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又称“丽山园”或“骊山园”,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南起骊山脚下的陈家窑村,北至吴东、吴中村北,西至西安市砂轮厂东墙,东到代王街道,东西、南北各7.5千米,占地表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
秦始皇陵建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7年),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竣工,历时39年,修陵人数最多时接近八十万。秦始皇陵布局仿秦都咸阳市,可分为陵园与陵园之外(秦始皇帝陵区)两个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秦始皇帝陵园指以陵墓为中心、由内外两重城垣围就的陵园范围,外城垣西墙长2188.378米、东墙长2185.914米、北墙长971.112米、南墙长976.186米,面积为2.135平方公里,包括陵墓、城门、陵寝建筑、园寺吏舍、陵园内的陪葬墓等。秦始皇帝陵区指秦始皇帝陵园之外,包括已探明的属于陵园制度内容的遗存和与陵园建设有关的文物遗存区域以及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区域,后者包括陶窑、秦井、修陵人墓地、五岭遗址、建筑遗址、作坊遗址等,面积约56平方公里。秦始皇陵中发掘出了大量珍贵文物、遗址,如兵马俑坑、石甲坑、铜马车等。
1962年起,相关部门开启对秦始皇陵园的全面考古勘察,陵园内有计划逐步实施的勘探与试掘,与秦始皇陵相关的考古研究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开展。2024年1月26日,考古人员在秦秦始皇陵1号陪葬墓的墓道中发现四轮独车,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
秦始皇陵的“陵墓若都邑”理念和“帝陵制度”是指帝陵和都城是国家的缩影,象征着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并且受这种理念和制度的影响,从秦始皇陵开始,帝王陵墓不仅修建的规模更加宏大,而且突破了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确立了独立陵园制的发展模式,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秦始皇陵在1961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营建过程
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后不久即开始为自己营造陵墓。关于陵墓选址,传统观点认为,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启发“依山环水而陵寝”,在秦始皇陵东侧就有一处人工改造的鱼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记载:“水过而曲行,东住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径始皇冢北。”也有学者认为陵园选址与自然地质有关,但陵园所在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并不利于陵墓的合理布局。陵园南部位置存在高低阶地,这是由骊山山涧峪口形成的,每当下雨时可能出现山洪暴发,形成多道冲沟,这些冲沟对陵园的修建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骊山北侧存在大量的断裂位移与倾斜层位,即骊山北麓山前地带存在石灰质结核病层与黄土层。尽管存在这些限制和问题,但秦始皇本人强力推动陵园在此建址,并进行了精心设计。
秦始皇陵在修建陵时一共招募了七万左右的人才加以建造,人数最多时接近八十万,人力消耗巨大。后为了推动修陵工作便于管理,于秦始皇十六年专门设立了特别行政区——丽邑。丽邑的长官也就是丽山园(即秦始皇陵)的长官。陵邑的设立是秦始皇的一个创造,也为以后的汉代所继承。秦灭六国之战后,修陵的民夫也由原本秦国一国扩展到整个天下,秦始皇三十五年,秦朝就曾迁徙三万户民众到丽邑。主持陵墓工程的最高中央级官员是丞相,先后有吕不韦、昌平君、隗状、王绾、冯去疾和李斯等人。实际参与具体修建的,是少府和掌握大量刑徒的其他中央部门。他们对修陵工人按行业分工,依技术等级确定领属关系,按军事化组织和管理。
秦始皇陵总共修造了三十九年的时间,工程直至秦始皇临死时都还没有竣工,胡亥登基后工程又持续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秦始皇继承王位开始到秦灭六国之战期间,奠定了建造陵园工程的规模大小,主要开展了建造陵园工程的初步设计,接着具体实施建造陵园的主体工程。从统一中国至始皇帝去世期间是大规模兴建陵园的阶段,也是人力物力消耗最大的阶段。秦二世即位后基本上是收尾过程,但是又出现了大泽乡起义,秦朝危在旦夕,负责修陵的少府章邯向胡亥建议征发修陵的刑徒为军,二世皇帝准奏,而后章邯率领大军击败起义军,由于这段插曲导致尚未完成的建造工程只能草草完工。
历代记载
子婴元年(前206年),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刘邦击败项羽后,定都长安,建立西汉。刘邦于刘知远十二年(前195年)下令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命令20户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历代统治者对秦朝帝王陵墓都下令保护。然而,秦陵的安稳并未持续。《汉书·刘向传》记载,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试图寻找时不慎闯入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烧毁。《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历史上多次发生对秦始皇陵的盗掘事件。新朝末年,赤眉军盗掘秦始皇陵,将葬具、铜椁熔化掉,以取铜材。十六国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也盗掘秦陵。唐朝末年,黄巢攻入关中,秦始皇陵再次遭受大规模破坏,但黄巢盗秦陵的事情在不同史书中记载不一,引发质疑。五代十国时期,温韬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赵匡胤开宝三年(970年),下令临潼区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曾为秦始皇陵立碑。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当地官府进行了调查和防护。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河南军阀刘镇华、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等都曾放纵部队盗掘秦陵。
地理位置
秦始皇陵现今位于临潼区以东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东窄西长成“回”字形。南起骊山脚下的陈家窑村,北至吴东、吴中村北,东到代王街道,西至西安市砂轮厂东墙,占地表面积为56.25平方千米,历史上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市,但两周王陵却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秦始皇陵区域的地理属性为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全年的平均气温大约为12~13.6摄氏度,每年降雨量约为500~800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9月。在这里四季分明,但冬天和夏季的持续时间都很长,春天和秋季温度上升急骤,夏季多伏旱,秋季则多连阴雨。
形制结构
整体布局
陵园整体布局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有内外相套的两重南北向的长方形城垣,面积 2.13 平方公里。秦始皇陵格局仿照旧都咸阳市,基本为回字形。陵区主要由地宫、封土、内外城垣、寝殿与偏殿、园寺吏舍、陪葬坑等几个部分共同组成。陵园内地上、地下的遗迹、遗物分布密集,已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帝陵封土、地宫、寝殿、便殿、陪葬墓区、园寺吏舍遗址、陵墙、东西门阙、廊房、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石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等。
陵园以外已经发掘和探明的重要遗址有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禽坑,马厩坑,五砂厂修陵人墓地,赵背户村修陵人墓地,姚池头村修陵人墓地,鱼池建筑遗址,丽邑遗址,五岭遗址,郑庄石料加工场和陶窑等遗址。
陵园
城垣
墙垣作内外两重,形成一个南北长的“回”学形,也称内外城。外城墙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米;内城墙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内外二城的南半部,东、西、南三面有双重城门,陵墓处于内城南半部,正当三个双重城门的交会点上。内城的中心有一组东西向排列的建筑,由此向北有一堵南北向的隔墙,直到北边内城,把内城北部隔成东西两半,同时由此向东有一条东西向的隔墙,直到东边内城,把内城北部东方一半隔成狭长的长方形地区,只有北边有门可以通向外城,南边有门可以通向内城中心和南方陵墓地区。这样,内城北部就隔成东西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地区。
陵墓
秦始皇的陵墓包括地宫和封土。经过对于地宫的研究,考古工作者已探究出了秦始皇陵墓地宫的宫墙长度、宽度和深度,南墙全长四百六十米,东西宽三十九米,整体宽和深各四米,其顶端在位于地面表面的7~4米处,用未焙烧的红砖瓦砌成,宫墙的四周均有门,东面有倾斜门道五座,北面、西面各有门道一座,南边的具体位置目、数目还尚未探明。但在全部宫墙围绕的范围内,即为地宫的全部面积,总面积大约为18030平方米,水平看去接近一个正方形的样子。比中国目前发掘的先秦时代规模较大的陵墓秦公一号大墓还要大近约三十多倍。
经过对于封土的研究,考古工作者发现封土在陵园内城的南半部,由土夯筑而成,外形为覆斗形,上面略平坦,中腰有二个缓坡地形的小阶梯,共构成了三个台阶群。据"秦始皇帝陵园暴露遗址调查"的记载:"封土边沿受到破坏造成裸露的断崖,大致散布在封土的西、南、东三侧,尤以东端最为突出。西、南端有一些且规模较小的断崖,一般是早年人为取土所致。"据秦时当初封土的面积西安市显示:底层面积约为五万多平方米,高度约为一百一十五米左右。但是历经了二千多年的大自然的冲刷和人力的剥削,现在的封土面积较以前的封土小了许多,而现在的封土底层面积也仅有一万多平方米,高度仅八十七米左右。另外裸露的夯土还产生了风化酥粉、脱落、裂缝、青苔、霉斑、鼠洞、生态侵蚀等病害。
陵园建筑
秦始皇帝陵园内的礼制建筑包括寝殿、便殿。寝殿位于现秦始皇陵北侧53米偏西的地方,南北长62米,东西宽57米,形状接近方形,面积达3534平方米。台基周围环绕着回廊,门开在东南角的东墙上,门阶向外突出1米,南北宽15米。便殿位于秦始皇陵北面约150米,其范围较大,南北长近70米,东西宽约60米。寝殿和便殿是秦始皇帝陵园内最主要的礼制性建筑物,代表了秦始皇时期生前所居的大殿、偏殿等。寝殿与便殿的设计始创于秦朝,并被汉代建筑设计所延续。保留至今的寝殿与便殿夯土建筑基址规模只余原来的约三分之一且散乱遍布,有的地面建筑物基址只存残迹,有的则已完全不存。
陵园以外
地面建筑
陵园外城西垣西侧发现建筑遗址2处,北垣北侧发现建筑遗址1处,亦为园寺吏舍的组成部分。外城北侧1300米处发现夯土墙垣、房屋、排水管道、水井、灰坑等,可能是修建陵园时的官邸等建筑。陵园外城东南骊山脚下的五岭,有夯土筑成的防洪堤遗址。
秦始皇陵东北五里许的“鱼池”一带,据说是当年建陵取土的地方。在今鱼池村鱼池吴家寨子东部,约有一百万平的区域,残存着一处宫殿建筑群遗址,其东西将近两公里南北宽达500米。据学者研究,这里既是修陵的指挥中枢,又是驻扎常备军、警戒陵区的设防点,也当是京官视察工程或常驻的官邸。安沟位于秦始皇陵园外东北七里。遗址范围很广,西接鱼池官邸建筑遗址,向东直达代王镇之西。板瓦、筒瓦、瓦当和残砖随处可见。
从葬坑
在陵园东部的东门大道以北有三个兵马俑一号坑,呈“品”字形排列,都是东西向,1号坑规模最大,占地1.4万平方米,现已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展览厅,2、3号坑规模较小.并列在1号坑的上面,一号坑出土6000件左右的陶俑陶马,加上二号坑三号坑,预计出土总数将近8000件。三个坑组成了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整个陵园的布局结构是坐西向东的,在兵马俑坑以东的东门大道上,还该有门阙的建筑,作为整个陵园的大门。除了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其西边则有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其北边发现有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其南边靠近骊山则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
考古发掘
20世纪初期
明代学者都穆是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帝陵园的学者,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1906 年,担任陕西高等学堂教官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帝陵,实地测量了封土的高度、形状及底边尺寸;11 年后,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也对封土进行了调查,他第一次观察到封土外形有间距不等的三层台阶。
20世纪中后期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进行了对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王玉清、忠如及临潼区文化馆的彭子健对陵园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古调查与勘探,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对内外城墙的夯层厚度及城墙的长度进行了测量,钻探出内城的东西北三门和外城的东门,测量了封土的高程和底边尺寸。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国家文物局随后成立了第一支秦始皇陵的考古队。考古工作者一方面清理已经暴露出的兵马俑遗迹、遗物;另一方面对此陪葬坑进行范围和内涵的勘探。几乎与此同时,对陵园的考古调查工作也开始启动。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出土了五百余件陶俑,24匹陶马,6乘战车及大批兵器。1976年4月,曲尺形的二号陪葬坑、凹形的三号陪葬坑相继被发现。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接着在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以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1974年到1985年的十年,是秦始皇帝陵园考古史上卓有成效的一个时期。兵马俑坑的相继试掘与发掘,陵园内有计划逐步实施的勘探与试掘,陪葬坑、府藏坑、陪葬墓地面建筑、地官形制陵园形制等一个个“浮出水面”;相关的考古研究也得到广泛和深入的开展。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暂停,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清理了陵寝遗址。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同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21世纪初期
自2009年以来,随着法规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科技力量的增强,秦陵大遗址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取得了多次新的成果。对于陵墓形制、内涵、结构等重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墓上建筑、墓道、墓室、正藏、外藏、葬等遗存都有了新的发现,学界对秦陵的认知也日益立体化。目前,在秦始皇帝墓区发掘的各种陪葬坑已达一百八十多处,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石护甲坑和兵马俑一号坑,这些内容迥异的陪葬坑一起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出土文物宝库。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发现9座大、中型墓葬,整齐有序,东西一字排列。从2013年开始,对其中的1号墓进行了持续发掘,基本完成了墓道、墓室和3座车马陪葬坑的发掘,取得重大考古收获。
2024年1月26日,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的墓道中发现四轮独辀车,是自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是近年来秦始皇帝陵考古的一项重大收获。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四轮车可能是下葬时运输棺柩的载柩车,并表示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丧葬现象。同年11月,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兵马俑二号坑考古项目负责人朱思红表示,这尊高级军吏俑是二号坑自1994年正式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高级军吏俑。按它出土的位置推断它很可能就是这个单元的最高军事指挥长官。截至2024年12月,秦兵马俑仅发现了10尊高级军吏俑。
保存保护
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秦始皇陵为第一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1961年3月,秦始皇陵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墓葬编号为第3号。1962年,省文管会在秦始皇陵立碑。1974年1月29日,兵马俑的发现标志着对秦始皇陵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逐步展开。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1984年,对秦始皇陵进行植树绿化。随着对秦始皇陵的重要价值认识不断提高,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秦始皇陵墓碑更新,秦陵覆斗台整修。为进一步保护和管理秦始皇陵遗址,2002年9月,投资达5.53亿元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项目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2005年7月30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为陕西帝王陵保护立法工作奠定了基础。2008年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批准《GIS在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秦始皇陵区为例》(课题合同书编号:2003021)课题通过结项验收,同意该课题结项。200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取得团体考古领队资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2010年7月,陕西省政府颁布了《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将秦始皇陵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0年9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13年1月27日,在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省长娄勤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帝王陵保护立法工作。这是陕西省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立法保护帝王陵。同年6月5日,秦始皇陵被列入经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领导批准,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半年后,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门建设及广场环境改造项目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168号,原则同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门建设设计方案二、入口标志设计方案二以及大门前广场、二道门入口广场改造方案。2014年,进一步编制了《秦始皇陵保护区规划方案》,将秦始皇陵的保护面积调整为45.69平方公里。2021年10月1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2022年6月11日,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秦始皇陵园内外两重城垣的遗址保护展示即将完成,并入选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名单。
秦始皇陵博物馆分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考古遗迹公园,可浏览的景点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铜车马坑、文官俑坑、百戏俑坑、秦陵。1989年9月27日,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大厅正式对外展出。1994年10月1日,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大厅建成,以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对公众开放。199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楼建成对外开放。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0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对秦始皇陵封土、内外城垣及发现的诸多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等进行了标识性展示。2010年,秦始皇陵K9901、K0006陪葬坑展厅建成并开放。
重要遗址、文物
兵马俑坑
发掘出土的人物佣在种类上主要包括了骑士俑、步兵俑、击鼓佣和御车佣等,在形态上可分成大中小三种,大中型佣的均为骑佣,高各在55~58厘米,大中佣可分成骑佣和立佣二种,小的佣均为立佣,高在40~45厘米之间,布置于队伍前方和后面步兵方阵。一般较大中型的佣彩画细致,除白彩色底之外,还使用红黑二个颜料绘制衣服,有的面部还使用了粉红色彩画,而中小型佣通常都以白彩色底为主,有的则在衣领或袖口局部用红彩色。在服装方面,一般中小型佣立佣的上衣与袖口均为单层衣服,而大中型佣则是双面衣服,且大都带冠。这些陶俑都是按照真人原比例大小制作,无沦是哪件陶俑作品,其原来的高度大怵都在1.70米,尤论足哪件陶俑,其形式外观表现得都均较为写实。
石甲坑
秦始皇帝陵园城垣内已发掘的体积最大的陪葬坑卫山石甲坑,内有大批的石质护甲和石胄,石质护甲大约八十七领,石胄大约有四十三顶。然而秦始皇陵的铠甲和甲胄所用到甲片的总数量大于五百万片,特大型甲片长七至八厘米、宽三至四厘米;中小型甲片长五至六厘米、宽二至二点五厘米;小甲片长三点五厘米、宽一厘米、厚约零点五厘米。大、中甲片均为长正方形,而小甲片则近似椭圆形,但边缘较平整,打磨光滑,钻有小孔,便于相互连缀。并且石甲石胄上,均用青灰色碳酸钙片,以扁铜丝连缀形成,形成特有的甲胄。在这巨大的卫石甲坑中,大约有数千件的石质护甲,以及在第二功能坑以前也发现过铜、箭号、马缰索、铜制车马器构件还有其他的军事设施遗迹,所以对这种陪葬坑,一般人们都将其是兵马俑地下宫城的军备仓库。
铜马车
秦陵铜车马是中国秦始皇的陪葬品,于1980年一月出土在秦始皇陵封土以西20米外。是将秦始皇时期生前所用的车辆按比例减少一半的数量建造的,全部用铜铸造而成,并附有大量的金银锭饰件,再进行了彩绘,是中国目前考古史上出土的结构最繁复、形体最佳、系驾关系最完善的陪葬车马,号称"青铜之冠",其尺寸约是真车、真马、真人的一半,为单辕双轮式,由四马驾驶。此车又叫高车,是中国秦朝宫廷乘舆制的缩影。《相马经》中谈论骏马时,骏马头要方、目要明、背要平、脚要长、胸要厚。四匹青铜马元一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但秦陵的青铜车马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耳如削竹,目如悬铃,隆起的肌肉在胸前,腿部的肌腱显现出来。秦陵铜车马不仅再现了秦始皇銮驾的风采,而且它向人们展示了古人的工艺技巧。
相关争议
水银河争议
文献上有较多关于秦陵地官中存在大量水银的记载。如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水银为江海,黄金为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历代学者对秦始皇陵地宫内水银的存在大多持肯定态度,当代学者并没有纠缠在以水银演示的具体物象之中,唯对模造的“百川江河大海”地理版图,深信不疑。在自然科学技术方法介入秦始皇帝陵考古之前,关乎秦陵地宫中水银的评述,人们的认识维持在相信其有的状态,但更进一步的研究或推断如“估计陵墓内储有水银百吨左右”,多是一些随意的看法,并没有多少依据。
秦始皇陵坐向争议
秦始皇帝两周王陵陵向,广受学术界关注,并有多位学者撰文对此进行探讨,有东向说和坐南面北说两种观点,目前尚无定论,陵园方向成为秦陵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持东向说的学者从兵马俑坑的方向、陵园的东墓道为主墓道及秦人的传统葬俗等方面论述了秦陵应为坐西面东、以东向为主方向的观点;而持坐南面北说的学者则从地形地貌、交通形势及秦人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进行论证。两种观点分别侧重陵墓和陵园整体,故而各有依据,互相不能以充分的论证驳倒对方。
宋代是否被盗争议
秦始皇陵在宋代是否被盗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问题。一些学者认为,根据清代学者徐松从《永乐大典》所辑出的《宋会要辑稿》中的记载,截至宋初,历代帝王陵寝,包括秦始皇陵在内,有28座陵墓已被盗掘,且破坏相当严重,大宋朝廷为此进行了再葬修复。据认为,此次再葬可能距今已有1000多年。考古队在秦陵地宫探测中也发现了一些盗洞,但尚未进入地宫内部,因此一些学者倾向于认为秦陵未遭盗掘。然而,这一观点也面临着学术质疑。对于徐松的记载,有人指出史料可能存在不足和失实之处,因为《宋会要辑稿》编时距秦始皇陵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同时,由于古代文献保存等情况,对秦陵是否被盗及其历史情况的考证并不完全确定。在考古学领域,秦始皇陵的研究持续进行。虽然通过遥感技术和钻探等手段,考古队发现了一些盗洞和汞含量异常,但未能确凿证明秦陵是否遭受了严重盗掘。
是否挖掘争议
是否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问题,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做到应有的保护,具备了打开秦始皇陵的条件。但考古学界则普遍反对发掘秦始皇陵。学者刘庆柱认为,发掘秦始皇陵必须具备这么几个条件:一、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子孙的对它的发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准备;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像秦始皇陵这样极其重要的文物,保护条件不好损失就会很大,也就是说,必须有万无一失的保护条件;其三、国际上对一切考古发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古遗址都是不主动去发掘。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主动对秦始皇陵进行发掘的。
历史意义
文化意义
秦始皇陵规模宏富、布置严谨,具有重要的的文化研究、科学研究和艺术研究成果。秦始皇陵是中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全球帝陵之中,秦始皇陵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构造最独特、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帝王之陵,但其实这也是一个相当豪华的地下皇宫。 由于在发掘过程中使用了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使得秦始皇陵和兵马俑遗址保存完好;在对出土文物资源的后续保护上,也因使用了适当的科技保护手段有效地防止了日晒、风蚀、氧化等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从而使整个秦始皇陵和兵马俑遗址及其他出土文物、遗址都得以完整保存。然而秦俑坑的出现,在当今世界考古文化史上的又一大发掘,也应该称为当今世界上第8个奇观,它可同古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像相提并论,同时更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同样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出土的秦俑为例,秦俑艺术形象的生动丰富,反映了秦始皇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生活。秦俑艺术的设计者和创作者不歌颂孔丘顶礼膜拜的“古圣先王”,却塑造了当代的“耕战之民”,用来歌颂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这是法家法“新王”、美“当今”的思想在美术创作方面的具体实践。从艺术技巧和艺术风格方面看:秦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前代艺术的写实手法和明快朴素的作风;排斥了奴隶主统治者礼器所采用的陈陈相因、一成不变的刻板僵化形式,以及奴隶主贵族追求琐屑浮华、繁文饰的艺术趣味。秦俑的艺术成就和特点,也对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以至其他美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学术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全国的君主,殁于公元前一零年,后葬在陵墓的中心。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就是模仿其生前的首都——咸阳城的布局来进行建造的。按照规模建造的陶俑造型多种多样,他们的战马、车辆、兵器都多种多样,这就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完美作品,保存着很大的史料意义。
同时,秦始皇陵的研究使科研工作者对于陵墓形制、内涵、结构等重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墓上建筑、墓道、墓室、正藏、外藏、祔葬等遗存都有了新的发现,学界对秦陵的认知也日益立体化。兵马俑在考古发掘上,也都是全球罕见,它又给学者的深入研究工作带来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学者们充分运用实物资料,对先秦的制度史及专题史展开了新的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成果,以充实和深化。
所获荣誉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7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0年被评为国家遗址公园,同年,兵马俑考古项目获西班牙阿斯图利亚斯王子奖。
2013和2014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连续两次被全球最大的旅游门户网站Tripadvisor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和“全球最热门博物馆”。
2015年,秦陵博物院原创的“真彩秦俑展”,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第一名。
2022年6月,“秦始皇陵内城垣及相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荣获“2022年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
参考资料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2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16
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考古网.2023-03-06
概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4-01-16
文明的坐标|神秘的秦始皇陵,藏着多少尚未解开的谜团?.百家号.2025-03-17
中国优秀土木工程系列:秦始皇陵.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25-04-25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政府网.2023-07-26
秦始皇陵1号陪葬墓重大考古收获:出土唯一埋于墓中四轮车实物.金羊网.2024-01-27
秦始皇陵.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5-03-17
中华文物我推荐 | 兵马俑带你回大秦.微信公众平台.2025-03-17
兵马俑到底有多少件?为啥出土的都是单眼皮?揭秘→.百家号.2025-03-17
辉煌四十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展纪实.国家文物局.2023-02-15
国家地理报道.央视网.2023-07-29
“帝国第一陪葬墓”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取得重大考古收获.红星新闻-今日头条.2024-01-27
秦兵马俑二号坑发掘出罕见“将军俑” 专家推测为“单元最高军事指挥官”.腾讯网.2024-12-1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7-27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 .2023-07-26
历史沿革_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4-01-16
秦始皇陵遗址将建主题公园 已获国务院批准立项.中国新闻网.2023-07-27
标题 关于《GIS在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秦始皇陵区为例》课题结项的函.国家文物局.2023-08-01
全国33家文博单位“秦统一”文物亮相陕西.国家文物局.2023-08-01
陕西帝王陵保护立法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文物局.2023-08-01
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8-01
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门建设及广场环境改造项目设计方案的批复.国家文物局.2023-08-01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8-01
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展示工程开工.陕西省文物局.2023-07-27
遗址.秦始皇陵博物馆.2023-07-27
秦始皇帝陵暗藏“军备库”.中国新闻网.2023-07-27
铜车马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24-01-16
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陕西省人民政府.2023-07-26
“秦始皇陵内城垣及相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荣获“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秦始皇帝陵博物馆.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