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合陂之战
参合陂之战即十六国后期拓跋珪拓跋珪在参合陂大败后燕太子慕容宝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北魏登国十年(后燕建兴十年,公元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大军进攻北魏,与北魏军队在黄河两岸对峙。起初,慕容宝做好了渡河的准备,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渡河决战。后来到了十月,慕容宝决定烧船撤军,当时黄河尚未结冰,慕容宝认为北魏兵必不能渡河,所以没有设置斥候。结果十一月初三,突然刮起暴风,气温骤降,黄河迅速冰封。北魏王拓跋珪趁机率领军队渡过黄河,留下辎重,选精锐二万余骑急追后燕军队。最终,后燕军队在参合陂遭遇惨败。拓跋珪在战后处死后燕俘虏。两年后,北魏占领后燕首都,加速了后燕的分裂和灭亡。
参合陂之战是促进了南北对立局面的形成,中国走向大一统局面的关键一步,为隋唐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战争背景
东晋偏安到江南时,北方各民族逐步强盛起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黄河两岸和中国北部建立起十六个割据王国,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84年慕容垂自称韩广,恢复了燕国。386年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称皇帝,改元建兴,称后燕。与此同时,拓跋珪定都盛乐(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和后燕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方国,拓跋姓与慕容氏世为姻亲,慕容垂还是拓跋珪的舅父,曾帮助拓跋珪打败过匈奴独孤部、贺兰部。后因慕容垂以求马为名拘留北魏使者,关系从此破裂。慕容垂进攻西燕时,拓跋珪出兵帮过西燕,更引起了两国的仇恨。
战争进程
后燕出征
后燕建兴十年(395年)五月,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为元帅,率兵8万,又命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为副帅,率兵一万八千为后备,向北魏大举进军。慕容垂派遣军队时,高湖劝谏:“魏与燕世为婚姻,必有内难,燕实存之,其施德厚矣,结好就矣。间以求马不获而留其弟,曲在于我,奈何遽兴兵击之!拓跋涉圭沈勇有谋,幼历艰难,兵精马强,未易轻也。皇太子富于春秋,志果气锐,今委之专任,必小魏而易之,万一不如所欲,伤威毁重,愿皇帝深图之”,致使慕容垂大怒,罢免了高湖的官职。
北魏避战
燕军到来之前,拓跋姓已按长史张衮所献的“避其锋芒、出奇制胜”之计,让部落携带牲畜、财产,全部西渡黄河。燕军长驱直入,一直开到五原县(今内蒙五原县),又进军临河区(内蒙临河县),准备造船渡河。拓跋珪派司马许谦向后秦求援,并在黄河南岸部署军队,严阵以待。
后燕出发后驻军五原河北,“宝进师临河,惧不敢济”,与北魏隔河对阵。后燕在渡河时没有制定详尽策略,导致数十艘船被突发的暴风吹到南岸,三百余甲士被擒获后,拓跋珪皆释而遣之。燕术士靳安劝说天时不利,燕必大败,慕容宝却坚持与魏一战,靳安感慨“吾辈皆当弃尸草野,不得归矣”。后燕出发时慕容垂已病重,慕容宝到了五原后,拓跋珪派人拦截后燕使者,并带着使者隔河喊话“若父已死,何不早归”,使得慕容宝等忧恐,士卒骇动。面对拓跋珪的计谋,慕容宝没有及时稳定军队情绪,自己更是听信谣言急于回国继承王位。从五原县撤退时正逢十月,河流并未冻结,慕容宝错误认为北魏不能渡河,因此未设防。结果十一月“暴风,冰合”,拓跋珪轻易地渡河,选精锐二万余骑急追后燕军队。
双方决战
燕军到达参合陂(大同市东南)东,于蟠羊山南扎营。魏军追赶,扬起尘土,随大风形成黑色烟团,直向燕军方向滚来。认为“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慕容宝笑而不应,赵王麟则怒曰:“以殿下神武,师徒之盛,足以横行沙漠,索虏何敢远来”。昙猛泣曰:“苻氏以百万之师,败于淮南,正由恃众轻敌,不信天道故也!”慕容宝不以为然;慕容麟斥骂他妖言惑众,应该处斩。在慕容德的劝说下,才派慕容麟率领3万骑兵作为后卫。慕容麟接受任务后,整天在山上打猎,毫无戒备。慕容宝又派骑兵侦探情况,这些骑兵只行了十多里就解鞍歇息去了。北魏军轻骑星夜兼程追赶燕军,十一月初九的晚上已抵参合陂西。此时燕军驻营在参合陂东的蟠羊山南水上。魏王拓跋珪下令,命士卒趁夜“衔枚束马口潜进”,由于后燕军队未设防,所以到第二天将东行时发现满山都是魏军,士卒大惊扰乱。拓跋珪从山上纵兵冲杀,燕军逃至河道上,人马相踏,压死溺死者一万多,燕太子单骑逃出。
战争结果及后续
参合陂之战中,魏军击杀后燕右仆射陈留郡悼王慕容绍,生擒鲁阳王倭奴、桂林市王道成、济阴公尹国等文武将吏数千人,获得兵甲粮货数以万计。战后,拓跋珪本想从被俘的文武大臣中,挑选一些有才干的留下,其他的给予衣食遣还,以招怀中原地区之人,但中部大人王建认为“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于是除留下了代郡太守贾闰,贾闰的堂弟骠骑长史、昌黎太守贾彝,太史郎晁崇等人,将俘虏的燕军全部坑杀。后燕倾国之力发动的战争以全面失败告终。
参合陂之战第二年,慕容宝耻于参合陂之败,慕容德也认为“虏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皇帝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于是慕容垂亲征出兵北魏,其勇猛程度使拓跋珪不断撤退以避其锋芒,但当慕容垂到了参合陂,看到满地白骨,军士皆恸哭,慕容垂羞愤不已,旧疾复发,最终呕血而亡。皇始二年(公元397年),后燕在柏肆之战再次败给北魏,北魏占领了后燕首都中山,后燕由此衰落,后分裂成南燕、燕国。
胜败原因
北魏胜利原因
早在拓跋什翼犍时期,身为北魏前身的代国就非常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与吸收,尽管那一时期汉化的基础还很薄弱,但是这种汉化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却被统治集团所广泛接受和认可,为拓跋珪时期学习汉族文化,北魏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拓跋珪率领拓跋部落征战中原的时候,拓跋人就对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赞叹不已,为北魏的汉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北魏复国初期,拓跋珪积极重用贤能之人,在北魏政权逐渐稳定之后,这些贤能之人皆在朝廷内部担任要职,例如长孙嵩、拓跋仪、长孙肥、拓跋遵等人依然跟着拓跋珪南征北战,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政治集团且对拓跋珪忠心耿耿,公元396年,拓发珪正式称帝后,便迁都到更靠南的平城,以便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和接触汉族民众。
在北魏和后燕关系破裂后,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从后燕逃往北魏,这些些中原人士既有建国经验,又熟悉汉族的各项制度,为北魏国家规模的稳定巩固和汉化制度的确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汉族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北魏的国家制度,有利于北魏政局的稳定。同时,大量吏民和百姓也都逃往北魏,这些吏民和百姓为北魏带来的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奠定了北魏走向汉化的基础,对北魏由草原文明走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中原人士是北魏发展壮大的基石。
后燕失败原因
虽然北魏和后燕兵力悬殊,后燕出兵八万北魏兵力两万,但北魏最终以少胜多。后燕战争失利主要跟后燕连年混战、统治者错误判断、主将实力不足、军队内部不和等有密切关系。
连年征战
慕容宝晚年坚持伐西燕,只有慕容德赞同,虽然最终消灭西燕,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疲乏,国民厌战,为参合陂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主帅人选不合适
参合陂战争爆发前,后燕国内政局不稳,除慕容垂年事已高病重在身、子弟用事外,此时后燕内部也缺乏能够稳定国内政权的继任者。《北史》称慕容宝“少轻果无志操,好人佞己”,封为太子后“曲事垂左右小臣,以求美誉”。但慕容垂选择慕容宝领军出于政治目的。慕容垂及子侄两代人才辈出,如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农、慕容隆等都是一代名将,但是慕容宝相比逊色,其是因母得宠而被封为太子。仅凭慕容宝的能力恐难稳定朝政,为防止政权旁落,慕容宝需借军功提升名声和威信,且慕容垂过度自信,认为有赵王麟、范阳王德和陈留王绍同行,此战后燕必胜。
慕容宝优柔寡断
两军对峙,主帅作为关键人物,其军事决策和面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至关重要。从双方对峙开始,慕容宝就表现出错误的军事判断,也没有面对突发情况的冷静与决策力。
后燕内部不和
随行出征的赵王麟、范阳王德和陈留郡王绍虽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但也仍留下了不和的隐患。慕容麟曾在慕容垂投奔前秦时将其告发,使垂怒杀其母。虽慕容麟在后燕建立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慕容垂待其有如诸子,但慕容麟并不甘心受制于人,慕容宝不能震慑住慕容麟,慕容麟也不愿慕容宝取得战功。
战争意义
在参合陂之战中,燕军国力强盛军队人数众多,实际拥有优势,但由于慕容垂轻视北魏,错误地安排慕容宝领兵,派怀有私心的慕容麟随军,加上慕容宝采用错误的军事战略,在战争开始就中了对方阴谋,军心涣散,在撤退的关键时刻又未能听从谋士建议,疏于防备,亲信他人,最终导致战争失败。此次战役使得当时拥有华北第一强权的后燕得到重创,北魏趁机深入中原。
参合陂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百例战争之一。北魏在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大败当时称霸北方的后燕,成为北方霸主,统一北方,使中国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这场战争也为后来北周取代北魏、隋取代北周,进而由唐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参合陂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原地区南北对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成为开启大一统进程的关键一步。
地名争议
关于参合陂之战的发生地,《水经注》有记载,认为在北魏凉城郡参合县西北的参合陉(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一带)。后来的学者,或支持《水经注》的说法,或提出质疑。据严耕望总结,关于北魏参合陂的地望,除《水经注》记载外,主要还有两种观点: 《大清一统志》记载在西汉代郡参合县故城地区(今阳高县东),清代学者丁谦以为是乞尔泊(今乌兰察布市黄旗海)。
《水经注·河水》记载:“沃水又东,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水经注》提到的参合陉,为今天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的石匣子沟,是沟通岱海盆地与土默特平原之间一条重要的山间通道。沃水为今天的弓坝河,东北流注入盐池,盐池就是今天凉城县境内的岱海,《汉书地理志》记作盐泽。20世纪60年代初期,截流弓坝河形成双古城水库。双古城水库西侧有双古城古城,现已为库区淹没近三分之二,经考证为西汉沃阳县旧址,沃阳一名即来自沃水。参合陉是一条山间通道,而参合陂是一座湖泊,二者并不能够等同。《清史稿·地理志·山西》在“宁远直隶厅”条下注曰:“其北大海,古诸闻泽,周百余里。其南小海,地理志蒲昌海,古通目曰参合陂。”清代的宁远直隶厅为今天凉城县建制的前身,大海即黄旗海,小海为岱海。《中国历史地图集》第4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在北魏分幅图《并、肆、恒、朔等州》里,采用《清史稿》的记载,将黄旗海标作诸闻泽,将岱海标作参合陂。
严耕望《北魏参合陂地望辨》一文,对《大清一统志》首倡的参合陂在汉参合故城说作了详细考证。严耕望认为,北魏早期的皇帝屡次巡幸参合陂,均为东行或东北行,而无一是西行或西北行,那么参合陂必定在平城的东向或东北方向;西汉代郡参合县故城位于平城区之东约百里以上的今阳高县东北,《水经注》记载位于其附近的南洋河上有一座淤积湖泊,正是“参合陂”。
在《魏书各外国传地理考证》一书中,丁谦认为:“参合陂,即今大同府北边墙外之乞尔泊,泊之北有伊玛图山,伊玛图译言盘羊。考《晋书·后燕载记》及《十六国春秋》: 慕容宝伐魏,军还至参合陂东,营蟠羊山南水上。可为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