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
东至县,是安徽省池州市的一个下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系皖江段南岸之首,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截止2023年7月22日,东至县下辖15个乡镇,该县总面积为32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92万人。
东至县地势南高北低,兼有水网平原和中低山丘陵。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530.6mm。东至县由1959年东流镇、至德两县合并组建成立,各取其首字而得名。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市专区,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
截至2022年底,东至县生产总值完成259.5亿元,增速在池州市三县一区中位列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三次产业为14.5:44.4:41.1。人均GDP66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元。截至2023年7月22日,东至县境内有4条高速、4条省道、2条国道、2条铁路、水上有1条水道。
东至县境内有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有尧渡之河、舜耕之山,自古享有“尧舜之乡”的美誉。东至县的升金湖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区其入围《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安徽首个列入国际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东至县的华龙洞遗址被列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至花灯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东至县前身为至德、东流县。1959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至德、东流县,并组建东至县,驻原至德县城尧渡镇。县名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合成,称为“东至”,县治尧渡镇。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东至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上古时期,属东至县代,这里是云梦泽或边缘区,属古越方国区域。
据《东流县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时期东至县属扬州市地。
春秋时期,本邑为吴国西境,楚国东境。吴阖闾十一年(前504年),吴伐楚,取番地(今江西鄱阳县),地属吴国。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冬,越灭吴,为越、楚争峙场所;不久,为楚疆。战国时期,属楚国九江郡番县地。
秦朝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灭亡楚国,复置九江郡(治寿春镇,今寿县城关镇)。翌年,平江南,东至县仍为九江郡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地。秦末,分会稽郡西部地区置庐江郡(治番县),为陵阳、番县地。
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三国时属孙吴彭蠡、丹阳市、鄱阳县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刘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两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太原市(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宣州古城。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太平寰宇记》云:“以年号为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
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市。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读史方舆纪要》载,五代十国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县为建德市,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大明一统志》:“东流县,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逶迤东注,故名。”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1286)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清时期
明洪武初,池州路改为为九华府、华阳府,后1403年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控制区,东流、至德2个县所在池州府属南直隶。五月,南直隶属南明弘光政权(均治今南京市)。
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今境东流(仍治今东流镇)、建德市(仍治今梅城)2个县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今为市)池州府(仍治贵池,今市区)。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池州府改属安池太道(治池州府)。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安池太道(还治湾沚区)。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池州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道治迁芜湖市。清廷于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十年,道治再迁祁门县(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徽宁池太广道回归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今为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南道(仍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为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1915年年1月,改建德州市为秋浦县(仍治今梅城)。6月2日,秋浦、东流2个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县级政权始于1935年4月成立东流县革命委员会(以原东流县花山口为中心)。5月,在大板建立秋浦县苏维埃政府。次年,又在高山成立贵秋、贵东县苏维埃政府。后随中国工农红军撤离结束。
抗日战争期间则始于1944年在彭泽县和家团建立东彭联合办事处。1945年年初,在今县境杨树屋成立彭至办事处,后改为彭至军民联合办事处。4月,东彭办事处改为彭东至联合办事处。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市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东至县在其中。
2020年7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至县列入“皖中地区”片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东至县为安徽省西南门户,地处长江皖江段南岸之首,地跨北纬29°34—30°30′,东经116°39—117°18′。东与贵池区、石台县、祁门县接壤,南及西南与景德镇市、浮梁县、鄱阳县、彭泽县毗邻,西北与安庆市迎江区、望江县隔长江相望。东至县境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宽82千米,长江傍境东流,长江岸线85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县城距省会合肥市245千米。全县国土面积为3261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县域之一,占安徽省总面积的2.3%。
气候特征
东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东至气候温和湿润,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0.2℃ 。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份,汛期(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50~70%,秋冬季降雨量较少,夏末秋初易出现干旱现象。多年平均气温为16.1℃,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9℃,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6℃,无霜期235天,初霜期11月份,终霜期3月份,全年日照时数为1705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800mm,最大蒸发量1225mm,最小蒸发量636.7mm;风向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春秋季风向多变,盛行风为东南风,最大风速24m/s。
地形地貌
地形总的趋势是中部高、南北低、东南高、西北低。东南、中南部为黄山余脉,西北部为安庆盆地南侧。东部山脉无塘岗、仙寓岭、良禾岭海拔均在1000m以上,最高山脉仙寓岭海拔1375.7m。以此脉山为主峰,组成了东至县东南及中部的低山区,南部的波阳湖水域和北部的万里长江,造就了东至县的南丘北圩。东南部的最高峰与南北相距各约50km,地面相对高差1000余m。这种水平距离短、垂直高差大的特点,造成了境内山、丘、圩、湖共存的复杂地形。北部沿江地区,圩湖临江依丘;南面龙泉地区,东西两侧为两侧山脉钳制,中部为河谷走廊,由北向南逐渐开阔;东、西部山区,群山绵绵,谷地、盆地相嵌其间。按地形分,山区占63.17%,丘陵区占16.4%,圩区占12.7%,湖区占3.9%,长江及洲滩占3.8%。
地质
东至县内地质构造单元属长期隆起的扬子准地台区(Ⅰ级地质构造单元),横跨下扬子台与江南台隆两个Ⅱ级地质构造单元。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形成一系列褶皱与断裂(层)。东至县地处长江南岸,跨长江平原区与皖南山区两个一级地貌区。县境西北濒临江岸,属长江平原区(Ⅰ级区)之望江、东至岗地湖泊平原区(Ⅱ级区,又称长江西段湖泊平原区);中部及南部属皖南山区(Ⅰ级区)之西北部低山丘陵区(Ⅱ级区)。
水文水利
水文
截至2023年8月,全县天然河流六条,分属三个水系。长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湓河、尧渡河、香隅河,太白湖水系有鹰山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白泥河。其中主要水系为长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主要河流为黄湓河、尧渡河和龙泉河。黄湓河发源于仙寓岭山脉,流经石台县、东至、贵池区两县一区,东至县境内流域面积1092.6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33.55%。尧渡河发源于良禾岭,流域面积896.59平方公里(包括香隅河在内),占全县面积27.53%。龙泉河发源于九江岭,流域面积994.21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30.53%。
水利
截至2023年8月,东至县供水水源工程有水库、山塘、堰闸、机电提水站和流动机泵提水,即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俱全。东至县各供水水源工程75%保证率下总供水能力约为6.03亿m3,共兴建水利工程7300余处。
东至县有堤防115处,总长213km,其中长江干堤75.16km,成圈河堤26.77km,水库205座,总库容1.435亿m3,兴利库容0.92亿m3,有效灌溉面积25.21万亩。固定排灌站514处,排灌总装机2275台,47150kw。塘、堰6488处,总库容0.62亿m3,兴利库容0.48亿m3。小水电站14座,装机35台4480kw,年发电220万kwh。涵闸53座,其中大型涵闸1座,中型涵闸1座。千亩以上排水区36处,其中万亩以上排水区6处。千亩以上灌区94处,其中万亩以上灌区5处。
土壤
境内土壤较深厚肥沃,圩区多为冲积壤土,丘陵、岗地多为红粘土,山地多为黄壤、黄红壤、黄棕壤土。东至县有5个土纲,7个土类,12个亚类,40个土属,67个土种。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面积为3261平方千米,按土地统计分类:农用地277283.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0%,其中耕地58070.68公顷;建设用地18486.1公 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未利用地3033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发现矿产19种(含亚种)。金属矿产地主要有花山锑金矿、黄柏金矿、花山铁矿等,矿体规模较小。优势矿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矿泉水等,其中熔剂用石灰岩、水泥用灰岩、冶金白云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白云岩资源储量较大。石灰岩预测资源量1亿万吨,Cao平均55%,主要分布在葛公、洋湖等地。水泥用灰岩8440吨,Cao平均在51.8%至54.93%,主要分布在香隅等地。重晶石、瓷土、、石煤等矿产尚未开发利用。
水资源
长江流经县境85余千米,全县总水面44.8万亩,可养水面19.4万亩,已养水面19万亩,其中湖泊15.8万亩,池塘1.69万亩,水库1.46万亩。东至县有小型水库204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大板水库),小(1)型水库26座、小(2)型水库177座,总库容14386.77万m3。大小山塘6725口,蓄水6545.1万m3,拦水堰(闸)2040余座, 排灌站513处,总装机2270台4.3万千瓦, 7条独立河流,440条支流,河流总长 1982公里,共有堤防115处,万亩以上圩口7处,千亩以上圩口22处,大小涵闸53座,其中通江涵闸22座。
林草资源
2020年东至县有林地面积186501.95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58.37%,森林蓄积量1057.5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68.7%,活立木总蓄积1122.5万立方米。全县重点保护湿地面积17900公顷,湿地保护率61.32%。
生物多样性
动物
东至县有鱼类113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鲤、鲫、、鳜、鯝、、乌鳢、鲌等30余种。水生动物资源主要有:对虾、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中华鳖、贝、螺等;水生经济植物资源有:莲藕、芦苇、芡实等。东至是全省水产重点县,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沿江渔业高产高效示范区,境内分布有黄湓、尧渡、龙泉市三大河系。全县有渔场23个,其中中央、省、县三级联营渔场1个,国有渔场1个,小龙虾养殖协会1个,渔业合作社4个,省级渔业休闲基地2个,村级级个体渔场20个,形成从苗种繁育、苗种培育、成鱼养殖、万蟹楼大闸蟹、青虾、鳜鱼、黄鳝、小龙虾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体系,健康养殖水平不断提高,渔业养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养殖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休闲渔业发展迅速。
植物
截至20233年9月,东至县有木本植物646种,其中裸子植物58种,被子植物门588种。针叶树以杉木王、马尾松、国外松、水杉为主;阔叶树以苦槠、栎类、枫香树、檫木、杨属及其它经济林为主。
自然保护地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位于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内,濒临长江,总面积33340公顷,被称为“自然之肾”“鸟类乐园”“物种基因库”,地处东经116°55′至117°15′,北纬30°15′至30°30′。座落于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升金湖主要保护对象为鹳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有约80余种,10—15万余只鸟类到此越冬,有中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占世界总数5%,东方白鹤占世界总数的1/8,白枕鹤、白鹤、灰鹤、黑鹳、琶嘴鹭、小天鹅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3种。
自然灾害
东至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雨雪冰冻、山洪暴雨等灾害。东至县地处皖西南中低山和丘陵地区,还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东至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涉及1300多人。
2022年,18日20时至20日8时,池州市东至县出现暴雨灾害,5个站点降水超过100毫米。2023年7月,东至县出现了持续性强降雨天气,7月8日20时—9日17时,全县普降大雨,部分地区大暴雨,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全县有19个站点降水量超50毫米,其中10个站点超100毫米。最大小时降水量为花园乡源口66.6毫米。全县部分村庄出现了山体崩塌、河塘水位猛涨、农田被淹等灾情。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东至县有12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政务新区至德大道1号。
政治
人口民族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3.9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00余人;全年人口出生率4.91‰,死亡率4.27‰,自然增长率0.64‰。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东至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51.4%,女性人口占比48.6%,年龄结构中0-17岁占比16.3%,15-59岁占比20.6%,60岁以上占比20.6%。
民族
东至境内人口以汉族为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境内有少数民族6511人,占其常住人口的0.83%,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多为回族,集中于胜利镇。此外县域内还有满族、朝鲜族、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语言
东至是多方言分布区,赣语是当地主体方言。通过6个方言点的语音比较,可以看出东至方言从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话→禾丰话→城关话→乌竹话→南溪古寨话→龙泉话是从江淮官话到赣语再到徽语渐次过渡,江淮官话的特色逐渐减弱,徽语的特色逐渐增强,而城关赣语兼有徽语和江淮官话的特色。上乡说的是赣语,中乡说的是徽语,下乡说的是江淮官话。因此,外地人都说东至方言是“九帮十三腔”。
宗教信仰
东至县境内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以佛教为主。佛教建筑有35个,主要建筑有:万佛寺、云峰寺、玉峰寺、梅山寺、观音寺、法门寺、集贤寺、法音寺、安海寺、南门寺、莲花寺、遍照寺、玉山寺。主要基督教建筑:田园新村教堂、业埠教堂、大渡口中央教堂、东流圣地阁教堂、天恩堂、福音堂、珍珠堂、向玉堂、耶稣教堂。主要道教建筑:五庄观、青龙观。
经济
综述
2022年,在安徽省县域经济中,东至县第一产业经济规模排名第36/104 ,在安徽省内处于第二梯队;东至县以工业为主导,确立了现代化工新材料、钙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袜业箱包、现代服务业、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等9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2022年,东至县生产总值完成259.5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三次产业为14.5:44.4:41.1。人均GDP66104(按常住人口计算)元,比上年增加4353元。
第一产业
东至县农业有食用菌、茶叶、瓜蒌、菊花、中药材、鳜鱼、草鸡等特色优质产业,形成优质粮油棉、茶叶、食用菌、畜禽、水产、经果等六大主导产业。2022年,东至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9.78万亩,油料种植面积 21.4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 0.7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7.1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8.55万吨,油料产量 3.5万吨,棉花产量0.04万吨。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0.7万头,全年生猪出栏18.9万头,肉类总产量2.97万吨,禽蛋产量1.5万吨,水产品产量 5.9万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3.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食用菌是东至县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县一业”中的主导产业,2021年全县48个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种植总面积达6900亩,黑木耳年产量共约11.5万吨,产值达12.2亿元。“东至黑木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被认定为“安徽首批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东至“翠丰”黑木耳、“华福”菜籽油喜获安徽名优农产品金奖。“东至黑木耳”“东至云尖”公用品牌已带动形成食用菌龙头企业5家、茶叶龙头企业28家,并带动了其它东至名优农产品进入江浙沪市场。
第二产业
东至县以工业为主导,确立了现代化工新材料、钙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袜业箱包、现代服务业、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等9大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第二产业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主。2022年,东至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16.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东至县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2.1亿元,较上年增长26.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0.6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东至县第三产业以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为主导产业。2022年,东至县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9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6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41.4%。
东至县2022年进出口总额16882万美元,增长28.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万美元,下降93.6%。2022年,东至县旅游总收入91.9亿元,下降4.8%。
社会
教育
截至2022年,东至县共有普通高中8所(含民办2所),在校生9628人。初中27所(其中单设初中22所、完中附设初中3所,一贯制初中2所),在校生13156人。小学76所(其中完小56所、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20所),在校生25013人。幼儿园37所(其中公办园18所、民办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1107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籍学生142人。
截至2022年9月,全县有在编教职工4452人,其中:小学教师1871人,初中1092人,高中786人,职业高中108人,幼儿园61人,特教16人。
东至县第二中学位于尧渡镇尧城路69号,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25000余平方米。其高中部为省示范性高中。
目前设有70个教学班,教职工256人,学生3769名。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基地”“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安徽省平安校园”“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池州市首届文明校园”“池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池州市平安校园”“池州市科普示范学校”等称号。
医疗事业
2022年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02所,其中综合性医院5所、中医医院2所、中西医结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1所(博德精神病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县血防站)、乡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所、村卫生室234个、村卫生所54个、中心血防组7所、门诊部3个、医务室5个、诊所50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3197人,执业医师(含助理)1474人,注册护士1347人,拥有全科医生164人,药师95人,技师(含检验师)101人,其他(含见习医师)180人。全县在岗乡村医生388人,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际开放诊疗床位2874张。
科技事业
2022年,东至县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2022年,东至县县共授权专利61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7件,实用新型专利358件,外观设计专利163件。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4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东至县有一个国家一级文化馆,为东至县文化馆,有一个国家二级图书馆:东至县图书馆。
社会保障
2022年,东至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980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2809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235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61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980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0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64人,建成23所养老机构及服务中心。
人居环境
东至襟江带湖,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境内气候温暖湿润,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58.7%,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
交通
综述
截至2023年7月22日,东至县境内有4条高速、4条省道、2条国道、2条铁路、水上有1条水道。九华山、安庆市、景德镇罗家机场均在1小时车程内,合肥市、南昌市、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均在3小时车程内。
水运
截至2023年7月22日,东至县拥有长江黄金水道85千米,并在沿江重镇形成香口危化品码头、东流菊江港埠、大渡口3个五千吨港口,境内主要码头有东流一号码头、 东流二号码头 、大渡口一号码头 、大渡口二号码头 、大渡口三号码头 、香口码头 、金鸡村码头 、华泰码头,有两个过江设施,安庆长江大桥(东至-安庆)和望东长江大桥(东至-望江)。
公路
截至2023年7月22日,东至县境内共有国道线2条,为318国道和206国道;县内有省道线4条,为325省道、327省道、山东222省道、231省道;县内有国家高速4条,为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安景高速、济南—广州高速公路、东九高速。
铁路
截至2023年7月22日,东至县境内只有铜九铁路和上海至安庆城际轻轨铁路。铜九铁路上有两个火车站,分别为东至火车站和香隅站。东至火车站是铜九线上的一个客运车站,位于尧渡镇查桥村,规划面积4平方千米,区域内设置物流区、生活住宅区、商贸区和客车站等。该站占地面积304亩,隶属于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为四等客货运站,火车站有4条股道,站内设2个旅客站台。香隅站,建于2008年,是铜九铁路上的车站。站址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香隅镇,隶属于上海铁路局芜湖车务段管辖,现为五等站。
人文
综述
东至县境内有尧渡之河、舜耕之山,自古享有“尧舜之乡”的美誉。东至县有华龙洞遗址、许世英故居、东流双塔、陶公祠、东至金氏宗祠等文物保护单位,也出现东至花灯舞、平安草龙灯、文南词、鸡公调、红茶手工制作技艺、福主庙会、官港民歌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出现了东至云尖、东至麦鱼、葛公豆腐、东至米饺、升金湖对虾等一批特产和美食。
文物古迹
截至2023年8月,东至县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保单位10处、市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12处,馆藏文物31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2件(套)、三级文物76件(套))。
华龙洞遗址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梅源山大理石山体下,遗址中心点地理坐标30°06′34.1″N,116°56′54.2″E,海拔约40m。 华龙洞遗址是安徽省继和县直立人、巢县智人遗址之后发现的第3处古人类遗址,也是继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出土古人类化石最为丰富,同时包含石制品、骨制品等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以及大量动物化石在内的综合性古人类遗址。华龙洞遗址2015年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名单,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评为“2018-2019安徽考古十大新发现”,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2019年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陶公祠
东流古镇中的陶公祠又名靖节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距县城26公里的东流镇的鳖石山上,它是为纪念晋朝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建立的始建于宋代初期。晋时东流属江西彭泽县,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住东流种菊,并作《劝农》《九月闲居》 等诗篇,故东流又雅称“菊邑”,流经东流的长江谓“菊江”。后人们慕陶公高风亮节,建祠祀之。陶公祠玲珑秀丽,四周松菊掩映,柳枝婆娑。1981年9月8日,被公布为第一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4月,全县共成功申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涵盖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和传统戏剧、民俗、传统手工技艺7大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19项,均纳入东至县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东至花灯
东至花灯由“六兽灯”“磨盘灯”“八仙过海灯”“五猖太平灯”“龙灯”“狮子灯”“背角无齿蚌灯”“旱船”等十余种形式各异的花灯组成。主要灯种源于300多年前,有的植根于本乡本土,有的异地流入,表演形式各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民间舞蹈、民俗音乐、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东至花灯主要流传于东至县的石城、张溪镇、高山、官港、木塔乡等乡镇20多个大姓家族,以家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花灯均伴有民歌、山歌、戏曲、舞蹈等。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结束,有的持续到二月初二圆灯,习俗不一。目前,东至花灯仅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
红茶手工制作技艺
东至县葛公镇“红茶手工技艺”系传统技艺,有一千多年历史,流传于东至县葛公镇双蓬、葛源、梅树、同春、红旗岭、仙寓山村等地。葛公镇位于东至县东部,与祁门县、石台县的山脉相连。据《东至县志》记载:“葛公、洪方茶叶久负盛名,特别是红茶的色、香、味俱佳,是祁门红茶的发源地。”葛公红茶制作工艺精良,红茶品质等级档次高,一直是东至县重点产茶乡镇。历史上“同春茶号”极为出名。1958年公社化建队时,即以“同春茶号”之“同春”二字作为大队名,沿用至今。“红茶手工技艺”制作的红茶,按季节分有春茶和夏茶;按制作工艺分有毛茶和精茶;按干湿温度分有干茶和“大红袍”湿坯。
平安草龙灯
东至县木塔平安草龙灯现流传于本县的木塔乡,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灯由木塔方氏家族所传承,主要是以驱邪纳福、祈求太平为目的。草龙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举办。龙身用纯稻草扎捆而成,外部包艳纸及绸布,不同于其他的龙灯(其他龙灯均用绸布缝制而成),古名曰草龙。龙身全长8米,围长1.2米,角长1米,游舞时由九名青壮年手执木把手游玩(其中八人舞龙,一人舞龙珠),舞动时草龙时而盘旋,时而昂首,时而翻滚,时而摆尾,首尾相随,顾盼生辉。木塔平安草龙灯仅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
习俗
舞花灯
明清以来一直传承至今,舞长龙、耍狮子、跑旱船、敲腰鼓、折子戏。花灯均伴有民俗音乐、山歌、戏曲、舞蹈等。灯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结束,有的持续到二月初二圆灯,习俗不一。
福主庙会是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流传于安徽省东至县的泥溪、龙泉、尧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庙会主要流传于泥溪镇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组及周边村庄。根据建德县志(东至县)记载,福主庙会是为了纪念在建德县(东至县)为官的陈仁、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 福主庙会的盛行和传承,是众多民间有志之士长期努力的结果,但在长期举办这种庙会的过程中,大多是言传,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记载的全过程,虽然能做到每年举办一次,可是规模和影响却一年不如一年。 在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福主庙会的宣扬涉及到民俗、音乐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
菊花节
晋朝名士陶渊明任彭泽县县令时,“日驻彭泽,夜宿东流”,并在此结庐种菊,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有“菊乡”之称的东至县东流镇,2007年开始,每年皆举办规模宏大的“陶公菊花节”,充分展示古镇东流的菊文化和陶公文化。
“菊花节”为期五天。东流菊花节举办时间,在每年的农历重阳节前后。届时东流镇上数万盆菊花,沿着1200米的的陶公路,一直摆到江边的陶公祠。菊花节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菊之韵”——开幕式大型演出,以歌舞、杂技、朗诵、魔术为主要表演形式,展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如六兽灯、磨盘灯、龙灯、狮灯等。同时还邀请歌唱名家,黄梅戏名家及著名主持人前来捧场助兴。“菊之乡”——招商推介暨经贸洽谈会。把“宣传东至,扩大影响,以节招商”作为菊花节期间经贸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亲商、安商、富商为出发点,对曾经来东至考察的企业家和有外迁投资意向的企业进行了逐个联系和对接。“菊之圣”——陶公文化学术报告会。请研究菊文化和陶公文化的著名专家学者作报告,让来东流的客人,不仅倘佯在菊的海洋中,还能了解东流悠久历史,真正受到浸染着陶公高风亮节的菊文化的熏陶。“菊之旅”——胜境一日游。菊花节将组织来宾实地游览尧舜之乡,陶公菊邑。寻尧舜之境,觅五柳之迹,抒敬贤之情。“菊之魅”——菊文化系列展览。菊花节中,举办摄影、书画、创作大赛展览,让来宾切实感受菊文化的形、神、韵。
艺术
白笏章姓吟诵
白笏章氏吟诵”根植于安徽省东至县张溪镇白笏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白笏章氏家族于元末自江西浮梁迁升金湖畔定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出生于1969年的章灵红女士就是传承人之一,受老一辈的熏陶和教育,能吟咏唐宋经典诗词多达数百首,其吟诵调不仅音韵优美,悦耳动听,而且调式丰富,极具感染力。其吟诵调得到业界顶级专家学者认定。白笏章氏吟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地方人文价值,在古典诗歌学习和诗歌教育上也有着重要的传承和教学价值。
鸡公调
东至县木塔"鸡公调"于清末民初传入,是饶河戏腔与本地土语方言的衍生物,鸡公调内容涉及到舞蹈、唱声、音乐、手工技艺、服饰美术等。它是以剧团为载体,以剧本为依托,以轻便自由为形式,蕴含着诸多要素的民间文化,现流行于木塔郑村及周边江西浮梁地区。演出时男女老幼演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时唱时舞,伴有独白,舞唱结合。演出时分角色着装,并绘画各式脸谱,主色调为红、白、黑。演出时鼓、琴、胡、锣、梆、呐从旁托唱与帮腔,增入了一些旋律。
饮食
东至县居民饮食基本以大米等为主,其小吃极具地方特色,讲究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其代表小吃有煎饼、馄饨、烧麦、汤包、肉丝面、油条、豆粑、梅干菜烧饼、东至米饺、东至炒面等。东至县菜秉承安徽菜系风格,汇聚东西南北精华,是“皖南美食之都”。
东至米饺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相持日久。双方将疲兵乏,休战数月。朱元璋认真思索后,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样做出来的食物不怕水浸,不易发馊,方便携带,容易果腹。将士们吃了后,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也就是后来的东至米饺。其制作方法家常简单,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
高山麻饼
高山麻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迄今已有百年,仍沿袭着古老的工艺。制作过程中,将由本土小麦研制的面粉、高山上的黑芝麻、高山农户优质的菜籽油,加之冰糖、葡萄干、金钱桔、红绿丝、高山桂花等十几种食料,经拌、揉、搓、打、削成圆形,上麻后再炭火烘焙,然后出炉,冷却后再食用。因此,高山麻饼的特点总体呈现馅多皮薄、酥甜清香、油而不腻、滋润爽口,皮心味美、风味独特,作为东至县知名土特产,当地一直流传着“高山麻饼俏中秋节”的民谚。2020年,高山麻饼入选东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至麦鱼
东至庐山石鱼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麦鱼是一种小型名贵水产品,与驰名中外的庐山石鱼为同一种类,因其形小而似麦粒,又值麦收季节盛产此鱼,故名。东至县麦鱼有两种:吻虎鱼和克氏吻虎鱼,以前者为主,占总产量85%以上。麦鱼喜爱生活在以砾石、沙土为底质的河流、湖泊中,其食物以小鱼、小虫为主,兼食水中硅蘖类生物。麦鱼是县内传统特产,肉嫩味鲜,“里人珍之”(《东流县志·疆里志》,嘉庆二十三年本),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麦鱼干。麦鱼产区分布在升金湖、七里湖以及与之相连的黄湓河、尧渡河。张溪、尧渡是麦鱼的主要产地,历史上全县年产鲜鱼5万公斤,直到1974年仍有3.5—4 万公斤之多,素有“麦鱼之乡”的美称。
地方特产
东至云尖
东至云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由乾隆皇帝赐名的“徽道茶”产于东至县葛公镇最高峰——鸡头岭。岭峰海拔1187.2米,与仙寓山、紫石塔等产茶名山同属一脉,具有原始自然风貌。“徽道茶”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幽壑峭岭,孕蕊于百花之中,饱含原始自然灵气,叶厚芽壮汁水浓,汤色碧绿且味甘醇,细啜慢饮,幽香扑鼻。近几年,东至绿茶研制开发了“天鹅云尖”“香山云尖”“神泉珍珠绿”等名品,众多产品获国家级金奖,拳头产品为"东至云尖"。
东至香菇
香菇是县内传统土特产品,原为砍花法生产,农民自采自食,后由浙江省菇民来县进行人工种植。品种有花菇、厚菇、平菇和脚菇4种。全县香菇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马坑、利安、木塔乡、昭潭、西湾、铁炉、高山、平原、洪方、汪坡、良田等乡。
升金湖青虾
安徽省东至县地方特产——升金湖青虾,青虾系长臂虾科,学名“日本沼虾”,升金湖沿岸人称“青虾”,县内通称“虾子”。体长4—8厘米,青绿色。夏季喜栖水上层和湖滩,冬季蛰伏泥窝。幼虾食浮游生物,成虾食水生植物茎叶及鱼、贝类广体,是湖区鹭、鹤、雁、鸭的饵料。青虾主产于升金湖,年产量约18万公斤,仅姜坝站年收购量就达7.5万公斤,前些年部分调运上海。1984年以来,收购青虾全部冷冻,出口日本。
传统村落
东至县有3个村落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这3个村分别是尧渡镇尚合村阳山村、尧渡镇高岭村胡村村、木塔乡木塔村木塔口村。该县有一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横山中心村。
尧渡镇尚合村阳山村
尚合村是徽派建筑风格的阳山古村落,2019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村庄内多为风格统一的传统民居,古徽道、古桥梁、古祠堂等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然而随着村民不断迁居,现有闲置宅基地87宗、无住房26户、一户多宅66户,阳山“空心化”愈加严重,传统古村落日益凋敝。近年来,为保护阳山古村落文化遗产,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对村庄内部的古桥、古树、古祠堂、古建筑等重点保护并登记造册。
横山中心村
横山中心村又名太平村,始建于汉代,唐宋时因位于浮梁县‘昌南镇’茶市中心圈而兴盛起来。”古桥下面有古桥,古祠连着“阴阳道”,还有那“犁头墙”“宋古井”“古树群”“石碾房”,该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民俗文化特色鲜明。2020年该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旅游
概况
东至县主要景点有大历山、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南溪古寨、东流古文化区、龙源旅游度假村等。截至2023年8月,东至县东至县有一个国家级保护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其入围《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安徽首个列入国际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有6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
重要景点
九天仙寓景区
九天仙寓位于东至县葛公镇境内,距县城40余公里,属黄山余脉,主峰海拔1376米,生态体系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景区内古木参天,有奇石和亿万年前的木化石,瀑布飞流。有中国工农红军活动以及韩世忠、梁红玉抗金、明朝郑三俊等活动遗址和古徽道等人文景观十余处。是养生度假,观光休闲、户外运动的场所。
历山
历山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又名大历山,位于东至县城站前区北部,距安景高速东流出入口、东至火车站均在2公里以内路程。相传舜帝曾在此居住、并以躬耕、打鱼为生、带领黎民百姓安家乐业,尧帝闻其贤德才能,不远千里来访,五上历山,在此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景区集“尧舜遗迹、佛教文化、岩溶景观“于一体,已成为江南名胜之一。
著名人物
获得荣誉
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2020年,东至县被评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被评为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
2022年,东至县荣获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
2022年5月,安徽首批“大托管”示范县名单公布,东至县位列其中。
在由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共同举办的2022亚太智慧城市评选中,东至县获得 “2022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奖项。
参考资料
概况.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东至林业概况.池州市林业局.2023-08-24
辖区乡镇.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08-29
东至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8
政府信息公开检索.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9
东至县第二中学初中部.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9-11
东至县.族讯.2023-08-24
东至县.安徽党史方志网.2023-08-24
东至县十大民俗文化.U途旅游网.2023-08-29
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08-29
东至历史沿革.东至县图书馆.2023-08-28
东至县.中国县域.2023-08-24
关于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08-24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中国政府网.2023-08-24
地理区位.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东至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自然资源.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升金湖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保护区简介.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23-08-24
新华全媒+丨走进皖南山区地质灾害防范一线-新华网.新华网.2023-09-10
新华全媒+丨走进皖南山区地质灾害防范一线.光明网.2023-09-10
闻“汛”而动!东至干群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0
东至县县委书记、县长洪克峰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暨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池州市生态环境局.2023-08-24
东至县委统战部深入宗教活动场所开展调研.池州市委统战部网站!.2023-08-28
宗教活动场所基本信息.国家宗教事务局.2023-07-30
东至县第一产业经济规模 综合分析评估报告.中国经济网.2023-08-28
安徽东至:大棚三轮作.安徽新闻网.2023-08-28
东至:产业跨越发展绘就“经”彩蓝图.安徽新闻网.2023-08-28
东至:名优农产品“叫得响”能“出圈”.安徽新闻网.2023-08-28
东至县教师数据.池州市人民政府.2023-09-10
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的公示.黄平县人民政府.2023-08-28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8-28
东至县养老院名单.东至县民政局.2023-08-28
东至这个县,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的历史遗迹....微信公众平台.2023-08-29
关于全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东至县人大常委会.2023-08-28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08-29
东至县文旅局:非遗工作又出新成果.安徽新闻网.2023-08-29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 中国(安徽)传统建筑文化平台.2023-08-29
鸡公调.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29
福主庙会.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29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0
“花开四季·菊韵东至”——东至县新徽菜·名徽厨邀您赏菊花、品菊宴、菊享幸福!.池州市人社局.2023-08-30
“花开四季·菊韵东至”——东至县新徽菜·名徽厨邀您赏菊花、品菊宴、菊享幸福!.池州市人社局及直属机构新媒体目录.2023-09-10
【人文东至】东流菊花节.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0
文南词.戏曲文化网.2023-08-29
新徽菜·名徽厨丨独属东至的特色风味——东至米饺.池州市人社局及直属机构新媒体目录.2023-08-29
池州高山麻饼制作技艺亮相安徽省非遗展.安徽新闻网.2023-08-29
胜利镇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地方网.2023-08-29
安徽东至县3个村落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凤凰安徽网.2023-08-29
安徽东至县木塔乡:千年古村的美丽蜕变.凤凰安徽网.2023-08-29
东至县尚合村:地利共享.安徽新闻网.2023-08-29
旅游东至.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9
九天仙寓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9
历山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9
冬至名人.东至县人民政府.2023-08-24
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评选结果公示.自然资源部信息公开国土资源管理.2023-08-29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08-29
403 Forbidden.中国文明网.2023-08-29
东至县荣获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池州市交通运输局.2023-08-29
安徽首批“大托管”县名单公布.安徽产业网.2023-08-29
东至县获授“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新华网.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