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古称成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水市下辖县,位于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陇山山地向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接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邻麦积区,西连通渭县、甘谷县,北靠庄浪县、静宁县,总面积为1604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0.75万人。
秦安县位于黄土高原内陆,黄土广泛分布,山峦交错,河谷纵横。该县海拔在1120至2020米之间,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降水较少,无酷暑和严寒。秦安县在西汉被称为古成纪,于金朝被命名为“秦安县”,沿用至今。1985年,秦安县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天水市下辖县。截至2023年,秦安县辖下17个镇。县政府驻地为兴国镇解放路行政中心大楼。
秦安县历史悠久,素有“西川镇”的美誉。这里拥有中国较早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秦安县境内保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总计有20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3处国家级、6处省级和63处市县级。此外,该县还有30多个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景点,凤山景区更被列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秦安县自古以来就是商埠和货郎担的重镇,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之一。先后建成了秦安·中国西部小商品城,以及5个生产加工领域包括农产品、生物制药、文化用品、纸箱包装、塑料棚膜和轻纺服装的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秦安县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速,被商务部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7%,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9.0:9.9:61.1。
名称
秦安县在西汉时期被称为成纪,“成纪”一名由来已久,有最早作为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降生的古地名成纪,也有后来作为县名、郡名的行政建制成纪。
金正隆二年(1157年)秦安从城升格为县,名为“秦安县”,属秦州,意为秦州安定之义也。彼时宋金对峙时期的秦州,处于战略要塞。金朝要实现消灭南宋、统一全国的愿望,秦州的得失至关重要。秦州的安定,意味着金兵将以此为据点,向南出击。由此可见,秦安的取名寄寓着金兵的勃勃雄心。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西周,秦安县地属秦。春秋时期又分属邽、冀两县。战国属陇西郡。
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年),县地属陇西郡。
西汉承秦制。刘彻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陇西郡分置天水郡。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部(监察区),县地属凉州天水郡。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天水郡改名汉炳郡,治冀县(今甘谷县),辖13城(县),县治在今秦安境内的略阳县、成纪县。
三国时期,曹丕黄初元年(220),复汉阳郡为天水郡(治冀县),分武威郡的陇右部分为天水市,县地属秦州天水郡。司马炎泰始五年(269年),以雍州陇右的陇西、南安、天水、略阳等七郡置秦州,领六郡24县。今秦安境内并存三县,属两郡管辖。成纪县、显新县(显亲县改名)属秦州天水郡。东晋十六国(317年—420年),晋末大乱,郡县治地多变,县地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领属。
南北朝时期,拓跋焘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县地属北魏。北魏废除成纪县,新置安阳县(治今古城乡),兼设安阳郡,安阳郡辖安阳县、乌水县(今县西北)。元修永熙三年(534年),县地属西魏。元宝炬大统元年(535),略阳郡(治陇城镇)移治陇城县,陇城县改名略阳县。拓跋廓大统四年(557年),县地属北周。北周废除显新县,恢复成纪县,属略阳郡。
隋唐至宋元
隋初,废郡为州,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略阳郡,改名河阳县。开皇六年(586年),恢复显亲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陇城县置文州,武德二年(619年)改郡为州,武德八年(625年)改文州为陇城县,属秦州。贞观六年(632年)废长川县,合入陇城县。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秦州迁治成纪县的敬亲川,因陇水南侵,成纪亦迁新城。后李嗣源长兴三年(932年),复置陇城县。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年),县地属前蜀。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县地属后唐。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年),石敬唐灭后唐建立后晋,县地属后晋。后晋出帝开运三年(946年),辽朝灭后晋,县地属后蜀。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县地属后周。
宋朝赵匡胤建隆三年(962年),县地属陇右道秦州雄武军节度,成纪县从上邽治所移置。李世民太平兴国后,废天水郡,而以成纪名郡。完颜亶皇统二年(1142年),金朝占领县地,以秦寨为秦安城,正隆二年(1157年),将秦安城、腊家城始置秦安县(治今兴国镇),开始使用秦安作为县名。完颜雍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熙秦路改称风翔路,秦州隶属。
元朝始设行中书省,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将陇城县、鸡川县并入秦安县。至此,秦安始为一县,为秦州区管辖。至元十八年(1281年),分置陕西、甘肃两个行中书省,秦安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总帅府秦州管辖。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巩昌府直隶陕西行中书省,天水市属巩昌府(治今陇西郡)。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泰安县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康熙八年(1669年),陕甘分省,秦安县属甘肃巩昌府秦州管辖。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秦州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等5县。光绪二年(1876年),秦安县属甘肃省巩秦阶道直隶秦州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实行省、县两级制,并以“道”作为联络和督导的暂时机制,将当时的巩秦阶道改为陇南道。民国3年,又将陇南道改名为渭川道(治今秦州区),负责管辖秦安等14县。民国16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系,实施省、县两级制,秦安县属甘肃省渭川行政区管理。民国24年,全省分为7个行政区,而天水市为第四区,秦安县属甘肃省第四区行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后,实行省(市)、县(市)两级制,并设有大行政区、专区和区三级派出机构。1951年,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为天水区,负责管辖秦安等12个县(市)。1969年,天水专区改称为天水地区,辖秦安县等11个县(市)。1985年7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天水地区,设立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负责管理秦安县等5县2区。
地理
位置境域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的北部,地理位置属于陇山山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处于葫芦河的下游。县域东西长约65千米,南北长约50千米,位于东经105°20ˊ—106°20ˊ,北纬34°44ˊ—35°11ˊ之间,总面积为1601.13平方千米。东临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邻麦积区,西靠通渭县和甘谷县,北临庄浪县和静宁县。
气候
秦安县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气候特点为温和、阳光充足,降水相对较少,经常经历干旱,夏季湿润,冬季干燥。春季冷空气影响尤为明显,出现倒春寒天气;夏季高温天气普遍,降水增加,局部地区容易出现大风、冰雹和暴雨;秋季湿度减少,天空晴朗清爽;冬季时间较长,干燥寒冷,很少降雪。
秦安县年平均气温10.4 ℃,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 22.7 ℃。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3.4℃。 极端最高气温36.3℃,极端最低气温-19.2℃,相对湿度67%,无霜期141-230天。秦安县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6.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0%。夏季的日照时数占全年的30.7%,其中6月日照时数最长,达249.6小时,10月最短,为144.4小时。一天中最长的日照时数为13.7小时。
秦安县夏季降水量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6%至23%;夏季降水量在235.5毫米至341.7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47%至57%;秋季降水量在126.5毫米至170.1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24%至31%;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至3%。秦安县虽然降水高度集中,但由于降水时间短、气温高、蒸发量大,很少发生涝灾。
地质
秦安县地理位置位于黄土高原,是陇西——中祁连山地轴上的一部分,属于陇西帚状旋卷构造体系。它位于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形构造体系前孤褶皱带的交错复合地带,并且南部接壤秦岭东西构造带,因此它是一个受三个构造体系影响的复杂区域。秦安的地质基础属于中祁连板块的一部分,也是古西北板块之一。断裂和褶皱的发育程度相当可观,主要以古生代地层为主体。侵入岩有一定的出露,其中中生代的比例最大,占岩体分布的约70%,主要以北西向为主体。地层底部由元古代震旦系古老结晶变质岩组成,其中以片麻岩和灰绿色片岩最具代表性。这个地区的古老基底主要由灰绿色、灰黑色片岩、板岩、千枚岩以及石英片岩、片麻岩等陆相沉积岩组成。随着加里东运动的开始,地层经历了上升和断裂的过程。
三叠纪晚期地层开始出现大型褶曲和与褶曲轴向一致的压性断面,秦安县部分地区,古中生代地层缺失,伴随着印支运动的花岗石侵入,形成了山间盆地,兴国盆地和叶堡盆地之间的花岗岩侵入体通过葫芦河的深切形成了陡峭的峡谷,如锁子峡、锦带峡和下王峡等。侏罗纪和白垩纪发生在盆地内的大面积巨厚的新生代下、上第三系碎屑岩开始沉积,有些地方产生了钙质结核。陇西旋卷构造的侵入改造和利用了原有的构造面,在莲花等构造盆地留下了许多次生旋转构造的痕迹,这些次生旋转构造由许多褶皱和断裂面构成。新生代第三纪初期秦安县受到东部六盘山上升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成为下陷区域,广泛接纳了第三系红层的沉积。新生代第四纪时期地壳的升降幅度大大减少,并最终完成了盆地的发育,为现代地质构造奠定了基础。在古老的剥蚀面上,依次沉积了下更新统的石质黄土、中更新统的冲积黄土、上更新统的马兰黄土以及全新统的近代黄土,累积最大厚度约200米。
地形地貌
秦安县地处黄土高原内陆,地形地貌特征呈现出典型的黄土梁、沟壑和河谷的分布。秦安县的地貌特点是黄土广泛分布,山岭众多,河流较少,沟壑纵横,河谷常呈葫芦状,沟壑和黄土滑坡现象频繁。地势波动不平,弯曲蜿蜒,多趋向于县城所在地的兴国盆地。葫芦河从北向南贯穿秦安县的中部,在东西两岸形成了清水河、南小河、显亲河和西小河等四大分支流汇入葫芦河。县境海拔从1120米到2020米不等,高差达900米。
秦安县黄土地貌主要分为黄土梁、黄土、黄土坪、河谷、谷坡和潜蚀地。黄土梁面积为16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0.8%;黄土坪总面积26.93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1.65%;河谷地貌主要为葫芦河及其支流,河谷阶地面积43.26平方千米,河床面积20.66平方千米;黄土峁峁顶面积约7.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5%左右。
秦安县地形分类为构造侵蚀低山地形、侵蚀堆积丘陵地形和侵蚀堆积河谷地形。构造侵蚀低山地形形成于构造侵蚀过程,分布在葫芦河、郭嘉河和显亲河之间,海拔范围1800米~2000米,相对高差200米,基底为震旦系变质岩,上覆黄土层,山洪形成深沟峡谷,沟内地层沉积薄。侵蚀堆积丘陵地形形成于侵蚀堆积过程,分布在葫芦河下游、南小河、西小河流域黄土覆盖地区,海拔范围1500米~1800米,相对高差150米~200米,基底为第三系红层盆地,上覆黄土层,形成黄土梁地形。侵蚀堆积河谷地形形成于侵蚀堆积过程,分布在葫芦河及其支流河谷中。
水文水利
水文
秦安县境内主要水系以纵贯南北的葫芦河水系为主,流域面积1493.34平方千米,散渡河水系次之,流域面积107.79平方千米。两水系均属渭河水系。葫芦河东西两侧地势渐高,四大支流从两侧汇入葫芦河,东为清水河和南小河为主,西侧为显亲河和西小河,呈树枝网状排列。秦安县的水文分布规律与地表径流有关,地表径流的大小由降水补给来决定。河流、沟谷分布均匀,降水和蒸发量差别较小。在40毫米-70毫米之间,年均径流深度为52毫米。径流的年内分配,4月一6月占全年的17.0%,7月-9月占55.0%,其余6个月仅占28.0%。以清水河流域最高,径流深度为76毫米,年均每平方千米径流量为7.6万立方米,南小河流域径流深度为55毫米,显亲河流域49毫米,葫芦河流域46.9毫米,最低的西小河流域径流深度为43.3毫米,每平方千米径流量4.3立方米。
葫芦河古名瓦亭水、陇水和长离水,葫芦河全长296.3千米,流域面积10652.5平方千米,比降5%。该河发源于西吉县月亮山南麓,经宁夏回族自治区4县进入秦安县境内,自北而南流经,于天水三阳川汇入渭河。葫芦河流经秦安境内长45.2千米,流域面积493.3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7771万立方米。葫芦河的主要支流有13条,秦安县境内东岸有清水河、南小河、南清水河等;西岸有显亲河、西小河等。支流成叶脉对称分布,其中以大清河最大。较大的一级沟谷有23条,其中小于5千米的8条,5至10千米的13条,10千米以上的2条。
水利
秦安县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长期使用缺乏维护,现已大多破损不堪,输水效率低下,并且对有限的河水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实地资料显示,秦安县当前农田灌溉效率仅为现有渠系工程设计能力的49%左右,不但农业用水灌溉效率不高,还面临着与其他产业争水的现象。
秦安县西小河小湾河水库位于葫芦河一级支流西小河上的王窑镇小湾河村下游,距县城30千米,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县城备用水源工程。小湾河水库控制面积217 平方千米,主河道26.5千米,涉及甘谷县大庄、西坪、金山、秦安县王窑、西川等乡镇。工程总投资8377.99万元。设计水库总库容227万立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流表孔、排沙底孔、导流泄洪洞、取水建筑物、修建上坝公路等。
土壤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土壤贫瘠。县域内耕地土壤主要有褐土、红土、黄绵土、黑垆土、潮土、淀土和冲积土7个土类,14个亚类,35个土属,57个土种。
自然资源
土地
秦安县总土地面积160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84人/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5.17万亩,人均1.73亩。其中,耕地58763.95公顷(88.15万亩);种植园用地46544.48公顷(69.82万亩);林地15453.66公顷(23.18万亩);草地10566.25公顷(15.85万亩);湿地500.62公顷(0.75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071.05公顷(19.61万亩);交通运输用地3339.82公顷(5.0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40.65公顷(0.66万亩)。
水资源
秦安县全县水资源总量3.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46亿立方米,地下水0.41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4476.5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量1092.65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21.95万立方米,农业用水量3175.89万立方米,生态用水量186立方米。秦安县的地下水的分布,山川有较大的差异。黄土梁区主要依靠大气降水;沟谷川台区主要是地下水;岩滚裂隙和构造裂隙,主要依靠沟谷渗漏和大气降水。在特定条件下,泉水出露。秦安县地下水的硬度在5度~200度之间,一般为15度~60度,矿化度0.5克升~3.3克/升,一般1克/升~2克/升。除葫芦河少数地方略带咸味外,其余均为无色、无味、透明、无嗅的淡水,宜于人畜饮用和灌溉。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310万立方米,人均192立方米,亩均66立方米,加上过境水共53276万立方米,人均1231立方米,亩均426立方米。
矿产
秦安县的县域矿产资源贫乏,特别是金属类矿藏储量较少且品位低,所以其开采和利用价值有限。但秦安县境内非金属类矿藏在县内则比较丰富,广泛应用并需求量较大。例如,花岗石、石灰岩等具备重要分布,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分布着高岭土、方解石、大理石、石英石等矿藏,虽然数量很少,但仍然有一定的用途。
金属类金矿矿藏严重匮乏,品位低下,无法开采利用,铁矿分布较为分散,包括刘坪乡的八盘山,吊湾乡的李家咀,好地乡的赵家河,西川乡的瓦子沟和下王峡,叶堡镇的何家坪,安伏镇的陈家河以及王窑乡的卢家沟等地,铜矿、锰矿石、铝矿都只零星地分布在各个区域,开采和利用价值有限。
非金属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锁子峡和游夫子沟地区,锁子峡地区规模较大,块度较好,是良好的建筑材料。石灰岩主要分布在陇城乡的南砌沟,莲花乡的西沟,兴丰乡的石沟和大集沟,中山乡的姚沟和景家村,郭集乡的石家湾和坡山,好地乡的李家河等地。南砌沟和西沟是主要储量区,质量良好。粘土矿包括黄粘土和红粘土,广泛分布于整个县域,特别是西川乡的家堡,古城乡的康家坡,郑川乡的枣树滩以及郭集乡的坡儿屲为最佳区域,土质良好,方便开采。砂砾石也被称为砂石子,以葫芦河谷的砂石子质量最佳。同时,安伏镇的陈家河等地也有少量芒硝分布,但数量很少,主要用于药用。泥炭只零星分布且储量稀少,质量较差,开采利用价值不高。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秦安县由于原始森林破坏尽,植被种类较为贫乏。秦安县的植被主要以农作物植被为主,占总面积的59.30%,草本植物种类最多,占植被总种数的57.7%,据《秦安志》共记载了105种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农作物、果树、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七大类。其中林木13种,粮食作物11种,蔬菜瓜果植物33种,药用植物19种,观赏植物11种,禾本科杂草18种。
乔木是构成秦安县植被的主体,可分为天然乔木和人工乔木两大类。截至2001年,秦安县的乔木种类共计36科、54属、87种。天然乔木辽东栎(俗称青冈)残存于郭集乡青林沟,仅85亩次生林。秦安县的灌木有天然和人工栽培的两种。现存的天然灌木多属干旱、半干旱型小灌木,零星分布。主要灌木种类有:紫荆、刺玫、枸杞、五加、柽柳、连翅、女贞等。草本植物是秦安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植物,分野生草本和人工牧草两类。野生草本在深山、浅山和川台区的沟坡、田间、地埂都有分布,建群种多由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人工牧草以豆科牧草为主。据统计,秦安县的草本植物有近300种。野生草本有针茅、冰草、赖草、白芋草、羊草、早熟禾、画眉草、隐子草等
动物
秦安县动物以干旱草原和农田型为主,属国家三类保护的仅有鸢、环颈雉(野鸡)、雀鹰(鹞子)、苍鹰(老鹰)和石貂(崖貂)5种,其种类和数量都很少。野生鸟类全县共有野生鸟类7目,14科,30种,其中留鸟为22种,夏候鸟7种,冬候鸟1种,包括红腹锦鸡、松鼠鸡、原鸽等;现存的哺乳纲动物主要为草原农田型,种类共有5目、9科、18种,其中包括刺猬、狼、赤狐、黄鼬等;秦安县有两栖爬行类动物5科13种,其中两栖纲2科6种,爬行动物3科7种,例如中华蟾蜍、花背蟾蜍、麻蜥属、黑背蛇、黑脊锦蛇等。此外,鱼类动物中,还有鲤鱼、草鱼等,分布在苏家峡水库和一些塘坝或小河流中。境内共有昆虫45科132种,其中有害昆虫40科124种,天敌昆虫5科8种。
生态功能区
秦安县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地1个,为凤山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秦安县城东南隅的东凤山上,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215.274平方米。是一个人工生态公园,融古建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凤山森林公园累计栽植绿化苗木39种200万余株,包括红叶石楠球、女贞球、火棘球等灌木,种植菊花、麦冬、红花、炸酱草等草类,还有银杏、元宝槭、玉兰、合欢、木槿、皂角、碧桃、油松、白皮松、樟子松、塔柏、侧柏等苗木10万余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
自然灾害
秦安县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干旱是秦安县内主要的自然灾害,秦安县也被列为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此外,秦安县常发的自然灾害还有冰雹灾害、洪灾、霜冻灾害。生物灾害中尤其以病虫害为主,地质灾害中,由于秦安县所处地震断裂带,地震情况也时有发生。
干旱是秦安县的主要自然灾害,秦安县的干旱有春旱、夏旱、伏旱、伏秋旱和秋旱,其中以春旱和伏旱发生最频繁,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秦安县春旱和伏旱一般3年一遇,并且交替出现。1982年,是历史上降水最少的一年,为318.4毫米,夏旱严重,秋粮比上年减产1500多万公斤。
冰雹,俗称“冷子”或“生雨”。秦安县降雹时间短、范围小,来势很猛,并伴随狂风暴雨出现,造成灾害。每年4月~10月均可出现。但主要集中在5月~8月。尤以6月最多,7月次之,占年降雹总数的36%和29%。2011年7月15日晚,秦安县局地雷电暴雨天气,疾风暴雨夹裹冰雹,导致正在生长的3.1万亩苹果、蜜桃砸打得千疮百孔,1.99万余亩玉米、洋芋叶被打烂呈丝状。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致使天公路两车严重受损,造成13人遇难,6人受伤。山洪爆发时,1名男子被湍急的山洪卷走丧生,至此山洪泥石流共造成14人遇难。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辖17镇,428个行政村,8个社区,下辖镇分别为兴国镇、莲花镇、西川镇、陇城镇、郭嘉镇、五营镇、叶堡镇、魏店镇、安伏镇、千户镇、王尹镇、兴丰镇、中山镇、刘坪镇、王铺镇、王窑镇、云山镇。县政府驻兴国镇解放路行政办公中心。
政治
人口民族
人口数量
据2022年秦安县公安局人口年报显示,秦安县年末总户数155467户,户籍总人口574905人,其中男297799人。乡村户数128856户,农村人口518266人,全县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359227人,乡村从业人员2935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73519人,从事第二产业人员55276人,从事第三产业人员64712人。
民族
秦安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县。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等,汉族人口占比总人口的99.67%,少数民族占0.33%。
语言
秦安方言属北方方言区西北次方言区的秦陇语,方言区面积1601.13平方千米,截止1989年底,人口491478人。秦安方言的语音和词汇保留了一些古语音和古词汇。如方言声母〔ts]、〔s〕与《广韵》中的精、心声母完全一致;声母〔v〕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却留存于秦安方言中。
秦安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方言声母(包括零声母)有26个,较普通话(包括零声母)多5个;韵母33个,较普通话少6个;声调与普通话的声调之间有规律可循。
宗教信仰
秦安县是一个信仰多元、文化丰富的地方。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基督教的信仰者最多,当地有很正规的教堂且有教会正规的管理模式,教堂都是由教徒们自己募捐所建成。秦安流传的佛教主要为汉传佛教,佛教徒奉行的是大乘派,境内有佛教寺庙有西魏修建的龙泉寺、北周修建的建崇寺;秦安现有伊斯兰教清真寺4处,即县城南下关清真寺、丰乐清真寺、莲花上河清真寺、中山酸茨坡清真寺。每逢尔德节和古尔邦节,穆斯林在清真寺会祀。
经济
概述
秦安县经济发展以“工业主导+农业优先型”,按照“一区四园”布局,建设4个产业园区,即电子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智慧物流产业园。秦安县经济以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3.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4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9.0:9.9:61.1。
第一产业
林果产业是秦安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秦安县依托独特的气候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了葫芦河流域优质桃、清水河流域优质红富士、葫芦河流域新红星系列优质苹果、浅山干旱区优质花椒、高山适宜区干果经济林5个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秦安县林果总面积90.93万亩,总产量104.7万吨,总产值38.57亿元。
秦安县林果位居前三的苹果、花椒、蜜桃均已形成产业,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其中秦安苹果种植苹果总面积61.37万亩,总产量102.42万吨,是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花椒总面积17.51万亩,结果面积16.43万亩,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9.6亿元。秦安蜜桃面积10.25万亩,总产量4.92万吨,品牌价值为13.36亿元。
2022年,秦安县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为474083.19万元。其中农业的产值为457558.10万元,林业的产值为1885.14万元,牧业的产值为13043.14万元,渔业的产值为8.1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为1588.66万元。
第二产业
秦安县工业发展起步较晚,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是其新兴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是秦安县优势主导产业。截至2022年,秦安县储备工业用地1000亩,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其中吴川新型建材产业园、宋峡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已入驻企业5家。
为延伸果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秦安县还发展以果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设,建成秦安长城果汁厂、甘肃泰达包装印务、新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果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65家,全县累计建成果品贮藏库105座,各类简易果窖11798个,年贮藏果品32万吨,基本实现季产年销。
2022年,秦安县全县的工业增加值达到28053万元,较上年下降了4.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4.3%。轻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4.1%,而重工业产值同比下降了33.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了2.5%,增加值同比增长了0.3%,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3.8%。
第三产业
文化旅游业是秦安县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全县依托特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县。通过建设女娲寻根祭祖圣地和大地湾遗址考古公园为重点,举办了秦安县2022女娲文化旅游节,通过女娲祭祀典礼、女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参观考察特色景区、秦腔名家演唱会及大秦腔颁奖典礼、精品文物和女娲文化书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美食节等11项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游客达15万余人次,拉动消费8900多万元,其中餐饮8000多万元,住宿900多万元,多角度展现了秦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秦安女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2年,秦安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8.05亿元。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完成了34.21亿元,餐饮收入完成了3.84亿元。此外,秦安县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36.05亿元,其中批发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4.68亿元,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21.37亿元,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29亿元,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62亿元。
经济功能区
何川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园
秦安县何川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园位于秦安县兴国镇何川村,规划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功能区域935亩,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电子新材料、智能电工电器等产业。
刘坪镇万亩蜜桃基地
刘坪镇位于秦安县城东部,全镇耕地面积4.56万亩,果园4.15万亩,其中苹果2.3万亩,花椒0.15万亩,蜜桃1.7万亩(连片核心区1.28万亩),涉及何湾、周湾、树庄等10村,主栽仓方早生、沙红桃、北京七号等品种。2021年底全镇果品产量7.5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蜜桃总产量达2.55万吨,总产值达1.27亿元。基地生产的“秦安蜜桃”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基地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秦安县地处沟深,教育上存在教学点布点多、班级规模小、师生留不住、教育质量偏低等困境。2015年秦安县下辖的陇城镇建成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创新“园区+走教”的办学模式,解决乡村教育的发展难题,拉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模式后在秦安县全境逐步推广,先后建成五营、莲花、安伏教育园区和王尹学区教研中心,服务4镇99个行政村85所学校,受益学生1.04万人。至2022年末,秦安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0所。其中高中4所,完全中学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农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22所,一贯制学校9所,小学64所(不含157个教学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1.44%,初中入学率和毕业率为100%,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97.46%。2022年,全县二本及以上高校上线率为48%。
秦安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29年,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20余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08人。多次荣获天水市“高中教育质量”优胜奖和秦安县“高考优胜奖”。2020年高考应届生二本上线率95%,一本上线率57%。
医疗事业
2022年年底,全县共设有各类卫生机构523家。有1家县级综合医院、1家县级中医医院、1家疾病预防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卫生监督机构以及1家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另外,还有17家卫生院、5家卫生分院、10家民营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28家村卫生室和46家个体诊所。共有1297名在岗职工,各类卫生机构的标准床位总数为1641张。
秦安县人民医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全县医疗救治、急诊急救、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任务等工作,共有14个职能科室,9个医技科室,其中骨科、眼科为县级重点专科。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全县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共有2个,图书馆有1所。馆内收藏了各类图书达到了7.28万册。此外,还设有1所文化馆和433个农家书屋。乡村广播电视站数量达到728个,广播覆盖率高达99.98%。电视地面接收站也有6座,电视覆盖率同样达到了99.98%。在旅游方面,全年接待了国内游客达到225.14万人次,较去年增长了13.99%。国内旅游收入也同比增长了16.33%,达到了6.34亿元。
秦安县博物馆位于县城兴国文化广场北侧,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馆藏文物359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77件,三级478件,其中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四板彩陶瓮,齐家文化的玉器,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铜镜,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等许多文物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2009年5月,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科技事业
截至2022年,秦安县科技特派员188人,被派往全县各个镇村和示范点,为当地提供技术服务。此外,秦安县还有2个科技示范基地、3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星创天地、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个省级引智示范基地,以及五家市级众创空间。在高新科技企业中,秦安县依托甘肃省福雨塑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天水市环保农膜技术创新中心。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秦安县共拥有体育场、体育馆和健身中心各1个,并且还设有13个各个镇及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以及302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此外,还建设了200多个健身休闲广场、居民小区健身点、晨(晚)练点等各类健身场所。此外,秦安县现有体育场地面积合计81.5万平米,人均达2平米。体育场每周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在30小时以上,全年开放时间达300天以上。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
秦安县结合旅游资源、民俗节庆活动举办体育旅游赛事活动,2022年第七届全国象棋业余棋王赛甘肃省预选赛暨“女娲杯”甘肃省象棋锦标赛。2022年9月份秦安县文旅局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甘肃省体育局授予“甘肃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5143人,相应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全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857人,征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达到7397万元。基本养老金发放给了7998名离退休人员,总金额为2056万元。2022年,共有353008人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214671人5077万元,享受待遇的人数为83907人,全年累计发放的养老金金额为13876万元。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20445人,医药费报销总额为3472.57万元;参加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有482890人,医药费报销总额为12705.59万元;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5120人,医药费报销总额为292830.07元;而工伤待遇发放人数为15人。
交通
概述
秦安是天水市的北大门,310国道、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横穿东西,莲叶公路、蔡莲公路建成通车,已成为沟通陇东高原、陇南市、兰州市及西安市的交通枢纽,此外,还有徐兰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将秦安县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形成了与兰州、西安、天水、宝鸡之间的1.5小时经济圈。
公路
截至2022年底,秦安县全县42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畅,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86.57千米,普通国省道386.73千米,国道2条分别是G310国道和G247国道,总长度为94.60千米。省道6条总长度为292.13千米。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799.83千米,其中县道10条总长度283.6千米,乡道19条总长度305.01千米,村道533条总长度1211.23千米。
秦安县X523线莲花至四十里墩湾公路,是连接天水市秦安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平凉市庄浪县、静宁县的一条重要县道。该乡道深入挖掘沿线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构建“美丽公路+”的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获评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发布2022年度甘肃省“最美农村路”荣誉。
铁路
秦安县境内徐兰高速铁路穿境而过,秦安站是宝兰客运专线的普通中间站,该线路的修建通使秦安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宝兰客运专线秦安站位于310国道(天巉公路)以东、鸭儿沟以南葫芦河以西区域。秦安站于2017年7月9日,随宝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站房面积3500平方米,“站小客流大”是其一大特色,站场规模仅有2台4线,但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22万人次。截至2023年8月,秦安站日开行动车组列车41趟,使秦安一步迈入高铁时代,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形成了与兰州市、西安市、天水市、宝鸡市之间的1.5小时经济圈,实现了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朝发夕至。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公共交通
全县辖区内运输企业39家,其中客运站2家,班线客运企业2家、城市公交企业1家、巡游出租车企业2家、货运企业3家。截至2022年,秦安县乡镇通班车率已达100%,行政村通班车率70%。
人文
概述
秦安县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其下辖的陇城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五营镇邵店村、兴国镇凤山村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1处,其中大地湾遗址、兴国寺、孔子庙3处为国家级,省级6处,市县级63处。秦安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6个。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秦安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项,市县级63处。
大地湾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北侧的五营镇,距离天水市区车程约100千米。这里是距今8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如今的大地湾遗址建设了博物馆、遗址复原、宫殿遗址馆等设施,游客来此可以参观文物、观看复原的遗址,了解华夏民族起源时的早期文明。大地湾遗址目前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大地湾博物馆、遗址复原区和大地湾宫殿遗址,之间相距约几百米
三国街亭古战场遗址
街亭古战场遗址位于县城东45千米的陇城镇,是汉代略阳道街泉县的治所,俗称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出兵祁山,因参军马谡痛街亭之战,留下“挥泪斩马谡”的佳话,街亭从此名扬天下。街亭文化是天水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2月,秦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5月,秦安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6个。
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小曲形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有花调、老调两种。
花调是清朝末年由陕西省传人的。词曲格调等很像眉户剧。在流行过程中,受方言和民俗音乐的影响,花调的曲调风格略有变化,但仍能清楚地保留“眉户”调的基本面貌,故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至今活跃在部分乡村。
老调产生于明朝,已有500年的历史。老调结构严谨,节奏顿挫,旋律迂回,音域宽广,色彩明朗。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它的唱词为整齐的长短句体,每个曲牌的句数,每句的字数都形成一定的格式。有唱述一个完整历史故事的大乐调和以情歌、民歌为主的小乐调两种。《满江红》《赏月光》等名曲深受人们的喜爱。
秦安蜡花舞
秦安蜡花舞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东南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的舞蹈艺术。秦安蜡花舞真正形成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蜡花舞源于词赋艺术,为了增强词赋的情感表达,配以人体的舞蹈动作。这种舞蹈在夜间演出,表演者左手托着花灯,花灯内装有点燃的蜡烛,右手挥着丝折扇,所以叫做蜡花舞。
蜡花舞的表演形式多样,也可在行进中进行。人数不限,少者4至5人,多者上百人。蜡花舞在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独特的“一字步”,“十字步”,“平摆扇”,“高挠扇”,“平绕花”,“高绕花”,“慢着转”,“快看”等舞蹈动作,深受群众喜爱。
秦安陶艺
秦安制陶始于秦安大地湾遗址,分布于兴国镇康坡村,胡家河沟,王尹镇王川、尹川一带。秦汉时期,除生产生活用具外,还能生产陶猪、狗、俑、铃等装饰品。唐宋时期,秦安制陶业达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明清时期,秦安制陶技术广泛普及,城乡各地都有作坊,制品有盆、罐、坛、碗等,陶器原料为红粘土,生产工序基本和生产砖瓦相同。制品逐渐发展为几十种。康坡所制的陶器由于韧性好、耐腐蚀,能承受一般性撞击,但都以生活日用品为主。
秦安剪纸
秦安剪纸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天水市秦安县境内的古老艺术品种。流传于纸普及之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秦安剪纸多以窗贴、壁贴为主。秦安新春佳节或喜庆日子都要在窗格上剪贴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窗花,内容为人物、花草、鸟兽虫鱼、民间故事、瓜果蔬菜及狮子滚秀球、人寿年丰、龙凤呈祥与传统题材,图样流畅多样,形式灵活。至于婚喜事,都要贴繁花簇拥、龙凤扶持的大红双喜字图样。
1985年6月,全县46幅剪纸参加甘肃省民间剪纸展览。在民族文化宫和中国民间美术馆收藏的全省民间窗花267件当中,秦安窗花有53件,占全省被收藏的20%。
习俗
社火
每年农历正月,天水市秦安县都要举行社火表演,这也是春节期间当地群众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画脸谱、穿戏服,社火表演者们和着欢快的鼓点相继登场,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道特色文化盛宴,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庙会
泰山庙,也称天齐庙。寺庙位于秦安县城东的凤山上,是天水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泰山古建筑群,也称天齐庙。泰山庙庙会灯展历史悠久,过年逛庙会看灯展是秦安人约定俗成的民俗,从节前亮灯一直到元宵佳节,每当华灯初上,泰山庙的璀璨灯光勾勒出凤山的优美轮廓,远看宛如童话世界一般。人们阖家团圆,扶老携幼一起逛庙会,聊新春,拾阶而上,一路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生辰习俗
秦安县当地婴儿出生、满月、百天、周岁都有当地独特的习俗,新生儿出生后第一胎要给娘家报喜,返回时,娘家要送两个石子馍,母亲吃了娘家的馍等于给孩子带奶要粮。第三天娘家人前来看望,带两个烙饼,其中1个有孔,意谓“月婆子”吃了“宽快”,还给婴儿带1套衣服。婴儿满月要剃去头发,县有“胎毛”不剃、终身不利之说,剃去的头发扔在屋顶上。凡第一胎婴儿,满月后要择日庆贺,俗称做出月或送出月。婴儿百日时,俗称百岁。这一天要为婴儿剃头,并在脑后留一撮头发,俗称“长寿发”。第一胎婴儿要举行庆“百岁”。婴儿一岁时,进行周岁纪念,摆放多种玩具及生活用品,任其抓取,由此卜测婴儿的前途、志向与兴趣。
饮食
秦安美食小吃的显著特征是口味浓郁、厚重。人们比较熟知的有酸辣肚丝汤、荞麦面馍、麻腐馍、荞麦凉粉、辣子面、甜醅子、油饼等。
酸辣肚丝汤
秦安肚丝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了秦安特有的水质。制作秦安肚丝汤首先选用猪肚,将其洗净后煮熟,然后将猪肚、玉兰片、菠菜、干辣子切成丝。接下来,用葱、姜、蒜和干辣子炝锅,依次加入醋、高汤、芡汁以及切好的肚丝、玉兰片和菠菜。最后滴上小磨香油,采用文火烧制。成品汤色黄亮,肚丝飘游其中,吃起来酸麻可口。
馓饭
馓饭馓饭稀软可口,适合老人胃口。俗语云:“馓饭搅团,撑死老汉。”馓饭的原料非常普通,仅为面、水两样。做法是,锅中水烧开后,边撒面边搅拌,由生到熟,由稀到稠,片刻即成。熟后用碗盛上,拌以酸菜、油泼辣子等,双筷掠而食之,食后浑身暖和,因而在天阴下雨或天冷时,人们就喜欢做馓饭吃。
搅团
搅团是老年人喜爱的饮食之一。搅团的做法与馓饭的做法基本相同,就是要多搅多撒面,直至稠胶状为好。待搅团熟透后盛入大盘内,然后配好菜汤,将搅团夹到汤碗里,再夹成小块浸汤吃。吃起来滑溜溜的,清爽适口,四季皆宜。若要吃干的,用蒜泥、辣椒油、醋、酱油、味精、少许凉开水调成醮水,夹饭蘸着吃,酸辣爽口。
油圈圈
秦安县城是回族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民集居的南下关饮食花样繁多,独具特色。油圈圈主要由回民制销,它是油炸的面食,色泽金黄鲜亮,酥软香甜,不油腻,形似圆圈。油圈圈的做法是:先把荞麦磨成精细的白荞面粉,往荞面粉里加白糖、蜂蜜、鸡蛋,用温水和面,揉拉成面团,适度发酵。再将少许面团拿在抹清油的手里,拉成圈状。然后油锅注人清油,放置火上,烧至七成热时,把面圈放入油锅内煎成金黄色,捞出滤油即食。
特色产品
秦安花椒
秦安花椒栽培历史溯源到东汉末年,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花椒属”的记载,秦安花椒因其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色泽鲜艳、麻味醇厚、绿色营养,被称为花椒中的上品,更有花椒中“大红袍花椒”的美誉。
秦安蜜桃
秦安以其特色瓜果闻名,其中蜜桃以个大、色艳、味美、质优、环保、营养丰富而闻名全国。这也使得秦安被称为“瓜果之乡”。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秦安的蜜桃肉质鲜嫩多汁,色泽艳丽。截至2022年7月,秦安县的桃树总面积为10.25万亩,其中早熟蜜桃品种占总面积的12.3%。产量约为1.9万吨,销售额达到了6650万元。此外,中熟蜜桃品种如砂子早生、沙红桃、仓方早生等也陆续成熟并上市。这些蜜桃主要销往内蒙、西宁市、银川市、兰州市、河西和武都等地。
秦安苹果
秦安苹果因为其气候条件宜人,包括温和、光照充足、适度的降雨、充裕的热量以及大的昼夜温差等因素,因此备受广大消费者和客商所推崇。而其色泽艳丽、果形完美、果面光洁、口感鲜嫩、风味浓郁等独特品质也是其广受追捧的原因。
秦安梨
秦安梨树栽培的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期,秦安出产的长把梨,梨形果头隆起,上大下小,味甜质脆,被列为“陇上八梨”之一。秦安梨在明清两代产量高,品种多,品质优良,与宣州、河间梨齐名。民国时期,县城周围的河谷川道区已成为梨的主要产区。到1953年,全县梨树栽植的品种有长把梨、水金瓶、砂梨、糖梨、冬果梨、香水梨等13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雪梨、早酥梨等新优品种大面积推广后,才形成了规模。
风景名胜
概述
秦安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1处,其中大地湾遗址、兴国寺、文庙3处为国家级,省级6处,市县级63处。县内的旅游景点有葫芦河生态公园、解放纪念馆、李氏宗祠等文化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凤山景区为国家4A级风景区。城区四山旋拱,二水环流,先后建成了“百里生态文化长廊”、葫芦河、凤山、鹤山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凤山景区扩容1.2万亩,大地湾大景区建设进入省级世行贷款开发项目库,朱湾景区保护开发有序推进。刘坪万亩桃园被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每年4月,桃花竞相开放,一年一度的桃花会已成为秦安的一张靓丽名片。
重要景点
兴国寺
兴国寺,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坐落在县城北街,创建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2)。明嘉靖时胡缵宗将“兴国梵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兴国寺座东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韦驮)殿、般若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伽蓝殿、菩萨殿。
秦安文庙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兴国镇新华街东,占地面积3200M2(约4.5亩),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极具规模,从元至正元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进行过多次修。曾是天水市历史上规模较宏大的崇圣尊孔之地和省内唯一一家塑有孔子塑像的庙宇,现存建筑有大成殿、崇圣祠、乡贤祠、名宦祠等。院内还存古柏9棵,其中一棵千年老柏参天蔽日,下身合围近5米。大成殿为孔子庙主体建筑,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凤山景区
秦安县凤山风景区是中国4A级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凤山上,主要有凤山森林公园、泰山庙、青莲念佛堂三部分组成。创建年代现已无考,但据无量殿胡缵宗所书“太玄之殿”考证,明嘉靖年以前山上就有庙宇,现存大多为清代建筑,共有殿宇24座,整个建筑是按照凤山山梁的自然地形,错落有致地建造在拾阶而上的6个山峦台阶上,其间萦绕勾栏,盘曲石径相通连,依次而上分别建有财神庙、东岳天齐庙、福神庙、蓬莱阁、洞宾庙、山神庙、鲁班庙、钟楼、灵官庙、土地庙、无量殿、娘娘庙、药王洞、华佗庙、仓颉庙、千手千眼观音洞、接引佛殿、三清宫、玉皇庙、伏羲大殿等。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1997年,秦安1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
2000年,秦安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
2003年,秦安县获第十五届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新技术、新产品金奖
2003年12月,秦安县获得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
2008年,秦安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
2009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2020年7月,秦安县被评定为“省级创新型县建设县”
2021年3月9日,秦安县获得“2020年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县区
2021年12月23日,秦安县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
2022年5月6日,秦安县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县”称号
参考资料
汉成纪县治考.中国知网.2022-10-31
秦安县行政区划.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秦安气候概况.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秦安地理概况.秦安县人民政府官网.2023-07-31
秦安县.国家统计局官网.2023-07-31
秦安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秦安县统计局.2023-08-05
2022年12月28日王龙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08-28
秦安县人民政府网站地图.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探访甘肃秦安高铁站:从“无轨站”到“引客入秦”的黄金通道 .中国新闻网.2023-09-04
秦安县历史沿革 - 历史沿革 - 秦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9-05
秦安简介.秦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07-31
【魅力秦安】“羲里娲乡”人应该知道“秦安”县名的由来! .天水秦安发布.2023-09-05
秦安地名系列之一:秦安.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8-01
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口情况.《小康》•中国小康网.2023-08-04
秦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秦安县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4-10
天水秦安小湾河水库进度图 建成后年供水390万m³ .搜狐新闻.2023-09-04
秦安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8-05
秦安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秦安县人民政府官网.2023-08-26
航拍秦安凤山景区 .秦安在线网.2023-08-27
[影像秦安]秦安凤山景区秋色斑斓醉游人.天水市人民政府.2023-08-27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LOOK,秦安有一个"人间天上"叫凤山.澎湃新闻.2023-08-27
【秦安风采】凤山生态公园:秦安市民休闲旅游好去处 .天水秦安发布.2023-09-17
路通了、水有了、山绿了――天水秦安4000亩“三荒”地的嬗变“三部曲” .中国甘肃网.2023-09-16
秦安县旱作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1-30
甘肃秦安县暴雨泥石流遇难人数升至14人.安徽网.2023-09-16
秦安县下辖行政划分.中国国家统计局.2023-07-31
周济.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马顺祥.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王龙强.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杨喜春.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秦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9-05
“四强”行动在天水 | 秦安县:做强做大林果产业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天水广播电视台.2023-09-05
天水秦安:白脆瓜产业壮大特色瓜果版图 香甜脆爽带来新口感 .兰州新闻网.2023-09-05
“开新局 谱新篇” · 秦安 | 构建“一区四园”产业阵地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爱天水(天水融媒体).2023-09-05
秦安:果品产业撑起县域经济“半边天”播.每日甘肃.2023-09-05
秦安县:节会为“媒”促进“文农旅商”融合发展.甘肃经济信息网.2023-09-05
拼经济 强实业!秦安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2023-09-05
刘坪镇万亩蜜桃基地.甘肃政务服务网.2023-09-17
“园区+走教”按下教育发展快进键|义务教育均衡.中国甘肃网.2023-08-27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秦安县“园区+走教”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甘肃日报.2023-08-27
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秦安县第一中学简介.秦安县一中官网.2023-08-27
秦安县人民医院2022年度部门决算公开说明.秦安县财政局.2023-08-27
【秦安景观】县博物馆 八千史观 .天水秦安发布.2023-08-29
【新甘肃】甘肃秦安以科技赋能彰显县域高质量发展底色.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8-27
秦安县:“四着力”促进体育事业创新发展.秦安县融媒体中心.2023-08-05
秦安县2022年体育工作综述 .秦安生活网.2023-08-27
美又畅,家乡的路!我省评出12条陇原“最美农村路” .观澜新闻.2023-09-04
【2022年发现最美铁路】天水秦安:一座高铁站带动一座城.中国甘肃网.2023-01-31
发现最美铁路 l 搭乘“高铁经济”快车 甘肃秦安驶入发展新车道.央广网.2023-01-31
商城非遗基本情况.商城县人民政府.2023-07-25
天水市11家文物单位名列其中 .天水网.2023-09-01
三国街亭古战场遗址.秦安县政府网.2023-01-31
天水市19个项目入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8-26
天水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公示.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8-26
甘肃省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截至2021年12月31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2023-08-26
秦安11项非遗项目入选第四批天水市非遗代表项目名录.天水在线.2023-08-2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小曲.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秦安老调(小曲),始于明而盛行于清, 有花调和老调之分.新浪新闻.2023-08-04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蜡花舞.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陶艺.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秦安县人民政府.2023-07-31
新春走基层|甘肃秦安:社火闹新春 民俗年味浓.人民融媒体.2023-08-31
温暖中国|在泰山庙梦幻光影里俯瞰一城烟火 这里是天水老家秦安的平安年(组图).中国甘肃网.2023-08-31
《地理标志产品秦安蜜桃》获批发布. 每日甘肃.2023-07-31
秦安酸辣肚丝汤.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8-04
【秦安花椒】秦安是花椒栽培的最佳适宜区.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8-04
【人民网】秦安:小小花椒树 撑起脱贫大产业.人民网.2023-08-04
秦安蜜桃.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08-05
【正是果椒飘香时】秦安中熟蜜桃陆续成熟上市.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8-04
【辉煌“十三五”】秦安:小苹果成就大产业.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3-08-04
兴国寺.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1-31
秦安文庙.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1-31
泰山庙.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1-31
李蔡.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广.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苻坚.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吕光.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暠.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世民.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思训.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白.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权德舆.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翱.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昭道.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胡缵宗.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李元芳.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胡静庵.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安维峻.秦安县人民政府网.2023-07-31
昔日“麦客”闯关中 今朝“椒客”聚成纪——秦安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助农增收奔小康.中国甘肃网.2023-09-01
秦安县.央广网.2023-08-29
天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第92号建议的答复 .天水市农业农村局.2023-09-01
2003年秦安县大事记.成纪广林 (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官方).2023-08-29
秦安又得奖了!.天水秦安发布.2023-08-29
秦州区等3县区科技局荣获“2020年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县区”称号(图) .天水市科技局 .2023-08-26
喜讯!秦安县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县 .天水秦安发布.2023-08-26
秦安县荣获“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县”称号 .秦安政法 .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