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拓跋珪

拓跋珪

拓跋珪[guī](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北魏开国皇帝,云中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人,鲜卑族人。拓跋珪是北魏军事家、政治家。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jiān]的嫡孙子,献明帝拓跋寔[shí]的儿子,母亲是献明皇后贺氏。

拓跋珪六岁时,前秦苻[fú]坚发兵征伐代国,代国灭亡。苻坚欲将拓跋珪带到长安,经燕凤劝说才作罢。拓跋珪寄居于独孤部,依附于刘库仁等人。登国元年(386年)春天正月初六,道武帝拓跋珪在牛川即位,称赵代王嘉。同年四月拓跋珪又改称魏王。登国十年(395年)七月,拓跋珪攻打后燕,在参合陂打败了后燕慕容宝。天兴元年(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国号“魏”,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即皇帝位。天兴五年(402年),在柴壁打败了姚兴的军队,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拓跋珪对内推行了许多汉化措施,推动北魏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征服了库莫奚、高车、窟咄等许多部落,有许多部落前来投靠拓跋珪。执政晚期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

天赐六年(409年)冬十月,发生了清河王拓跋绍政变,拓跋珪被杀死,享年三十九岁。永兴二年(410年)九月,上谥号为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又称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号为道武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十一月,将庙号改回烈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拓跋珪的爷爷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父亲是献明帝拓跋寔,拓跋珪于建国三十四年(371年)七月七日生于参合陂北。六岁时,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逝世,代国灭亡,苻坚派兵入侵,拓跋珪年纪尚幼,苻坚准备把拓跋珪带去长安,燕凤极力劝说后才作罢。苻坚军队返回后,代国内各部便分散了。苻坚让刘库仁、刘卫辰分别执掌代国的大事。代国内自黄河以西地区属于刘卫辰,自黄河以东地区属于刘库仁。母亲贺兰氏携带拓跋珪和卫秦二王从贺兰部前来独孤部居住。刘库仁忠心侍奉拓跋珪母子,并没有因代国家的兴废而改变自身的气节操守,他还安抚接纳流离散失的人,由于其恩惠信义的名声,南部大人长孙嵩和元他等人也依附于刘库仁的统领。

建元十三年(377年),昭成帝埋葬于金陵,所砍伐来建造棺材的木料长成了树林。拓跋珪虽然年幼,却超然特立,不同凡响。刘库仁认为拓跋珪志向高远,必定会兴复大业。

艰难复国

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之手,前秦国内动乱。次年,刘库仁为前燕宗室大臣慕容文所弑杀,刘库仁之弟刘眷遂掌其旧部。建元二十一年(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刘眷自立,有叛变之心。在商人王霸、谋士梁六眷的协助下,拓跋珪母子悉知刘显的阴谋。拓跋珪遂暗中联合旧臣长孙犍、元他等人还归贺兰部,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

建元二十二年(386年)春正月初六,拓跋珪即位,称代王。郊祀天帝,建年号,各部落首领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大会。拓跋珪任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任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不久,拓跋珪前往定襄县的盛乐,安顿部众,从事农耕。夏四月,拓跋珪改称为魏王。五月,拓跋珪向东去往陵石,这时,护佛侯部的头领侯辰和乙弗部的头领代题叛变逃走。诸将前往追赶,拓跋珪以两人世代忠于职守,且现在处于事业初创,人心不安定为由,令众将停止追赶。

当初,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被苻坚迁到长安,跟随慕容丞,被委任为新兴知府。秋八月,刘显派弟弟刘亢泥接来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派兵随拓跋窟咄入侵南部边境。拓跋珪身旁的于桓[huán]等人和各部大人谋划策应他,事情泄露了,拓跋珪杀了策划者五人,其他人一律不追究。拓跋珪担心有内乱,便北越阴山山脉,前去贺兰部,以高山作为固障。他派使者安同、长孙贺到慕容垂那里请求援军,慕容垂便派他的儿子慕容贺膦领兵跟着安同等前来。可是援兵未到,对面大军已经逼近,于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以及那些乌桓部人都奔走投靠刘卫辰。拓跋珪于是从弩山前往牛川,驻扎在延河,南边是代谷,和慕容贺膦在高柳会和,之后大破拓跋窟咄的部众,俘虏拓跋窟咄的部众。十二月,慕容垂派使者带着西单于的印玺送给拓跋珪,封他为上谷王,拓跋珪不肯接受。

登国二年(387年)夏五月,拓跋珪派遣使者安同向慕容垂征调军队,慕容垂派儿子慕容贺膦领兵前来会合。六月,拓跋珪亲自到马邑南部征讨刘显,他追击到弥泽,大败刘显,之后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拓跋珪收集他的全部部落。次年,他向北征讨库莫奚,大破库莫奚等部。秋七月,库莫奚部首领集合剩余部众,在夜晚进犯拓跋珪的行宫。拓跋珪指挥骑兵扑击,把他们全部杀了。十二月,拓跋珪西征,他到达女水,讨伐解如部,大败他们,捕获男女老少和各种牲畜十几万头。

两年后,拓跋珪到达女水,征讨叱突邻部,大败他们。贺染干兄弟率领各部来救援,和拓跋珪大军相遇,迎击赶走了铁勒部落。第二年五月,拓跋珪西征到达鹿浑海,他袭击了高车的袁纥[hé]部,大破该部,俘获了人口及牲畜共计二十多万。慕容垂派儿子慕容贺膦率领部众前来会合。夏四月,拓跋珪行军到意辛山,他和慕容贺辚[lín]携手讨伐贺兰进明、纥突邻、纥奚各部落,大败他们。刘卫辰派遣儿子直力侵犯贺兰部,包围了贺讷他们。贺讷等人向拓跋珪请求归降,报告困境。拓跋珪率兵救援贺兰部,他到达羊山后,直力鞮退兵逃走。之后拓跋珪在囊曲河讨伐叱奴部,大败他们。冬十月,他又征讨铁勒的豆陈部,在狼牙山击败该部。

登国六年(391年),拓跋珪派九原公元仪、陈留公元虔等西征黜弗部,大败他们。下半年,拓跋珪攻打五原县,杀掉当地百姓,并夺取他们屯积的粮食。之后他回兵到纽川,在木固阳塞北部立碑记功。十月,拓跋珪北征柔然,他追击并在大漠南的商山下面打败柔然。不久,刘卫辰派他的儿子直力鞮入侵南部。拓跋珪大败刘卫辰于铁岐山南面,刘卫辰父子奔逃。之后拓跋珪消灭了刘卫辰部,他的小儿子刘屈丐逃奔薛干部。拓跋珪抓了刘卫辰的子弟宗族同党不分老少共五千多人,将其全部杀掉。就这样,黄河以南各部都被拓跋珪讨平。

魏燕争雄

登国六年(391年),贺兰部内乱,贺染干和贺讷互相攻击,拓跋珪亦自请为向导,请后燕慕容垂出兵讨伐。同年,后燕将来使拓跋觚[gū]扣留,向拓跋珪索要名马,遭到拓跋珪拒绝。拓跋被后燕扣留后,拓跋珪与后燕的关系开始恶化,于是拓跋珪联合西燕共同对付后燕。两年后,薛干部落的首领太悉伏拒绝把赫连勃勃交给拓跋珪,随即拓跋珪袭击了太悉伏的驻地,大肆杀戮。太悉伏逃到前秦。后燕国主慕容垂攻打西燕慕容永,慕容永向拓跋珪请求援助,拓跋珪派遣陈留郡公元虔及庾岳[yǔ yuè]救援西燕。可是援军尚未赶到,首都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就已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都被诛杀,西燕就此灭亡。

登国十年(395年),拓跋珪背叛慕容垂,侵略后燕靠近边塞的一些种族部落。之后慕容垂派遣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统领八万人,从五原出发讨伐拓跋珪,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另外带领步、骑兵一万八千人做为后继部队。后燕的大军即将到来,拓跋珪听从长史张衮[gǔn]的计策,把所有部落的牲畜资产全部迁到黄河以西一千多里以外的地方去躲避战火。后燕军队到达五原,收降了拓跋珪部落的居民三万多户,收割杂粮一百多万,还设置了黑城,之后又把大军开到黄河边,打造船只等渡河用具。拓跋珪派遣右司马许谦去向后秦请求援助。他则亲自在河南省训练兵马。陈留公元虔率领五万骑兵在慕容宝的东面,以绝断慕容宝军队的左翼;元仪率领五万骑兵在河北省,以切断慕容宝军队的后方;略阳县公元遵率领七万骑兵拦住慕容宝与后燕首都中山的道路。不久,慕容宝烧毁船只后,夜晚逃跑。之后拓跋珪进军渡过黄河,夜间到达参合坡。在参合坡,拓跋珪大败慕容宝,抓获了从王公以下的文武官员几千人,还捕获了器械车辆、军用物资各种财物十多万。拓跋珪在俘虏中选用了有才学见识的贾彝、贾闰、晁崇等人,参与谋划商议典章制度和旧曰条例。之后颁赏大臣将吏不计其数。

登国十一年即皇始元年(396年),在定襄的虎山大阅兵,继而向东前往善无北陂。三月,慕容垂进犯桑干川。陈留公元虔镇守平城区,这时征调军队还未会集,元虔率部下阻击,后失败战死。慕容垂于是占领平城西北,跨山扎营,听说拓跋珪将要到来,便筑城守卫。慕容垂因病情严重,于是逃走,在上谷死去。太子慕容宝回到中山后举办丧事并继位。夏六月,拓跋珪派遣将军王建等三军讨伐慕容宝的广宁知府刘亢泥,杀了他之后,迁徙他的部落。慕容宝的上谷知府慕容普邻,未战便丢下郡城逃跑。七月,右司马许谦上奏书劝拓跋珪称皇帝,于是拓跋珪开始设立天子旌旗,出入有侍卫清道,改元皇始。不久,拓跋珪大举讨伐慕容宝。他亲自统领六军四十多万人,向南出兵马邑,越过句注,旌旗络绎不绝,前后二千多里远,一路上擂动战鼓前进,路边的人和房屋都感受到震动。他还传旨让将军封真等人从东路攻打幽州,围困蓟州[jì zhōu]。不到一个月,拓跋珪行军到达阳曲,他登上西山,以便观察晋阳。之后慕容宝的并州刺史、辽西王慕容农弃城逃跑,于是并州被拓跋珪讨平。

次年正月,拓跋珪进攻信都区,后燕慕容宝的冀州刺史慕容凤弃逃到中山,慕容宝的部下张骧[xiāng]、徐超等将领向拓跋珪献城投降。三月,慕容宝向拓跋珪请求和解,还说将拓跋觚护送回去,并割让常山以西的土地,拓跋珪答应了。不久,慕容宝反悔,拓跋珪于是进攻中山。河北重镇信都区、中山先后被拓跋珪拿下, 慕容宝逃往慕容鲜卑兴起之地辽西龙城(今辽宁朝阳),河北地区尽数掌握在拓跋珪手里。一年后,拓跋珪攻克邺[yè]城,击溃了后燕。于是拓跋珪正式裁定国号为“魏”,他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营建宫殿、聂氏宗祠、社稷。之后拓跋珪称帝,改元天兴

秦魏之争

天兴二年(399年),拓跋珪去北方巡视,分别命令大将军常山王拓跋遵等三支军队从东路向长川进发,镇北将军高凉王拓跋乐真等七支军队从西路向牛川进发,拓跋珪则亲自带领大军从中路向水出发,准备袭击高车部落。二月,北魏北征军队将高车三十多个部落打得大败,俘虏七万多人,缴获马三十多万匹,牛羊一百四十多万头。卫王拓跋仪另领三万骑兵,深入沙漠一千多里,攻破高车七个余部,俘虏二万多人,缴获马五万多匹,牛羊二万多头。

天兴五年(402年),后秦国主姚兴派义阳公姚平、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率领步、骑兵四万人,征伐北魏,姚兴率领大部队,紧随其后。他命令尚书姚晃辅佐太子姚泓[hóng]镇守都城长安,派没弈干暂时镇守上邽[guī](今天水市),派广陵公姚钦暂时镇守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市)。姚平对北魏乾壁(今襄汾县)发动攻击,经过六十多天的激战,最终攻克。七月,拓跋珪派毗陵王拓跋顺、豫州刺史长孙肥率领六万骑兵做先锋,他亲自统领大部队紧随其后迎击后秦军

同年,拓跋珪率领部队到达永安(今山西省霍州市),姚平派骑兵二百人侦察北魏军的虚实动静,北魏长孙肥迎战,把这二百骑兵全部抓获。姚平率领部队撤退,拓跋珪追击。在柴壁(今山西省临汾市),姚平登城固守,北魏军把城池团团围住。姚兴亲自率领四万七千人前去救援。拓跋珪下令修筑围墙,对内预防姚平的突围,对外抵抗姚兴进攻。拓跋珪率领步、骑兵三万人在蒙坑之南,迎击姚兴,杀死一千多人,姚兴撤退四十余里。拓跋珪分别派出部队据守险要,使后秦军不能接近柴壁。十月,姚平驻守部队粮草吃完,箭矢用尽。深夜,姚平率领所有军队大开南城门,向西南突围。姚兴大营紧靠汾河西岸,燃起烽火,擂动战鼓,高声呐喊,支援姚平的突围军。姚兴希望姚平力战逃命,而姚平则希望姚兴向北魏围城军发动攻击接应,双方只在那里互相呼叫,却都不敢强攻围城军长墙阵地。姚平无法突围出去,无计可施,于是率部下投入汾水求死,诸将领很多人追随姚平,也投入汾水。拓跋珪派善于游泳的人把他们一一擒获。被捕的有狄伯支、以及越骑校尉唐小方等四十多人,其余留下来的二万多部众,也都束手被擒。姚兴几次派使节请求和解,拓跋珪拒绝,并乘胜进攻薄阪。后秦守将晋公姚绪坚强守卫,不出城应战。正巧,柔然打算攻击北魏,拓跋珪得到消息。十月十三日,拓跋珪撤退。

天赐元年(404年),正月,拓跋珪派离石区护军刘托率三千兵马袭击蒲子。三月,他生擒姚兴的宁北将军、泰平知府衡谭,还俘虏了三千多人。

晚年被杀

天赐六年(409年)夏,拓跋珪身体不适。当初,拓跋珪服用寒食散,但自从太医阴羌死后,药力数次发作,现在变得更加厉害。而北魏灾害和变故屡屡发生,拓跋珪更加忧烦不安,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通宵达旦不睡,将过错都推给大臣,喜怒失常。他认为百官和身边的人都不可信,担心会出现天文异常所预示的灾难,或身边出现不测之祸。他经常回想以往的成败得失,整天整夜自言自语,就如同旁边有鬼和他对话。大臣们前来见他,他便想起这个人以前的过错,就把他杀死;其他人因为神色变化,喘息不自然,行走的脚步不合节度或对话时表现出惊慌失措,拓跋珪便认为这些人心怀恶意,才会将一切都表露在外形外貌上,于是亲手痛打他们。被打死的人都陈列在天安殿前。朝廷内外人心惶惶不安,有关府衙也都荒废和怠惰,不再互相监督管理,各行各业的人明抢暗偷,盗贼公然横行不法,里巷之中,行人越来越少。拓跋珪也知道这种情况,但他说:“我是故意放纵他们才会这样的,等过了灾年,自当再行清理和整治他们。”秋七月,慕容氏的旁支一百多家准备要外逃,被发觉后,直接赐死三百多人。八月,卫王拓跋仪谋划策反,被赐死。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十三日,清河王拓跋绍叛乱,拓跋珪死于天安殿,享年三十九岁。永兴二年(410年),其长子拓跋嗣诛杀拓跋绍一伙并即位后,追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泰常五年(420年),改谥号为道武。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庙号为太祖。西魏大统二年(536年)十一月,将庙号改回烈祖。

为政举措

内政

拓跋珪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推动鲜卑由部落到封建化的统治。政治上,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统治经验,完善政治制度,重视人才的选拔,解散部落,建立户籍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夺取并州后,开始建立台省,设置百官,分封任命公侯、将军、刺史、知府,尚书郎以下全用文人。还开拓中原,留意安抚接纳,所有前往军门的士大夫,不论老少,都引入见面,慰问十分周到详细,士人得以完全地表现自己,如果有微薄的能力,都得到任用。拓跋珪下令制定大臣们上朝用的衣服和帽子,命令朝野皆束发加帽,改变原来中原制度。还将尚书三十六曹都改了名字,地方官制仿照魏晋的制度。

经济

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息众课农”,改变了拓跋部的游牧经济。拓跋挂在击灭后燕的过程中,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又散其部众为编民。还招来并抚慰过去流亡失散的农民回到自己的家园,鼓励并且奖赏他们种田养蚕。

文化

魏收魏书》记载:对佛道也予以支持·,拓跋珪平定中山,统治燕赵之地的时候,见到僧尼、道士,都很尊敬 ,禁止军队冒犯所辖区域内的寺庙和道观。同时拓跋珪留心黄老思想 ,想要用黄老思想使社会风气得到改变,使社会稳定。

据魏收《魏书》记载:命令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制定官员制度,建立爵位制度 ,制定乐器规格, 仪曹郎中董谧制定宗庙 、朝白觐[jìn]见 、朝廷宴请的礼仪,三公郎中王德制定法律,太史令晃崇造浑天仪 ,观察天象 ,吏部尚书崔玄伯总领这件事。除此之外,拓跋珪还设立《五经》博士,招收太学生,吸收了儒家文化。

军事

拓跋珪成为部落首领魏王后,率部与后燕援军大破拓跋窟咄于高柳(今阳高县西北)。高柳之役的胜利,使拓跋姓转危为安,部落联盟得以巩固,拓跋珪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力得到强化。翌年,拓跋珪乘胜进击,征服了占据朔州市(今山西朔县东北)的独孤部。之后,他又征服了占据阴山山脉北麓的贺兰部。他征服了占据五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捆阳(今内蒙古固阳县附近)一带的铁弗部等部落。在连年的征战中,拓跋族掠夺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财产,扩大了部落联盟,成为塞上最强大的力量。

后燕为了扼制拓跋族的发展,发兵攻魏。在参合陂之战(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一战中,燕军大败。从此后燕一蹶不振,无力挽回颓势。之后拓跋珪率大军四十万南下中原,灭后燕,建立北魏王朝。此后,拓跋珪又北伐铁勒,西征后秦,并分命诺将攻城掠地,直到他去世,北魏几乎全部占有了河套平原以北和黄河中游以东,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拓跋珪的军事成就不仅促成了北魏王朝的建立,而且推动了整个北方的统—。

家族成员

名字争议

据史学家罗新考证,拓跋珪的名字不是“珪“,他甚至没有汉语名字,根据南朝史书所记载“涉珪、 什圭、 涉圭、 什翼圭”这些才是他的本名,都是对鲜卑语的不同音译。至于被史书记录为其名字的“珪”、“开”等,都是对其鲜卑语本名后缀“qan”的音译、后世将其当做汉式名讳。

轶闻趣事

据《北史》记载,拓跋珪自幼能言,众人都感到很奇异。哺育他的人因其体重比一般儿童大一倍,感到奇怪。第二年有榆树生长在埋衣胞的土坑,后来就成为树林。他很小时就能说话,眼睛中有光芒,宽额头大耳朵,众人都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国主拓跋珪一开始的时候听说司马休之等人打算前来,非常高兴。后来他们没有来,觉得很奇怪,便命令兖州刺史长孙肥代为查访他们不来的原因,果然抓到了司马休之等的随从,询问缘故,都说:“魏朝的声威,传播很远,所以司马休之等人都打算来归附。但是,不久又听说崔逞被杀的事,因此又改变了主意,逃奔到其他两个国家去了。”拓跋深深懊悔自己逼杀了崔逞。从此以后,读书人即使有什么过错,也很能得到宽容和优待。

据宋书记载,拓跋珪残忍毒辣,杀人如草芥,百姓都受不了。有个非常灵的巫婆告知拓跋珪一定会有突然大祸害,只有杀掉清河的一万人才可以免死。拓跋珪于是杀死了清河一郡的所有的人,经常亲手杀人,想迅速凑足一万的数字。或者坐小车,手握长剑砍驾车人的脑袋,一个人死了,用另外一个代替,每一次,总死几十人。晚上则不断改变睡觉的地方,无人知晓。只有他的爱妾叫万人的,知道他睡觉的地方。万人和拓跋珪的儿子清河王私通,担心此事被觉察,想杀掉拓跋珪。清河王叫万人做内应,晚上探察到拓跋珪独处,便趁机杀了拓跋珪。拓跋珪临死之时说:“巫神说清河万人原来指的是你们。”这年正是司马德宗义熙五年(409)。拓跋珪的次子齐王拓跋嗣字木末,抓住清河王,对着他大哭,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父亲,你为什么要当反叛逆贼。”逼他自杀。拓跋嗣继承父亲的皇位,给他父亲的谥号为“道武皇帝”。

相关评价

拓跋珪志向远大,《魏书》中记载刘库仁评价他:“库仁常谓其子曰:帝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

拓跋珪才能出众,推动社会变革。《魏书》中记载崔浩评价他:“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

张大龄在《晋五胡指掌》则认为他的功绩不输于两汉时期,在《晋五胡指掌》中:“太祖珪窜伏流离,濒死不死,是天之所兴也者。殄灭大燕,尽有中原,规模措置,何逊于两汉哉!”

拓跋珪能够顺应天时,开创基业。魏收在《魏书》中这样描述:“太祖抚运乘时,奄开王业。世祖以武功一海内,高祖以文德革天下。”

后世纪念

北魏文成帝年间,命僧侣昙曜负责开凿五个大佛,以代表北魏五代皇帝,是为昙曜五窟。一般认为,云冈石窟第20窟就是拓跋珪的造像,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造像之一。

(图片来源:盛乐博物馆拓跋珪雕像)

研究书目

《魏书·卷二·帝纪第二》

《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

《晋书·卷一百十三·载记第十三》

参考资料

北朝元氏与勋臣八姓婚姻研究——兼论勋臣八姓与平城.ygwh.sxdtdx.edu.cn.2024-05-15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国家文物局.2023-06-30

魏书.豆瓣读书.2024-04-30

北史(全十册).豆瓣读书.2024-04-30

晋书(全十册).豆瓣读书.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