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脉(Floating Pulse)是传统28脉之一。浮脉的脉象特征表现为脉动显现部位浅表,切诊时用较轻的指力取脉(浮取),即可感到明显的脉搏跳动,而指力加重时(沉取),反觉脉搏跳动减弱。浮脉多见于表证,亦可见于里证。
浮脉是出现于医籍中最早的脉象之一,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将“浮脉”与“毛脉”并称。脉学理论的发展自晋朝以来进入到丰富阶段。王叔和在《脉经》中对浮脉的脉象特点首次提出“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的观点。宋代医家王贶《全生指迷方》中“浮脉之状,在皮肤轻手得之,重按则似有若无”的形容虽然与《脉经》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也说明了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变弱的特征。清代医家张石顽在《诊宗三昧》中载“浮脉者,下指即现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的说法。现代研究中,浮脉在修订版《中医诊断学》中被定义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浮脉形成机理大致有三种:一为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二为风邪(多为内风)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三为阳气浮越于表。浮脉主表证,亦主虚证。浮脉出现部位不同,主病各异,曾有“左寸浮主心悸病,右寸浮主外感”之说。临床上所见的浮脉应仔细辨证,首先排除阴阳亏虚的情况,再考虑病位,最后才能考虑表证。浮脉常见于热伤风、大叶性肺炎初期等症,亦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期、及某些传染病初期,急性胃肠炎、胆道疾患等亦可见浮脉。
脉象
浮脉的脉象特征表现为脉动显现部位浅表,切诊时用较轻的指力取脉(浮取),即可感到明显的脉搏跳动,而指力加重时(沉取),反觉脉搏跳动减弱。浮脉多见于表证,此乃外邪袭表,机体为抵御外邪,气血趋向于表,与外邪抗争,故而脉气鼓动于外而致脉浮,故日“浮脉主表”。但是,“浮脉主表”并非凡是表证必现浮脉。临床上确有表证并不现浮脉者,多因表邪轻微,人体气血反应轻微,脉象尚未表现出来;或因素来脉较沉细,表证时浮脉可不明显。此外,浮脉亦可见于里证。如久病体虚,正气损耗,虚阳外越而致浮脉,表明病情危重,但脉浮而无力,而且重按无根。
《濒湖脉学》:“浮脉唯从肉上行”,“浮如木在水中浮”,指脉象表浅而言。意即是脉来轻虚以浮。对于浮脉脉象的描述,《难经·十八难》认为:“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然而《诊宗三昧·师传三十二则》说的更为恰当:“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因此《中医诊断学》记载“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之脉象。
发展历史
出现
浮脉是出现于医籍中最早的脉象之一,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将“浮脉”与“毛脉”并称,如“秋冬而脉浮大”(《素问·平人气象论》)、“肺脉毛”(《素问·宣明五气论》)等。《难经·十五难》中有载“秋脉毛者”及“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认为浮脉轻虚漂浮好似游离状态,如羽毛一般,《濒湖脉学》载到“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人为肺,又谓之毛”,故秋浮脉、肺毛脉、秋毛脉为同一脉象,“毛脉”即为“浮脉”。《内经》中多用比喻手法来形容浮脉的脉象特点,使其形象生动,跃然于纸上,便于后世医家学习与揣摩。《素问·平人气象论》描述浮脉为“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厌厌聂聂为翩翻之状,榆荚为榆树的种子,外面包着一层像翅的薄膜,提示浮脉脉象浮薄流利,就像榆荚落下一样轻浮,而张景岳注解“轻浮和缓貌,即微毛之义”。《素问》中还有“如循鸡羽”“如物之浮,如风吹毛”等类似描述。后世对浮脉的理解与《黄帝内经》大致相同,如“如水漂木”(《崔氏脉诀》)、“如捻葱叶”(《决脉精要》)等。综上可知,浮脉脉象轻清,脉位表浅,取脉时应有清风吹羽毛、水上漂浮木、捏葱叶子般的感觉。
发展
脉学理论的发展自晋朝以来进入到丰富阶段。王叔和在《脉经》中对浮脉的脉象特点首次提出“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的观点,其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举”即用较轻的指力按在皮肤之上,即轻取、浮取,“举之有余”即浮脉轻取时应指明显;“按”即用较重的指力按在筋骨之间,即重取、沉取,“按之不足”即浮脉在沉取时脉象反而减弱。《诊家枢要》有载“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后世中对浮脉脉象的描述与《脉经》中大都说法相同。宋代医家王贶《全生指迷方》中“浮脉之状,在皮肤轻手得之,重按则似有若无”的形容虽然与《脉经》的表述并不完全相同,但同样也说明了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变弱的特征。清代医家张石顽在《诊宗三昧》中载“浮脉者,下指即现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的说法,其对浮脉应指指感做出了更具体的补充。即将手指放于脉位即可感到轻浮搏指,向下按压取脉时,脉象相应减弱,但减弱的幅度不会造成空虚的指感。脉象漂浮灵活,下指取脉时可以直接感觉到向上浮动的脉感。其中“泛泛”一词应解释为:漂浮貌,浮行貌,如《诗经·小雅·采菽》“泛泛杨舟”,或充满貌,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同代黄宫绣《脉理求真》亦有相同说法。
现代研究
浮脉在修订版《中医诊断学》中被定义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现代物理学认为任何脉象都可定性与定量化,速度原理是认识脉象的基本线。傅骢远等从全身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浮脉进行分析,其认为浮脉的形成机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为寸口处桡动脉明显扩张,直径和面积明显增大,但动脉管壁张力下降。二为平均动脉压下降,心输出量稍减,心率增快,总外周阻力下降;并通过对大量临床中医生浮取力度研究得出5~10kPa的压力为浮取。费兆馥研究表明,脉象中和了心脏与血管的舒缩运动、动脉管道弹性震动及在指压的干扰下血流血管的运动变化,这几种运动影响下的立体感即为脉诊信息;并认为浮脉的标准化取脉压力应在60~100g,即脉压6~10kPa。王全来等对浮脉进行频谱分析时发现浮脉信号所表现的能量既高于沉脉也高于平脉,具有周期短、能量高的特点,即心脏搏动急促有力,血流量增多,血管膨胀,使脉压较高。以上研究表明浮脉的出现与心脏的搏动和血液的流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浮取提出了相对客观标准。汪南玥等通过时域分析结合谐波拟合的频域发现,呼吸对于脉诊信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呼吸的角度来讲,无论受任何因素影响导致人体出现呼气较多,呼吸急促,呼吸声重等情况时,都可视为气机外越的直接表现,而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气机外越,都可以导致浮脉出现。这些理论为浮脉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是中医脉诊现代化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体现。
形成机制
浮脉形成机理大致有三种:一为邪气犯表,正气与邪气相争于体表;二为风邪(多为内风)鼓动,致使气血运行于体表;三为阳气浮越于表。不同的病位则浮脉反应的分部不同。浮脉的形成除了与疾病的表里有密切关系外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气机的郁滞、阴阳的格拒、真气的外泄等也有很大关系。
外邪入侵正气外浮而抗邪
由于外邪的刺激当人体的正气(阳气)向外大量发泄时气血向体表部位形成了一种由内向上、向外的快速流动这种力量推动挠动脉向上升浮此时诊寸口脉便有一种向上浮冲的力量和漂浮的脉感就使得脉象显浮。现代关于浮脉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在对浮脉进行频谱分析时发现浮脉信号所表现的能量不仅高于沉脉而且高于常脉。这是由于浮脉周期短、能量高表明心脏搏动急促有力血流量增多血管膨胀使脉压较高。这正应了中医学所说的浮脉属表。
热邪充斥脉道
当热邪充斥脉道或欲外散时气血流动加快脉象多浮此时多见相类脉如洪脉浮数脉。
气机上越、阳气外浮
浮脉的形成从生理病理这个角度来说总离不开人体气机外浮。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能造成气机外越或上浮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浮象只不过在力度和相兼脉上不同罢了。例如:肝气郁滞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浮弦脉尤其在关部明显这是由于肝气外越的原因。阳气郁滞的时候也会外浮出现浮脉尤其是阳郁于上寒停于下的上热下寒证。
真气欲脱时的应激反应
亡血亡阴元气离散脏气欲绝时人体启动应激反应以救垂危阳气倾巢而出故见脉浮多属回光反照多见相类脉如散脉、乳脉、革脉。
临床意义
浮脉主表证,亦主虚证。
浮脉主表,有力、无力辨虚实。有力而浮为表实;无力而浮是表虚。浮脉常见于外感表证及瘟疫的初期,常见于热伤风、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初期,亦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某些传染病初期。恶性肿瘤晚期、急性胃肠炎、胆道疾患等亦可见浮脉,可能是病毒性感染发热的特有表现,可作为与细菌性感染发热鉴别的参考指标。表证见脉浮而无力时,说明外邪袭表而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机体反应不强,在临床时须注意扶正祛邪。
浮脉主表为常,主里为变。浮主里虚,脉为血之府,血虚则脉虚。久病体弱之人可见脉浮无力,为气血虚损之征。此时,脉浮多以单部脉浮,反映了脏腑气机升降失常。
浮脉出现部位不同,主病各异,曾有“左寸浮主心悸病,右寸浮主外感”之说,即独见左寸浮,多为心脏疾患,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若独见右寸浮,多为外感表证初期或末期将愈之时,可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若独见左关浮,多为肝胆疾患,可见胁肋胀痛或黄疸等症;独见左尺浮,多为蓄水证或膀胱疾患,可见尿频、尿急等尿路感染症状;独见右尺浮,多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如前列腺疾患等。
治疗方法
临床上所见的浮脉应仔细辨证,单纯外感引起的表证者不多见,可能与一般的表证患者因病情较轻不来就诊有关。而所见的浮脉大多属久病之人,应首先排除阴阳亏虚的情况,这种病人的脉象大多是浮而无力。其次再考虑病位在上,气机不降而上逆所致的浮脉。然后才能考虑表证,不可见到浮脉即予发汗之法,以免加重病情,应予以注意。
浮大
《脉经》:“脉浮大,应发其汗。”《察病指南》:“脉浮大者病在外。”《景岳全书》:“浮大为伤风。”治用清震汤,方中苦老芽提升清气,解百毒;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荷叶提升胃中清气,助辛温升散之药上行而发散;苍术燥湿健脾,解肌发汗。诸药相用,使在表之风热散,痰火消。
浮滑
《脉诀指掌》:“浮滑而疾为宿食、为痰,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短气,浮滑而缓为痰饮嗌痛,浮细而滑为伤饮心悸病,浮滑紧疾为百合病,浮数为大便紧、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浮而有力表实、无力表虚。”医宗必读》:“浮滑痰热。”《四诊抉微》:“浮滑风痰,又主宿食。”《脉确》:“浮滑主风痰、风热丁’《脉如》:“浮弦头痛,浮滑风痰。”《脉学类编》:“浮滑中痰。”浮滑主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治风痰上扰的代表性方剂。
浮缓
浮缓风虚,为正气不足,表气受邪。再参问饮食,腹中难过,得食稍可,又不能多食,为中气大虚,清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法。
浮缓而大
浮缓而大为邪风较重。巅顶为肝经所主。服药发厥,古有“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一语,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藁本散风寒湿邪,《本草正义》:“藁本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菖、羌活近似。”用药简却合病机,收效明显。
浮紧数
湿热头痛,症状为头重压下如山,脉浮紧数,浮紧属冷风,数为热象。方用羌、防、柴、背祛风,其中疏叶当归又能祛湿;苓、连之苦寒,以逐其火;甘草缓急调中,协和各药。雨前茶性寒而不烈,取茶禀至清之气,除上焦之浊垢下行。
浮大,沉按无力,两尺尤甚,左关略兼弦数
脉浮取颇大,而沉按无力,两尺尤甚,左关略兼弦数。《金匮玉函要略方》:“劳之为病,其脉浮大。”《诊家索隐》:“浮大或小弱无常为虚。”《脉说》:“浮大无力,按之微细欲绝者,真阴竭于下,孤阳浮于上也。”浮取大,沉按无力,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越之象,两尺尤甚为肾虚更甚,左关略兼弦数,为肝郁热。方用四物加杞子、阿胶、石斛以补益肝肾阴血;山药、杜仲、续断、肉苁蓉、鹿角霜、金樱子补肾;菊花清肝热。
浮散且濡
以大剂地黄饮子滋补肝肾,阴阳并补,上下同治,虚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
浮而数
浮则为风,数则为热,风热客于上焦,治疗予辛散苦降。《脉诀指掌》:“浮数主热风热。”《景岳全书》:“浮数为风热。”《医宗必读》:“浮数兼见,则为风热也。”《脉确》:“浮数主风火。”《脉如》:“浮数伤热。”《脉说》:“风热之脉多浮数。”以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透风热;苦丁茶散风热,清头目;荷叶上清头目之风热;甘草、苦杏仁清咽利膈;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诸药配伍,共奏疏风清热解表之功。
浮数滑
诊脉浮数滑,数滑脉主痰热,浮脉主表,又主风阳上扰,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清利头目。
浮弦
诊脉浮弦,《脉确》:“浮弦主风痰。”浮脉主表,又主风阳上扰,弦脉主疏泄失常。治用芎犀丸外祛风散表,内泻火凉血,以参、胶、冬、苓、草安定气血,固护正气。《金匮翼》:“此方兼祛风清热之长,而得参、胶等安定气血,虽虚人亦可用之,安内攘外,并行不悖也。”
兼脉
浮长脉:多见感染性中枢神经、泌尿生殖系统病变或瘦高个病人的脉象。
浮短脉:多见脑、心供血及功能不足,脐以下脏器或肢体神经功能不佳等。
浮滑脉: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脉象,妇女经期及其前后或排卵期脉象。
浮涩脉:多见水及电解质紊乱、缺水,心脏传导功能失常性心脏病等病人脉象。
浮数脉:多见感染性病变或体力活动后,也见血液病、便秘等。
浮迟脉:多见上呼吸道感染,也见于机体代谢缓慢及老年支气管炎或各种疼痛性病变。
浮缓脉:多见病人免疫力低下或紊乱而出现的早、晚期感呼染状态,也见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经治疗而缓解时。
浮弦脉:多见咽部、上呼吸道、气管炎症病人或早期肝病、植物神经紊乱等的脉象。也见上胸部因感染而出现的疼痛等。
浮细脉:见于机体脏器血供不佳,机能低下,外寒内热的病人。也见部分神经、精神性病变。
浮边脉:见于人体两侧、后背、肩周、肋神经、胸骨、胸壁、腹部、坐骨神经等无菌或有菌性炎症、疼痛等。也见感染后心肌病变。
鉴别诊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