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有鳞目

有鳞目

有鳞目(Squamata),爬行纲下的一目,分为 蜥蜴亚目(Lacertilia)和蛇亚目(Serpentes )。其中 蜥蜴亚目(Lacertilia)分为10 科41 属189种,约3800种;蛇亚目(Serpentes )分为13 科72 属239 种,约3200种。

有鳞类动物是陆地脊椎动物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包括现今蛇和蜥蜴在内的动物类群。体形一般细长,被覆角质鳞片。颅骨具特化的双孔,下颞孔下缘膜性硬骨丢失,将方骨露出,因而方骨可动。椎体双凹或前凹型。颞区有上、下两个窝,由眶后骨与鳞骨合成骨弧所隔开。但通常下方的方轭骨弧消失,因而下颞窝是开放的。由于方骨下端游离,头骨和下颌间的关节活动性较大。脊椎骨一般为前凹型椎体,偶有双凹型者;椎常为2枚; 肋骨为单头。四肢发达或退化消失。端生齿或侧生齿。泄殖肛孔横裂。雄性有一对交接器,称半阴茎。卵生或卵胎生

分布在南纬52°与北纬64°之间 ,主要在 欧、 亚、非、美洲和大洋洲。是现存爬行纲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截止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报告中,有鳞目有902种已灭绝(EX),84种野外灭绝(EW,)9251种被列为濒危(CR),16364种被列为近危(CT)。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脊椎动物卷(2020)中,有鳞目有13种被列为极危(CR)、23种被列为濒危(EN)、77种被列为易危(VU)、114种被列为近危(NT)。

分类

有鳞目(Squamata),爬行纲下的一目,分为 蜥蜴亚目Lacertilia 10 科41 属189种,约3800种;蛇亚目(Serpentes )13 科72 属239 种,约3200种。

蜥蜴亚目

现今的分类系统将蜥蜴目分为5个亚目18科。  

壁虎亚目 分4科,即四肢发达的壁虎科、前肢退化而后肢鳞瓣状的鳞脚蜥科、夜蜥科、有活动眼睑的睑虎科

鬣蜥亚目 分3科,即美洲鬣蜥科、蜥科和避役科。 

玻璃蜥蜴亚目 分6科,即蛇蜥科、异蜥科、鳄蜥科、巨蜥科毒蜥科婆罗蜥。  

双足蜥亚目 仅双足蜥科一科。   

石龙子亚目 分4科,即非洲蜥蜴科、蜥蜴科、石龙子科和美洲蜥蜴科。

蛇亚目

有鳞目Squamata下属蛇亚目(Serpentiformes)有8科、64属、203种与24亚种眼镜蛇科蝰科是剧毒蛇,共有6亚科,其中海蛇亚科类2亚科16种生活于海水中食鱼,其他4亚科(眼镜蛇、白頭、和蝰)共30种。

按现行分类系统,可分为3亚目、11科。

盲蛇科、异鳞蛇科和细盲蛇科

原蛇亚目(原蛇小目)分蟒科筒蛇盾尾蛇科、内鳞蛇科和瘰鳞蛇科

新蛇亚目(Caonophidia)分游蛇科(有几个亚科)、眼镜蛇科(有眼镜蛇亚科、扁尾蛇亚科和海蛇亚科)和蝰科(有白头蝰亚科、蝰亚科和蝮亚科)。除游蛇科的大部分外,此亚目其他科都是毒蛇。

演化

有鳞总目起源于三叠纪南非早三叠纪的原蜥蜴及其亲属大概占据着始鳄类与有鳞类之间的位置,因其方骨上端与鳞骨间呈不可动关节,可归属始鳄类,但它又具有蜥蜴类的特征。英国三叠纪晚期的孔耐蜥属和北美三叠纪的依卡洛蜥已进化到方骨与鳞骨间呈可动关节的阶段,因此均属蜥蜴类。蛇类是爬行纲中最晚进化形成起来的一支,为高度特化的蜥蜴类。从恐龙时代结束以来,有鳞总目就一直保持着巨大的优势。有鳞目在最初三分之二的时间(2.4亿~8千万年前)里,缓慢地演化出了多种大小的体型。与此同时,楔齿蜥类则很快就分化出了大量不同的体型,直到它们物种多样性出现崩塌才停下来。

蜥蜴亚目历史起源

有鳞总目下属的蜥蜴亚目现今的名称分别来自希腊文(Sauria)与拉丁文(Lacertilia)。前者最初由Macart ney(1803)提出,他当时提出Sauria这一名称,实际还包括了鳄类,以后则被限定用于蜥蜴类动物。后者最初由Owen(“1841”1842)提出。目前Sauria与Lacertilia 都通用于指蜥蜴类动物,其中也包括曾被隶于蜥蜴类中的蚓蜥类动物(Amphisbaenians)。近年,蚓蜥类动物被独立出来成立蚓蜥亚目(Amphisbaenia),与蜥蜴类及蛇类在有鳞目之下并列为三个亚目,则Sauria与Lacertilia应指蜥蜴亚目才更为确切。蚓蜥类虽独立自成一亚目,但习惯上仍把它们叫做蜥蜴(lizards)。还须指出,在以Sauria称蜥蜴亚目时,应该以同是希腊文的 Ophidia称蛇亚目;如以 Lacertilia称蜥蜴亚目时,则应以同是拉丁文的Serpentes称蛇亚目。

关于蜥蜴的最早记载是《诗·小雅·正月》中“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据考证,蝎即蜥蜴。战国时代的《山海经》(约公元前403一公元前221年)对、龟、蛇、蛙等动物都有记载,却没有关于蜥蜴的记述,书中多处提到似蛇而有四足的“蛟”是否就是蜥蜴一类的动物,需进一步加以考证。

蛇亚目历史起源

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早白垩纪,与帝王蛇蜥和科摩多巨蜥组成的支系互为姐妹枝,蛇类最先分化出的类群为盲蛇类物种(Typhlopidae和细盲蛇科),在白垩纪-早第三纪分界点(K-Pg, 约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迎来了物种的爆发。灭绝事件提供了大量生态位,使蛇类能够快速增长。由于环境变化,蛇的祖先开始穴居生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阻碍行动的四肢逐渐被淘汰。在后续演化中,因视力所限,部分蛇进化出其他定位猎物的能力,如感知红外线。后来,蛇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南极洲以外的陆地、海洋、森林、高原和荒漠,都有它们的踪迹。

最古老的蛇化石来源于大约7000万到9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在白垩纪中期,陆生蛇和水生蛇都有出现,在海洋环境中发现的化石比在陆地沉积岩中发现的化石要早800万年,哪一种蛇首先进化存在争议。一条被发现并命名为“Najash rionegrina”的蛇化石支持了蛇起源于陆地而不是海洋的假设。它比所有有肢化石蛇都更接近于更高级的巨口蛇(macrostomatan),是已知的最原始的蛇。其骶骨支撑着骨盆带,胸腔外具有健壮、功能性的后肢,而且生活习性完全是陆行性的。另一种基于生物形态学的假设认为,蛇类与圆鼻巨蜥类的祖先其实是沧龙——一种存在于白垩纪并已经灭绝的水行性爬行纲生物。

特征

有鳞目体形一般细长,被覆角质鳞片。多数种类无骨板。颅骨为双窝型。颞区有上、下两个窝,由眶后骨与鳞骨合成骨弧所隔开。但通常下方的方轭骨弧消失,因而下颞窝是开放的。由于方骨下端游离,头骨和下颌间的关节活动性较大。脊椎骨一般为前凹型椎体,偶有双凹型者,骶椎常为2枚, 肋骨为单头,四肢发达或退化消失,端生齿或侧生齿,泄殖肛孔横裂,雄性有一对交接器,称半阴茎。

蜥蜴亚目形态特征

有鳞目Squamata下属蜥蜴亚目(Lacertilia)一般体形较小,最长(如科莫多巨蜥)可达4米。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或深陷。眼具活动的眼睑和瞬膜(第3眼睑)。舌发达,多扁平而富肌肉。下颌骨左右两半靠骨缝牢固相联,口的张大有限。许多种蜥蜴的每一尾椎都被横隔分成前后两半。肌肉强烈收缩可使尾自该处断掉(“自截”),这是一种保护性或防卫性的机制。断下的尾部有力地猛烈跳动,以迷惑敌害的注意力,蜥蜴却趁机逃走。以后可再生一新尾,但比原尾短小,颜色也较浅,其中仅有软骨棒而无尾椎。蜥蜴多以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门植物病原线虫等为食。有些种类兼吃植物,也有专吃植物的。卵生或卵胎生

蛇类亚目形态特征

蛇类亚目动物的体形细长,没有四肢,也绝无前肢带。最小长100毫米,最大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低等种类往往有后肢带,少数体外还有后肢的残迹。没有耳孔,也无鼓膜、鼓室和耳咽管。除一些穴居种类的眼隐于鳞片下面外,眼外均罩1层由上、下眼睑愈合形成的透明薄膜。舌细长,分叉,可以伸缩。颈部一般不明显。躯干与尾之间以1个呈横裂的泄殖肛孔分界。身体构造的特点主要是与体形变细变长有关,大多数蛇目动物还与能吞吃大型食物有关。体形变长不是靠脊椎骨的延长,而是靠脊椎骨数目的增多,多达141~435枚。蛇目动物的上颌骨、腭骨与翼骨疏松地联结于脑颅上,其上长有一些像倒钩一样的牙齿,吞食时有攫握食物的作用。没有胸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可使吞下咽部的整体大型食物移向胃内。雄蛇尾基部两侧有1对交接器,交配时自内向外经泄殖肛孔两侧翻出,每次交配只用其一,卵生或卵胎生。 

蛇的雌雄两性在外部形态上区别不是很明显,雄性由于具有 一对交配器(称为半阴茎)存在于尾的基部,故尾的基部较膨大, 用手挤可见半阴茎外翻,尾部比例也较雌蛇细长;而雌蛇尾部较 粗,向后突然变细。雄性的腹鱗平均略少于雌性,而尾下鱗平均 稍多于雌性。有的种类雌性背鳞起棱较强或荐部背鳞起棱较强,如 虎斑颈槽蛇、斜鱗蛇、中国水蛇、铅色蛇绿瘦蛇等;有的种 类雄性颈部或吻及头侧鳞片上分散有较发达的疣粒,如环纹游蛇科、 水赤链蛇、乌游蛇、山溪后棱蛇、中国水蛇及铅色水蛇等;蟒科 部分种类雄性肛孔两侧的爪状后肢残余较明显,雌性不明显甚至 全无;个别蛇类两性色斑有差异,尤其是雄蛇色彩比较鲜明,如 竹叶青属红白侧线多为雄性,白侧线多为雌性

分布

有鳞类动物是陆地脊椎动物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包括现今蛇和蜥蜴在内的动物类群。有1万多个物种,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爬行纲,除了高纬度地区、高海拔的山顶以及北极和南极,在几乎每一块大陆上都能繁衍生存下去。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域,温度是诸如蛇和蜥蜴这类变温动物生存的限制因素。然而,许多蜥蜴和蛇已经产生出进化适应,如卵胎生,有利于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青藏高原地区生活着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蜥蜴——红尾沙蜥栖息地海拔可高达5300米。胎蜥是分布纬度最高的蜥蜴,可达北纬73度。

蜥蜴亚目分布范围

有鳞目Squamata下属的蜥蜴亚目(Lacertilia)大都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但在欧洲有进入北极圈的。

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壁虎科Gekkonidae壁虎属Gekko Laurenti, 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亚洲和大洋洲西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地区的亚热带、热带区域,北方种类较少。

蛇亚目的分布范围

蛇亚目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蛇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蛇目在中国分布较广,不同的蛇所分布的地域不同,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和贵州等地。

1.眼镜蛇科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美洲和澳洲,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安徽、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云南省贵州省等地。

2.蝰科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省、广西、福建、安徽、江西、台湾、山西河北、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吉林省山东省江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3.游蛇科遍布全球,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陕西、云南、江西、贵州、西藏等地。

4.海蛇亚科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台湾沿海、福建、江苏、山东、浙江、海南省、广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等地。

5.蝰蛇科分布于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等地,中原地区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省等地。

6.蟒蛇科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地区,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省云南省、福建和海南等地。

7.盲蛇科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两、云南、海南、福建、江西省等地。

习性

有鳞目生活方式多样,有陆栖、树栖、半水栖及海水生活。

蜥蜴目的生活习性

蜥蜴单独生活在洞穴中,有时它们会保卫洞穴。雄性会互相争斗,使身体膨胀,提高嵴顶,并使肩部和颈嵴之间的皮肤变黑。雄性在繁殖前也会以这种方式接近雌性。蜥蜴在夜间最活跃,但如果天气晴朗,偶尔也会在洞穴入口处晒太阳。

部分蜥蜴常栖息于树林、沙漠、草原及住宅区等,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伏在壁缝、瓦檐下、橱拒背后等隐蔽的地方,夜间则出来活动,觅食各种昆虫,主食蛾类、蚊类等。会为争食而相互斗争。适宜的活动温区为25~33℃,相对湿度55%~70%。有冬眠习性,气温降至15℃以下时开始入蛰,当气温回升至15~18℃时便陆续进行出蛰活动、觅食。体温能显著影响多疣壁虎捕食、运动能力。自然条件下,其活动体温在月份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无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

觅食行为

蜥蜴食物包括节肢动物门、蚯蚓、蜗牛鸟卵益鸟青蛙和蜥蜴,以及一种像老鼠一样大小的本地蟋蟀科昆虫,称为沙螽。幼小的大蜥蜴偶尔也会被同类相食。由于新陈代谢率较低,蜥蜴的进食频率比其他爬行纲要少得多。食谱很广,包括各种昆虫、蚯蚓、小蛇、蜥蜴和小型蛙类。胎蜥对食物的选择有一定的偏好性,主要以昆虫纲蛛形纲中的小型动物(体长为1~10mm)为食。丽纹龙蜥主要以蟋蟀、蜘蛛、瓢虫、蚂蚁、蝗虫等小型节肢动物为食。除此之外,动物的食性还会发生季节性的变化,胎生蜥蜴在夏季主要以蛛形纲的动物为食,而到秋季则主要以昆虫纲中双翅目动物为食。山地麻蜥在春季时候可选择的食物种类较多,此时,山地麻蜥的食物主要以同翅目、双翅目(蝇)和蛛形纲(蜘蛛目、螨)的动物为主,而到了秋季则主要以膜翅目动物(蚂蚁)为食。一般蜥蜴会通过有力的下颌将猎物咬死,但也有些蜥蜴通过毒液致使猎物死亡,如:科摩多巨蜥下颌有毒腺,这些毒腺会分泌抗血凝、扩张血管的毒液,所以科摩多巨蜥可以通过毒腺分泌的毒液将猎物杀死。

节律行为

蜥蜴单独生活在洞穴中,有时它们会保卫洞穴。雄性会互相争斗,使身体膨胀,提高嵴顶,并使肩部和颈嵴之间的皮肤变黑。雄性在繁殖前也会以这种方式接近雌性。蜥蜴在夜间最活跃,但如果天气晴朗,偶尔也会在洞穴入口处晒太阳。

部分蜥蜴常栖息于树林、沙漠、草原及住宅区等,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白天伏在壁缝、瓦檐下、橱拒背后等隐蔽的地方,夜间则出来活动,觅食各种昆虫,主食蛾类、蚊类等。会为争食而相互斗争。适宜的活动温度为25~33℃,相对湿度55%~70%。有冬眠习性,气温降至15℃以下时开始入蛰,当气温回升至15~18℃时便陆续进行出蛰活动、觅食。体温能显著影响多疣壁虎捕食、运动能力。自然条件下,其活动体温在月份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无性别和年龄间的差异。

断尾再生现象

尾的自残与再生是蜥蜴类动物的一种反捕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保护性适应, 断尾的蜥蜴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断尾处仍可再生出新尾, 蜥蜴自切所断下的尾巴, 会自主地跳动和扭动, 从而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 为自身逃跑争取时间, 一种逃避敌害的自卫保护性行为。之后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完整的形态再生和功能恢复,其中包括皮肤、肉、软骨和脊髓等组织或细胞的重建。

蜕皮现象

所有的蜥蜴每年至少蜕皮一次。蜕皮前,表皮生发层进行强烈的细胞分裂,在外表皮层下形成一个内表皮层,随着后者分化成熟,两者之间发生分裂,外表皮层整个蜕去,完成一个蜕皮周期。皮肤颜色变得苍白是将要蜕皮的指示。大多数蜥蜴蜕皮不完整,为片状分离。蜕皮有多种功能,包括更换磨损的表皮和有助于摆脱体外寄生虫,如螨和蜱等。

蛇目的生活习性

蛇亚目生活方式多样,有陆栖(如原矛头蝮)、树栖(如林蛇)、半水栖(如华游蛇)及海水生活(如海蛇亚科)的种类。运动方式特殊,有蜿蜒运动、直进运动、侧进运动、伸缩运动及弹跳运动等多种运动方式。感觉器官除眼、耳、舌、鼻(锄鼻器)等外,一些类群还具有热测位器颊窝(蝮亚科蛇)和唇窝(蟒蛇)。蛇的活动规律可分为昼出活动、夜出活动、晨昏活动3种,大多数种类属于昼出活动。依据饲养条件下的记载,蛇一般可活到20年左右,野生状态下,一般只能活几年。一生要经过多次蜕皮。其中水栖蛇类主要以鱼类、蛙类为食物;树栖蛇类主要以鸟类及其卵和小型哺乳类为食;小型穴居蛇类主要以土壤中动物、虫卵或其他蜥蜴的卵为食。小型蛇类的天敌有猛禽、黄鼬刺猬亚科等。不同蛇类的寿命各不相同,主要与种类或生活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小型蛇类的寿命在2~5年,中型蛇类5~12年,大型蛇类10~20年,蟒蛇可活30~40年,甚至更长。但蛇类在野生状态下,由于栖居环境不太稳定,食物有时短缺,加之天敌和疾病的为害严重,寿命不如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长。

蛇全身布满鳞片,运动时依靠身体皮下肌肉的作用,使肋骨向前移动,从而蜿蜒前进。蛇的视力很差,但是它们的舌头很长,舌尖分叉,上面长着许多感觉小体,能灵敏地感觉气味和震动,并以此来判断面前的物体是敌人还是食物。蛇的下颚肌肉很有弹性,可拉得很长,因此能吞食比它们的头部大很多的猎物。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不利于蛇的活动,因此它们会自动进入冬眠,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时醒来。蛇没有胸骨,它们的肋骨能前后自由活动。当肋骨向前移动时,就使腹鳞稍稍翘起,翘起的鳞片尖端像脚一样踩住地面,推动身体前进。毒蛇的上颚有两颗毒牙。与其他牙相比,毒牙又尖又长,牙中心有一条细管道。当毒蛇咬住某种物体时,体内的毒液就会从管道中喷出。毒牙是蛇用于自卫的武器。

觅食行为

食性

蛇类根据其食物类型可分为寡食性和广食性。根据食物类型的多少可分为寡食性和广食性蛇类,寡食性蛇类,只吃某一类食物或只吃一、两类食物的蛇类称寡食性蛇类、 如盲蛇类、钝头蛇类、两头蛇类、脊蛇类、后棱蛇类、斜鳞蛇类、白环蛇类、小头蛇类、颈斑蛇类、水蛇类、海蛇类等。捕食三类以上食物的蛇类可称为广食性蛇类。如眼镜蛇属蛇类、蝮蛇类、广义竹叶青类、链蛇类、鼠蛇类、广义锦蛇类、金花蛇等。

不同蛇的食性广狭程度不同,是长期在自然界中发展的结果,与其栖居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形态结构相关。生活在粪堆或潮湿土壤中的黑脊蛇,主要食蚯蚓;习惯于水边生活的乌游蛇科等,以鱼类、蝌蚪等水生动物为主要食物;中国水蛇习栖流溪,全食鱼类;渔游蛇草花蛇多栖静水稻田,吃蛙、鱼;绞花林蛇有树栖习性,故以吃鸟为主。以夜晚活动为主的亚洲蝮属菜花原矛头蝮等以鼠类为食;生活适应性强的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等行动敏捷,能捕捉和吞食较前稍大的鼠类或别的动物。

蛇的食性也与蛇的亲缘关系有关,亲缘关系相近,譬如同科或同属的蛇类,食性可能相似, 但也可能不同。例如中国钝头蛇与同属的横纹钝头蛇及广东钝头蛇均吃陆生软体动物门游蛇科属中的乌游蛇、渔游蛇及草腹链蛇都以吃鱼、蛙为主; 后棱蛇属中山溪后棱蛇以吃蚯蚓为主,但墩后棱蛇却未见有吃蚯蚓者;林游蛇亚科紫沙蛇以吃蛙为主,蜥蜴次之,绞花林蛇则以食鸟为主;游蛇亚科中各属食性更是相差悬殊,例如山溪后棱蛇、黑脊蛇、翠绿蛇分隶三属,但都是几乎全吃蚯蚓;游蛇科的灰鼠蛇、眼镜蛇科的眼镜蛇、蝮科的三种蛇,食物中都包括蛙及哺乳动物。蛇的食性与该蛇栖息活动环境也有较密切关系。

捕食方式

蛇类具有特殊的颅骨结构,可以吞吃比自己头部大几倍的食物。蛇捕获到食物后不是一口一口地咬碎后慢慢往下咽,而是采取“囫囵吞枣”的方式将捕获的小动物整体吞到胃中,再慢慢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蛇类吞咽小动物的能力相当强,它能将比自身直径大5~6倍的小动物吞咽下去,这种惊人的强大吞咽能力是其他脊椎动物(鸟类、兽类、鱼类)无法办到的。在吞咽猎物时,首先大张其口将猎物头部衔入口腔。左侧下颌骨向后转动时,口腔右侧牙齿倒钩钩住猎物,猎物头部随之往咽部前进一段,继后,右侧下颌骨向后转动,口腔左侧牙钩钩住猎物往下再送人一段。这样左右轮回向后转动,猎物便一段段往下送,直至将猎物整个躯体送入胃中。当猎物被吞咽时,蛇颈肌肉群亦做波浪式的收缩运动,带动相应的肋骨做波浪式运动,在牙钩、下颌骨、颈部肌肉群及肋骨的协调、机械式配合作用下,比颈部直径大得多的动物被缓缓地送到胃中。曾有新闻报道过一条6.1 m长的大蟒蛇将18kg重的小猪吞咽下去,其腹部比吞咽前大了好几倍。也曾有人见到过一条蟒蛇竟把初生的小犊牛吞人胃中,被牛犊坚硬的蹄扎破其腹壁,在人工帮助下又把小牛犊从口腔中吐了出来。

有的蛇,如果捕到难以吞咽的较大的动物,它能用自身躯体的前一段将猎物缠绕几圈来回滚动,越缠越紧,让猎物变得细长一些,待猎物窒息死亡后,才开始吞咽,经3-10 min食物便进人胃中。  毒蛇捕猎动物时,多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凶猛地咬住动物,同时将毒液通过毒牙尖注射到动物体内,经2-3 min动物中毒死亡后,再缓缓将动物吞下。有时,毒蛇猛咬动物后,将其扔在一旁,动物中毒,运动逐渐变慢,毒蛇跟随其后至动物不再动弹,才本能地咬住猎物头部(也有咬住尾部的)再慢慢吞咽。虎斑颈槽蛇和赤链蛇则是从咬住的部位吞咽猎物。

节律行为

蛇是变温动物,它们身体的温度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长时间处在零下就会死亡,所以,蛇类都在雪线以下活动。一般说来春暖以后直到晚秋是蛇的活动季节,特别是7-9月,气候炎热,雨量丰富,蛇类特别活跃。蛇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气温达到18摄氏度以上才出来活动。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夏天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蛇活动频繁。蛇的昼夜活动分三类:喜欢在白天活动称昼行性,如眼睛和眼睛王蛇;怕光,喜欢白天隐伏而夜间活动称夜行性,如金环蛇银环蛇与烙铁头蛇;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如五步蛇和亚洲蝮属

运动方式

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活动。当肋皮肌收缩的时候,肋骨向前移动,这就带动鳞片前移,但这时只是鳞片动而蛇身不动,接着鳞片向后移动时,鳞片的后缘就和凹凸不平的地面接触,靠反作用力把蛇身推向前方。蛇类的运动方式因种类和生活环境不同而不同。有蜿蜒运动、伸缩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等。其中侧向运动只适用于在陆地上使用,而伸缩运动则不宜在水中进行。蛇的爬行有四种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第二种是直线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直线向前爬行。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是在较光滑的表面或在狭窄空间内的一种运动方式。方法是先将身体前部抬起,尽力前伸,直至接触到某物体,作为支撑点后,身体后部随着收缩上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取得支持,身体后部再缩上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不断前进。第四种方式是侧向运动,这是略为变化了的蜿蜒运动,适于在疏松的沙地上前进。侧向运动时,前进的方向与蛇体的主轴略呈垂直,而与蛇头的方向一致。侧向运动的每一瞬间,蛇体仅有两点或两部分与地面接触,所以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条长度与蛇相等、彼此平行的"丁"形痕迹。这种运动模式能量消耗很低,移动相同的距离的消耗不足其他方式的三分之一。

蜕皮现象

蛇脱皮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蛇体覆盖的鳞片是一层死细胞。它不能随着蛇身的生长而变大,蛇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脱皮换上“新装”。蛇脱皮是从嘴唇的皮肤开始的,接着是头部、颈部、躯干,最后整个蛇身从旧皮尾部脱下。每年三四月间蛇大多在这时候从冬眠中醒来,经过冬眠,它们身体里的营养已经消耗很多,这时吃得多,长得也快,皮膜不能和身体一同长大,束缚了蛇的发育,需要脱皮。

蛇与其他爬行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皮肤会经历周期性的脱落,在这一过程中,蛇的整个外表皮一次性从身体上脱落。蛇的皮肤分为真皮和表皮两部分,鳞片与鳞片之间的绞合区皮肤较薄。蜕皮前,蛇的生发层细胞迅速增生,在中介层下形成新的表皮结构,蜕皮时,蛇的身体产生蛋白质水解酶,使中介层溶解。所以位于中介层表面的老的表皮结构蜕去,下面新形成的表皮结构便显露于外了。蛇一生中蜕皮的次数因种而异,影响蛇蜕皮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湿度、体外寄生昆虫的存在,环境的改变,食物的变更,等等同种蛇的蜕皮频率也因年龄和营养水平而异。同种蛇幼年时蜕皮较为频繁,营养旺盛时1~2月可蜕皮一次,反之每年一次。蛇的蜕皮持续时间也随种类而异,一般为4~5天,也有长达一周以上的。蛇在蜕皮期处于半盲状态,此时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最为迟钝,为避免危险,蛇会设法隐藏自己。

生长繁殖

有鳞类生殖为卵生、卵胎生,孤雌生殖、有少数种能用无性的“裂体繁殖法”进行增殖。

蜥蜴的生长繁殖

四脚蛇生殖为卵生或卵胎生,每次产卵数量为7~37枚,将卵产于土壤下面或者树洞中。一些圆鼻巨蜥,包括科莫多巨蜥,能够孤雌生殖。很多蜥蜴有复杂的求偶行为。沙蜥尾巴腹面有黑白相间的环纹,求偶时,常甩尾到背部并上下卷绕,以吸引异性。麻蜥属的求偶行为有一些暴力倾向,雄蜥会咬住雌蜥的尾基部,甚至会拖着行走很长一段距离,偶尔也会爆发激烈的争斗。蜥蜴一般需要 10 到 20 年才能达到性成熟。雌性平均每 4 年产一次 5 至 18 颗卵,这是所有爬行纲中最长的繁殖周期。交配发生在仲夏至初秋(一月至三月),卵在次年春季或初夏(十月至十二月)产下。孵化需要 12 至 15 个月,胚胎的发育在冬季停止。因此,一只刚孵化的大蜥蜴可能早在两年前就已受孕。雄性没有任何外部性器官,交配是通过泄殖腔区域的相遇来实现的,即所谓的“泄殖腔之吻”。

圆鼻巨蜥长到1米左右的时候(雌性会稍微比雄性长10厘米),就可以达到性成熟,而此时身体重量才1公斤多。而在繁殖能力方面,圆鼻巨蜥非常高产,成年雌性巨蜥1年可以多次产卵,每年可产近40枚。

楔齿蜥雄性在发情求偶期间,往往先胀大喉部的液囊,挺起背椎骨,发出沙哑声音,然后向前猛冲。楔齿蜥的交配多在2-3月进行,求偶时雄蜥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胀大颈部,挺起脊椎骨,尽可能在洞口前用四肢支撑身体使之离开平时所爬伏着的地面,以吸引雌蜥的注意。雄蜥没有阴茎或交配器官,交配时,雄蜥攻击地咬住雌蜥的颈部,把她翻转,再用他的尾巴包起她,精子通过雄蜥身体流入雌蜥泄殖腔,之后雌蜥在10-11月寻找一个合适的海鸟窝,用自己的前肢挖掘与抛运洞内的泥土,将其改造成一个大约直径20cm宽、150cm长的地下洞穴,雌蜥才会在洞中产下8-13个蛋,直到12-1月它们才孵蛋,孵化期长达12-14个月。雏蜥在出壳前用鼻尖上坚硬的破蛋器(或称卵齿)来撕裂外壳,泥土色的初生雏蜥钻出泥面,在此期间,蛋囊仍然黏着雏,需几天后变干而掉下。当雏蜥爬出泥面,它们便会本能地在石块或树木旁寻找遮蔽,避免过热或受到其它动物袭击,也会爬上树去寻找遮盖,防止被吃掉,直至独立生活。

蛇的生长繁殖

蛇一般2~3年性成熟,体内受精,卵生或者卵胎生,少数种类存在孤雌生殖(如钩盲蛇)或裂体繁殖法。蛇类求偶的行为表现在交配前雄蛇主动寻觅雌蛇,称为逐偶。蛇的求偶与交配 大都在出蛰后到5〜6月之间进行,如亚洲蝮属眼镜蛇属在5月份交配, 黑眉锦蛇、草原响尾蛇等在5〜6月交配。产卵时间大多数在6〜8 月,红脖颈槽蛇金环蛇细白链蛇等在5月产卵,滑鼠蛇玉斑锦蛇银环蛇在6月产卵,黑眉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灰鼠蛇花脊游蛇在7月产卵,虎斑颈槽蛇、眼镜蛇、尖吻蝮、等在6〜8月产卵。卵胎生的蛇产仔多在7〜9月,也有最迟 列10月份的。中国的小龙山岛蝮蛇逐偶交配 在4〜5月间,一般是在出蛰后分散取食前。但蛇岛蝮蛇的活 动高潮是在秋季,每年9月前后仍可见到逐偶。西部菱斑响尾蛇雄性在两到四年内达到性成熟,大多数在第三年第一次繁殖,雌性在三到七年成熟,大多数在第四年首次繁殖,雌性的繁殖周期通常为两年一次,但有 10% 的雌性可能连续两年产仔,妊娠期约为 90 天,但圈养蛇的妊娠期则为 143 天和 425 天。雌性在怀孕期间通常会禁食。水蛇的交配期是四月到六月,卵胎生的(活体)。每只幼崽长 19–23 厘米(7+1⁄2–9 英寸)。一只雌性一次最多可产下 30 只幼崽,平均为 8 只。海蛇亚科受精卵在母体“子宫”(输卵管后段)内开始发育,直接将发育成熟的仔蛇产到海水中,称为“卵胎生”。剑尾海蛇一年以上才繁殖一次。亚洲蝮属卵胎生,兼性孤雌生殖。真尾蛇目有少数种能用无性的“裂体繁殖法”进行生殖。

代表物种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鳄蜥分布于中国广西、广东省贵州省湖南省越南东北部(广宁省)。 沿着河流和河岸生长茂密的河岸栖息,生活于海拔500-700米林木茂盛的山区,冬眠3-4个月,游泳能力很好,可以在水下呆半个小时以上。以甲壳亚门、鱼类、蝌蚪、水螺和其他小型淡水动物为食。八月(中国最温暖的月份)在水里或水边进行交配,第二年四月到五月期间产下 2 - 7 只幼龙(胎生)。新生儿身长10-15厘米,体重约4克。成年鳄蜥头体长150毫米左右,尾长200毫米以上。头大而高,略呈立方锥形,吻部较尖细,末端圆钝。耳孔不显。顶眼明显。枕部有横沟。躯干壮实,背部覆以颗粒状小鳞,其间杂以起棱 大鳞,体侧者最为显著。与尾背上方的鳞连接,形成两行醒目的棱嵴。腹面鳞片较大,略成矩形,平滑。尾侧扁长而有力,尾背形成双行棱嵴。四肢壮,但较短,爪尖锐。背面暗褐色,起棱 大鳞色尤深;头侧和体侧土黄色或土红色,杂有黑纹;眼周有几条辐射黑纹,眼下方的较粗,延至下颌。腹面浅黄,有黑色短纹。四肢和尾背暗褐色,腹面黄白色杂以黑斑。生活于海拔600~1000米左右林木茂盛的山区,白昼隐栖于水塘或溪流上方的树枝上,受惊时立即坠入水中。凌晨较活跃。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人工饲养者也吃蚯蚓、小鱼、小蛙和蝌蚪。卵胎生,5~6月产仔2~7条。初生仔 蜥全长100毫米左右。鳄蜥与北美南部和墨西哥的异蜥科有亲缘关系,无论在分类地位上或地理分布上都很有研究价值,已列为保护对象。鳄蜥最近于 2014 年被列入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鳄蜥根据标准 B1ab(ii,iii,iv,v) 被列为濒危物种。

眼镜蛇(Naja)

别名:龙珠蛇、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扁头风,眼镜蛇(学名:Naja)为眼镜蛇属动物的通称,是眼镜蛇科的一属,其成员大多被统称为眼镜蛇。上颌骨较短,前端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 系前沟牙类毒蛇,毒液含神经毒素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 、蝰蛇眼镜蛇属尖吻蝮等主要剧毒蛇。常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住宅附近也常见出现。该蛇食性很广,既吃蛇类、鱼类、蛙类,也食鸟类、蛋类、蝴蝎等。属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觅食。是卵生动物,其繁殖期为6-8月,雌蛇每次产10-18卵,自然孵化,亲蛇在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幼蛇3年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

黑眉锦蛇

其他常用名黄喉蛇、黄长虫、慈鳗。生活于海拔300-3000m的平原,丘陵及山地,以鼠、鸟、蛙等为食。分布河北省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全长约1.7米左右,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长为前额鳞长的1/2。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额鳞的缝合线略长。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吻瑞至额鳞前缘的长度更长。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3片,不与额鳞相接。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3片。上唇鳞9片。下唇鳞11片。体鳞25~25~19行。腹鳞233~259片,昆下鳞84~111对,头部褐黄色,从颊鳞至最后两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状如黑眉。上唇和咽喉部黄色。背部呈橄榄色,有4条黑色纵纹,自颈部向后呈绳梯状斑纹。体侧前部有纵行的不规则的黑斑点,后半部渐扩大成黑色纵带。尾背黄色,尾下及体侧淡黄色。

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

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1种。又称火赤链。分布于中国各省区(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及青藏高原外)的无毒蛇。全长约1米。体背黑褐色。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中央少数几行微棱。颊鳞常入眶。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赤链蛇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常见于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时进入住宅内。常卷曲成团,伏于草堆下。多在傍晚活动。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卵生,8月间产卵10余枚,卵径15×13毫米。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32~242毫米,仔蛇吻端具卵齿。

蟒蛇 (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 Kuhl)

中国蛇类中体形最大的当然是蟒蛇,它们中最大的可以长达7米(常见的3-5米长)。中原地区产两种蟒蛇,一种是生活在西北荒漠里的沙蟒,只有0.5米长。另一种较大的蟒蛇,分布于华南和西南,但这种蟒蛇也只是全世界60多种蟒蛇中体形中等的一种。全世界最大的蟒蛇(同时也是最大的蛇类)是生长在南美亚马逊丛林里的水蟒Eunectes murinus(Linnaeus),它们的体长常可以长到11米。身体最粗的地方比一般的脸盆还粗一点,体重达137公斤。 蟒蛇都是无毒蛇,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蛙、蜥蜴、鸟和啮齿类小动物。由于蟒蛇体形大,有时也会捕食一些较大的动物,如:、羊羔、小猪甚至小牛。蟒蛇是卵生,每次产卵10-100枚,雌蟒有蜷伏在卵上孵卵的习性。蟒蛇的寿命可达25年以上。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蜥蜴亚目保护级别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孟加拉巨蜥黄巨蜥尼罗河巨蜥科莫多巨蜥及孟加拉巨蜥承名亚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中。

2023年埃氏角吻蜥Ceratophora erdeleni、卡鲁角吻蜥Ceratophora karu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粗糙角吻蜥eratophora aspera 、斯氏角吻蜥Ceratophora stoddartii 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锡兰树蜥Calotes ceylonensis (斯里兰卡 )、德氏树蜥Calotes desilvai (斯里兰卡 )、滑头树蜥Calotes liocephalus (斯里兰卡 )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Ⅲ。

刘带鬣蜥Brachylophus fasciatus在 2012 年被列入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大开曼岛蓝鬣蜥Cyclura lewisi在 2012 年被列入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多疣壁虎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2016年发布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

新疆漠虎保护等级为易危(VU),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蛇亚目保护级别

2023年,有200种蛇类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有9种,附录Ⅱ有181种。其中在中国有自然分布的蛇类有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蟒蛇(Python molurus bivittatus)、滑鼠蛇(Ptyas mucosus)、舟山眼镜蛇(Naja atra)、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和眼镜王蛇等。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伦内尔扁尾海蛇被列为易危(VU),灰刺剑尾海蛇被列为濒危(EN),叶鳞剑尾海蛇和短鼻尖尾海蛇被列为极危(CR)。

眼镜蛇属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中,《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定孟加拉眼镜蛇为濒危(EN)等级,舟山眼镜蛇为易危(VU)等级,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银环蛇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定为濒危(EN)等级,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

2021年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有鳞目壁虎科大壁虎黑疣大壁虎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二级。

乌梢蛇已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3)ver3.1列为近危(NT),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为易危(VU)。

物种现状

截止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报告中,有鳞目有902种已灭绝(EX),84种野外灭绝(EW,)9251种被列为濒危(CR),16364种被列为近危(CT)。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脊椎动物卷(2020)中,有鳞目有13种被列为极危(CR)、23种被列为濒危(EN)、77种被列为易危(VU)、114种被列为近危(NT)。

截至2023年,全世界共有3600多种蛇,广布于世界上除两极外的绝大多数地区。中国有蛇类240余种。 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贸易数据库,1975年~2018年间,全世界蛇类总出口量超过4000万条,平均每年有近100万条濒危或受威胁的蛇类在国际市场上被合法交易,其中76.1%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物种。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统计,在所有蜥蜴科物种中,有157个物种的数量持续稳定,59个物种数量正在不断减少,3个物种数量正在增加,如罗托贝科蜥蜴在野外的生物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奥雷里奥岩蜥蜴,花斑蜥蜴等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和质量正在持续下降。

经济价值

蛇肉、蛇汤到蛇胆、蛇肝、蛇皮,乃至蛇血、蛇毒,蛇的全身几乎都可以吃,均可入药治病,因此被称为“动物人参”。

食用价值

蛇肉中含有近20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8种,如谷氨酸可增强脑细胞的活力,天门冬氨酸可帮助肌肉消除疲劳。蛇肉中含有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羟钴胺素(维生素b₁₂)、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e(生育酚)等多种维生素。蛇肉中含有丰富的锌、铜、锰、、钴等微量元素。蛇肉中还含有丰富的天然牛磺酸,对促进婴幼儿的脑组织发育和智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药用价值

除了蛇肉可以食用外,其主要价值在于药用。概括起来有强身健骨、舒筋活血、清热解暑、护肤美容、免疫抗病、提神益寿等功效。以蛇的全体或器官、组织制成的药剂可治疗风湿症、哮喘病、皮肤病、慢性炎症等,甚至在治疗癌症等顽症上也被寄予厚望。

蛇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在民间、中药组方中都有用到,特别是近年来中成药的发展,蛇胆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用的特别多。是各种蛇类的胆囊,以尖吻蝮眼镜王蛇眼镜蛇属乌梢蛇银环蛇金环蛇亚洲蝮属王锦蛇滑鼠蛇为佳,其他蛇胆次之。中医认为,蛇胆性凉,味苦微甘,有行气祛痰,祛风去湿,治疗咳嗽多痰、目赤肿痛、皮肤热毒、口眼生疮、肺热咳嗽、胃热疼痛、肝热目赤、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疮疡的功效。可调补人的神经系统,对神经衰弱、高热神昏小儿惊厥等症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延缓机体衰老

蛇蜕是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 Cope 、锦蛇Elaphe carinata (Guenther)或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Cantor)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春末夏初或冬初采集,除去泥沙,干燥。 甘咸无毒,性灵而能辟恶,故治鬼魅蛊毒;性窜而善去风,故治惊痫风疟,重舌喉风;性毒而能杀虫,故治癣恶疮,肿痔漏;属皮而性善蜕,故治皮肤疮疡,产难目。用白色如银者,皂荚水洗净。或酒、或醋、或蜜浸,炙黄用,或烧存性,或盐泥固 ,各随本方。

乌梢蛇皮(乌蛇皮)、胆(乌蛇胆)、脂肪(乌蛇膏)、卵(乌蛇卵)、蜕下的皮膜(蛇蜕)亦供药用,可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病破伤风,小儿麻痹症。

蜥蜴,化痰散结,用于淋巴结核、癫痫、肿瘤等;祛风除湿泡药酒可治疗腰腿痛。

新疆漠虎可用于治疗食道癌、肠癌、原发性肝癌肺癌神经衰弱、。

壁虎科多疣壁虎做为中国传统中药材,加工后生药名为“无蹼壁虎”,可用于祛风活络、散结止痛、镇惊解痉等,治疗风湿性关节痛、淋巴结核、偏瘫中风等。

蕲蛇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肌肉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乌梢蛇唇足纲同用。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孵出7~10天的银环幼蛇干制入药,称“银环蛇”,有祛风除湿、定惊搐之功效,可治风湿瘫痪、小儿惊厥抽搐、破伤风猪疥螨病梅毒等症;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危害

全球每年有多达 270 万人被蛇毒害。其中,多达 40 万人永久残疾,估计有 81,000 至 138,000 人死亡。蛇的毒器(包括分泌毒液的毒腺、输出毒液的导管和将毒液注入被咬对象体内的毒牙)是蛇类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捕食工具,对防御敌害也有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蛇毒的毒素主要成分是肌肉毒,可致神经一肌肉接头麻痹,例如引起膈肌麻痹导致呼吸停止而窒息死亡。毒蛇咬伤人后,伤口不十分痛和红肿,但有麻痹感觉,接着出现头晕、呼吸困难,严重的全身麻木以及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死亡。血循毒类的毒蛇如蝰蛇、尖吻腹、烙铁头、竹叶青等,它们咬伤人后,伤口迅速肿胀,起水泡或发黑,严重的身上发冷、发热,细胞组织坏死和慢性溃烂,同时内脏出血,最后可由于心力衰竭而死亡。

世界共有毒蛇600多种,约占蛇类总数的1/6,中国有毒蛇70余种。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被毒蛇咬伤,中国每年被蛇咬伤者在20万人次以上,死亡2万多人。蛇伤主要通过引起人体呼吸麻痹、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出血及感染等而致死。

眼镜王蛇是一种大型毒蛇,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和亚洲南部地区。蛇有空心的毒牙,可以将毒液注射到猎物中。它们咬一口产生的神经毒素足以杀死 20 名成年人或一头成年大象

新物种的发现

红斑高山蝮(Gloydiusrubromaculatus)

2016-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沈阳师范大学等单位,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进行考察工作,在通天河流域发现一种高原蝮蛇,经传统形态学比较、颅骨CT三维重构和分子系统发育等多重方法研究,发现该蝮蛇系未被描述过的新物种,并依据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将其命名为“红斑高山蝮 亚洲蝮属 rubromaculatus Shi, Li and Liu, 2017”。

红斑高山蝮体有两列鲜红色的大斑块,体色十分鲜艳,体表光滑、头部椭圆形背侧,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以蛾类昆虫为主要食物。

柬埔寨蓝冠阿加马(Calotes goetzi)蜥蜴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2021年至2022年,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发现了380种此前不为科学界所知的动植物物种,其中许多正濒临灭绝。其中有蜥蜴目的柬埔寨蓝冠阿加马(Calotes goetzi)蜥蜴:该物种背部有深棕色的斑点,雄性长有明亮的蓝色头部。这种蜥蜴主要以昆虫为食,能够爬到10米高的树上。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年长的蜥蜴为了保护埋在松软土壤中的卵子,甚至可以改变颜色。

金江壁虎(Gekko jinjiangensis)

2021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描述了壁虎属Gekko新种——金江壁虎Gekko,该新种隶属于壁虎属的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种组。研究团队从形态学、系统发育学、栖息环境等方面对该新种进行了描述。该物种发现于金沙江中段四川省云南省交界地带的干热河谷,是目前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壁虎属物种(2476 m)。

新种金江壁虎具有特征:(1)个体较小(头体长50.2-61.6 mm);(2)鼻孔与吻鳞相接;(3)眼前角眶间横列鳞20~24枚;(4)头部到与泄殖腔腹鳞146~169枚;(5)环体一周鳞111~149枚;(6)腹鳞行31~47枚;(7)第1趾下攀瓣8~11片、第4趾下攀瓣11~15片;(8)指、趾间无蹼;(9)前后肢背面具疣鳞;(10)雄性的肛前孔4~5个;(11)肛后疣1~2个;(12)体背面从枕部至尾基部具8~9条灰褐色斑纹。

物种对比

蜥蜴亚目与蛇亚目的区别:二者主要区别是(1)蜥蜴一般有耳孔与鼓膜,如鼓膜下陷时还形成外耳道;蛇既无耳孔,也无鼓膜。(2)蜥蜴有活动眼睑(壁虎科除外);蛇没有活动眼睑而罩以固定的透明膜。(3)蜥蜴的口不能张得很大;蛇口一般可张大到130°(盲蛇科及某些原始蛇类例外)。(4)蜥蜴完整的尾较长,至少与头体长约相等,长者可达头体长的2-3倍,多数种类的尾有自截再生能力;蛇的尾巴较短,仅为头体长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且无自截与再生能力。(5)蜥蜴蜕皮呈碎片;蛇蜕皮呈完整的一条。(6)进食与饮水的行为也有不同:蜥蜴进食可有咬断甚至咀嚼动作,以舌水饮;蛇则只能囫囵吞枣,而以上下唇吸水。

参考资料

Browse taxonomic tree.china species 2000.2023-10-24

有鳞目Squamata.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10-27

迄今有鳞动物最古老“祖先”认定 填补爬行动物起源千万年空白.中国科学院.2023-10-25

有鳞总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0-24

RED LIST.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10-26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脊椎动物卷(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10-29

蜥蜴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0-24

蛇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0-24

缓慢演化反而取胜.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10-24

科学家揭示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北京科协公众号.2023-10-27

..2023-07-13

..2023-07-13

..2023-08-22

snake.kingsnake.2023-08-22

New Fossil Snake With Legs.archive.2023-08-02

蛇类繁殖习性.养蛇网.2023-11-06

成都生物所发现目前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壁虎新种金江壁虎.中国科学院.2023-10-25

我国常见的毒蛇有哪几种?各分布在哪些地区?.毒蛇网.2023-10-26

蛇类的分布.养蛇网.2023-10-26

多疣壁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6

Sphenodon punctatus Tuatar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26

..2023-11-06

游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6

..2023-11-06

蛇类的摄食方式.养蛇网.2023-11-06

中国蛇之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11-06

蛇伤的防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11-06

蛇类的认识防范与蛇伤救治指引.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2023-11-06

蛇家族的趣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11-06

..2023-07-13

..2023-08-02

巨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新西兰的活化石——楔齿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11-06

真尾蛇目.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西部响尾蛇 Crotalus oreganus.iNaturalist.2023-11-04

Nerodia sipedon ssp. sipedon.iNaturalist.2023-11-04

海蛇亚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蝮蛇(LINNAEUS, 1766).THE REPTILE DATEBASE.2023-11-04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THE RETILE DATEBASE.2023-11-04

鳄蜥.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0-26

Chinese crocodile lizard.RED LIST.2023-11-04

【眼镜蛇】资料品种简介.毒蛇网.2023-11-04

黄颔蛇.中医世家.2023-11-05

赤链蛇.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3-10-26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0-26

Brachylophus fasciat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10-26

Cyclura lewisi.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10-26

新疆漠虎.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202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3

海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眼镜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银环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0-26

乌蛇.中医世家.2023-11-05

世界蛇日 | 浅谈过去44年全球蛇类贸易情况.npadata.2023-08-02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REDLIST.2023-10-09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t.2023-10-20

花斑蜥蜴.iucnredlist.2023-10-20

乌梢蛇(乌蛇).养蛇网.2023-11-04

蛇胆的功效与作用.毒蛇网.2023-11-04

蛇蜕.中医世家.2023-11-05

蛇蜕.中医世家.2023-11-05

仝小林:方药运用体悟.中国中医药网.2023-11-05

蕲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More People Die From Venomous Snakebites Each Year Than Have Ever Died from Ebola.nature.2023-11-04

蛇伤的防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11-06

毒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The 6 Most Intelligent Reptiles (Incredibly Smart).Resources.2023-10-27

青海三江源地区发现高原蝮蛇新种——红斑高山蝮.神秘的地球.2023-10-25

东南亚发现数百新物种.中国科学院.2023-10-25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ebius Thompson, 1913 (Serpentes: Natricidae) from Yunnan, China.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