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怀文,祖籍京兆杜陵(今西安市),宝鸡市人(今襄阳市),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韦睿出身三辅地区大族,西汉韦贤之后,早年以孝顺闻名,袁𫖮引荐韦睿出仕,之后任成郡太守、齐兴太守、上庸太守等职。永元二年(500年)跟随萧衍起兵,期间受到重用,先后担任辅国将军、河南省刺史,兼任历阳知府等职。天监四年(505年),韦睿督军北伐,在合肥市引肥水大破魏军;天监六年(507年),与曹景宗率军于钟离之战以30万兵力战胜北魏80万兵力,取得“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因功进爵永昌侯,官至侍中、车骑将军。普通元年(520年),韦睿去世,终年七十九岁,追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严”。
韦睿具有不凡的心态和气度,治军时肯与士卒同甘共苦,交战时虽然体弱,但常常是亲临战场,手持竹如意指挥全军;做官时以“仁爱”为本,所担任的职位上都做出了不凡出众的成就。韦睿一生廉洁,家无余财,为萧衍所敬重。北魏人对其颇为畏惧,称他为“韦虎”。《南史》称其“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明代杨慎称其为“六朝人才”之冠。毛泽东对韦睿称赞有加,对他的人品和德行非常看重,读《南史·韦睿传》时,批注25处之多,并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人物生平
出身望族
韦睿出身于关中著名的官宦世家,汉代丞相韦贤之后,其家族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著名大族。韦睿祖父韦玄,为躲避做官隐居在长安南山。宋武帝入关后,以太尉掾的官职征召他,他没有应召。韦睿伯父韦祖征,在刘宋末年曾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官至宁远将军长史。
韦睿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他的兄长韦纂、韦阐,都很早就有了名声。韦纂、韦睿都喜爱学习,韦阐有清白的操守。韦祖征多次担任郡守,每次任职都带着韦睿,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当时韦睿的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韦祖征对韦睿说:“你自己看和王憕、杜恽相比怎么样?” 韦睿谦逊地不敢回答。韦祖征说:“你的文章或许稍差一些,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而且在为国家效力、成就功业方面,他们都远远比不上你。”
引荐出仕
韦睿表兄杜幼文担任汉中市刺史时,邀请韦睿一同前往。梁州土地富饶,过去在那里做官的人大多因为受贿而身败名裂,韦睿当时虽然年轻,却因廉洁闻名。刘宋永光初年,袁𫖮担任武威郡刺史,见到韦睿后认为他不一般,引荐韦睿出任主簿。
避乱居乡
466年正月,邓琬在寻阳拥立刘子勋为帝,改元 “义嘉”,史称义嘉之乱,袁𫖮在雍州收到消息后,立即响应,举兵支持刘子勋,成为叛军在长江中游的重要力量。韦睿此时请求外出担任义成郡太守,因此避免了袁𫖮叛乱带来的灾祸。之后他担任晋平王左常侍,升任司空桂阳王行参军。跟随南齐司空柳世隆镇守郢城遗址,抵御荆州刺史沈攸之。沈攸之被平定后,韦睿升任前军中兵参军。之后他担任广德县令,多次升迁后任齐兴知府、本州长史、长水校尉、右军将军。因南齐末年变故较多,韦睿不想远离家乡,请求担任上庸太守,加授建威将军。
辅佐萧衍
建武五年(498年)七月,萧宝卷萧宝卷登基即位。因朝政混乱,在永元元年(499年)至永元二年(500年)间,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相继起兵反对萧宝卷萧宝卷的统治,率军接连逼近京城,民心惶恐不安,局势尚未稳定,武威郡人士向韦睿商议对策,韦睿说:“陈显达虽然是老将,但不是顺应天命的人才;崔慧景经历的事情较多,但懦弱没有军事才能,他们招致灭族之祸是应该的。天下真正的君主大概会在我们州出现。” 于是派遣他的两个儿子主动与萧衍结交。
齐萧宝卷永元二年(500年)十一月,东昏侯萧宝卷赐毒药毒死萧懿,萧衍于同年十一月乙巳日集合上万余士兵,千余马匹,三千艘船,起兵攻打襄阳市。起义的檄文传到韦睿处后,韦睿率领郡中百姓砍伐竹子建造木筏,日夜兼程投奔萧衍,共有两千人、二百匹马。萧衍见到韦睿十分高兴,拍着几案说:“以前见到你的面容,今天见到你的真心,我的大事能成了。” 起义军攻克郢、鲁两地,平定加湖,韦睿提出了很多计谋策略,都被采纳运用。大军从郢州出发,商议留守的将领,萧衍觉得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过了很久,看着韦睿说:“放弃良马不骑,还匆忙地到哪里去寻找呢。” 当天就任命韦睿为冠军将军、江夏区知府,代理郢州府事务。
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萧衍出兵沔水,下令让韦睿进逼郢城遗址,起初,郢城坚守抵抗时,男女百姓将近十万人,关闭营垒一年多,因瘟疫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七八,都把尸体堆积在床下,而活着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子都堆满了尸体。韦睿清理登记人口,安抚救济百姓,把这些事都妥善处理,于是死去的人得以安葬,活着的人返回故居从事本业,百姓依靠他得以安定。
辅佐南梁
中兴二年(502年)二月,萧衍受封相国、梁公,开建霸府,韦睿被征召入朝为大理寺卿。四月,萧衍受禅即位,建立南梁政权。南梁建立后,后梁建立后,韦睿被征召为大理寺卿。萧衍即位后,韦睿升任廷尉,被封为梁都子,食邑三百户。天监二年(503 年),改封永昌县子,食邑和之前一样。东宫建立后,他升任太子右卫率,出京担任辅国将军、河南省刺史,兼任历阳知府。天监三年(504年),北魏派遣军队前来侵犯,韦睿率领州兵击退了他们。
平定合肥
天监四年(505年),萧衍下令朝廷军队北伐,诏令韦睿统领各路军队。韦睿派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没能攻克。韦睿巡视包围的营栅,北魏城中忽然冲出几百人在门外列阵,韦睿想要攻击他们,众将领都说:“我们刚才是轻装前来,没有作战准备,慢慢回去穿上铠甲,才能进军。” 韦睿说:“不对。北魏城中有两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可以自保,无故派人出城,一定是他们的勇猛之士,如果能挫败他们,那座城自然就会被攻克。” 众人还是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予我这个,不是用来装饰的,韦睿的军法,不可违犯。” 于是进军,士兵都拼死作战,魏军果然战败逃跑。趁机加紧攻城,到半夜时攻下了城池。
接着进军讨伐合肥市。在此之前,右军司马胡景略等人到达合肥,很久没能攻下。韦睿巡视山川地势,说:“我听说‘汾河可以灌尧都区,绛水可以灌安邑县’,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于是在肥水修筑堤坝,亲自连夜监督。不久,堤坝建成,水路畅通,战船相继到达。北魏起初分别在合肥两边建造东西两座小城,韦睿先攻打这两座城。不久北魏援军将领杨灵胤率领五万军队突然到来,众人害怕不能抵挡,请求上奏朝廷增加兵力。韦睿笑着说:“贼军已经到了城下,才再请求增兵,临到危难才铸造兵器,哪里来得及呢。况且我们请求援军,他们也会征集军队,就像孙吴增加巴丘的兵力,蜀汉增兵白帝城一样。‘军队取胜在于团结和睦而不在于人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于是与魏军交战,打败了他们,军中将士稍稍安定。
起初,肥水堤坝筑成后,韦睿派军主王怀静在岸边筑城防守,魏军攻陷了王怀静的城池,一千多人都战死了。魏军乘胜追到韦睿的堤坝下,气势很盛。军监潘灵祐劝韦睿退回巢湖,众将领又请求退到三叉自保。韦睿发怒说:“哪有这种道理!将军死于战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于是命令取出伞扇旗帜等仪仗树立在堤坝下,表示绝不后退的决心。韦睿向来身体瘦弱,每次作战从不骑马,总是乘坐板车,督促激励军队。魏军前来凿堤坝,韦睿亲自率军与他们争夺,魏军稍稍后退,韦睿就在堤坝旁筑营垒防守。
韦睿建造大型战船,高度与合肥市城墙相当,从四面逼近城池,魏军计无施,相互悲伤哭泣。韦睿的攻城器械制成后,堤坝里的水又满了,魏军的救兵无法发挥作用。北魏守将杜元伦登上城墙督战,被弩箭射中死去,合肥城于是被攻破。韦睿俘虏了一万多人,缴获牛马数以万计,绢帛装满了十间屋子,全都用来奖赏军队将士。韦睿每天白天接待太子宾客,夜里处理军书,三更天就起床点灯直到天亮,安抚他的部众,常常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应募从军的人争相归附他。他所到之处,营房都修建得整齐有序,馆舍和藩篱墙壁,都符合规范。
合肥市平定后,萧衍诏令各路军队进驻清东陵,东陵距离北魏的甓城只有二十里,将要会战的时候,朝廷下诏撤军。因为距离敌军很近,担心被追击,韦睿把全部辎重放在前面,自己乘坐小车在后面压阵,魏人佩服韦睿的威名,看着他的军队不敢逼近,军队得以完整地返回。到这时,河南省的治所迁到了合肥。
钟离大胜
天监五年(506 年),北魏中山王元英侵犯北徐州,把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姓,军队号称百万,接连修筑了四十多座城池。萧衍派遣征北将军曹景宗统领二十万军队抵抗。军队进驻邵阳洲,修筑营垒坚守。萧衍诏令韦睿率领豫州的军队前去会合。韦睿从合肥市取道经阴陵大泽行进,遇到山涧峡谷,就马上架桥渡过。将士们害怕魏军势盛,大多劝韦睿放慢行军速度。韦睿说:“钟离现在的情况是人们挖洞居住,背着门板打水,车马奔驰、士兵奔跑,还怕来不及,何况放慢速度呢?魏军已经落入我的谋划之中,你们不用担忧。” 十天就到达了邵阳市。
起初,萧衍告诫曹景宗说:“韦睿是你们州里有声望的人,应该好好敬重他。” 曹景宗见到韦睿,礼节十分恭敬。萧衍听说后说:“两位将领和睦,军队一定能取胜。” 韦睿在曹景宗营垒前二十里处,夜里挖掘长长的壕沟,树立鹿角,截断洲岛建成城防,到天亮时营垒就建成了。元英十分惊讶,用手杖敲击地面说:“这是何等神速啊!” 第二天一早,元英亲自率领部众前来交战,韦睿乘坐白色木车,拿着白色角制如意指挥军队,一天交战几次,元英的攻势很猛烈。魏军夜里又来攻城,飞箭像雨一样密集,韦睿的儿子韦黯请求下城躲避箭雨,韦睿不答应。军中惊慌,韦睿在城上厉声呵斥,才安定下来。
魏军先前在邵阳洲两岸建造了两座桥,树立了几百步长的栅栏,横跨淮河作为通道。韦睿装备大型战船,派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县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人统领水军。恰逢淮水暴涨,韦睿立即派他们出战,战船竞相出发,都逼近魏军的营垒,用小船装载茅根,浇上油脂,放火烧魏军的桥梁。风大火猛,烟尘遮天蔽日,敢死的士兵们拔除栅栏,砍断桥梁,水流又很急,转眼之间,桥梁和栅栏全被毁坏。冯道根等人都亲自参战搏杀,将士们奋勇作战,呼喊声震动天地,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魏军大败。元英见桥梁断绝,脱身逃跑。魏军跳进水里淹死的有十多万人,被斩首的也有这么多。其余脱下铠甲叩头请求成为俘虏的,还有几十万人。缴获的军用物资、牛马,多得无法计数。
韦睿派人报告昌义之,昌义之悲喜交加,来不及回答,只是叫道:“又活了!又活了!” 萧衍派中书郎周舍到淮河岸边慰劳军队,韦睿把缴获的物资堆积在军营门口,周舍观看后,对韦睿说:“将军缴获的物资真像熊耳山一样高啊。” 韦睿因功增加食邑七百户,晋爵为侯。被征召为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
声震敌国
天监七年(508 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不久担任安西将军长史、南郡知府,俸禄为中二千石。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回军,被魏军追击,三关一带人心惶惶,朝廷下诏令韦睿统领各路军队增援。韦睿到达安陆市,把城墙增高到两丈多,又挖掘宽大的壕沟,筑起高楼。众人多讥讽他示弱,韦睿说:“不是这样。作为将领应当有胆怯的时候,不能一味勇猛。” 这时元英又追击马仙琕,想报复在邵阳市的战败之耻,听说韦睿到了,也下令撤军。
布政四方
天监八年(509 年)韦睿调任信武将军、江州刺史。天监九年(510 年),被征召为员外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多次升迁后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不久加授通直散骑常侍。
天监十四年(515 年),韦睿出京担任平北将军、宁蛮校尉、武威郡刺史。起初,韦睿在家乡起兵时,门客阴隽光哭着劝阻他,韦睿回雍州任职,阴隽光在路边等候他,韦睿笑着对他说:“如果当初听从你的话,我恐怕要在路上讨饭了。” 赏赐给他十头耕牛。韦睿对旧友,从不吝惜,士大夫中七十岁以上的,多授予假板县令的职务,家乡的人很感念他。
名将暮年
天监十五年(516 年),韦睿上表请求退休,朝廷下诏优待不准许。天监十七年(518 年),被征召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部鼓吹,在殿省值班。在朝廷中,韦睿恭谨温顺,从不与别人怒目相视,萧衍敬重他。
普通元年(520 年)夏天,韦睿调任侍中、车骑将军,因生病没有就任。同年八月,在家中去世,时年七十九岁。遗言要求薄葬,用当时通行的服装入殓。萧衍当天亲自前往吊唁,哭得十分悲痛,赏赐十万钱、二百匹布,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件寿衣,丧事所需由官府供给,派遣中书舍人监护丧事。追赠他为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 “严”。
人物评价
韦祖征: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萧衍: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君此获复与熊耳山等矣。
元英:萧临川虽騃,其下有良将韦、裴之属,未可轻也。宜且观形势,勿与交锋。是何神也!
魏军歌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惧合肥市有韦虎。
姚察:韦睿起上庸以附义,其地比(柳)惔则薄,及合肥、钟离之战,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
李延寿:韦、裴少年励操,俱以学尚自立;晚节驱驰,各著功于戎马。观睿制胜之道,谓为魁梧之杰,然而形甚羸瘠,身不跨鞍,板舆指麾,隐如敌国,其器分有在,隆名岂虚得乎?自效边疆,盛绩克举,其志不遂,良可悲夫!二门子弟,各著名节,与梁终始,克荷隆构。“将门有将”,斯言岂曰妄乎?
杜牧:周有齐姜子牙,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北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张预:孙子曰:“兵之情主速。”军旬日而至邵阳市。又曰:“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叡比晓立营而元英大惊。又曰:“不若则能避之。”叡谓为将当有怯时。又曰:“视卒如爱子。”叡营幕未立,不肯就舍是也。
司马光:其临陈也勇,其执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与人也惠,其居官也明。
胡三省:此确斗也。两军营垒相逼,旦暮接战,勇而无刚者不能支久,韦睿于此,是难能也。比年襄阳市之守,使诸将连营而前,如韦睿之略,城犹可全,不至误国矣。呜呼,痛哉!史言韦睿于事佛之朝,矫之以正,几于以道事君者。
杨慎:六朝人才,韦叡为冠。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齐梁之世,乃有若人耶?是时刘彻锐意释氏,天下从风而靡,叡独不与,诚豪杰之士哉!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黄道周:韦睿忠良,自结于粱。奉命伐魏,即拥油幢。众请缓战,睿怒不扬。既而城拔,方识其强。再攻淝水,魏救忽猖。请兵不及,即以寡当。力战不却,守死不慌。筑垒自固,起舰以张。战胜俘获,多不可量。淝水既定,威名愈扬。元英攻徐,众将战伤。召睿急救,飞桥以行。兵不旬日,即至邵阳。元英惊异,我兵更刚。非水灌敌,即火烧强。大小百战,英方败亡。功成进爵,儒将名香。
王夫之:曹景宗,骁将也,韦叡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韦叡,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得将将之术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难。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叡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一韦叡,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叡以景宗之下己,而让使先己告捷,景宗乃以叡之不伐,而变卢雉以自抑。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岂能终为人屈乎?武帝曰:“二将和,师必济。”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钟离之胜,功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朱轼:司马迁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至考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韦叡以羸瘠之躯,指麾板舆之上,出奇制胜,威震敌国。纶巾缓带之风流,岂复远哉?夫上有好,下必有甚,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方梁武佛,举国若狂。明经如徐勉,而言孔释之同行;身如江革,而受菩萨之戒。独叡毅然不少回惑,可谓笃信好学矣。其遇敌不惧,有功不伐,皆定力使然,非能强而致也。
王士俊:齐梁迄陈,刺史皆掌军事,如崔慧景、蔡道恭、曹景宗、韦叡、马仙琕之属,皆着有战功。
杜纲:若冯道根之进止有节,任城太妃之登城捍御,韦睿之用兵变化,皆一时杰出之人也。况敌将中山王英、杨大眼,皆称万人敌,非(曹)景宗、韦睿智勇兼备,而又和哀协力,其势莫能支矣。
秦笃辉:杨升庵于南梁人物,首推韦叡;予于北朝,首推高允。叡犹一时之杰,允则千古之英也。
郑观应: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乐毅、羊祜、诸葛亮、谢安、韦睿、岳飞等,儒将也。
蔡东藩:梁室诸将,莫如韦睿,次为裴邃。当时欲出师北伐,何不用睿为帅,邃为将,专阃得人,奏功自易事耳。不此之审,乃独用一无才无勇之临川王宏,宏虽介弟,未足统军,不战而逃,原意中事。假令当日无韦、裴二将,为敌所忌,魏中山王英等,直迫洛口,吾恐宏且南走之不暇,而全军且尽覆没矣!梁有一韦睿而不能重用,何怪其屡出无功乎!
毛泽东:“仁者必有勇”,“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躬自调查研究”、“机不可失”、“决心”、“以众击少”、“以少击众”、“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善守”、“不贪财”、“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个人作品
《全梁文》录有一篇《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轶事典故
韦虎
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韦睿在率军攻打北魏时因体弱不能骑马,但常乘板舆督战,军法严明,使魏人畏惧,称之为“韦虎”。
韦睿树麾
天监五年(公元506年),韦睿在率军攻打北魏、修筑肥水堰后,派军主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但魏军攻陷了这座城,并乘胜来到韦睿的营垒下。此时,军监潘灵祐劝韦睿退还巢湖,众将也请求退往三釜自保。韦睿大怒,说:“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并下令取来伞扇麾幢树立在堤下,以示自己毫无退意。最终,韦睿率领军队成功抵御了魏军的进攻。
知进知退
韦睿知进退、明事理,不喜争强好胜,时人特别因此而称赞他。钟离之战结束后,昌义之很感激韦睿,请曹景宗一起和韦睿聚会,并出钱二十万让大家赌着玩。曹景宗掷子得“雉”赢采,韦睿慢掷也得一个“卢”的赢采,可他立即取一子翻过来,于是变成了“塞”这个输采,故意输给了曹景宗。这次打胜仗以后,曹景宗与各将帅争先入朝报捷,只有韦睿跟在后面。
家无余财
韦睿对旧友,从不吝惜,历任官职所得的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故友,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家乡中士大夫中七十岁以上的,多授予假板县令的职务,家乡的人很感念他。
慈爱仁智
韦睿生性慈爱,抚养兄长的遗孤比自己的儿子还尽心,后来作护军,在家闲居无事,仰慕汉代石建、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在墙上供自己观赏。当时虽已年老,有空闲了还教儿孙们读书。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经史,当世人都称赞其博闻。韦睿经常坐着让韦棱讲说书中内容,韦睿有时对书中的发现与解说,韦棱也赶不上。
雅有旷世之度
韦睿“雅有旷世之度”,待人以仁爱恩惠为本,不论在何处任职,必定有良好的政绩。统军以仁爱为先,士兵的营帐没搭好,他便不肯歇息;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先用餐。平素穿戴如同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经常穿宽松的官服乘车而行,手执竹如意来指挥进退。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高祖武皇帝二.识典古籍.2025-07-16
梁书精校.识典古籍.2025-07-15
总纂升庵合集.识典古籍.2025-07-16
梁书十二.识典古籍.2025-07-16
梁纪二-资治通鉴.识典古籍.2025-07-16
列传四十八-南史.识典古籍.2025-07-16
注孙子序-全唐文.识典古籍.2025-07-16
十七史百将传-卷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5-07-16
韦睿-明文奇赏.识典古籍.2025-07-1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识典古籍.2025-07-1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识典古籍.2025-07-16
新镌旁批详注总断广名将谱.识典古籍.2025-07-16
如意-太平御览.识典古籍.2025-07-16
史传三编.识典古籍.2025-07-16
河南通志卷三十.识典古籍.2025-07-16
读史剩言.识典古籍.2025-07-16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人民网.2025-07-16
卷二十三-全梁文.识典古籍.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