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国古代官名,又称都督中外,魏晋南北朝时之军职名,为获皇帝授权之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之衔。三国魏置,为都督京城军队的高级军事官员职位,通常被授与此衔或任此职者,为德高望重的皇帝亲信武将或权臣,使之成为其掌控朝政,甚至改朝换代的一个重要手段。
涵义
即指都督中军和外军,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曹魏沿袭汉早期的中外军制度,将京城精锐军队分中军和外军,(除了中军与外军,曹魏政权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因此此官职并非统领全国所有军队。)都督中外即为统领宫城内外宿卫军队以及部分京城驻防精锐部队的实际官职,一般由亲信大将或者(统兵的)权臣担任。西晋、东晋时期,都督中外职权有所缩小,外军一部分统军权柄归于四护军,但由于担任者多为宗室重臣以及亲信大将,军权仍极重。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格局的变化,都督中外变化为权臣篡位之前加于自己的虚衔,例如宋武帝、萧道成等人篡位之前皆摄都督中外之职。南梁梁末年野心家侯景加自己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的荒谬官职,即都督中外制度的极端化发展。
职务释义
“中”“外”二字,分别所指“中军”与“外军”,此二军即是戍守京师的中央禁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最初并非正式军职,而是属于加官性质,由大司马、大将军等高级武官兼任,直至北魏孝文帝之汉化改革时,才成为正式官职并赋予其品级。具体职责为代表皇帝执行全国最高军事力量的统帅权,亦即为统领禁军的最高指挥官。
历史发展
缘起
都督中外诸军事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不同于太尉,此职不主管军事行政,亦不同于各军统帅,此职不负责军队的日常管理。创设此职之目的在于皇帝在政务繁忙,且军务紧急的情形下,必须委任一位亲信大臣或武官以代表自己统率全国军事力量,于是有了此职。初期担任此职者多为曹魏之宗室,如曹真与曹爽,自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仍保留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衔,才使之得以控制禁军,诛杀曹爽一族,司马懿死后,此职亦为司马氏所把持,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与司马炎等人先后担任,最后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任命其叔祖父安平王司马孚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衔。
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楚王司马玮即是以都督内外诸军事之职,矫诏召洛阳城三十六内外军,发兵消灭汝南王司马亮,开启了八王之乱的纷乱;日后赵王司马伦亦曾矫诏晋惠帝之命,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并把持朝政,而齐王司马与成都王司马颖亦曾担任此职,甚至司马颖还曾被任为相当于皇储的“皇太弟”,总结参与八王之乱的诸侯王,就有将近五位曾自称或被授与此职,他们以此掌握了军权,并以此展开厮杀,可见此职的重要性。
东晋以后的南朝部分
永嘉之乱后,部分晋朝宗室与世家大族衣冠南渡,东晋政权虽得以建立,而此时期的皇权却是十分低落,旁落于世家大族之手,其中的最大功臣——王导,亦多次担任此职,即使同族的王敦叛乱后亦然,日后以多次北伐闻名的桓温,亦曾被授与此职,并专擅朝政,而取代东晋政权政权的宋武帝,在其称帝前,亦曾被授与此职,而未来建立梁、齐、陈三朝的萧道成、萧衍与陈霸先,得以称帝建制又如同朝中篡夺帝位的萧鸾与陈项,亦是遵循此模式。
北魏与北朝
北魏孝文帝时的汉化改革,赋予了都督中外诸军事职官之正式地位,太和年间的第一次职令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品级为正一品下,并将其与都督地方诸军事的品级作了严格的区别。而日后于北魏末期专擅朝权的尔朱荣,以及分别建立东魏、西魏,与北齐、北周始祖的高欢与宇文泰,亦曾担任此职,他们以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把持朝政,甚至进而建立自己的政权,可说是与南朝的开国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响
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衔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魏晋以前,中央政府所发生的“兵权散主”之困境,在皇权集中或的强化之时,有利于中央政权与军权的集中,方便皇帝统帅全国军队。反之,一旦在皇权相对旁落之时,此一军职易沦入权臣武将之手,则易成为夺取政权、改朝换代的捷径。
代表人物
按《三国志》记载:黄初三年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
按《晋书》记载: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
据《晋书·王导传》记载:建武元年,王导迁骠骑将军、都督中外、领中书监、录尚书事、扬州刺史。
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杨骏、司马颖、司马冏、桓温、司马道子、刘裕、萧道成、萧鸾、萧衍、萧绎、王僧辩、陈霸先、陈项、尔朱荣、宇文泰、宇文护、高欢、高澄、高洋、高演等。
参考资料
祝总斌: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微信公众平台.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