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高山(学名:亚洲蝮属 rubromaculatus)是蝰科亚洲蝮属的一种中小型管牙类毒蛇。
形态特征
色斑
色斑存在种下变异,部分个体背部底色为青灰色,具红褐色斑; 而另一部分个体底色为土黄色,具黑褐色斑。斑纹一般为大块斑或小碎斑。
身体呈淡灰黄色,两侧各具1列规则的圆形红色斑;斑外缘黑色,里面色浅,占3~4枚鳞长、4~6枚鳞宽,两斑之间间隔1~2枚背鳞宽的空白区域;横斑自颈部一直到尾末端,身体背部有46~49个,尾背部有12~16个。在身体两侧背鳞与腹鳞相接处分别有1列三角形或不规则的黑腹侧斑。腹鳞乳白色,散布不规则黑斑。眼睛深褐色,瞳孔黑色,直立。眼后有一嵌黑边的黄红色条纹通过下鳞和最后两枚眶上鳞一直延伸至第一对颈斑处。头部除颞鳞外,其余鳞片上散布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致的黑斑。自然状态下,舌前端为黑色,基部为粉红色。尾尖黑色。
鳞被
身体细长,雄性最大体全长554(473+81)毫米。头部背面观卵圆形,与颈区分明显。吻鳞向上轻微翻转。眶前鳞3枚;眶后鳞2枚;颞鳞2+4枚。上唇鳞7枚,个别8枚,第2枚最小,不与颊窝接触,第3,4枚最大。第3枚与眼眶接触。下唇鳞10枚,个别9或11枚,第2~3对与颔片接触,背鳞24-21-15行,除最外一行,其余均起棱。雄性腹鳞146~158枚,雌性腹鳞153~163枚;肛鳞完整;雄性尾下鳞41~43对,雌性尾下鳞35~43对。
头骨
鼻骨边缘光滑,无突起;额骨背面呈倒三角形;后额骨的上缘与额骨后侧突接触;方骨细,方骨长与鳞骨长之比约为1.2:1。毒牙短小;腭骨齿3枚;翼骨齿12枚;下颌骨齿11枚。
半阴茎
半阴茎长达第8对尾下鳞,分叉于第2对尾下鳞。自基部至远端排列有小而粗的刺,无明显增大的刺,小刺自基部向上逐渐增大。精沟背面比正面具有更多的刺。
栖息环境
红斑高山蝮是中国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栖息于海拔3300~4770米的高原灌丛、草甸一带,常发现于草丛、乱石堆、沙质河岸、阳光充足的山坡中。
生活习性
红斑高山蝮以蛾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饲养条件下取食飞蛾类和小鼠。这种捕食蛾子的行为是否具有季节性还说不清楚。关于红斑高山蝮为何对飞蛾情有独钟,一种可能的假设是它们被蛾为吸引异性所释放的具有信息素的气味所吸引。
繁殖方式
红斑高山蝮为卵胎生。8月采集的母蛇,当年10月初产仔3个,初生仔蛇最大体全长180毫米左右,仔蛇12小时内蜕皮。
分布范围
种群现状
红斑高山蝮数量较少,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保护。同时藏族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由于藏民们的信仰,那里的动物,包括蛇类都受到了尊重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