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郡
长沙郡(Changsha Jun),战国郡名。据《元和郡县志》:以其地方有万里沙祠,故名。辖境相当于今湖南中部、东部及江西省西北部地区。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东汉复为郡。隋开皇中废。大业及唐天室、至德时又改潭州为长沙郡。
历史
秦时
长沙郡,最先设于秦朝,为直属朝廷管辖的三十六郡之一。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并设有郡尉管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行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又设有县尉掌军事和治安,县远掌司法和税务。县以下设乡、亭、里等社会基层行政单位,有三老、亭长、里正等职,以禀承郡县的命令实施对社会的统治。
秦代的长沙市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湖,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江流域。据明朝崇祯年间编《长沙府志》沿革记载,秦朝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市、阴山、永州市、衡山县、宋、桂阳县等9县,这是古代湖南或长沙最早的一批县级行政区域,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市、长沙、湘潭市、株洲市、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永州等部分或全部,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州、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其治所湘县即为今长沙市辖区。
汉代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立吴芮为长沙市王,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市、南海五郡为长沙国,其中遥领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刘恒后七年(前157年),长沙王吴产,无子,国除。刘启二年(前155年),立皇子刘发为长沙王,改长沙郡为长沙国。长沙国属荆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长沙国领十三县:临湘市、罗、连道、益阳市、下隽、、、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贬长沙王刘舜为公。始建国二年(10年),废长沙公刘舜为庶人,改长沙国为填蛮郡。东汉初复为长沙国。刘秀建武十三年(37年),降封长沙王刘兴为临湘侯,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东汉时,析置醴陵市,烝阳县改属零陵郡。
六朝
刘协初年,长沙市太守孙坚起兵参与讨伐权臣董卓,杀死荆州刺史王叡。董卓以献帝名义任命刘表为荆州牧,刘表于是夺取了包括长沙郡在内的荆州的控制权。建安五年(200年),长沙太守张羡联合曹操反叛刘表,病死后其子张怿继任,后与零陵郡、桂阳郡叛军都被刘表镇压。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继任荆州刺史,长沙太守韩玄向其投降。刘琦死后,其势力推刘备继任。时孙坚子孙权割据江东,长沙郡也有一部分如下隽等地被其占领。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分长沙郡立汉昌郡。后来孙权治下的益阳县等部分长沙郡被交给刘备(借荆州),汉昌郡仍归孙权。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长沙市郡,刘备亦在重新与孙权结盟时承认长沙为其所有。
三国鼎立后,长沙郡属孙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孙皓宝鼎二年(267年),分豫章郡、庐陵郡、长沙郡立安成郡。
司马炎太康中,长沙郡领十县:临湘市、攸、下隽、醴陵市、刘阳、建宁、吴昌、罗、蒲圻、岳阳市。司马炽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江州立湘州,治临湘,长沙郡改属湘州。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省湘州。司马德宗义熙八年(412年)复立,十二年(416年)又省。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又立,刘义隆元嘉八年(431年)又省。元嘉十六年(439年),复立湘州,分长沙郡之巴陵郡、蒲圻、下隽,江夏郡之沙阳四县立巴陵郡。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又省湘州。刘骏孝建元年(454年)又立湘州。
隋唐
杨坚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长沙郡及湘州,其地属潭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市郡领四县:长沙、衡山县、益阳市、邵阳市。
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长沙郡为潭州。李隆基天宝(742年),改潭州为长沙郡。长沙郡领六县:长沙、衡阳市、湘乡市、益阳、醴陵市、浏阳。天宝八载(749年),衡阳县移治于洛口,改为湘潭县。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长沙郡为潭州。
人口
行政长官
长沙守(前220年代—前155年)
长沙内史(前145年—前8年)
长沙相(前8年—10年)
填蛮大尹(10年—25年)
长沙相(25年—37年)
长沙太守(37年—289年)
长沙内史(289年—291年)
长沙太守(291年—301年)
长沙内史(301年—303年)
长沙太守(303年—308年)
长沙内史(308年—310年代)
长沙太守(310年代—329年)
长沙相(329年—403年)
长沙太守(403年—404年)
长沙相(404年—420年)
长沙内史(420年—557年)
长沙太守(557年—569年)
长沙内史(569年—589年)
长沙郡太守(607年—621年)
长沙郡太守(742年—758年)
参考资料
历史文化名城是怎么来的,长沙在秦代就成为了“省会”.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024-10-01
长沙市.湖南省人民政府.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