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
《辞海》是中国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
1915年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动议编《辞海》,舒新城担任主编,至1936年第一版正式出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辞海》在陈望道、夏征农、陈至立等主编的编纂下又相继推出第二至第六版。2020年8月,《辞海》(第七版)彩图本面世,2021年5月27日,《辞海》网络版正式发布,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手查。《辞海》兼具语文辞典和百科辞典的功能,所收词目由普通词语和专科词语两大部分构成。普通词语包括单字、复词、成语、典故,专科词语包括各学科的术语、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团体组织以及古今地名等。
《辞海》集众多学科精粹之大成,融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于一体,凝为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经典,《辞海》意识也已升华为融入字里行间的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治学态度。反复推敲,与时俱进的《辞海》也成为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出版物,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2001年,《辞海》(第五版)彩图本荣获第四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2021年,《辞海》第七版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誉奖。
创作背景
《辞海》诞生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被西方列强入侵、新思想和新文化涌入、民族危亡与新旧文化交替的浑沌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进一步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大量东瀛、西洋知识在仁人志士的传播下涌入中国,遍及四处。辛丑以后,清廷推行新政,援引新名词成为一种时髦。普通民众“因误解名词而盲从附会,使社会多所扰攘”,但诸如《尔雅》《康熙大字典》等解字之书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晦涩难懂,且旧的知识体系也不再满足人们需要,新辞书的编纂则显得更加必要。1915年中华书局的《中华大字典》和商务印书馆的《辞源》两部辞书横空出世,开启了现代辞书出版的新篇,《中华大字典》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完备的一部字典。为了与商务印书馆竞争,伯鸿先生(即陆费逵)与编辑所所长范源濂、《中华大字典》主编徐元诰商量编辑一部以字带词,普通词语和百科条目兼而有之的10万词条的大辞书,这部辞典规模浩大,气势宏博,取“海纳百川”义,定名为《辞海》,并由徐元任主编。
内容结构
《辞海》是以《韦氏大词典》为体系,按部首编排,以字带词,兼有语文字典性质的大型综合性辞典。选收词目十万多条,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等。整体上由正文和辅文构成,正文包括“词目、释义、图片”。正文收纳字、词以及相应的解释和用法,内容涵盖语词和百科两部分,按照“以字带词”的形式编排,一个单字后面跟与字首相同的词,而语词类条目和百科条目的所占的比例约为1:2;百科部分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概论领域的百科词条,具体细分140多个学科,由于受当时背景影响,内容不仅着重于历史古籍中的旧词,还注重收录当时的新词,包括一些敏感的时事名词;释文主要介绍基本知识,解决读者“质疑问难”的需要,兼顾各学科的固有体系。辅文涵盖前言、目录、凡例、附录、图例、索引、编纂者名单等”,辅文部分是对正文条目的补充,其中包括辅助人们查检需求的索引工具,《辞海》提供部首、笔画、四角号码、词目外文四种索引方式。还有附录部分将分散的百科词条重新归纳整理成专题列表,如将历史上的纪年和朝代整理成《中国历史纪年表》,将所有国家和地区整理成《世界国家和地区简表》等,帮助读者系统地查询和学习。
辞海精神
《辞海》编纂工作肇始于1915年,初版《编辑大纲》明确提出:“为辞书者,自当体察用者之需要,恰如其所需以予之。”正是这种可贵的为读者服务的自觉性,“辞海精神”是所有参加《辞海》编纂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在多年实践中提炼形成的。从1958年启动《辞海》的第一次修订工作,到1965年完成《辞海》(第二版)编纂(作为内部出版物出版),再到1979年《辞海》(第三版)正式出版,历次《辞海》的修订与编纂,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辞海精神”精修细编。《辞海》常务副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巢峰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奉献精神、严谨作风、科学态度、整体意识、严明纪律。
主要特点
《辞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传统与编纂原则,如不收存者,评价适中,不刻意求新奇,及时反映当代社会变化,严格遵循辞书语言,用一二百字讲明复杂的学术问题。
编纂原则
《辞海》的编纂原则严格遵循辞书编纂的规律,坚持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稳定性、简明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其一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涉外问题等具有政治敏感性的问题;其二编写条目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条目的解释和字形、注音等方面条有客观依据;其三要为读者提供与大型综合性词典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量和层次是必要的、适当的,既能满足读者的一般需求,同时又不过专过细;其四条目的内容在较长时期内适用,不出现变动性较强、仅适用于某个特定时段的内容成分;新词的收录要以有一定的时间积淀为标准;其五要言简意,要言不烦,词能达意,易于理解。
总体框架
《辞海》是一部包容语文知识和百科知识而以百科知识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词典,其涉及的大学科有40多个,小学科有100多个,内容涵盖了普通语词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几乎所有学科。在各个学科的收词上,既有学科系统性,又有总体上的收词量平衡,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内容,删去过时的内容,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研究水平。《辞海》总体框架第一个层次是把全书条目划分为语文条目(含所有单字条目)和百科条目两大类,分别规定两类条目的数量和它们在全书所占的比例,第二个层次是划分语文条目中,古汉语词目、义项和现代汉语词目、义项的比例,以及划分百科条目中,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部分(习称“文科”)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部分(习称“理科”)的比例。
编纂体例
《辞海》的体例先后有多种,其内容详略各不相同,其编纂体例总体上规定了收词范围、收词原则、词目的定名、词目的分级和字数、释文的撰写顺序、图片配置的原则等,这些都是辞书编纂中最为重要的规则。此外,体例还对义项符号、字形、注音、纪年、古地名加注今地名、引文、外文夹注和译名、参见方式、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用法等技术规格作了详细规定,并且在实际编纂过程中,对每一个步骤的具体实施也有具体要求。如1963年7月印发的《\u003c辞海\u003e体例》,只包括字体、注音、标点、专名号、数目字(用汉字或阿拉伯数字)、纪年、古地名加注今地名、别称、参见、人物条目开头的写法,附注外文,此后直到第五版,体例都分为《语词条目体例》和《百科条目体例》两部分,合印为《辞海编纂手册》。
出版历史
《辞海》(第一版):为现代辞书编纂提供范式
1915年,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与徐元诰、范源濂等动议编纂《辞海》,后聘请舒新城任主编主持工作。1936年《辞海》上册出版,次年下册出版。《辞海》借鉴了《辞源》的经验,不仅收了许多《辞源》没有的新词,而且在释义方面亦有所改进。当时被评论家称为“后出转精”,这就是《辞海》的第一版。1947年出版合订本,收单字13955个、语词21724条、百科50124条,总计85803条、676万字。第一版《辞海》服务读者需要,参考了《韦氏大词典》的编排方法与收词范畴,统合兼收汉语字词和古今中外百科词条,形成了辞书内容构成的新模式,释义简明、体例合理,初步奠定了中国大型汉语综合性辞书的基本面貌和知识架构。
《辞海》(第二版):中国辞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辞海》(第一版)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1957年9月17日,舒新城向毛主席建议修订《辞海》,转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书出版社前身)在上海成立,舒新城任主任,任副主任。后又成立辞海编辑委员,舒新城任主任委员,罗竹风、曹漫之为副主任。1959年,辞海编辑委员会成立,舒新城任主任委员,罗竹风、曹漫之为副主任。1960年上海市学术界出现“满城争说编《辞海》”的盛况,同年冬,舒新城病逝。
1961年,陈望道继任辞海编辑委员会主任、《辞海》主编。经过数年努力,共推出《辞海》试行本16分册,于1961年起开始出版,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修订,终于在1965年《辞海》(未定稿,即第二版)印两万套,作为内部出版物分上下两册出版,总字数1161万。特意标明“未定”和仅在内部发行,意在通过听取读者的反馈意见后予以进一步完善,再出正式版。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迫使《辞海》工作下马,没能作后续完善的“未定稿”便成了《辞海》的第二版。该版《辞海》以字为主,兼收百科,收入单字13587个(含繁体字,异体字),词语84336条。按照“剃、梳、篦、增”四字原则进行修订,强调应使“外行看得懂,内行说不错”,要求“有意识地选择政治上能鼓舞人或生活上有意义的事例作证”,进一步拓展、完善学科架构,在删除一部分条目,并对保留条目进行全面修订的同时,增加了一大批新条目,以体现国际和国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其他各方面的新变化,为之后《辞海》的持续修订积累了宝贵经验。
《辞海》(第三版):否定《辞海》编纂中的错误倾向
“文革”结束后,社会恢复正常发展,急需较有分量的权威辞书,《辞海》迎来了发展。1978年10月初,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国家出版局向上海市市出版局传达中宣部紧急指示,要求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正式出版修订《辞海》。此时夏征农被任命为《辞海》主编,罗竹风继续担任副主编,并主持常务工作。此次修订以《辞海》(未定稿)为蓝本,但这部“未定稿”受修订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带有较多极“左”的倾向。时任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的巢峰起草了《〈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8条39款,努力纠正“文化大革命”十年“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在收词、释义等方面订补完善。
《辞海》(第三版)于1979年7月出版,共三卷,收单字14872个、语词22741条、百科68965条,总计106578条、1342.8万字,包括成语,典故、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全书以部首法排列,有笔划、汉字拼音索引,出版后又单侧出版了四角号码索引。该版《辞海》先以《辞海》(修订稿)名义分册出版,继之出版了三卷本的《辞海》,后出版单卷缩印本。该书填补了多年来人们迫切需要的大型百科词书的需要,备受读者欢迎,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这一版《辞海》客观上承担了改革开放初期所需要的思想解放动员任务,且许多词条的注释在当时看来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此外总结这一版的编纂出版经验后还确定了以下几点:十年一修订的制度;建立了稳定的作者和编辑队伍;形成了直接、简明解释知识的各类条目释文模式,“内行觉得不错,外行感到能懂”的特点十分适合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读者的实际需要;在收词范围上,既收单字、普通语词,又收百科词条,比“大百科”收词多若干倍,为今后各版《辞海》的修订编纂确定了原则。
《辞海》(第四版):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1981年1月,夏征农提出《辞海》应该与时俱进,每十年修订一次。《辞海》第三次修订工作于1984年启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任务,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第四版《辞海》于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推出,其质量在已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提高。该版收单字16534个、语词3.65万条、百科8.35万条,总计12万余条、1600万字。该版在词首字检索方面有部首,笔划,汉语拼音,四角号码四个途径,还增加了外文索引。此次修订,准备充分、组织有力,编纂出版工作扎实开展,改进了一些释义的误释问题,进一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倾力打磨完善知识内容,整体质量有新的显著提升。1989年3月15日,在《辞海》(第四版)即将问世之际,江泽民同志题词:“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
《辞海》(第五版):首次出版彩图本
1994年5月,夏征农、罗竹风向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上报了1999年版《辞海》的编纂方案。1996年,《辞海》(第五版)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99年9月出版。该版收单字17674个,总计122835条、1983万字。该版在对知识内容、学科体系进行加工、完善的同时,还新增条目约6000条,诸如“知识经济”“因特网”“DNA疫苗”“超级市场”等新出现的词语被收录,尤其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20年所取得的成果。在检索方面,该版完成了《辞海》从按汉字部首到按词目音序编排条目的重要变革。在形式方面该版还收录了1.6万余幅图片,其中大多数是彩色照片。首次推出彩图本并作为《辞海》的主体版本,和普及本、缩印本等合理配合组成系列,从而增加了好几种版本,适合了各种读者的需求。“辞海”品牌、产品形象为之一新。
《辞海》(第六版):推出《辞海》阅读器
《辞海》(第六版)的编纂工作始于2005年初,夏征农、陈至立相继担任主编,该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2009年9月出版。该版收单字17914个,词目共127200条,2300余万字,图片16000幅。本版新增条目12300余条,充分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新事物、新成果之多。之后,普及本(三卷本)、缩印本(一卷本)、世博珍藏版(一卷本)和典藏版(九卷本)相继推出。该版本继续坚持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学科收入条目体系化。增收了5000条常用现代汉语语词,大量增补反映航天科学、生物学、医学等的科学技术类条目。同时执行新规范,采用新数据,全面核查书证,进一步增强了《辞海》的权威性和准确性。2010年3月,又推出辞海阅读器,这也是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领域大型辞书电子化、数字化的重要创新和探索。
《辞海》(第七版):推出《辞海》网络版
2015年4月,《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启动,以习近平总书记致《辞海》《大辞海》贺信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在主编陈至立的全面主持下,经过一千余位编纂出版人员五年多来的不懈努力,于2020年8月正式出版面世。该版共收词条近13万条,全书约2300万字,图片约1.8万幅。按照词目大类来分,该版包括语词条目和百科条目两大类,其中,语词条目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百科条目约占全书三分之二。从学科来说,涵盖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哲学社科等共140多个学科。该版首次以条目形式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重要发展战略、伟大建设成就。增补修订、收词释义等强调对接国家发展需求、反映学科研究进展,严格执行各有关标准、规范,第一次实现了《辞海》用字的统一和自洽。整体上学科设置和知识架构更趋合理,内容质量又有新的提高。同时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和读者的要求,2021年5月27日,同步建设并上线了《辞海》网络版,以第七版纸质版内容为基础,充实多种多媒体内容,结构、功能充分体现数字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使用即时便捷。
《辞海》的数字化转型逐步推进。首先搭建了工具书内容数据库,建设了《辞海》历版数据库、《大辞海》数据库,将历版内容全部数字化。其次,为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和网络化,其建设了集内容编纂、审核、管理、发布与运营维护于一体的《辞海》数字出版云平台,实现在线协同生产。最终开发出《辞海》网络版产品,拥有电脑网页、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三个终端形态,满足读者用户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辞海》网络版的内容主要来自第七版图书,分为语词、百科和知识专题三大模块。根据各类条目的不同特征,添加了丰富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并构建了知识导图动态文本,使得条目立体生动化,为使用者带来更形象的学习体验。
历任主编
舒新城:第一任主编
舒新城(1893—1960),溆浦县人,教育家、出版家、辞书编纂家。又名维周、心怡、遁庵,曾任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研究和介绍道尔顿制。1928年,应中华书局约请主持《辞海》编纂工作(1936年版)。1930年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后一度代理总经理。1957年向毛泽东提议修订《辞海》,得到支持,旋任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主任、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主持修订。
陈望道:第二任主编
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浙江义乌人,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原《辞海》总主编舒新城逝世后,陈望道于1962年接替《辞海》主编这一职务,他对这一任务非常重视,“辞典应当是典范,百人编,千人看,万人查,因而必须严肃认真,毫不马虎,必须给人以全面而又正确的知识,如果提供错误的知识,那将贻害无穷,就不能称作 ‘典范’了。”而在他接手这一工作时,出版于1936年的《辞海》已经几十年来没有修订。在修订《辞海》过程中,陈望道有诸多创举:首先,他改变了先前人海战术的编写方法,集中专家,建立分科主编负责制。其次,在《辞海》正式出版后,他主张编委会和分科主编仍应保存,重要编写人员也不能散掉,这样在之后的修订中就可以很快接过前人的“接力棒”,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这些都为后来《辞海》的研究和修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夏征农:第三任主编
夏征农(1904.01.31—2008.10.04),江西丰城市人,曾求学于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员。1978年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夏征农坚持以《未定稿本》为基础,而非“极端左翼路线”的产物《修订稿本》,保证了该版《辞海》的修订方向。该版《辞海》出版不到一年半时,夏征农提出了“十年修订一次”的决策,并作为主编参与编写了《辞海》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辞海》的编校质量越来越高,并且形成了“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辞海精神。
陈至立:第四任主编
陈至立,1942年11月生,福建仙游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2008年,陈至立同志接任《大辞海》主编,主持《大辞海》的编纂出版工作。陈至立称在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三任主编的主持下,经过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几十年来的不断修订,《辞海》的编纂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新版《辞海》的编纂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出版电子版,做好在线上网工作,扩大读者群和覆盖面。
价值影响
作为中国唯一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几经修订,守正出新,凝结着几代学人的智慧和心血。《辞海》依托知识界的集体智慧,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可靠的、准确的、稳定的知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新事物、新成果、新变化,是一部系统呈现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文化大典,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就某种意义而言,一种语言拥有的词汇量,代表着这一语言及其所负载文化的发达程度。语言中的每个词语都有一个“语言故事”“文化故事”,辞书编纂梳理和诠释着语言中的这些故事,也是在整理人类的文化与智慧,构建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每一版《辞海》,不仅仅是学者们手中的工具书,更承担着记录时代的重任。《辞海》(第七版)全套共8卷,总字数约2350万,总条目近13万条,75%以上的原有词条都进行了修订更新,学科架构更趋完善,知识体系更趋系统,体现时代特色。《辞海》(第七版)还同步推出网络版,融合多媒体资源,有声、有色、有形,覆盖各类终端,满足当今读者随时随地知识查询的需求。《辞海》的准确性、权威性,建立在一次次修订、一次次吸纳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对,查辞海”,既是社会大众对《辞海》权威性、科学性的高度肯定,也成为人们获得、验证知识的有效法门。
百余年间,《辞海》经历7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以及世界形势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新变化,是时代和历史的脚印。《辞海》自1936年第一版在上海出版经历多次修订,修订版《辞海》累计发行量超过630万套,1965年第二版到2009年的第六版,各种版本累计发行600多万套,各学科分册发行近2000万册,第七版截止2022年1月发行量约5万册。其中《辞海》第四版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最高奖——荣誉奖,第五版彩图本荣获第四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第六版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21年7月,《辞海》第七版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誉奖。
评价
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汤建军:《辞海》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几代中国人案头的‘无声老师’,被誉为‘历史和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辞海》的成功编著,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和传播。
《辞海》主编陈至立:第七版《辞海》集聚各学科专家学者,及时吸纳中国及世界人文社科、科学技术领域新成果、新事物、新名词、新术语,通过词条增补、释义修订,全面汇集和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时代巨变。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秦志华评价:展现中国实践、表达中国话语,《辞海》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中指出:《辞海》和《大辞海》是大型综合性词典,全面反映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丰硕成就,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资料
上市四个月发行四万套!京沪两地专家热议“《辞海》(第七版)现象”.文汇客户端.2024-01-10
《辞海》推出网络版.光明新闻.2023-10-22
中国出版最高荣誉,八卷内容缩于一本,新版《辞海》缩印本来了.上观新闻.2023-10-22
《辞海》网络版正式上线,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手查.澎湃新闻.2023-10-28
百年《辞海》:一段辞书编纂史.澎湃新闻.2023-10-22
百年《辞海》更新第七版,留下历史和时代足迹.光明网.2023-10-22
百年《辞海》:一段辞书编纂史.澎湃新闻.2024-01-10
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沪上《辞海》(第七版)获首次颁发的荣誉奖.文汇客户端.2024-01-10
《辞海》“80岁”了! 老牌《辞海》拼的还是权威准确.人民网.2024-01-10
大江东︱巢峰辞世,他把一生献给一本《辞海》.人民网.2024-01-12
《辞海》是怎样炼成的——写在《辞海》出版80周年之际.光明网.2023-10-23
礼赞大师 | 舒新城:为教育、为出版的一生.文汇网.2023-10-22
礼赞大师 | 陈望道:一位语言学家的本心.文汇网.2023-10-22
夏征农.复旦大学图书馆.2023-10-22
Forbidden.人民网.2024-01-10
大辞海前言.大辞海.2023-10-23
陈至立任《辞海》主编 新版《辞海》将推网络版——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1-10
一文了解《辞海》的前世今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10-28
辞书规划与辞书发展状况.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00.2023-10-28
新版《辞海》75%原有词条修订更新,新增条目1.1万,发行座谈会举行.上观新闻.2023-10-28
对不对?查《辞海》!这座“文化丰碑”的背后,是无数编纂者的坚守.新民网.2023-10-28
80岁《辞海》全面完成数字化 拼的还是权威准确.人民网.2024-01-10
百年《辞海》最新“瘦身”版本来了!沪上辞书品牌何以历久弥新.文汇客户端.2024-01-10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发布--新闻--中国作家网.--新闻--中国作家网.2021-08-03
《辞海》主编舒新城故里热议“辞海精神与文化自信”.今日头条.2023-10-20
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辞海》第七版出了缩印本.澎湃新闻.2023-10-20
解密读者“种草”的新版《辞海》.人民网.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