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自创建至今,已三十年历史。1975年元月建立哲学专业筹备小组,于1978年正式建立哲学系并招生。1996年设立社会学专业并招生,随之更名为哲学与社会学系,2004年7月组建哲学社会学院。现有卡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三个实体性教学科研基层单位,还建有兰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兰州大学社会评价中心、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科学·经济·社会》杂志,2004年以来,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CSSCI)。
历史沿革
哲学社会学院前身为哲学系。1975年元月决定成立哲学专业筹备小组,于1978年正式建立哲学系并招收第一届哲学专业本科生。1994年申办社会学专业并于1996年招收第一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并随之更名为哲学与社会学系,2004年7月组建哲学社会学院,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
学院始终重视学科建设与发展。1985年建立中国哲学硕士点,2001年建立外国哲学和社会学两个硕士点,2003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人口学三个硕士点。三十多年来,一大批优秀专家学者任教于本学院,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和企事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在科研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发表学术论文740余篇,出版著作85部(不包括参编著作),为兰州大学暨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已经退休,有的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兰州大学暨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史上,让我们记住他们:韩学本、王棣堂、刘文英、林立、袁义江、杨子彬、王有为、林时蒙、王建华、高尔泰、马序、陶景侃、鲁修文、任秋云、艾军、戚本芬。
2020年7月10日,《中国老龄协会关于公布第一批老龄科研基地遴选结果的通知》(中老协发〔2020〕21号)发布,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入选。
学院概况
(1)专业、学科及规模: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学,在校学生296人;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其中社会学位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在校研究生144名。
(2)工作任务:学院教师除承担本学院教学和科研外,还承担了兰州大学全体理工农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部分公共课教学任务。
(3)图书资料:学院设有图书资料室,在榆中校区设有图书阅览室,拥有图书资料32000册,国内外杂志报刊140余种7000余册。
人才培养
学院贯彻创新原则和个性发展原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实现精英教育目标。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
——原典教学,深挖原著。学院在学生进校之日起,就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基础课和主干课大多采用经典名著为教材,使学生以原汁原味的言语方式理解吸纳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院在哲学、社会学两个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选题申请方法引入实践教学,使学生能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实践流程如下:选题前的教学指导——个人选题——选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案——选题竞选——组建课题小组——问卷设计——访员培训——实地调查——问卷整理——统计分析——撰写报告——总结。学生的教学实践科研成果,编辑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本科生研究自选项目成果集》六辑出版。“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设计与实践”项目,获得兰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人员:陈文江、张咏梅、黄少华、邱德钧、牛芳。
——自2003年以来,获得“985工程”建设项目2项,《中国近代哲学》入选兰州大学精品课和甘肃省精品建设课程,陈声柏等《中国近代哲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获兰州大学2005年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列入兰州大学重点建设课程10余门。
黄少华、陈声柏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陈声柏、牛芳获得“兰州大学教学新秀奖”一、二等奖,陈声柏获得“隆基教育教学奖”中青年教师骨干奖,戚本芬、陈声柏获兰州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戚本芬获女职工先进个人,张咏梅获兰州大学“巾帼标兵”,陈文江获“宝钢奖” 。
科学研究
(2003—2008)
发表学术论文:总计193篇,其中权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88篇,年均学术论文32篇;出版著作:总计23部,其中权威出版社12部;获得科研奖励:陈文江、张咏梅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一项,王晓兴、黄少华、陈文江、陈声柏等共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5项,黄少华、陈文江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项目及经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5项,国际合作和横向课题90项,共获得经费396.2万元。经费从2003年的12.13万元增至2008年的100万元。
《科学·经济·社会》杂志,创刊于1983年6月。1992年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CSSCI),2008荣获甘肃省省优秀期刊称号,主编曹陇华同志荣获“甘肃出版贡献奖”。
学术交流
(2003-2008)
该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在目前,与该院建立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单位有:隆德大学、挪威Fofo应用国际研究所、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巴基斯坦利法国际大学、开罗大学、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所、马来西亚马兰亚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欧盟、美国和德国有关机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在我校设立“文化中国”奖助学金,首批捐款40万元人民币,用以资助该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该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共同策划的“甘青行——暑期香港内地学子西部文化考察活动”,在2008年和2009年已举办两届。
邀请国外和香港专家学者来校讲学37人次,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45人次。
该院承办全国性和地方性学术研讨会10余次,其中重要学术研讨会有: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年会、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研讨会(2次)等。该院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30人次,国内学术研讨会100余人次。
教师介绍
该院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在20世纪80—90年代,专职教师近40名,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自2002年以来,通过引进优秀博士和学术骨干、选留优秀硕士毕业生、培养提高在职青年教师等措施,使该院师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拥有专职教师34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7名;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拥有博士22名,占教师总数的64.7%,博士和硕士共计30名,占教师总数的88.2%;此外,学院为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近几年选拔推荐10余名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高学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为哲学、社会学两大学科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以下介绍部分教师。
王晓兴,男,生于1950年4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甘肃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连 珩,男,生于1949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教系。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甘肃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陈文江,男,生于1960年8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甘肃省哲学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甘肃省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刘开会,男,生于1950年9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陈春文,男,生于1961年3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学士,曾在德国弗莱堡特里尔斯图加特大学留学。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创同,博士,加拿大籍,毕业于渥太华大学哲学系。李博士于2001年来到兰州大学,受聘于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客座教授。
戚本芬,女,生于1950年12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修西方哲学。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黄少华,男,生于1963年3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曾在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进修。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冯世平,男,生于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咏梅,女,生于1964年9月。毕业兰州大学人口研究所,获哲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晓春,男,生于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邱德钧,男,生于1966年2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获学士。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牛 芳,女,生于1967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科所,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陈声柏,男,生于1972年11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丁士仁,男,生于1966年10月,毕业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郭吉军,男,生于1971年10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介绍
★哲学专业:要求学生建立哲学思维方法,系统学习中西方哲学史,完整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设有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哲学原著选读、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美学、系统科学等专业课和其他系列选修课。
★社会学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开设有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学原著导读、统计学原理、概率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分析、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基础课程及其他部门社会学选修课。
研究生培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从而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十九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自身的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及实证科学密切相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智慧。
二、学科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哲学。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教学和理论宣传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要求研究生精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状况,熟悉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流派、学说及其沿革,写出具有新意的学位论文;较为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研究生可以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及党政、新闻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充分发挥其学科特长。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
3.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4.文化哲学
科研成果
1 约阿基姆的历史观与历史哲学 李创同1∕1 哲学 文章 人民日报出版社
2 王天下与汉帝国 王晓兴1∕2 哲学 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核心
3 论西部女性教育问题 张咏梅1∕1 社会学 论文 无 南方人口 核心
4 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政府激励机制—以西宁市为个案的研究 张咏梅1∕2 公共政策、社会学 论文 无 公共政策评论 核心
5 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及发展趋势分析 张咏梅1∕2 社会学 论文 无 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普通
6 舅权:家庭中的第三方权威 靳晓芳1∕1 社会学 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核心
7 回族皮毛行店的衰落与思考 靳晓芳1∕1 社会学 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核心
8 农民境外劳务输出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 靳晓芳1∕1 社会学 论文 西部发展评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会议论文集
9 当代电影中“奔跑”主题的哲学诠释 刘贵祥2∕2 哲学 论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一般
10 海德格尔后期讨论班中的技术问题 李为学1∕1 外国哲学 论文 四川省社科 核心
11 兰州市城市青年职工住房现状的实证分析 唐远雄1∕1 社会学 论文 西部发展评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核心
12 商界视野中的高校形象 唐远雄1∕1 社会学 论文 大学形象建设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核心
13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 郭吉军1∕1 哲学 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权威
14 作品的言说—聆听《奔月》的言说 郭吉军1∕1 哲学 论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省级
15 略论恩斯特·卡西尔“符号”概念的自然科学来源 石福祁1∕1 哲学 论文 江苏社会科学 核心
16 “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下的西北贫困地区留守妻子的微观处境—基于甘肃省地区的调查”魏淑娟1∕1 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
17 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思考社会性别敏感的农业科技传播的现实意义”论文二等奖 魏淑娟1∕1 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论文集
18 以“增权视角”解读《士兵突击》中班长史今成功的“社会工作”实践 魏淑娟1∕1 中国社会学网
19 《人谱》的过恶思想研究 韩思艺1∕1 宗教哲学 论文 《清华哲学年鉴》-当代中国出版社
20 “罪过”:在明清之际耶儒对话中谈“sin”的翻译与诠释 韩思艺1∕1 宗教哲学 论文 《神学关键词》-宗教文化出版社 CSSCI
21 何者可友、友者何人 邱德军2∕2 教育学 高等师范学报
2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女童教育 牛芳1∕1 社会学 论文 《西部发展评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3 对西北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城市社区的解析 刘庸1∕1 社会学 论文 社科基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一般
24 《伊斯兰教文化》第二辑 丁士仁主编 宗教学 文集 甘肃出版社 一般
25 《伊斯兰伦理对临潭经济的影响》 丁士仁1∕1 宗教学 论文 西北二民院学报 核心
26 环境压力动态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李勇进1∕2 环境社会学 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西部发展评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集
27 中国环境政策演变对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启示 李勇进1∕3 环境社会学 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权威
28 网络游戏意识对网络游戏行为的影响:以青少年网民为例 黄少华1∕1 社会传播学 论文 新闻与传播研究 权威
29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Online Game Behaviours 黄少华1∕1 社会学 论文 Proceedings 2009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 EI权威
30 Interactive Networks in Virtual Community 黄少华1∕2 社会学 论文 Proceedings 2009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 EI权威
31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 黄少华1∕1 社会学 论文 青少年导刊-人大复印资料 核心
32 网络游戏研究现状:一个定量分析 黄少华2∕2 社会学 论文 兰州大学学报 核心
33 台湾信息伦理研究现状:概念、议题及实证研究 黄少华2∕2 社会学 论文 兰州大学学报 核心
34 青少年网络网吧使用状况研究 黄少华1∕1 社会学 论文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35 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 黄少华1∕3 社学学 论文 未来与发展 核心
36 国外网络道德行为研究现状 黄少华1∕3 社会学 论文 国外社会科学 核心
37 福音,还是利润?—当前中国基督徒企业家商业伦理与管理的个案简析 陈声柏1∕1 宗教学 论文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学术网站论文
38 第二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声柏1∕1 宗教学 论文 课题 世界宗教研究 权威
39 宗教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 陈声柏1∕1 宗教学 论文 课题 兰州大学学报 核心
40 中国人要知道的国学常识 陈声柏1∕2 中国哲学 著作 中华书局 权威
41 用实践去解读历史 连珩1∕2 哲学 论文 东岳论丛 核心
42 交往异化及其扬弃 连珩1∕2 哲学 论文 科学·经济·社会 核心
43 消费主体在媒介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连珩1∕2 哲学 论文 甘肃社会科学 核心
44 关于科学与信仰的问题 连珩1∕2 哲学 论文 民族宗教研究动态 内部刊物
45 汉娜·阿伦特与海德格尔 陈春文1∕1 哲学 著作 商务印书馆 权威
46 未知与无知 陈春文1∕1 哲学 文章 现象学会议论文 核心
47 认识你自己—利科的主体观解读 刘开会1∕1 哲学 论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48 现代性视角的文化转向 陈文江1∕2 社会学 论文 社会科学家 核心
49 Little Web Log and Bin Social Ecent the Puublic Discourse of Internet 陈文江1∕2 社会学 论文 Proceedings 2009 1st IEEE Symposium on Web Societ IE
50 科学研究新领域 社会学发展新平台 陈文江1∕1 社会学 论文 《学林华章》-甘肃人民出版社
科研机构
中哲与马哲研究所
简介
兰州大学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所属的三个研究所之一,主要负责本学院中国哲学与卡尔·马克思主哲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国哲学是该院最早开辟的学科方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已经在原始思维、先秦政治哲学研究、先秦名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相当可观的学术积累。刘文英先生的原始思维研究曾经形成很大的国际国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该院传统优势学科之一。上世纪80年代,韩学本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人论研究就领学术界之风骚,为该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重文本、求新知的学术风气奠定了基础。
该所现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5人,研究人员中有6人获得博士学位。该研究所具有完整的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学科设置,人才梯队合理,学科建设理念明确,研究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科研水平,是一支创新意识明确,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其中王晓兴教授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领域有较大学术贡献;连珩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和教学上有较大成就。另外,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经过多年的积累,该所已初步建设成为我国西北重要的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研究方向
(一)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经典解释。解释学一般指西方解释学,但中国自有其独特的解释学系统。在这里,解释有两个方面:一是向原典原意的回归;二是对中国哲学进行当下解释。具体研究将分步进行,首先加强对先秦诸子和宋明清哲学典籍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系统,争取在这些领域获得全国性发言权。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两汉哲学、魏晋玄学、佛学、道学,最终形成门类齐全的经典研究阵容。
2、中国思想史解释系统的建构。本学科方向将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解释系统的建构。这一架构当然会注意避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叙事方式,注重微观历史的细致研究,将思想史与生活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倾向于思维结构、政治哲学和心性发展结构三个方面。具体方向为:A、先秦名辨思想研究;B、理一分殊与体用论关系研究;C、中国本体论研究;D、儒家心性论研究。
3、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浸润和产生于中国政治历史的大环境之中,二者密不可分,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是相互的。中国哲学除了纯哲学的形上关怀外,还有很深的现实关怀;只有清晰地认知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点,才会明白中国哲学的真谛;所以,对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是中国哲学经典解释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方向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先秦政治哲学的研究:A、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B、先秦道家政治哲学研究;C、先秦墨家政治哲学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研究。具体包括两个方向:A、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在思想史上的回溯性研究,旨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做出新的阐释;B、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当代视角解读。就西方哲学而言,需要重点借助于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来深入阐发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维度;就社会理论而言,需要与马克斯·韦伯、齐美尔、尤尔根·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人的思想展开对话。
2、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借助复旦大学和中山两校的国家文科重点基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平台优势,推进我校“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并力争将“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方向。结合学院现有的学科特点和个人专业兴趣,可重点推进如下方向的研究:A、“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批判理论”研究;B、“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或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C、“生态社会主义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3、马克思学说与世界发展模式研究。作为当代世界思想构建中十分活跃的因素之一,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学说、历史实践理论对当代世界发展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从马克思学说出发,可以获得对资本全球化等问题的全新审视。结合儒家文明的特性,此研究对于理解未来中国和东亚选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外哲与科哲研究所
简介
兰州大学外国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所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所属的三个研究所之一,主要负责本学院外国哲学与科技哲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该所的前身是兰州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和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著名学者袁义江教授是外国哲学教研室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领导者,林立和熊先树教授是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的创立者。该所拥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外国哲学于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科技哲学于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外国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研究人员中有9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几乎每位研究人员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该所专业结构完整,人才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科研水平,是一支朝气蓬勃、具备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在刘开会教授和陈春文教授的带领下,该所先后承担过多项国际、国家及甘肃省社科基金课题,获得过多次省部级奖励。该所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科技哲学、美国实用主义、生态伦理学、中西美学、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经过多年的积累,该所已初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外国哲学和科技哲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刘开会教授和陈春文教授在国内西方哲学与科技哲学领域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现在该研究所已经形成现象学研究、生态伦理学研究、法国当代哲学研究、实用主义研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研究等多个颇有特色和成就的研究方向。
在外国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发展历程中,研究所全体人员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兼容并蓄,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形成了“厚积薄发,淡泊名利,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的学风。“穷天地,纳百川,独守青山绣景色;求真知,筑正义,共举德赛扶中华”就是这种精神风貌的写照。
研究方向
在该院申报哲学一级硕士点的过程中,对于该院的师资进行了重新整合,凝聚了几个学科发展方向。我所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代外国哲学
1、特色与优势
现代外国哲学方向是该院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在国内学术界一直有较大影响。学术带头人陈春文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现象学专家,在海德格尔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多本权威译著。石福祁副教授(博士)和李为学讲师(复旦大学博士候选人)分别在新康德主义与法国现象学领域有较深造诣,他们俩在其领域内的研究均处在国内一流。现有教师均具备多语言工作能力,都有在国外留学的背景。结合的师资力量和研究优势,拟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2、研究方向
(1)现象学研究。现象学运动是最近一个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运动,也是一个在国内外方兴未艾的思想进程。该院在现象学研究上具有人员和文献的双重优势,在国内学术界较有影响。该院已将现象学列为未来学院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具体研究包括:A、海德格尔哲学研究;B、现象学与新康德主义;C、雅克·德里达的胡塞尔研究;D、胡塞尔生活世界伦理学研究。
(2)后现代理论研究。后现代思潮是现象学运动的直接思想成果,是当代世界关注的最重要思潮之一。这一研究方向可将有关人员带入国内一流,并有效提升该院在国内哲学界的话语权。主要包括以下课题:A、现象学与后现代思潮之思想关系的研究;B、后现代建筑学;C、法国后现代主义;D、后现代政治哲学。
(3)分析哲学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有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主流,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言,二者同等重要。该院在分析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A、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B、语言哲学;C、与此相关的科学哲学;D、与此相关的实用主义哲学;E、旨在沟通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先验实用主义哲学。
(4)主权与人权理论研究。世界历史进入近代,尤其是“全球化”时代以来,主权与人权及其关系成为国家哲学和政治实践的首要命题。该院研究包括以下方面:A、启蒙时期主权与人权理论;B、经典作家(托马斯·霍布斯、伊曼努尔·康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汉娜·阿伦特等)的主权—人权理论;C、欧盟与东亚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共识”的哲学反思。
(二)生态哲学与技术文化
1、特色与优势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自由空间,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院哲学专业在此研究上具有一定基础,该学科的建设对于该院掌握新兴学科发言权具有重要意义。学术带头人刘开会教授长期关注生态哲学和科技文化问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曾在第四届生态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做主题发言(2010年5月,美国)。邱德钧副教授精通逻辑和数学,在科学哲学研究上素有成就;张言亮讲师(博士)长期关注生态伦理和科技伦理问题,有一定积累。生态哲学与科技文化也是该院在将来打算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
2、研究方向
(1)自然哲学研究。自然是生态和环境的基础,古今中外人们对其看法各有不同。合理吸收不同的自然智慧,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研究:A、希腊自然观;B、近代以来西方自然哲学;C、中国儒家自然观;D、佛教、道教的自然智慧。
(2)科技伦理学研究。科学与传统伦理的全面紧张,是人类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人造生命和空天飞机成为现实的时代,如何重建道德生活,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问题:A、医学伦理学研究;B、生命伦理学研究;C、环境伦理学研究;D、科学家共同体与科学伦理问题之关系研究。
(3)生态与近代性研究。近代性一方面是确立人类思维主体的思想运动,另一方面又是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合谋过程。从反思近代性的角度探讨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包括:A、近代性与近代自然科学技术;B、资本全球化与生态系统之关系研究;C、人类中心主义、进化论、启蒙时代以来的线性进步主义与生态问题研究;D、生态本体论研究。
(4)自然、生态与环境思想实践研究。针对各种自然、生态与环境问题,进行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
(三)宗教学与宗教哲学
1、特色与优势
宗教是全人类的重大精神问题,也是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必然要选择的研究热点。该院教师长期关注并从事宗教哲学研究,涌现出了陈声柏副教授、丁士仁副教授(博士)、韩思艺副教授(博士)等优秀青年学者,在西北宗教对话、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权威出版社出版了有影响的著作。在学校的支持下,该院近年来将宗教研究作为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之一,成立了“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以整合全校相关研究力量,结合西北丰富的宗教土壤,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2、研究方向
(1)宗教学研究。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形态,宗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概念体系、理论脉络和问题意识,对这些体系、脉络和意识的研究,是进一步讨论有关宗教问题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向有:A、西方宗教学;B、中国古代宗教观;C、伊斯兰宗教观。
(2)宗教哲学研究。作为人类基本生活经验之一,宗教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宗教现象,梳理宗教与人类其他基本经验的关系,对不同宗教的教义、学理进行清理,这是宗教研究的根本问题。在历史上也涌现了许多用哲学论证宗教的哲学流派,对此也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方向有:A、哲学与神学;B、基督教哲学;C、中国宗教哲学;D、阿拉伯哲学。
(3)宗教比较与宗教对话研究。宗教冲突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如何从理论上对此进行解释,又如何从学理上为宗教对话提供准备,对于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和平共处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西北丰富的宗教资源和现实需要,拟开展的研究有:A、宗教比较与宗教对话理论;B、宗教对话的实践研究。
(4)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情怀研究。从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该院具有悠久的传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今天仍是可行的路径。研究包括:A、儒家学说的宗教维度;B、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宗教。
社会学与人口学
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研究人员中有4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该研究建立起了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聚集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潜力较强的专业教师队伍。该研究所有一个社会学本科专业,有社会学、人口学两个硕士点,并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该所始终坚持“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思路,十分注重发挥兰州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在民族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城乡发展与贫困问题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截止2009年7月,该研究所共培养了63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学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院址
哲学社会学院办公室位于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齐云楼三层西侧,负责社会学、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另有社会工作硕士培养位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湾科教城。
参考资料
中国老龄协会公布首批老龄科研基地名单,20家单位入选|界面新闻 · 快讯.界面.20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