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绮霞,后从孙怡云学艺,改名小云,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市(现在的河北南宫市) ,祖隶汉军旗籍,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派”创始人。
尚小云1900年1月7日在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今华丰胡同)一大院内出生。5岁读私塾,7岁入北京“三乐社”科班,初习武生,艺名“尚三锡”,后改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拜孙怡云为师后,改艺名“小云”。后师从陈德霖、王瑶卿等名家,学有所成。新中国建立之后,任北京市尚小云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京居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为社会主义戏曲事业做出了贡献。1914年,尚小云被北京《国华日报》评选为“第一童伶”。同时,尚小云还重视戏曲教育事业,1936年,他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培养了不少京剧演员,传人有雪艳琴(黄咏霓)、赵啸澜、黄玉华、梁秀娟、杨荣环、尚长麟等。1976年4月19日3时,尚小云因医治无效逝世。
尚小云唱腔刚健洪亮,爽朗有力,创造了声情并茂,歌舞兼长,文武并重,唱腔清新,舞姿优美的“尚派”艺术。他一生排演、改编了大量京剧作品,主要有《雷峰塔》《珍珠扇》《花蕊夫人》《鞭打芦花》《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等,对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9年,尚小云任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彩色艺术影片《尚小云的舞台艺术》。
生平经历
初进科班
尚小云,祖籍河北省南宫市,汉军旗籍,是清代藩王之一的尚可喜尚可喜的后裔,父亲尚元照在那王府任大管家。1900年1月7日,尚小云在北京安定门内法通寺(今华丰胡同)一大院内出生。尚小云家里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三,五岁开始被送入私塾读书。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烧杀抢掠,后其父尚元照病逝,其大姐和四弟先后染病夭亡,大哥离家出走,家境一落千丈。
尚小云的家境日益艰辛,其邻居是一个弹唱艺人,建议尚小云辍学从艺以补贴家中。经过尚小云母亲的多方奔走,1907年9月即尚小云八岁的时候,他和三弟尚德福拜师京剧艺人李春福,学习老生,由于两兄弟表现优秀,李春福便把二人一并推荐给由清宫太监李莲英之侄李际良创办的“三乐社”科班。
于是,尚小云跟着赵春瑞学武生,艺名“尚三锡”,后改学过花脸。不久,三乐社教师陈四向赵春瑞建议让这个孩子改学旦角,由教师唐竹亭负责教导,又师从名旦孙怡云,改艺名为“尚小云”。除此之外,他还向戴韵芳和张芷荟学习青衣角色;向李敬山和田桂凤学习花旦角色;向丁连升和张彩麟学习刀马旦角色。向方秉忠学习昆曲唱腔,向徐天元学武旦。因此,无论文、武、昆、乱,尚小云都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又由于"三乐社"兼教兼演河北梆子和京剧,所以尚小云对河北梆子也很熟悉。转益多师之下,尚小云的功底深厚、扎实,他不仅擅演《祭塔》《别宫祭江》《起解》《红鬃烈马》等唱工重头戏,而且能演《泗州城》《红桃山》《攻潼关》《取金陵》等武旦戏;还精于《十三妹》《穆柯寨》《梁红玉》等唱念与表演并重的刀马旦戏以及许多昆曲戏。
1912年,尚小云正式专工青衣,并开始挂名公演《芦花河》《祭塔》等正工青衣戏。1913年“三乐社”改名“正乐社”,尚小云与赵桐珊(艺名芙蓉草)、荀慧生(艺名白牡丹)并称为“正乐三杰”。1914年,北京《国华日报》举行的竞赛活动中,他当选“第一童伶”,声名鹊起。同年12月,年逾八旬的老生泰斗孙菊仙举行募捐义演,在名伶如云的情况下,选定年仅16岁的尚小云作为旦角搭档,在北京前门外庆乐园合演了一出《三娘教子》,大受欢迎。这次演出成为尚小云演艺生涯的转折。尚小云从正乐班出师后,又曾拜陈德霖为师。
创立“尚派”
1916年尚小云出师,继续和孙菊仙合作演出了《三娘教子》《审头刺汤》《殊砂痣》等,同时广泛观摩前辈名家,学习表演、行腔换气、发音归韵等技巧。后加入了路三宝主持的春台社,并拜路三宝为师,学习花衫、刀马旦。在春台社期间,尚小云还和时慧宝、龚云甫、王又宸、高庆奎、王长林等名家合演《探母回令》《母女会》《玉堂春》《武家坡》《落花园》等戏,同时,尚小云还向田桂凤、张彩林、李寿山、陆金桂等继续学文武昆乱各种技艺,这些经历让尚小云在舞台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
1917年起,尚小云两次赴沪演出,同台者先后有杨小楼、谭小培、白牡丹(慧生)等,声誉鹊起。他功底深厚,兼演部分刀马旦剧目,唱法师承陈德霖,以刚劲见长,嗓音洪亮、刚劲激越,被赞誉为“铁嗓钢喉”,他把花旦、青衣、刀马、花衫等多种旦角的特长融合起来,经过多年的锤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尚派”京剧艺术。
1918年的《顺天时报》举办“菊选”,尚小云获“童伶大王”。1919年尚小云前往上海市演出,与杨小楼一起合演《长坂坡》等剧目,受到广泛好评,“三小一白”的名声也响彻上海(“三小”分别是: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白”为“白牡丹”荀慧生)。尚小云在上海的演出持续了三个月,他的演出剧目以老戏为主,唯一的新戏是《楚汉争》。同年秋天,《京报》特开设了“菊选”一栏,尚小云当选为“童伶第一人”。
在被评为"童伶大王"的同一年,他与李寿山之女李淑卿结婚,婚后曾居住在原宣武区东北部的大耳胡同。然而30岁时,妻子李淑卿病故(1930年),其子尚长春年仅2岁。次年续娶王八十之女、梅兰芳表妹蕊芳为妻。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尚小云在1924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新戏《红绡》。1925年,尚小云组织了“协庆社”,开始挑班领衔演出。“协庆社”不仅阵容整齐,而且排演了许多新戏,大胆地突破传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如用西乐小提琴伴奏,改良扮相、服饰等。参加协庆社的名家包括余叔岩、言菊朋、王又宸等,他们与尚小云一起进行了艺术上的探索。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人物扮相,还是唱腔音乐、表演身段、布景道具等方面,尚小云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创造。尚小云在这一时期对京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不断尝试新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推动了京剧艺术的进步和创新。
创办“荣春社”
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的“名伶新剧夺魁”评选中,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当选为“四大名旦”。
1936年,尚小云为了培养儿子尚长春的京剧才艺,在家中聘请了老师教授戏曲,并带领十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学习。最初有十八个人被称为“十八子”,后来又增加了另外十八个人,便成了“三十六友”。1937年,尚小云又陆续招收了200多名学生,于是成立了“荣春社”科班,由尚小云亲自主持,又遍请名师督教,严格管理。为办好“荣春社”,尚小云先后卖掉七处宅院,只留下了原宣武区东樊各庄香椿下二条的一处宅院自居。
20至30年代,尚小云的艺术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他的表演风格使得京剧中的青衣行由温柔敦厚的夫人小姐,变成烈性女子,到30年代末,尚小云演出新编、改编的剧目已经达到33个之多,包括《墨黛》《摩登伽女》《相思寨》《梅玉配》《绿衣女侠》《兰陵女儿》《龙女牧羊》《郑伯克段》《虎乳飞仙传》等。这些剧目,一半以上为清逸居士所编,有的为还珠楼主(李寿民)所编。尚小云在戏曲创作和演出方面的努力和创新,对京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京剧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深耕京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尚小云重整旗鼓,自编自导了新戏《墨黛》,同时解散了经营多年的荣春社,成立了尚小云剧团,他不仅应邀在中国戏曲学校、北京戏曲学校任教,还到西安市去做教学工作。1957年,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尚小云后担任院长。1958年他排出《金山寺》《山河泪》两剧参加了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1959年9月28日,尚小云担任庆祝国庆十周年陕西省赴京献礼演出团团长,改编并排演历史剧《珍珠烈火旗》进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同年,他将多年珍藏的文物字画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
1961年5月底,尚小云担任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的副团长前往北京,汇报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剧,并指导加工、整理服装和化装。
1962年3月,尚小云拍摄了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并选拍了《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两个剧目。影片采用先期录音的方式,开拍时只需要对口型,主要展示了身段的艺术。
1963年10月底,尚小云回京正式办理调干手续,把户口迁到西安市。1964 年尚小云任艺术总指导排演京剧现代戏《延安军民》,于 6 月至 8 月带领《延安军民》剧团到北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演出广受好评。1965年3月,尚小云为西北现代戏会演排导了京剧现代戏《秦岭风云》,7月15日尚小云担任陕西省代表团团长,带《秦岭风云》参加兰州市的西北五省现代戏会演,广受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尚小云遭到揪斗、游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他先是遍体鳞伤浑身疼痛,继而左眼失明。1976年春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虽及时送进医院抢救,但因心脏病再次发作,不幸于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市逝世。
1980年,中共北京市委和陕西省委,为其平反昭雪,1980年10 月30日,在北京举行了“尚小云先生追悼会”,并将尚小云骨灰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艺术成就
尚小云的演唱字正腔圆,高亢洪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动作节奏鲜明,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做功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尚派”京剧艺术。他结合自身的天赋和学习经历,创造了文武兼备、刚健矫捷、洒脱大方、气韵生动的表演风格。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京剧事业,整理演出了大量传统剧目,又编演了大量新戏,塑造出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一批性情刚毅的烈女或急公好义的侠女最为典型与成功。而这些剧目、这些人物中无不渗透着尚小云的心血,无不散发着“尚派”艺术的独特魅力 。他的付出和贡献丰富了京剧艺术。
唱腔
尚小云的嗓音,高劲圆亮,刚柔相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以刚为主,很适宜演青衣,嗓子调门高,音色亮,中气足,音量响,被誉为“铁嗓刚喉"。他的唱腔多是继承传统,注重攻坚碰硬,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充满力量感。他善用颤音和勒腔等技巧,展现出独特的唱腔风格。这也是“尚派”的唱腔特点。他在唱工中,不但不愿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增多。
“尚派”口型讲究四呼、五声、十三辙、尖团等都必须分明。才能做到念白自然而有韵味、口型自然美观,吐字清楚但不会龇牙咧嘴。唱和念都抑扬顿挫,不离调门,声音更需传达远方。且注意笑不露齿,笑时用水袖或手绢遮一下。大段唱腔,尚小云能唱得满弓满调,一气呵成。他经常演出的《祭江》《祭塔》,巧妙地运用了节节高的唱法,能举重若轻。
念白
尚小云的念白音调高,力度大,节奏稳妥,收音快,显得上扬提神,爽朗自然,感情洋溢,韵白以外,兼以京白取胜。他的京白,受益于王瑶卿,较为真率。韵白虽然仍以传统念法为主,而根据人物思想感情,是从语气变化中换气口,一语未完,下即转移,字句之间的过渡似断实连,借鉴于杨小楼。
舞蹈
尚小云的做工身段,受杨小楼的影响很深,强调“武技表演化”,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讲究媚、美、柔、脆,要求妩媚有力,富有棱角,身段幅度较大,节奏快,而又火炽,以刚为主。同时,他的表演艺术讲求唱做并重,歌舞合一,在他塑造的众多巾帼英雄、侠女烈妇的形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加之他还善于运用水袖功、剑舞和武戏把子功,展现出精湛的舞台表演技巧。
“尚派”的舞蹈,动作幅度大、力度足,如同泼墨山水,狂放挥洒,很具爆发力。如《红绡》《林四娘》的“剑舞”,《婕妤当熊》的“局舞”,《摩登伽女》的“苏格兰舞”等都有所革新创造。
“尚派”的水袖功则可以用数十字加以总结,即:勾、挑、撑、冲、扬、掉、甩、打、抖、绕、挽、翻、抓、撩、背、弹、颠、摆、抛、转、投。有时采用水袖中伸出手臂,投袖时水袖节奏快,向后回袖和双背袖的动作幅度都较大,激动时,夸张地运用大分袖,膀子分得开,水袖的尾端飘得比较高,甚至会有“飞”起来的动感,使人物激越心绪得到意象化的表现。
“尚派”的武戏把子功,如《金山寺》中的打快枪、舞双枪;《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中的夺刀;《樊江关》中的对单剑等把子功,手上飞快利索,脚下轻健灵活,勇健挺拔。
《失子惊疯》能够集中体现“尚派”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为表现冰雪儿得子和失子前后喜而急,急而惊,惊而疯的心理状态,不仅运用了疯步、袖舞和双目滞呆等表现手法,细腻入微,层次分明,真实生动,令人同情,而且在唱段中融入各种水袖功,如荷花形、云手花、冲袖、背袖、抓袖、卷袖、高低袖,造成浓烈的舞台气氛。
主要作品
旧戏、新戏统计
创编及演出剧目
唱片、录音带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戏剧月刊》第一卷第八期小田的 《说腔》中提到:“名旦尚小云,初从孙怡云习艺,青出于蓝,颇得用腔换气之法,初与杨小楼同来,腔音响亮,行腔恪守绳墨,入后火候纯熟,嗓音渐次圆润,则于平正之中,间纤巧之调,是诚歌老腔而不呆滞,新腔而不贫俗者矣。”
董维贤在《京剧流派》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尚小云的演唱:“很像颜体,不光黑大圆亮,浑厚敦重,而且有峭险之处,往往力透纸背。至于行书则飞舞起落,满纸烟云,和专尚纤巧者不同 。”
邱之辰赞尚小云先生:“身手矫健武艺真,嗓音清亮气息深。云岭路断和番女,趟马扬鞭踏胡尘。”
后世影响
京剧事业
尚小云毕生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是一位文武兼长的艺术大师。在艺术创作中融合了传统与创新。他继承了京剧传统的技巧和表演方式,同时通过吸收多位老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创立的“尚派”艺术,歌舞并重,雄健奔放,大方洒脱,独具风格。他塑造的侠义女子和巾帼英雄,个个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喜爱。
“尚派”的剧目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具有新颖的主题,展现了革新精神,如《楚汉争》《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双阳公主》《摩登伽女》《十五贯》《龙女牧羊》等都是首创,总数约有七十出之多,再如《儿女英雄传》《巴骆和》均为代表作,特别是晚年饰演《四郎探母》中的萧皇后,口风老辣刚狠,更具威严。尚小云塑造的女性形象有《谢小娥》《兰陵女儿》等烈女系列; 《青城十九侠》《飞侠女》等侠女系列; 《双阳公主》《梁红玉》等女将军系列; 《卓文君》《龙女牧羊》等追求自由的女性系列。
尚小云加工旧剧,编创新戏,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妇女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他的艺术实践体现的思想的进步,具有艺术变革的时代意义;“尚派”艺术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彰显了京剧艺术表演的鲜明个性特征,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艺术丰碑。
京剧教育
从1936年开始,尚小云创办荣春社,设过荣、春、长、喜几个科班,为京剧事业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包括旦角杨荣环、花脸景荣庆、老生马长礼和徐荣奎以及他的长子武生尚长春、次子旦角尚长麟等都是“荣春社”的毕业生,他的三子尚长荣,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优秀花脸演员。他爱惜人才,提携后进,而且传艺没有门户之见,原来四小名旦中的李世青、张君秋、毛世来都是他的学生,但后来尚小云发现他们学梅兰芳更合适,就欣然让其学“梅派”,他的二子长鳞,工旦角,也没有成为“尚派”继承人,长鳞学梅兰芳、荀慧生,拜筱翠花为师。
尚小云始终乐于授徒传艺,且教学有方,人称“严师”,来陕以后,曾先后赴河北省、山东省、内蒙、云南省、贵州省等地讲学授艺。陕西省的马蓝鱼、张彩香、李瑞芳、段林菊、温喜爱、李继祖等,都拜尚为师,得过尚派艺术的真传。同时,尚小云的精神品质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徒弟们。秦腔演员马蓝鱼投身于陕西的戏曲教育事业,积极为陕西省戏曲学校的重建努力奔走。而京剧演员周百穗也继承了尚小云将尚派艺术给地方戏的用意,先后排了扬剧《孟母三迁》、黔剧《失子惊疯》《昭君出塞》等移植剧目,不断将“尚派”艺术和尚小云的现代戏曲教育精神传承下去。
在解放后,为振兴地方剧种,尚小云又收了晋剧、秦腔、豫剧、蒲剧等剧种的学生,在他的弟子中有影响的名家不计其数。名武生李万春、张云溪,名净袁世海等,都得到过他的提携和指导。后来,尚小云还风尘仆到各地讲课、授教和演出,为20多个剧种培养几百个学生。1959年,他不辞艰苦,毅然奔赴大西北,曾任陕西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和陕西省京剧院院长等职。多年来,他为发展西北的戏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奉献。
后世纪念
纪念活动
1981年4月19日,为纪念尚小云逝世5周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戏曲片《尚小云舞台艺术》;4月20日,为纪念尚小云1962年在山东省收徒传艺,山东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分会联合举行了座谈会。
1984年,为纪念尚小云诞辰85周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校、北京戏曲学校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活动。
2015年1月7日,南宫市尚小云纪念馆正式开馆,开馆仪式上还成立了河北省尚小云研究院,该馆为公益性开放式的文化展示纪念设施,每个工作日对外开放。
人物故居
芳信斋
尚小云故居原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椿树下二条1号,原宅为传统四合院格局,分东、西两部分,东院三进,西院两进。堂号“树德堂”,斋室名“芳信斋”,因其曾任梨园公会会长,在宅院的书房内悬挂有“管领群芳”匾额。这个宅子坐北朝南,为两座并列的四合院,两院各有大门,门外有内巷,总占地约1300平方米,为南城少见的精美四合院。
这里也是尚小云创办的戏剧学校荣春社旧址所在地。1950年,尚小云将房子卖给了国家,全家迁往西单附近居住。故居为四合院格局,分东院和西院两部分,各自有门。东院为三进院落。西院与东院格局基本相同,只少了一进院落。
原宅从20世纪30年代初购进,直到50年代初出售。后迁居附近的校场小六条11号。20世纪80年代,椿树下二条1号尚小云旧宅,曾为椿树派出所,保存完好,门外挂有“尚小云故居”的牌子,为原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因建居民楼而被拆除。
菊花园
尚小云 1959 年 2 月抵陕任陕西省戏曲学校担任艺术总指导,工资为每月 700 元,住在。菊花园位于东面的和平路和西面的端履门中间,北临东大街。陕西省为尚小云提供的住处叫张凤翙公馆,是一座独门独户、吸收了中式风格的花园洋房。
相关人物
家庭关系
师徒关系
参考资料
尚小云纪念馆邢台南宫市开馆.河北新闻网.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