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华龙洞遗址

华龙洞遗址

华龙洞遗址,坐落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庞汪组,梅源山的南麓,面积8.6万平方米,属旧石器遗址。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2006年进行了首次发掘。2014年、2015年和2018年,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数百件石制品以及大量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标本。根据遗址动物群组成,结合初步的铀系年代测试,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阶段所处的地质时期大约为中更新世中后期,距今约30万年。2024年2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四次正式发掘。同年12月8日,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发布了研讨会的成果,确认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

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标志着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对于研究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它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安徽是中国古人类演化、扩散的重要地区,对于探讨中国直立人的分布、演化、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2019年10月7日,华龙洞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沿革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庞汪组。当地村民曾在此处修建羊圈时发现大量碎骨化石。2006年7月至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首次发掘,发现了1枚人类牙齿、一些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人员推测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

2013年12月,数十位专家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评估,认为这个地点的发掘潜力很大,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人类化石。在2014年发掘的最后一天,施工人员在挖开一块巨石后,一个小洞口暴露出来了,华龙洞的“洞”终于重见天日。

2015年,华龙洞出土了一枚较为完整的人类颅骨化石,确认其属于一个13岁女性,被称为“东至姑娘”,这让华龙洞遗址成为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

2021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和吴秀杰研究员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对出土于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的古人类面骨化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个生活在30万年前的个体长得更像现代人,多数面部特征位于早期现代人及现代人类变异范围。这说明,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30万年前已经发生,比以往认识提早了8-10万年。

2021年12月,考古人员在清理华龙洞遗址剖面过程中,发现一些哺乳动物牙齿和骨骼化石碎片,碎片上有人类砍砸、切割的痕迹。同时,考古人员在华龙洞遗址(命名为1号地点)周边调查,在其东侧大约1.5公里的山坡上发现了另一处富含化石的地点(3号地点)。

 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2024年2月至11月对华龙洞遗址进行第四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获得批准。

202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24年发掘工作主要主持人吴秀杰带领团队发掘出土了4卡车胶结物。同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举行的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最新成果:中国科研团队2024在华龙洞遗址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纲化石等。

地理特点

华龙洞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村庞汪组梅源山大理石山体下,遗址中心点地理坐标30°06′34.1″N,116°56′54.2″E,海拔约40m。

华龙洞遗址地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区西北缘,西北依次为秦祁昆造山系、宽坪-佛子岭对接带和华北陆块区。长江下游流经下扬子陆块长江中下游平原弧后裂陷盆地,西北自北向南依次为华北陆块区陕豫皖陆块下的淮南陆表盆地、宽坪-佛子岭镇对接带的北淮阳-佛子岭增生杂岩带、秦祁昆造山系的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带和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带;华龙洞遗址属于下扬子陆块被动陆缘区,东南接南华陆缘盆地,向东南为江南古岛弧。遗址周边地层属于华南大区扬子地层区内,处于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过渡地带。地层主要出露南华陆缘盆地的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下扬子被动陆缘区的古生界地层,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弧后裂谷盆地的新生界地层。

该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多期构造演化阶段,晋宁区期(震旦纪以前)主要为准地台基底的形成阶段,稳定的准地台形成主要发生在晋宁运动的晚期(震旦纪)至加里东期的早古生代,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和升降运动;印支期(中生代早期)受周边大陆碰撞、火山喷发和构造抬升的影响逐渐转变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阶段;喜山鵟期(新生代)受构造抬升的影响,构造下切明显,至第四纪的河流发育而转变呈当今构造格局。多期的构造运动在华龙洞一带形成了一个以尧渡镇―石台连线为界的南部华夏构造系和北部的淮阳区山字型构造系,后期的断裂和褶皱大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和近南北走向构造带发育,前者主要为江南断裂带,后者在遗址东部表现为近南北向的东至断裂。

文物遗存

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颅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超过80种脊椎动物的化石。

2006年:1枚人类牙齿、一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

2014年:3枚古牙齿、1件颞骨、1件额骨残片和4件头骨碎片。

2015年:1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1件保存有眼眶上缘(眉脊部分)的头骨残片、3件下颌骨残段(附带4枚牙齿)、1件上颌骨残段(附带1枚牙齿)、3枚单个牙齿和若干头骨碎片。

 华龙洞发现并采集了数量和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包括鸟类、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6000余件。在发掘及对发现的动物化石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呈现非自然性的断裂;大量动物骨骼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发现的动物骨骼大部分非常破碎,不太可能完全自然形成。专家们推测这些现象可能是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的证据。此外,在发掘过程中,从地层中还发现若干古人类加工使用过的石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团队进行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包括1例较为完整的古人类颅骨)、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同位素测年等综合研究,确定华龙洞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证实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

研究进展

2021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邢松等在《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关于安徽华龙洞古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华龙洞古人类的肢骨形态。 

在中国,中更新世(约78-13万年前)人类肢骨相对颅骨、下颌以及牙齿来说比较稀缺,只有在北京周口店镇、辽宁金牛山发现过。而肢骨同其他解剖部位一样,能够提供一定的分类信息。更加重要的是肢骨具有可塑性,在人类生活过程中根据外力而改变自身形态,所以通过化石形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古人类的行为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华龙洞股骨在保留中更新世股骨特征的同时,在另外一组性状上已经与早期现代人接近,这对追溯现代人肢骨形态的出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2月8日,2024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发布了研讨会成果,确认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现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华龙洞遗址为探索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开发保护

开发

东至县成立华龙洞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编制遗址保护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按照“国保”要求对华龙洞遗址开展“四有”管理。同时依托华龙洞遗址,建设华龙洞遗址陈列馆,总面积8300平方米,含展陈楼、专家楼、科普楼等特色专题展览,开展考古游、研学游等科普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现场考察10余次,发表国内外学术专著和论文18篇。

保护

2012年,华龙洞遗址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池州市按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要求(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埋设了界桩,设置了保护标志牌,建立了完整的文物保护档案,对华龙洞保护范围内环境进行整治。 2019年10月7日,华龙洞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华龙洞遗址是继周口店镇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为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人类演化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古人类化石证据,目前,距今约30万年前后这一时间节点,保有较为完整特征的古人类化石主要在非洲等地区被发现,而在东亚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古人类化石中,仅有华龙洞人的化石保留了完整面部特征并展现了与现代人高度相近的特征。对华龙洞遗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或将为人类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

华龙洞遗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标志着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对于研究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对华龙洞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还将提供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它的发现进一步也证实安徽是中国古人类演化、扩散的重要地区,对于探讨中国直立人的分布、演化、变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华龙洞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地点都很近,这个地点目前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因而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具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对华龙洞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还将提供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此外,通过这项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当地的文博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当地的知名度。进而促进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

华龙洞遗址.国家文物局.2024-12-11

东至考古有重要发现!“东至人”揭开盖头.东至县人民政府.2024-12-10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12-10

【中国青年报】我国华龙洞发现东亚地区最早“准现代人”.中国科学院.2024-12-10

30万年前,华龙洞生活着一个“大家庭”.新华网.2024-12-10

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百家号.2024-12-11

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获重大发现.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获重大发现.2024-12-10

安徽省华龙洞遗址发现东亚地区最早的准现代人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光明日报.2021-10-08

安徽华龙洞遗址:揭开30万年前“东至人”面纱.百家号.2024-12-10

东至县华龙洞古人类遗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4-12-11

距今约30万年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央视网.2024-12-10

华龙洞遗址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cctv.2024-12-10

《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安徽华龙洞古人类股骨形态研究新进展.化石网.2024-12-10

新华社权威快报丨华龙洞人是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新华社.2024-12-10

安徽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达628处.中国政府网.2024-12-10

中国科学家在华龙洞遗址发现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搜狐网.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