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温病

温病

温病是一个统称,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以上病名中多有季节因素。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

简介

历史

温病这个名词,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其后的《难经》与《伤寒杂病论》对这个病证也做出一些描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生气通天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杂病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清朝初中期出现的温病学是温病的第二层意义,以叶天士吴瑭王士雄等人的学说为代表,其处方称为温病方,学派为温病学派。此学派以张仲景——东汉张仲景治外感病的巨著《伤寒论》中对于温病未有发挥,认为温病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的病证,遇温病以伤寒方(又称经方)治疗病人多不得效或加重其病,而从《黄帝内经》论述、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的寒凉学派、明末吴有性温疫学说中逐步发展出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在清末民初出现的《伤寒杂病论》之古本-《桂林古本》、《长沙古本》,内中增添了许多温病证状论治的条文。支持者认为,这证明了张仲景在东汉末对温病已经有很深的认识;但反对者则认为,这些段落的论述与温病学者所说近似,可证明这些所谓古本,皆为清末伤寒派医者所增添补入的。

名词解释

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

术语在线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分类

温病中分成许多病型,分别为:春温暑温温疫。

百科解读

温病理论的源流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相关的记载。《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承气汤等,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金朝刘完素倡导温热病初起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创“寒凉派”。明代,王履进一步把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一种戾气,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创立。清代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温病学说推向成熟。

温病辨证

现代医学范畴

运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对现代医学诸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伤寒以及肺炎麻疹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共同之处

① 致病因素相同,其发病均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

② 温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凡温热之邪,大多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同的流行。温病的发生与季节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如春季以风温为主,夏季则以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的发生还具有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存在着差异所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等地区多见疟疾为患,则是一例。

③ 温病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按卫气营血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犯卫分 ,进而传入气分,气分之邪不解则传入营分,再不解则深入血分。按三焦传变来说,温病初起多在上焦肺卫,进而中焦阳明或逆传心包,后期则伤及下焦肝肾之阴。

④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温病的具体治法虽多种多样,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祛邪、保津养阴。温病的预后与津伤阴亏的程度及病邪的盛衰、传变有关。

参考资料

温病的概念.华医网.2024-09-11

发热为主!温病到底是什么病?中医带你深入了解→.澎湃新闻.2024-09-11

温病概念之历史演变.科学网.2024-09-11

温病流源.个人图书馆.2024-09-11

温病学:中医治疗温病的介绍(上).网易.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