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洛依斯·伊拉塞克(Alois Jirásek,1851年8月23日—1930年3月12日)是捷克著名的历史小说和戏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他的作品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和鲜明的个性化笔触著称,对捷克民族的自由和正义抱有坚定信念。伊拉塞克在1918年、1919年、1921年和1930年四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捷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人物生平
阿洛依斯·伊拉塞克出生于波希米亚东北部的赫罗诺夫,家庭贫寒,父亲约瑟夫·伊拉塞克(1822-1901)是一名编织工后成为面包师,母亲文琴·伊拉斯科娃(1821-1887)。他有八个兄弟姐妹:海伦娜、约瑟夫、艾米利亚、鲁道夫、苏菲、博热那、阿道夫和安东宁。伊拉塞克在故乡接受教育,对民间诗歌和传说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他在布劳莫夫的德国本尼迪克特高中(1863-1867)和赫拉德茨-克拉洛韦的捷克高中(1867-1871)就读,随后进入布拉格查尔斯大学(1871-1874)学习历史。
毕业后,伊拉塞克在利托米什尔和布拉格担任高中历史老师,直至1909年退休。他与米古拉斯·阿列什、约瑟夫·瓦茨拉克·斯拉德克、卡雷尔·瓦茨拉夫·莱斯和兹德涅克·尼耶德利等捷克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共同参加了联合咖啡厅的艺术俱乐部。伊拉塞克还曾在杂志《钟》担任编辑。
1879年8月11日,伊拉塞克与玛丽·波德雅斯卡结婚,育有七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888年,他们一家移居布拉格,并在1903年定居于雷索街的一间公寓,直至伊拉塞克去世。他在布拉格时期创作了所有的剧作,并在1908年7月3日被选为捷克艺术与科学院会员。
伊拉塞克经常回访家乡赫罗诺夫,并游历欧洲多地,如霍茨科、德累斯顿、意大利、斯洛伐克和布莱德。1917年,他是第一批签署《捷克作家宣言》的人,支持捷克建立独立国家。1918年10月28日,他参与了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宣言的宣读,并在同年12月21日向托玛斯·马萨里克致辞,两人多次会面。
查理大学在1919年授予伊拉塞克荣誉博士学位。他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革命国民议会的议员,并一直担任参议员直到1925年。在议会中,他参与了捷克斯洛伐克民族民主党的活动。
1921年9月,伊拉塞克退出了天主教,但未加入其他教会。
伊拉塞克去世前一天,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前举行了追悼会,卡雷尔·克拉马日和法兰提赛克·索克普在会上发言。国家博物馆举行了国家葬礼,但由于伊拉塞克不属于任何教会,天主教会禁止在布拉格敲钟,葬礼上也没有牧师。托玛斯·马萨里克和许多政治人物、大学教授和外交官参加了葬礼。伊万·德日尔、雅罗斯拉夫·卡瓦皮尔和鲁道夫·梅德克分别发表了讲话。伊拉塞克的骨灰坛被运送到赫罗诺夫,途中在多个捷克城市停留,最终在赫罗诺夫举行了葬礼的最后部分。
主要作品
伊拉塞克最成熟的作品,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期。这时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他选择了捷克历史中最光辉的两大时期──胡斯运动和民族复兴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
关于胡斯运动,他写了《在激流中》(1887~1890)、《抗击众敌》(1893)和《弟兄们》(1899~1908)三部长篇小说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国王》(1916~1920),还写了三部曲剧本《约翰·杰式卡》(1903)、《扬·胡斯》(1911)和《扬·罗哈奇》(1913~1914)。
这些作品揭示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捷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表明以宗教斗争形式出现的胡斯运动,实际上是捷克人民反对异族统治、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运动。
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胡斯革命派在齐日卡的率领下大败德国皇帝和罗马教皇十字军进犯的场面,也反映了革命阵营内部不同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不同态度,对中小贵族与市民的动摇和背叛有所谴责。
关于民族复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弗·勒·维克》(5卷,1886~1906)和《在我国》(4卷,1896~1903)。这两部作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反映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整个过程。
《弗·勒·维克》描绘了布拉格和一些小城市捷克爱国知识分子为唤醒人民觉悟、建立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艰苦启蒙工作,是他在创作艺术上最有造诣的作品。
《在我国》写一个进步教士哈夫洛维茨基长期同黑暗和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农村人民提高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故事。
此外,伊拉塞克的重要作品还有: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狗头军》(1884,中译《还我自由》),描写外邦统治下捷克处于黑暗之中的长篇小说《黑暗时代》(1913~1915),反映1848年革命的中篇小说《哲学生的故事》(1878),以及描写捷克古代民族英雄事迹的故事集《捷克古代传说》(1894)等。
在戏剧方面,他写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父亲》(1894)、《沃伊娜尔卡》(1890)和神话剧《灯笼》(1905)。他的作品成功地反映了捷克人民热爱自由、忠于祖国、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起了鼓舞斗志、激励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作用。
个人生活
伊拉塞克与玛丽·波德雅斯卡结婚,育有八个孩子。他们在布拉格的雷索街上找到了家,并在那里居住了多年。伊拉塞克的家庭生活和他的文学创作都在布拉格这座城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