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水獭亚科

水獭亚科

水獭[tǎ]亚科(粉黛:Lutrinae,英文名:Otters),截至2019年,水獭亚科动物全球现存7属13种,它们适应半水生生活。其中,中国有3属:小爪水獭属(Aonyx)、水獭属(Lutra)、江獭(Lutrogale),下属物种分别是欧亚水獭(Eurasian Otter Lutra lutra)、亚洲小爪水獭(Asian Small-clawed Otter Aonyx cinereus)和江獭(Smooth-coated Otter Lutrogale perspicillata)。水獭亚科在除澳大利亚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都有分布。它们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地区日本东北地区各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的部分地区的水獭属亚种。2015年,水獭亚科已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1年,中国的3种水獭,即是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江獭,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水獭亚科的头宽扁;面颊触须明显地长而硬;鼻垫背面外观似W形;鼻吻部短而钝;上颌后臼齿相对较大;身体纤细,长而呈圆柱形;脖子强壮;腿短;尾巴长而扁平,肌肉发达,覆有毛;指有蹼足;爪较发达;毛皮丰厚、光滑且防水,呈深浅不一的棕色,下侧比上半身浅;体形较大,体长在2到5.9英尺(0.6到1.8米)之间,体重约为2.2到99磅(1到45公斤)。

水獭亚科可以在淡水河流、红树林沼泽和近海生存。它们中的大多数物种栖息在河流、湖泊和湿地等淡水中,只有智利水獭海獭生活在咸水中。而海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洋中。淡水水獭通常以鱼类(主要猎物)、螃蟹、青口贝、小龙虾、青蛙和乌龟为食;海獭则食用海胆、螃蟹、丽文蛤、鲍鱼和其他带壳动物。雌獭在大约两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雄獭则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成熟。其交配行为具有攻击性,交配后,大约经过60到86天的妊娠期,雌獭一胎能产下大约1到6只幼獭。

历史起源

鼬獾(Melogale)可能是水獭亚科和鼬亚科的祖先(Bryant et al. 1993)。

分类命名

水獭“otter”一词源于古英语单词otor或oter,它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单词wódr̥(也是英语单词H₂O的起源)。

截至2019年,水獭亚科动物全球现存7属13种,它们适应半水生生活,13种水獭是鼬科中真正的水生种类。其中,中国有3属:小爪水獭属(Aonyx)、水獭属(Lutra)、江獭(Lutrogale),下属物种分别是欧亚水獭(Eurasian Otter Lutra lutra)、亚洲小爪水獭(Asian Small-clawed Otter Aonyx cinereus)和江獭(Smooth-coated Otter Lutrogale perspicillata)。

水獭亚科动物7属13种如下:

形态特征

头部

水獭亚科的头宽扁;颅骨颧弓板较狭窄;脑颅部较长,人字嵴不明显;颅骨显著地扁平;眶后区非常窄,听泡腔不向外分开;面颊触须明显地长而硬;鼻垫背面外观似W形;鼻吻部短而钝;鼻孔和耳内有瓣膜,在水下时瓣膜关闭;后腭孔位于上颌骨与上腭骨缝之前;上颌后臼齿相对较大,P4巨大,M1近乎与P4等大,呈矩形。

躯干

水獭亚科的身体纤细,长而呈圆柱形;脖子强壮;腿短;尾巴长而扁平,肌肉发达,覆有毛,有助于它们在水中轻松前进;足比上肢宽,指有蹼足,使它们能够适应在半水生的生活;该科大多数物种的脚上都有锋利的爪子,爪较发达,中趾爪长5-7毫米。

皮毛

水獭亚科的毛皮丰厚、光滑且防水,身体上覆盖着柔软的绝缘底毛,上面有长长的护毛,提供浮力,适于游泳。皮毛呈深浅不一的棕色,下侧比上半身浅。其中,体背毛咖啡褐色,少数为黑褐色。喉部无白色斑块,只稍显白色。腹部针毛灰褐色,绒毛咖啡色。

体尺

水獭亚科体形较大,体长在2到5.9英尺(0.6到1.8米)之间,体重约为2.2到99磅(1到45公斤)。其中,最大的物种是巨獭,身长约6英尺,重达71磅(32公斤)。相比之下,最小的物种亚洲小爪水獭的体重约为28.6至37.6英寸(730至960毫米),最大体重为7.7磅(3.5公斤)。成年海獭是所有物种中最重的,体重在30到100磅(14到45公斤)之间。

粪便

水獭亚科的粪便具有独特的特征,被称为“spraints”(水獭粪迹),其粪便气味可能类似于新鲜割下的干草,有时类似于腐烂的鱼。

分布范围

水獭亚科在除澳大利亚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都有分布。该亚科下属13个物种中,只有智利水獭(marine)和海獭(sea otters)分布在太平洋上。它们主要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地区日本东北地区各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的部分地区的水獭属亚种

栖息环境

水獭亚科可以在淡水河流、红树林沼泽和近海生存。它们中的大多数物种栖息在河流、湖泊和湿地等淡水中,只有智利水獭和海獭生活在咸水中。它们通常喜欢生活在水源旁边。其中,河獭大部分时间都在陆地上,冒险进入水域只是为了旅行或狩猎。而海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洋中。

生活习性

食性

淡水水獭通常以鱼类(主要猎物)、螃蟹、青口贝、小龙虾、青蛙和乌龟为食,它们也吃小型哺乳动物,如麝鼠,以及水禽,如水鸡和鸥。特别是河獭,它们以多种鱼类为食,如泥鳅、刺鱼、鲤鱼和清道夫;海獭则食用海胆、螃蟹、丽文蛤、鲍鱼和其他带壳动物,此外,海獭也以虾为食。

它们是活跃的猎手,在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河床中寻找猎物并追逐它们,尤其是用它们的爪子。大多数水獭每天平均狩猎三到五个小时,而哺乳期的母獭可能会觅食大约八个小时。在收集猎物后,海獭会在腹部用石头将它们敲开,以便食用。

长居冷水的水獭亚科物种具有非常高的新陈代谢率来保持自身的温暖,为了补偿冷水中的快速热量损失,它们会消耗大量食物。例如,欧亚水獭每天吃掉大约占其体重15%的食物,而海獭需要占其体重20%到25%的食物来维持其能量水平。

性格

水獭亚科以其顽皮的天性而闻名,它们非常爱玩,会进行某些活动,比如制作水滑梯并在上面滑行,也玩弄小石头。

社会性

水獭亚科下属物种欧亚水獭是难以捉摸且独居的,而巨獭则生活在紧密联系的家庭群体中,群体由4到8个个体组成。这些群体被称为“家族”或“一窝”。尽管它们通常独居,但也会形成大型群体,创造约1000只獭筏(rafts)或獭群(pods),它们通过前肢相握,漂浮在海藻林附近。例如,曾在阿拉斯加州海岸发现多达2000只海獭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大型社会群体。

生长繁殖

根据水獭亚科物种的不同,繁殖季节也不同。例如,海獭是全年繁殖的,而北美河獭、斑颈水獭、光滑水獭和海獭主要在冬季和春季繁殖,英国欧亚水獭全年也进行繁殖。大多数河獭和海獭是一夫一妻制,终生交配,而海獭雄性可能会在一个繁殖季节与多个雌性交配。

水獭亚科的雌獭在大约两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雄獭则需要大约三年时间成熟。通常,它们的交配行为具有攻击性,雄獭用前肢抓住雌獭,咬住它们的鼻子以保持抓握。在交配过程中,雌獭经常会受到致命的伤害,有深的割伤和咬伤,也可能会溺水死亡。双方在水中旋转直到交配完成,之后,雄獭放开雌獭。

当水獭亚科的雌獭准备生育时,它们会在树根或岩石下建造巢穴或窝,用苔藓植物和草衬里,为后代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经过大约60到86天的妊娠期后,它们一胎能产下大约1到6只幼獭。这些幼崽主要由雌獭哺乳,雄獭和年长的后代也会帮助照顾。

幼獭在出生后大约一个月,准备好离开窝,次月就开始游泳。它们与家庭一起生活大约一年,而后变得独立。

水獭亚科物种通常能活10到16年,在圈养条件下它们能存活近20年。

保护

由于非法毛皮贸易、栖息地破坏和污染增加等因素,几乎所有亚洲小爪水獭物种都容易灭绝。重金属和污染物(如铅、汞和多氯联苯)在其内部组织中的积累也会导致水獭死亡。

2015年,水獭亚科已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以下是IUCN现存水獭物种红色名录:

2019年8月27日,在瑞士举行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十八届缔约方大会上,由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参与的有关亚洲小爪水獭江獭的提案通过,这两种水獭被收录到CITES附录Ⅰ,受到国际公约最高级别保护,全面禁止国际贸易。

2021年,中国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中国的3种亚洲小爪水獭,即是欧亚水獭、亚洲小爪水獭和江獭,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吊罗山等水獭出没的地区都有专门的监测组织对当地水獭进行监测、保护,主要工作是布设红外线自动相机、野外样线调查、制定保护计划、科普宣传等。

生态作用

水獭亚科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捕食者,它们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有助于维持栖息地的生态平衡。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视为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指示种和旗舰物种,在维护水域生物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种间关系

水獭亚科作为半水生动物,它们的天敌既有陆生捕食者,也有水生捕食者。其中,陆地捕食者包括狼、土狼、熊和大型猫科动物,如美洲豹、豹子和美洲狮。它们也被蛇和一些福特猛禽吃掉,比如秃鹰;水生捕食者包括鳄鱼、鲨鱼、虎鲸海鳗

物种价值

多数鼬科动物的皮毛非常名贵,如貂熊、貂类、白鼬和水獭的皮都具很高的经济价值。

物种现状

水獭亚科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皮毛偷猎等原因,数量正在急剧减少。除全球野生动物贸易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境污染也对亚洲小爪水獭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水獭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其次,污染物进入水源,随之而来的是水獭的食物来源被污染,导致水獭患病和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繁育能力。近年来,它们已经被列入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部分物种也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关文化

世界水獭日是每年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三,由国际水獭生存基金发起,发起国家为苏格兰。2014年,水獭疯狂周活动演变为国际水獭宣传日,扩大了其范围和影响。这一天致力于向公众宣传13种水獭以及它们面临的挑战,包括栖息地的丧失、狩猎和污染等。在这一天,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教育工作者和亚洲小爪水獭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提高认识,促进对这些不可思议的生物物种的保护。2016年,这一活动又有了重大飞跃,成为国际水獭生存基金会(IOSF)的世界水獭日。

参考资料

Lutrinae Bonaparte, 1838.catalogue of life.2025-03-26

IUCN红色名录.especies.2025-03-20

世界水獭日,你对水獭知多少?.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03-26

Otters Lutrinae.animalfact.2025-03-26

淡水生态系统的关键守护者:欧亚水獭.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25-03-18

水獭.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3-26

世界水獭日:认识、保护水獭 | 生物多样性百科全书.澎湃新闻.2025-03-18

海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3-20

江獭.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5-03-20

水獭的繁殖技术.农业之友.2025-03-18

Spotted-necked Otter (Hydrictis maculicollis).IOSF.2025-03-26

Lutrogale perspicillata.animaldiversity.2025-03-20

Giant Otter.iNaturalist.2025-03-26

世界水獭日丨嗜水如命、育婴专家、一直在饥饿……关于水獭的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多少?一文科普.腾讯网.2025-03-18

国家保护物种名录.especies.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