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
吴(1093年1139年)是中国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人,谥号武安。
吴玠自小崇尚气节,擅长骑射和兵法。他以“良家子”身份从军泾原路,在与西夏和金兵的战斗中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曾指挥宋军在清溪岭击败金军,提振了宋军的士气。后来,他担任永兴军经略使,并在富平之战失败后与弟弟吴璘收编散兵,扼守和尚原。在绍兴元年(1113年),他率军击败金将没立、乌鲁、折合等人的进攻,四战皆捷。面对金帅完颜宗弼集结的重兵进攻,他率领少量军队以少击众,大破金兵,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他曾在饶风关和仙人关一带与金兵对垒十年,多次击败金兵,保卫了巴蜀地区。也因吴玠抗金十年,常苦于粮远劳民,曾多次裁汰冗员,节约开支,实行屯田,每年可收粮食10万。又令梁州、洋州守将指挥驻军修筑褒城废堰,扩大灌溉面积,数万家逃难百姓返乡种田。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吴玠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官居一品,后又任四川宣抚使,成为封疆大吏。这年六月,吴玠积劳成疾,病逝于仙人关,年仅47岁。吴玠死后安葬于徽县县城东北的吴玠墓。赵构赠封吴玠少师,赏钱30万,谥武安,赵昚时追封为涪王。
人物生平
少年参军
原籍德顺军陇干县,后因其父吴葬于水洛城(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城),而迁居该地。少年时性格沉毅、崇尚气节,通晓兵法且善于骑射,读书时能通晓大义。北宋末年尚未满二十岁以良家子身份在泾原路入伍从军。
宋徽宗政和(1111年-1118年)西夏犯边,率军战,因其英勇晋升为进义副尉、权任队将。
宣和二年(1120年)又参与镇压方腊起义,“破其众,擒酋长一人”,再破“河北贼”。累功至忠训郎、权任泾原第十一正将(《宋史》作第十将)。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进攻怀德军,率百余骑兵追击,斩首一百四十六级。以功补授秉义郎、泾原路第十二副将(《宋史》作第二副将)。凭借这几次战役,在军中初露锋芒。
富平之战
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西路军出大庆关(今大荔县东),进犯陕西,直趋泾原路。受经略司统制官曲端之命,率前军迎击,大败金兵于青溪岭,追击三十里,“金朝始有惮意”。因功升为武义郎、泾原路兵马都监、知怀德军。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华州区)。城破之时,严禁士兵杀掠,百姓得以安定。
建炎三年(1129年)升迁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其年冬宋江余部起义军首领史斌攻兴元(今陕西汉中)未克,转攻长安(今陕西西安),曲端命吴玠率军将其击斩。转拜右武大夫。宣抚处置使张浚督巡川陕时,参议军事刘子羽举荐吴氏兄弟(吴玠、吴璘)的勇略。张浚于是召见,对他十分器重,于是任命为统制,与吴共掌帐前亲兵。
建炎四年(1130年)春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金朝大将完颜娄室、完颜杲长驱入关,曲端命在彭原店拒敌,自己则驻军邠州待援。在初战时,击败金军,以至于完颜撒离喝在重压之下大哭。但随后,金军重新来战,曲端不予援助,最终失利败退。曲端退屯泾原后,弹劾不听指挥,使其被降为武显大夫,免去总管之职,又知怀德军。张浚爱惜才能,不久后又起用他为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在战乱之后,抚慰军民,使百姓赖以为生。后转任忠州防御使。
同年秋金兵大举进攻南宋,江淮形势异常紧张。九月张浚为牵制金军,以减轻东南之压力,于是集结熙河路经略使刘承锡、秦凤路经略使孙偓、泾原路经略使刘琦、环庆路经略使赵哲以及吴玠等“五路之师”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宋营方面对于如何应战起了争执,认为应该登高拒敌,但众将大多认为宋营前的泥淖已可阻碍金军骑兵。正当宋军尚在迟疑之际时,完颜宗弼却亲统金军猝然而至,移土担柴,填泽铺路,很快泥淖被夷为平地,金军骑兵纵而过,完颜宗弼与完颜娄室分左右两翼进攻宋营。与刘锜身先士卒,接战左翼完颜宗弼军,奋勇冲杀,完颜宗弼部众虽经百战,也不免有些胆怯。而战于右翼的赵哲却“擅离所部,将士望见尘起,惊遁,军队于是大溃”。这样,右翼之敌乘隙援应完颜宗弼,与刘锜因两面被夹击、腹背受敌而败阵。富平之战,宋军遭遇惨败,史称“五路皆陷,巴蜀大震”。
拼死鏖战
富平之战后,被授为都统制,受命整编残部。率领残兵数千退至凤翔区地区,与其弟吴璘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积粟缮兵,列栅筑垒”,意图做死守的打算。有人劝退守汉中市,但被他拒绝。凤翔百姓闻知吴玠在和尚原后,感念他从前的恩惠,纷纷在夜间向宋军输送粮草。以银、帛偿还,百姓更加高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输送队伍。金朝探知此事后大怒,伏兵在渭河袭杀运输队,又设“保伍”、“连坐”的法令,但百姓依然冒禁送粮长达数年。当时,和尚原上宋军与外界音讯隔绝,士兵也都丧失斗志,甚至有人企图劫持吴玠兄弟降金。获悉情况后,召集将士,以忠义之言勉励他们,“将士皆感泣”,愿意听令。张浚根据功劳,承制拜他为明州观察使。不久后,因母亲逝世而离职服丧,又被起复原职,兼任陕西省诸路都统制。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大散关率数万骑南侵,两路金军会师于和尚原。仅以数千军卒驻防和尚原上,敌众我寡,而且军储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仍选择坚守。他慷慨激励将士说:“我在此地,敌人绝不敢越过我们而从后进军,保住阵地,方才能保蜀地无虞。”当时,乌鲁、折合令强劲骑兵先期进至北山,利用有利地形,分军两队,先率一队与金兵鏖战。到日中,双方均已疲惫,便将休息的一队生力军投入战斗,宋军如虎添翼,奋勇冲杀。金军骑兵困于山谷地形,只得下马交战,结果大败,退屯和尚原西南的黄牛堡。又遭逢恶劣的天气,只得撤军。后三日,没立犯箭关,吴玠趁其不稳,又派军将其击败。金军两部始终不能会师。
完颜宗弼惊闻败报,震怒异常,亲督十万之众,造浮桥跨越渭河,进抵宝鸡市一线,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企图打开入川门户。大军压境,军情险恶,恐其部下惊骇,于是召集将士,以忠义之言勉励他们,“诸将感泣,血而誓,愿效死力”。十月,金军对扼守和尚原的宋军发起攻击。命诸将“选硬弓强弩与战,分番迭射”,“弩如雨注”(即用床子弩)。同时又遣别将,从小道绕出敌后,断敌粮道。再派遣吴璘引骑兵三千设伏于原北的神岔沟。果然不出吴玠所料,没过几天,金朝因粮道被袭,退军至神岔沟,吴璘率兵夜袭,连破金营十余座营寨,完颜宗弼身中流矢,“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遁归”于燕山,留完颜杲留驻陕西,兵屯凤翔,与吴玠相持。张浚根据功劳,承制授他为镇西军节度使。
据险全蜀
绍兴二年(1132年)兼宣抚处置司都统制,节制兴(陕西略阳)、文(甘肃文县)、龙(四川平武)三州军马,命其弟吴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河诸州,自率主力驻军河池(今甘肃徽县)。其间,金将完颜撒离喝“尽发五路叛卒,自商州区侵入”。派遣降将李彦琪移师秦州区,威胁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系入川要道),牵制;又命游骑出熙河路,以牵制关师古部。完颜杲则自率主力抄小道涉险东来,进袭金州(今陕西安康)。
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因宋军防御不力,金州失守。二月金军乘胜进逼汉中市。当时,刘子羽调知兴元府(今南郑区),听说金州沦陷,即命田晟守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急召入援。得讯后,即刻点兵自河池出发,连夜奔袭三百里至饶凤关。赠黄柑于金军,投入战斗,大战饶凤关。金军以重士兵轮番进攻,亲自指挥宋军,弓弩猛发,兼用大石推压,坚守六昼夜,金兵尸积如山,关隘仍固如磐石。以重金召募死士五千人,准备联同关内宋军夹击金军。后吴玠赴三泉与刘子羽会合,知道他的兵马不足三百人,于是调拨千人给刘子羽,帮助其守三泉,而自己回军仙人关,以据险阻碍金军入侵。
嗣后,与刘子羽多次用游骑袭扰金营。四月,金军因远离后方,饷运不济,只得还军。与刘子羽计划伏兵在武休关(今留坝县中部)邀击金军,袭杀其后军,金军摔死上千人,急忙丢弃全部重撤去(《宋史全文》称吴玠等未赶及袭击金军)。完颜杲遣使招降刘子羽、吴玠,刘子羽斩使拒降,也回信以大义责备完颜撒离喝。金军刚入侵时,认为吴玠远在西边,才从东涉险进攻,未曾料到他疾驰而至,所以“虽入三郡,而失不偿得”。因功勋卓著,被加封为检校少保,充任利州路及阶、成、凤三州制置使。十一月完颜宗弼率兵攻和尚原。鉴于饷馈不继,又为防止金兵深入腹地,于是命吴璘放弃和尚原,退守仙人关。
绍兴四年(1134年)正月熙河兰廓路马步军总管关师古攻伪齐,遭遇大败,惭惧之下单骑投降伪齐。自此,南宋丢失洮州、岷州,只剩阶、成二州。
二月金帅完颜宗弼与大将完颜杲等急于“图蜀”,率师十万自和尚原凿山开道,沿秦岭东下,进攻仙人关。率万人于仙人关右置寨扎营,分守要隘,互为犄角之势。吴璘率轻兵自七方关兼程赶来,转战七昼夜后,方与吴玠会合。
金兵猛力攻关,激战一整天,因宋军拒险死守,始终不能破关。双方相持数日后,乘金军疲惫,以统领王喜、王武等人分紫、白旗率部攻入金营,金军败退,大将韩常左目中箭。金军无法支撑,于是领兵连夜逃遁。乘胜督军奋击,命统制王浚引军疾驰敌后,设伏河池,扼其归路,又大败金军。因统制郭震防守不力,将其斩杀,以正军纪。
仙人关一役,金朝自元帅以下,都携带家眷前来。伪齐方面的大将刘也是伪齐皇帝刘豫的心腹。金国方面本以为四川省可轻易到手,但累战未能入蜀,反损兵折将,“遂还凤翔,授甲士田,为久留计”。此后,金军隔渭河与宋军对峙,相当时期内未敢攻蜀。
因屡胜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同年四月改任定国军节度使、川陕宣抚副使。高宗赏赐他自己所穿的战袍、器甲,又在亲笔信中说:“朕只遗憾相隔遥远,不能抚摸你的背啊(不得拊卿之背也)。”旋即主动出兵进攻,击败金军,收复凤、秦、陇三州。七月朝廷录仙人关之功,诏授为检校少师,迁为奉宁、保静两镇节度使。在江西制置使岳飞出师收复襄阳市六郡时,高宗令从旁策应。吴玠派川陕宣抚司统制官杨从仪率军进攻伪齐,在腊家城(今甘肃秦安县城东五公里)破敌。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改神武军为行营护军,其中所部改称行营右护军。次年兼任营田大使,改授保平、静难两镇节度使。
绍兴七年(1137年)派裨将马希仲进攻熙州。马希仲不仅兵败熙州,又丢失巩州,吴玠将其斩杀。
英年早逝
与敌对垒近十年,尽其毕生精力,率领秦陇、泾原、阶、成诸州和家乡德顺军子弟兵,长期扼守秦凤要塞,牵制金朝对东南的压力,使金人始终不敢窥视蜀地。为了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又开发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深得陇蜀人民的拥戴。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和议达成,赵构因为功高,授他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此时已经重病缠身,于三月上疏请求解职,李治不允。六月二十一日(7月18日)在仙人关病逝,年仅四十七岁。高宗为其辍朝两日,特赠少师。后谥号“武安市”。九月葬于德顺军水洛城,但因次年金朝败盟入侵,只得葬于天河池。十一月高宗听闻吴玠家“颇贫”,于是赐其家钱三万缗。
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高宗下诏在仙人关为立庙,号思烈(《续资治通鉴》作忠烈)。
淳熙三年(1176年)吴玠之子吴拱诉称“父玠有保蜀功,而爵不称”,赵昚于是追封为涪王,位列南宋异姓七王之一。
主要成就
军事
在北宋末年未冠时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宋徽宗时,他多次抗击西夏入侵,又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再破“河北贼”,在军中初露锋芒。
建炎二年(1128年),受统制官曲端之命,率前军大败金兵于青溪岭。后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华县)。次年击斩宋江余部起义军首领史斌。富平之战时,领军力战金完颜宗弼部。战后又整编残部,扼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
绍兴元年(1131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间,于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中屡抗金军,保全四川省,史称“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经济
为克服粮运困难的局面,采取屯田自养等多种办法。除在兴州鼓铸外,他还于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在河池发行使用银会子。银会子的发行,大大方便了蜀陇贸易,克服了铁钱与银锭子的携带不便,解决了军费匮乏的困难。
此外还汰冗员、节浮费,将各军家属迁至江南,以节便粮饷。又在沿江教习水军,以做战备。他调集戌兵,重修褒城县(今陕西勉县)的废堰。
绍兴六年(1136年)在阶、成、西、秦、凤、兴、梁、洋、利九州设置屯田、营田六十余庄,耕田八百五十多顷,岁收有二十万石。胡世将称其“为富国与强兵之资,宽疲远输之急……以省馈运而宽民力”。
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在利州与四川省制置使胡世将共商筹运军饷大计,决定采取水陆并运转搬折用之法。自此后,宋军粮储稍为充足。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喜读史书
喜读史书,每次看到从前可以学习的事时,都将其一一记录,置于座右。时间一久,墙壁上都是吴玠记下的格言。
简素爱民
素来不摆威仪,即使在担任川陕宣抚副使后,也依旧不拘礼节。他常常背着手外出步行,和普通士兵站着谈话。幕僚担心有刺客威胁其安全,致谢道:“确实像您所说的。但我的意图不在这里。国家不清楚我吴玠不才,授我宣抚副使之职。我只担心军民有冤屈无处申诉,被门吏阻隔,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幕僚听后,深为佩服。
仗义相助
吴玠兄弟受刘子羽举荐,得以被宣抚处置使张浚委任。后来,刘子羽被贬为单州、白州等地,张浚居福州市,不仅为张浚求情,还两次请求用自己节度使的官职为刘子羽赎罪,使其最终被复职提举江州太平观。赵构因其“笃于风义(志行品德)”,特地下诏褒奖。士大夫也因此称赞吴玠的义气,叹服刘子羽的知人之明。
庶弟为子
据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的记载,他曾听吴璘的女婿、太师李邦彦的侄子李荀老说:吴拱本是吴玠之父吴扆与婢女所生的庶子,因吴扆惧怕妻子刘姓(吴玠、吴璘的母亲),于是让吴玠养吴拱为子。
史籍记载
《吴武安公功绩记》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史传三编·卷三十七·名臣传二十九》
后世纪念
墓葬
吴山位于甘肃省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名钟楼山。“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便座落在这里。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圆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1.53米,厚0.31米,碑额下面篆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10个大字,正文楷书共20行,每行70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但宋金和议不久即被撕毁,故吴玠未能归葬故乡而葬于天河池。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尽,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倾斜,无人管理。
1963年2月11日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整个吴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护之列。
1978年将墓碑复正,并建碑亭,加强了保护。
1985年由甘肃省文物局拨专款对碑亭进行了重修。
廊庙
今甘肃、陕西省、四川省等地仍留有吴氏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合计共有六十余处,如庄浪吴王庙、天水名将庙、徽县忠烈祠、宝鸡吴公祠、凤县涪王祠及阆中锦屏山书刻等。
深知能控扼蜀口、固守东接梁洋水陆冲要,南系四川喉襟要害之地的兴州,皆得益于嘉陵江漕运,故于绍兴六年(1136年)冬十月,奏封嘉陵江神为“善济侯”,始建江神庙于兴州。时吴玠正置司兴州,亲督建此庙。因而,江神庙供奉的原本就是嘉陵江神“善济侯”和奏封嘉陵江神,并主持兴建江神庙的吴玠,因此也称吴王庙。
人物评价
总评
早年从军抗击西夏,后与其弟吴璘领兵抗金,于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此挫败金军,为保全川蜀之地作出杰出的贡献。当富平之战宋军大败、金军全力入侵川蜀时,东南一带也形势危急,如果不是吴玠挺身而出,“无蜀久矣”。川蜀百姓感念吴玠的恩德,至百年后仍未改变。
行军作战时遵从孙武、吴起之战法,只谈远略,不求小利,因此能每战必胜。他统御部下严明而有恩惠,常常虚心询问、接受意见。吴玠虽身为大将,但能听取最下层的士卒的想法,因此士卒们都乐意为他拼死效命。吴玠选用将佐时,只视其功劳高低,不为亲朋故旧或权贵而徇私情。
吴玠沉着刚毅,懂兵法,善骑射。
历代评价
张浚:臣奉使川陕,窃见主兵官除吴玠、王彦、关师古累经拔,备见可任外,其余人才尚众,谨开具如左:吴璘、杨政可统大兵,田晟可总一路,王宗尹、王喜、王彦可为统制。(《宋史全文》引)
周聿:陕西诸路既命杨政帅熙河,吴璘帅秦凤,然所屯之众,皆四路忠勇之士,吴玠教习已逾十年,百战之馀,所向无敌。(《续资治通鉴》引)
赵构:①材气不群,忠勇自奋。策足功名之会,腾声关陇之间。比者擢帅泾原,尽护诸将。岐下之战,尤为隽功。获其酋豪,丑类折北。(《吴武安公功绩记》引)②比以功伐,阶显荣。却敌有沈果之机,驭军适威爱之济。(《吴武安公功绩记》引)③朕尝思其人以济大业,及见宣抚司奏金人拥大兵而来,有吞噬四川之心,卿能保关克敌,挫彼虎狼之锐,而壮朕兴复之威,非谋以济勇,能若是耶?(《吴武安公功绩记》引)④吴玠久在蜀,备著忠绩。(《续资治通鉴》引)
吴璘:方和尚原时,我内外至危急。敌以璘兄弟扼其后,终不敢轻向蜀。(《吴武顺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引)
王之望:吴玠以一军见据和尚原,金人屡攻之不克,大破金人,杀其大帅,人多疑其不实。夫吴玠之胜,四太子之败,固未可知。然金若不败,则全无四川省矣。案和尚原之捷,蜀赖以全,张汇所进节要,亦备言之非无实也。( 《西事记》)
明庭杰:①侯能抚士卒,同其甘苦。至军政,则斩不一贷,故人人效死。……至第功赏,则断以公论,无请托之私。性乐善,每观史传有可师者,必书之坐右,日诵七书。其用兵本孙、吴,而能穷其变化。虽功高贵显,而居常极俭约。至推以予士,则略无少吝。其殁也,家无余,至无宅以居。(《吴武安公功绩记》)②忠烈吴武安公,中兴名将。其抚养士卒似整套起;其勤俭精力似陶侃;违令必戮似孙子;忧国远计、不幸近功似赵充国;身殁这日、知与不知莫不流涕又似李广与羊祜也。是以能胜所难胜,守所难守,以保全蜀。使有数年之寿,则中原之复可几也。(《吴武安公功绩记·序》)
脱脱:①等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皆格言也。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虽身为大将,卒伍至下者得以情达,故士乐为之死。选用将佐,视劳能为高下先后,不以亲故、权贵挠之。……,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市,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方富平之败,秦凤皆陷,金人一意睨蜀,东南之势亦棘,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宋史》)②吴玠与弟璘智勇忠实,戮力协心,据险抗敌,卒保全蜀,以功名终,盛哉!……然玠晚颇荒淫,璘多丧败,岂于常胜,骄心侈!(《宋史》)
(佚名):吴玠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近利,故能保必胜,而蜀赖以安。(《草庐经略》)
黄道周:吴玠用兵,大有方略。屡言战争,当以利作。张浚不听,一败势弱。急保散关,为蜀要着。恩结凤翔,粮永若。更战迭休,金兵屡却。远遗黄柑,令敌错愕。金朝始谋,谓玠西掠。道险东来,玠偏拥幕。三郡虽侵,失厚得薄。用火攻楼,酒扑剥。分紫白旗,金营横虐。射目韩常,乘宵奔脱。蜀汉既安,玠病早恶。为国亡身,英雄所乐。(《广名将传》)
王夫之:尽南宋之力,充岳侯(岳飞)之志,益之以韩(韩世忠)、刘锜、二吴(吴玠、吴璘),可以复汴京、收陕右乎?曰:可也。(《读通鉴论》)
朱轼:宋之南渡,巴蜀最为上游,所以藩蔽荆襄、控御关陇者也。二吴兄弟实经营之,始保和尚原,继守仙人关,设形势、据险阻,使金朝不得轶越,而下流安矣。及和议既成,将遂分兵撤备,而璘与胡世将力陈其不可,终以保蜀。兄弟相继数十年,绥辑人民,辅宁国家,可谓悉心以勤其事者,贤于张俊、杨存中辈远矣。(《史传三编》)
蔡东藩:①一门竟出两名臣,伯仲同心拒敌人。莫怪蜀民崇食报,迄今庙貌尚如新。(《宋史演义》)②惟吴玠兄弟,保守陇蜀,迭建奇功,乃不与韩、岳并称,殊令后人无从索解。(《宋史演义》)
李震:总而言之,建炎以来,宋军之真能战胜攻取,而予金朝以真正打击者,前有吴玠,后则世将及吴璘诸将也。(《中国历代战争史》)
人物争议
关于吴玠的死因,《宋史·吴玠传》载其“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市,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即认为他好色且喜欢服食丹药,最终患咯血病而死。但据南宋洪迈《夷坚志·吴少师》记述:吴玠“使人渔色成都”之事,或因其夏夜出师时本已免疫功能下降,仓促间饮用了含蚂蝗虫卵的脏水,致使体内幼虫滋长并侵入内脏,造成穿孔而病入膏肓。于是委派快骑南下成都,速召名医张锐北上诊治。至于“喜饵丹石”说,或许是张锐替他调制黄泥白面丸药,与嗜毒无关。按《夷坚志》“天方剧暑”的记载,时值盛夏,而吴玠正卒于绍兴九年(1139)六月仙人关抗金前线任上。故《夷坚志》所述逸事疑为同年酷暑致使气息奄奄的病灶症候。总之,吴玠真正死因当为食源性寄生虫穿孔发作而咯血,引起并发症,终告不治。
有观点认为吴玠本传中关于其“嗜欲”、“渔色”、“喜饵丹石”的不实之辞,实际上源于《夷坚志·卫承务子》条。好事者穿凿傅会,将他战时误饮含虫脏水发病症状,等同于好游、饮卧娼家而得同病的卫承务子,形成他也有渔色、吞毒等观点。洪迈编录《卫承务子》一条时曾特地说明:“予顷记张锐治吴少师事,绝相似云。”
参考资料
吴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31
平凉故事 文明之旅|“战神兄弟连”:吴玠吴璘浴血抗金记.百家号.2024-01-31
政协文史 || 南宋汉中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微信公众平台.2024-01-31
吴玠和吴璘:保境安民,青史留名.微信公众平台.2024-01-31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国学导航.2013-11-18
江神庙考.汉中市档案局.2017-10-12
《史传三编》.国学大师.2017-11-21
抗金名将吴玠、吴麟-大武夷新闻网.大武夷新闻网.2022-01-08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宋纪一百二十二》.国学导航.2017-10-22
《三朝北盟会编·卷第一百九十五》.国学导航.2017-10-10
《宋论·卷十·高宗》.国学导航.2017-10-10
宋史演义:破剧盗将帅齐驱 败强虏弟兄著绩.国学导航.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