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中国临潼区骊山脚下,是一座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大型遗址博物院。是为了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而设立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现任院长为李岗

1974年3月,兵马俑坑被发现,次年8月,经过国务院的决定将博物馆建立于秦兵马俑坑之上。1979年在其遗址上建造的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其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号、二号、三号等新的秦兵马俑坑和K9901、K0006等陪葬墓。2009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成立。2024年11月,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首次发现高级军吏俑。截至2024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累计接待世界各地观众超1.6亿人次,秦兵马俑已在世界各地49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要分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部分。其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展览建筑总面积为42000余平方米,主要参观点包括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文物陈列厅及相关临时展览,有众多秦兵马俑群。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丽山园)遗址公园的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始皇陵、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等,有彩绘百戏俑、文官俑和秦铜车马等文物。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评首批国家AAAAA旅游景区。2008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评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74年3月,秦兵马俑坑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初步考古

1974-1998年,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兵马俑陪葬坑及秦始皇帝陵陵园局部区域,体上形成了对秦始皇陵的基本认知。其中,1975年8月,经过国务院的决定将博物馆建立于秦兵马俑坑之上。1976年6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划建立处成立。1978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的西侧出土了两辆大型的彩绘铜马车,这是继秦兵马俑坑之后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次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1989年9月27日,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1994年10月1日,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大厅和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建成开放。

系统考古

1998-2008年,本阶段以整理石甲胄坑出土遗物为契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更加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得了重大收获。1998年后,在秦始皇陵区发现K9801、K9901、K0006和K0007陪葬坑。同年7月,石质甲胄陪葬坑被发现,石质甲胄面世。

199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对K9901陪葬坑进行了首次抢救性试掘。同年3月,百戏俑坑被发现,出土了30多件造型各异的百戏俑,同时还出土了被称为“秦始皇陵第一鼎”的青铜大鼎。10月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楼建成对外开放。

2000年03月,在秦始皇陵中发现了文官俑坑,同年7月,在两周王陵外城外东北发现了青铜水禽坑。

新时期

2009年开始,随着秦始皇陵博物院的成立,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大了考古发掘与现场文物保护的融合。2009年6月,兵马俑博物馆启动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第三次考古挖掘。同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成立。

2010年10月,建设投入达到7.7亿元的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完工开园。同年,K9901陪葬坑陈列厅、K0006陪葬坑陈列厅对外开放。次年6月至2012年,对K9901陪葬坑进行全面发掘,探明总面积为880平方米。

2011年至201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K9901陪葬坑进行整体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对陪葬坑进行了全面揭露,共出土陶俑30余件。

2013年8月31日,秦始皇陵c区一号墓开始发掘。次年8月,秦陵博物院秦陵考古二队在对秦始皇帝陵陵区钻探时,在陵园外城北侧毛家村地界新发现了一座陪葬坑,暂编号为K1401。

2020年3月18日,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设项目已经复工。

2024年11月,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兵马俑二号坑考古项目负责人朱思红表示,这尊高级军吏俑是二号坑自1994年正式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高级军吏俑。从它出土的位置推断,它很可能就是这个单元的最高军事指挥长官。截至2024年12月,秦兵马俑仅发现了10尊高级军吏俑。2025年4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彩绘文物修复室,一件原本碎成了100多块的秦俑,经过3年修复,重现两千多年前秦国军吏样貌。

方位布局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于临潼区以东3.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主要分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部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主要参观点包括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文物陈列厅及相关临时展览。一号坑位于博物馆的中央,二号坑、三号坑、陈列厅位于一号坑的北部。其中,陈列厅位于博物馆的东北部。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始皇陵、秦铜车马馆、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等。其中主要有K9901陪葬坑和K0006陪葬坑,两者都位于秦始皇陵的南方。另外,铜车马博物馆在秦始皇陵的西南方。

展馆陈列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遗址上,该馆展览建筑面积为42000余平方米,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该博物馆成立于1975年,于1979年正式开馆。博物馆内开放了三个展厅和文物陈列厅。此外,该博物馆还是中国AAAAA级旅游景点,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1975年筹建,在一号坑上建起拱形展览大厅,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落成开放。1994年10月14日,二号坑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外开放。三号坑展览大厅于1987年5月兴建,1989年9月27日落成开放。

 其中一号兵马俑展厅面积1.4万多平方米,二号兵马俑展厅面积1.7万多平方米,三号兵马俑展厅面积1200多平方米,铜车马展厅600多平方米,辅助陈列室600多平方米。

 该馆以一号、三号兵马俑一号坑遗址、遗物为主体,向观众展示出丰富多采的兵马俑坑发掘现场和坑内出土的高大的兵马俑群。

一号坑展览厅

一号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的1.5千米处西杨村南。一号兵马俑坑东西总长为230米,南北总宽为62米,深度约为4.5~6.5米,占地面积约为14260平方米。根据试掘已出土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主要的藏品有秦中级军吏俑、秦铜甬钟、秦青铜箭镞、秦青铜戟等。

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链。其中剑长97厘米,八棱面。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另外,一号坑最后面的区域是文物修复工作区,观众在此可以看到文物工作者修复陶俑的场景。

二号坑展览厅

二号兵马俑坑发现于1976年4月,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是一座形似台型封土的覆斗形建筑。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总长为124米,南北总宽为98米,地表深度约为5米,占地表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二号兵马俑坑内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相比于1号兵马俑坑,二号兵马俑坑的兵马俑更精华,兵种也更齐全。

二号坑根据不同兵种设计了4个独立方阵:骑兵方阵、战车方阵、弩兵方阵,以及战车、步兵、骑兵混合方阵。4个方阵有机结合,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

三号坑展览厅

三号兵马俑坑发现于1976年5月,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相比于1、2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的规模比较小,东西总长为28.8米,南北总宽24.57米,深度约为5.2~5.4米,平面呈“凹”字形,占地表总面积为520平方米。

坑内出土陶俑68件、陶马4匹、木质战车1乘、兵器34件。整个兵马俑坑由南厢房、北厢房和车马房三部分构成,各区分界处发现有门楣、铜环,原来挂有幕帘。南厢房出土42件甲武士俑,北厢房出土22件铠甲武士俑,均面对面站立;出土的34件兵器中,有30件是铜。北厢房除有陶俑外,还有动物朽骨一堆和鹿角一个。车马房出土的战车通体髹漆彩绘,车后有4件陶俑。

文物陈列厅

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位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东北区,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可供展览的陈列面积4500平方米,于1999年10月1日建成开放。该厅主要展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史和以兵马俑发现、建馆、发展为主题的馆史展览,同时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截止2022年,已举办“玛雅——重现的文明”“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平天下——秦的统一”“真彩秦俑”“藏韵圣宴——西藏文物珍品展”和“记录奇迹”图片展等50多个专题展览。

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史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建立于秦始皇陵的核心区上,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遗址公园的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始皇陵、已探明的主要建筑遗址、陪葬坑等。经过大规模的建设,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已成功入选了国家文物局首批1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单。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坐落于骊山北麓的山前冲积扇上,地势自南向北倾斜,陵园所在的阶地南部有多道山涧峪。已知文物遗址分布区东起戏水河,西至临潼区城区,南到骊山,北达新丰下的广阔地带,遗存分布面积约56平方千里。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墙,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墙长1355米,宽580米。外城墙长2165米,宽940米。内外城四周均有城门,且有阙楼建筑。区域内已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各类陪葬墓、陪葬坑、礼制建筑基址等600余处。

秦始皇陵地面上有高耸的封土、连绵的城垣。陵墓有着大型宫殿构成的复杂的建筑格局,周密的道路网,地上、地下供水和排水系统,严密的陵墓安全防卫设施。此外,宫殿地下还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和大量的陪葬品。

K9901陪葬坑陈列厅

K9901陪葬坑,也被称为“百戏俑坑”,“99”是指1999年,“01”是序列号第一。K9901陪葬坑大致位于秦始皇陵封土的东南部,大体上成凸字形,内外城垣之间,距离秦始皇陵封土约300米左右,是一座内有东西向三条过洞、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大东西向“凸”字形陪葬坑,总面积约880平方米,占地表面积约为700平方米。

该坑通长80.8米,东西长40米,主体部分宽12.8~16.7米,内有两条东西向的夯土隔梁,三个东西向的过洞。两端门道长20.8米,宽7.6~11.4米。坑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经火焚塌。该坑共出土2件青铜鼎和20多件陶俑。坑中出土的陶俑多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陶俑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是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中首次见到的造型。

K0006陪葬坑陈列厅

K0006陪葬坑,也被称为“文官俑坑”,是2000年考古勘探发现的一座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东西向。略呈“中”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后室东西错位,形成两个拥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对独立单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园中少见的未被焚烧过的陪葬坑,因而木结构遗迹较为完整,经清理发现有棚木、厢板、铺地木、封门木等。

K0006陪葬坑前室呈“L”形,长约10.6米,宽约4.05米,在南壁有一长3.8米、宽2.9米的厢房。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与一号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出土于该陪葬坑的陶俑都相较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身穿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此外,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后室长约20.2米,宽约3.9米出土的文物大多都为马骨骼等,根据专业的研究发现,这里的陪葬马大概约有20多匹。

K1401陪葬坑

K14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陵园外城北侧的毛家村,南距陵园外城北墙约190米,西距外城北门一线约150米。K1401陪葬坑所处位置的原始地貌呈南高北低的缓坡状,经近年平整,形成二级台地,地势比较开阔、平坦,多种玉蜀黍属和小麦等。一条宽约4米的水泥道路东西纵向从坑的南半部穿过,导致坑的南半部稍高于北半部。

主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5米,南北宽29.5米,深6米。主室南北壁距地表深3.7米,筑有夯土二层台,台面宽3.5米,高2.3米,中间为东西向5条过洞和4条夯土隔墙,过洞均宽3米,深6米,隔墙均宽2米,高1.2米,隔墙顶部分布有木炭、朽木和青膏泥,应系棚木等遗迹,整个主室底层筑有厚1米的细夯土,作为底夯,夯层厚约0.1米,层面平整清晰,二层台与隔墙均修筑于底夯之上。两个开间分别位于主室东西两端的斜坡道与隔墙之间,南北均长29.5米,东西宽3米,深6米。钻探未发现建筑遗存。

秦陵铜车马博物馆

秦陵铜车马博物馆于2021年9月28日正式开放,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主要包括序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和观众互动区,馆内有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侧的大量铜车马。

馆内展出的主要精品为考古发掘出的两辆大型的彩绘铜车马,这两辆彩绘铜车马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是中国的考古历史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两辆体型最大的铜车马。

序厅和第一、第二展厅,向观众展示了铜车马的发掘、铜车马的风采以及铜车马上的兵器和车马器具,解读铜车马的性质用途、形制结构、雕塑艺术、彩绘纹饰、铸造技术等,全方位呈现铜车马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

第三展厅包含两个单元,分别为“据形求实:秦始皇陵铜车与秦朝马车”和“攻坚克难:秦陵铜车马的修复”。“据形求实”单元的展品选自铜车马坑木车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金、银车马器,并辅以部分经过科学研究制作出的文物复仿制品,通过将文物与展架结合向观众形象地展示秦代车马器的用途和功能。“攻坚克难”单元,通过历史影像、获奖证书、考古研究成果,以及铜车马发掘者袁仲一先生和铜车马修复者吴永琪先生的访谈,观众在此可以了解铜车马的发现、发掘与修复的故事。

观众互动区是展览内容的延伸,具有象征文物修复的拼图游戏和趣味化的演示与VR技术驾驭马车等新的展示与互动项目,观众在此可以获得文物修复和古代车马文化方面的知识。

其他看点

内城垣

秦始皇陵的内城垣呈长方形,内城周长3870米,南、北、西三面各存一门,北面二门,中部隔墙上亦有一门。在内外城垣东西门阙之间、司马道两边,又各有—对独立双阙,亦为高低错落的三出阙。内外城门阙与独立双阙之间以廊庑相连,内城垣内外两侧均有依墙长廊。垣、廊四面环绕,重阙巍峨耸立。

东西内外门阙

秦始皇帝陵内的东西内外城门之间的中部,分别发现有“三出阙遗址”,两两相对,结构一致。东侧内外城间“三出阙”的北阙,南北长46米、东西宽4.6—14.6米;南阙位于与北侧“三出阙”夯土台隔司马道相对,南北全长46.9米、宽3.2—15.3米。

“阙”从上古直到清代,都是最具标识性的建筑,也是等级最高的建筑之一。夏、商、西周时,只有王的大门、宫殿、聂氏宗祠外才能独立设置阙,大门左右各一个。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这种建筑形制也被很多诸侯采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只有皇帝能使用三出阙。三出阙是皇帝用在首都、宫殿、宗庙大门外的,等而下之是两出阙,再等而下之是一出阙。

文物介绍

基本概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收藏品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石器为主。经统计出土了包括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文物陶俑和陶马的数量约有7000余件,陪葬坑和陪葬墓也约有600多处。

重点文物

秦乐府钟

秦乐府钟于1976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飤官遗址。乐府钟为青铜质,鼻形纽,钟体通高13.30厘米。纽部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朝已经设有乐府机构。钲部和鼓部饰有精美的错金蟠螭纹,篆间饰错金流云纹,钟带饰错银云纹,舞部铸满纤细的云雷纹。钟壁内侧饰纤细的云纹,每一面有12个花纹。此外,内壁还有四条调音带,带上有磨的印痕。经测试,此钟声音清脆悦耳,音调准确,钟声属于C调。乐府是皇家庆典和祭司时管理音乐的官署。

秦跪射俑

秦跪射俑是秦代陶器,通高128.00厘米,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跪射武士俑出土于兵马俑二号坑东端的弩兵阵中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跪射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完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秦百戏俑

秦百戏俑出土于秦始皇陵K9901陪葬坑,按照编码一共分为多个,部分头部缺失。秦百戏俑残高为152厘米左右,上体裸露,下体着裳。动作有直立状、双手卷衣状、一手叉腰一手高举、双腿弓箭步、半跪状等,模拟古代百戏娱乐的场景,反映了秦朝宫廷活动的丰富。其中,一号百戏俑,残高152厘米,肩宽 39 厘米,腰径 26 厘米,腹部微微隆起,右臂有刻划文字“咸阳市亲”,双脚分开站立,右手握住左腕置于腹前。二号百戏俑三号百戏俑,残高172厘米,头发从前面中分,在脑后绾成圆髻,左臂和左腿均残缺右腿后屈,脚尖点地。右臂弯曲成 90 度上举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伸展,其余三指弯曲,食指指尖有一直径0.4 厘米的小孔。四号百戏俑,残高152厘米,肩宽57 厘米,腰径42 厘米,身体直立,体格健硕,肌肉发达,双手在腹前作握物状,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

秦青铜天鹅

秦青铜天鹅是2003年出土于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的秦朝青铜器,平均体长57.6厘米,身高27.5­­­­­-­47.5厘米。这是青铜水禽在秦代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铜天鹅有站姿和卧姿两种姿势。站姿天鹅站立在长方形青铜踏板上,双足下有云纹。卧姿天鹅脖颈弯曲,嘴巴向前伸长,作觅食状,体硕健壮,由失蜡法铸造而成,头、颈、躯体及腿部为整体铸造,踏板和掌部为分铸,两者之间设有榫卯结构。颈部泥芯中有长约15厘米的铜芯骨和厚约1.5厘米的铜隔挡。铜隔挡的存在表明颈部蜡模分段制作后再通过蜡焊连接。颈部和躯体均可见成排分布的泥芯撑。芯撑孔和铸造缺陷以铜片镶嵌补缀。体表饰以白色颜料,表层可见绘制的羽毛纹路。

秦石甲胄

秦石甲胄是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朝石器之一,共有胄片74片,每片大概5到7毫米厚,更薄的将军俑铠甲为3到4毫米,重7.5千克。石甲胄的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碳酸钙,质地细密,色泽均匀,根据身体的部位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和弧度,之后在四个角钻孔,让不同的甲片通过孔与孔连缀起来,经过磨制和钻孔以青铜丝串系。与兵马俑身上塑造的铠甲相比更显得精制用工,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秦始皇陵修建的繁复艰巨。

秦金当卢

秦金当卢是收藏于博物院的秦代金器之一。金当卢是秦始皇陵铜马车马头部饰物,呈叶形,上端呈圆弧形,下端呈尖角状,两侧呈连弧形,正面所铸的纹样是曲弧形边缘内侧为凸起边栏,有细线勾画出流云纹,中部有两条蟠虺纹组成蝉状适合纹样,纹样凸起成浅浮雕形,背面内凹,上有四个鼻钮,当卢背面阴刻"八",钮上有"十"铭文。

秦陵铜马车

秦陵铜马车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是秦朝青铜器之一。秦陵铜车马是按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的,车为单辕、双轮,驾四马。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两乘铜车马上的金银饰品重达14千克,显示了铜车马高贵的等级。铜车马共两乘,组装成型,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由青铜铸造。铜车马上配有大量金银饰件和错金银装饰,通体彩绘。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置于一长方盒状的木内。

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秦铜车马”和“引车”,重1061千克,车体从平面上看主要呈长方形,宽47厘米,高48.5厘米。车舆内竖立高杠铜伞,伞下站一铜御官俑,腰际佩剑和玉环,车上有彩绘铜盾、青铜弓弩、箭和箭镞。整体用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有红、绿、紫、蓝等色彩,是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生动描绘了秦朝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二号车为安车,重1241千克。车舆分前后两部分,前舆较小,内有坐御官俑;后舆近方形,上搭龟甲形篷盖,四周有出檐,舆前和左右各有一窗,后面有门。门有扉,窗板有镂孔。门、窗现仍可以开合。后舆有榻,并放置铜方壶等杂器。

秦青铜剑

兵马俑一号坑出土青铜剑22把,均为实用武器,多数剑的长度超过90厘米。研究表明,这些青铜剑均为铸件,再经过锉磨、抛光等工序制成。青铜剑由剑身、剑格和剑茎三部分组成。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穿刺性强。剑身和剑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

秦青铜剑比当时其他国家的剑长出 20 余厘米,在格斗中更容易刺到对方,与春秋时期、战国早期的剑相比,制作更为精良,适当的合金配比,使得青铜剑既锋利无比又具有韧性。显示了秦朝匠师高超的制作水平。

学术研究

科研活动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团队通过对秦俑坑遗址霉害现状、形成原因、霉菌菌种来源的调查,掌握了遗址中霉菌的活动规律,筛选出适用于秦俑坑遗址的防霉剂,并研究出一套综合性的大遗址防霉保护方法,并于2000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家文物微生物实验室。这一系列方法后来又推广至国内其它遗址和文物区域的文物防霉工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团队研究出了两套兵马俑彩绘保护方法,成功地保护和加固了秦俑彩绘。2005年,秦俑彩绘保护技术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套保护方法后也推广至其它相关彩绘文物的保护工作中。

2014年7月9日,秦始皇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本年度院内自助课题的结项与立项事宜,经课题负责人汇报,院学术委员会评议,《扩散采样—离子色谱法对考古发掘现场污染气体的检测研究》与《信息技术在博物馆科学管理中的应用》两项课题准予结项,《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漆器遗迹的科学研究》准予立项。

2015年10月2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本年度院内自助课题的结项与立项事宜,经课题负责人汇报,院学术委员会评议,由秦始皇陵博物院业务人员承担的院内资助课题《秦人葬式与社会等级的关系》和《秦始皇帝陵考古资料系统预研究》准予结项。

2016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创新联盟,联合完成了《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项目。该项目获专利授权18项,研究编制标准8项,发表论文125篇,出版著作2部,为中国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提高中国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11月25日,经过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在秦始皇陵博物院业务人员申报的2016年度科研课题中,《考古遗址展示叙事研究》、《秦统一前后中原地区的族群构成及其变化——以头向、葬式等考古资料为视角》和《秦兵马俑材质与制陶工艺研究——以二号坑出土陶俑为例》等3项课题准予立项。

2022年9月21日,院学术委员会召开院级课题立项评审会议,确定5项课题作为第一批课题予以立项,课题分别为《秦陵出土骨白颜料烧成温度研究及骨料来源探索》《大遗址保护信息化(BIM)技术应用研究》《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观规划及设计研究》《秦兵马俑三号坑潮湿坑壁水热盐分布调查研究》《基于离子色谱法的秦陵土遗址可溶盐调查研究》。

出版著作

(表格参考资料为:)

学术活动

2006年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合作,对陶俑青铜兵器等秦始皇陵出土文物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并组织召开两次学术研讨会。

2018年10月20日,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举办了“保护•传承•发展——走进秦始皇的地下王国”的讲座,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侯宁彬院长,讲座主要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概况、考古工作、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未来之路。

2022年6月11—12日,“秦俑学及秦朝文明学术”研讨会在秦陵博物院召开,此次研讨会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之一,会议涉及秦汉史和秦汉文化的探讨、秦始皇陵和秦俑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秦陵秦俑及秦文明方面的新资料。

学术期刊

1998年至2009年,《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先后出版,以宏观和微观兼顾的视野,审视秦陵铜车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进而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

2011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创刊,其主办单位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截止2017年,已出版文献量达到303篇。

文化活动

1983—1988年、2002—2006年,秦陵博物院先后两次举办“秦始皇陵兵马俑全国巡回展览”,走访全国30多个城市,累计接待观众四百多万人次,引起广泛关注。

2013年04月2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楚文物珍品展。此次展览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策划的“东周地域文化系列展”之一,展出有从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等9家单位选出来的109件(组)楚文物精品,以独具特色的楚文化为主题,分“青铜楚风”、“丹漆楚韵”、“丝织楚绣”三部分,各部分又以不同的章节形式引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揭示楚文化从初创历经极盛到顿衰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鲜明地域特色。

2017年12月19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创意大赛启动,首次面向全球征集与秦陵和秦文化相关的文创作品。大赛合理利用和盘活文物资源,推动文创产业发展。  

2019年9月24日,兵马俑发现四十五周年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四十周年大会召开。会上,秦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作博物院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专题报告。秦帝陵博物院与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陕西广电传媒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并举行了秦文明中心揭牌仪式。

2022年3月1日到4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妇委会组织全院女职工开展以“书香满庭芳·奋斗新征程”为主题的“书香三八”读书征文活动,活动期间共收到征文61篇,作品围绕活动主题,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女性在不同岗位中敬业奉献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女职工的风采。

2023年6月13日,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前往湖南大学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向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子弟小学赠与《秦陵兵马俑》,开展了“走近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主题讲座。同年6月16日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线上开展“VR技术云游兵马俑”公益直播活动,面向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120所中小学校、8所中职学校数千名师生在虚拟的兵马俑展厅中开展研学体验活动。

2024年9月8日,为纪念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展览文物共计230件(组),选择5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中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首次展出。展览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为:秦始皇帝、丽山为陵、宫观百官、地下军团、皇家苑囿、宫廷娱乐、侍奉如常、幽宫紫台。截至2024年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累计接待世界各地观众超1.6亿人次,秦兵马俑已在世界各地49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所获荣誉

1961年,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一号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7年,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秦始皇陵博物馆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200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取得团体考古领队资格。

2010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妇委会获“陕西省妇女工作创新奖”。同年,博物院被评为国家遗址公园,并且兵马俑考古项目获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奖。

2013和201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连续两次被全球最大的旅游门户网站Tripadvisor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全球最热门博物馆”。

2015年,秦陵博物院原创的“真彩秦俑展”,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第一名。

2016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奖。。同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承担的“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项目获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2022年,“秦始皇陵内城垣及相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荣获“2022年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

2023年11月,《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入选综合影响力前100名榜单。

相关事件

严禁擅自使用博物院标识

2025年2月,在旅游市场及网络平台出现有单位、平台和个人未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批准和授权,擅自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标识(包括但不限于名称、商标、logo、图形等)的情况,且可能存在宣传信息夸张或失实、诱导消费者或观众等问题。2月16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此现象发布《关于未经授权严禁擅自使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标识的声明》。声明表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标识系博物院无形资产,任何单位、平台和个人未经博物院授权许可,擅自使用相关标识或高度相似标识用于商业活动,都涉嫌侵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博物院授权许可,严禁使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标识或高度相似标识在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建立账号,发布伪造官方信息或从事商业活动;因违法使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标识或高度相似标识的行为,对博物院构成侵权的单位、平台和个人,自声明之日起,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消除负面社会影响。对上述侵权行为,博物院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博物院还提醒请公众提高警惕,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切勿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切勿轻信不实宣传,以免遭受损失。

甬道出现日本人植树纪念碑

2025年3月9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陕西秦始皇陵园林甬道两旁立了很多日本人植树纪念碑,质疑为何日本人种树就可以立碑,而且还是在秦始皇陵。该网友表示,“这条甬道路两侧全是日本人纪念碑,每棵树底下都有这么个牌子,不少游客砸了好多,不然多闹心。”博物院工作人员回应称,那是当时举办中日友好交流会时,一个使团在那里种的树。

参考资料

概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2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外景.陕西省文物局.2023-07-20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国家文物局.2023-02-06

重要藏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20

新疆文物精品展今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西安新闻网.2023-08-28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历史沿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7

关于秦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秦兵马俑二号坑发掘出罕见“将军俑” 专家推测为“单元最高军事指挥官”.腾讯网.2024-12-17

【罕见发现!#兵马俑....新浪微博.2024-12-17

【#秦陵兵马俑不养闲俑#】#兵马俑已出差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 .新浪微博.2024-12-18

遗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2-02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2023-03-15

【这里是陕西】西安临潼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3-07-17

秦始皇帝陵.光明网.2023-07-17

秦陵秦俑研究三十年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07-1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今日头条.2023-07-17

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建设已累计投入7.7亿元-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02

..2023-08-28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4-14

秦陵博物院荣誉奖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7

关于批准发布北京市故宫博物院等66家 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告的决定.中央政府门户网.2023-02-02

一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8-27

兵马俑二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22

三号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8-27

..2023-07-23

导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K0006陪葬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7

铜马车展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2-05

秦陵铜车马博物馆正式开放.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7

铜车马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7

秦陵(丽山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2-25

第八章 秦始皇帝陵园三出阙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陕西帝王陵数据库.2023-07-20

..2023-07-23

数字展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2-05

秦乐府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8

秦跪射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秦百戏俑.秦始皇陵博物院官网.2023-08-28

秦青铜天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2023-07-11

秦石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金当卢数字版本.秦始皇陵博物院.2023-07-20

秦金当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秦陵一号铜马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1

秦青铜剑.秦始皇陵博物院官网.2023-08-28

..2023-07-23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_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_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2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3-2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3-20

喜报!这个考古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微信公众平台.2023-07-17

《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文物局.2023-07-2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召开学术委员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3-20

学术委员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7

秦始皇帝陵.豆瓣网.2023-07-17

秦陶文新编.豆瓣网.2023-07-17

秦俑学研究.豆瓣读书.2023-07-18

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豆瓣网.2023-07-18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一分册).豆瓣网.2023-07-17

文物巡展的实践与探索.豆瓣网.2023-07-18

秦始皇帝和他周围的人.豆瓣网.2023-07-17

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豆瓣网.2023-07-18

有朋自远方来——参观秦俑的各方贵宾.豆瓣网.2023-07-17

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豆瓣网.2023-07-18

走出帝王陵.豆瓣网.2023-07-18

出版书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2-06

保护•传承•发展——走进秦始皇帝的地下王国(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共讲座纪实).搜狐网.2023-07-17

陕西召开“秦俑学及秦代文明学术研讨会”.陕西省文物局.2023-07-1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知网.2023-07-2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楚文物珍品展.陕西省文物局.2023-02-03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创意大赛启动.陕西省文物局.2023-02-03

秦兵马俑发现45周年暨秦帝陵博物院建院40周年大会召开.央广网.2023-07-1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读书征文活动.陕西省文物局.2023-02-03

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行来湖南大学开展“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07-17

秦陵博物院开展VR云游兵马俑线上直播活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17

“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开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4-09-10

国家科技进步奖_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20

全国文明单位_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3-07-2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妇委会获“陕西省妇女工作创新奖”.陕西省文物局.2023-02-03

..2023-03-28

“秦始皇陵内城垣及相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荣获“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秦始皇陵博物馆.2023-02-06

全国百强!西安6座博物馆入选→.今日头条.2023-11-19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最新声明:未经授权严禁擅自使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标识.百家号.2025-02-17

秦始皇陵甬道有日本人植树纪念碑 ,游客:闹心,不少人砸了好多.腾讯网.202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