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

随机推荐

赫山区,原名益阳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益阳市辖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处洞庭湖西缘,东邻湘阴县望城区,南界宁乡市,西接桃江县,北临资阳区,总面积1278.7平方千米(含高新区),辖5个街道(不含朝阳街道)、9个镇、1个乡和1个工业集中区(不含高新区)。截至2023年底,赫山区户籍数273611户,人口772425人,常住人口688715人。

赫山区三万年之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楚国在此设县,并建县治于兔子山,秦时属长沙郡,三国时期属吴之衡阳郡,隋初属潭州,后属长沙郡。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县治曾迁今沧水铺,元代时升县为州,属天临路。明朝又复为县,属长沙府。1914~1922年,赫山区属湘江道,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0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益阳市,1952年改属常德专区,1962年复属益阳专区,1968年属益阳地区。1994年,益阳县撤县建区,更名为现赫山区,属益阳市。

2023年,赫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9.5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全市高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0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43.0亿元,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83.5亿元,同比增长4.0%。全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16万元,增长8.9%。赫山区是湘中北水陆通衢。高雄—成都公路和308省道穿境而过,石长(复线)铁路与洛湛铁路在此交汇,银城大道与省城无缝对接。绕城、长张、益平、常益长高速复线和益马、益娄、益宁韶高速构成赫山“四纵三横”高速路网交通格局。

截至2025年,赫山区辖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区域内红色旅游类旅游景点主要有金家堤“三湘党建第一村”、“左派”青年作家叶紫故居和三周(周谷城、周扬和周立波)故居。文化古迹类旅游景点主要有白鹿寺、陆贾山庄、箴言书院等。冰碛岩雕刻技艺、益阳市传统发粑粑手工制作技艺等多个传统技艺被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赫山区因区内有闻名的“赫山庙”而得名,成立于1994年4月7日。赫山庙地名由来于东汉末年,位于益阳市桃花仑东路七里桥与大海棠之间,是益阳最为繁华的地段。南宋时期,岳飞围剿洞庭湖起义军杨幺,为防止杨幺部队在南洞庭上岸进入雪峰山,岳飞率精兵驻守赫山。当时东风岭、七里桥、梓山冲等方圆十多里全是岳家军。岳飞得胜回京之后,当地人拆毁了岳家军搭建的营房,将拆下的木材在岳飞设立帅帐的地方建了一座三进五殿的中等型寺庙。庙内供奉的即有佛像,也有神像,甚至还像沧水铺的清修寺一样,供有黄帝嫘祖的道祖之像。但在确定庙名的时有多种不同意见,有的要定名关公庙,有的要定名城隍庙,还有的要定名轩辕庙。主持和尚及首事召集了多次专题会议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为了避免争执而产生矛盾,最后有人主张,几种意见都不采纳,干脆以赫山两个字来作为庙名,所以,才成了赫山庙。经过三年的建设,寺庙才初步建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现庙宇已不复存在,但赫山庙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

历史沿革

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赫山区原名益阳县,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在洞庭湖滨、资江沿岸依岗面水,聚群而居,从事锄农田和狩猎活动。青铜器时代,村落渐趋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农耕,农牧业开始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益阳市属楚,铁器广泛使用,种植业兴起,成为楚国屯兵储粮据点。秦统一六国后,置益阳县。因地处益水(今资水)之北而得名。建县初,益阳境域广阔,行政区域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县治设于资水北岸白马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汉初年,益阳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铁制农具、耕牛普遍使用,县境农业生产逐渐开发,贯通东西的古驿道开始形成。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大中大夫陆贾从京都长安出使南越国,途经益阳,住资水南岸铁铺岭南山(为纪念陆贾,此山后名陆贾山)。文景之治时期,益阳市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劝课农耕,县境社会经济日益发展,至刘彻时(公元前140~前87),出现繁荣景象。三国时期,益阳为兵家所必争,先后为蜀、吴属地。当时益阳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出现增长。吴太平二年(257)起,益阳先后析置新阳县(今宁乡市县)、高平县(今新邵县新化县的部分),县域开始划小。

晋朝南北朝时期,封建割据,巴蜀流民徙入荆湘,益阳县境人口日增,又先后析置湘阴县县、药山县(今沅江市市)、重华县。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佛教传入,南派领袖惠远禅师于碧云峰修建清修寺,于益阳县县治资水南岸会龙山修建栖霞寺(明代更名栖霞寺),道教相继传入,道徒驻浮邱山修道。

唐宋时期

唐初,益阳县社会经济凋敝。自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推行均田令,益阳市县境经济开始逐渐恢复。贞观之治时期,益阳县铁制农具改进革新,开凿湖塘蓄水灌溉,县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经济繁荣,稻谷、麻、茶叶及竹木生产闻名海内。县境佛教盛行,朝廷派大将尉迟敬德来县修建龙牙寺和龙安寺,县内寺庙发展到24处,有佛教徒1600余人,清修寺、白鹿寺广法寺、西峰寺为益阳“四大丛林”。

宋代,益阳县开垦农田,植桑养蚕,改进耕作技术,县境农业生产进一步开发,县治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竹木及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北宋时期,益阳县又先后析置新化县安化县县。南宋时期,封建压迫加剧,洞庭湖区钟相为首举行农民起义,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起义军攻克益阳县治,杀守令袁显,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

元明时期

元代,益阳县社会比较安定,生产继续发展。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1294年),益阳县有挽围河皮、油麻等12个小垸,湖区筑堤围垸自此开始。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益阳市县民有万户,升格为州。但至元末,由于连年征战杀戮,加上水灾为患,州境人口剧减,土地荒芜,生产下降。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68年),益阳降州为县。洪武永乐年间,江西省吉安、吉水县等地来县移民落户的达271族,时称“洪武落业”,外地移民又一次大量迁居县境,并招诱流民归土,人口逐渐增长。朝廷实行一系列奖励农耕政策,至洪武二十四年,益阳县境溃损堤垸基本修复。明代中叶,益阳农业和手工业均衡发展,社会分工加速,商品贸易发达,城镇分布和行政区划大体定型,全县分设23厢里。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益阳市知县刘激创建龙洲书院于县治南岸龟台山,兴办兰溪等20多所社学,并拓县治故址修筑城墙,县城初具规模。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益阳县兰溪、泉交河、沧水铺发展成为农村工商集市,但明代末期,县境连遭水、早、疫灾,居民死于灾疫者众,人口再次减少,社会经济又一次严重衰退。

清朝时期

清代,益阳全县行政区域面积约3180平方公里,仍设23厢里。康乾盛世时期,朝廷许民各就滩荒筑堤围垦,减轻征派赋役,实行奖励农耕、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益阳市县境大量挽围堤垸,耕地扩大到84万多亩,湖区开始种植双季水稻,丘山区修建山塘河坝蓄水灌农田,稻谷产量迅速增长。至嘉庆年间,益阳县稻谷、鱼、猪、竹木自给有余,正常年景外销稻谷10~20万石,竹器、纸伞、铁锅等手工业品远销国外。爱新觉罗·颙琰以后,清政府日益腐败,地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益阳县佃农受到极其苛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洞庭湖区由于盲目围垦,泥沙淤积,水患加剧,益阳县生产停滞,封建社会面临全面崩溃。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公元1840年),罂粟流入,益阳市县城及三里桥一带,烟馆林立,导致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农民起义、会党起事迭起。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十月,太平天国军杨秀清率部攻克益阳县城,洪秀全将益阳县改名“得胜县”。之后,“红巾军”“红黑会”“哥老会”等相继起事,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哥老会”首领刘道美率众攻克益阳县城,火烧县衙及厘金局。后来,清王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农民起义和会党起事均遭官府镇压。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开始,美、英、日、德等国商人相继入境,洋货大量进入益阳市县内市场,社会经济逐渐半殖民地化。之后,西方基督教徒来益阳县传教,天主教亦随即传入,开始在益阳建教堂、办学校、创医院,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试图实行维新变化,益阳县内废科举、兴学堂、办电讯、开矿山、设轮运,近代教育事业和工矿实业开始起步。

戊戌变法失败后,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姚宏业、夏寿华(思痛)、曾传范等,举旗反清鼓吹民族、民主革命。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灭,益阳县内拥戴共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国民党益阳分支部成立。次年,支部被湖南省督军汤芗铭下令解散。之后几年,南北军阀混战,益阳市县境成为南北军阀的拉锯地带,政局甚不稳定。各路军阀抓丁课税,抢掠勒索,益阳经济进一步衰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益阳县内采矿业、针织业航运业等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复,成为湖南的主要产粮、产鱼、产棉、产茧县。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益阳县张昆弟、夏曦、欧阳泽、张国基等革命知识分子,目睹内忧外患,于长沙市加入毛泽东所创建的新民学会。次年,五四运动爆发,益阳县内工农、商、学各界,高举反帝爱国大旗,开展反帝斗争,游行示威,查禁日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夏曦、欧阳笛渔、欧阳泽等先后加入共产党,并于1924年回县,秘密发展党员,筹建党的组织。同年6月,湖南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农村支部在益阳兰溪金家堤建立。

1926年7月,北伐军攻占益阳市。10月,中国共产党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至次年5月,党员发展到约700人。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党员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人民政权和群众团体,领导人民打倒土豪劣绅,反对压迫剥削,清剿团防武装,革除社会陋习。民国中期,益阳县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有所发展。先后开办电讯,修建长(沙)常(德)公路益阳段和益(阳)沅(江)简易公路,兴修水利,发展商业,查禁罂粟,推行义务教育等。民国十九年,湖南省政府列益阳市为一等县。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益阳县抗敌自卫团,积极宣传抗日,抵御日军侵略。“皖南事变”后,中国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益阳县内共产党组织再次遭破坏,张子霞、田琼台等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当局杀害。民国三十三年6月7日,日军占领益阳县城,县政府辗转迁徙于新市渡镇、南坝、清塘等地,资江沿岸及长益公路沿线相继沦陷。全县因兵祸死亡6959人,伤9636人,物资损失总值2488亿多元(法币)。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掀起内战,北洋政府苛捐杂税,抽了抓夫,滥发纸币,物价暴涨,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益阳县连年遭受水灾,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经济全面崩溃,盗匪四起,社会不宁。1949年,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再次发展,建立人民武装,争取中国国民党进步人士起义。同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46师进驻县城,益阳市和平解放。8月18日,中国共产党益阳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益阳县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益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建立人民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基本任务。益阳县废除保甲制度,撤销民国时期乡、保行政建制,全县设12个区、315个乡,成立区、乡人民政府,并建立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和地方武装组织,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整顿社会秩序,土匪被肃清,吸毒、嫖娼、赌博等恶习杜绝,农村经过土地改革,51万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府还对湖区溃损堤垸进行修复,组织灾民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建立国营、供销合作商业,整顿市场,平抑物价,市场迅速稳定,贸易开始发展;城乡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发展小学教育,并在国家机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时,整顿干部的思想作风,在私营工商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

1950年,城关区析置为益阳市。次年,又析置桃江县县。1952年,益阳全县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53年起,益阳全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实行计划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面发展国民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益阳开始进行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农业由互助组发展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建高级农业社620个,实现农业集体化。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经过改造,全县建手工业合作社(组)55个、公私台营批发商4家、公私合营商店25家、合作商店(组)59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建立。

1957年,益阳市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7.6%(按1952年不变价)。同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国家机关和中小学校开展“反右派”斗争,益阳全县有384人错划为“右派分子”,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受到破坏。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益阳县内开展“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短短一个月,全县建立13个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干部群众一起投入经济建设,几年时间内,先后兴建鱼形山水库、梓山冲、迎丰3座中型水库和60座小型水库,围垦风凰湖,整治志溪河,修建益灰铁路和益阳市兰溪市、至欧江岔等4条地方公路,开办县机械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这些工程建设,为县内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由于之后的大办钢铁、土法炼钢和滥伐林木,森林资源遭到严重毁坏。加上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建设,致使1960~1962年全县农业、工业大幅度减产,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急剧下降,出现经济困难。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益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村开展整风整社,纠正“五风”错误,停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恢复农民自留地,发展家庭副业;湖区兴建电力排灌机埠70处,围垦内湖,扩大耕地面积5万多亩;压缩工业规模,精简下放10997人充实农业第一线;商业调整体制,部分开放市场,稳定物价,制止通货膨胀;文化、教育等事业全面进行调整。经过这些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至1965年,益阳县顺利渡过经济困难时期,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41.6%(按1957年不变价),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开展。运动初期,益阳市县内党政机关瘫痪,社会秩序混乱,文物遭受破坏,经济、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1968年3月,益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1970年11月,益阳县产生新的中国共产党益阳县委员会。组织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机关、学校,开展一系列政治运动,使一大批干部群众受到伤害。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益阳县境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益阳县全县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活动中,开展规模巨大的烂泥湖治理工程,并新建水库42座,完成园田化面积10万多亩,开辟茶园近10万亩,新建地方国营工业企业7家,社队企业得到发展,工、农业生产在徘徊中前进。

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起,益阳市县全县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中国共产党益阳县委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首先在社会主义领域进行拨乱反正,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彻底清理和平反昭雪,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同时加强政权、民主与法制建设,设立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设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益阳县委员会,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取消人民公社,设县、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将田、土、山林、水面采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承包给农户,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得以改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全县农业逐步向商品农业转变,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进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设商品粮基地、商品鱼基地、商品猪基地,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益阳市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镇为重点,对国营工、商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推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经济责任制,试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增强企业活力。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步发展合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工、商企业新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平等竞争。计划、物价、财政、金融等同步进行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使之有利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引进资金,引进设备,新建大利电子元件有限公司、县陶瓷厂等新企业,改造县水泥厂、县机械厂等老企业,县内工业行业以建材、电子、机械、食品加工为支柱。商业以赫山镇为中心,各镇为依托,开放集市贸易,增设商业网点,城乡贸易繁荣。为促进经济全面飞,益阳市县拓宽国道、省道,新修农村公路,动工修建长益高速公路石长铁路,发展交通。城乡开通程控电话,建设无线电网络,发展电信。新建牌口、槐奇岭等变(供)电站,架设输电线路,发展电力。建设新县城赫山镇,改造兰溪市等老镇,新设泥江口等新镇,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1984年,益阳县在湖南省率先普及了初等教育,省人民政府授予益阳县“湖南省普及初等教育第一县”锦旗,益阳县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1990年,湖南教育督导评估,益阳县被确认为“基础教育先进县”。1992年,益阳县获省人民政府“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称号。

1994年,益阳县工农业总产值1382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为1949年的55.63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01.97公里,为1949年的6倍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人均住房面积24.4平方米,已基本消灭贫困,部分农户进入“小康”。同年,随着益阳市地区改建为益阳市,益阳县改设为益阳市赫山区。1996年,赫山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益阳市第一个“两基”(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合格县区。

21世纪

2009年9月,赫山区被确定为湖南省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第一区。同年11月,赫山区被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授子“中国铝电容器之乡”称号。同年,赫山区辖2乡10镇4个街道办事处,另设1个工业园。土地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3千公顷。2015年11月26日,湖南省民政厅批复了《关于赫山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益阳市赫山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同意牌口乡、欧江岔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欧江岔镇;同意龙光桥镇、赫山街道成建制合并设立赫山街道;同意笔架山乡,泉交河、八字哨、兰溪、岳家桥、衡龙桥、泥江口、沧水铺、谢林港、新市渡9个镇的行政区域和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不作调整。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益阳市赫山区共减少2个乡级建制。

2021年10月22日,赫山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11月15日,赫山区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2022年2月,赫山区被教育部列入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名单。2023年,赫山区辖5个街道(不含朝阳街道)、9个镇、1个乡和1个工业集中区(不含高新区),147个行政自然村、61个社区居委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赫山区位于湖南中部偏北,处洞庭湖西缘,东邻湘阴、望城区,南界宁乡市,西接桃江县,北临资阳市,地理坐标为北纬28”16’~28°53’,东经112°11'~112°43'。南北长49千米,东西宽52千米。西南为雪峰山余脉,最高点碧云峰海拔502米,最低点北濒湖海拔22.4米。截至2023年底,总面积1278.7平方千米(含高新区)。

地质情况

赫山区地层发育齐全,从老到新有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古生界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纪、二选纪;中生界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界第三纪和第四纪,其中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

地形地貌

赫山区位于雪峰隆起与洞庭凹陷交接处,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递降,具有三级阶梯状特点。最高点为沧水铺镇南部之碧云峰,海拔502米;最低陆面为张家塞乡金甲村洪合湖之稻田,海拔24.5米。云峰与洪合湖直线距离36公里,两地高差477.5米,全县地势比降为 1.3%。赫山区中部地面起伏平缓,丘岗与平原相间,东北部为滨湖平原,平坦开阔,耕地连片。

土壤

赫山区土壤有水稻土、菜园土、潮土、红壤、紫色土5个土类、12个亚类、121 个土种。土壤母质由于地质和地貌条件不同,具有三种类型:基岩风化体、第四纪红土风化物、河湖相沉积物

气候

赫山区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盛夏较热,冬季较冷,春暖迟,秋季短,夏季多偏南风,其它季节偏北为主导风向,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16.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5℃,气温年较差24.5℃,高于同纬度地区;日较差年平均7.3℃,低于同纬度地区,尤以夏季昼夜温差小。年无霜期272天。年日照市1553.7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3.73千卡/小时。年雨量1432.8毫米(mm),降水时空分布于4~8月,这段时间雨水集中,年平均雨量84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8.9%。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干燥度0.71,2~5月为湿季,7~9月为干季,10~1月及6月为过渡季节。

水文

赫山区境内水系发达,有长度5公里以上的区管河流40条。多数为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东北,呈树枝状分布,分属于资江、 湘水及内湖三大水系。主要支流河道流域总面积1363平方公里,有志 溪河、沧水铺河、泉交河、侍郎河和兰溪河等 5 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超 过100 平方千米,人工河撇洪河的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使沧 水铺河、泉交河、侍郎河、宁家铺河等河流成为其一级支流)。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赫山区资源丰富,全区水资源总量333.28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15346千瓦,可开发量5722千瓦。

矿产

赫山区境内主要矿产有10余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锰、沙金、钒、石煤石灰岩等。黑色金属矿产中,赤铁矿分布于樊家庙乡牛轭湾、七里村至四方山等地,属宁乡武鲕状赤铁矿,赋存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地层中,一般见矿2层,地质远景储量922万吨。褐铁矿属淋滤型低硫低磷酸性富矿石,系黄铁矿矿床经风化淋滤所形成,矿石含Tfe52.46%,地质远景储量150万吨。锰矿石为海相沉积型,属下震旦统湘潭式锰矿,主要分布于泥江口镇等地,矿石类型有碳酸锰氧化锰两种,地质远景储量13万吨。钒矿集中矿区在石笋、新市渡等地,赋存于下赛武统底部牛蹄塘组。固体可燃性矿产中,烟煤呈长条状分布于鸾凤山、岳家桥、翠波港至衡龙桥一带,衡龙桥煤矿区远景储量416.7万吨,煤质含硫量较高,灰溶浓度高,含焦油率低。柴煤分布于樊家庙牛轭湾一带,远景储量235.8万吨。石煤(石墨化煤))分布于区西部及西南部石笋、新市渡、泥江口镇、樊家庙等乡镇,远景储量9亿吨。贵重金属矿产中,金矿分布于谢林港、赫山镇、龙光桥、石笋、沧水铺、新市渡镇、樊家庙等地。铜矿沧水铺镇百羊庄为已知铜矿点,以黄铜矿为主,地质远景储量800万吨。光学及化工原料中,黄铁矿分布于石笋栗山,新市渡南坝、杨家村等地。石灰岩石笋、新市渡南坝、泥江口、鸾凤山等地呈弧形带状分布,远景储量为2.5亿吨。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玻璃、陶瓷原料,建筑材料,大理石、褚石(西土)等大量非金属矿产。

土地

截至2022年,赫山区耕地面积42423.91公顷(636358.65亩)。其中,水田40631.81公顷(609477.15亩),占95.78%;旱地1792.10公顷(26881.50亩),占4.22%。园地755.98公顷(11339.70亩)。其中,果园201.77公顷(3026.55亩),占26.69%;茶园139.66公顷(2094.90亩),占18.47%;其他园地414.55公顷(6218.25亩),占54.84%。林地42926.45公顷(643896.75亩)。其中,乔木林地18497.18公顷(277457.70亩),占43.09%;竹林地18770.75公顷(281561.25亩),占43.73%;灌木林地354.10公顷(5311.50亩),占0.82%;其他林地5304.42公顷(79566.30亩),占12.36%。草地158.06公顷(2370.90亩),全部为其他草地。湿地517.56公顷(7763.40亩),全部为内陆滩涂。

生物多样性

植物

赫山区境内植物资源种类共有1530种,全区森林覆盖率34.99%,森林覆盖率稳定率为100%。其中木本植物858种,竹亚科44种,藤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29种),主要包括各种食用、药用、单宁、淀粉、油料、芳香油料、观赏类等植物。赫山区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栎类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次生混交林,以马尾松杉木王为主的针叶林,以孟宗竹水竹黄杆竹桂竹苦竹为主的竹林,以水杉、枫杨为主的防护林,以油茶、果园为主的经济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十个类型。

动物

赫山区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24目43科120种。野生兽类有刺猬亚科缺齿鼹水獭亚科、花面狸、中国豹猫等;野生鸟类有凤头麦鸟、银鸥苍鹰游隼大杜鹃四声杜鹃等。赫山区水域广阔,水文气象条件和水体生物、物理化学因子均有利于鱼类生存繁衍,鱼类资源丰富。经济鱼类有12目、24科、80属、138种,其中鲤科鱼类居首,75种;其次为鮠科,有14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赫山区辖5个街道(不含朝阳街道)、9个镇、1个乡和1个工业集中区(不含高新区),147个行政自然村、61个社区居委会。自南至北依次为岳家桥镇衡龙桥镇泥江口镇沧水铺镇泉交河镇欧江岔镇、龙光桥街道、新市渡镇笔架山乡兰溪镇、会龙山街道、龙岭工业园、赫山街道、金银山街道、桃花仑街道和八字哨镇。区人民政府驻地为赫山街道洪家村社区。

政治

参考资料:

人口

截至2023年底,赫山区户籍数273611户、人口772425人,常住人688715人。

经济

综述

2023年,赫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9.5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全市高0.6个百分点,居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0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43.0亿元,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83.5亿元,同比增长4.0%。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11.4:50.7:37.9调整为11.1∶50.7∶38.2。全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5916万元,增长8.9%。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70780万元(区级税收收入77542万元,上划市级收入93238万元),增长8.6%;非税收入完成35136万元,增长10.1%。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9%,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分部门来看,税务部门完成305026万元,增长39.2%;财政部门完成24501万元,增长10.4%。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9527万元,增长36.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3155万元,增长1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55.16亿元,比年初增加57.61亿元。

第一产业

2023年,赫山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03.74亿元(不含高新区),比上年增长4.2%。粮食播种面积109.8万亩,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量49.49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7.2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0.8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1.8万亩。全年出栏牲猪60.14万头,出笼家禽541.73万羽,蛋品产量4.69万吨,水产品产量3.32万吨(不含高新区),茶叶4083吨,蔬菜87.39万吨,水果5.01万吨。2023年,赫山区创建粮食生产省级万亩综合示范片,新推进42个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流转土地2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66万亩,启动新建14.36万亩(含投融资项目二期10.24万亩),完成常规稻种子生产备案面积4万亩,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实现保产低镉目标,粮食生产面积、产量、质效全面提升。收购粮食30万吨,未发生“卖粮难”和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庭院经济,涌现新市渡镇乡创农庄等典型项目。新评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新增返乡创业主体1502个,兰溪市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第二产业

2023年,赫山区规模工业企业351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1.26亿元,增长4.7%。实现利润19.61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大米391.5万吨,增长6.7%;饲料18.9万吨,下降23.5%;精制茶9.5万吨,增长15.4%;纱5267.8吨,下降39.2%;中成药3384.4吨,增长3.6%;电子元件47.2亿只,下降4.6%。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3家,实现建筑业产值112.0亿元,下降0.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1.5%,占GDP的比重5.6%。商品房销售面积28.19万平方米,下降29.5%。全区在库项目269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122个、亿元及以上项目89个,房地产项目25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从投资方向看:工业投资增长2.7%,技术改造投资下降2.4%,产业投资增长7.2%,房地产投资下降20.3%。

第三产业

2023年,赫山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2亿元,增长6.4%。按行业分,全区批零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66.1亿元,增长5.4%;住餐业实现零售额25.1亿元,增长13.2%。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4.1亿元,增长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3亿元,增长11.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增长5.5%;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增长0.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增长13.5%。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和教育

截至2016年,赫山区有幼儿园174所,其中公办13所,民办161所。在职幼儿教职工总人数3073人,(公办279人、民办2794人),其中幼儿教育专业毕业教师1356人。在园幼儿33074人,其中公办2722人,民办30352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84.8%。全区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89所,有7个乡镇建好了公办中心幼儿园;有小学84所,其中公办79所,民办5所。在职教职工总数3052人,其中专任教师2833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在校学生53325人,其中公办49529人,民办379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六年巩固率、小学毕业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2016年小学毕业8227人,升入七年级8227人,升学率达100%。1至6年级辍学0人,辍学率为0;有初中33所,其中公办28所,民办5所。在职教职工总数2406人,其中专任教师2031人,专任教师合格率100%。在校学生20295人,其中公办16745人,民办3550人;有普通高中6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1所。在职教职工总数1028人,其中专任教师97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在校学生13712人,其中公办11646人,民办2066人。2016年,赫山区初中毕业生8461人,升入本区普通高中5166人。4253人参加学考,九科一次性合格率68%,九科总平均分717.77。高中辍学157人,辍学率为1.2%。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3所。在职教职工总数453人,其中专任教师332人,专业课教师207人,“双师型”教师11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2023年,赫山区华慧新能源、华翔翔能完成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阳光电子获评湖南省“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华琳电子入选全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华翔翔能获评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全国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全省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赫山区投入1.27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增学位2250个,建设新优质学校55所,6所中职学校完成办学条件达标,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缩小5%,本科录取率达58.1%,教育评价改革、“双减”工作、科普教育等成为全省品牌。

文体事业

2023年,赫山区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着力打造系列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品牌:划一次龙舟、打一场“村BA”、跳一场广场舞、跑一次半马及赏一次红枫。群众文化活动实现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由2022年的78%提升至2023年的91%。2023年,赫山区财政安排200万元奖补资金;镇、村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500万元。截至2023年,赫山区大力实施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最美潇湘文化阵地”“七个一”“门前十小”等项目建设,建成美丽屋场135个、“乡村大舞台”近120个。区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从2021年的1.87平方米增长至2023年的4.5平方米。

2023年,赫山区兰溪双桡龙舟表演赛现场吸引游客15万人次,短视频播放量超14.5亿。广场舞大赛暨广场舞服饰博览会参与群众3万人次,参展企业17家。岳家桥半程马拉松赛、会龙山杨梅文化节、沧水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等活动火热开展。乡村振兴学院、箴言书院、洞庭画院建成开放,兰溪民俗文化体验园、岳家桥体育小镇、衡龙桥华林龙凤大观园等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泉交河镇、八字哨金家堤村分别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村,泉交河菱角岔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精品村。旅游总收入、人数分别上涨51.2%、46.8%。

卫生事业

2023年,赫山区成功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区妇幼保健院公卫楼、区精神病医院医养中心、岳家桥镇中心卫生院医养中心投入使用,市三医院南院区、衡龙桥镇卫生院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村卫生室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医保报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78.5%,区域内住院率90.3%,城乡居民医保患者自付费用下降8.74%。

社会保障

2023年,赫山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41707元,增长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32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增长7.1%。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34元,其中:食品烟酒支出8759元、居住支出5028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65元、交通通信支出6068元。新增城镇就业6528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3468人、困难人员就业1101人。改造老旧小区35个、保障性住房293套、棚户区518户、农村危房399户,建设公租房379套,完成安置1136户。发放低保、残疾、特困供养人员等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1.45亿元,常住人口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95%以上。加强“一老一小”保障,全面实行公办养老机构区级统管“1+5”模式,完成583户适老化改造,新增婴幼儿托位3200个。全区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1.2%、37.5%。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12500余处,投入3200万元系统整治交通问题顽瘴痼疾461处,建成政府专职消防救援站4个,初步形成中心城区“五分钟应急消防救援圈”。

人居环境

2023年,赫山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3.8%,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龙山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1%。

交通

赫山区是湘中北水陆通衢。高雄—成都公路和308省道穿境而过,石长(复线)铁路与洛湛铁路在此交汇,银城大道与省城无缝对接。绕城、长张、益平、常益长高速复线和益马、益娄、益宁韶高速构成赫山“四纵三横”高速路网交通格局。

十三五期间,赫山区持续加速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区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2.7亿元,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15.2公里、干线公路79公里,完成了新建农村公路144公里,窄路加宽220公里,生命防护工程473公里,危桥改造38座。截至2021年7月,全区已建成高速公路134.2公里、落地互通8个,建成国道95公里、省道203公里、县道315公里、乡道689公里、村道861里。

人文

文物古迹

赫山区辖区内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民俗文化

地花鼓

地花鼓又称“对子花鼓”。清同治年间开始在益阳流行。多于春节或重大喜庆节日演出。分一旦一丑单花鼓,二旦一丑双花鼓和多且一丑或多旦多丑群花鼓几种。当地人称丑为“小花脸”或“三花脸”,头戴无边草帽,系白裙,执青折扇,演出时多走矮子步。旦着彩衣裙,戴凤冠,演出时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摇步、膛步、云步和闪步。向有“旦角风摆柳,丑角巴地梭”的说法。最具特色的舞蹈组合动作为“车窝子”,分为单双窝子、滚筒窝子、阴阳窝子等数种。按音乐分,又有弦子花鼓和唢呐花鼓两种。伴奏乐器以锣鼓唢呐大筒为主,瑞安鼓词多为七字句。主要曲目有《望部》《对花》《十锈》《送子》《挨角》《比古》《月照山》等。地腰鼓表演时,四周围以龙舞者叫围龙花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挖掘整理,益阳的地花鼓有较大创新。1963年,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地花鼓专辑,供各县、市选用。1980年,益阳市市举办地花鼓专业人员培训班,通过广泛征集和整理,编成《益阳地花鼓》专辑,收有《十杯酒》《拖地板》《红灯歌》等26个曲目。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曲艺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是一种韵味独特的地方曲艺,也是益阳的主要曲艺曲种。有“南词”之美誉,俗称“道琴”“月琴戏”,同常德丝弦并驾齐驱,被誉为“湘北曲艺的两朵花”。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益阳有不少艺徒从长沙市艺人学唱弹词。清末王才喜、王典山、李冬生等采用益阳口语说唱。且在月琴演奏上加以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益阳特色的弹词,故有“益阳弦子长沙腔”之说。清咸丰年间,已广泛流传于益阳、沅江、南县、桃江、安化等地。益阳弹词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道白与瑞安鼓词、唱腔曲调和演唱程式,成为形式独特、采用湘语系益阳当地口语词汇说唱的地方曲艺。其表演形式是由一名或两名艺人怀抱一柄月琴,一边弹琴一边唱词,琴声优美动听。

围鼓

围鼓即“围鼓子戏”,又称“坐堂戏”。表演者少则四五人,多则上十人,既是演员又是乐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时不化妆,也无表演动作,全凭唱腔、道白表现戏曲故事;采用民间小调或地方戏曲的音乐。多受聘于民间红白喜事,亦有逢节日临时定点演唱者。新中国成立后,围鼓演唱活动继续流行,且注人新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姚度山、李健军等创作的《按小华》《献图》等,便是具有全新内容的围鼓戏。1976年,孙文辉、杨运镇等在围鼓基础上创作腰鼓坐唱《硪歌嘹亮》,演唱者加进表情动作,唱演兼有,场面热闹。不久成为全区一个新的地方曲种。

饮食

赫山区有十大名菜兰溪牛杂、松花迎宾、雪花菜、黄焖鸡、欧江岔蹄膀、红烧水鱼、竹荪炖鱼丸、多喜腊鱼尾、珠波塘辣味火锅、青冻鱼)和十大小吃深受游客喜爱。

特产

赫山区特色产品有水竹凉席、松花皮蛋、明油纸伞、黑茶、小郁竹器等闻名遐迩;新兴土特产有“绿色”大米、“健康”鲜鱼、“保健”矿泉水、擂茶饮料、“洞庭草”麻衬衣等。“粒粒晶”大米、AISHI(艾氏)牌铝电解电容器、“汉森”牌药品、志溪春绿茶为中国驰名商标或金质奖产品;“湘东湖”鱼、“松柏皮蛋、“林结巴”坛菜腊味食品、“旭荣”服饰、“莎丽”袜子、“华翔”变压器、“龙源”毛巾为著名商标产品;“农家良道”大米、“顺风”蔬菜、“油中王”食用油等87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或有机食品。“赫山兰溪大米”为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风景名胜

赫山区域内红色旅游类旅游景点主要有金家堤“三湘党建第一村”、青年作家叶紫故居和三周(周谷城、周扬和周立波)故居。文化古迹类旅游景点,主要有白鹿寺、陆贾山庄、箴言书院、龙洲书院、寨子仑、月明山文化公园、“龙山村落”遗址群、笔架山战国古墓葬群、羊舞岭“益阳窑”遗址群和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兔子山益阳县治遗址等。2022年,泉交河镇菱角岔村入选湖南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益阳“一碑五馆”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湘湖家庭农庄和征军家庭农场被评为湖南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022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884.9万人次,旅游收入89.5亿元。

新市渡竹林风景区

新市渡竹林风景区北部有桃益公路,西抵八方山,南连蛇山,东临高村。竹林面积近26.67平方米,青山碧竹,层峦叠翠,雾气缭绕。点缀其间的上百口山塘湖泊,犹如颗颗珍珠,是益阳有名的竹旅游景观和避暑胜地。景区内的金猫山,满山孟宗竹,根根粗壮,成竹平均胸径在22cm以上,最大胸径为57cm,被誉为“湘竹之王”。

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

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位于益阳市中心城区西部,北接资江,南达朝阳路,西靠志溪河,东接资江一桥繁华地段,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会龙山早期是佛教圣地,公园因会龙山得名,是座天然的植物园,集名胜古迹和现代园林建筑于一体。主要景点栖霞寺、白鹿寺于1986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曜时(373-396),印度高僧石如密多尊者创建宝泉寺,曾因帝栖更名栖霞寺。据传明朱允炆避祸为僧,转徙一于吴、楚 、湘、奥、滇、黔之间,途经益阳,曾住过此庙,故名。抗战时期古庙遭受破坏。白鹿寺创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相传裴休曾在此讲经说法,有白鹿衔花聆听,故名白鹿寺。山下有潭,名白鹿潭。原寺内有白鹿塑雕。大古钟一座,传为金银钗钏之类铸成,重600公斤,声音洪亮悠远。现仅存小型佛殿一栋,左右各有禅房数间。佛源和尚筹集恢复栖霞寺、白鹿寺,2005年以来,又建设栖霞寺石碑楼、山门、塔林、大雄宝殿、游廊、僧舍等佛教设施,修建何凤山和夫人陵墓,白鹿寺2008年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

金家堤“三湘党建第一村”

赫山区八字哨镇金家堤村,曾是一个小乡村。1924年,中国共产党湖南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金家堤支部在这里成立。金家堤村因这一特色红色基因声名远扬。中国共产党金家堤支部陈列馆内,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周立波故居

周立波故居位于益阳市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是一座具有益阳山乡特色的典型农舍。周立波诞生于1908年8月9日,故居是周立波出生成长地,同时也是他1955年至1965年回乡创作《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长篇、短篇小说的原型地。周立波一生共著作出版长篇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著、报告文学等500余万字,先后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和斯大林文艺奖。周立波故居保持着周家老屋原貌,复原了上世纪50年代周立波回乡创作《山乡巨变》时的生活场景,陈列着周立波一生为革命、为工农兵写作的事迹。故居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接待参观人数超过40万人次。

叶紫故居

叶紫故居位于赫山区龙光桥街道新月村。叶紫(1910-1939年),中国现代剧作家、小说家,原名余鹤林,又名余昭明、汤宠,代表作有《丰收》《火》。叶紫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在农民运动中逐渐成为县、乡农民运动的中坚。1926年春天,叶紫全家主要成员投入了农民运动革命斗争。年仅15岁的叶紫,在全家革命精神影响下,从长沙市回到家乡,也投入了农民运动,写标语、编歌谣、喊口号、演节目,成为当时农民运动出色的宣传员。2008年以来,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修缮了村内文化地标叶紫故居。同时,建起了文化长廊、“浩气长存”群雕广场、忠烈渠、生态停车场等配套景点、设施,打造了183亩“荷塘月色”旅游景点。2022年,叶紫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箴言书院

箴言书院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街道石笋村八里坪组与彭家州组交界处。该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3年),由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创建于瑶华山麓,前临志溪,以其父胡达源曾著有《弟子箴言》,故以“箴言”名院。书院初具规模后,胡林翼请曾国藩左宗棠分别撰写了《箴言书院记》,又亲自撰写了《箴言书院后记》,胡、曾、左之文皆刻石成碑立于书院。1983年,原益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欧阳笛渔

欧阳笛渔(1894—1931),原益阳县八字哨镇金家堤人。1919年,欧阳笛渔考入中华职业学校,后辍学转入上海机器厂做工,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2年1月,欧阳笛渔代表上海市机械工业工会赴苏联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欧阳笛渔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乡从事发展农民运动的工作,1924年上半年,欧阳笛渔先后在金家堤组建团特别支部和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并分别担任支部书记。同年冬,欧阳笛渔被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派到益阳、南县华容县等地从事秘密发展党、团组织的工作。“马日事变”后,欧阳笛渔赴咸宁市、武汉、湖南汨罗等地坚持党的地下斗争,后不幸被捕,1931年春,在崇阳县英勇就义。

曾士峨

曾士峨(1904—1931),原益阳县樊家庙乡人,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进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连长,1927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连长。上井冈山市后,曾士峨历任营长、纵队参谋长、工农革命军第十一师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和指挥了茶陵县、龙源口、龙岩市等数十次战役,屡立战功,为井冈山风景旅游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他率领第十一师于龙岗战斗中一举活捉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歼灭敌军9000余人,毛泽东曾为此填词赞颂。1931年9月8日,高兴圩战役中,为确保红四军指挥所安全,面对优势敌人,他亲率以全师排以上干部和党团员为核心的敢死队,多次组织冲锋,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终于击溃敌军,为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立下突出战功。此次反击战中,他腹部连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袁铸仁

袁铸仁(1897—1927),赫山区人,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任中国共产党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第一任书记,先后领导建立了共青团县委、县农民协会、县中华全国总工会、县女界联合会、县工农自卫军大队和益阳人民特别法庭等基层组织,发展农协会会员20余万人,马日事变后因叛徒告密被捕,1927年8月1日在大码头英勇就义。

黄励

黄励(1905—1933),女,赫山区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经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黄励随瞿秋白在德国柏林参加世界反帝大同盟代表大会,1929年随邓中夏永明城参加第二次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并留会议书记处工作。1931年10月,黄励回国,先后任赤色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党团书记兼主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33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7月在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

徐少保

徐少保(1886—1946),赫山区人,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潜往湘鄂边开展党的地下斗争。1931年9月,徐少保任中国共产党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书记,次年1月任中国共产党长沙中心市委代理书记,行使省委职权。1936年,徐少保建立荆沙地下党支部。1939年后,徐少保历任中国共产党公安县委书记、公南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国共产党湘鄂边特委书记等职。1946年9月,徐少保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

曹德清

曹德清(1908—1935),赫山区,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曹德清参加攻占长沙城的战斗,先后任连长、营长。1932年任红三军团二师六团团长,1933年5月,曹德清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即兴国模范师)师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战功卓著。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后,曹德清率红六师担任全军右路先锋,率先突破敌人第一至第三道封锁线,受到中革军委嘉奖。1935年2月,长征至云南扎西鱼井时,曹德清因病牺牲。

萧山令

萧山令(1892-1937),赫山区人。1937年11月上海市沦陷,萧山令身兼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六大要职,率领留守部队在南京与日军激战26个昼夜,在弹尽粮绝、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壮烈殉国。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5年2月23日,湖南省纪委监委官网发布消息,湖南省益阳市委原二级巡视员、赫山区委原书记邓正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湖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5-02-23

赫山概况.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官网.2020-01-06

赫山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益阳市统计局.2024-08-05

益阳各地名称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家乡名字来历吗?.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3

赫山区概况.赫山区概况.2025-02-23

赫山区.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赫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清单.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赫山教育历史沿革.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赫山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调整后下辖4乡21镇4街道.赫山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调整后下辖4乡21镇4街道.2025-02-23

一图速览丨赫山区政府工作报告.微信公众号.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益阳悦发央著一期地块第一阶段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河道采砂规划 .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转载媒体报道】三湘儿女在温州.微信公众号.2025-02-23

益阳市赫山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政府.2022-04-18

区委.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教育.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深度|赫山区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办群众赚@湖南日报.新湖南.2025-02-23

路上赫山,大美!赫山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纪实.路上赫山,大美!赫山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纪实.2025-02-23

益阳民俗地花鼓.湖南省人民政府.2025-02-23

益阳弹词.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益阳民俗围鼓.益阳民俗围鼓.2025-02-23

一馆尝遍赫山味 美食节赫山馆“十大名菜”人气爆棚.一馆尝遍赫山味 美食节赫山馆“十大名菜”人气爆棚.2025-02-23

新市渡竹林风景区.赫山区人民政府.2025-02-23

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央媒看湖南|中共湖南第一个农村支部诞生地金家堤村——红色的村庄 红火的日子.湖南在线.2025-02-23

周立波故居:为人民写作 为时代高歌.新湖南.2025-02-23

盛世里的幸福村庄.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箴言书院.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革命先烈.益阳市人民政府.2025-02-23

农业农村部关于命名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5-02-23

关于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的公示.www.natesc.org.cn.2020-03-26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湖南省人民政府.2025-02-23

关于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和“统防统治创建县”推评名单的公示.食品资讯_食品伙伴网.2025-02-23

..2025-02-23

..2025-02-23

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公示.中国农科新闻网.2025-02-23

湖南省益阳市委原二级巡视员、赫山区委原书记邓正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腾讯网.2025-02-23

雅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