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牛黄

牛黄

牛黄,别名天然牛黄、西黄、犀黄。是洞角科动物(Bovidae)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石症。是中药材。取自胆囊的习称“胆黄”或“蛋黄”;取自胆管及肝管的习称“管黄”或“肝黄”。其主产于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

胆黄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小片。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时中空,色较深。牛黄粉为棕黄色或红棕色细粉。气清香,味微苦而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黏牙,可慢慢溶化。

牛黄味甘,性凉。归心、肝经。牛黄主要含胆红素钙盐胆酸去氧胆酸等和胆固醇成分。牛黄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非实热证及孕妇慎用。

发展历史

牛黄的研究

天然牛黄

天然牛黄是由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扁鹊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偶然发现。其多呈卵圆形,大小不一,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一层黑色光亮薄膜。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气清香,味苦后甘,有清凉感。主要成分为胆汁酸及胆红素类化合物。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间抽搐、癫痫间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的治疗,已证实具有良好确切的疗效。

天然牛黄形成年限较长,来源匮乏,价格甚至超过黄金,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因而寻求天然牛黄的替代品成为研究人员的研发思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先后开发了人工牛黄、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等牛黄替代品,以期解决天然资源短缺的问题。

人工牛黄

20世纪50年代始创的人工牛黄,已经过了不断的配方改进。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描述,人工牛黄(artificial Calculus Bovis)是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虽然技术简单,可工业化生产,但与天然牛黄成分不完全一致,尤其在临床急重病症的治疗方面,不能完全替代天然牛黄的功效。

培植牛黄

1979年,林如忠成功获得了培植牛黄,即利用活体牛,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在牛的胆囊内插入致黄因子,使之生成牛黄。人工培植牛黄成分与天然牛黄相似,但较难产业化,且因个体差异、培育时间不同等因素,导致质量难以控制。

体外培育牛黄

1997年蔡红娇等研发的体外培育牛黄(Calculus Bovis Sativus)获中国国家中药1类新药证书。体外培育牛黄是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模拟体内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生化过程,以洞角科动物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新鲜胆汁作为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培育的牛黄。作为天然牛黄的理想代用品,其性状、微观结构、成分、含量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均与天然牛黄几乎完全一致,并且质量稳定、可控,实现了牛黄的工业化生产。2004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体外培育牛黄可等量代替天然牛黄使用。2012年,CFDA发布通知要求,对中国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包括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等38个品种,可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等量替代,但不得使用人工牛黄替代。

临床研究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牛黄“主惊痫间,寒热,热盛狂痓,除邪逐鬼。生平泽。”《名医别录》有“疗小儿诸痫间热,口不开;大人狂癫。有堕胎”。唐朝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论牛黄之功效为“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除百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牛黄功效进行了诸多总结,且有“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的新论述。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牛黄的功能主治归纳为“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间抽搐、癫痫间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来源

药物来源

牛黄是洞角科动物(Bovidae)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的干燥胆石症

牛黄,别名天然牛黄。取自胆囊的习称“胆黄”或“蛋黄”;取自胆管及肝管的习称“管黄”或“肝黄”。

产地

牛黄主产于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西南等地区。以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产量较大。

采收加工

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炮制品种

取牛黄,除去杂质,研成细粉,称“牛黄粉”。

性状

胆黄: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小片,长约3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层纹,有时中空,色较深。

牛黄粉:为棕黄色或红棕色细粉。气清香,味微苦而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黏牙,可慢慢溶化。

一般以完整、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具光泽、质松脆、断面棕黄色或金黄色、有层纹、气清香、味微苦后甜者为佳。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牛黄味甘,性凉。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功效

牛黄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的功效。

主治

牛黄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化学成分

牛黄主要含有胆汁色素72%-76%,其中主要为胆红素及其钙盐。胆汁酸类,包括胆酸去氧胆酸等和胆固醇成分。

临床应用

牛黄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能有效对抗惊厥;有解热作用,可使体温在给药后1-2小时后达到明显的退热效果;有强心作用,类似于毛地黄的作用;有降压作用,可使血压降低并延缓高血压的发展;能松弛胆囊括约肌,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脂肪消化,有利胆保肝作用,能有效治疗胆囊炎和预防脂肪性肝病的形成;有抗炎药作用,是氢化可的松的33倍;能促进红细胞再生,增加红细胞和血色素数量;能明显增加催乳素分泌,刺激产生黑色素紧张素,有助于参与神经内分泌活动;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抗菌、抗病毒,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还有直接杀灭作用。此外,牛黄还能抗肿瘤。

1.用于温病所致诸症:治壮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痉挛抽搐者,与朱砂钩藤、天竺黄等配用,如《证治准绳》牛黄散;治小儿急惊之手足抽搐,痰迷心窍之谵语狂乱,与胆南星、麝香等配用,如《医学入门牛黄抱龙丸;治温热病热入心包,或中风惊风、癫痫等病属痰热壅盛,阻闭心窍之神昏口噤等症,与犀牛角、麝香、郁金等配用,如《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2.用于热毒疮疡等症:治热毒壅滞而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与大黄、石膏桔梗等配用,如《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丸;治痈疽疔毒、乳癌、虫蛇咬伤、与麝香、乳香等配用,如《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治咽喉肿痛、溃烂、犬口炎,亦可以用牛黄配珍珠为末吹喉或外擦,如《上海市市药品标准》珠黄散。本品系苦寒之品,非实热蒸不宜用,孕妇慎用。一般入丸剂,不入煎剂,用量0.15-0.35克;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药理作用

牛黄药理学作用广泛,通过现代药理学方法对牛黄及其替代品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进行研究,发现其不仅具有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抗炎药、抗氧化等作用,还有抗心律失常、利胆护肝、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牛黄复方制剂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较多,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安神熄风、镇静开窍,主治眩晕、小儿热性惊厥、高热烦躁、癫痫间、精神分裂症、失眠、神志昏迷等,如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牛黄宁宫片。牛黄具有镇静、抗惊厥、治疗卒中和保护脑血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降低脑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减轻脂质过氧化对脑组织的损伤密切相关。临床试验显示,治疗急性脑卒中时,采用综合抢救措施外,加用安宫牛黄丸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综合抢救措施。动物模型研究表明, 安宫牛黄丸可抑制脑出血后炎症反应,保护脑出血后组织损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

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牛黄复方在心脑血管系统主要用于脑缺血、高血压脑淤血脑损伤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如牛黄降压丸、安宫牛黄丸、牛黄醒脑液等。牛黄可明显降低家兔、猫和大鼠的血压,增强蟾蜍正常心脏及多种心衰模型心脏的心肌收缩力。此外,牛黄还可预防由蟾酥导致的心脏毒性,恢复失常心律,发挥调钙、抗氧化作用。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牛黄降压丸具有明显降压作用,总有效率97.44%。研究显示牛黄降压丸在抗高血压同时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其降压机制可能为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炎小儿消化不良、便秘等,如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黄具有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体外培育牛黄对大鼠胆汁淤积及溃疡性结肠炎造成的肝脏、小肠损伤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牛黄解毒片对蛋清诱发大鼠足趾水肿、对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肿胀及对醋酸诱发小鼠腹腔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其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在呼吸系统方面,牛黄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尤其是小儿感冒,如小儿牛黄清心散小儿牛黄清肺散牛黄蛇胆川贝液等。牛黄具有呼吸兴奋和祛痰的作用,体外培育牛黄可有效预防脑血吸虫病引起的家兔肺部损伤,机制可能为改善肺部微循环及减少细胞外递质。多项报道研究显示,牛黄清心散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相比单独使用其他感冒药,疗效明显增强。小儿牛黄清心散中体外培育牛黄和冰片可透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枢,保护大脑,起到镇静抗惊厥作用。

抗肿瘤

此外,牛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1975年发表第一篇人工牛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发现其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1981年,发现直接应用麝香对肿瘤无抑制作用,而由牛黄和麝香联合组成的西黄丸能增强对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激活作用而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1990年,对157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西黄丸治疗进行了临床观察,缓解率4.5%,稳定率85.3%,抗肿瘤效果较好。在随后25年中,对西黄丸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部分揭示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西黄丸是清代名医王洪绪的祖传秘方,其疗效确切,已大量使用于临床,广泛用于消化道、血液系统、乳腺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风险禁忌

非实热证及孕妇慎用。

自1974年第一篇有关牛黄及其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以来,文献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砷中毒、变态反应、药物依赖以及累及各个器官系统的反应,给患者健康造成严重损伤,临床应用需引起普遍的重视,而报道较多、较为严重的即为牛黄解毒片的砷中毒反应。

牛黄解毒片砷中毒与其含雄黄有关。雄黄为含砷化合物,毒性较强,用量较大,据报道,牛黄解毒片中雄黄的日服用剂量标准已超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最大服用量3倍。雌黄在解毒片(丸)中的功效值得商榷。研究发现小鼠实验中去雄黄解毒片与等剂量的牛黄解毒片抗流感病毒科作用相当。而单方或复方雄黄制剂,可溶性砷的浓度极低,表现出与治疗有关的正向生物活性,故雄黄的存废问题需更深入的研究,待其安全性、作用机制、疗效等问题解决后,才能更好地评价其药用价值。

牛黄及其复方制剂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各型皮疹、Stevens-Johnson 综合征及过敏性休克,其中最为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有引起患者死亡的报道,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牛黄解毒片牛黄降压丸均见相关报道,或将成为牛黄及其复方制剂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入的肝毒性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累及消化、泌尿、神经等各系统的不良反应也给患者造成严重损伤。研究表明,人工牛黄与其他西药联用时可影响相应药物的药动学性质,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因此,临床医护人员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向患者详细介绍牛黄制剂的注意事项,提高用药安全意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鉴别

1.取牛黄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2.取牛黄少许,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稍放置,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3.取牛黄粉末10m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对照品、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2-甲基庚烷乙酸乙酯乙酸(15:7: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晒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取牛黄粉末10mg,加三氯甲烷冰醋酸(4:1)混合溶液5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红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冰醋酸(4: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乙酸(10:3: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晒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水分测定,牛黄水分用烘干法测定,不超过9.0%。

含量测定

胆酸

取牛黄细粉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蒸干,残渣加20%氢氧化钠10ml,加热回流2小时,冷却,加稀盐酸19ml,调节pH值至酸性,用乙酸乙酯提取4次(25ml,25ml,20ml,20ml),乙酸乙酯液均用同一铺有少量sodium sulphate anhydrous的脱脂棉滤过,滤液合并,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对照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8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3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2-甲基庚烷乙酸乙酯乙酸甲酸(8:4:2:1)为展开剂,展至14-17cm,取出,晒干,喷以30%硫酸乙醇溶液,再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进行扫描,波长:λs=380nm,λs=650nm,测量供试品吸光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光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牛黄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O5)不得少于4.0%。

胆红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02)测定(避光操作)。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1%冰醋酸溶液(9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450nm。理论板数按胆红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胆红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二氯甲烷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牛黄粉末(过六号筛)约10m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0%草酸溶液10ml,密塞,涡旋混匀,精密加入水饱和二氯甲烷100ml,密塞,称定重量,充分振摇,涡旋混匀,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53kHz,水温25-35℃)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水饱和二氯甲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离心(转速为每分钟4000转),分取二氯甲烷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牛黄按干燥品计算,含胆红素(C33H36N4O6)不得少于25.0%。

质量要求

胆酸的含量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以胆酸为对照品。牛黄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O5)不得少于4.0%。

胆红素的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以胆酸为对照品。牛黄按干燥品计算,含胆红素(C33H36N4O6)不得少于35.0%。

贮藏

避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牛黄味苦,平,有小毒。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邪,逐鬼。生平泽。”

2.《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

3.《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坠胎。”

4.《日用本草》:“治惊痫搐搦烦热之痰,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5.《本草求真》:“古人用此解心经热邪,及平肝木,同窍利痰定惊,及痰涎上壅,中风不语等证,......取其长于清心化热,故尔用此,以除惊痰之根耳。至于中风不语,必其邪己入藏,九窍多滞,方可投服。”

附注

人工牛黄,别名人工合成牛黄。以牛、羊及猪胆汁提取物和无机盐等,参照天然牛黄的已知成分,按规定处方配制而成。中国1956年开始研制。其配方是:胆红素0.7%、猪胆酸15%、胆固醇2%、牛羊胆酸12.5%、无机盐5%加淀粉至100%。主产于北京、天津市、上海、广州市、南京等地。人工牛黄多为粉状或不规则的球块,浅棕黄色或金黄色。质疏松。气微清香,略腥,味苦、微甘,入口无明显清凉感。涂指甲微透甲。以干燥、色黄、疏松者为佳。具有解热、抗惊厥、祛痰、抑菌,尤以解热及祛痰作用比较肯定。与天然牛黄无明显差异,可代替天然牛黄。

参考资料

牛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4-12-25

牛黄的现代研究(一):回顾与展望*.医药导报.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