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摩西

摩西

摩西,英文名Moses,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在四大文明古国出生,他的亲生父母是犹太人,被埃及公主于芦荻丛中发现而收养,在公元前十三世纪时去世,享年120岁。摩西的国籍是古埃及,民族是希伯来,是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对犹太教的创始有重要影响。摩西的代表作品有《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在《圣经》记载中,摩西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四十年:第一个四十年,摩西在埃及皇宫中学习知识技能,感受埃及人奴役犹太人的悲惨生活环境;第二个四十年时,摩西因意外杀害埃及士兵而逃离埃及,来到米甸结婚,进行婚后四十年的牧羊生活,在这期间他逐渐修养性格,变得沉稳耐心;第三个四十年则是摩西遵守神的指引下回到埃及,带领受埃及人奴役的以色列人前往伽南——雅威所许诺的流着奶与蜜之地,并写下蕴含神意的《十诫》交由子民遵守。

摩西生活在原始宗教盛行的埃及,摩西提出一神论,带领以色列人成为历史上首个尊奉一神宗教的民族,促使犹太教发展起来,使希伯来人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同时,摩西的著作《摩西五经》中的法律思想对西方后世的契约精神和人权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契约精神和人权思想的发展。

名号

摩西(Moses),“Moses”出自于埃及语而非希伯来语‚,埃及语的意思是“儿童”或“儿子”‚,希伯来语的翻译是“从水里拉出来的”。大部分学者赞同这个埃及词具有希伯来渊源。根据《法学大辞典》和《辞海》的解释,摩西又译为“梅瑟”,原意为“水中救起的”。摩西在《伊斯兰教圣经》中被称为“穆萨”,该经提及次数差不多有500次。

《圣经》中的摩西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的生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年在埃及的王子生活,‚他接受了良好的埃及文化教育;第二个阶段是逃亡米甸期间‚,以牧羊为生,‚在旷野孤寂生活中反思自身‚,达到灵魂上的升华;第三个阶段是‚被上帝呼召‚,返回埃及带领以色列人离开,‚最后飘泊旷野‚,一直到死亡。其中每个阶段都是四十年,‚三个阶段中,摩西历经了身份角色的转变。旧约圣经提到摩西约一百七十次,新约圣经提到摩西七十几次。可见摩西为犹太人所敬仰。

早年经历

《出埃及记》第一章讲述了史诗发生的时代背景,因为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人数过盛且擅于贸易敛财,导致了执政者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不满及恐慌,所以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人儿童。《出埃及记》第二章开始正式记载摩西的一生,公元前1527年,摩西出生于古埃及,父母都是利未部落的人,是犹太人。摩西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将他藏了三个月,实在不能藏了便将其装在蒲草箱中,涂上防水的漆,放在河边的芦荻丛中,恰好被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这时,在一旁观望的摩西姐姐上前询问公主,是否要寻来一个奶妈,公主应许。于是摩西的母亲就成了奶妈,一直由她照顾摩西。

直至公元前1515年,摩西十二岁时送入宫中由公主抚养,成为埃及王子,并取名为“摩西”——意思是,从水里拉上来。摩西逐渐长大,开始拒绝被叫作埃及王子,他宁愿与百姓同苦,也不愿享受罪中之乐——以犹太人奴隶的出身享受埃及王子的待遇。

公元前1487年,在一次意外杀死了一名殴打以色列人埃及士兵后,摩西为了逃过古埃及历代法老的追杀,来到米甸。摩西从坏牧羊人的手下帮助了祭祀的女儿们,从而得以与祭祀的女儿西坡拉结婚,并生下儿子革舜。

顺从神召

与祭祀的女儿西坡拉结婚后,摩西每日都要牧养岳父米甸祭祀的羊群,来到雅威的山上——西奈山放牧。四十年日复一日,摩西的性格变得平和稳重,能够担起大任。

公元前1447年,上帝准备派摩西回去埃及拯救他的子民,便让使者从荆棘火中现身。摩西发现荆棘并没有被火烧毁,便上前查看。上帝于火中呼喊,让摩西脱掉鞋子面神。于是摩西蒙上脸,因为怕看见神。

上帝耶和华向摩西描述,以色列人正在埃及遭受困苦,被埃及人欺压剥削,他们的哀声到达了上帝的耳中,所以上帝要派遣摩西去见古埃及历代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解救出来。

于是,公元前1447年,摩西回到埃及,向法老传达上帝的旨意,并施展力量,在法老面前把手杖变成蛇争斗,然而法老并不打算服从。摩西便展现雅威更大强大的力量——“十灾”,分别是血水灾、青蛙灾、苍蝇灾、虱子灾、畜疫灾、疱疮灾、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和长子灾,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损伤。摩西从而成功地带领受奴役的犹太人离开,前往上帝所应许的富饶之地。

在他带领以色列人前往迦南的路上,人们遭到了埃及大军的追赶,上帝为显示其能,令红海水分开让以色列人通过,淹毙了追上来的埃及兵马。

颁布十诫

过红河后,摩西继续带领人们徒步旷野四十年,长期的迁徙让人们疲惫,缺乏秩序,急需法律的约束。于是雅威让摩西一人来到西奈山。山上,摩西聆听耶和华讲述他与百姓的约定,四十昼夜,不吃不喝。同时,耶和华将这些条约律法——“十诫”,写在两块石板上,以便于传递给山下的犹太人。在此期间,由于摩西消失了太久,人们开始怀疑摩西的生死和神的存在,于是在摩西的姐姐米利暗和兄长亚伦的宣扬下,转而开始跪拜信仰金牛犊

摩西下山后由于长时间面神而脸上发光,人们不敢看他。摩西发现了“异神”金牛犊的存在,于是怒而杀死所有信仰金牛犊的人,教导希伯来人诫命、典章及律例,以及建造会幕,从而虔诚地供奉信仰雅威

在旷野时,以色列人找不到水喝,便聚集起来怪罪责问摩西和亚伦。人们向摩西争闹,认为摩西将他们带离埃及,不仅使得他们在旷野中长时间负重迁徙,还让他们承受没有水喝的痛苦,让许多人和牲畜死去。

面对人们的责问,摩西和亚伦来到门口跪伏在地上向神求助。于是耶和华的荣光显现,他让摩西和亚伦把人们召集到磐石前,当摩西向磐石索要水时,水便会流出。但摩西并没有完全按照上帝的话执行,他用杖击打磐石两下,水流了出来,人们和牲畜都得以解渴。摩西的行为对雅威来说近乎背叛——他并不完全信任、尊敬上帝。于是上帝惩罚摩西不能进入迦南。

之后在平原驻扎时,摩西遵照上帝的吩咐带领以色列人报复了欺骗他们的米甸人。上帝命令摩西登上尼波山,在山上,上帝指给摩西看他所应许的地方。人们都得以进入迦南,唯有摩西因为惩罚而不能入内。

神人摩西

公元前1407年,摩西于一百二十岁逝世。去世时,摩西的眼睛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嘱咐完继承人是约书亚便合上了眼睛。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为摩西哀哭了三十日。

继承人约书亚是以法莲支派嫩的儿子。在摩西生前,约书亚便时常跟随在摩西左右,是摩西的好帮手。摩西挑约书亚成为他的继承人后,便一直在教导约书亚知识技能。

摩西虽然生前无法进入迦南地,但他死后的灵魂却得以进入迦南。摩西虽然被神剥夺进入迦南地的资格,但仍崇敬信仰雅威,于是在他死后,于另一座高山上与改变容貌的耶稣基督一同站立。

家谱与后代

出埃及记》第六章记载,暗兰(Ainram)娶了他父亲的妹妹约基别(Jochebed)为妻,生了亚伦(Aaron)和摩西。摩西还有一个姐姐米利暗(Miriam)。摩西则与米甸祭祀的女儿西坡拉结婚生下两个儿子,取名为革舜(Gershom)和以利以谢(Eliezer)。“Gershom”源于希伯来动词“驱赶、击退”,在这里的意思是“因我在外邦作了寄居的”。

历史上的摩西

摩西是圣经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出埃及记》中的故事是《旧约圣经》内容的大部分基础。但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这个角色是否真实存在,主要有三种态度,肯定、否定或是中立。

第一种观点持肯定的观点,不质疑《圣经》的真实性,以圣经内容和犹太传统或者国外学者的摩西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描写摩西。主要代表有潘光旦、梁工、丹心、周铭、洪丕熙等,比如丹心在《摩西和先知们》中直接介绍摩西为基督教《圣经》中古希伯来人的立法者、先知,周铭也在《〈创世纪〉非摩西所作》中描述摩西是《圣经》故事中犹太人的古代领袖,犹太教的创始人。

第二种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摩西并不存在,或是历史上的人物形象综合。以色列学者赫佐格认为,现存的埃及文献中并没有提及犹太人离开埃及的重大事件,如果这真实存在,这样的重要事件就不可能不被记载下来,胡大展在《〈圣经〉中的摩西法律》中也持有相同观点;哲学系教授郑明鲁在《上帝基督教会》中提到,据考查,历史上并没有摩西其人;学者曾炳祥认为《圣经》编撰者把古代以色列人中间出现过的某些首领、有影响的立法者和宗教改革家的形象,同历史上的某个真实人物的具体形象合而为一,摩西是被神话化的人物集合。

第三种观点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认为摩西的存在存疑,并没有具体的历史资料可以分析判断。比如,英国历史学家马特·西布森对比历史和《圣经》,认为《圣经》中摩西的性格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出埃及记》中的许多故事也可能是真实的;埃及学者让·埃斯曼则认为,不能断定摩西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因为并没有摩西在世间存在过的痕迹,所以无从判断;解光云房列曙主编《中外文明史纲》中认为前摩西时代的“历史”,都是靠不住的历史传说,都是从古代神话中脱胎而来的“历史”,关于摩西是否真实的历史人物,也不乏争议。

此外,有一部分学者对摩西的身世进行了探究,‚认为摩西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埃及人。美国学者加利·格林伯格在其著作《圣经之谜:摩西出埃及与犹太人的起源》中提出‚,犹太教起源于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一神教改革,‚摩西及其所有信徒都是土著埃及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则用精神分析法对摩西传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摩西与一神教》中得出了结论: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他对摩西传说进行深入分析‚,对摩西的身份进行了主观假设,认为摩西是埃及王埃赫那吞法老时代的祭司长‚,是太阳神阿顿的忠实信徒‚,后来为逃避宗教政治迫害‚,率领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逃出埃及。

宗教角色

摩西对犹太教的创始具有重要意义,是犹太教的先知和立法者。《宗教词典》解释“犹太教”为“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宗教。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认为犹太人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并认为教义、教规系由雅赫维通过摩西传授而来”。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将其聚集在西奈山下,确认犹太族与雅威的约定,这对犹太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犹太教一神论的核心由此定型——摩西时期的犹太教只信奉上帝,“唯一神崇拜”是以色列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关系的特征,这正是受到了摩西在“摩西十诫”中传播的一神论思想的影响。同时,犹太教中最具权威性的是“托拉”,词义为教诲、训诫,指上帝“借摩西传给以色列人的书”即《摩西五经》,也可指全本《圣经》,后来扩大发展为犹太教律法。

基督教是在犹太教之后出现的,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犹太人保罗积极向外邦人传教,否定摩西律法,称基督教徒为“雅威以色列人”。基督教虽然与犹太教分道扬,沿着新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宗教,但全盘继承了摩西的一神观念和上帝的绝对地位的学说,坚持《圣经》的权威性。同时,基督教吸收了摩西的上帝与人定约思想,只不过上帝与人定约不再亲自显现而采取了“耶稣登山训众”的方式,定约的对象也不再是摩西一个人而是广大信徒。基督教不仅继承了《旧约圣经》的全部文本,而且在创造《新约》时,也采用了与犹太教相类似的教义构成形式,《新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耶稣及其门徒的故事。

摩西由雅威召命,从而拯救以色列人的经历与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同性,同时,摩门教继承了《旧约》内容。1820年,14岁的斯密被耶稣基督指示,命他不要加入任何一个基督教教会,上帝要他承担重整基督教会的责任,认为当时的教会都已经背弃真道,让他重新建立一个真正的宗教——摩门教。摩门教沿用了《旧约圣经》和《新约》,但《摩门经》地位最为尊崇,是其创教的基础。

伊斯兰教圣经》受到摩西律法的影响,驳斥一切反对者和修正者。从根本上说,《古兰经》作为一部经书,其目的是把阿拉伯人从多神崇拜改为信仰摩西五经,其中提到摩西(穆萨) 差不多有500次之多。尽管《古兰经》不是摩西五经的译本,但翻译了其中的一些段落,还对它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写,其方式十分接近于把其主要部分翻译出来,这种做法的效果是使伊斯兰教迅速扩展。

相关经典

《摩西五经》是与摩西关系紧密的宗教经典,该经约12万字,内容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记录在《圣经》中。《摩西五经》在希伯来语里被称为“托拉”,即教导、指示和律法的意思,所以又名“律法书”。

《创世记》

该卷是《摩西五经》的首卷,总共50章,约32046字,前11章主要描述关于雅威创造世界万物和人类起源以及遭遇的故事,解释了神的属性和世界的本质等问题。后面39章开始讲述希伯来祖先的历史,旨在说明以色列民族的历史是在上帝的旨意下开展的,以色列人应该世代铭记上帝的恩惠,侍奉上帝。据圣经考古学的发掘与楔形泥版的记载证实,这些内容大多取自于苏美尔人的神话和传说,并非以色列人所独有。洪水的传说亦经乌尔城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出埃及记》

该卷共40章,约25957字,前18章描述了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经历四十年回到巴勒斯坦的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摩西十诫”就出自此卷,是后面章节的故事。《出埃及记》中最重要的史料是第 20 -23 章,记述了希伯来人最古老的律法,其中提及大田、园艺、休耕等内容,显示人们回到巴勒斯坦进入农业社会后产生发展的产物。

《利未记》

《利未记》由于希伯来人中的利未部落而得名,根据律法规定,犹太教的祭祀都出自利未部落,该卷称为“先知法典”或者“祭祀法典”,共27章,约18852字。此卷的大量篇幅是对犹太教的教义、教规和节日等的有关规定,对各种祭祀包括祭、素祭、平安祭、赎罪祭等以及割礼、食物禁忌、各种节日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民数记》

《民数记》共36章,约25048字,该卷中因为大多数内容都提到了户口调查和士兵登记而得名,其中包括诸多具体的数据和分析比较,同时详细记述了以色列人回到巴勒斯坦、进入农业社会后,吸收了许多迦南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的情况,如对巴力神和亚斯他录神的崇拜等。

《申命记》

“申命”意思是“重申法律”,共34章,约23008字。该书主要重复了前几卷中的很多观念,对于法律内容和遵法守法的重要性进行了集中讨论,涉及宗教、杀人、审判等希伯来人生活的各方面,并通过法律条约来强调契约精神和确立对雅威的虔诚信仰,故而又称为“申命法典”。内容包括摩西生命的最后36天,以摩西的去世而结束。

影响

“摩西十诫”是犹太教教义的核心、犹太教的最高律法、犹太教伦理的首要纲领,也是上帝在西奈山直接向以色列人下达的道德命令。“摩西十诫”前四条诫命强调了犹太人对上帝应尽的义务,体现了“爱上帝”的重要内涵,后六条诫命则规定了犹太人应遵守的个人与社会伦理准则,即“爱邻人”的内容。犹太教所有经典、教诲和律法文献都是围绕“摩西十诫”展开,要求犹太人在生活中保持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自行组织起来,依靠律法,应付外部世界的压力,有效地维护和传递信仰。

《圣经》本身就是一个契约,是雅威耶和华与古以色列人的契约。在《摩西五经》的记载中,上帝是以色列人的神,以色列人是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人要奉耶和华为神,上帝将赐以色列人的生存、繁衍和富足。按《申命记》描述,以色列人如果不谨守遵行人神契约,耶和华必将降奇灾,加在以色列人及其后裔身上,直至其灭亡。《摩西五经》中描述的契约制度、审判制度和人权法等内容对后世发生着影响,使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早期诸文明的相当部分受到启发,16世纪的加尔文教派和在此以前的许多基督教徒都把《圣经·旧约》当成法律和政治的一种理论依据。

《五月花公约》的思想内容与产生原因与摩西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信仰雅威的法律思想以及维护信仰纯洁性的目的与“上帝十诫”有相似性。《五月花公约》是1620年由41名英国清教徒在驶往北美大陆的“五月花号”货船上签署的一份契约。移民们怀着对上帝的最高敬畏,赋予《五月花公约》以严肃性,以上帝的名义起誓,表明立约者对上帝的虔信和敬畏,这和移民们在国内受到迫害而逃亡到北美以求保证其纯正宗教信仰的目的完全吻合。其作为清教契约伦理的奠基,完整包含了以恩典契约为核心,兼顾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的清教契约神学思想,全方位地确立了人与雅威、人与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美国的宪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孕育了美国民主以及宪政法律制度的萌芽。

名言章句

“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埃及记

“要爱你的邻舍如同自己。”——《利未记

“你们施行审判,不可行不义;不可偏袒贫穷人,也不可重看有势力的人,只要按着公义审判你的邻舍。”——《利未记》

争议

作者名义

因为《申命记》纪录到了摩西的死后之事,因此作者是否为摩西或者该经卷的内容是否经过了后人的增改补充,仍然留有争议。英国学者霍布斯首先公开提出,虽然被称为《摩西五经》,但这并不能证明其为摩西所写,并引用《创世记》中对于迦南的描写和《申命记》中关于摩西坟墓的文字,论述摩西并没有进入迦南,也无法描写自己死后的事情,从而否定摩西写了整部《摩西五经》。荷兰作者斯宾诺莎则举了很多例子认为《摩西五经》不是摩西所著,提出文中用第三人称来称呼摩西、描写了摩西死后的事情以及有些地方没有使用摩西时代的名字描述而是之后的等细节,提出五经最后一部分是摩西临终吩咐约书亚完成。德国学者威尔豪森则认为《摩西五经》是由不同时代的文本所组成的。哲学系教授郑明鲁在《上帝基督教会》中提到,据考査,历史上并无摩西其人。“摩西五经”可能是公元前9世纪中期到9世纪初,由几种不同的资料汇编而成的。

摩西的妻子

《圣经》记载摩西有一位妻子西坡拉,还提到摩西娶另一名女子为妻的事:摩西娶了古实女子为妻。米利暗亚伦因他所娶的古实女子,就毁谤他。根据《圣经》记载,米利暗和亚伦诽谤摩西后,摩西对此没有表态,他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艾哈迈德·奥斯曼(AhmedOsman)在他的《摩西和阿肯纳顿》一书中,对这件事是这样叙述的:亚伦和米利暗批评摩西娶了第二位妻子,一名古实(努比亚或埃塞俄比亚)女子。弗拉维斯·约瑟夫斯在《犹太古史》中还有另一种说法,埃及人的邻居埃塞俄比亚人侵略埃及领土,掠夺他们的财产。埃及人愤怒地发起反击,但不幸被打败,埃塞俄比亚人紧追不舍,从四面八方向埃及发动进攻,一直攻到了孟菲斯和海边。在这场灾难的压迫下,埃及人求助于神谕的帮助。神谕说,让希伯来人当他们的盟友。国王便吩咐女儿,让摩西出来当将军。女儿在父亲发誓不伤害摩西的情况下同意了。摩西攻城时遇到难题,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塔比斯对摩西的才智倾心,她派自己最忠 诚的仆人去向摩西提出婚约。摩西接受了婚约,条件是塔比斯投降放弃这座城市。何勤华和张戈平在《摩西考》中认为摩西的婚姻包括不同时期的两位妻子。摩西在米甸西坡拉为妻是毋庸置疑的,摩西娶古实女子为妻也确有其事,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记载到《圣经》之中。

轶事典故

脸上发光

在旷野时,长时间的野外迁徙让人们急需律法秩序的约束,于是雅威命令摩西带着石板独自前往西奈山。摩西在山上倾听上帝的安排。摩西从西奈山上下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因为长时间曾与神交谈,所以脸上发光,让人不敢直视,这也证明摩西带来了神要传递的消息。人们起初不敢走近摩西。摩西呼唤他们,让他们聚集在他面前,并复述上帝在山上向他传递的话。摩西用帕子蒙在脸上遮挡光芒,直到来到上帝面前才把帕子除下来。

过红海

埃及,摩西向古埃及历代法老传递上帝的意图,但法老却屡屡质疑上帝的权威,并不愿意配合。直到十灾的最后一灾“长子灾”让许多埃及人的长子和长畜全部死去,摩西才得以带领受奴役的犹太人离开埃及向富饶之地迦南迁徙。为了进一步展示神的力量,雅威让摩西带人路过红海。在后面追赶的埃及军队即将到达时,犹太人慌乱恐惧,于是呼喊责怪摩西把他们带到无路可走的地方,让他们遭受埃及士兵的追杀。摩西连忙向人们解释上帝的意图。上帝在犹太人和埃及人面前使红海分开,等犹太人离开后放下海水,淹没了大数埃及士兵,从而使犹太人顺利逃脱。

艺术形象

著名佛罗伦萨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创作了摩西的《摩西像》,是米开朗琪罗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雕刻的。它与其他五尊位于陵墓上方的座像一样,主要是为了起到某种装饰的效果。

关于摩西的影视作品,导演们则大部分根据《圣经·出埃及记》的故事,讲述摩西如何经历思想的磨练和心灵的成长,选择坚定信仰雅威,成为合格的希伯来领袖、犹太人先知,并带领饱受苦难的希伯来人反抗古埃及历代法老,离开埃及、过红海、发“十诫”,到达迦南的故事。

赛西尔·德米尔导演的1923年版和1956年版电影《十诫》:摩西作为犹太人先知,上帝将“十诫”传授给他。在上帝的帮助下,摩西带领饱受奴役的希伯来人前往富饶之地迦南。

1995年TNT出品的电视版《摩西》:摩西作为犹太人却生活在埃及王宫,经历心灵的磨练成长和选择坚定信仰,摩西称为希伯来人领袖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经历千辛万苦到达迦南。

1998年梦工厂动画版《埃及王子》:埃及王子摩西由一个桀骜不驯、轻率鲁莽的青年成长为稳重可靠的希伯来领袖、犹太人先知,摩西解救希伯来人离开埃及前往迦南。

2006年罗伯特·多恩海姆导演的电影《十诫》:先知摩西带领受奴役的犹太人出埃及、过红海,到达迦南。雅威将“十诫”交由摩西教导犹太人遵守,教导犹太人尊敬上帝。

2014年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电影《法老与众神》:摩西作为希伯来人领袖,率领犹太人反抗埃及法老的压迫,降下十灾,离开埃及,越过红海,前往迦南。

参考资料

娱乐至死_尼尔·波兹曼_67个笔记.豆瓣读书.2024-01-06

摩西.河南博物院.2024-05-15

..2023-08-13

十诫(2006).豆瓣电影.2023-07-23

法老与众神(2014).豆瓣电影.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