子”。其表演者人数不等,舞者每人手执一根串着铜钱和铃铛的七彩竹棍,随音乐节拍轻敲肩头、脚尖、手掌、臂腕等部位,队形不断变换,铃铛琅琅作响,歌声欢快悠扬。表演者边舞边唱,观赏者如醉如痴。其唱词和曲调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花儿,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民间歌舞艺术。棒棒鞭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造纸

康县境内林密、竹茂、水丰,造纸原料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造纸传统,手工造纸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康县志》记载:1948年、县内共有造纸户6000多户,年造纸达25000多担。康县土纸生产在最鼎盛时期,从业者人均收入达4个银元。如今,康县北部的许多村庄还在传承着这项古老手艺。据介绍,这里的造纸工序十分复杂,有“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说法。距村子半公里的纸坊沟,是村民们集中造纸的地方。大堡镇李家山手工造纸于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饮食

面茶

面茶是康县北、中部的传统饮食,尤以云台、大堡、大南峪镇、迷坝、三官、城关、王坝、岸门口等乡镇的面茶为佳。面茶是在煨罐内加入冷水,又加入茶叶、盐、花椒、茴香、红葱根等调料烧开,水开后掺搅经炒熟之麦面漫火煮熟,倒入碗中,调以油炒鸡蛋、豆腐丁、核桃仁、油锅渣〔炸去油后所余大肉渣〕、葱花等混合调料,食饮相兼,以饮为主,其味浓香可口,人人喜爱。

黄酒

康县中、北部各乡镇人们普遍煮黄酒。其做法是:将小麦、黄甜糯大穗、高梁等粮食煮熟后,拌上黄酒曲子,装入缸中,用盖子盖好后,再用泥巴密封缸口,待发酵后,将酒醅舀入煨罐或茶壶,加水用文火煮沸,汤色微红或淡黄。用时可只饮黄酒,也可同酒醅共饮食,其味醇香甘美,经常饮用可开胃健脾,强身健体。

豆花面

康县南部乡镇,普遍盛行吃豆花面。即将黄豆磨成豆浆用适量酸菜汤点成豆花,把面片面条下入汤中,即成豆花面。团团豆花飘在上面,如白云朵朵,同时散发着豆类的清香,使人食欲大增。再加入盐、油泼辣椒、嫩绿葱花、香菜等。色形俱佳,其味独特,惬肠上口。贵客登临,多以此相待。豆花面的渊源虽无所考,但历久不衰,至今普遍。

二脑壳酒

康县各乡镇人们多自酿白酒,以康南为多,名曰“玉米酒”。因此酒是纯玉蜀黍酿造,味美香甜,受人喜爱,亲戚朋友聚会,不知不觉就已喝多,眼前出现幻影,看人或物都是两个,故又名“二脑壳”。做法是:将黄甜糯大穗煮熟后拌以酒曲装入缸(天热一周,天冷半月),待发酵后,舀出酒醅置入锅中加水后用缸盆密盖煮沸,其蒸气经瓴子(一种密封铜管)通往套缸(双层缸,缸中盛水)冷却后即是,又曰烤酒。饮时须加热。饭前、饭后均可饮用,是农家待客办酒席的佳品,其酒味清淡,爽口宜人,但有后劲,多亦醉人。酒糟是家畜优质饲料,故农家常年煮制。

粉鱼

玉米棒面、荞麦面干生粉等为原料,现在城市居民也有用小麦面作原料。在沸水中边撒面边搅动,呈粘团状后加入开水稀释搅动再至糊状后,又加开水稀释至熟。有俗语云:“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然后用专用漏子在盛有凉开水的盆子之上过滤成小鱼状,盛在碗里调以醋、盐、油泼辣子或者调以酸菜、油辣子,冷食、热食均可,食之香柔可口,回味无穷。

特产

黑木耳

康县是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黑木耳生产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所产黑木耳朵大肉厚,质地柔软,滑而带爽,品相俱佳。康县黑木耳属毛木耳类,黑木耳,又称“木耳”,按其种类,通常分为“毛木耳”和“光木耳”两大类。因其形态奇妙,风味特别,别名很多。康县黑木耳是从康县天然生长的野生木耳中选育出来的优良菌株,子实体胶质,耳形不规则,多成菊花形,朵大肉厚,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色泽黑褐。康县黑木耳采用段木栽培,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植物胶质、脂肪和多糖胶体,食用时口感柔软、香绵润滑、味道鲜美、细嫩。

花椒

花椒的主要产地在中北部12个乡镇,尤以平洛、豆坪、望关、长坝、太石等乡镇所产质量为佳。品种有“大红袍”和“八月椒’两种,以大红袍为主导产品。因其色泽殷红,质好味正,颗粒肥大,果皮厚嫩而闻名省内外,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16年底花椒累计面积达到29万亩。

核桃

康县是核桃传统产区之一。2007年11月,康县薄皮核桃获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金奖,并被评为“甘肃十大名果”;12月,康县薄皮核桃荣获中国林业国际博览会银奖。2008年9月,“康县香核桃”获中国首届核桃发展大会银奖。2016年底全县核桃累计面积达到610万亩。

板栗

康县素有“万宝山”的美称,自古以来农林业较为发达。这里产出的板栗果大、皮薄,外观呈红色,有光泽,果肉饱满,味甘甜,素有“干果之王”“木本粮食”“铁杆庄稼”之称。康县中南部为板栗的集中产区,康北长坝、巩集、大堡、云台、迷坝等地也散产,年平均产量6000吨左右。经检测每100克板栗中含有蛋白质5.7~10.7%,脂肪2.5~7.5%,淀粉52~61%,还含维生素A、B、B2、C及矿物质钙、磷、钾等,营养价值高。

薇菜

康县薇菜以肥大粗壮,茎条匀称著称。紫萁含有多类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粉等,营养丰富。加工成薇菜干后,呈褐色或棕色弯曲环形,有光泽,富弹性,水浸泡后可恢复原状,脆嫩鲜美,食之可口,是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原地区山珍”。

茶叶

康县南部是我国最北端高海拔优质茶叶培植区。康县茶叶以其色、香、味、形俱佳和纯天然无污染的特性,为茶叶家族中的上等佳品。茶叶外形或扁平挺直或条索细紧,色泽翠绿,滋味醇爽,口感清新,带有栗香。茶多酚、复基酸、 含量较高。长期饮用,可清肝明目,强体减肥,降压益寿,深受饮茶者喜爱。

风景名胜

综述

康县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东西走向的牛头山和万家大梁将全县分割成南、中、北三个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区。因此,康县旅游的最大优势是生态,最大特色是绿色。现已查明全县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达100多处,人文景观50多处。著名的景区景点有:白云山森林公园、阳坝梅园沟、红豆谷、托河龙宫景区、清河原生态风景区等,具体包括:清河、南沟、海棠谷等5大原始森林区,以阳坝镇为代表的万亩茶园风光,有古银杏走廊、瀑布走廊,有多条河谷和深山峡谷,有迷人的地下宫殿、托河龙宫,它既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又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有: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体育健身游、茶园风光游和绿野仙踪游等;正在开发的主要景区景点有:梅园沟自然风景区、托河龙宫景区、红豆谷景区、清河原始森林景区和白云山公园景区等。截止2021年县内已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饭店4家,星级农家乐9家。

主要景点

阳坝AAAA级生态旅游风景区

康县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康县东南部,景区总面积504.93平方公里,包括龙神沟风景区、阳坝茶园风光区、梅园沟风景区、托河白玉洞、太平奇石峡等著名旅游景点。有红豆杉、香樟、白皮松等国列珍稀树种近40种;有金丝猴、金猫、大鲵等国列珍稀动物36种,有自然景观200余处,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景区内大部分为原生态森林。

花桥村景区

花桥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地处省道白望公路沿线,距成武高速望关入口5公里,距陇南市70公里,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花桥村景区是西北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于2016年12月30日正式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岸门口古村康养旅游区

岸门口古村康养旅游区位于康县县城以南8公里处,景区面积2.6平方公里, 因此地房屋多建于河岸,故称之为岸门口。曾为县政府驻地,交通便捷,省道康阳路贯穿全境,是衔接花桥和阳坝国家AAAA级景区的重要驿站。最具代表的景区景点是远近闻名遐迩的朱家沟,朱家沟位于岸门口镇政府河对岸,风景秀美的燕子河畔,属燕子河流域和牛头山系。朱家沟历史悠久,据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于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由四川绵竹县朱家坎迁入,距今550多年的历史。景区内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充沛,pm2.5不高于15微克,年平均温度12度,水质无污染,洁净甘甜,有纯天然的山野菜、野生菌、野生猕猴桃、深山土蜂蜜等养生保健土特产品。

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

王坝生态民俗旅游区位于甘陕交界处的王坝镇,距县城10公里,是川陕入甘的重要通道之一,景区核心面积7.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田园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被誉为“陇上田园、诗画王坝”。景区有中国最美乡村大水沟、何家庄,有湖心岛、十二湾莲花云海、忘忧亭、观景平台、青林沟将军崖、宗教旅游小鸡山等特色景点,有棒棒鞭、康中唱书、羊皮扇鼓舞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河原始森林风景区

清河森林风景区位于陕甘交界处的两河镇境内,总面积近20万亩,是西北原始森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地域之一,属最近新发现的一处生态旅游胜地,以秀、奇、清、峻、险、幽著称。境内千峰叠翠,万岭溢绿,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溪流清澈甘冽,碧潭星罗棋布,有“十瀑百溪千滩”之说。

白云山森林公园

白云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燕子河南岸白云山麓,每逢雨过天晴,有团团白云从山腰徐徐升起,形成“云海仙境”,故名白云山,公园依山而得名。白云山森林公园始建于1984年3月,是一座森林式的公园,主峰海拔高2500米,2003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水洞寺

在今康县大堡镇水洞砭。初建于宋代,明万历间(1573~1620)重修。有四合院,铁佛。四周群山环抱,古树参天,异草奇花,风景幽雅。一座古塔,掩映林中,泉水涌流,浪花朵朵,一座石拱小桥,横卧泉上。1942年,康县县长王德馨在桥身侧题了“古洞流泓”四个大字。吕带林又题诗一首:“玲珑塔影入山深,压倒灵源何处寻,古洞森森疑虎啸,流隐隐泓有龙吟,丹成七月仙人药,曲奏管弦钟子琴;唯爱一湾澄碧水,且邀明月洗尘心。”寺院与古塔均于1958年拆毁,但清泉长流,石桥尚存,古寺遗址今建起一所民办小学,仍是全县名胜之一。

东岳山

东岳山位于康县大堡镇黄山村,是一座风光迷人之山。它像一条巨龙,头南尾北,伸向大堡镇,前有秀水,后有峻岭,它的东侧地势陡峭,漫山遍野的幼柏茁壮成长;南侧山环水抱,藏风聚气;西侧山势平缓,土地肥沃,素有“康北粮仓”的美称;北侧,一道脊形山梁绵延起伏,森林郁郁葱葱,美景如画。元明时期,山上杏树很多,阳春三月,杏花怒放,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人们称此山为“杏花山”。后来,康县大堡镇黄家山的黄姓家族信奉黄飞虎,视黄飞虎为始祖,在山头建起泰山庙,塑黄飞虎神像,就把杏花山改为东岳泰山,俗称“东岳山”。东岳山庙宇始建于清初,属典型的古代建筑,砖墙筒瓦,古香古色,彩绘一新,庙内塑有大小神像二十六尊,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来到东岳山,环顾四周,看那巍巍群山和条条溪流既有“聚合生成”之妙,又有“相得益彰”之趣。寺庙周围的一棵棵古柏,有的高攀入云,有的挺拔俊秀,十分引人注目。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康县,Kang.词都.2023-06-02

甘肃陇南“喊话”浙商山里“拾味”:来陇上江南,我“氧”你.中国新闻网.2023-06-02

康县政府网.客运站.2023-06-02

康县概况.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2

康县简介.陇南信息网.2023-05-23

历史沿革.康县人民政府.2023-06-02

行政区划.康县人民政府.2023-06-02

甘肃省 陇南市 康县 行政区划代码: 621224000000.便民查询网.2023-06-02

康县 - 气象数据 -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网.2023-08-09

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8-10

康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20七人普.红黑统计公报库.2023-05-22

浅说陇南康县方言.江山文学.2023-06-02

康县人民政府.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2

2022年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康县机构邮编.8684邮政编码查询.2023-06-02

康区号查询.天气网电话区号查询.2023-06-02

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探索”的调查与启示.澎湃新闻.2023-08-11

康县工业集中区.甘肃政务服务网.2023-08-11

经济发展.康县人民政府.2023-06-02

康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2023-08-10

康县人民政府.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自然地理.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3

康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 康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道客巴巴.2023-08-10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博雅地名分享网.2023-05-23

康县属于哪个市(陇南市康县有多少个乡镇).环球信息网.2023-08-10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县政府领导.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张书怀杨满红巩克宏唐正林等县领导“七一”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领导之窗.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张书怀、巩克宏、唐正林等县领导看望慰问春节一线值班人员.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0

康县民族组成数据.红黑人口库.2023-08-10

..2023-08-10

甘肃康县:“创城”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增力赋能.甘肃文明网.2023-08-11

奋楫正当时 聚力谋新篇——甘肃省康县强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巡礼.中国网.2023-08-11

康县:“创城”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增力赋能.搜狐网.2023-08-11

康县:“创城”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增力赋能.陇南市人民政府.2023-08-11

2022年康县经济运行情况.陇南市人民政府.2023-08-11

康县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产业 助农增收.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1

甘肃康县: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发展 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动能”.中国网.2023-08-11

陈宇星调度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及经济指标等情况.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1

康县长坝镇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称号.陇南日报.2023-08-11

社会事业.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3

甘肃康县: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康县模式”.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8-11

久久为功磨一剑 贫困山乡绽新颜——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调查与启示.中国甘肃网.2023-08-11

天眼查.天眼查.2023-08-11

康县第一人民医院.微医.2023-08-11

甘肃省康县中医院.医院汇.2023-08-11

2021年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1

康县:创新发展“康县模式”加快建设“五美康县”.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1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康县:交通的华丽蝶变.中国甘肃网.2023-08-11

2022年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康县人民政府.2023-08-11

吸引人们眼球的康县特色文化.搜狐网.2023-08-11

陇南康县茶马古道与民俗文化.中国作家网.2023-08-11

甘肃省陇南地区的茶马古道(三).康县博物馆.2023-08-11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8-11

光阴斑驳谈家院.陇南日报.2023-08-11

康县不可移动文物——谈家大院.康县博物馆.2023-08-11

平洛龙凤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8-11

甘肃康县团庄龙凤桥:西北古廊桥艺术的美丽遗存.甘肃文化产业网.2023-08-11

白马关城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8-11

白马关城址.成都户口网.2023-08-11

黎氏民居.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3-08-11

康县唢呐:陇南大地的深沉心曲.文艺陇原.2023-05-22

康县唢呐源自坊间的天籁之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11

康县唢呐:陇南大地的深沉心曲.每日甘肃.2023-08-11

古老的民间歌舞:陇南羊皮扇鼓.央广网.2023-05-22

康北羊皮鼓扇舞.康县博物馆.2023-08-11

陇南的羊皮扇鼓舞.中国作家网.2023-08-11

民俗文化.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2

燕兆林:记忆里的唱书.中国民主促进会.2023-08-11

康县唱书.U途文化网.2023-08-11

【康县市级非遗】康县唱书.康县博物馆.2023-08-11

甘肃省康县民俗体艺“棒棒鞭”的文化变迁与传承研究.知网空间.2023-08-11

康县非遗——棒棒鞭.搜狐.2023-08-11

甘肃康县造纸工序复杂:72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中国新闻网.2023-05-23

陇南非遗|灿烂民俗文化—手工造纸.腾讯网.2023-08-11

康县土法造纸实现“非遗”保护.康县博物馆.2023-08-11

康县:非遗技艺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甘肃网.2023-08-11

陇南特色名吃——康县面茶.江山文学.2023-05-22

康县黄酒.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2023-05-23

康县美食小吃,舌尖上的康县.博雅特产网.2023-05-23

甘肃美食丨在秦巴山区 探寻最经典的康县味道.中国甘肃网.2023-05-23

康县粉鱼.博雅特产网.2023-05-23

康县黑木耳.特产通.2023-05-23

康县花椒.博雅特产网.2023-05-23

康县核桃.博雅特产网.2023-05-23

陇南康县:板栗飘香话振兴.今日头条.2023-05-23

地方特产.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3

康县薇菜.博雅特产网.2023-05-23

康县茶叶.特产网.2023-05-23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在康县】美丽乡村 康养之城.澎湃新闻.2023-08-11

康县.查字典网.2023-08-11

康县以绿水青山为底色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每日甘肃.2023-08-11

康县:摆脱贫困 走向物阜民丰.澎湃新闻.2023-08-11

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05-23

甘肃4A级景区康县阳坝自然风景区.新浪旅游.2023-08-11

旅游资源.康县人民政府.2023-05-23

当前位置: 首页 > 甘肃 > 陇南市 > 康县旅游景点.第一户外旅游资料网.2023-08-11

康县花桥村景区.第一户外旅游资料网.2023-08-11

正式批准!陇南这2家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搜狐网.2023-08-11

陇南康县2家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网易.2023-08-11

官宣!!!康县这两个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啦!. 康县旅游网.2023-08-11

中国景区.中国景区网.2023-08-11

康县清河原始森林风景区.央广网.2023-05-23

陇南风光|康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神仙”避暑地,堪称旅游界“风油精”!.腾讯网.2023-08-11

清河原始森林.第一户外旅游资料网.2023-08-11

白云山森林公园.南北游.2023-08-11

探索康县.康县旅游官方网站.2023-05-23

康县避暑胜地:“古洞流泓”之大堡水洞寺.中国甘肃网.2023-08-11

康县不可移动文物----东岳山道观.康县博物馆.2023-08-11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05-23

关于2020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的公示.澎湃新闻.2023-05-23

康县入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甘肃日报.2023-05-23

甘肃46地试点!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来啦.澎湃新闻.2023-05-23

康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每日甘肃网.2023-05-23

【甘快看】甘肃:5市州31县市区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甘肃政务新闻.2023-05-23

2022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山东曲阜五莲崂山3地入选.新浪财经.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