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学名:Elaphe taeniura),俗名家蛇、慈鳗,游蛇科锦蛇属的一种动物。为大型无毒蛇。成年蛇可重200-1300克。一般1米左右,全长可达2米或以上。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头较大,窄长,与颈区分明显。眼后有黑纹延向颈部,形如黑眉,故名黑眉锦蛇。唇部黄色。自颈后至体后段具有“工”字形纹或“蝴蝶结”纹,体背纹路自体后段开始逐渐不显。体侧从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纵带达尾端。
黑眉锦蛇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华中地区及西南区较多。常见于河边、稻田及住宅附近。好盘踞于老式房屋的屋檐,故有“家蛇”之称。黑眉锦蛇以鼠、鸟及蛙类为食,食欲强,食量大。每年4-10月为活动期,10月末后冬眠,第二年3月底出蛰。世代长度为三年。
由于蛇肉和蛇皮贸易,黑眉锦蛇受到过度捕杀的威胁。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于201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黑眉锦蛇善于捕食鼠类,对灭鼠害有利。对于人类来说黑眉锦蛇具有观赏性、食用性和药用性。但由于人类贸易导致了黑眉锦蛇成为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入侵物种,例如日本和欧洲比利时。
形态特征
黑眉锦蛇为大型蛇。成年蛇可重200-1300克。一般1米左右,全长可达2米或以上。眼后有黑纹延向颈部,形如黑眉,故名黑眉锦蛇。上唇鳞变化大,6-10枚,下唇鳞9-13枚。背鳞变化大,一般为25-25-19行。背中央9-17行微棱。雄性腹鳞222-265,雌性230-267,肛鳞单枚;尾下鳞雄性68-122对,雌性87-107对。
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头较大,窄长,与颈区分明显。唇部黄色。自颈后至体后段具有“工”字形纹或“蝴蝶结”纹,体背纹路自体后段开始逐渐不显。体侧具有褐色杂斑,从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纵带达尾端。体尾腹面黄白色,上有黑褐色方块状色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黑眉锦蛇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如中国、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国。在中国,除西北、东北部分省份和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外,遍及中国各地,华中地区及西南区较多。
亚种分布
黑眉锦蛇各亚种及其分布如下表格。
栖息环境
黑眉锦蛇生活于海拔300-3000米的平原、丘陵及山地,常见于河边、稻田及住宅附近。好盘踞于老式房屋的屋檐,故有“家蛇”之称。常见于岩溶地区的洞穴深处(深达数公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真正居住在洞穴中的蛇。
在环境温度30-35°C时黑眉锦蛇的体温低于环境约1°C;20°C以下时,体温高于环境约1°C;20-25°C时体热与环境热量交换达到平衡范围,这可能是该蛇的最适温;3-5°C该蛇失去运动能力;0°C出现冷麻痹;-2°C可能是黑眉锦蛇致死的临界线。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黑眉锦蛇以鼠、鸟及蛙类为食,食欲强,食量大,无毒。成都动物园在饲养中发现该蛇比较好食鼠类和麻雀,也能吞食鸡蛋、鸭蛋和小鸡。
节律行为
每年4-10月为活动期,10月末多在石块、砖堆下而的枯草堆或屋顶的茅草间冬眠,第二年3月底出蛰。出蛰后的个体10天内除晴朗时表现稍为活跃外,均因气温低而体质弱,因此大都行动迟缓,且不取食。
其他习性
黑眉锦蛇行动迅速,善攀,受惊扰即竖起头颈作攻击之势。
生长繁殖
交配
每年5月左右交配,交配活动的时间多在晴朗的上午或黄昏,持续时间多为4-6小时,最长11小时。成都动物园观察到一例交配姿势是:雌雄蛇头部并列,雄性以左侧的交接器插入雌性左侧生殖孔内,在交配过程中有白色粘液排于体外。
产卵孵化
黑眉锦蛇一般22个月性成熟。卵生,一般7月产卵,一次产2-12枚。成都动物园观察到产卵时间多在晚上或清晨。雌蛇产卵前,会通过身体活动先在蛇窝内造一浅穴,才会产卵,有护卵行为。卵为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卵壳乳白而略有光泽,质地软而韧,不易因受震动而破裂。卵径(40-65)毫米×(23-34)毫米,卵重15-27克。孵化67-88天。
生长
卵内仔蛇发育完成后,能以其卵齿破壳而出。初生仔蛇全长330-450毫米,体重7-21克,具卵齿,色纹淡于成体。成都动物园观察到幼蛇喜栖息在阴的地方,幼蛇出壳不久需饮水,但可在几个月内不吃食物而不致死亡。仔蛇在10-15天中行第一次蜕皮,后渐活跃。取食的能力增强,次数增多,食物的体积增大。在生长期内,30-45天蜕皮一次。至越冬前蜕皮次数2-3次。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蛇肉和蛇皮贸易,黑眉锦蛇受到过度捕杀的威胁。在2011-2021年(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黑眉锦蛇数量可能下降超过30%。在某种程度上黑眉锦蛇的数量正在减少。
保护级别
黑眉锦蛇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于2016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物种。
保护措施
2020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黑眉锦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主要价值
价值
黑眉锦蛇善于捕食鼠类,对灭鼠害有利。对于人类来说黑眉锦蛇具有观赏性、食用性和药用性。
危害
1970年代日本开始进口黑眉锦蛇,然而由于黑眉锦蛇逃逸和人类遗弃,造成了黑眉锦蛇物种入侵,1970年代末在日本户外发现黑眉锦蛇的踪迹。黑眉锦蛇也已入侵欧洲比利时,2006年起当地野外开始有黑眉锦蛇记录,该物种入侵很可能与宠物贸易有关。根据IISEIA协议暂时将黑眉锦蛇归为B1物种,即存在中度环境风险的观察名单物种。
物种比较
黑眉锦蛇与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较为相似,对比如下:
参考资料
黑眉锦蛇.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发布调整后的三有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15
黑眉锦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29
黑眉锦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29
黑眉锦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29
黑眉锦蛇.thainationalparks.2024-08-1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30
乌梢蛇.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