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魏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国号“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南阳王元宝炬建立的地方性政权,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史称“西魏”,与北魏的另一分裂政权“东魏”作区分。西魏共经历两代三帝,国二十二年。

北魏末年,大臣宇文泰毒死元修元修,北魏由此分裂成西魏与东魏,元宝炬在以宇文泰为首的诸大臣的支持下建立西魏。此后,宇文泰一直把持西魏朝政,他任用苏绰等人改革,裁汰冗官并设置军屯,改革军事制度,发展社会经济,期间宇文泰率领西魏军与高欢率领的东魏军多次交战,双方的实力相当而互有伤亡。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元宝炬死,皇太子元钦嗣位,是为西魏废帝。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宇文泰派遣大将军尉迟迥攻占南梁的蜀地,次年宇文泰诛杀元钦,并拥立元宝炬的四子拓跋廓为傀儡皇帝,是为西魏恭皇帝,后元廓在宇文泰的胡化运动下改回姓氏拓跋姓,不久宇文泰命于谨率军攻占南朝梁的江陵,并立萧詧为傀儡梁主使其居江陵城东。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其侄宇文护接替掌握西魏政权,次年宇文护强迫拓跋廓禅位于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北周,宇文觉即为北周孝闵帝,至此西魏政权灭亡。

西魏的国境大致包括东至洛阳市以西,西至流沙,北越河套平原,南略至巴蜀、川贵、云南省之地,西魏与东魏在北方对峙时期,社会安定且国力强盛,北方经济逐渐恢复,而且西魏通过历次战争,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国号来源

元修永熙二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中的东和西指的是地理方位,由于“西魏”领地是原北魏洛阳以西,同时其首都长安位于东魏都城邺地的西部,因此为区别占据东方的东魏政权,而称之为西魏,两个政权都在名义上表示自己是北魏的后续正统。

历史沿革

魏末动乱

拓跋宏去世之后,北魏统治阶级日益腐败,致使北魏末年爆发六镇兵起义,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北魏的统治。期间地方豪族尔朱荣因镇压起义有功而崛起,之后通过“河阴之变”削弱北魏皇权并逐渐掌握大权。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年),北魏政府将六镇兵起义为首的各地起义镇压后,用计伏杀掌权的尔朱荣及其党羽,但尔朱集团并未完全消灭,同时该集团专横跋扈致使朝政败坏。永熙二年(533年)正月,出身怀朔镇的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集团彻底剪除孝明皇后,并将之前拥立的拓跋宏之孙、元修元修视为傀儡,孝武帝元修为对抗高欢集团而提拔和拉拢贺拔岳贺拔胜兄弟。次年侯莫陈悦暗中倒向高欢并诱杀贺拔岳,贺拔岳旧部推举武川镇出身的鲜卑族宇文泰继任军主,宇文泰集团诛杀侯莫陈悦后获得孝武帝元修的青睐。

西入长安

永熙三年(534年)五月,北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不睦而诈称率军讨伐,同年七月他率领十万大军屯驻河桥,并以斛斯椿为前驱大都督于邙山之北列阵,但北魏军被高欢军击败。为躲避高欢的追击,元修带领南阳王元宝炬、元亶元湛及五千骑兵西迁长安投靠宇文泰,并任命宇文泰为大将军、武威郡刺史兼尚书令。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欢拥立元善见称帝即孝静帝,并将首都迁至邺(今临漳县西南邺镇),是为东魏。同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毒杀元修元修,并于次年正月扶持南阳王元宝炬即位,是为西魏文帝,同时建都长安并改元大统,宇文泰被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至此北魏王朝灭亡,东西魏对峙局面开始。大统元年(535年)三月,宇文泰向文帝元宝炬上书二十四条新制,力主用苏绰等人才并推行新政,主要市裁汰冗官和设置屯田以资军用。

交战东魏

潼关之战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春正月,宇文泰遣李虎等率军攻取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并迫使曹泥投降西魏,宇文泰因此进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行台、安定公,同年东魏高欢遭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大都督窦泰、泰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宇文泰率军屯驻霸上(今西安市以东)以防御长安,司马子如与韩轨夜渡蒲坂津(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并攻入华州城(今华州区),被华州刺史王罴率军击退,之后东魏忙于抗击南梁,而西魏宇文泰起用苏绰等人推行改革,两军暂时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但双方都互相声讨指责对方。西魏大统二年(536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一万骑兵突袭西魏北方重镇夏州(今靖边县东北白城子),擒拿刺史并徙五千户而归,之后西魏灵州刺史曹泥等人又叛降东魏,宇文泰部将率军围灵州城,高欢命阿至罗率三万骑径度灵州,绕至西魏军后缴获十匹战马并逼退西魏军,此战西魏的军队遭受重创。

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欢趁西魏渭河平原饥荒严重之际率军讨伐西魏,他派遣司徒高昂商洛市(治今陕西省商县),大都督窦泰率军攻潼关县。次年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屯军蒲坂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在黄河上造三座浮桥以准备渡河西攻,而西魏丞相宇文泰则驻军广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东北),宇文泰意图出其不意偷袭东魏营寨,该策略获得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达奚武的赞同,但宇文泰返回长安后发现诸将意见不一,于是他在直事郎中宇文深的建议下扬言欲保陇右,而亲率大军偃旗息鼓直奔小关。窦泰获悉后仓促从风陵渡渡河,宇文泰在马牧泽伏击窦泰并大破东魏军,高欢因黄河冰薄而不能救援,只得撤浮桥退兵。南线的东魏军在高昂的率领下节节胜利,但获悉高欢退兵后高敖曹也退出洛阳市(治所在今洛南县)。

沙苑之战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 正月,潼关县之成结束后东、西魏双方进入暂时休整阶段,同年秋七月,西魏征兵会合于咸阳市,之后西魏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宇文泰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等十二将东伐,宇文泰率军至潼关誓师,之后他派遣于谨为先锋并一路攻至弘农(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魏军诸将冒雨攻城并斩杀守城将领李裔,俘其兵八千,贺拔胜追击擒获逃走的东魏将领高干并送至长安,不久宜阳县、邵郡等地豪杰各率所部来降。同年九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十万军队自壶口瀑布趋蒲津,又派遣大将高昂率兵三万出河南。宇文泰占领弘农后,利用弘农城里东魏原有的存粮解决军粮问题,他听闻高欢准备渡黄河西攻而引兵入关,于是高敖曹就趁机围攻弘农,高欢拒绝右长史薛淑、侯景的建议自蒲津渡过黄河。

华州刺史王罴收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命令加强防守,高欢至冯(今大荔县)城下劝降王不成,于是渡过清洛而屯军许原(洛水之南)西。宇文泰至渭南市泰召集诸将商议,决定在渭河上造浮桥,轻骑渡渭,重自渭南夹渭而西,之后宇文泰率军赶至沙苑(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宇文深建议派遣三名骑兵穿上东魏军服并夜探其军营。候骑报告宇文泰后,宇文泰派遣赵贵李弼在渭水东西的苇中设伏,东魏军赶到后高欢命令部将彭乐进击,埋伏的西魏军从苇中奋起,李弼率铁骑横击而击败东魏兵,彭乐被西魏兵刺伤,高欢在大将斛律金的建议下逃离。高欢跨章驼趁夜渡黄河,此战东魏军丧失八万甲士,西魏军缴获仗十八万件,宇文泰追高欢至黄河边,选留精壮甲士二万余人,其余全部放回,之后宇文泰还军渭南市(今陕西渭南市)并要求每人植柳一株以纪念胜利。高昂获悉东魏军败而从弘农撤围、退保洛阳市

河桥之战

沙苑之战结束后,宇文泰率领西魏军向东将势力扩展到洛阳附近。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十一月,西魏大将韦孝宽攻战东魏河南省(治今河南汝南),东魏高欢为应对西魏的步步紧逼,于次年二月派遣都督贺拔仁进攻西魏南汾州、大行台侯景等练兵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以备收复河南诸州。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七月二十五日,双方在洛阳周围展开激战,东魏侯景、司徒高敖曹在金围攻西魏将领独孤信元宝炬元宝炬将赴洛阳拜拓跋宏以后诸帝陵,获悉独孤信告急便和宇文泰前来援救,命周惠达辅太子元钦留守首都长安,大都督厍狄干李弼达奚武诸将率千骑为前驱先锋。八月初三,宇文泰率军至谷城县(今新安县东),侯景等整阵备战,莫多娄贷文不听侯景劝告而率所部攻击西魏军前锋,被李弼、达奚武斩杀。侯景等听闻宇文泰进军至藻水东而从金墉撤去,后宇文泰轻骑追侯景至黄河边。

侯景布阵北据河桥(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因河上搭浮桥而得名)以保退路,宇文泰下令与东魏军决战,期间因马中流矢而坠地,都督李穆将马交由宇文泰而逃回军营,西魏大军赶到之际击败东魏兵。高昂由于建旗盖临阵,因而受到西魏军队的合击,导致东魏全军覆没。高敖曹单骑走投河桥南岸的河阳南城,守将高永乐因与高敖曹有怨而闭门不受,西魏兵追至将伏在桥下的高敖曹斩杀,此外西魏军还杀东魏大将宋显等人,俘虏一万五千甲士,东魏诸军仓皇北渡河桥,西魏军畏惧将领万俟洛而不敢过河桥。此战中西魏军的独孤信李远赵贵李虎等将战斗失利而撤退,于是宇文泰烧营西归,命长孙子彦守金墉。元宝炬逃至弘农后被城中的东魏降卒拒之门外,宇文泰攻占弘农后诛杀数百人,后宇文泰留王思政镇守弘农而自己率军西退。高欢太原市率七千骑至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听闻西魏军已败退,于是渡河后遣别将追西魏师至县,后又攻打金墉并在城陷后,将其烧毁而班师。

邙山之战

河桥之战后,宇文泰屯驻华州(今华州区)并派遣使者归还东魏高昂窦泰莫多娄贷文的首级。西魏大统四年(538年)十二月,西魏将领是云宝袭击洛阳市并赶走东魏刺史王元轨;西魏将领韦孝宽用计袭擒段琛、牛道恒,进据崤山山脉渑池县,而王思政请求从弘农徙至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镇守,宇文泰上书请封王思政为都督汾、晋、太原市诸军事和并州刺史,实际承担西魏前线的总指挥。西魏大统八年(542年)八月,高欢率军从汾、州出发攻打西魏,宇文泰命王思政坚守玉壁以断其道,高欢连续九昼夜围攻玉壁未克,又因士卒饥冻多亡而班师。同年十二月,元宝炬丞相宇文泰陈兵华阴市(今属陕西省)以备东进。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二月,东魏虎牢守将高仲密叛降西魏,宇文泰立即率诸军东进以响应仲密,同时派遣李远为先锋至洛阳市于谨攻克柏谷(今河南灵宝西南)后又围攻河桥南城。高欢为对抗西魏军而亲率大军十万至黄河北岸,宇文泰退军(源出河南洛阳市西北,流经洛阳旧县城东入南洛河)上并纵火船烧河桥,但被东魏大将斛律金和将领张亮阻截。高欢渡过黄河、屯据中山(今河南洛阳北)为阵以待西魏军,宇文泰意图乘夜登上邙山袭击高欢军营,高欢坚阵不动以待西魏军疲渴后决战。次日黎明东、西魏两军相遇,东魏大将彭乐率数千精骑驰入泰军,俘虏西魏临王柬、蜀郡王荣宗、江夏王异、钜鹿王阐等督将僚佐四十八人,诸将乘胜奋击大破西魏军,斩首三万余级。

第二天,西魏主帅宇文泰为中军,赵贵为左军,若干惠等为右军,中、右军合击大破东魏军,高欢坐骑丢失而接受将领赫连阳顺的坐骑,高欢率领步骑七人上马逃奔,其亲信都督尉兴庆为阻截西魏追兵而战死,宇文泰命大都督贺拔胜率三千人猛追高欢。贺拔胜高欢数里,即将接近之时流矢射中其坐骑,致使高欢乘机逃走;西魏另一员猛将耿令贵独自冲入敌阵,砍伤无数东魏军士卒,同时左军赵贵等五将战败,宇文泰与东魏兵交锋再拜,西魏军在黄昏之际溃退,独孤信于谨收集散卒自后抵御东魏追兵,若干惠击退追兵后当夜建旗鸣角,高欢疑有伏兵而停止追击,宇文泰遂入关屯驻滑上。高欢军进至陕(今河南陕县),宇文泰派遣达奚武等阻截,高欢命刘丰生率数千骑追宇文泰,自己率大军东归。邙山之战后东魏和西魏两败俱伤,至此开始两国对峙的局面。

玉壁之战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八月,西魏并州刺史王思政改任荆州刺史,王思政推荐晋州刺史韦孝宽代替自己镇守玉壁,而此时东魏丞相高欢邺城遗址奔赴太原市,集中主力准备战西魏。同年九月至十月,高欢率十余万大军昼夜不息围攻玉壁,但西魏军在韦孝宽的带领下坚壁不出并顽强抵抗。韦孝宽下令汲取汾河以补给玉璧城中的水源,而高欢则于汾水上游阻断河道,并又于城南造土山意图乘高入城,于是韦孝宽用木头架高城上原有二楼,以抗御土山上的东魏军。高欢见势不妙而下令开凿十条地道,又用术士李业兴“孤虚法”聚攻北面,韦孝宽则命士卒掘长堑并屯居堑上,又于堑外积柴贮火,东魏军进入地道之后或被擒杀或被火攻。之后高欢先后使用攻车撞城、用松薪和麻骨等易燃物灌油加火焚烧等方法,基本都被韦孝宽击退。高欢只得派遣仓曹参军祖珽劝降韦孝宽,祖又射书城中,云“能斩城主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赏帛万匹”,而韦孝宽手题书背,返射城外并云“能斩高欢者准此”。后高欢将韦孝宽的侄子韦迁锁至城下,韦孝宽不顾其侄子生死而坚守城池,致使东魏军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也未能攻下玉壁,最后高欢染病而于十一月撤围班师。

伐蜀灭梁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即位,高澄因与侯景不和而意图夺其兵权,侯景带着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西魏宇文泰虽接纳侯景但对其谨慎防范,他分派大军先后接收侯景所占土地,同时示意侯景交出军队并入朝长安,侯景因处境不顺而转投南梁。次年侯景占据寿阳(今属安徽省)发动叛乱,攻陷南梁的首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并饿死萧衍,之后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湘东王萧绎、岳阳王萧詧、武陵王萧纪等人为争夺帝位相互残杀,宇文泰率领西魏军趁机抢占土地,夺得汉东、益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元宝炬元宝炬驾崩,皇太子元钦嗣位,是为西魏废帝,宇文泰“以冢宰总百”。同年十月宇文泰遣大将军王雄子午峪,伐上津、魏兴,大将军达奚武出散关攻打汉中市(今陕西省汉中市)。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春,侯景败亡,萧衍第七子萧绎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称帝,是为梁元帝,同时王雄平定上津、魏兴并以其地置东梁州,而达奚武围南郑月余,梁州刺史萧脩以州降,次年东梁州百姓叛乱被平定之后,宇文泰迁其豪帅于雍州。废帝二年(553年)三月,梁元帝请求西魏讨伐武陵王萧纪,西魏驸马都尉、大将军尉迟迥建议宇文泰趁萧纪后方空虚而攻取蜀地,于是宇文泰命尉迟迥率一万二千甲士和一万骑兵出散关伐蜀。萧纪获悉西魏兵入蜀,遣前梁州刺史谯淹还军救蜀,此时原萧纪部将纷纷倒戈投降西魏,尉迟迥很快进围成都市并击退谯淹的援军,之后武陵王萧纪被萧绎的部将樊猛诛杀,太子圆照兄弟三人被绑送江陵。西魏大将尉迟迥围攻成都五十天后,守城的梁永丰侯萧伪战败投降,西魏封尉迟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蜀川迅速得以安定。同年十一月,宇文泰平定皇室成员、尚书元烈的叛乱。

拓跋廓元年(554年)正月,废帝元钦遇害驾崩,元廓被宇文泰立为傀儡皇帝并改名拓跋廓,即西魏恭帝。同年十月宇文泰派遣柱国大将军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率兵五万,从京师长安出发南伐江陵。萧绎听闻魏兵将至便召集群臣谋议,之后梁元帝派人去建康征王僧辩为大都督、荆州刺史,命陈霸先徙镇扬州市,制止郢州(治今湖北武昌)刺史陆法和来援。十一月,梁元帝在江陵县外城的津阳门外举行阅兵式 ,此时宇文护、杨忠率领西魏骑兵袭占江津(今沙市区东南),之后西魏军很快包围江陵并全面攻城,南梁主将胡僧祐中箭身亡,梁军叛军开西门放入西魏军。元帝与太子、王褒等人退保内城,并令侄子大封、大圆(简文帝之子)到于谨军营求和。西魏军攻陷江陵后,元帝入东阁竹殿并命高善宝焚毁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焚被左右劝阻后又以宝剑砍柱令折,最终元帝在王褒的建议下出东门向于谨投降,后于十二月被西魏杀死,于谨等人俘虏南梁的百官百姓而归。西魏占领襄阳市后立萧詧为傀儡梁主,居江陵城东;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另于丹阳(今南京附近)立萧绎第九子萧方智为梁王。

西魏灭亡

拓跋廓三年(556年)三月,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觉以嫡子被其立为世子,同年十月,宇文泰去世后由宇文觉嗣位为太师、大冢宰,宇文护开始辅佐15岁的宇文觉承袭父位。同年十二月,西魏恭帝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 西魏恭帝四年(557年)正月,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把皇位禅让给宇文觉,宇文觉即位称帝受禅位,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至此西魏王朝正式灭亡。

疆域与人口

西魏自从北魏分裂至被北周取代,其疆域领土总体范围没有大的变化,西魏的国境大致包括东至洛阳市以西,西至流沙,北越河套平原,南略至巴蜀、川贵、云南省之地,辖区范围内包括晋昌郡、敦煌郡张掖郡酒泉郡、玉门郡、武威郡五原郡高平郡、化政郡、义川郡等郡,以及长安、瓜州、西凉州、凉州、灵州、夏州、州、河州、绥州、东夏州、会州、原州区西安州、渭州、天水市、岷州、泰州、益州、雍州、洛州、荆州、南岐州、义州、潼关县等城市,直到废帝二年(553年),西魏又将成都市、巴西等地纳入版图。关于西魏政权的人口数量,《西魏书》《魏书》《周书》等史料记载不详,但学者王育民据东、西魏境内在籍户口在太康年间的比例推算,西魏大统(534-550年)后期全国大约有65,9229户,而学者冻国栋认为西魏当有84,5922户,综合杜佑通典》和《魏书》的记载,在西魏范围内的编户齐民大概有137,0292户,直到北周大象年间有户350余万。

政治

官制改革

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后推行改革,他虽出身鲜卑族宇文部,重用出身汉族的武功(今武功县)人苏绰改革官制,苏绰依照汉人传统于大统元年(535年)三月颁布二十四条新制,同年十一月又颁布十二条新制,共三十六条统称为“中兴永式”,大统七年(541年)九月,苏绰把汉族封建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讼狱、均赋役”,推行汉化政治。他以汉人苏绰提出的六条诏书为基本的改革方针,严禁贪污,裁撤诸多冗余官员并惩治官员贪污。西魏政权不仅定期考核和培训官员,还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此外在宇文泰的主持下西魏的官制发生变革,苏绰、卢辩摒除魏晋以来的官职名号,依据《周官》制定新官制设立六官,比如宇文泰为太师、大冢宰,李弼为太傅、大司徒,赵贵为太保、礼部尚书,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乔允升侯莫陈崇司空等,但地方官职仍按照秦汉旧法而不变。在官制改革前,宇文泰又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即将官吏的等级分为十八命,相当于九品中正制的十八品,不过品以正一品为最高官,命以正九命为最高官。官高者命数多,如柱国大将军为正九命,骠骑、车骑大将军为九命。命实际上就是品,同时宇文泰在改革官制之际,将地方官吏任免之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选贤举能

西魏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只要德才兼备。苏绰建议宇文泰反对士族地主世代为官,同时强烈反对资荫门选,他认为选择官员或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论才能和德行。他看重以德行和才能去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为官,如果有才华却为人奸诈狡猾,则会扰乱为官秩序,破坏为官之道。因此在选官方面,更要注重个人的德行。苏绰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和发展“以德用人”的原则为民选官。宇文泰和苏绰的选官思想体现出打破门阀传统的新精神,保证西魏吏治较为清明,也为大批汉族士人进入西魏政权开辟道路。宇文泰奉行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原则,要求各级官吏用儒家道德规范修身养性,用孝悌、仁义等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约束民众以稳定统治秩序。

经济

农业

宇文泰在西魏时期的经济改革促使国力强盛,其中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包括设置屯田、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奖励耕植、开通旧路等,首先恢复北魏均田制并将土地和农民重新组合,同时重新规定服役年龄、时间、人数,服役年龄改为十八岁;服役时间则根据年成丰歉而定,丰年不超过一月,中年不超过二旬,下年不超过十天;每户农家服役者限于一人,以避免妨碍农业生产。同时宇文泰还颁行户籍制度和计帐制度,即预定次年徭役概数的计帐之法,并规定绢以四十尺为一匹。此外西魏明确规定地方官吏在发展生产方面的职责,地方官员到立春督促百姓从事农桑,并处罚不事生产的农民。在兴修水利方面,宇文泰曾于大统年间派遣贺兰祥在泾渭流域修建富平渠,以引北洛河灌溉农田,他还下令开凿白渠以灌溉农田。除修建水利工程、劝课农桑和恢复均田之外,宇文泰还派遣侍中崔猷等五人开通梁州至汉中的旧路,之后又命其开通回车路以加强汉中市渭河平原的联系。

赋役

西魏初年,苏绰曾在《六条诏书》指明到均平赋役,杜绝出现避开富强豪族而只征收贫困民众的赋役,反对让贫弱之人徭役过重或远戍边疆,而富强之人就近防守或轻徭薄赋,此外西魏还出现以庸代役的做法,即出钱来代替服徭役,富者可用钱来代替力役。西魏大统年间裴侠担任河北太守,他规定当地郡守可以役使渔猎夫各三十人,并使其担任“丁庸”或“庸直”为政府买卖马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促使西魏国家马匹数量增多,以庸代役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西魏的手工业自社会安定之后也逐渐发展繁荣,促使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西魏政府在“冬官”之下设有工部、匠师、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织等大小50多个部门,在北魏手工业部门的基础上细化分工,部分官手工场规模巨大,比如西魏大臣薛善奉命于夏阳诸山设置冶铁机构并担任冶监,每月要雇佣仆役八千人以营造军器”,此外部分工艺品的制作水平高超,元宝炬元宝炬也铸造过“仙人”、“水芝”两个欹器,其中一个是二仙人共持一钵,器形似而方,精巧绝伦。

商业

西魏时期的货币体系比较混乱,西魏文帝虽然在大统时期铸造官方的“大统五铢”钱,但民间私铸和杂伪钱仍然屡禁不止,不过西魏的商业市场未被货币扰乱。西魏中期以后,政府将渭河平原通往汉中市和巴蜀的通道修复,又与西域大规模通商致使市场繁荣,地方官员大多也参与市场经营以扩大资产,普通百姓阶层中也有诸富商大贾,比如有携带二十斤黄金进入长安交易的商人。此外在与西域通商过程中,部分地方官员积极以商扶贫,发展地区经济,比如韩褒担任西凉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以西)刺史之际,下令财薄之民先与西域商人交易,获得丰厚利润之后再与富人贸易,以此改变州内贫富不均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现实。

法律

西魏的法律严禁苛暴并且不包庇富贵豪强,贵族和官吏犯法和庶民同罪,比如宇文泰的内兄王世超担任秦州刺史时,由于在州县里飞扬跋扈而最终被宇文泰赐死;大将军郑伟不遵法度而被元宝炬元宝炬革职查办。此外西魏法律又要求审理案件的官员谨慎处罚,尽量减少冤假错案和残酷的刑罚,比如大统十三年(552年),西魏文帝元宝炬下令废除流传已久的宫刑。

军事

西魏府兵制的创建是宇文泰在军事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在元修投奔宇文泰之前,宇文泰创建“十二军”并任命赵贵李弼等人为各军将领。宇文泰仿照鲜卑拓跋早期部落的兵制创建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以八位鲜、汉将领统帅为八柱国统领全部军队,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挂名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一个柱国就相当于一个部落酋长,柱国之下设十二大将军,各统两个开府各有一军,所统领军人亦改从其姓。府兵制建立初期以鲜卑兵为主导力量,因而西魏军队具有较为明显的鲜卑色彩,直至大统九年(548年),西魏军在邙山之战中被东魏击败其伤亡惨重,由于关陇地区的鲜卑族有限,宇文泰为扩充兵源而收纳汉人豪强武装充实军队,编入府兵的民众免除赋税,接受军事训练并应召出征。西魏创建的府兵制属于兵农分离,十五日上则门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而无他赋役。学者何兹全认为西魏府兵制有如一个部落利于兵士之间团结,因而增强战斗力并逐渐超过东魏。自大统十六年(550 年)东伐以后,宇文泰在重要战事的安排上往往派遣的是大将军一级为主帅的将领,如尉迟迥王雄达奚武杨忠等,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

文化

重视儒学

西魏十分重视儒学和汉文化,宇文泰非常推崇经学经术,并寻找上古佚失的文言文,废除魏晋的旧制度,恢复周公的优秀典章。宇文家族也很重视学校教育方面,西魏在东馆办学以教授知识给子弟,并且由樊深担任国子博士,宇文泰让乐逊在学东馆内,传授儒学知识给诸位弟子。不仅西魏统治者喜好汉文化,而且朝廷上下都流行学习汉文化,比如宇文贵很喜欢阅读《孝经》,他认为人要立身先读好《孝经》。西魏开国功臣斛斯椿的儿子斛斯征自幼聪明伶俐,五岁时候就能诵读《孝经》《周易》等书籍,长大后阅读更多书籍,特别精通《三礼》和音律。此外宇文泰在京师长安设立国子学,拜儒学大师卢诞为国子祭酒,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观念的人士参政,还根据先秦典籍《尚书》中的《明大诰》一文的格式,制定《大》于大统十一年(545)宣示群臣,规定依此体著文章以图矫正浮华文风。由此西魏政权通过推行儒家学说来摒弃鲜卑族的落后习俗、空谈玄理的腐朽思想。

赐臣胡姓

西魏统治者虽然推行汉化但也实行鲜卑化政策,由于西魏上层集团以胡人为主体,统治者的汉化改革不如拓跋宏般过于激化,因此西魏的胡化现象依旧严重,比如流行穿胡衣、讲胡话乃至给大臣赐胡姓。宇文泰下令在北魏太和年间改汉姓的胡人全部恢复鲜卑姓,同时以奖励的形式给汉族赐胡姓,并且赐姓政策运用到军队中。学者王仲荦认为凡是关陇将领,率领他们的乡兵加入府兵帅部时,大都赐以鲜卑复姓,士卒也以统将的鲜卑赐姓作为姓氏,使鲜卑化的军队虽有关陇豪右新的成分参加,但是无法从他们的姓氏上辨别出他们民族差异来。西魏统治者大部分时候选择开国或有功之臣,而且还分为宇文姓与非宇文氏,比如令狐整率乡亲二千人随军征战,而被宇文泰赐姓宇文氏并赐名整,又比如西魏大将军杨忠在西魏每次的征战中都屡建战功,在拓跋廓初年赐姓普六如氏。西魏赐胡姓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军队战斗力的上升、政权的稳固。

推崇佛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至北魏后期统治者更加崇信佛教,大修寺院,北魏散文家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提到洛阳佛教的昌盛。西魏的统治者延续北魏的传统,元宝炬不但经常诵《法华经》,还在长安修建般若寺。西魏时期全国共有佛寺超过一万所,僧尼超过一百万,而且寺院还控制大量的土地,成为和政府争夺人口的一支重要力量。宇文邕时,抑制佛教,捣毁佛像,强迫僧侣还俗,对西魏佛教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艺术

敦煌壁画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建于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期间,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敦煌石窟中内容最丰富的早期洞窟之一,建造于西魏大统四至五年(538-539年),此窟绘塑题材主要来自《大般涅经》和《法华经》,这两部佛典是北朝后期涅槃学重要典籍,壁画中禅修僧人、西壁禅僧塑像、南北壁八个禅窟,都是围绕禅修活动设计,证明该窟是典型的僧用洞窟,代表北魏末期西魏初期宗教艺术最高水平,施工者非普通工匠而接近职业画家。

西魏第285窟的窟顶壁画中有开明、飞廉、羽人、乌获、电、雷神、风神等仙灵形象与力士、飞天共赴此佛教四大石窟盛宴,以及窟顶东坡的伏羲女娲形象,东坡壁画大致可以分为3层,最底层分别是两只身型相近的天鹅、开明、二力士、乌获(风伯)和飞天;中层画飞廉;上层的伏羲、女娲分别立于二力士奉持的莲花摩尼珠两侧。伏羲在左,双手举于头顶,左手持墨斗,右手持矩;女娲在右,双手持规高举头顶。二者皆穿宽袖汉服,肩上的飞带相较于东汉时期成都市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砖中的形象,更加具有莫高窟壁画的本土特色。

麦积山石窟

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西魏第285窟外,西魏的洞窟艺术还存在于甘肃的麦积山石窟,西魏政权曾在麦积山崖体的东崖中区开凿麦积山石窟第44窟,洞窟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四角攒尖顶,窟前部塌。该石窟高2.40米、宽3.10米、残进深1米;正壁开一圆拱形浅,龛高1.46米、宽1.26米、深0.48米;现存造像4身,正壁龛内一身坐佛,龛外两侧各一身胁侍菩萨,左壁一身弟子;壁画约0.6平方米,绘天人像。第44窟是西魏时期麦积山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正壁佛像旋涡纹高肉髻,五官秀美,两颊丰润。佛衣厚重,袈裟下摆分两瓣下垂,衣纹线条简练流畅,显示出自然的韵律感,此类风格的造像深受西魏都城长安佛教艺术的影响。另外麦积山第43窟寂陵,是西魏文皇后乙弗皇后埋之所。

民族

西魏时期的边地官员广布信义,对少数民族以诚相待,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少数民族,比如辛昂在元钦时任龙州长史、领龙安郡事,由于当地旧俗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于是辛昂在当地推行诚信仁义政策,妥善处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当地社会稳定和谐。同时还有教化少数民族以改革羌胡之俗,比如韩褒大统十二年(546年)调任西凉州刺史,通过合理方式改变当地贫富差距大和富人欺贫的陋习,此外西魏大臣泉企之子泉仲遵瓜州县刺史韦瑱都以清廉简约的态度处理与蛮夷的关系。除了施以信义、加以抚慰、改革陋俗等措施外,西魏对北边少数民族柔然和突厥也采取和亲政策。大统初期元宝炬以宗室元翌女嫁柔然主阿那瓌弟塔寒,后迎娶阿那瑰之女蠕蠕公主为皇后以结好柔然;大统十一年(545年),宇文泰派使者前往突厥并与之建立起联系。大统十七年(551年),文帝之弟元钦长乐公主嫁给突厥主阿史那土门,突厥也经常派使者访问西魏,突厥在元钦统治时期向西魏献马五万匹。西魏对北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促进了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帝王世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