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Hemudu)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镇,地处宁绍平原东部,地势低平。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碳14测定年代为6960-5300年前。遗址的文化堆积被划分为依次叠压的四层,代表先后发展的四期,其中第四层是主要文化层。遗址有房址、窖穴、圈栏、水井、墓葬等。房址主要为干栏式建筑,第一期发现以桩木为基础的干栏式长屋,第二期发现挖坑、垫板、立柱的建筑,第四期发现埚状柱础的建筑。该遗址出土遗物6197件,以骨、角、牙器数量最多,镞、哨、匕、鸟形匕等器物最具特征,动物遗骨中猪骨比例很大。遗物中还有稻谷和其他禾本科农作物。
1982年,河姆渡遗址成为中国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遗址公园”;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以其文化内涵确立了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其文化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该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镇,地处浙江省余姚县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2′、北纬29°58′。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开始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7000年前河姆渡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
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在地理方面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遗址的东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河姆渡——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1973年,余姚市河姆渡遗址首次发掘,发现了大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与丰富的石、骨、木、陶器和动植物遗存,最早年代约距今7000年。
经过1973年夏的试掘,河姆渡遗址又于1973年冬和1977年冬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67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2018年,河姆渡遗址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遗址公园”。2022年12月29日,河姆渡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自下而上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遗址第三、四文化层里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长江流域极具代表性的,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木构技术相当成熟;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
河姆渡遗址地下文化堆积埋藏深度大多处在地平线上下,利于有机质遗存的保存。因此,发掘出土的稻谷壳、橡果、树叶及大量动物骨骼等先民生活遗物保存极佳。
1973年夏,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1977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6197 件。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果、菱角米、枣子等;动物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动物,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第四文化层)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是截至2024年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第二期文化(第三文化层)出土了线刻“双鸟舁(yú)日”纹样的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
河姆渡遗址全面体现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反映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裙耕农业、养殖业。该遗址的发现,也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以及人骨架、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木建筑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野生动物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等遗存,创造了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的“河姆渡文化”,同时也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宁绍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是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前发现。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因其广泛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遗产价值而备受关注。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2001至2014年间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圆田螺山聚落遗址。2013年河姆渡附近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内涵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井头山遗址,可确定该遗址为河姆渡文化主要来源。
参考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3
河姆渡遗址.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2-03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国家文物局.2024-08-1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03
浙江公布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这7处遗址你了解吗.浙江日报.2024-02-03
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公布 你家乡的项目入选了吗?.浙江新闻.2024-02-03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4-02-03
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穿越八千三百年,一场魂牵梦绕的相遇.中国日报.2024-02-03
河姆渡遗址.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8-17
河姆渡50年|展览篇:342件文物的第一次.潮新闻客户端.2024-08-17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新华网.2024-08-17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公布 浙江四家入选.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8-17
长江流域精品路书|河姆渡文明之旅.文旅中国.2024-08-17
文明的坐标丨“食”在河姆渡:7000年前就有“鱼米之乡”?是的!.中国新闻网.2024-08-17
非遗系列推送第十六期 | 榫卯结构,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7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市人民政府.2024-08-17
0017 关于推动“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遗址有序保护和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建议.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办公厅.2024-08-17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浙江省文物局.2024-10-31
统筹推进大遗址群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工作 余姚多措并举擦亮河姆渡文化金名片.余姚市人民政府.2024-10-31
统筹推进大遗址群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工作 余姚多措并举擦亮河姆渡文化金名片.余姚市人民政府.2024-08-17
文博日历丨来自河姆渡的它,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8-17
余姚河姆渡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中国宁波网.2024-08-17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08-17
随机推荐
河姆渡遗址(Hemudu)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镇,地处宁绍平原东部,地势低平。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碳14测定年代为6960-5300年前。遗址的文化堆积被划分为依次叠压的四层,代表先后发展的四期,其中第四层是主要文化层。遗址有房址、窖穴、圈栏、水井、墓葬等。房址主要为干栏式建筑,第一期发现以桩木为基础的干栏式长屋,第二期发现挖坑、垫板、立柱的建筑,第四期发现埚状柱础的建筑。该遗址出土遗物6197件,以骨、角、牙器数量最多,镞、哨、匕、鸟形匕等器物最具特征,动物遗骨中猪骨比例很大。遗物中还有稻谷和其他禾本科农作物。
1982年,河姆渡遗址成为中国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遗址公园”;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以其文化内涵确立了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其文化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该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地理环境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的河姆渡镇,地处浙江省余姚县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之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2′、北纬29°58′。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开始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7000年前河姆渡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
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在地理方面遗址南面还没有姚江阻隔,只有芝岭溪水在遗址的西南流过。遗址的东面是一片平原,西面、北面濒临河姆渡——丈亭——二六市大湖,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历史沿革
1973年,余姚市河姆渡遗址首次发掘,发现了大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与丰富的石、骨、木、陶器和动植物遗存,最早年代约距今7000年。
经过1973年夏的试掘,河姆渡遗址又于1973年冬和1977年冬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67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
2018年,河姆渡遗址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遗址公园”。2022年12月29日,河姆渡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遗址特点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4米左右,自下而上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遗址第三、四文化层里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长江流域极具代表性的,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木构技术相当成熟;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和狩猎用的骨镞等;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主要是釜、钵、罐、盆、盘等五种,有类似鼎足的支座,但没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广泛应用了绳纹和刻画动植物形象的花纹。
河姆渡遗址地下文化堆积埋藏深度大多处在地平线上下,利于有机质遗存的保存。因此,发掘出土的稻谷壳、橡果、树叶及大量动物骨骼等先民生活遗物保存极佳。
发掘历史
1973年夏,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1977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
文物遗存
经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6197 件。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果、菱角米、枣子等;动物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动物,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第四文化层)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是截至2024年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第二期文化(第三文化层)出土了线刻“双鸟舁(yú)日”纹样的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
价值意义
河姆渡遗址全面体现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反映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裙耕农业、养殖业。该遗址的发现,也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以及人骨架、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木建筑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野生动物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等遗存,创造了被誉为世界文化瑰宝的“河姆渡文化”,同时也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宁绍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是长江流域乃至整个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证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前发现。
开发保护
历史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因其广泛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遗产价值而备受关注。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2001至2014年间发现和发掘了河姆渡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圆田螺山聚落遗址。2013年河姆渡附近发现了中国已知最早、内涵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址——井头山遗址,可确定该遗址为河姆渡文化主要来源。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河姆渡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03
河姆渡遗址.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2-03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国家文物局.2024-08-17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2-03
浙江公布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这7处遗址你了解吗.浙江日报.2024-02-03
首批20项“浙江文化印记”公布 你家乡的项目入选了吗?.浙江新闻.2024-02-03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4-02-03
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穿越八千三百年,一场魂牵梦绕的相遇.中国日报.2024-02-03
河姆渡遗址.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2024-08-17
河姆渡50年|展览篇:342件文物的第一次.潮新闻客户端.2024-08-17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新华网.2024-08-17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公布 浙江四家入选.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8-17
长江流域精品路书|河姆渡文明之旅.文旅中国.2024-08-17
文明的坐标丨“食”在河姆渡:7000年前就有“鱼米之乡”?是的!.中国新闻网.2024-08-17
非遗系列推送第十六期 | 榫卯结构,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微信公众平台.2024-08-17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市人民政府.2024-08-17
0017 关于推动“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遗址有序保护和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建议.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办公厅.2024-08-17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浙江省文物局.2024-10-31
统筹推进大遗址群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工作 余姚多措并举擦亮河姆渡文化金名片.余姚市人民政府.2024-10-31
统筹推进大遗址群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工作 余姚多措并举擦亮河姆渡文化金名片.余姚市人民政府.2024-08-17
文博日历丨来自河姆渡的它,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央视新闻客户端.2024-08-17
余姚河姆渡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中国宁波网.2024-08-17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