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
六部(英文名:Six Ministries in Feudal China),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也是三省六部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两汉,在隋唐时期得以确定。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秦汉时,六部以九卿分掌各项行政职务;魏晋以后,九卿职多归尚书;东汉时,正式在尚书合之下设立六曹,每曹均设左右丞各一人,侍郎六人,这六曹即以后二千多年六部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曹制基本保持,虽有增减,变化不大;隋朝施行三省六部制,在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尚书。开皇三年(583年),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民部;唐时为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从此,六部名称正式确定,历朝再无更改。六部本属尚书省,元及明初属中书省,均归宰相管辖。朱元璋废中书省,不设宰相,六部尚书直隶皇帝。清末增设新部,六部之名遂废。
六部各部职责如下:“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调动、升降等;“兵部”主要掌管军事方面的事宜;“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开支;“刑部”主要掌管司法、刑狱;“礼部”主要掌管土地、祭享、贡举、礼仪,兼及学校、考试、宗教及外事;“工部”主要掌管工程、水利、屯田、交通等事宜。
历史沿革
六部之职起源于两汉,在隋唐时期得以确定,清末时发生变革。在隋唐之前,论及六部的事务,它源自九卿之职;论及名称,则源自六曹的演变。由于六曹的职务日渐扩大,九卿的地位逐渐降低。
刘骜时期,尚书僕射之下设置了四名尚书,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一是尚书曹,主管公卿事务;二是二千石曹,主管郡国二千石官员的事务;三是民曹,主管吏民上书的事务;四是客曹,主管外国及夷狄的事务;五是当时尚存在的三公曹,主管断狱,共为五曹。
东汉光武帝时,五曹改为六曹,但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因为当时尚书虽有曹名,但并不显著。
魏晋各朝尚书数目不定,或为五曹,或为六曹。魏国设有吏部、左氏、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晋初则设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江左时期,又改为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曹尚书。祀部尚书与右僕射职责相通,通常由右僕射兼任。若右僕射空缺,则由祀部尚书代理右僕射的事务。此时不仅尚书分曹,尚书郎也分曹。魏国设有二十五曹,晋国设有三十五曹,晋末剩余十五曹,这些为后世各部分司的起源。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都让左僕射来负责处理殿中和尚书郎曹以及主客尚书郎曹的事务。而右僕射和祀部尚书的职责相似,这两个职位不会同时设立。起部尚书这个职位只有在需要建造聂氏宗祠宫室的时候才会设立,如果没有相关事务,这个职位就会被撤销。像吏部尚书等其他职位,都有各自固定的尚书郎曹,所以整个体系清晰。
北齐时期设有吏部、殿中、祀部、五兵、都官和度支这六个尚书职位分别管理着二十八个部门。隋朝时进行了很多改革,其中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改动是将部门(曹)改为司,五兵部改为兵部,都官部改为刑部,度支部改为户部,祀部改为礼部,并且还增设了工部(取代了殿中的位置),形成了六个尚书职位的制度,这也标志着六部制度的开始。唐朝的六部尚书与隋朝一样,每个部门下面又设了四个曹,由郎中主管。不过,虽然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六部尚书,但并不是每个部都单独设立了尚书这个职位,所以在吏部尚书下面还是有吏部这个部门的名称,户部尚书下面还是有户部这个部门的名称,其他各部也都是这样的情况。
宋代始,尚书成为各部长官,曹名仅存十八,较前代减少六个。辽朝总管职中虽有六部之实,却无六部之名,由南北府宰相总管。金朝亦设有六部,以官员分务,无曹司专名。元朝废除尚书省,将六部归于中书省,各部所属机关虽多,但内部未分设曹司,且每部尚书额定三人,异于前代。
明代继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基本的政务机关。朱元璋罢免丞相,废除中书省,于是六部开始各为分署。每个部门都设有一名尚书,以及左右侍郎各一名,来领导各自的吏司。清朝又增加了满族官员。清末时期进行改制,很多部门被合并,六部的名称也就被废除了。其中,吏部被并入内阁,礼部改为了典礼院,户部被分为民政部和度支部,兵部变成了陆军部,刑部改为了法部,工部则改为了农工商部。原来的理藩院被改名为理藩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被改称为外交部。此外,还增设了学部和邮传部。最终,形成了九个部门的制度。
六部部门
吏部
吏部,掌天下官员。按照唐朝旧制,满朝文武官员,吏部分左右铨选,有尚左、尚右、侍左、侍右、司封、司勋、考功共七司,职掌文武官员登记授职及封赏等事。自隋朝起,吏部便掌管了全国官员的任免、升降与调动。吏部共分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属官则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到了明清时期,吏部四司分别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每司负责的事务不同,主要是为吏部的整体功能做辅助之用。
户部
户部,称为地官,又称民部。职掌天下州郡的财赋,负责财政的收支、复征及粮仓收支的事务。由于户部既管户籍又管经济,其长官户部尚书在不同时期,又被称作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下四个司,皆作管理户籍钱粮的辅助之用。
礼部
礼部,称为春官。职掌礼仪、讨论典故,讲习典礼、大朝聘礼、庆贺朝仪,及帝后生辰圣节和元旦、冬至等节日的庆贺,负责朝会和郊祀明堂大祀、合祀、天地、祖宗等祭祀活动,负责保管典册、秋享、祭祀社稷、封赐臣僚、收藏祀典、兴建祠庙、功臣勋烈的配享,还负责赐予家庙祭器等事务。礼部作为六部中最无实权的机构,其功能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等。但经过演变,其后期逐渐发展为管理全国科考事务与外邦往来之事,变得逐渐热络起来。其下设四司,亦皆为辅助礼部各项事宜之用。
兵部
兵部,称为夏官。职掌厢军兵伍、投试武举武艺、金吾街仗司的士兵,负责大将出征前祭告祖庙、破贼后发布文告、卤簿上的字图,还有归属的边境的少数民族授官封爵等事务还有天下的地图、堡寨、烽火台及边境的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的事务,都归兵部职掌。又称驾部,职掌皇家辇辂车乘、车马牧畜的饲养和乘具发放陆路的驿站使用之事务,记录其出入的数目。又称库部,职掌军器、仪仗、卤簿、法式、随军防城的器械及供帐等事务。因此兵部分四司职掌。
兵部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五兵制”,三国时期,魏国设置了中、外、骑、别、都五兵,并且令其武官掌管兵籍、军械、军令等。到了隋朝,杨坚将这些统一合成兵部,此官署机构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时,朝廷才废掉兵部,改设陆军部。
刑部
刑部,称为秋官,负贵国家法典之轻重、民事诉讼的疑惑、重大案件的出入、官僚恶意的定罪,这些都由刑部职掌。不论民众是尊是卑、是生是死,事体是大是小,凡四方之诉讼刑事,务必查出是非曲直,交给皇上定夺,以称其职。依唐制刑部分为四司,即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刑部为古代主管全国刑罚与政令的官署机构,由杨坚初设,沿袭了北齐置都官。自隋炀帝后,刑部与最高法院大理寺并列,专门掌管法律与刑律。其下四司,皆通过审理、整合各地区死刑案件与京畿地区待罪案件,作辅助刑部功能之用。
工部
工部,称为冬官,负责工程的建造和样式设计,及负责天下屯田、文武官的职田、京城的关市苑囿、山泽草木、畋猎渔捕、运漕碾硙等事务。依照唐制工部有四司,即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全由工部来总管。
工部为古代掌管各项工程事项的官署机构,也是起源最早的古代官署机构。周代时便有负责修缮工程的冬官,刘骜时期,则设置三位“民曹”,专门负责修缮宫宇及土木工程。杨坚时期,工部的主要功能是负责全国的各项工程,包括屯田与水利工程等。
二十四司
二十四司是指尚书省下辖24个部门的总称。三省六部制确立后,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下各分置四部门处理具体政务,统称为二十四司。
明朝六部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把首都从别处迁到了北京,南京则变成了留都。除了没有皇帝住在那儿,南京的官僚机构和设置跟北京完全一样。南京的六部被叫做“南六部”,虽然职位设置和北京一样,但里面大多是些退休的、被排挤的或者没什么实权的官员,他们的权力比不上北京的六部。因此,南京的官员们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圈子,跟北京的官员们争斗,两地的官员势力共同操控着朝廷大局。这在明朝可是个奇特的现象。明朝六部下面有很多清吏司,里面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都是真正在干活的人,所以他们能上下其手,收受贿赂。而且,明朝的六部尚书职位并不固定,人数可以增减,所以有时候还会出现道士当礼部尚书,工头当工部尚书的怪事。
参考资料
六部.zgbk.2024-11-05
六部.zgbk.2024-11-05
集中体现古人管理智慧的三省六部制度是何时成形的?.今日头条.2024-11-05
九卿.zgbk.2024-11-05
六曹.zgbk.2024-11-05
屯田曹.zgbk.2024-11-05
二十四司.zgbk.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