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

随机推荐

杨昌济(1871年5月16日-1920年1月17日),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后改名怀中,字华生。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今属长沙县开慧镇)人,因世居板仓,后被人称为“板仓先生”、“板仓杨”。杨昌济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

杨昌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杨书祥是乡下私塾的教书先生,母亲向氏出身理学世家。杨昌济自幼随父读书,后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秀才,随后接连两次考取举人不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昌济进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读书,并加入谭嗣同等人创立的南学会。同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杨昌济退隐家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杨昌济陆续赴日、英、德留学,并于民国二年(1913年)回国,随后出任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杨昌济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民国八年(1919年)冬天,因病住进北京德国医院。民国九年(1920年)1月17日上午5时,杨昌济逝世于北京德国医院。2月,杨昌济的灵柩被护送回板仓故里安葬。

学者王风野认为杨昌济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主张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注重人才培养。在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提出过不少合理主张,对湖南的近代教育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学者王泽应在《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一文中评价杨昌济是中国伦理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同治十年(1871年)5月16日,杨昌济诞生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下屋(今长沙县开慧镇)。父亲杨书祥读过不少书,在乡下私塾教书。母亲向氏出身理学世家。杨昌济在家中排行第三,有一个哥哥和姐姐,弟弟过继给叔父为子。

清光绪三年(1877年),杨昌济进入蒙馆,随父亲杨书祥读经史。两年后,母亲向氏因病去世。杨昌济继续跟随父亲读书,重点读儒家经典、宋明理学及曾国藩著作。

清光绪十年(1884年),父亲杨书祥因肺病去世。四年后,杨昌济与母亲内侄女向振熙结婚。

赴学考试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昌济参加长沙县学试,考中秀才,学政张亨嘉十分赏识他的学识。次年,杨昌济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不中,随即在家乡开设私塾教书。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上半年,杨昌济先后在家乡板仓冲下屋和长沙的私塾教书。在长沙期间,杨昌济曾前往城南书院看望同族青年杨毓麟,两人下棋饮酒,相谈甚欢。第二年,为了参加秋考进入城南学院学习。秋天再次参加乡试,考举人不中。杨昌济随后与张乡绅游南岳,作《杂感》诗八首。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杨昌济在家乡私塾教书。生有一女,取名杨琼。7月,中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看见清军节节败退,而清政府还一味妥协,杨昌济非常着急。冬天,写《杂感》诗八首,抒发自己对于战局的忧虑。同时,杨昌济对于清政府仍然抱有一丝幻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清军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杨昌济对于条约的签订痛心疾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杨毓麟一致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杨昌济热烈拥护康有为等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的变法主张,并开始研究变法理论,阅读有关新学方面的书籍。次年,杨昌济在家乡附近的巷子陈家教书。教书之余,研讨古代儒家经典及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等书。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这年,杨昌济进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读书,并加入谭嗣同等人创立的南学会。在南学会中,杨昌济经常与谭嗣同等人交流思想,出席他们的演讲会。同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杨昌济退隐家乡。同月,杨昌济的长子杨开智出生。此后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昌济一直隐居在家乡授徒教书。期间长女杨琼在1900年不幸夭折,次年杨开慧于1901年出生。1902年下半年,杨昌济参加了赴日留学考试,获得了官费留日资格。

出国留学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杨昌济在长沙市乘船前往日本。启程前,改名“怀中”,表示身在异邦,心怀中土。期间船停泊在岳阳,杨昌济登上岳阳楼,写《岳阳楼诗》一首,抒发自己的离国怀乡之情。4月初,进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科。同时为抗议俄罗斯企图永久霸占东北三省,杨昌济参加了留学生抗议集会。6月,在湖南省留日学生刊物《游学译编》第八册发表《达化斋日记》一篇,表达自己“从下至上”进行改良的主张。第二年,杨昌济觉得弘文学院速成科的课程过于浅显,便转入该院普通科学习。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时,杨昌济吕振羽杨度、周大烈、方表等人组织“中国学会”,但该会活动时间并不长。11月,日本政府文部省颁布取缔留日学生“规则”,引起了留日学生的抗议。杨昌济的同学、革命志士陈天华,为了唤醒同胞,抗议取缔规则,于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湾蹈海自杀。杨昌济对陈天华的死非常悲痛,哭泣不止。次年,因为杨昌济品学兼优,校长嘉纳治五郎十分赏识他。因此杨昌济在弘文学院毕业后,升入了嘉纳主持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杨昌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同年,杨昌济的好友杨毓麟章士钊,向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介绍杨昌济的人品学识,光典便调杨昌济去英国深造。

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杨昌济离开日本前往英国,进入苏格兰的北淀大学文科,攻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在学习期间,杨昌济也在研究英国的教育情况和国民生活习俗。清宣统三年(1911年)7月,杨麟感国事日非,加之脑疾复发,在利物浦蹈海而死。杨昌济对老友的去世悲痛不已,亲自为其料理后事,并写《蹈海烈士杨君守仁事略》以纪念自己的老友。

民国元年(1912年)上半年,杨昌济在北淀大学文科毕业,随后便前往德国考察教育9个月。

归国任教

民国二年(1913年)春天,杨昌济结束对德国的考察回国。回到湖南省后,杨昌济推辞拒绝了湖南督军谭延闿请他担任省教育司司长的邀请,随后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负责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同时兼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修身和心理学教员。7、8月间,孙中山黄兴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时任湖南财政司司长的杨德麟(杨毓麟之兄)反袁甚力。10月,袁世凯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汤芗铭一到任便将杨德麟逮捕枪决。杨昌济曾为营救杨德麟四处奔走,对袁、汤屠杀革命党人无比愤慨。10月31日,杨昌济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教育与政治》一文,认为“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教育,别无他法”。

民国三年(1914年),杨昌济继续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讲学,上半年兼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修身、教育学两科教员,下半年只教修身课。夏天,所著《论语类钞》由宏文图书社出版。9月,与黎锦熙徐特立等人组织“宏文编译社”,编辑出版“共和国中小学各科教科书”。10月与黎锦熙等人出版《公言》杂志。在《公言》一卷一期发表《劝学篇》,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反对全面西化;反对门户之见,主张言论自由,兼收并蓄。11月在《公言》一卷二期发表《余改良社会之意见》,对社会上许多陈规陋习进行了批评。但因汤芗铭的压力,《公言》杂志只出了两期便停刊了。

民国四年(1915年)上半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毛泽东发起驱逐一师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人的学籍,杨昌济与徐特立等教员出面,要求张力取消成命。7月初,全家搬至河西岳麓山下,辞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兼任课程,专注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讲席。9月,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出版。杨昌济很爱读《新青年》,并购买若干本分送给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这一年杨昌济也翻译了许多著作,如斯宾塞《感情论》、威斯达马克《结婚论》和吉田静致《西洋伦理学史》。次年上半年,杨昌济兼任湖南第一中学修身教员。下半年又兼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修身、教育学教员。2、3、4月,所著《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一文,在《东方杂志》十三卷二、三、四期连载。该文介绍了西方伦理学史上各种流派,并给予双边关系系统的评价。11月,所著《哲学上各种伦理之略述》一文,在长沙市出版的《民声》杂志一卷二号上发表。该文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上各种流派,并给予评价。

民国六年(1917年)上半年,杨昌济向《新青年》推荐发表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此时,北洋政府决定撤销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杨昌济听闻消息后,立刻写文呈报给湖南政府,强调保留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并创办湖南省立大学的重要性。杨昌济还写信给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留日同学范源濂,请求保留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同时请他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下半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被撤销。随后经湖南省政府备案,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由杨昌济等人主持此事。

受邀赴京

民国七年(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学会章程深刻反映出杨昌济的思想影响。《新民学会会务报告》指出,学会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成员都是杨昌济的学生。6月,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伦理学、伦理学史教授,全家赶赴北京。此时赴法勤工俭学进入高潮,蔡和森、萧子升、毛泽东等先后来到北京。杨昌济介绍萧子升升任北京大学教授李石曾的秘书,介绍毛泽东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协助从湖南赴法留学生筹措经费。民国八年(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杨昌济在《国民》杂志一卷一期发表《告学生》一文,强调学贵为行,号召学生“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能行人之所不敢行”。冬天,因病住进北京德国医院。杨昌济在病中写信给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的好友章士钊,向他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民国九年(1920年)1月17日上午5时,杨昌济逝世于北京德国医院。1月22日,其子女杨开智、杨开慧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杨怀中教授逝世讣告》。同日,蔡元培、章士钊、毛泽东等29人,在《北京大学日刊》就杨昌济逝世发表《启事》,赞扬杨昌济“操行纯洁,笃志嗜学,雍容讲坛,寒暑相继,勤恳不倦,学生景从”。1月25日,杨昌济在京好友、学生、亲属在法源寺为杨昌济举行追悼会。1月28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李肖聃文章《本校故教授杨怀中先生事迹》,对杨昌济的一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2月,杨昌济的灵柩由其子女杨开智、杨开慧和学生毛泽东、陈绍休护送回板仓故里安葬。

主要作品

杨昌济主要的作品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集》。编写的教学讲义有:《论语类钞》《教育学讲义及附录》《心理学》《儿童侦探》;译著有:斯宾塞《感情论》、威斯达巴克《结婚论》、吉田静致《西洋伦理学史》,教育论文有:《记英国之教育情形》《教育与政治》《教育上当注意之点》《余归国后对教育之所感》《劝学篇》《治虫篇》《告学生》等。

思想主张

伦理思想

如何构建可以使中国独立、改造中国且让中国富强的伦理学理论,是杨昌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他视唤醒国人伦理觉悟,改造国民性,提升国人道德素质为己任。杨昌济伦理思想,从其价值特质和伦理导向上看,强调个体对社会和国家民族的责任,批判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禁欲主义,将道义论、德性论与自我实现诸说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了爱国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精神思想。

杨昌济的伦理思想认为人必须要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圣贤的思想境界。人应当树立理想,此后言行都要以此理想为标准。杨昌济推崇勇敢和坚忍的意志品质,将其与古代对“诚”的推崇联系起来,强调人的立身行事,必须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成己成人,才能感动他人,进而移风易俗,实现道德理想

教育思想

“教育者,寂寞之事业,而实为神圣之天职,扶危定倾,端赖于此。”这是杨昌济对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所作的评价。他对于教育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有目的,备方案,与人的意识的感化,乃谓之教育”。强调教育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教育的主体是人;第二,教育的客体也必须是人;第三,教育是有目的、备方案的意识的感化。

在教育目的的认识上,杨昌济认为必须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认识社会的进步,从而形成公共心。他主张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此外杨昌济也提倡个别教育,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杨昌济主张教育救国,认为“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教育,别无他法”,主张教育工作者“处于超然之地位,不宜干预政治”。但他教育救国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在1920年新民学会法国蒙达尼年会上,杨昌济最器重的学生之一萧子升主张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反对以蔡和森为代表的实行暴力革命的主张。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都抵制教育救国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救国的方案。

体育思想

杨昌济通过批判性地学习西方的教育原理,结合旧中国国情,构建了体育救国、强健国民体质的教育思想,即“即使之强壮,又使之健美,又使之敏捷,三者毕备。”杨昌济认为经常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增强躯干力量,塑造健美身材,提高人体的灵活度和敏捷性。他深深为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而忧虑,呼吁人们即刻起开始体育运动。杨昌济也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他归纳总结了许多古人流传下来的长寿秘诀,领悟出了“养生有四要,一日慈、二日乐、三日俭、四日敬。”

杨昌济也强调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不能忽略体育,体育教育是富国之基,是强国之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么他就不会拥有坚强的意志,更不能为了国家民族尽责。杨昌济认为必须革除重文轻武的守旧思想,让学生智育和体育全面发展。

军事思想

杨昌济因处在湖湘文化的影响下,研究了许多湘军首领曾国藩的治军经验,也推崇曾国藩严于治军、认真扎实的思想作风。杨昌济认为曾国藩不计出身,知人善用,是湘军战胜太平军左宗棠的重要原因。他将这些研究所得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毛泽东,给了青年毛泽东潜移默化的影响。

杨昌济注重搜集有关现代战争的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军事常识,同时用来教育学生。他主张建立现代化国防,在思想上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恰逢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杨昌济通过报纸等渠道获取信息加以研究,总结出三条思想。第一,认为战前准备及战时动员对于战争具有重要作用。杨昌济认为德国的战前准备工作优于英法日,而德国也确实在战争初期一度取得了优势。第二,认为武器的更新和发明对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索松姆河会战中,英法联军首次使用的MKI型坦克让德国军队的防御阵线瞬间土崩瓦解。第三,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交战国双方的经济实力。杨昌济通过研究认为协约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反法西斯同盟,德国无力支撑战争后期的军费支出,而德国速决战的失败也意味着同盟国的失败。

后世影响

杨昌济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和的教育家,提倡教育经世。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成大事者必须加强修身,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实现自己理想的毅力。杨昌济将他的思想观念利用湖南第一师范的讲台不断灌输给毛泽东、蔡和森等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对他们的成长与成熟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知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杨昌济主张“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一方面他强调知的重要,自认“生平得力有二,一在力行,一在深思”。另一方面他强调社会实践,注重力行。认为“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毛泽东等则认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他们看到了“知”的重要性,将“知”看做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三个步骤之一;也明白“行”的意义,强调学以致用,重视实地调查。受此影响,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遭到诬蔑和攻击时,深入长沙市宁乡市等地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最初萌芽。

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杨昌济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西方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如果不了解这点,一味崇洋,将来学成归来,就会是一个完全的外国人。毛泽东等人接受了这个思想,认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对于东西文化不能觉得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都是绝对的好。毛泽东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足以济世之用,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需要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而欧美各国充满了民主科学精神,国民注重国家观念,国家为国民服务,国民将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正是中国迫切需要的。同时毛泽东等人也认为西洋文明并非尽善尽美,也有需要改造的地方,“怀中先生言,日本某君以东方思想不切于实际生活。诚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

在经世的途径问题上,杨昌济为了实现“欲栽大树柱长天”的志愿,对于毛泽东等人着力加以培养,教育毛泽东、蔡和森等以湖湘先贤为榜样,激励他们成长为“柱长天”之才。受到杨昌济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毛泽东也一度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在担任主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人物评价

毛泽东在与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评价杨昌济:“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蒋梦麟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一部蔡元培翻译的伦理学专著,受此影响,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那时是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教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对我那篇文章大为赞赏,给我打了一百分。”“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中原地区教育家曹典球在《杨昌济先生传》中评价道:“湖南之师范教育,前清末年虽有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之设,大辂椎轮,不为无功。但至高师成立,始有西洋伦理学、教育学及哲学等课程,其规划皆先生所首创。”

现代学者王泽应在《论杨昌济伦理思想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一文中评价杨昌济是中国伦理学学科初创时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伦理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人物关系

纪念场馆

杨昌济故居位于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典型的江南土木结构的四合院民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昌济北京故居位于东城区鼓楼后豆腐池胡同15号,是杨昌济1918年起在北京的住所。当时院落旧门牌为豆腐池胡同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此院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如意门一间在院子西南侧。一进院有倒座房三间、北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三间为杨昌济先生居住,东厢房三间为女儿杨开慧所住。后院有后罩房四间,为其他家属居住。1918年8月,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他与蔡和森二人就住在杨昌济家中。1984年,杨昌济北京故居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杨昌济墓位于长沙县开慧烈士陵园,是与其父杨书樵之合葬墓。1983年杨昌济墓连同杨开慧墓一同,以杨开慧烈士陵园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板仓杨的“大木” .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日头条.2023-12-22

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腾讯网.2023-12-22

杨开智.中国农业大学.2023-11-13

毛泽东一家满门英烈.人民网.2023-11-13

杨昌济旧居.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2023-11-13

开慧烈士陵园.长沙县人民政府.2023-11-13

建党伟业 (2011).豆瓣电影.2023-11-13

风华正茂 (2011).豆瓣电影.2023-11-13

恰同学少年 (2007).豆瓣电影.2023-11-13

中国1921 (2011).豆瓣电影.2023-11-13

毛泽东与杨开慧 (2014).豆瓣电影.2023-11-13

湘江北去 (2011).豆瓣电影.2023-11-13

雅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