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一说前136年-前51年 ),字翁孙,陇西郡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名将。
建元四年(前137年),赵充国出生于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他最初成为一名骑士,后因其出色的骑射技艺被选为羽林军卫士。随后,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一起出击匈奴,在一次突围行动中率领百名勇士成功逃脱,并因此被任命为中郎。赵充国在职业生涯中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护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等职位。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他领导军队打败了武都氐族的叛乱,并成功出击匈奴,俘虏了西祁王。在刘弗陵去世后,赵充国参与了拥立汉宣帝的活动,因此被封为营平侯。在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任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与祁连将军田广明、度辽将军范明友等人兵分五路,出击匈奴。回到朝廷后,他担任后将军和少府等职位。神爵元年(前61年),年过七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率军出征西羌。他坚持打击并孤立西羌的叛首,同时对其他部落实施招抚政策。西羌的叛乱在受到重创后,赵充国解除了屯田,只留下九校步兵驻守。神爵二年(前60年),西羌的叛乱基本平息,赵充国撤销了步兵驻守,奉命回京为官。后因儿子被害自杀而退出朝野。尽管如此,他仍经常与汉宣帝讨论关于“四夷”问题,甘露三年(前51年),赵充国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被追谥为“壮”。死后,赵充国的形象被绘制在未央宫的麒麟阁内,成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汉朝思想家扬雄曾评价赵充国:“在汉朝的兴盛时期,赵充国以武功显赫,英勇无敌,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了后来一代人的楷模。他的事迹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充国于建元四年(前137年)出生在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早年间担任骑士,后作为擅长骑射的六郡良家子被任命为羽林军卫士。元狩四年(前119年),刘彻取得第三次征讨匈奴的胜利,汉廷大举移民,赵充国也因此举家搬迁到金城郡的令居县。
崭露头角
天汉二年(前99年),赵充国以假司马之职跟随李广利李广利攻打匈奴,后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汉军断粮数日,死伤颇多,后赵充国与一百多名壮士突围陷阵,李广利带领士卒紧随其后,这才得以脱险。此役中,赵充国全身负伤二十余处,李广利把此事上奏给武帝,武帝下令召赵充国进宫,并询问赵充国的伤情,不久后,赵充国拜为中郎。后迁任车骑将军长史。
北疆攻守
汉昭帝时期,武都郡氐人造反,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之职带兵攻打并平定叛乱,因平定有功升为中郎将,不久后,率兵驻守上谷郡,回来后又被任为水衡都尉。随后又被派去攻打匈奴,并在攻打匈奴的途中成功俘获匈奴的西祁王,后因功被提升为后将军,同时兼任水衡都尉。
赵充国任水衡都尉期间,因北方匈奴和乌桓寇边侵扰,所以时常被朝廷召去参予军事决策。元凤三年(前78年),匈奴因乌桓首先走到单于墓冢,引起匈奴怨恨,匈奴随后决定以两万兵力向乌桓发动进攻。大将军霍光认为此时是袭击匈奴的绝好机会,但却没有确切的决定,遂征求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直言蛮夷互相攻打对汉朝有益,如果发兵阻击,只会招惹麻烦。随后霍光又询问中郎将范明友的意见,范明友则提出可以出击。于是霍光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二万骑兵兵发辽东。匈奴闻讯随之罢兵,范明友转而进击乌桓,斩获颇丰,但同时汉朝受到了匈奴和乌桓双方的怨恨。
元平元年(前74年),赵充国参与西汉权臣霍光等人的废帝行动,并成功废黜了刘贺刘贺,并拥立刘据刘据之孙汉宣帝为帝,即汉宣帝。宣帝登基后,赵充国被册封为营平侯。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任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领兵三万余骑,从酒泉郡发兵匈奴。赵充国本预计与其他兵马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今新疆巴里坤湖),匈奴提前得知汉军将至,便立即撤出了蒲类泽,但赵充国因及时赶到还是有所斩获,此后,赵充国见匈奴远遁,为避免无谓劳师,赵充国便决定提前撤军。战后,赵充国因过早撤军而遭到责备,但不久后还是升任为后将军,并兼任少府等职。
元康二年(前64年),匈奴派兵袭击西汉在车师的屯田卒。汉宣帝听闻后,与赵充国等商议,并准备发兵反击,随后在丞相魏相的劝说下,才没有发兵,不久,当匈奴大举十多万骑兵向边境开来,降汉的匈奴人题除渠堂泄露了匈奴的计划,汉廷遂派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边境的五原、朔方等九郡。匈奴单于见汉军准备齐全,自知攻打无望,便领兵退去了。
平定西羌
宣帝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奉命出巡羌人各部。先零羌酋长希望在特定时节渡河到湟水北岸放养牲畜。义渠安国报告给宣帝,却被赵充国弹劾“奉使不敬”。此后,羌人侵入内地,县官无法阻挡。元康三年(前63年)先零与二百多位羌人酋长解除怨仇,在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羌人的结盟使得汉庭朝野震惊,汉宣帝急召赵充国入宫问计,赵充国认为羌人之所以容易被控制,是因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领,经常互相攻击,不能统一,而且十多年前,西羌人叛乱时,也是都先解除仇怨,再立定盟约同大汉抗衡。随后赵充国在分析完羌人的具体情况后,提出需注意潜在危机,防止事态扩散。
几个月后,西羌向匈奴借兵并发兵敦煌市等地,赵充国再次提出,狼何等小部落势必不可能单独作出这样的计划,并怀疑匈奴使者已经到达羌人部落中,先零、罕开等部族才解除仇怨订立盟约。等到时机成熟,则必定爆发变乱。赵充国提议撤换守军义渠安国。同时提议派遣西汉名臣辛武贤出使西羌来分化西羌内部,并赶筑防御设施,以做应战准备,但未被汉宣帝采纳,后义渠安国重新出使西羌,抵达后便以逆而不顺之罪诛杀三十多位羌族首领,并让士兵斩杀一千多名羌人,这直接导致汉羌关系恶化。神爵元年(前61年)西羌进犯西汉,并杀死地方长吏,守军义渠安国出兵平叛,未果,大败。汉宣帝急召赵充国询问谁能堪当大将,赵充国毛遂自荐,因赵充国年事已高,汉宣帝放心不下,于是询问需要多少人马才能攻克,赵充国提出“百闻不如一见”,同年四月,赵充国率兵西征。
一方面,赵充国率轻骑先行抵达黄河岸边,勘察前沿地形,当人马到达后,就已做好渡河准备,但恐被羌族截击,并分派队伍抢先渡河,渡河后再安营置阵,到了天亮之时,赵充国军已安置完毕,于是大股部队以此渡河,当时有小股羌人骑兵袭击,赵充国提出,部队刚渡河还需休整,这些骑兵只需消灭即可,为防止是诱兵之计谋,不可追击。并提出警戒与休整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固守策略,面对小股西羌军不为所动,西羌军多次攻敌未果,军心逐渐涣散,内乱渐起。随后,西羌首领转向袭击汉军粮道,赵充国之子赵卬便由陆路运粮更改为水路运粮,同时赵充国采用稳扎稳打的战术逐渐推进,待赵充国攻入湟中区后,采取攻心为主,用兵为辅的策略。如,赵充国告诉西羌各族首领,汉军前来只诛杀有罪之人,而不杀无罪之人,如果有罪之人帮助抓捕犯罪之人,不仅可以得到赏钱还能和家人团聚。
另一方面,宣帝已征调六万军队准备兵发西羌,而辛武贤上奏提出以逸待劳策略,先掳掠西羌人部分部族的家人,等到秋冬之后,西羌自会瓦解。随后,汉宣帝把这封奏疏交给赵充国,让他与了解羌人情况的校尉及士兵进行讨论。赵充国与长史董通年上书进谏,认为匈奴将与羌族联合进军侵扰,到时西域与汉朝的交通要道则会被阻断,所以边境地方的兵力势必需要调集起来。同时,赵充国提出,部分部族只是被胁迫起兵的,而建议汉宣王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的建议,提出以安抚为主,用兵为辅的分化方针,宣帝将他的上书发给群臣议论,群臣不接受赵充国的提议,于是宣帝任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发玺书嘉纳其策。同时发书给赵充国,指责他迟迟不肯用兵,并告诉他朝廷已按辛武贤之策行动,命令他带兵扰乱敌军。
神爵元年(前61年)六月二十八日,赵充国再次上疏陈述战略部署的得失利害,希望汉宣帝能够收回成命,汉宣帝接到奏书后自觉理亏,便收回了成命。同年七月,赵充国则趁西羌疏于戒备之际发起袭击,让羌军防守不及,羌族大为惊恐,纷纷弃重粮草而逃,而后赵充国又命令军队慢行驱赶羌人避免其反击,西羌军大败,战后,赵充国立即将大军开至羌游牧地区,采用分化制度,分化出西羌内部分愿意归降的部族,并承诺给予他们奖励,同时,赵充国下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不久后,西羌军被分化,西羌残部逐渐退守到青海路以西之外,而罕部的羌人听闻赵充国的事迹后派来首领表示原意归还土地,赵充国将此事汇报给汉宣帝后与诸将商量此事,但手下将士多说不可放此人归去,但是赵充国还是将罕部首领归还,并表示以求自安,不是为国家忠心策划,不久后,汉朝给予回复,命令罕部首领将功赎罪,罕部率军而降。
湟中捷报传入京师之后,恰逢赵充国肠胃和腿部染疾,汉宣帝便给赵充国下了一道召令要求他专心养病,并命令辛武贤作为破羌将军扫平剩余羌军,但是赵充国还是给汉宣帝上书,提出政治分化已有成效,不需要再耗费兵力和资源来进行杀伐,多采取安抚为主即可,并在奏书中提出了屯田策。
屯田妙论
当时,羌族投降者多达数万,赵充国意料到其必定自行瓦解,便意图让骑兵解散,让士兵屯田,等待敌人自行瓦解。但奏书还未呈上,赵充国就收到了命令其进兵的玺书。其子赵卬听闻后大为惊惧,并派人劝告赵充国,即使战败也可保全将军之位,但是不符合皇帝的心意,那可能就无法保全性命了,那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安定了。赵充国却提出,如果早早听从自己之言,便不会有严重的羌患爆发,并且相信圣明的君主是值得他进忠直言的,于是赵充国在奏上提出了屯田策。
赵充国在奏书中指出,军队是为宣扬皇帝恩德、也是除去祸患的工具,对外使用军队得当,那么国内就会有祥瑞产生,必须慎重对待,湟中地区尚有大量未被开垦的羌族故田和公田,开展罢骑屯田能够节省开支并积攒实力,如此一来,羌人将不攻自溃。并指出屯田有十二个好处,提出过早出兵则会失去这些好处。但是赵充国的主张被群臣责难,不久,在赵充国他的坚持下,朝臣们逐渐改变了观点。。
宣帝也下令询问如何应对羌人的进攻,赵充国回答,部分羌人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叛乱,到明年即可被消灭,其次,提出边境虽长,军士数量也不足,但屯田军能够登高望远来加强彼此联系,从而达到以逸待劳之法,羌人见汉军有备,不久便会自行瓦解。虽然羌族的小规模抢掠不能完全禁止,但对比大规模用兵也是值得的,而且汉朝还需抵御匈奴等人的进攻,也不能长时供给西北边境。最后,提出朝廷先前已遣使者安抚羌族各部,羌族各部应该不会再生异心。于是,赵充国三次上奏屯田计划,提出屯田既能内部省去浪费,又能外部备战守御。他还指出湟中的地形对汉军有利,而羌人则处于风寒之地,最多支持到明年春天,届时羌人必将全军覆灭。最终,宣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计划。赵充国采取罢骑令万名步兵屯田,不再进行军事行动,羌族见汉军采取了长期稳定的战略,纷纷前来投降。
次年五月,赵充国归京,友人浩星赐劝他说,应该把军功分给破羌和强弩两位将军,以求你能明哲保身,赵充国却告诉浩星赐,他不能因为一时的官职就欺瞒君主,如果给君主留下了轻松就能取胜的印象的后果则是遗患无穷的,并把实情告诉了汉宣帝,最终汉宣帝也认同了赵充国的看法,于是免去辛武贤破羌将军的官职,仍命其回任酒泉太守,赵充国则复任后将军、卫尉,此举也因此招惹了辛武贤的怨恨。
晚年生活
秋日,西羌之乱彻底平定,西汉设立金城属国,专门安置归顺的羌族,并设护羌校尉等职来安抚羌人,宣帝下诏命朝臣推举堪任护羌校尉的人选,当时赵充国患病,四府共同推荐辛武贤的小弟辛汤。赵充国闻讯立即向汉宣帝上奏提出,辛汤酗酒,不能让他主管蛮夷事务。不如用辛汤的兄长辛临众,当时辛汤已接受了护羌校尉的任命,宣帝接到赵充国的建议后,又降诏改用辛临众。后来辛临众因病卸任,五府再度推荐辛汤接替供职,结果辛汤屡次在醉酒后触犯羌人,再次激起了羌人叛乱。
辛武贤与赵卬闲聊时,赵卬告诉他张安世曾招惹皇帝不满,但赵卬家将军认为张安世曾多年忠诚谨慎,应该被宽恕。后来,辛武贤因被免去将军职位而怀恨在心,举报赵卬泄露宫中秘密。宣帝以赵卬违反禁令进入赵充国幕府司马处屯兵为由,将其交给法官审讯,赵卬最终自杀。赵卬死后,赵充国请求退出朝政,宣帝允准,并赐于他安车、驷马及黄金六十斤,返回家中养老。不过在讨论“四夷”问题时,宇文赟仍时常征询赵充国的意见。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去世 ,终年八十六岁,获赐谥号为“壮” 葬于圭卜山之阳(今甘肃清水城西北李崖)。
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挛鞮稽侯狦来朝,汉宣帝提出“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于是在未央宫麒麟阁图画“皆有功德,知名当世”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等十一位功臣,赵充国位列第四。刘骜时,西羌动乱,成帝追思赵充国的功勋,命黄门侍郎扬雄在赵充国画像旁作颂称赞。
主要作品
主要影响
戍边破羌
赵充国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士兵的关心。他注重兵员训练和装备准备,始终保持警惕性,坚守营地,战斗前充分策划,稳步推进。这使得他在整个军事生涯中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北方抵御匈奴,西部平定氐、羌,为确保西汉边境的稳定与内地的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镇压叛乱时,赵充国采取了“贵谋贱战”的原则,通过外交手段和交流,实施攻心和攻城两者并行的策略,成功地实现了对羌族的分化瓦解、安抚以及有针对性地打击顽固派。现代学者邹元初认为,这体现了他对孙子兵法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理念的运用和理解。
建计屯田
因当时羌族投降者众多,赵充国意料到其必定自行瓦解,便意图让骑兵解散,让士兵屯田,等待敌人自行瓦解。并以屯田既能内部省去浪费,又能外部备战守御,还能节省大量军备资源为由说服了宣帝。随后赵充国提出的“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顺利平定西羌,又开始率领汉军在湟水流域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交通设施,并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于当地屯田,对推动当地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平息羌族动乱后,赵充国上书请求撤销驻军,并于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振旅而回。赵充国的留兵屯田之策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
人物评价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评价:“汉宣帝继承大统,成就帝业,都是因为有赵充国等人的辅佐。”
西汉丞相魏相评价赵充国:“我很愚笨对军事并不了解,赵充国经常给我画军备计划,并且他的话总是很有说服力,所以我总相信他的计划是可行的。”
汉朝思想家扬雄曾评价赵充国:“在汉朝的兴盛时期,赵充国以武功显赫,英勇无敌,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了后来一代人的楷模。他的事迹也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
唐朝文学家杜牧评价赵充国:“在这个时刻,他所提出的计划和方案都经过深入的考古研究和现实校准,具有独特的奇思妙想和长远眼光。他的策略首先着眼于内部的制定和实施,而最终的成果则体现在外部的战功和胜利之中。”
唐代宰相魏元忠曾评价:“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评价:“赵充国、冯奉世,名臣也,而老于为将。”
北宋文人苏洵曾评价道:“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
北宋文学家许翰曾评价:“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曾评价赵充国:“史书上说赵充国宏大的谋略,用兵都以全军的胜利为主要目标,真是使汉代中兴的良将。”
南宋思想家黄震曾评价:“赵充国老成持重,为国家计,为民生计,而功名之念不入其心。汉世诸将,孰能与比。其谓明主可与忠言,谓老臣不以余命壹为皇帝明言,谁当复言之者。笃信力行,不迁就、不回挠,凛然古大臣之风烈,又非特才智而已也。呜呼,使充国得任天下,当如此兵矣,奈何独使之参兵谋而已耶!”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评价赵充国为:“赵充国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
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曾评价:“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清代文人严如煜评价赵充国:“赵营平当宣帝全盛之时,先零羌寇宜可一举而静耳我。在规屯田之利,老谋硕画,破辛武贤侥幸之谋,虽幸所遇敌弱,故得从容。然其策必万全,不区区以首虏为功,则可为为将者法矣。后世贪功喜事之臣,遇小故辄虚张声势,征兵调庸惊动天下,虽寇乱施平而府库空虚,黎民劳悴,国家之元气伤矣。赵营平省兵省粮而寇夷旋定,不可谓非识之明守之坚也。然此非独营平之贤也,被查不知兵,而事由中制,将如起、、颇、牧亦难成功。”
清代官员罗惇衍曾写诗赞扬赵充国曰:“便宜十二策边屯,四抗封章谢党援。苦为兵机留后法,幸逢圣度可忠言。麒麟落落文词贵,驷桓桓武略尊。终赖黄扉贤相在,果教伟绩建花门。”
中国近现代小说作家蔡东藩在自己写的小说《前汉演义》中曾评价赵充国:“若赵充国之控御诸羌,能战能守,好整以暇,及请罢兵屯田,尤为国家根本之计,老成胜算,非魏相等所可几及,而汉宣帝卒专心委任,俾得成功。有是臣不可无是君,充国其亦幸际明良哉!”
人物争议
根据《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记载,在神爵元年(前61年)六月戊申,赵充国写了一篇奏文中提及自己“犬马之齿七十六”,据此,赵充国生于建元五年(前136年)但后面又记载,“年八十六,甘露二年(前52年)”,据此又能得出赵充国生于建元四年(前137年)。
赵充国的卒年,同样依据《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所载,在甘露二年(前52年),但根据《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后面记载的“年八十六”,且之前记载的神爵元年(前61年)奏文中赵充国自称“犬马之齿七十六”,则推算出赵充国卒于甘露三年(前51年)。所以对赵充国的生卒年较有争议。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百闻不如一见
赵充国在督兵西陲期间,成功挫败了羌人的进攻。回到朝廷后,宣帝意识到他已经年事已高,便命赵充国选着一个合适的人选来领兵,赵充国还是推荐了自己的来领兵,宣帝便询问赵充国需要多少人马,赵充国回答,百闻不如一见,需实地勘察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后百闻不如一见这一观点成为了谚语和成语被广泛流传。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在西汉时期,赵充国奉命前往西北平定叛乱。他利用叛军内部不统一,采用招抚策略,使得大部分叛军归附。然而,当他按照汉宣帝的命令出兵平叛时却遭遇了失败。随后,赵充国再次负责收集军粮,结果却又引发了另一场叛乱。赵充国感叹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后世纪念
赵充国陵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陵园,陵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城北二里的李崖村石佛坪。据《清水县志》的记载,这座陵园最早建于汉代,到了宋代时期,陵园内修建了祭亭、祭祠等多处建筑,并在清嘉庆和道光时期进行了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复。陵园于1962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班固汉书六十九.识典古籍.2023-10-30
匈奴传卷第六十四上班固汉书九十四.识典古籍.2023-10-30
通鉴纪事本末.识典古籍.2023-11-27
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班固汉书六十九.识典古籍.2023-10-30
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卷第十八 汉书六.识典古籍.2023-12-07
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识典古籍.2023-10-30
旧唐书 唐书列传卷第四十二 魏元忠传.识典古籍.2023-12-07
赵充国陵园文博景区开发项目-专题频道- 华龙网.华龙网.2023-10-30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豆瓣电影.2023-10-30
国家宝藏 第二季.豆瓣电影.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