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郡
天水市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即今甘肃省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秦州区(秦城区)、麦积区(麦积区),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秦州区和麦积区是其主要地区。天水郡的名称最早始于刘彻元鼎三年(前114年),得名于"天河注水"的传说。天水市的名称即来源于此。
郡名由来
"天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市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当时繁华、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于是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谁知,这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领平襄、冀县(今甘谷县东)、秦安县(今天水市秦安县)、道(今陇西和县东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开(今天水市北道区南)、绵诸(今清水县西南)、陇县(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今清水县北)、略阳县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今静宁县西南)、勇士(今榆中县东北)、兰干(今陇西县东北)、奉捷16县。属武威郡。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改治冀县,领11县,原领冀县、干襄、成纪、望垣、陇县、略阳、阿阳、勇士8县,由陇西郡划入西县、上邽2县,新置显亲县(今秦安县西北)。
曹魏复名天水郡,为秦州治。仍治冀县(今甘谷县东),领冀县、显新(显亲县更名)、成纪、西县、上邽、新阳(今天水市北道区西北)6县。
晋朝天水郡,移治上邽县,领上邽、始昌(废西县后另置,今礼县东北)、新阳(今天水市北道区西北)、显新(今秦安县西北)、成纪(今秦安县境)、冀县(后废)6县。
十六国前赵天水郡领3县,仍为秦州治所。后赵、前秦,西秦因之。大夏仅领清水一城。
北魏时,天水郡仍治上邽县,领上邽、显新、平泉、当亭四县。仍为秦州治所。西魏因之。北周天水郡领上封、黄瓜2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入秦州。大业五年,(607年),废州置郡,改秦州为天水郡,治上邽 (今天水市区),领上邽、秦岭(今天水市北道区)、成纪(今秦安县西北)、陇城镇(今秦安县东北)、清水、冀城(今甘谷县东)6县。
唐武德元年(616),改为秦州,天宝元年复天水郡,并为陇右道治所。天水郡治成纪县(今天水市区),领成纪、上邽(今秦安县西北)、陇城(今秦安县)、清水、伏羌(今甘谷县东)、长道(今礼县东北)6县。
乾元元年(758年),取消郡建制,一律置州。至此天水郡不复存在了。
人口
刘衎元始二年(2年),天水郡有60370户,261348口。
刘志永寿二年(156年),天水市郡有27423户,130138口。
司马炎太康三年(282年),天水郡有8500户。
李隆基天宝十三载(754年),天水郡有24827户,109700口。
行政长官
天水太守(前114年—9年)
楼护,字君卿,齐人,汉成帝时在任。
填戎大尹(9年—23年)
天水太守(23年—74年)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在任。
溤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汉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行天水市太守事。
樊晔,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视事十四年,卒官。
汉阳太守(74年—220年代)
郑据,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在任。
朱敞,刘肇时在任。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到四年(92年)在任。
史充,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离任。
张惇,敦煌市渊泉人,东汉中期在任。
耿冲,扶风茂陵人,东汉中期在任。
盖进,敦煌市广至人,东汉中期在任。
赵博,刘祜永初五年(111年)在任。
庞参,字司马懿,河南缑氏人,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离任。
耿种,延光元年(122年)在任。
傅众,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卒官。
张贡,汉顺帝汉安二年(143年)在任。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汉桓帝时在任。
刘济,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在任。
赵熹,汉桓帝时在任。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汉灵帝中平中领。
严干,字公仲,冯翊东县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出任。
天水太守(220年代—557年)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魏明帝时在任。
赵温,字思恭,天水市人,后秦姚泓永和二年(417年)逃往西和县。
王智,琅邪临沂人,司马德宗义熙十三年(417年)到十四年(418年)在任。
常文通,河内人,北魏中期在任。
杨小眼,氐人,拓跋宏时在任。
裴秀业,河东闻喜人,北魏后期在任。
李静,辽东襄平人,北魏后期在任。
常善,高阳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出任。
天水郡守(557年—583年)
刘静,中山人,北周时在任。
天水郡太守(607年—619年)
乞伏慧,字令和,马邑鲜卑族,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免官。
天水郡太守(742年—758年)
秦州
天水别称秦州。秦州之名最早始于魏文帝元年(220年)。
秦的来源是由种植禾(即毛谷)而来的。远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开阔,峰青水旺,水草丰茂,就是牧马养畜的好地方。居住在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养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和赐嬴姓。到西周时,伯益之后秦非子又因替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到孝王赞赏。孝王不仅让他继承了舜时伯益的"嬴"姓,还"封其地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张川一带)"叫"秦地"。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秦国的开端。\u003c/p\u003e
天水是"秦"的发祥地,自三国以来,在天水市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岭、秦州等.
在唐开元盛世,秦州是我国西去长安的一大重镇,被称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时。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经,曾途经天水,"过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传着许多唐僧取经的传说。唐安史之乱后第四年,杜甫为回避动乱,也曾毅然弃官,携带家小,越陇山,奔到秦州。
开始居住在秦州城东南50里的东柯谷,即现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后移居秦州城内。杜甫三秦州住了三个月,所写《秦州杂诗二十首》以及由陇入蜀的12首纪行诗,在他一生诗词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水还有一古称,叫"天水市"。秦安县之名,始地西汉,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县境内,宋时才改移天水。
与伏羲氏
成纪得名与传说中的伏羲氏有关。称天水为"龙城",因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龙的故乡。《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据有关资料证,现天水市西关伏羲庙,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庙内南天殿天花板上绘有完整的64卦及河图图形,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天水人总喜欢把伏羲庙称为"人聂氏宗祠"。
参考资料
凉州文化 | 凉州杨姓述略(二) .凉州文化研究.2024-08-14
“天水”探源.中国甘肃网.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