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洛斯拉夫·哈谢克(Jaroslav Hašek)1883年4月30日-1923年1月3日,捷克幽默作家和讽刺作家。
1883年4月30日雅洛斯拉夫·哈谢克生于布拉格的一个贫困教员家庭,童年时期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化经常搬家。这种生活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哈谢克从小就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天赋并以优异的成绩贸易学校毕业。毕业后哈谢克经历了从银行职员到编辑的不同工作岗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入奥匈帝国军队,并在俄国前线成为俘虏。1918年,他加入了苏联红军。动员俄境内的捷克士兵支援十月革命。并在两年后成为红军国民党第五军政治部国际组组长。同年捷克社会民主党邀请他回到了捷克。于1921年哈谢克在黎普尼采的一座别墅投入到《好兵帅克历险记》的创作中,两年后哈谢克在刚创作完该小说第四卷的第三章时,因心脏麻痹和肺炎病逝,年仅40岁。
《好兵帅克历险记》在哈谢克去世之前并未完成,但该小说的前三卷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了50种语言。此外,哈谢克还有大约1500篇短篇小说流传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哈谢克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许多艺术家将哈谢克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木偶戏、动画和戏剧,在银幕和舞台上演出。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1883年4月30日雅·哈谢克出生在布拉格市二区的一栋古老陈旧的楼房里。当时,捷克民族正处于奥匈帝国的压迫统治下,家境贫困的哈谢克一家生活十分艰难。他的父亲曾在一所私立中学教书,后来转到一个薪水更低的银行任职。
哈谢克的家里除了他自己还有弟弟和需要抚养的孤儿堂妹,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只能勉强度日。因此,他们不得不一次次搬家,换到更加阴暗破旧、更加廉价租金的房屋里居住。家中全部家务重担都压在哈谢克的母亲身上,他的父亲常常因不得志而酗酒解愁,对孩子们的管教也非常严厉。
十岁时,哈谢克被布拉格日特纳街的一所中学录取。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念小学时是个非常不错的乖学生。然而,哈谢克却很不满意学校对他们灌输的那些“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的理论,因为这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同时,他也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无法探索外面的世界,更加不愿意忍受在富家子弟同学中的排挤和欺侮。1896年,哈谢克的父亲去世,这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家庭管教开始宽松的时候,哈谢克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心灵与行动自由的渴望,他的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不满足于命运安排的反叛精神
少年时代
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一位无依无靠的寡妇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过着贫困的生活。尽管如此,她仍然竭尽全力让孩子们过得快乐。哈谢克十五岁那年,母亲带他们到了捷克南部密德乐瓦利的乡下探望姥姥家的亲戚。这是哈谢克有生以来第一次在乡下度假,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美丽纯朴的捷克南部乡村出现在哈谢克后来的短篇小说中,其中《好兵帅克历险记》中帅克迷路的情节就以这一乡村为背景。对哈谢克来说,密德乐瓦利简直就是他的故乡。这次旅行让哈谢克真正地接触到大自然,也成为了他后来热衷于旅游和融入大自然的开端。
哈谢克靠为人缝补衣裳来养活一家四口的母亲。她不甘心让聪明的长子就此辍学,于是在1898年将哈谢克送到布拉格一所贸易学校念书,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工薪阶层的职员。在贸易学校,哈谢克学了德、俄、法、匈四种语言,并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哈谢克非常崇拜以社会为“我的大学”的马克西姆·高尔基,欣赏高尔基式的流浪生活。哈谢克的班主任老师阿洛伊斯·阿洛依斯·伊拉塞克(1851-1930)是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现实主义作家,他创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小说的传统,伊拉塞克经常向学生们讲述捷克民族英雄的故事。哈谢克还经常参加当时学校里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兼著名翻译家约克举办的“学生处女作朗诵会”。据说约克老师曾预言哈谢克有朝一日将成为捷克的马克·吐温。在学校期间哈谢克广泛阅读旅游杂志和有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书籍,并开始尝试写作。据统计,在商科学校的四年中,哈谢克共发表了50篇小说,哈谢克的第一篇小说是《吉普赛人的宴会》,发表在布拉格报纸《国家新闻》上。尽管哈谢克频繁地写作,但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1902年,哈谢克以优异的成绩于商科学校毕业。
进入社会
哈谢克毕业后进入斯拉夫保险银行工作,然而,这个小职员的工作无法满足他对文学创作和寻求自由冒险的热情。很快就与上司发生矛盾并主动辞职。他频繁地在报刊上发表旅游札记、短篇小说和幽默小品。哈谢克的旅游和文学创作密切相关,他不同于一般人的旅游方式,而是注重体验各地的风土民情,与当地的人民特别是生活在底层困境中的人们建立友谊。他与他们倾心交谈,深入了解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秘密,学习他们幽默的语言、聪明的智慧和乐观的精神。他将这些经历写入他的作品中。1907年,哈谢克成为捷克《公社》杂志的主编,并经常在内地演讲,支持矿工和纺织工人的权益,因此受到奥匈帝国特务的监视。哈谢克曾因反抗警察的干涉而入狱一个月。1908年,哈谢克因企图撤下温塞斯拉斯广场上的奥匈帝国国旗以及被指控扰乱治安而两次被传讯。同年,哈谢克成为《动物世界》杂志主编,然而,由于他编造了一些虚构的动物形象,与出版商发生冲突,最终辞职。
在1900年至1908年期间,哈谢克写了185篇讽刺小品。1909年开始,哈谢克又开始写短篇小说,最初的作品发表在《漫画报》上,在辞去编辑工作后,由于行为放荡不羁,频繁饮酒,家庭陷入贫困。最终,哈谢克被送进精神病院。出院后,哈谢克于1911年5月开始构思《好兵帅克》。
士兵生涯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时,哈谢克参军,并被编入第九十一兵团。同年9月,俄罗斯军队突破防线,切断了哈谢克所在部队与奥匈帝国主力军之间的联系,哈谢克被俄军俘虏。在俘虏营中,哈谢克并没有停止文学创作的活动。他在基辅发表的一本捷克语杂志《捷克斯洛伐克》内担任记者,并继续着《好兵帅克历险记》的写作。两年后,这家杂志社出版了《好兵帅克历险记》的新单行本。此后,哈谢克写了《匹克威克俱乐部》。当时,俄军在俘虏中组织了一支捷克兵团,与奥匈帝国作战。哈谢克参加了这支兵团。然而后来,当这支兵团演变成为俄罗斯反革命白卫军的盟友,并前往马拉河地区反对布尔什维克时,哈谢克逃离了兵团。
1918年2月,哈谢克参加了在基辅举行的红军活动。加入红军后,他在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在红军中,他积极参与各种宣传工作,动员俄境内的捷克士兵支援十月革命。两年后,他成为红军国民党第五军政治部国际组组长。在伊尔库茨克期间,他还负责管理德语杂志《狂飆》、匈牙利文杂志《进攻》以及布里亚特蒙文杂志《曙光》。同年,捷克社会民主党派遣代表团到苏联访问,他们邀请哈谢克回国协助建党。
英年早逝
1920年12月,哈谢克回到布拉格后,由于他参与过布尔什维克运动,反动势力对他进行了抨击和迫害,他的生活变得艰难。哈谢克在布拉格为社会民主党左派的报纸写文章,但找不到稳定的工作。面对国内形势的恶化和革命低潮,哈谢克开始依赖乙醇来排解困惑。除了罹患肺结核,雅罗斯拉夫·哈谢克还饱受肝脏疾病的折磨,这加重了他的身体健康问题,导致他无法从事社会活动。
为了专心写作,哈谢克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前往黎普尼采的一座别墅,继续创作《好兵帅克历险记》。哈谢克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第一卷出版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哈谢克开始投入到《好兵帅克历险记》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创作中。原本计划写四卷,但在创作《好兵帅克历险记》第四卷时,哈谢克染上了疟疾。即使在病榻上,哈谢克仍然坚持口述来完成作品。1923年,哈谢克在刚创作完《好兵帅克历险记》第四卷的第三章时,因心脏麻痹和肺炎病逝,年仅40岁。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讽刺幽默
捷克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讽刺幽默传统,其中常见的傻洪扎形象就是通过捉弄地主和富人来展现幽默讽刺和反抗精神。哈谢克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作品,他结合自己在军队中的经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创造了鲜明的角色。哈谢克在运用讽刺手法中,写好人使用亲切、轻微的讥讽口吻,写坏人则是嬉笑怒骂、辛辣尖刻,讽刺当时荒诞无稽的世界,哈谢克笔下的帅克,用他对唯命是从现象的讽刺,用他的民间笑话来破坏反动分子建立起的生活秩序。尽管看似永远不会停止开玩笑,但在困难时刻他能够严肃而勇敢地战斗。比如在《好兵帅克历险记》中,帅克闹警察局和疯人院的情节就让人啼笑皆非。他敢于嘲弄皇太子和神父,令他们狼狈不堪、暴露丑态。作为卢卡什上尉的勤务兵,他将上尉的生活变成了“地狱”,引得上尉愤怒呼喊,称他为“天字第一号的白痴”。正是帅克那些千妙绝招让卢卡什上尉这样说。帅克出现在哪里,就会把那里弄得一团糟,他看似“无意”、“弱智”和“弱小”,却以巧妙的机智和言辞打乱所谓的秩序。正如伏契克所说,帅克就像一只虫子,在蛀蚀奥匈帝国反动制度时非常卖力,尽管并非始终自觉;在摧毁压迫与暴政的大厦上,他也发挥了作用。帅克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捷克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运用民间俚语
哈谢克的语言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他生活在布拉格,熟悉底层人物的语言,因此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口语和俚语。这使得读者能够享受到纯粹的布拉格市民语言的平易通俗之美,而几乎没有华丽辞藻。他的语言朴素自然、生动形象、丰富有力,非常打动人心,并且人物的对话充满个性化。例如,帅克经常以“想当初/从前那”开场,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而“杯杯满”酒店老板是个粗鲁的人,每句话都带有脏字。其他人物的谈吐也与他们各自的身份相符合。此外,哈谢克还善于使用比喻、隐语、双关语、反语以及箴言,赋予作品幽默感,增强讽刺力量,并通过对话或独白进行尖锐的讽刺。哈谢克经常说出一些妙语,充满轻松愉快的幽默和俏皮。他还经常利用单句或段落话语以及情节来进行讽刺。比如在选文中,帅克和满脸凶相的老爷的对话帅克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但却刺中了官僚主义的要害。读者通过对帅克的认同和对官僚主义的嘲弄,得到了艺术上的享受,大笑开怀。
情节设置
张弘在《外国小说鉴赏辞典》评价哈谢克在《好兵帅克历险记》中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是一种很巧妙的手法。故事情节的安排和帅克自己讲述的各种传闻逸事相互交织,呈现出一幅令人着迷的画面。这些故事小节的编排方式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十分有趣,引人入胜。比如选文中描写了帅克从警察局到疯人院的经历,读者不禁会被吸引进去,欲罢不能地往下阅读。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通过这些故事反映出对当局的讽刺。
人物影响
雅罗斯拉夫·哈谢克是一位捷克文学大师,以其幽默讽刺作品而闻名于世,尤其是长篇巨著《好兵帅克历险记》。这部作品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一,丰富了捷克"弗兰兹·卡夫卡式"文学风格和主题。在东欧文学史上哈谢克的作品被视为对权威和体制的批判。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哈谢克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许多国家为纪念他而建造了雕像或设立了展馆。许多艺术家将哈谢克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木偶戏、动画和戏剧,在银幕和舞台上演出,帅克的形象也出现在许多手工艺品中。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哈谢克的多部作品,而《好兵帅克历险记》的故事也在世界各地的读者中广为流传。
人物评价
捷克当代文学家博·赫拉巴尔认为哈谢克作为一个人来说直到今天仍然是那难以辨认的象形文字。”
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曾对哈谢克表示崇敬,并将他称为真正的伟大作家。卡夫卡评价哈谢克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犀利讽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ThomasMann)赞扬哈谢克是一位具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作家。他认为哈谢克的作品是对官僚主义和权威主义的无情揭露,同时也是对捷克民族性格的生动刻画。
捷克作家和评论家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他誉哈谢克为捷克文学的英雄。昆德拉评价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历险记》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具有独特的幽默和思想深度。
捷共作家奥布拉赫特曾称誉哈谢克的《好兵帅克》为捷克有史以来的杰作之一。
法国小说家马克·布洛克评价说:“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假如捷克斯洛伐克(现为‘捷克’)只产生了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他对人类就作了不朽的贡献。”
后世纪念
捷克文学家拉·彼特利克,毕业于布拉格查尔斯大学文学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在捷克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写了大量关于哈谢克及其作品的论著,与哈谢克的孙子里查特·哈谢克一起创办了“哈谢克协会”。
在波希米亚东南部有一个博物馆是由哈谢克曾经的住所改建而成的。其中有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五公升的大罐,哈谢克就是用它酗酒致死的。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的户外纪念碑和骑马雕像,于2005年安装在捷克布拉格日科夫区的普罗科波沃广场。它位于哈谢克在创作其著名小说《好兵帅克历险记》时居住的地区。
人物轶事
参加无政府主义活动
年幼的哈谢克被送进一家叫做“三金球”的药店当学徒,他还曾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统治者的活动,经常扯掉他们张贴的戒严布告,撕破奥匈帝国的国微。砸碎反动政府机关的玻璃窗,以发泄对蹂躏他们祖国的侵略者的仇恨。有一次,布拉格发生罢工游行,当队伍经过“三金球”时,哈谢克拿了药店里女佣的红色花裙,爬到屋顶挂起来,罢工的工人们看到红旗似的东西高挂着,都欢呼喝采,高唱起《红旗颂》。哈谢克的这一行动,招来了许多警察,警察以“军事裁判法”的名义,将他投入牢狱。释放后,药店的老板恼羞成怒,把他解雇了。
自制炸药
从1903年到1907年,他曾参加了无政府主义的政治派别,常在家里自制炸弹,他家的阁楼里摆满了瓶瓶罐罐。有一次,一声轰然巨响,他试验制造的炸弹突然爆炸,家里的玻璃窗被震得粉碎。他母亲从厨房里跑出来,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哈谢克却兴奋得抱着他妈妈亲吻起来。他告诉妈妈,我的炸药混合得很好!试验成功了!
崇拜高尔基
哈谢克在少年有一段时期特别迷恋俄罗斯文学。在俄罗斯的那些大作家中,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就是高尔基。在那段日子连他穿衣、走路都学高尔基的样子。他经常身穿高尔基式短大衣在街上游荡。
组织竞选演说
1911年,当奥匈帝国大搞议会选举时,哈谢克组织了一个所谓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微小进步党,并在一家下等酒馆里发表“竞选"演说,对奥匈帝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皇帝、官僚及各党派政客进行了猛烈抨击。事后,他开玩笑地说,这是为了替那家酒馆招徕主顾。最后他获得了四十五张选票。
假装间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哈谢克到布拉格一家旅馆住宿,在旅客登记薄的“国籍”一栏中,他填上奥匈帝国的敌国俄罗斯,在“来此何事”一栏中,则填上窃探奥地利参谋部的活动。于是,奧匈帝国在布拉格的警察局立即派人把这家旅馆包围起来,满以为这下子可抓到一名重要的间谍,可以向上级报功了。及至后来,他们才知道这是哈谢克在同他们开玩笑。警察责问他为什么在战争期间开这样的玩笑,哈谢克带着一副十分真诚的神情回答说他对奥地利警察的效率不大放心,想考验一下他们的警惕性到底如何。警方被他弄得哭笑不得,罚他坐了五天牢了事。
杜撰消息换钱
哈谢克曾使用过一百多个笔名。只要有人肯出一法郎便能买到他的一页手稿。哈谢克穷得走投无路时,便找到一家地方报馆,卖给他们一些杜撰的消息,换回四法郎。诸如今天下午在伏尔塔瓦河上,一条人形鲨鱼的尾鳍打翻了一条渔船此类。
虚构报道
在哈谢克负责编辑《动物世界》杂志时,时常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及那些至今尚不为人所知的动物,以此提高发行量。然而这纯属他的虚构。哈谢克采用图片剪贴的手法,把各种不同动物的四肢拼在一起。尽管如此,哈谢克还总是背着一身债,到处躲躲藏藏。
参考资料雅罗斯拉夫·哈塞克/меморіалярославагашека纪念碑.捷克 Seznam.2023-11-04
雅洛斯拉夫·哈谢克雕像.捷克 Seznam.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