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男,1847年4月23日出生,1917年5月10日逝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本名谭金福,艺名小叫天,字望重,号英秀,籍贯湖北江夏区(今武汉市江夏区),主攻老生,曾演武生,他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开创了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
1847年4月23日,谭鑫培生于湖北江夏县 (现武汉市)。1858年,谭鑫培十一岁时 , 正式加入金奎科班学艺。 1890年,谭鑫培44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最爱点他的戏,听完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1912年,谭鑫培到上海演出,戏园在《申报》 上刊登的广告,尊之为“伶界大王”。1917年4月,谭鑫培生病,但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为欢迎广东督军陆荣廷强行逼迫谭鑫培演出,造成他病情加重,5月10日逝世。
他的代表剧目有《空城计》《击鼓骂曹》《捉放曹》《四郎探母》《定军山》《武家坡》《汾河湾》《战太平》《八大锤》等等。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农历三月初九日,谭鑫培生于湖北江夏县 (现武汉市)。
谭鑫培父亲谭志道是京剧演员,艺名“谭叫天”,是个著名的老生唱将。谭鑫培跟着父亲唱四五年老生后,10岁时随谭志道进北京。
1858年,谭鑫培十一岁时 , 正式加入金奎科班学艺。他学以皮黄为主的武生和老生 , 以“口传心授 ”为学习方法。
1862 年,谭鑫培出科后随父在三庆班搭班演出,师从程长庚,曾得到武生杨隆寿、黄月山的点拨,后又向余三胜、王九龄、 卢奎胜受教,博众家之长,技艺精进。在二十岁左右去过天津唱戏,也依然不得志,后无奈回京,在父亲谭志道荫庇下进入永胜奎班,给人做配角。 由于他当时是唱武生 , 艺术上也没有突出表现 , 没有引起班主的特别重视 , 按当时规矩, 初登台“效力 ” 属于借台练功性质 , 没有工资 , 所以他便去跑乡班 。 跑乡班的生活辛苦, 但谭鑫培始终坚持基本功锻炼。
谭鑫培在永胜奎班演《银空山》这出戏时,当唱到“自从盘古立天地”时,嗓子突然哑了,梨园中称之为“倒仓”(即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谭鑫培倒仓之后,多结交益友,积累舞台经验。
1870年,谭鑫培改搭三庆班, 拜程长庚为师,程尽以衣钵传于谭鑫培,在程的指导下,他有了长足的进步,二十五岁时在“三庆班”名列生行第三,创造出了“文武老生”这一行当。(文武老生指在某戏里的老生角色是文戏武戏并重)
1879年(光绪五年),谭鑫培首次到上海演出,常演武生戏。在上海,他向老生孙春恒学艺。孙春恒一反当时盛行的程长庚等沉雄激昂的唱法,创造了清灵低柔的老生新腔。谭鑫培很受启发,就吸收了孙的唱法。
出师成名
1880年,程长庚辞世 , 谭鑫培改搭四喜班唱老生, 与孙菊仙轮唱大轴。这意味着由师法学习前辈艺术阶段转入了艺术竞赛阶段, 即进入三雄争胜和 “ 谭派 ” 形成的创作时期,谭鑫培由唱武生戏而转入文武戏兼唱时期。
1887年(光绪十三年),谭鑫培与铜锤花脸刘永春一起组建了同春班,并正式呈报精忠庙,由庙首杨月楼、刘宝山等报升平署备案。组建同春班后,谭鑫培先后演出了《桑园寄子》《定军山》《阳平关》《黄鹤楼》《挑滑车》,分别饰演邓伯道、黄忠、赵云、高宠。这些剧目是谭鑫培常演剧本,经过他不断推敲磨戏后,受到观众的欢迎,名声高涨。这时期的谭鑫培专唱老生,能演剧目不下三四百出,文武兼备,昆乱不挡。
1890年,谭鑫培44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听完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两年后,谭鑫培四十五岁,名声越来越大,演出也进入全盛时期。戏份(工资)也由同治、光绪之际的一工戏四吊至八吊(每吊合当时铜元十枚),增加至二十四吊至四十吊,生活有了保障,谭鑫培投入更多的精力打磨自己常演出的剧目,以须生戏为主,如《恶虎村》《琼林宴》《李陵碑》等。
1901 年谭鑫培第三次赴上海市演出达半年之久。他先应桂仙(又称三庆)茶园之邀演出一月,然后改在丹桂茶园演出一月,最后又到天仙茶园演出,前后换了三所茶园,酬金不断提高,从每月两千元增至两千四百元到两千六百元。
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片段,他在镜头前表演了几个最拿手的片段,拍摄完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但这部影片放映后就失去了踪迹。同年,贞文女校校长惠兴女士因向将军瑞兴募款兴学被辱 , 愤而自杀。贾润田把此事编成京剧, 田际云联合谭鑫培演了几天, 公开揭露瑞兴的罪恶 , 且把演出票款三千六百多两银子汇往杭州,捐赠贞文女校 。
1907年EMI集团首次去北京灌制唱片,以谭鑫培的《卖马》头段、二段和《洪洋洞》为主要内容。
晚年时期
晚年,谭鑫培年岁已高,最后的几年,不再经常演戏,一个月最多演出三、四场,有时几个月登一次台,这使得他晚年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辛亥革命后,谭鑫培和戊戌变法中著名的梨园志士田际云组织成立新的行会组织——“正乐育化会”,谭鑫培担任会长,提出取消“私寓”,改“班”为“社”,提高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同时,谭鑫培不惧袁世凯的迫害,拒绝为其演出复辟帝制的新戏《新安天会》,而革命党人黄兴、陈其美在1912年到达北京时,谭鑫培破例率领正乐育化会全体会员在贵州会馆举行欢迎大会。同年,他第五次来上海演出,戏园在《申报》 上刊登的广告,尊之为“伶界大王”。
1915年,谭鑫培最后一次到上海演出。原本是谭鑫培到浙江普陀禅寺进香,应其女婿夏月润的兄长夏月恒邀请到其经营的“新舞台” 演出十余天。演出期间,上海最大的报纸《申报》连续刊发十四篇“纪谭鑫培”的短文和十五篇谭鑫培演出剧目的评论。回京时候前门东站查抄了他携带的烟土、烟膏和烟具,且罚款二千元,而1900年后,清政府革新力行禁烟,违令者处以重刑,谭鑫培烟瘾大,慈禧特许他抽罂粟,如今被重罚,前后落差让他忧愤成病。次年,谭鑫培可以上台演出了,因为年纪,戏多是《乌龙院》《八义图》《盗宗卷》《南天门》《洪洋洞》《御碑亭》等做工戏。
1917年4月,谭鑫培生病,名医周立桐为他诊治,医嘱是:安心静养,不可劳累。但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为欢迎广东省督军陆荣廷强行逼迫谭鑫培演出,造成他病情加重,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5 月10日逝世。
主要成就
谭鑫培是京剧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徽调、汉调皮黄腔的基础上,通过舞台实践,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艺术成就
艺术形象
细腻形象
谭鑫培结合人物的特定情景,并不为卖弄技巧而哗众取宠,切实抓住角色的性格。梅兰芳在《谭鑫培唱腔集·序》中说:“他(谭鑫培)总是仔细体会剧情,分析人物性格,从唱腔中表达出剧中人当时的思想情感,深入地刻画人物。”如谭鑫培出演《秦琼卖马》时,秦琼被店主人请出来,刚一落座,就听到店主人说:“我有两句话给您说。”秦琼脸微微向右侧一偏,眼珠一转,看透了店主人要住宿的钱的目的,慢慢抄起大带,左腿往右腿上一搭,也不正眼看店主人,慢条斯理地说:“请讲。”这里的眼神、动作、台词将秦琼落魄却又保持身份的心绪表现得极为准确。除此之外,谭鑫培还擅长利用道具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无论是刀、枪、鞭、锏,还是弓、箭、鼓、旗都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在《乌龙院》中,谭鑫培饰演的宋江四次用到扇子,而每次扇子的使用都紧贴其内心情绪的波动。
创新形象
谭鑫培在艺术实践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定军山》中英勇、豪迈、虎老雄心在的黄忠,《秦琼卖马》中贫病交加、被困他乡的秦琼,《南天门》中舍生取义的老家人曹福,《珠帘寨》中拥兵自重而又惧内的沙陀国首领李克用,《搜孤救孤》中舍子救人、忍辱负重的程婴等等。在这些戏的排演过程中,谭鑫培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如《搜孤救孤》的主角原本是公孙杵臼,谭扮演程婴,他设计了两段脍炙人口的唱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程婴遂成为戏中主角。
艺术流派
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张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
谭鑫培所创立的“谭派”艺术流传极广,对后世影响深远。谭鑫培一生入室弟子虽然不多,但私淑者极众,号称“无腔不学谭”,其中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人还在谭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创造性地发展出余派、言派、马派等流派。除此之外,他与汪桂芬、孙菊仙还被誉为"新三鼎甲"。
艺术腔调
谭鑫培的嗓音条件,高亢峭拔不如老三派,也不如同辈的汪桂芬、孙菊仙,然而,谭的口劲足,咬字犀利,发音清晰准确,音色清亮甜润,演唱时尺寸控制自如,行腔气足神完,抑扬顿挫之处,交代分明,浑然一体。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结合戏曲中唇、齿、喉、舌、牙的五音原理,吐字时运用上颚音,把每个字准确地安放到口腔中的规定部位,并注意到口型的开、齐、撮、合,讲求“音中有字,字中无音”,即演唱时在声音中能听得出字,而在字音中却无其他杂音。这需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巧妙衔接,在唱念后一个字之前,先把上一个字唱完整,第一字字头清晰,第二字字尾清晰,中间柔和过渡,使前后两个字音衔接得浑然一体。《申报》上一篇评点文章这样评价:“《乌盆计》中则其声哽咽( 爹娘吓) ,一句一‘爹’字逼细其音,从上颏而出,音韵凄恻,然后落‘娘吓’二字,便觉悲哽酸辛,不忍卒听。”
第一部电影
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谭鑫培拍摄了《定军山》片段,他在镜头前表演了几个最拿手的片段,拍摄完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电影史家们通常认为《定军山》片段是中国第一部电影,谭鑫培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电影演员,但这部影片放映后就失去了踪迹。
主要作品
剧目
须生戏
有《恶虎村》《琼林宴》《李陵碑》《空城计》《四郎探母》《盗宗卷》《击鼓骂曹》《御碑亭》《南阳关》《战太平》《战长沙》《翠屏山》《文昭关》《活捉三郎》等。
老生戏
老生戏涵盖做工、唱工、靠把,有《卖马》《状元谱》《琼林宴》《群英会》《定军山》《庆顶珠》《胭脂虎》《铁莲花》《黄金台》《黄金台》《洪洋洞》《盗宗卷》《樊城长亭》等剧目。做工戏有《乌龙院》《八义图》《盗宗卷》《南天门》《御碑亭》等。
武生戏
长靠、短打俱全,有《挑滑车》《探庄》《翠屏山》等。
电影
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影股份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唱片
百代唱片公司为谭鑫培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有《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
相关文化
同光十三绝
京剧史上保存下来最早的戏画《同光十三绝》,谭鑫培被列入其中。谭鑫培在“同光十三绝”里承前启后,他所创立的“谭派艺术”风靡清末民初,一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京剧史上仅有两位艺术家获得过“伶界大王”的尊号,一位是谭鑫培,一位是梅兰芳。
电影纪念
1905年,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定军山》片段。2005年,中国重拍这部同名电影,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年。
家庭生活
谭鑫培有子女共12人,共有8子4女。其子名以“嘉”字排列,依次为善、瑞、祥、荣、宾、乐、、禄。谭鑫培八个儿子中,前五位均从艺梨园。
长子谭嘉善县,小名大锁,习武老生,后专管理家事,妻李氏,有两子一女。长子谭豫仁早天;次子谭豫礼工武生,有两女一子:长女适武生钱富川;次女早夭;子谭国梁管戏箱,妻马学茹工旦行。嘉善之女适河北梆子演员李吉才,有子李世琦,富连成五科之学生,习老生;有女李玉英适富连成四科学生名净裘盛戎。
次子谭嘉瑞,小名七儿,字海清,娶丑角沈庄之妹为妻,原习武丑后操琴,曾在内廷承差,常年为其父伴奏,人称“谭二”,谭鑫培所灌唱盘大部为嘉瑞操琴。嘉瑞妻刘氏,有两子四女。长女谭豫德习老生,未婚即逝;次子谭世英,谱名豫武,习净;长女谭淑诚为武生吴彦衡之续室;次女谭淑瑜,适一刘姓大夫;三女谭凤英适净行演员吴润衡;小女谭淑英适净行演员郭元汾。谭世英妻张瑞英,有三子四女,长子谭韵扬、三子谭少英均习净;次子谭韵龙习老生,小女谭明珠习旦角。
三子谭嘉祥县,小名宝儿,习武旦兼青衣,嘉祥之子,长名谭春桐,习武生,在沪多年;次名谭盛英,亦习武生,富连成四科学生。
四子谭嘉荣,小名常明,习文武老生。
五子嘉宾,小名五儿,即谭小培,从许荫棠习老生,有独子谭富英,有女适杨盛春、叶盛长。谭富英,谱名豫升,小名升格,艺名谭富英,习老生,富连成科班三科之学生,有六子三女,长子谭寿颐(谭元寿),习文武老生;次子谭韵寿(谭韵寿),习丑;三子谭寿永(谭喜寿),习武生;四子谭寿昌,习场面;五子谭寿康;六子谭小英。长女谭凤云,次女谭凤霞,三女谭凤珠。
六子谭嘉乐,未从梨园、业丹青,娶妻屠氏,仅生两女。将谭嘉祥次子谭豫智过继为子,豫智娶妻绎氏,生有五子两女。长女、次子均早夭;长子谭世秀,幼入富连成初习旦行后改武场面,为著名鼓师;三子谭世安、四子谭世强均习武场面,世安尤精大锣,被誉为“锣音鉴定师”,响器制造厂家及各剧团常登门求教。谭世秀妻室李秀玲,与丑角演员杨元才妻室李秀英,为亲姐妹。世秀生有两子四女,均不从业梨园。长子谭长友,学冶金专业,因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艺术,且颇有研究,亦擅司鼓,与其爱人李英商定,支持其爱女谭娜习旦行,使其早日成才。世秀长女谭婉华爱女谭晓令,习老旦,为李金泉关门弟子;三女谭秋萍爱女谭小羽,习老生。
七子谭嘉祜早夭。八子谭嘉禄业读书,未从业梨园。
长女适夏月润;二女适王又宸;三女四女早夭。
人物评价
梁启超为其著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纪轰如雷”。
梅兰芳对人说:“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发言表示,“谭鑫培和谭富英两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大家不仅创造了谭派和新谭派,更为京剧艺术的整体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和支撑。”
京剧演员程长庚临终时评价谭鑫培:“唯子声太甘,近于柔靡,亡国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
鸣晦庐主人王孝慈评价:“谭鑫培善武技,而多内功,悟空之棒,传之少林,石郎之刀,故老云实授于米祝家之祝翁者, 能一步箭至檐端,飞行无滞。”
中国电影事业家吴性栽对谭鑫培的嗓子述道:“谭天生有一副富于感情的“云遮月’嗓子,对于字音的辨别,得自天聪,人能及。 阴阳平仄,他似乎具有自动矫正器,念来不差丝毫的。”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认为:“谭鑫培不仅最大程度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戏剧传统,同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所面临的崭新时代。比如他接受新兴的商业城市上海,他接受新式剧场,和报刊媒体互动,灌制唱片拍摄电影,接受新的思想与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认为:“最能够代表京剧剧种的是老生行当,而在老生行当里谭鑫培是高峰。在他之前京剧讲究唱得响亮,而谭鑫培让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声腔艺术的婉转魅力上,同时包含了对人性的洞察。谭鑫培对戏剧人物的演绎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后面的很多京剧艺术家也会从表现人物上去向谭鑫培学习。”
相关建筑
谭鑫培故居
谭鑫培故居位于北京前门外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是谭家1878年购下的老宅,六代都曾居住于此,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移居他处。谭鑫培故居很有特色,东半部分是两进四合院,气势恢弘;西半部分则是二层小洋楼,为未出阁的女眷居所。
谭鑫培故居在2009年列入区级文保单位,2022年4月,谭鑫培故居启动征收工作,定名为谭鑫培京剧艺术展览馆工程房屋项目。
谭鑫培墓
谭鑫培墓位于永定镇栗园庄村北的一片松柏林中,紧邻三石公路。陵墓坐东北朝西南,与马鞍山上的戒台寺遥遥相对。谭鑫培与戒台寺颇有缘分,他中年开始信奉佛教,常年向戒台寺进行布施。他与北洋政府发生矛盾后,心情抑郁,身体日衰,他向妙性方丈提出,死后要葬在戒台寺,使自己百年之后依然能够得到佛门的护佑。妙性方丈把位于马鞍山下栗园庄村的12亩香火地赠给了谭鑫培,作为他的墓地。
20世纪60年代,谭鑫培墓受到破坏,石碑被当地一住户收存。2005年,谭氏后人及有关部门将墓地整修一新,石碑被重新归安墓前。现谭鑫培墓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纪念
书籍
1917 年 5 月谭鑫培去世当月,上海市文艺编译社立即编辑出版了《伶界大王事略》。1940年,谭鑫培去世 20 多年后,刘菊禅编撰的《谭鑫培全集》出版,分别显示了谭鑫培在当时及去世多年后的影响,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对谭鑫培的记忆。
2022年3月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在江夏区区发布。该书完整再现了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谭门七代投身中国戏曲事业的故事。
建筑
为纪念谭鑫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拟投资两亿元人民币兴建谭鑫培公园,谭鑫培公园位于武汉市纸坊街城区以北,世纪大街与文化北路交汇处,东邻大花山,西望八分山,南接主城区,北连汤逊湖,一期工程设计有谭鑫培广场,谭鑫培铜像、浮雕景墙等,目前已经完工;二期包括谭鑫培祖居(博物馆)、明清仿古街等,三期工程包括谭鑫培大剧院等项目。此外,江夏还将市区的文化路改成谭鑫培大道,并将抢救复原谭鑫培祖居五栋连体建筑。
谭鑫培地铁站
谭鑫培地铁站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地铁纸坊线上,车站通过对周边谭鑫培公园建筑结构形体的提炼,以“谭韵印象”为装修设计主题,以整体空间艺术化的手法设计,并以“国粹艺术致敬经典”为主题,通过选取谭鑫培生平的9个经典艺术唱段,将视觉和听觉结合,当市民靠近艺术墙上的一段京剧唱段场景,通过新技术的感应,艺术墙就会唱起这段京剧。
活动
2006年,中国邮政发行以谭鑫培《定军山》的剧照构成0.8元邮资的主体,并特地为彩色故事片《定军山》制作了四版三十二张限量出版的个性化邮票。
2009年5月19日至20日,武汉江夏区举办“京剧谭门故乡(武汉)行”系列活动。届“谭门”嫡传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及其弟子联袂演出,并特邀名家梅葆玖、尚长荣、叶少兰等加盟。
同年10月27日至29日,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等单位主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社文处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天津“南开区文化发展论坛”暨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和展演活动举行。该活动共分为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会和京剧谭派老生经典优秀剧目展演两部分。
2017年,为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廿纪声雷传震中华”系列活动昨在江夏谭鑫培大戏楼启幕。4月24日至26日,纪念演出将移师武汉剧院连演三场,并于27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戏曲进校园”经典展演。
研究所
2022年11月18日上午,武汉音乐学院谭鑫培戏曲艺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滨江校区举行,依托谭鑫培丰富的戏曲艺术资源及湖北戏曲大省的综合优势培养戏曲人才。
人物关系
谭鑫培有子女共12人,共有8子4女。其子名以“嘉”字排列,依次为善、瑞、祥、荣、宾、乐、祜、禄。
谭鑫培八个儿子中,前五位均从艺梨园。嘉祥演武旦兼青衣,嘉荣演文老生岁,唯五儿嘉宾最能传谭鑫培衣钵,艺名谭小培,唱谭门本派戏。早年由杨小楼领衔 ,携谭小培、尚小云来上海同台献艺 ,享誉一时,以三小并称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的儿子把女儿许配给谭小培,之后有了儿子谭富英。谭富英嗓音酣畅淋漓,非常难得。他身上有一股清刚之气,善于塑造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物在京剧演艺圈里,他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在谭门第五代中,谭元寿是谭富英的儿子,基础扎实,他长期与父亲在北京京剧院同台,谭富英在后面唱老生,他在前面演武生 。在京剧 《沙家洪》里,谭元寿扮演郭建光,一时享誉全国 。谭孝曾的名字,有孝敬曾祖父的意思 。谭孝曾出生于解放前夕,当时,谭小培还健在。谭元寿给儿子取名 “ 孝曾”,有孝敬曾祖父之意 ,也有继承谭门京剧传统。
长女和夏月润结婚,二女和王又宸结婚,三女儿四女儿都早夭。
谭鑫培师父程长庚是徽派老生,他幼时坐科徽班、昆班, 文武昆乱不挡 , 十门角色都拿得起来。他有弟子王月芳、贾洪林、刘春喜、李鑫甫、余叔岩五人。
在戏坛上,谭鑫培曾多次提携过梅兰芳。65岁时,谭鑫培和才19岁的梅兰芳唱《桑园寄子》,直到谭鑫培去世前半年还提携梅兰芳合作演出 《汾河湾》《四郎探母》等,为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曾说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
人物轶事
改名
传说光绪十六年(1891年)阴历五月二十五的德和园,谭鑫培演完戏正等着赏赐。慈禧太后指着戏折子上边“谭鑫培”的名字说“要那么多金子干嘛,我看一个就够了,以后叫你金培好不好?”
变罚为赏
有一次内廷传差,按照规定伶人必须黎明即至,否则就要受罚。谭鑫培迟到,数传未至,直到中午方才仓皇赶到。谭鑫培忐忑不安,便听得传旨让他见太后,慈禧问他为什么误时,他实话实说: “夜里做梦睡不安稳,早上未能按时起床,儿女不敢叫我,所以误时,犯了死罪。”慈禧听完之后说:“家有家规不可错乱,叫天儿治家有方赏银百两。”他是少有的能让慈禧变罚为赏的人。
谭贝勒
一次爱新觉罗·奕劻奕为他的福晋叶赫那拉·那桐办寿日,唱一场堂会戏,请谭鑫培唱双出,谭鑫培以患病初愈为由回绝。庆亲王和那桐再三恳求,谭鑫培只好应允,但又说有个小要求。”谭鑫培对那桐说:“除非中堂您给我请个安。”那桐很快低身把腿一屈说:“好,我今儿就给您请这个安。”谭鑫培一见忙把他搀起,说这是句玩笑话,您怎么就认真了?”那桐只有见了王爷、贝子、贝勒才请安,在这种场合给谭鑫培请了安,从此“谭贝勒”这个称呼就叫开了。
参考资料
谭鑫培.猫眼电影.2024-10-27
谭鑫培的戒台寺情缘.京西时报.2023-11-05
谭鑫培:一代名伶受辱殒命.凤凰网.2023-11-03
谭鑫培.故宫博物院.2023-11-01
走近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光明新闻.2023-11-01
《定军山》书写中国戏曲和电影的百年传奇.多彩贵州网.2023-11-20
一战成功《定军山》.多彩贵州网.2023-11-20
人物:谭鑫培.梨园百年琐记.2023-11-06
一代宗师谭鑫培:谭派艺术永存戏曲宝库.梨园春.2023-11-01
音乐.中国新闻网.2023-11-06
【江夏人文】谭鑫培:从江夏走出的京剧泰斗.南光谷.2023-11-06
403 Forbidden.人民网.2024-04-24
数位文化中心.guoguang.teldap.tw.2024-04-24
谭鑫培(1847.4.23 - 1917.5.10)老唱片专辑.中国京剧老唱片.2023-11-06
八大胡同,京戏寻踪.手机凤凰网.2023-11-20
《同光十三绝》史实考辨.梅兰芳纪念馆.2023-11-20
【道中华】京剧音乐:中华文化交融荟萃的鲜活例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20
纪念中国电影一百年 中国重拍影片《定军山》.中国新闻网.2023-11-20
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九月将演出14场 老中青三代登台.中国青年网-新闻.2023-11-05
京剧谭派经典《定军山》江城再唱响_荆楚网.荆楚网.2023-11-20
谭鑫培故居周边拆违启动.金台资讯.2023-11-05
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在江夏发布,谭家后人点赞作品亲切温暖.今日头条.2023-11-20
武汉市江夏区谭鑫培公园正式开园——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05
武汉江夏以“京剧谭门”故乡弘扬国粹艺术——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06
地铁纸坊线即将开通,这座站里有面会唱京剧的墙.今日头条.2023-11-05
国粹进地铁 谭鑫培公园站艺术墙会唱京剧.今日头条.2023-11-05
谭鑫培版中国电影百年纪念邮票发行.中国新闻网.2023-11-05
天津南开文化发展论坛暨谭鑫培京剧艺术研讨和展演活动成功举办.北方网.2023-11-06
京剧名家联袂展演纪念宗师谭鑫培.荆楚网.2023-11-05
武汉音乐学院谭鑫培戏曲艺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武汉音乐学院 .2023-11-06
从《同光十三绝》了解京剧的发展脉络.中华网文化.2023-11-20
梅葆玖:没有谭鑫培就没有梅兰芳.中国新闻网.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