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太监

太监,从狭义上讲“太监”是古代一官职的名称;广义上讲“太监”原指服务于宫廷且有品级的宦官,明、清时期太监逐渐演变成与宦官相同的含义,专指被阉割了生殖器官服务于宫廷的男性。

黄帝时期,百官名中即设有“大监”这一官职。夏商周以及春秋时期,一些男性战俘被阉割后送入王室宫廷充当粗使奴隶,这些人被称作“寺人”,在王室宫廷内服侍的男性统称为宦官,这一时期的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秦汉宦官制度被保留,宦官的人数急剧增加,职权也不断扩大,秦朝的宦官赵高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诛杀大臣、屠害公子。刘知远去后吕雉当权时,寺人张释被封建陵侯并赐封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东汉中兴之初后,男性必须经过阉割后才能在宫禁内苑服务,自此阉人开始与宦官等同起来。隋唐时期的宦官制度体系更趋完备,宦官统一由内侍省负责管理。李治改百官名时,将掌管宫内交通工具和衣服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中御府官员为中御太监、少监,“太监”这一官职正式设立。宋代宦官隶属内侍省及入内内侍省管辖,并设置了人数限额,严禁宦官参与政事。明代初期严禁太监参政,朱棣登基后开始依重太监,宦官人数最多时超十万人,明代太监干政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时期。明代的太监全部由宦官担任,太监与宦官、阉人具有了固定关系。鉴于明代太监参政的教训清代严禁太监干政,而且不允许太监离开京城。在清朝,太监与宦官的含义已经完全等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市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宣布退位,太监作为封建帝制的特征也随之消亡。1923年7月16日,清废帝溥仪下令将南京故宫内太监全部裁撤,上千名太监从神武门离开故宫,中国太监制度彻底宣告结束。

太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被阉割的战俘、遭受宫刑的罪犯、自宫投充者、各地进献的阉人、强行阉割的民众等。这些人员被用手术阉割、手阉等非人道的方式阉割,成为太监。由于太监直接服务于帝王身边,对历朝历代的政治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秦朝二世而亡与宦官赵高有很大关系;东汉十常侍把持朝政将朝中贤能诛杀尽;唐代的李纯、唐景宗遭宦官李辅国毒害而亡;明代太监为患乃历朝历代之最,尤以魏忠贤为甚。清朝历届皇帝都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安德海李莲英虽深得慈禧宠信也未能过多干涉朝政。

太监是帝王统治的产物,朝鲜越南、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古罗马拜占庭帝国也都有太监。近代欧洲,盛行阉伶,18世纪中叶,意大利那不勒斯一地,依然每年就有4000名男孩去做阉割手术成为阉伶。

名称起源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时期,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冠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古人“太”同“大”,“大监”即“太监”。意思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黄帝就设置了左、右大监这一官职,说明最早的“太监”与现在“太监”的概念完全不同,太监是一种官职的名字,而非现在定义的服务于内廷的太监。《陈书·卷一》中亦有“神武之君,大监治乎万国”的记载,其中“神武之君”即是对黄帝赞誉之称。

历史沿革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及宗法观念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一些战争中俘获的男性被阉割后送入王室宫廷当做奴隶役使,负责看守宫门、打扫宫殿、侍奉饮食等内侍工作。“侍”同“寺”,所以这些人被称作“寺人”,或者阉(奄)人、奄宦、内官、内侍、内监等。在王室宫廷内服侍的男性被统称为宦官,这个时期内臣与外臣区别并不明显,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宦官制度被保留人数也大量增加,宦官已不再仅限于做杂役也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这个时期宦官机构纳入整个官僚体系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专属主管机构,宦官分属于为帝王服务的少府系统,及为皇后服务的大长秋系统。秦国宦官赵高诛杀大臣、屠害公子。汉高祖去后吕雉当权时期,寺人张释被封建陵侯并赐封地,是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刘彻时期,李陵司马迁弘恭石显等,大批有专业才能的人被施以宫刑,给宦官参政提供了机会。自东汉中兴之初开始,宦官悉数用阉人,男性必须经过阉割之后才能在宫禁内苑服务,自此阉人与宦官等同起来。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和王朝频繁更迭情况下,宦官制度依然得以保存。其中北魏的宦官制度尤为完备,宦官势力曾在北魏猖一时。拓跋珪拓跋崛起一遇,中经拓跋宏拓跋宏大力改革国力正恒日上,但由于宦官专权导致内乱迭起。

隋唐时期

隋唐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宦官制度体系更趋完备。杨坚在三省六部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之外,另设内侍省专门负责管理宦官。内侍省包括内侍、内常识各二人,内给事四人,内者监六人,内寺伯二人,内谒者十二人,寺人六人,伺非八人。唐代宦官管理承袭了隋朝的内侍省制度并皆用宦官。唐代初期宦官仅负责看守宫门、膳食、服装等劳役工作,即“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衣食而已。”唐太宗着力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经济,任贤举能,不准太监干政,规定内侍省不设三品官,内侍长官皆为四品。李治改百官名时,将掌管宫内交通工具和衣服的机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中御府官员为中御太监、少监, “太监”这一官职正式出现。

唐玄宗执政后期开始宠用太监,太监中授黄衣以上的有三千人,授紫衣者有千余人,三品右监门将军可持戟立于门口,而当时宰相品级才为三品。高力士年幼初为宦官时仅给事左右,后因“谨密善传诏令”被任为从八品下的“宫闱丞”,后深受唐玄宗宠信升迁为内给事(从五品下)、内侍监(从三品)等内侍省内官职。李辅国初入内廷时为高力士仆从后入东宫李亨由太子继位后,李辅国因向唐肃宗献策软禁唐玄宗,被唐肃宗任命为兵部尚书,后又被李豫荣升为宰相。当李辅国得知张皇后(唐肃宗的皇后)欲除掉自己时,即将张皇后处死,唐肃宗气愤而亡,李辅国将听命于他的太子扶上皇位,即唐代宗。李适时期,为了防范武将叛乱,京城中近卫军统领都由太监担任,致使太监掌握了军政大权。唐代后期自唐穆宗至唐昭宗八位帝王,其中七位由太监所拥立。藩镇割据、牛李党争是唐代灭亡主要原因,太监专权加速了唐代的灭亡。

宋辽时期

宋代沿袭隋唐时期的旧制,宦官由内侍省管辖,但在内侍省之外有增设了入内内侍省,号称“前后省”。负责拱卫殿中、洒扫、役使杂品的太监,隶属内侍省;负责禁中通侍、服役亵近者,隶属入内内侍省。两省分别设有都知、押班、供奉官、黄门等职,编制限额为160人。被皇帝临时委派编制之外的临时官职,称为“内使”,内使职责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教等各个领域。宋代初期尤其是赵匡胤对太监的管束非常严苛,规定太监限额为50人,且中年以后才能收养子,民间出卖净身的孩子处死刑。即便如此,宋徽宗时期的太监童贯,携手权臣蔡京把持朝政,爵位至广阳郡王。南宋时,将两省合并为宜,在编宦官最多时曾达到250人。赵构因过度宠信太监康履蓝珪、曾择等人,赏罚不公,引发武将们不满。苗傅刘正彦等人发动了“苗刘兵变”,将康履、曾择等太监诛杀,大批太监被流放岭南,宋高宗身边仅留内侍15人侍奉左右。明受之变后,宋高宗下诏裁抑太监势力,严令“中官只令承受宫禁中事,不许预闻他事”。

辽朝是由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太监”是政府机构的一种官职,辽代太府监、少府监皆设有“太监”这一官职。在元代太监是上书各监中的二级官吏,他们大部分是同其他部门官吏一样的健全人。金、元朝皆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一职。如利用监有太监五员,章佩监有太监四员,典用监、典牧监、秘书监、度支监、中尚监各有太监二员。

明代

太监与宦官、阉人固定关系自明朝开始,明朝设置了庞大的宦官机构,即“十二监、四司、八局,即所谓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指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指惜薪司、铜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指兵权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二十四衙门中,都设有掌印太监一职,为宦官之长。明代太监全部由宦官担任,有官职的宦官被称作太监,普通宦官没有资格被称作太监,即太监是高级宦官。

朱元璋时期,禁止自行净身的人入宫做太监,并将太监人数限定在百人之内,官位不能超过四品,月薪为米一石,衣食在内廷,不能担任内外之间的交涉工作,禁止官吏与太监之间的书信往来。明太祖令人铸一铁牌,镌刻“禁止内臣干涉政事,犯者斩罪”字样,立于宫门处。为防止太监介入政治,明太祖还禁止太监读书,朱允炆对宦官刑法更为严苛,离开宫廷外出的太监稍有不轨,各级官吏一经发觉,有权立即“械送”法办,一些太监以为害怕而私逃出宫,很多出逃的太监投奔了朱棣。在燕王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南下,尤其是攻打皇城时,得到投奔而来太监给予的很多助力。燕王朱棣登基后修改了朱元璋的太监制度,开始信任并倚重太监。明成祖派出很多太监去做监军,或者直接让太监领兵戍边,对外出使的重任也交给太监去做。如李达出使西域诸国、童海出使迤北、侯显出使西番及郑和下西洋等。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在锦衣卫之外又设置了东厂,负责缉事工作。朱瞻基则彻底废除了“内监不得识字”这条禁令,在内廷办了內书堂教授聪明伶俐的小内监读书。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深受朱见深赏识的太监汪直设置了西厂与东厂竞争,汪直为了立威残忍迫害朝中重臣。明代庞大的太监机构人员最多时曾达到十万多,他们均由皇帝直接统辖,成为与朝廷机构平行、互为表里的另一套统治机构。

清代

清代,太监与宦官概念开始完全等同。清代初年太监归内务府管辖,入关后曾设立十三衙门,即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司、惜薪司、兵杖局、织染局,为明代二十四衙门的合并。按十三衙门给太监品级,遂有了大太监和小太监的区别,大太监称为总管或首领。康熙帝时废除十三衙门,将太监重归内务府管辖,太监不再是文华殿大学士而是成了阉宦的专称,从此,所有的宦官都可以被称作太监,太监与宦官的含义最终合流。内务府下设敬事房专门管理太监事务,内务府的慎刑司对不法太监有先拿后奏之权,还规定太监不允许离开北京城,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太监权力的扩张。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爱新觉罗·弘历将太监人数规定为3300人,后来清廷太监的人数始终没有超过这个数额,甚至更少。爱新觉罗·颙琰、道光帝对公众太监管理更加严格,内务府治罪的条例有50多条,稍有违反必遭严惩。1861年咸丰帝病死热河,慈禧爱新觉罗·肃顺等人争夺权力发动了辛酉政变,太监安德海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慈禧垂帘听政后倍受重用,安德海权倾一时。安德海被丁宝桢正法后,慈禧开始宠信太监李莲英。慈禧六十大寿时,光绪帝率朝廷文武官员齐聚仁寿宫演习庆贺仪注,李莲英让众人等了三个时辰才姗姗来迟。但由于清代历届皇帝都对太监严格管理,安德海、李莲英虽深得慈禧宠信也未能过多干涉朝政。

消亡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宣布退位,太监作为封建帝制的特征也随之消亡。此时的清废帝溥仪仍保持着皇帝尊号,居住于紫禁城内,城内也保留有千名以上的太监。由于军阀统治社会动荡,紫禁城内同样人心惶惶,宫内太监偷盗情况严重,乾隆在世时收藏的古玩珍宝,被爱新觉罗·颙琰封存在建福宫,溥仪准备彻底清点建福宫珍宝,以绝后患。清点工作刚开始,1923年6月26日晚,建福宫突发大火,直到次日7时,大火才被扑灭,建福宫已清点出的,及未清点出的所有珍宝,与建福宫一起化为灰烬。7月16日,溥仪下令将紫禁城内太监全部裁撤,除三位太妃、溥仪、淑妃等5个宫,各留下20名太监使用,令其余太监全部即刻出宫。在军队的监视下,不到一个时辰,上千名太监携带随身包裹,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流离失所,中国太监制度宣告结束。

被逐出宫的太监,分散居住在北京的兴隆寺八宝山护国寺、云观、显影观、立马关帝庙宏恩观、佛堂庙等寺庙中。20世纪50年代,这些原清宫太监,被集中安置在兴隆寺居住,共约三十人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所剩无几的原清官太监集中居住在什刹海畔的广化寺。始建于元代的著名古刹广化寺,遂成为中国最后几名在世太监(其中包括中国最后一名在世太监孙耀庭)安度晚年并最终谢世的场所。

国际情况

太监是帝王统治的产物,朝鲜越南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都有太监存在。古印度小国林立,每个国君都有很多妻妾,宫廷里大量使用太监,数量最多时达到两万名。古罗马和拜占庭帝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依然有太监,且对太监的宠信和重用程度,远胜与中国帝王。如罗马尼禄爱上小太监斯波鲁斯,竟按照正规礼仪把他“迎娶”进宫。最早、最广泛使用宦官的是古希腊人,早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指出,希腊的宦官,来源于西亚的波斯帝国,波斯人认为,被阉割的人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希罗多德还记载了,在公元前六世纪,波斯王大流士,向巴比伦亚述地区索要阉割男童,最多一批多达500名之多。近代欧洲,则有很多擅长唱歌的穷孩子,会去做阉割手术,成为阉伶。18世纪中叶,意大利那不勒斯,每年就有4000名男孩去做阉割手术。

人员来源

古代太监的来源有:阉割的战俘、遭受宫刑的罪犯、自宫投充者、各地进献的阉人、强行阉割的民众等几种类型。

1.被阉割的战俘

古代战争频繁,战败一方男性会被阉割,但不令其死亡,而是成为战胜者王宫内苑的奴隶,如赵国赵高。这是中国早期太监的主要来源。

2.受过宫刑的罪犯

宫刑是破坏男女罪犯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具体是“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宫刑又称腐刑,最初为淫刑,主要用来惩治男女之间的淫罪,以此来维护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后来随行范围扩大,非淫罪者亦被施以宫刑,成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并常常用来作为减死之刑,使犯罪者断子绝孙,虽生犹死。在宗法制的氛围中,受此刑者要经受人间奇耻大辱的煎熬。隋朝废除宫刑后,宫刑罪犯在宦官来源中所占的比例遂越来越小。

3.进献的阉人

进献而来的太监,也有多种不同情况。一是由王公、将领以及地方长官进献。此种情况,唐代和明代较为普遍。所进献者,或为抢掠而来,或为购买而来。清代宫廷宦官因缺额而不敷使用时,亦从王公私宅役使的宦官中征召。二是由宦官进献。如唐代太监的养子多为阉童,后由养父进献历史上成为太监,如田令孜杨复恭等。三是由外国进献。朝鲜、越南首都曾进献太监。四是由民间包办阉割事务的机构进献。如清代北京城内曾有两家包办了民间的“净身”手续,并于每年各季度分别给总管内务府进献一定名额的太监。

4.宫廷招募

招募,即由宫廷到有关地区设行,招募太监。如清代曾“设招募太监牙行二人,由大兴、宛平两县造册申送,每月各给钱粮一两”;每招募太监一人,则给该牙行“赏制钱一串”(《钦定大清会典》)。

5.自阉投充

自阉投充,即南民间阉人自行投充。自宫为宦的现象。齐桓公手下的竖刁,是目前知道的最早自宫为宦而飞黄腾达之人。像这样希望入宫后能够一朝出人头地的投机小人,历代比比皆是,如明代的王振、魏忠贤,晚清的安德海李莲英张祥斋。在太监权焰熏天的时代,自宫现象更为普遍,如东汉、中晚唐、明代。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礼部奏曰:民间自宫者达四五万,要求宫中录用。直到清代,太监数量大减,大规模的自宫现象才逐渐消失。

6.强行阉割的民众

在一些太监紧缺的朝代,朝廷掳掠并强行阉割境内民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隋朝便发生过“多捕山獠充宦官”的现象。李世民时,宫廷中有一个叫罗黑的优伶,因善弹琵琶而被相中,遂遭阉割,专门在宫中教人弹奏。明代正德年间,一个名叫王敏的士兵,因擅长蹴鞠而被朱瞻基相中,被强行阉割后成为随侍皇帝左右的内侍。

在各种来源的太监中,除宫刑罪犯之外,其他大多系自幼被宫,中年净身者人数较少。太监初入宫时的年龄,多在20岁以下。一是因为在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年幼者的阉割手术成功率较高;二是因为年幼太监易于役使管教。

阉割方法

古代的阉割手术,叫宫刑。宫刑按其手法又有手术阉割及手阉两种手法。

手术阉割

古代专门为男童作阉割手术的人,被称作“刀子匠”。被阉割者三四天之前禁止进食,待体内排泄物排净后,送进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由刀子匠对其进行阉割手术。手术时,将被阉割者手脚牢牢捆绑,并固定其头部、肩部、腰部,刀子匠先将被阉割者的下腹部和双股的上部扎紧后,再用高温辣椒水冲洗手术部位,起到消毒和麻醉的作用,然后,用专用的刀具将其男性生殖器官全部切掉。再将一根白蜡针插进尿道,伤口包扎好后,用用浸过冷水的纸覆盖,即手术完毕。刀子匠搀扶被阉割者在房间内,缓行两三个时辰后,令其躺卧在特制门板上,将双手和双腿牢牢地束缚住,此后,三内天不可喝水。被阉割者熬过三天,拔掉白蜡针,有尿液流出,即为阉割手术成功。

手阉

手阉,只适用于婴幼儿。如有人欲将襁褓中男婴长大后送入皇宫做太监,则会雇佣一种特殊的佣妇来照看男婴。特殊佣妇每日三次,用一种特别的书法拿捏男婴的睾丸,每次捏到男婴痛哭而止。等孩子慢慢适应力度后,再加大力度,如此往复,慢慢增加力度,直至将男婴睾丸捏碎。经过手阉男婴的生殖机能被破坏,男性生殖器官逐渐萎缩,长大后不会发育男性体征。另一种手阉,就是将男婴的睾丸从根部用麻绳紧紧系住,阻碍男性生殖器的正常发育,久之,其男性生殖器官便失去了男性生理功能。

影响

太监是被强权及特殊文化害的特殊奴隶,“制造”太监的手段残酷,太监的生存环境恶劣,但太监也是最接近帝王及皇族的人,自周秦而至明清,太监干政的事例层出不穷。秦国宦官毐趁秦始皇行冠礼之际作乱,宦官赵高为巩固自己在朝中势力诛杀大臣、屠害公子;西汉宦官权势日甚一日,萧望之周堪等人因反对宦官干政而惨死;东汉宦官将朝廷中有名望的志士贤人诛逐殆尽,十常侍把持朝政,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唐代中后期文官武将皆须仰太监鼻息,皇帝的废立乃至帝后的生死也被太监掌控;宋代后期太监专权为祸朝廷引发“苗刘兵变”;明代自明成祖之后,治国、戍边及外交事务皆倚重太监,阉宦之祸的严重程度远超汉、唐、宋等历代社会,明代的太监人数众多,且手握大权又通文墨做事更加诡诈,明代太监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清代鉴于明代太监干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太监权势,依然出现了顺治帝时期的太监吴良辅,以及慈禧时期的太监安德海李莲英,把持衙门、干涉朝政、干禁犯例之事。太监对历朝历代的政治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专权的太监占比极小,大多数太监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太监的复杂性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体现,

太监与宦官

宦官,是指古代在宫廷内服侍君主极其家族成员的人员,一般由经过阉割失去性能力的男性充任。宦官在夏商时期开始出现,时人称之为寺人,寺同侍,寺人亦被称作内小臣,秦汉改称宦官。东汉之前的宦官并非全部为阉人,也有士人充任宦官之职。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之后的事。

太监,原本是古代官职的名称,如唐代、辽朝均设置有太监这一官职。李治时期,将掌管宫内交通工具和衣服的机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中御府官员为中御太监、少监,并由宦官充任太监、少监之职,太监一职正式出现。明代十二监头目皆称作太监,且均由宦官担任,太监与宦官关系被固定下来。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有资格被称作太监,即太监是具享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到了清代太监与宦官开始混为一谈,太监正式成为所有宦官的统称。历史上太监也并非全部为男性,在北魏北齐时期,就曾设置了一女官官名也称大(太)监。

著名人物

赵高

赵高(?一前2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参政弄权的宦官。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之后,他的父亲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也因此而当上了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灭亡,与赵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两汉桓宽在《盐铁论》中指出:“秦使赵高执而覆其车。”是说赵高掌握了权柄,最后葬送了秦始皇创建的江山。

蔡伦

蔡伦(61-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市巾)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在刘庄末年,蔡伦入宫,成为皇帝后妃身边的一名小侍从。蔡伦入宫不久,便熟知宫廷礼仪并能识文断字,通识典籍。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窦皇后随葬宝剑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设计、监制,他监作的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汉明帝死后,汉章帝继位,蔡伦由宫掖给事改任小黄门。魏猛是皇帝的近侍,负责引领大臣拜谒皇帝和伺候皇后等事。在汉章帝时,他曾多次向皇帝直言纳谏,深受章帝的信赖 汉章帝临终前,将蔡伦升为巾常侍,并让他辅佐继位的刘肇刘肇。由于窦妙专权,和帝无法直接接触到朝臣,他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于是,中常侍郑众蔡伦等宦官秘密协助和帝,一举铲除了窦氏兄弟。此后,窦太后对蔡伦日益不满,决定将他调离权力巾心。之后窦皇后委任蔡伦为尚方令,让他负责监制宫廷御用品,造纸术就是在此期间发明的。元兴元年,27岁的汉和帝英年早逝。出生才百天的刘隆继位,是为汉殇帝。第二年,年仅两岁的殇帝又不幸夭折。13岁的刘祜继位,是为汉安帝,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非常欣赏蔡伦,封他为龙亭侯,邑300户,这在太监巾是十分少见的。元初三年(116年),蔡伦再次被升为长乐太仆,为了表示宠爱,邓太后恩淮蔡伦“骨肉还家”。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皇后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广。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朝宦官。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本姓冯,圣历(689年—700年)初,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阉割进贡入宫,由宦官高延福收养为子,改姓高。先天(712年—713年)中李隆基即位时,由于参预杀死了萧至忠岑羲等的功劳。当了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后升至骠骑将军,封渤海郡公。权力极大,全国各处各部门奏章,全都要经他手。肃宗在东宫时,以兄礼事之,皇帝常称他为将军。生母封越国夫人,生父追赠广州市大都督金蚕大将军与他相约为兄弟,将相如安禄山李林甫杨国忠等,也都要和他交结。娶吕玄晤女为妻,吕玄晤便从小吏升至少卿。他截京城北面澧水装碾磨收租,起盖的佛寺、道观、宝殿珍台,超越国力。所建宝寿寺钟铸成,大宴公卿,凡敲一下钟,要交礼钱十万,竟有人敲至二十下的。安史之乱时,随李隆基四川省,后又随同回京。时宦官李辅国得势,太上皇(玄宗)被徙居西内,高力士亦于上元元年(760年)被除籍,长期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赦回,途中病死。高力士在宫中服役六十多年,忠于唐王室,对玄宗行事亦屡有好言进谏,但开了唐代宦官受特宠、财势膨胀的先例,影响深远。

郑和

郑和(1371年—1435年),明朝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回族晋宁区(今并入云南晋宁)人。祖父、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故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跟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西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坐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的宝船六十二只,从苏州刘家港(今太仓市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岛、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以后,又先后七次出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郑和的远航比西方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达咖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晦几倍。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其随行人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的《星槎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芬》,记述了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郑和在远航系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具有重大意义。

魏忠贤

魏忠贤(1568一1627),晚明影响最大的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本为无赖少年,万历时因赌输自阉入宫,后与朱由校乳母客氏深相勾结。熹宗即位,客氏封奉圣夫人,而魏忠贤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后又兼掌东厂。他们在宫中树党揽权,排挤不依附的宦官,逼迫妃嫔,甚至诬陷皇后和正直的大臣,专断国政。那些和东林党有矛盾的官员纷纷投靠他的门下,结成阉党,借他的势力打击东林党人,致使国政日益腐败。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朝廷内外震动,魏忠贤也很害怕。这时客氏为他辩解,掌印太监王体乾等为他打掩护,皇帝也就慰留魏忠贤而罢了杨涟的官。大臣、监察官员七十多人上章揭发魏忠贤,魏忠贤在阉党官员煽动下,屡次兴起大狱,杀害了杨涟、高攀龙等一大批东林党官员,清洗中央和地方各重要部门的异己者,而在内阁六部、各处督抚中遍置死党。全国刮起了一股为九千岁魏忠贤歌功颂德、大建生祠的歪风。他全家族都受到封荫,侄子代皇帝主持最隆重的祭天地、太庙的仪式。崇祯即位,乘嘉兴贡生钱嘉征魏忠贤十大罪,将他安置到凤阳,不久下令逮捕法办,魏途中闻讯自缢死。客氏被关到浣衣局鞭死。

李莲英

李莲英(1848年—1912年),晚清宫廷宦官,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出生于直隶河间府。咸丰七年(1857年),9岁的李莲英由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调到长春宫叶赫那拉氏身边。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莲英便出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光绪五年,李莲英任储秀宫四品花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跟着显赫起来。31岁时,地位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即清宫太监总头目,相匹敌。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这种荣誉的象征是在太监中从未有过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离开了生活51年的皇宫。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为感谢他在宫中服役多年,准其退休,还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李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清廷出资1000两白银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为他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

太监文化

太监弄

太监弄,苏州市最繁华的观前街南边,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巷子,是当地的美食一条街,名叫太监弄。太监弄位于宫巷西侧,东其宫巷,西越北局至邵磨针巷,最早命名为“宫巷南西巷”,后又更名为“金玉如意弄”。金玉、如意,即为两位太监的名字。《吴门表隐》记载:“按二监(即金玉、如意),赐明太保俞大悦侍从,筑室以住,即今太监弄。”据《苏州织造局志》记载:明代历代皇帝,均委派内官、内使、太监来苏州监管织造局,少则一二人,多则十来人。姑苏城内百姓戏称他们所居住所为太监弄。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编撰的《吴县志》,开始收录“太监弄”这一地名。

净身房

从事阉割术的多由专门机构进行。故宫西华门附近有一间房子,官方的名字叫“净身房”,民间的名字叫“场子”。光绪年间,北京南长街会计胡同的“毕五”和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就是“净身”的专业户,得到官方的恩准,定期向宫廷进贡阉人。另外,在总管内务府下设有慎刑司,这本是管理刑罚事务的,也干一些阉割之类的事情。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健康男孩在此割掉生殖器。

宦官文化陈列馆

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西段,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1998年在田义墓的基础上,建成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分为三个展区:墓园展区、田野石刻展区和宦官文化陈列室。田义墓历经400多年沧桑,其建筑格局仍基本保持完好。墓园内地上建筑除享堂被拆除外,其余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为宦官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真实佐证。同时,田义墓的墓园建筑也为人们展示了古代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精美的石刻艺术,并以其石刻精美、规制高、保存完整而著称。最精美的高浮雕有:螳螂捕蝉图、雄狮图、三龙戏珠图、双鹿图等共百余幅;墓园内的清康熙时期御司房忠勇营中军总护官御马监太监慈有方的墓圈石刻。

参考资料

辛亥革命.辞海.2024-01-08

清代严禁太监干政.中华文史网.2024-01-23

唐德宗.辞海.2024-01-08

宣统.辞海.2024-01-08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