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
犀牛角,中药名,别名犀角。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犀科(Rhinocerotidae)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答腊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或非洲犀(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及白犀(Rhinoceros simus Burchell)的角。
犀牛角块多呈块状、条状或不规则的其他形状,大小不一。犀牛角块表面乌黑色、黑棕色或灰黑色、灰黄色,表面较粗糙,有细裂纹,有的有纵裂纹及未去净的坚硬刺手的毛,习称“刚毛”。如果犀牛角块是角的底部,则能观察到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砂底”。犀牛角块纵剖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有暗棕色芝麻短线纹或点状短线纹,习称“芝麻点”。有纵向清晰的纹理,无牵连绞丝(暹罗猫角)或有坚韧粘结的细丝(广角)。犀牛角块横切面具犀牛角纹理特征。犀牛角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
犀牛角味咸、苦,性寒,归心、肝、胃经。其具有清心定惊,凉血解毒的功效。治温病热邪侵入心经,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又治温热之邪侵入营血,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斑疹发黄,吐衄下血,唇舌红绛等症,并可用于热毒壅盛之疮痈肿毒。犀牛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1993年,犀牛角已被禁止作为药物来使用,现在多用水牛角来代替。
来源
药物来源
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犀科(Rhinocerotidae)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答腊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或非洲犀(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及白犀(犀牛 simus Burchell)。
药用部位
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犀或非洲犀(黑犀)及白犀的角。
加工
一般将犀牛角锯成片,再分成小条如筷,名犀角条;以沸水浸后(或蒸软)镑成薄片,名犀角片;或锉为细末,名犀牛角粉;或用犀角磨成汁。
性状
犀牛角块多呈块状、条状或不规则的其他形状,大小不一。犀牛角块表面乌黑色、黑棕色或灰黑色、灰黄色,表面较粗糙,有细裂纹,有的有纵裂纹及未去净的坚硬刺手的毛,习称“刚毛”。如果犀牛角块是角的底部,则能观察到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砂底”。犀牛角块纵剖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有暗棕色芝麻短线纹或点状短线纹,习称“芝麻点”。有纵向清晰的纹理,无牵连绞丝(暹罗猫角)或有坚韧粘结的细丝(广角)。犀牛角块横切面具犀牛角纹理特征,即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的“犀角纹如鱼子形,谓之粟纹。纹中有眼,谓之粟眼”。犀牛角块置沸水中浸泡后,有清香气(暹罗角)或无清香气(广角)。犀牛角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
功能药性
性味归经
犀牛角味咸、苦,性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主治
犀牛角入营入血,善清心、肝、胃三经血分实热,为解散血分热毒之专药。有清心定惊,凉血解毒的功效。治温病热邪侵入心经,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又治温热之邪侵入营血,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斑疹发黄,吐衄下血,唇舌红绛等症,并可用于热毒壅盛之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用量
1.5-6g。(犀牛角现在用水牛角代,但用量要大,15-30g)
用法
磨汁或锉末冲服。外用:磨汁涂。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犀牛角配羚羊角,有清热定惊之功,但犀牛角偏于清心定惊,羚羊角偏于凉肝息风,用治一切温热病的高热、神昏谵语,惊痫抽搐等症;配地黄,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犀牛角长于解血中毒热,生地黄长于滋养营阴,治热病神昏谵语及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斑疹等症;配石膏,犀牛角主清血分实热,石膏则主清气分实热,治热病高热或气血两燔,斑疹吐衄;配黄连,有清热解毒之功,犀牛角清血分热毒而化斑,黄连泻气分实热而解毒,治温病,壮热神昏,吐衄发斑;配菘蓝,凉血消斑,治温热病,热毒炽盛,身发斑疹,其色黯紫。
方剂举例
1.清宫汤(《温病条辨》):治温热病,神昏谵语。犀牛角尖3g(冲磨),玄参心9g,莲子心1.5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连心麦冬9g。水煎服。
2.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治伤寒及温病,热伤血分,吐血,衄血,下血等症。犀牛角3g,地黄24g,芍药10g,牡丹皮6g。水煎服。
3.犀角散(《太平圣惠方》):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肿痛。犀牛角屑30g,茵陈蒿60g,黄芩30g,栀子30g,川苦老芽30g,川芒硝60g。共研为散,每服12g,以水冲服。
4.神犀丹(《温热经纬》):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耗液伤阴,高热神昏,口咽糜烂,舌质紫绛。乌犀角尖(磨汁),金钱蒲,黄芩各180g,怀生地(绞汁)、湘蕾金银花各500g,金汁、连翘各300g,菘蓝270g,淡豆豉240g,玄参210g,天花粉、紫草各120g。各生晒研细,以犀角、地黄汁、金汁合捣为丸,每丸重3g,凉开水化服,每日2次,小儿减半。
注意事项
十九畏有不宜与乌头、草乌同用之说。又非实热证不宜用,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
犀牛角含角蛋白、肽类化合物,胍衍生物、甾醇类物质及无机化合物等。水解后可得谷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β-氨基酸、胱氨酸及半胱氨酸等。光谱半定量分析含钙、磷、钠、镁、锰、铜等。
犀牛角有效成分为犀氨酸,并含强心成分。
相关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心烦,止惊。退热消痰,镇肝明目。”
2.《本草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泻肝凉心,清胃解毒。”
3.《中药学》:“临床以比犀角大8-10倍量之水牛角代替,也确有相当疗效。”
备注
1.犀牛角在中医用于解热、凉血、解痉及解毒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通常,犀牛角与其它中草药构成复方。在《中国常用中药名录》中列举了529家药厂生产的3866种中药,其中31个复方含犀牛角。
2.犀牛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1993年犀牛角已被禁止作为药物来使用,现在多用水牛角来代替。
主要基原动物信息
印度犀
形态特征
印度犀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
物种分布
印度犀分布于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生长习性
印度犀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
爪哇犀
形态特征
爪哇犀体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物种分布
爪哇犀分布于爪哇。
生长习性
爪哇犀生活于海拔0~600m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苏门犀
形态特征
苏门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物种分布
苏门犀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等地。
生长习性
苏门犀栖息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严格管制犀牛和虎及其制品经营利用活动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08
“关于对《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国发〔1993〕39号)做必要调整的建议”复文(2016年第9597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5-02-08
犀牛角.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5-02-06
爪哇犀.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