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公元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赵祯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担任过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位,曾奉命救济四川省灾民。宋夏战争爆发后,韩琦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名望,人称“韩范”。后来,韩琦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在仁宗晚年拜为丞相。赵曙时期,韩琦参与调和英宗和慈圣光献皇后之间的矛盾,确立储君之位。赵顼继位后,他请求辞去丞相之位,连任永兴军、大名、相州等地。他担任过永兴军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韩琦一生历经赵祯、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过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碑文,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准其配享朱祁镇庙庭。宋徽宗时期,追封魏郡王。苏辙在《栾城集》表示:朕惟魏公历事三朝,咸有一德(贤德)。功存社稷(对江山社稷有功),泽及子孙(福泽子遗留给孙后代)。清代,学者纪昀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表示:琦历相三朝,功在社稷(对江山社稷有功)。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子庙。韩琦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现为泉州文管会)。在其父韩国华任泉州市知州时,与婢女胡姓连理生下韩琦,后随父韩国华升迁相州。韩琦四岁时丧父,后来跟着几位兄长生活。韩琦成年以后,开始自立生活,他的性格稳重,不喜欢游戏热闹,才华出众。
崭露头角
赵祯天圣五年(1027年),二十岁的韩琦中进士(榜眼即第二名)步入仕途。后韩琦任职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淄博市)。在任期间,积极处理地方政务。天圣八年(1030年),韩琦的母亲胡氏去世,辞官为母守孝三年。明道元年(1032年),韩琦升迁太子允中,后来又改为太常丞、直集贤院。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任监左藏库,主要管理左藏库的货物,清点出入库的财物等。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韩琦任职东京汴梁推官,开封府政务时变得井井有条。第二年(1035年)十二月,升为度支判官,授为太常博士。
抨击权贵
景佑三年(1036年),韩琦因俸禄不够一家人在京城的开销,请求外任地方官,得到舒州知州一职。皇帝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让他继续在朝廷任职。后来到了八月,留任右司谏。他抨击当朝权贵杨景臣,呈上《论杨景宗恣横不恭奏》,指出杨景臣是杨太后的表弟,仗着自己皇亲的身份横行霸道、目无纲纪,不仅殴打判官,还在宫殿内醉酒喧哗,奏请皇帝惩处杨景臣。同时还举荐名臣杜、范仲淹等。韩琦针对僧侣毁坏身体妖惑民众的怪异行径,上呈《论僧绍宗妖妄惑众奏》,奏请朝廷下令追査治罪。
宝元元年(1038年),王随、陈尧佐二人是当朝宰相,韩亿、石中立是参加政事(副宰相)皆询私害公,不得人心。因他们是当朝要员,朝廷上下多不敢弹劾。王随当宰相的时候,没有长才远略治理国家,竟有延纳僧道信奉巫祝的癖好。他又援引亲旧称病不朝,可谓尸位素餐。陈尧佐之子任左藏库官,未经三司保奏便私自给他升官。他又因年高患病,很少到任办事。至于参知政事韩亿以权谋私,为儿子转换官职。另一参知政事石中立,根本不熟政事,若任翰墨之职那是他的特长,如果让他参决大政则是其短。韩琦便上疏《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弹劾当朝四位宰相。他一连上了四疏,句句都切中腾理,赵祯无奈,只得将四人同日罢职。韩琦前前后后有70多次上疏,其建议多被朝廷采纳。
名相王曾很少称赞他人,但称赞韩琦的上疏“切合实际,也不迂腐”。宝元元年(1038年),韩琦在任假太常卿、昭文馆直学士的同时担任接伴使。然后发解开封府举人,还和三司一道商定茶法。同年,韩琦担任辽朝(辽朝)正旦国信史,奉命出使辽朝。回朝后他任职“同三十省国用”,转任为起居舍人、知谏院。
开仓救民
宝元二年(1039年,益州(今四川成都)、利州区(今四川广元)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出使益、利二州处理饥荒事宜。到任后,他发现由于繁杂的赋税征收制度以及部分地方官员的不作为,导致地方上无法及时收到救灾物资。因此,韩琦裁撤了贪官污吏六百七十人,并且废止了许多繁重的赋税劳役。韩琦招募壮者刻刺以为厢、禁兵。一人充军,数口之家得以全活。发檄剑门关风景区:百姓欲向东者勿禁。简州较为严重,韩琦以灾伤尝劝纳粟,后巢钱十六余万,尽发给灾民(四等下户)。韩琦开官仓(常平仓)取出储备粮发给受灾百姓,同时他四处设粥棚赈济灾民,因此拯救了一百九十万的灾民。
宋夏战事
景祐五年(1038年),臣服于北宋的西平王李元昊突然称帝,建立西夏,正式与宋朝决裂。宝元二年(1039年)五月,仁宗启用韩琦为陕西省安抚使,部署边防。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进攻延州,双方在三川口大战,宋军惨败。同年五月,韩琦以枢密直学士身份与范仲淹一起兼任秦凤经略安抚使、招讨使,担任安抚使夏竦副使,抵御西夏入侵。次年,韩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招讨使,驻扎泾州,范仲淹主持延州。
康定元年年底,范仲淹、韩琦在对西夏采取攻势还是守势上发生分歧,韩琦主张攻策,范仲淹主张持久防御。康定二年(1041)二月,韩琦巡边,了解到李元昊聚兵进攻陇西郡(今甘肃平凉)。他急命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招募新兵一万八千人,指派环庆副部署任福为大将,联合迎击李元昊。韩琦嘱咐任福谨慎用兵,可战便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最终任福轻敌冒进,在好水川之战中伏遭遇大败。好水川之战过后,韩琦上疏弹劾自己,降知秦州;范仲淹被降任知耀州区(今陕西耀县)。
康定二年十月,宋廷对陕西省的军事防御体系做出改变,分别以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为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韩琦在秦州增广州城,修宁远、永宁二寨。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李元昊率兵十万分两路兵马,进攻渭州。泾原军大帅王沿命令,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率军抵御,葛怀敏战死于定川寨。李元昊掠夺渭州、镇戎军一带返回西夏,长安震动。韩琦听说西夏军进犯镇戎军,派遣步将纪质率军增援。范仲淹闻讯则亲率大军连夜赴援,,然后移兵过关辅,人心安定。朝廷悉数听从范仲淹的请求,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缘边招讨使,命韩琦兼领秦凤,范仲淹兼领环庆。
当时,朝廷派往陕西省的士兵多是宿卫兵士(承平已久),不耐吃苦辛劳。韩琦建议增设当地土兵戌守,并建德顺军(静宁县东北)以保护萧关、鸣沙一带不受西夏侵犯。自好水川之战后,韩琦不再主战,而是积极防御。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韩琦与范仲淹通力合作,他们二人号令严明,爱护士卒积极抗击西夏入侵,被人称为韩、范。西夏比起宋朝来,毕竟是个小国,虽然打了几次胜,但连年用兵百姓颇有怨言,加上天灾连连。又因与辽朝有隙,同时在韩琦、范仲淹的防御下,庆历四年(1044年)李元昊与宋讲和,北宋册他为夏国主,至此,宋夏战争告一段落。
新政改革
西夏在与宋朝的战争中三次获胜,但也损失惨重,民不聊生,于是宋夏开始进行“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令回到京城,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宋夏转入和议后,李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向宋朝要挟岁赐等;晏殊及两府大臣讨厌战争再起,便答应赵元昊的所有要求。韩琦听闻后,上疏表明的主张,赵祯很赞赏他,并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同年七月,韩琦上疏《论备御七事奏》。九月,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富弼,命令二人令条奏政事。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在范仲淹主持下,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了一场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1044年)春,韩琦宣抚陕西省后,回到开封市述职。由于庆历新政的实施,受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状告新政官结党营私,欺瞒皇帝大权独揽。赵祯虽然不信,范仲淹等人惶恐不已,恰好边关有战事,范仲淹请求外出巡视,仁宗任命他为陕西、山西省宣抚使,还保留参知政事的职位。八月,富弼也以枢密副使离京,为河北省宣抚使。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富弼同样被除去枢密副使,降为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对于范仲淹、富弼的降职外放,韩琦上疏争辩也于事无补。而后,韩琦上疏十三条主张,附和泾原路帅臣尹洙,不同意陇西郡将领刘沪修建水洛城(今庄浪县)的请求,朝廷没有回应于是他请求外放。同年三月初五,韩琦被免去了枢密副使,然后以资政殿学士,任扬州市知州。随着赵祯改革决心的动摇,范仲淹、富弼等人因“朋党”罪名奏请外任,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契丹策略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以资政殿学士的职位出任知扬州。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降职为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同年十二月,转任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韩琦改任知定州,兼安抚使,升为资政殿大学士,又加观文殿学士。韩琦在定州后恩威并施,逐渐稳定地方。定州士兵贪平定恩州之功,一些士兵要求奖赏还到城下喧哗。韩琦知道了这件事,认为不惩罚将发生动乱,诛杀了蛮横闹事的人。韩琦在定州任职长达六年,定州军名冠河北。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兼知太原市(今山西太原)。并州的边界与辽朝相接,契丹占领了天池庙(今宁武县西南)地区,韩琦召见契丹的首领和小族主事者,拿出他们以前修建庙宇的文书,契丹于是归还了所有侵占之地。不久后,契丹又侵占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耕地,韩琦挖沟立石碑(界碑),对其进行限制。宋初,大将潘美镇守山西省,让老百姓全部内迁,这些边关的耕地闲置。这样沂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代县)、宁化(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火山(今河曲县南)以北有很多的闲田。韩琦认为这些都是良田,于是请求距离北界(界碑)十里内作为耕地,南面则招募弓箭手驻扎,开垦出田地九千六百顷。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韩琦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请求改知相州(今河南安阳市)。韩琦在家乡任职时,开始在州署(州衙)后园建造昼锦堂。
忠心为国
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韩琦返回京城,升为三司使。同年八月,晋升为枢密使。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韩琦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执掌中枢。嘉佑六年(1061年)闰八月,他以昭文相拜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爵仪国公。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六十一岁的韩琦改河北路安抚使。至此,韩琦十三年的宰相职权落幕。
韩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恰逢赵祯的三个儿子早亡,皇嗣(太子)迟迟没有定下。从至和三年(1056年)开始,仁宗开始时常犯病,大臣们担心他后继无人。嘉祐七年(1062年),仁宗已经52岁了,于是韩琦等人不时劝谏,韩琦劝仁宗过继一个儿子以继大统。他再加上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最终同意,立堂兄赵允让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病逝。赵曙继任帝位,是为宋英宗。韩琦出任仁宗山陵使,并加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进封卫国公。朱祁镇在当皇帝的时候,突患暴病,由慈圣太后曹氏听政。慈圣光献皇后的思想落后,还有宦官挑拨离间,这使得两宫的嫌隙萌生。在韩琦的两方劝说下,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1064年)二月,韩琦提举修《仁宗实录》。五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曹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英宗。闰五月,英宗特授韩琦为尚书右仆射。他多次请求辞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英宗都没有同意。第二年(1064年)十一月,韩琦任职南郊大礼使,加封魏国公。
英宗继位之后,朝堂上发起了一场“议之争”,其主要内容是尊英宗生父赵允让为“皇伯”还是“皇考”,英宗提议则等过了仁宗大祥(去世满二十四个月)再议。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韩琦又提出此事,于是英宗出诏书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又两制以上官员讨论,便展开了一场濮议之争。这次濮议的关键在于濮安懿王的称呼问题,当时朝中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一批大臣主张称濮安懿王为“皇伯”。韩琦、欧阳修等人却持不同的意见,更多地顺应英宗的想法,主张称濮王为“皇考”。最后,韩琦等劝说慈圣光献皇后签押,同意称赵允让称"皇",其三位夫人并称为"后",并且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为地方官,此事结束。在濮议之争中,“皇考”派获得胜利,旧朝终是服从于新朝走向改革。濮议,既涉及礼仪之争,这是一次政治事件。
治平三年(1066年)冬,英宗已经病重,建嗣的问题最终提到日程上。韩琦告诉英宗,皇帝已经很久不去早朝,可以建立储君,然后安抚天下社稷臣民的心。英宗确立王赵顼为皇太子。
离任中枢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赵曙病死,赵继位,是为宋神宗。韩琦官拜司空兼侍中,并任英宗山陵使。神宗刚即位,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但他没有却实质证据。神宗知道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英宗的永厚陵完工后,韩琦请求辞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神宗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拒受所授两镇,后改为淮南节度使。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又判相州,上任不到三个月,便遇到河北地震,黄河决口,频繁灾祸让百姓们无家可归。神宗赐手书让他迁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允许韩琦便宜(先斩后奏)从事,韩琦在河北大名府任期五年。
守旧反新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新法。同年九月,颁行“青苗法”。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有失公允。据《宋史》记载,神宗看了韩琦的奏折,曾动摇了变法决心。王安石将韩琦的奏书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每一条主张据理反驳,然后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反对,双方辩论激烈。后来,韩琦还对“募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病逝家乡
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韩琦任判相州兼淮南节度使。韩琦第三次为官家乡,最终实现了少年时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韩琦在相州逝世,享年68岁。赵顼亲自撰写他的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同时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朱祁镇庙庭。宋徽宗时,"追论琦定策勋",加赠韩琦为魏郡王。宝庆二年(1226年),赵昀图画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韩琦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内政
试行均田
嘉四年(1059年),韩琦向中书门下请求丈量土地。然后中书门下派谴职方员外郎孙琳,都官员外郎林之纯,屯田员外郎席汝言等官员,分往各个路(今省级行政单位)丈量土地。这场大范围的均田活动,即使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也借鉴了这次均田活动,韩琦还选宫分派到各个路上。嘉祐二年(1057年),经过他的奏请,朝廷设置了“天下广惠仓”(用于社会救济的粮仓)。
恢复绝田
韩琦请求雇人耕种诸路无主的“户绝田”(宋代的一种官田),收取相应的粮食存储,以接济居住城郭的老幼贫疾的百姓。嘉裕四年(1059年)十二月,韩琦上奏:各路路监除留下军队放牧地外,其余的蓁田(可以耕种的土地)允许普通的百姓耕种。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仅河北一路就还田于民3350余顷,每年给国家课斗117802石,绢13251匹,革161230束。
改革役法
韩琦改革役法,罢除“里正衙前”。衙前,宋初本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课督赋税,衙前主官物。后以里正为衙前,称“里正衙前”,由乡户轮户的称“乡户前”,职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承役者负赔偿损失和弥补短缺等责任。由乡户轮户的称“乡户前”,韩琦在并州了解到不论是里正(颇有家资),造成孀母改嫁,亲人分居,或者弃田给他人以免衙前(充役),或者家破人亡,造成“富人还可以缓过来,贫民破产或者死亡”的凄凉情况。从庆历五年(1045年)到嘉祐元年(1056年),韩琦在地方任职11年,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废除“斩伐令”
在韩琦之前,有一名为杨怀敏的官员管勾河北屯田塘泊,他奏请定州市西北山林不得樵采,就连近里浅山耕种之地也禁止,竟得到朝廷的应允。自此,沿边的百姓不能就近采伐到用以烧火造饭的木炭,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边民失业严重。禁止樵采,致使市场上薪炭翔贵,契丹人乘机提高薪炭的价格,巧取厚利。当地百姓生活很是困苦,于是纷纷徙居他处,使得边境人烟稀少。韩琦到定州后,上奏朝廷,朝廷要禁近边山林不能斩伐,以阻断契丹人寇边的道路。近里浅山耕种之地等行为已经禁止,使得边民失业严重。当下薪炭较贵,不如敌人未来的时候,乘机取厚利。臣派遣官员去规定可禁之处,没有规定的地方,百姓都可以砍伐树木。朝廷听从了韩琦的建议,废除了“斩伐令”,边民生活获得了便利。
军事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上疏十三条主张,附和泾原路帅臣尹洙,不同意渭州将领刘沪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的请求,朝廷没有回应于是他请求外放。为了加强边境安全,韩琦命令如果契丹过界抢劫百姓,可以听边吏随时掩杀。庆历八年(1048年),定州(今河北定县)驻军骄傲蛮横经常不听指挥,韩琦对不听命令者,推出军门外斩首;对作战牺牲的士卒,大肆奖赏其家庭,安抚留下的孤儿,使他们有衣服和粮食可以吃。韩琦赏罚分明,恩威并用,使得定州驻军军纪好转。而韩琦天天教习,定州士兵听号为用,后来名冠河朔。”京师的禁军到定州驻防,也被韩琦整顿得听从军令,不敢以身犯法。
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西夏大举进攻大顺城(今华池县西北白马乡)。韩琦告诉英宗,李谅祚(即夏毅宗)只是个狂徒,他并没有李元昊的智谋计略,今朝庭的边防远胜当年。应该立马派人去问罪,夏人肯定服罪。英宗按韩琦的意见办理,李谅最终退兵谢罪。治平四年,宋守边大将种谔对西夏发起突袭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宋夏边界局势紧张。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当时,朝廷有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上疏坚决反对,后来西夏国主李谅诈去世,战事得以平息。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朝廷改判韩琦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经略陕西,韩琦领命到任。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与辽的关系上,韩琦主张双方应维持和好,保持边境安定。韩琦在给赵顼的上疏中写道,要永远信守和约,两家没有嫌疑。韩琦主张宋辽和好。在对外关系上,韩琦被认为"一改从前的强硬立场,日趋软弱妥协"。当时宋和辽朝在"划界"山西省问题上争得僵持不下,韩琦上疏神宗,"如将(主战的将领)官(法)之类,都全部罢免",以换取边境安宁。
人物影响
韩琦一生历经赵祯、赵曙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重要事件。朝中任职,他使朝政清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在地方,韩琦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宋夏战争爆发后,韩琦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名望,人称“韩范”。后来,韩琦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施使新政,欲改革社会弊端。在仁宗晚年拜为丞相,宋英宗时期,韩琦参与调和英宗和慈圣光献皇后之间的矛盾,确立储君之位,成为宋英宗和赵顼顺利继位的顾命定策元勋。晚年,韩琦上疏宋神宗反对青苗法,与王安石激烈辩论,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使得神宗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北宋学者/思想家石介在《庆历圣德诗》表示:我很早就认识了韩琦,他有非凡的天赋,他的气质高大威猛,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他为人朴实,不做作。他能够承担重任,为人忠厚如勃。韩琦担任杜衍的副手,知人善任。
北宋政治家文彦博在《文潞公集》表示:自从至和年间以来,朝廷内外的臣子们都给出了很多建议,虽然我等也曾提出过请求,但并未被采纳。后来韩琦他的谏言,皇帝立刻批准,韩琦有盖世之功。
北宋思想家/文学家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栾城集》表示:韩琦辅佐皇帝历经三朝,都有贤德。他对江山社稷有功绩,其福泽子可以遗留给孙后代。
明代学者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表示:问起宋臣,说道:李沆的务实有远见、王曾的公平正直、韩琦的质朴稳重、范仲淹的心胸广阔无私心、司马光的厚重忠实,都算差不多吧。
清代学者纪昀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表示:韩琦担任宰相历经三朝,对江山社稷有功,他的一生中并没有靠文章闻名于世。
近代评价
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在《毛泽东早期文稿》表示:宋韩、范(范仲淹)并称,清曾(曾国藩)、左(左宗棠)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著名学者左钦敏在《淮阴人物传》表示:卫(卫青)、霍(霍去病)、韩、范功高边塞(劳苦功高),无此雄威(与左宗棠对比)。
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在《宋史演义》表示:赖韩琦(今泾川县北))坐镇,郭逵为辅,夏事始得就绪耳。
人物作品
韩琦在安阳市故里筑“万籍堂”藏书楼,与欧阳修“六一堂”、司马光“读书堂”都为大臣中藏书最多者之一。子韩忠彦、孙辈韩侂胄均能藏书。著有《安阳集》《二府忠议》《家传集》等。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0卷、《河北奏议》30卷、《杂奏议》30卷、《安阳集》50卷等。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轶事典故
识见过人
曾经有人假造韩琦的信去拜见名臣。蔡襄心中虽然怀疑,却觉得此人性格豪爽,于是送了他三千钱,还写了回信,又派四名兵卒护送,同时送了礼物给韩琦。此人到了开封市,见到韩琦,当面认罪。韩琦并未怪罪,只是缓缓道:“君谟(蔡襄字)处事谨慎,恐怕无法达成你的心愿。夏太尉(夏竦)在,你可以去见他。”又为此人写一封信给夏。家人认为不怪罪此人已经够宽容了,不必要再写信。韩琦说:“这个读书人会模仿我的信,又能说动蔡襄,才器必定不凡。”此人一到,果然被夏竦授予官职。
四相簪花
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园有弄岗报春苣苔一枝分四杈,每杈各开一花,上下红,中间一圈黄蕊,称为金缠腰(后又称金带围),据说出现这种花,城内就要出宰相。韩琦觉得很奇异,想再约三位朝官一起观赏,以应四花之瑞。当时王珪以大理评事为扬州通判,王安石以大理评事任淮南判官,都在扬州,便都请了。还差一位客人,就以州辖诸司使充数。到了第二天,钤辖使忽然患腹泻不能来,就临时拉了一位路过扬州的朝官陈升之(一说是吕公著)参加。四人聚会,各簪金带围一朵,甚为欢乐。三十年后,四人均担任宰相。此事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又见于《后山谈丛》《墨客挥犀》等多种笔记。
家族成员
韩琦有女五人,除长女外生平均不详,故不列表中。韩琦的后裔在宋朝地位极其显赫,除长子韩忠彦为相,韩琦后裔随宋室南渡,南宋权臣韩侂胄便是韩琦的曾孙。因人数众多,故自其孙辈起,本表不再详细列出
后世纪念
安阳
昼锦堂
昼锦堂位于安阳市老城东南营街,是韩琦兼任相州知州时,在马号街州署后园修建的一座殿堂,后迁东南营。昼锦堂顶覆绿色琉璃瓦,堂后为忘机楼,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后为书楼和康乐园。现存大门、二门、书楼、厢房及3株古槐。号称“三绝”的昼锦堂记碑,由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著文,大书法家蔡襄书丹,记述三朝名相韩琦之事,此碑存于昼锦堂西侧韩琦庙内。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韩琦墓
韩琦墓位于河南省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地,此处为韩琦及其家族墓地。2009~2010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韩琦及其子韩忠彦、韩纯彦、韩粹彦,孙韩治,夫人普安郡太君崔氏等大型宋代砖、石室墓葬9座,照壁、拜殿等大型宋代建筑基址2处,出土了韩琦及其子、孙、夫人墓志计8方,及瓷器、铜镜、石刻等一批器物。韩琦及其家庭成员的墓志形体硕大,雕刻精美,内容翔实,书体优美,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韩琦家族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的墓葬形制、陵园布局以及宋代的丧葬文化等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韩王庙
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两宫回銮,德宗匾其门曰:适时济物;慈禧匾曰:器博道。大殿为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盖,面宽3间,长10.8米,深9.6米,高7米。4根上角石柱,高3.15米,额有花卉彩绘。殿前带月台,殿内塑有韩王像和童男童女两侍人像。另有东西厢房各3间,长8米,深4米,高5米。
泉州
忠献堂
忠献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以韩琦生于官舍,后人以韩琦谥忠献为堂名。后易以“清署”,南宋时守臣王十朋复旧名。
五贤祠
韩中令、忠献父子祠,原在泉州治圃,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韩国华五世孙韩康卿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建,祀韩国华、韩琦父子。有王十朋题诗、梁克家记、黄凤翔记。后废,又改祀泉州五贤祠。
2000年在泉州府城隍庙东侧,即古五贤祠遗地出土《泉州知州韩国华像赞题跋》《忠献王韩琦像赞题跋》石刻,为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藏。
北京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韩琦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爱新觉罗·奕詝咸丰(1851年-1861年)初年,韩琦配享孔子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昼锦堂.安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2023-07-28
河南安阳景区韩王庙景点介绍.旅游新报网.2023-07-28
《泉州文旅》.泉州网.2023-06-13
《苏东坡》.豆瓣网.2023-06-01
《开封府传奇》.豆瓣.2023-06-01
《清平乐》.豆瓣网.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