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灵渠

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与四川省都江堰陕西省郑国并称为中国最古老的三大水利工程。它被赞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开凿于公元前219年的秦朝,在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全长37.4千米,为秦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灵渠从兴安县东南2.5千米的分水塘起,分南北两渠,北渠长4千米通湘江,南渠长30千米通大溶江下至漓江。南渠起点分水塘海拔215米,终点大溶江海拔183米,落差32米,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灵渠的主要工程有嘴,分水坝(即大、小天平),渠道(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即泄水天平)和陡门(即船闸)、堰坝等。民国31年(公元1942年),灵渠被辟为风景区,现灵渠景区范围几乎包含全部的灵渠工程,景区主要景点有美龄亭、状元桥、古树吞碑、四贤祠、飞来石、马嘶桥、万里桥、多稼桥、娘娘桥。

灵渠经过历代维护和修缮,如今依旧具备通航功能,继续发挥着灌溉、排洪、生态补水、文化旅游等作用。1988年,国务院公布灵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命名

灵渠名称来源于漓江上游的零水。最初它被称为秦凿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零渠,唐代以后改为灵渠,清代也曾被称为陡河,如今被称为灵渠。

自然地理

境域

灵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处于南岭山脉西段,其东南面为海洋山(古时称阳海山、阳朔山、海阳山,西北面为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古称越城峤、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灵渠从兴安县东南2.5千米的分水塘起,分南北两渠,北渠长4千米通湘江,南渠长30千米通大溶江下至漓江。南渠起点分水塘海拔215米,终点大溶江海拔183米,落差32米。

地质

地层分布

灵渠所处的地层泥盆纪、石炭系和第四系。泥盆系为郁江阶杂色砂岩页岩,东岗岭阶灰岩、泥质灰岩,上统浅灰色灰岩、状灰岩,分布于灵渠南渠三里陡以下的地段。石炭系为岩关阶大理石、页岩以及大塘阶黄金段灰岩、含燧石灰岩白云岩,分布于灵渠三里陡以上的地段。第四系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为第二级阶地、第三级阶地冲积层,为黏土、亚黏土和砾石层,分布于灵渠上段兴安县城附近和下段车田村至溶江街一带;全新统为第一级阶地和现代河流冲积层,亚黏土、亚砂土、砂卵石分布于河谷两岸及河床,坡残积粉质黏土、亚黏土分布于山顶和山坡。

地质构造

灵渠地处江南古陆西段东南缘、湘桂褶皱带的北部,其地质发展历经前泥盆纪地槽(距今25亿年~4亿年)、晚古生代地台(距今4亿年~2.3亿年)和中新生代陆缘活动带(距今3亿年~2亿年以来)三个发展阶段。地质构造上越城岭与海洋山均为前泥盆系地层及加里东期花岗石组成的背斜,背斜之间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白垩系的地层组成的向斜,地质构造受中原地区构造弧控制,主要褶曲和断裂方向均为北东向。

地形地貌

灵渠渠首工程所在地东北侧为河流冲积平原,西南侧为丘陵地貌。南渠流经地域除兴安镇、严关镇有部分石灰岩山峰耸立外,大多是相对高度小于30米的低矮丘陵与河谷平原。北渠流经区域是湘江沿岸的河流冲积平原。

水文

灵渠总体呈“人”字形,它沟通了长江水系湘江珠江漓江。并且,灵渠工程中的的铧嘴使灵渠水流七分汇入湘江,三分流入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的流域除南渠、北渠以外,还包括新修的一支渠、三支渠和严关干渠的流圣地域,涉及兴安县境中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兴安、湘漓、严关、溶江和界首等5个镇。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主帅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征岭南地区,对南方百越部落进行征服战争,史称“秦戍五岭”。因为百越部落西瓯人非常熟悉山高林密、河谷交错的复杂地形,善于跋山涉水反击秦军,加上秦军又受到粮草供给困难的牵制,数十万秦军一时进退两难。

当时,秦国大军要进入岭南,最近的路线是穿过五岭中部,但由于该路线上自然条件恶劣,只能选择五岭东西两端作为突破口。五岭的东端往南是东江发源地,往北是汇入贡水的细流,要在这里将陆路打通是可行的,而要打通水路却非常困难。五岭的西端往南是漓江的发源地,往北是湘江的发源地,这两处江河的发源地相距不远,所以从地形条件上看非常有利于渠道的开凿。秦始皇在详细了解了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各方面考虑之后决定在此地打通水路,灵渠因此而诞生。

初步建成

灵渠的修建是由三任负责人共同主持完成的。第一位主持修建的人是一个姓张的工匠,但由于工程难度大、时间紧,加上能力有限,张姓工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被秦始皇下令斩杀。继任者为一位姓刘的工匠,也因同样的原因丢了性命。第三任负责人姓李,他最终在前两位负责人的工作基础上完成了灵渠的修建大业。秦始皇在工程完成后论将最大的功勋授予了这位李姓工匠。但李姓深深追思着前人累积的功劳,却被世人谴责忘恩负义。李姓工匠忍受不了世人的压力愤而自杀。自杀取义的李姓工匠终被世人接受,民众将他与前两任负责人合葬在一起,被封为将军,墓名被称为“三将军墓”。

历代修葺

灵渠开凿以来,至民国时期,历代都对灵渠进行维修。史籍中有记载的有37次,其中汉代2次,唐朝2次,宋代7次,元代3次,明代15次,清代15次,民国2次。解放后,政府对灵渠的修复和疏浚更加重视,每年都进行大小规模不等的维修和疏浚,并且注意灵渠附近的文物古迹的保护。

汉唐时朝

建武十七年(42年),马援续修灵渠。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开川浚济,水急曲折四斥,用遏其节,节斗门以驻其势。”这次续修灵渠不仅疏浚通航,还曾建立斗门区

李湛宝历元年(825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因灵渠年代久远出现破损,重修灵渠,修建了桦嘴,置石陡门,分水为二造了桦堤,修建了南陡和北陡,重建了渠道上的十八座陡门。

咸通九年(868年),鱼孟威出任桂林市防御使之后,又对灵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续修整治。这次全面修复不仅疏浚渠道,加固陡门、秦堤,修复铧堤、铧嘴,还把陡门增加到十八重,加固了秦堤以及疏通河道,使配套工程更趋完善,成效更为显著。

宋元时朝

据《宋史•陶弼传》记载,赵祯嘉枯三年(10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刑李师中重修灵渠。这是宋代较为著名的一次修筑,这次重修基本己经完成了灵渠治理规划的全部内容,灵渠的工程技术也基本完善。一方面是疏浚渠道某些阻碍的岩石;另一举措是将唐朝的十八陡增建为三十六陡。.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三年(1353年)夏,因洪水冲毁陡堤,致使灵渠的航运即灌溉功能都受到了阻碍。.岭南广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兼肃政廉访使也儿吉尼修灵渠,修复了铧堤及陡门的溃坏处。

明清时朝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为平定叛乱,朝廷派监察御史严震直监修灵渠。这次维修由于加高了大、小天平,2座溢洪水涵泄水量较小,遇洪水时则冲毁堤岸,洪水尽流向北渠,南渠水浅,既不能通航,又影响农田灌溉。因而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修复如旧。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重修被毁的大小天平由原来用巨石平铺坝顶,改砌成龟背形。陡门修整尚存的14座,将已废弃的22座陡门修复了8座。

光绪十一年(1885年),洪水冲毁分水坝及南北陡堤,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渠。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这次维修后面貌。

近现代以后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兴安县发大水,灵渠大小天平部分被损坏,兴安县长田良骥补修了一段,长107米。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相继建成,灵渠让位于现代化交通工具。它在1956年最后停运,改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并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名胜古迹,供人观赏。

1953年冬,兴安县水利局疏通了南渠南陡至大湾陡一段渠道,北渠通水正常,并且还重修了飞来石旁秦堤一道。

1973年冬至1979年冬,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陆续修缮秦堤,建北陡下防洪堤,还修复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北渠恢复通水。

1952年,兴安县政府组织了修复灵渠的工程,基本按古工程的原面貌重建。首先修建的是大小天平、钵咀、泄水天平;接着又重修秦堤,加高马嘶桥溢流堰;全部重建了兴安城区渠道石驳岸,规划灌区,整修和开挖渠道。

1955年,在分水塘上游修建了库容为320万立米的支灵水库,库水可直入南渠,使得多年靠天然来水的南渠有了水库的调节,灌溉用水保证程度提高。后来,上游又修建了库容为1840万立方米的上桂峡水库

工程构成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大小天平、铧嘴、南渠、北渠、秦堤、陡门、堰坝等,从湘江上渠流下来的水,经天平坝被三七分流,七分水经北渠流入湘江;三分水经南渠汇入漓江。当水量过大时,南北渠的泄水天平将一部分水泄人故道,保持水量平衡;当水量过小时,放下陡门蓄水,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保证船只正常通航。设计原理是截断湘江支流,将其一股(南渠水)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将另一股(北渠水)重开新渠几经曲折再并入湘江,从而将两条河流沟通。

大小天平

大小天平又称毕堤,是一座人字形滚水低坝,因其能“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它是灵渠精华的枢纽工程,主要用来排泄洪水和拦蓄河水,平时引湘江上游来水分入南北渠道,保证通航;汛期则成为溢流堰,使洪水越过堤面泄入湘江故道,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进水口导航的作用。大天平位于北侧,长344米;小天平位于南侧,长130米。大小天平迎水面上端,用长条石横砌,条石连接处凿有樱形凹槽,中间用铸铁栓固定成一整体;跌水坡面用厚度10~20厘米的长条石竖插,砌成鱼鳞状,以抵御洪水的冲刷。

铧嘴

铧嘴是一座长达70米的砌石导水堤,因形状像毕梨的“铧嘴”而得名。它位于灵渠大坝的最前端,它与紧接其后的大、小天平两座分流石坝,共同组成拦江分流的大坝,把湘江三成的水流引到南渠、汇入漓江,七成的水流通过北渠,回归湘江主航道。拦河大坝既可阻水,又可泄洪,还能分水。为了建造一个牢固的坝体,秦人将松属纵横交错排叉式地夯实,插放在坝底,在其四围又铺上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使大坝成为一个整体,任凭洪水冲刷,始终屹立,创造了“水浸松木千年在”的世界水利奇观。枯水期间,坝面没有被河水覆盖,可以清晰地看到坝基的一块块石头。铧嘴还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致。著名的“铧嘴观澜”,就是兴安八景之一。

南渠

南渠就是一般所说的灵渠,是沟通湘江和漓江的水道,长约30千米,大部分利用天然河道疏凿而成,完全由人工开挖的仅5千米左右。南渠由分水塘至漓江上游的大溶江汇合口,按照渠道性质,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分水塘南陡到与漓江支流桂林市水相接处,全部由人工开凿,属于人工渠道;第二段从始安水入口到与清水河汇合处,因其原有始安水自然河道较为窄小,开酱时经过挖深和扩宽,属于半人工渠道;第三段从清水河口到汇入大溶江口,属于经人工整治过的天然河道。

北渠

北渠由分水塘北陡至回入湘江汇合口,全长3.25千米,全部是由人工开凿。由于北渠从渠首到渠尾水面的落差达到6.72米,渠道平均坡降1.7%,因此航道设计采用弯道代闸的原理,在从观音阁至花桥村及从花桥村到洲子上村附近,开挖了两个连续弯曲的“s”形渠段,利用长距离的弯道来降低流速,使得人工运渠在高差较大的山区成为可能。

秦堤

秦堤指自南渠与湘江之间一道石堤,是灵渠的奎水通航设施,因始建于秦朝而得名。自南陡口至大湾陡止,全长3.1千米,顶宽最窄处有3~5米,最宽处有30米,堤高最大处有5米以上,最小处只有几十厘米。其断面如同一个挡土墙,灵渠完全依附其上。秦堤可分为3段:从南陡到泄水天平一段为石堤,称为公堤,全长0.89千米,因其要承受襄水水压,历史上这段堤坝也常被洪水冲破,因此修的非常宏伟,也一直是修筑的重点。

陡门

陡门又称斗门,类似现在的船闸,设置在渠道中天然落差大、水浅流急处,用于调节水位,方便船只航行。陡门用方形石块叠砌而成,陡堤上幽有面杠的凹槽,一边堤根有搁底杠的鱼嘴,水底铺鱼鳞石,塞陡用竹箔。陡台上多有将军柱,柱上刻有陡名以便船工辨认行程,岸上立有系船柱,还有系绳固定塞陡设备的牛鼻孔。唐朝灵渠设置陡门18座,宋代增至36座,其中南渠31座,北渠5座,今保存基本完整的有14座。

堰坝

堰坝是灵渠上用来壅高水位、调节水量、引流水入沟渠灌溉农田或积水推动筒车等灌溉的水利设施。据史料记载,清代时灵渠上曾经有蓄水堰坝53座,其中北渠(至界首)28座,南渠25座。据兴安县文史研究专家唐兆民先生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灵渠尚存堰坝31座,有筒车181架,其中南渠就有166架。其中鸾塘堰是一座集堰、坝、陡三合一的设施,始建于清代后期,全长96米,全部采用青条石砌筑,是灵渠现今保存最为原始和完整的堰坝。

景区布局

灵渠景区的景点几乎都位于灵渠的南渠两岸,有的景点位于南渠和北渠的江中小岛。按方位从东到西的主要景点有美龄亭、状元桥、古树吞碑、四贤祠、飞来石、马嘶桥、万里桥、接龙桥、娘娘桥。

重要景点

美龄亭

美龄亭位于铧嘴沿岸,它是一方六角小亭,顶盖墨绿色琉璃瓦,颇有古风。亭内竖有一大一小两块石碑,大碑即著名的“湘漓分派碑”(目前为仿制品,原碑藏于灵渠公园四贤祠内),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桂林市知府查淳榜书,小碑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兴安县令梁梦雷书“伏波遗迹碑”(为纪念灵渠四贤之一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美龄亭旁边有个牌子,据说1941年蒋介石宋美龄曾来过这里,当时的兴安县当局在此建了亭子来纪念。解放后美龄亭曾被铲除,如今的亭子是仿原来的亭子重新修建的。

状元桥

状元桥又叫青云桥,建于清代,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整座桥栏由汉白玉建造而成,桥栏上雕刻有八块精美的图案,有麒麟、狮子,寓意人间无灾无祸、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有福星、梅花鹿(福禄安康之意),有荷花(寓意人们要象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作人要堂堂正正,当官要清清白白),有鲤鱼跳龙门及双凤朝阳等等,都是一些吉祥的图案,桥面上有三块石板雕刻着精美的云彩,寓意人们平步青云。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书生连考三年状元都名落孙山,他走到青云桥边,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点化他:走上青云桥,踏在云彩中,便会平步青云,心想事成。于是他踏上此桥,果然当年他就金榜题名。此外,在状元桥桥头的凉亭里,立有一块高3.2米、宽1.07米的古大理石碑,刻有郭沫若先生游览灵渠后,亲笔题写的《满江红·灵渠》。

古树吞碑

古树吞碑的古树已有近800年历史,为国家一级保护重阳木,古树高达22米,胸径136.94厘米,树枝向南延伸过灵渠,北边覆盖着景区内的四贤祠,并与祠外的楠木树冠连成一片。当地人介绍,相传元仁宗6年,一僧人为躲避战乱,只身来到兴安县县灵渠边上定居。他四处募捐化缘,修建了灵济庙,并亲手种下这株见证中国近800年历史的重阳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灵济庙的住持灵济大师将一块捐修庙宇的石碑用来清洗衣服,洗完后将石碑靠在树兜处。后来灵济大师驾鹤西去,石碑保留在原地,久而久之,石碑就被这棵树慢慢蚕食了,两者融为一体,200多年后就形成了古树吞碑的奇观。目前,古树仍以每3年1厘米的速度“吞噬”石碑。

四贤祠

四贤祠位于南渠北岸,是为纪念修筑和修缮灵渠的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州刺史鱼孟威而建。四贤祠祠内立有他们的塑像,并完整保存着元明以来10余方石刻,记载了元明和元明以前各朝代维修灵渠的过程和对秦始皇修建灵渠功绩的评述。祠内还放有査淳榜书“湘漓分派”原碑,高2.76米,宽1.34米。此碑最先立于铧嘴,20世纪90年代,因打渔的村民冬天在碑刻前生火取暖而爆裂,碎为数块,后被修复完整移至祠内。

飞来石

飞来石位于四贤祠西约半里的灵渠北岸边,是一座突出堤上的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平如砥,高约4米,周约20米,上有四季桂一株,有石级可以攀登而上。石壁各方,前人题咏石刻很多。传说此石是峨眉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母猪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修渠误工,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

三将军墓

三将军墓位于灵渠园林门楼两百米处,灵渠南岸,墓旁碑文上记载了墓主人史禄麾下三位将军的事迹。史禄为开凿灵渠的总指挥,他手下的三位将军分别为张将军、刘将军、李将军,均为修建灵渠之人。张将军负责的那一段堤坝在通水的时候被大水冲垮,耽误了工期被正法。刘将军接替了张将军的工作,在试水时出现了同样的事故,被处死。最后,史禄命令自己的得力战将李将军来完成这个任务。临危受命的李将军反复勘探,认真研究,找到了堤坝溃毁的原因。原来之前修建堤坝的地区土质疏松,承受不了水蚀。随后,李将军重新进行设计和建造施工,改变了修坝的地址,加固了堤防,最后终于获得成功。面对赏赐,李将军拒绝了,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张、刘两位将军失败的基础上的,他不能独自贪功,最终选择了在张、刘两位将军的墓前自杀。兴安的老百姓感念三位将军为灵渠作出的贡献,将三人合葬,称其墓为“三将军墓”。

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年)季春月上水关众等立墓碑,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运昭砌以石,并立碑记。墓为圆形,高约2米,直径为4米。清乾隆五十六年立的三将军墓碑刻,文为:“三将军墓由来久矣。其遗事记未详载,相传筑堤有功,敕封镇国将军,卒于吾邑,合葬东北山阳,三公一冢。则是生为当时良佐,死为后世福神。故吾邑立庙崇祀者二处,其墓虽有碑记,载事亦略,世远年湮,土崩石裂将至颓泯。吾不忍坐视,重修立石,以垂不朽,庶神圣名播千秋,而吾邑福隆万代。是为记。”

马嘶桥

马嘶桥为灵渠现存最早的古桥。马嘶桥跨过在交点的灵渠与双女井溪两水之中,乍看上去是三桥合一。民间传说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到广东岭南平定交趾叛变来到这里,座下万里马扬蹄嘶叫不愿过桥,下马查看时发觉原桥桥基早已跨塌,决心复建新桥,人们以便纪念马援大将和他那匹十分有灵气的战马,给这座桥起名叫马嘶桥。

万里桥

万里桥相传是与维修灵渠时一并修建的。因为从兴安水路行船距唐都长安远达万里之遥,“登临桥头回首望,距京已有万里遥”,遂有万里桥之名。万里桥昔日为往来南北必经之道。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宝历元年(852年)修灵渠时所建。桥上原无亭,为虹式单拱,只有1层斧刃石发券砌成,两边桥栏的石条是后来所置。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曾孔传构亭复桥。成化九年(1947年)重修桥亭。成化十二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桥亭。嘉庆年间亭毁于火,寻复修。民国33年(1944年)冬亭毁于火。1964年兴安县人民政府依照原样重修万里桥。

接龙桥

接龙桥位于兴安县城下水门的出口处灵渠上,距沧浪桥约50米,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清乾隆元年重建,是虹式单拱石桥,桥面长6.1米,宽7米,东桥10级,水平长5.9米,安平桥堍已被拆城垣的泥土填平,上通石阶,拱高4.8米,跨度6米。1988年在桥上增建水泥钢筋桥亭,用款1.79万元。

娘娘桥

娘娘桥又名天后桥、沧浪桥,位于万里桥下游约80米的灵渠上。是一座虹式单拱石桥。康熙七年监生石琴国捐建。桥面长6.5米,跨度6米,拱高5米,宽6米。桥上原有亭,亭内供天后像。民国22年(1933年)桥亭因演戏倾,砸死32人。1985年重修沧浪桥和重修桥亭。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双重檐、四阿顶,当年12月竣工,用款2.1万元。

其他看点

灵渠博物院

灵渠博物院位于灵渠景区南大门正对面,即灵渠渠水南侧,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价值研究、社会教育、展示和宣传灵渠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机构。它拥有“灵渠文化陈列”“古邑春秋”两个专题展,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灵渠及其灿烂文化,彰显灵渠在促进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融方面的独特贡献。灵渠博物院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该院建筑面积12000平米,包括序厅、展厅、藏品区以及办公区,其中展厅含5个常设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该院在常设展厅的基础上陆续推出特色临时展览、免费讲解、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互动体验、教育研学、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自2020年至2022年,举办“竹之韵”竹文化展等10个临时展览,三年间共接待游客68万多人次。

古严关

古严关位于灵渠西岸的严关镇仙桥村,是建于狮子山与风凰岭之间的一处古代军事关隘,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古老的关隘。1963年被批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垣为明崇祯十一年(1636年)修筑,现存关门为清咸丰元年(1853年)重建。关北右墙1965年重修,关南左墙1977年重修,关墙,西南向,长43.2米,高5.3米,厚8.23米。关上有关楼,关门居中,宽2.9米,高3.79米,关门上方,有清代咸丰年间兴安县令商昌所题的“古严关”三个大字,可惜关楼于1943年被毁。关前崖壁上,有宋、明、清、民国以来摩崖石刻10多处。

秦城遗址

秦城又称越城,其遗址位于溶江镇内的灵渠与溶江交汇地带,现尚存四处遗址。现发现的秦城城址主要在兴安县大溶江镇西北,大溶江与灵渠汇合的三角洲上。其范围北起马家渡口南岸,南至灵河口,其中有遗迹可见的是存在于马家渡口南岸、七里汗南端、通济和太和堡两村间、老水街东端的用泥土构筑的城墙。在马家渡南岸到大园村(旧名大营村)东北三里处,从东到西有土筑残垣一道,长约500米,高1.2~2米,厚5.4米,当地群众称之为“城墙埂子”。2006年,秦城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秦军战争时期,秦军由于遭遇西哑部落处处堵击,欲进不得,欲罢不能,陷于“旷日持久,粮食绝乏”和“宿兵无用之地”的困境,只能驻守险要地区,因而驻扎在今兴安县的大、小溶江之间。修建城址,派兵驻屯,以防西欧人的进袭,后人把这城址称为秦城。

灵渠公园

灵渠公园在分水塘周边,范围为沿南渠而下1.5千米至栗家桥一带,留存有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遗存。1973年灵渠经批准对外试开放。20世纪80年代,兴安县政府又多次筹集资金对灵渠进行维修与开发。2009年将灵渠经营权授权给国悦企业投资有限公司,至今灵渠公园主要由国悦公司运营。

秦城水街景区

秦城水街景区是指灵渠穿过兴安县城一段的街区,自秦城开始至栗家桥与灵渠公园相接。古渠流经兴安县城,南北两岸逐渐成市,故称水街。2004年兴安县政府投资1亿元对水街进行重点开发建设,2005年4月16日正式开放。水街长约1公里,两岸商铺林立,拱桥、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充分体现了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等。

民俗

贺郎歌

贺郎歌又称花烛诗,是兴安人民为祝贺新婚夫妇唱的赞歌,各地唱腔曲调不一,形式大同小异。灵渠修成后,秦汉两朝在溶江筑城屯兵,北民南移,兄弟民族之间。这种民俗一直被传至今日。其词曲文雅,可独唱、领唱、合唱,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内容分三个部分:贺郎、移花、送郎”。

龙船歌

龙船歌,即赛龙舟时唱的歌曲。灵渠开凿以后,水路交通十分繁盛,兴安百姓在每年农历五月,都会举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赛龙舟时,当地百姓会唱船歌,也就是龙船歌,节奏感强、生动活泼,由开船歌、游船歌、赛船歌、得胜歌四部分组成。

马仔调

马仔调又名马仔灯,是桂北传统的前身,由江南小调演变而来,其集歌、舞、乐于一体,流传于兴安至今己有300年历史。2008年,被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化

诗歌

《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

清代诗人袁枚,来到灵渠留下《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县》一诗,形象地描绘了灵渠沿岸的风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首诗很有画面感,清晰又生动地描绘了灵渠的山水本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灵渠流传最广的一首千古绝唱。

《满江红·灵渠》

《满江红·灵渠》由郭沫若先生所作,这首词用简单笔墨记述了灵渠主体工程建筑,如闸水陡门、劈湘铧嘴、大小天平,称赞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郭沫若先生的称赞,让“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流传至今,也使得南方的灵渠与北方的长城一并享誉世界。

书籍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唐兆民(1906—1984)历经四十余年潜心编撰的《灵渠文献粹编》一书,其中摘录从汉代到民国历代文献有关灵渠的文史资料397条,涉及的典籍既有经典史书、地方志、类书等,也有游记、诗集、辞典及各类杂记、地理志、水经,还有地图、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拓本等,提供了研究灵渠的宝贵史料。此后,经过诸多学人的持续努力,又陆续出版了《灵渠》(郑连第、刘建新著),《灵渠》(刘仲桂、刘建新、蒋官员等编著),《灵渠志》(兴安志地方志编委员会),《灵渠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战略思考》(崔润民著),《灵渠轶事》(兴安县灵渠申遗办公室编)等一批著作,促进了灵渠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49年以后,广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灵渠的灌溉功能,通过全面修复灵渠水利工程,兴建支灵水库、泥堰水库、金沙冲水库、南岔塘水库、洛塘水库等,兴修灵渠总干渠、一支渠、三支渠、严关干渠等水渠,形成了以灵渠南渠、北渠为中心的水利灌溉网络系统。

1973年冬,灵渠经批准对外试开放,开始接待外宾旅游,这也意味着灵渠功能的彻底转变。1986年,兴安县园林管理处便开始对灵渠进行售票,票价为每人1元。20世纪90年代,兴安县成立了旅游局,在灵渠设立了灵渠管理处,正式对灵渠旅游项目的专门管理。到了2000年,政府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桂林兴安灵渠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经营灵渠景区。2004年,兴安县政府决定对灵渠景区进行大规模的保护性开发,特别是投资近1亿元对水街进行了重点开发建设。2005年4月16日水街正式开放;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部分组成;同年又重修了秦皇宫。

保护

1973年冬至1979年冬,秦堤得到修缮,建北陡下防洪堤,还修复了竹枝堰,拆除了堵塞北渠的拦渠坝,北渠恢复通水。2005年投资300多万元人民币启动铧嘴“修旧如旧”工程,重新恢复了铧嘴原貌。2019年9月,灵渠南渠复航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航。此后,其他有关灵渠修缮工程及休闲绿道建设也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2022年1月1日起,《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价值功能

运输功能

秦朝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是运输军粮,这为秦军顺利南下、统一岭南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灵渠一直担负着重要的军事运输职责。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刘彻兵分四路平定南越国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征讨交州之乱,这两次南征队伍都途经灵渠进入岭南地区。唐朝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期统治由盛转衰,岭南政治军事形势风云突变,灵渠的军事运输作用至关重要。自晚唐会昌年间起,南诏多次大举进犯安南与管,唐王朝征调众多岭南以北的诸道军士前来支援,诸道军士的南来北归与前线军饷馈运,大都要经过灵渠一线。唐咸通七年十月,高骈收复安南,平息南疆危机;咸通九年九月,鱼孟威开始大力整治灵渠,疏通了岭南内河航运,完善了中原至安南的军事运输网络。

贸易功能

北宋至明清时期,随着岭南漕运与灵渠民间航运逐渐兴起与繁荣,灵渠的经济贸易功能愈发重要。据《后汉书·郑弘传》记载,灵渠应是岭南交趾七郡贡品北上,进入中原地区的重要水上通道,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灵渠沿线陆续发现了汉代、唐代的胡人俑,说明灵渠在连接中原与岭南及海外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16世纪以来,灵渠成为中国南方水运网络的重要一环,连接着岭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长江流域及京杭大运河,也可南下广州市合浦县,进入广阔的海域,商品贸易也因此变得频繁。

水利功能

灵渠沿线地区拥有良好的水资源条件,灵渠的流域除南渠、北渠以外,还包括新修的一支渠、三支渠和严关干渠的流经地域,涉及兴安县境中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兴安、湘漓、严关、溶江和界首等5个镇,含双灵、灵渠、城西、城中、朝阳、溶江等6个社区,园、花桥、护城、自治、塘市、城东、福在、冠山、道冠、三桂、仙桥、同志、杉树、塘堡、灵坛、车田、莲塘、一甲、千家等19个行政村,实际流域面积约为300平方千米,有效灌溉面积为43.33平方千米。

文化功能

灵渠拥有独特的工程智慧以及沿线丰富的山水景观、名胜古迹、建筑设施与梵文摩崖石刻等,还有文人骚客写下的大量优美诗文篇章。唐宋时期,更是有很多被贬的官员、文士通过水路,尤其是灵渠南下,流寓岭南。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市刺史,便是“逾临源岭、下漓水”赴任,褚遂良薛仁贵宋之问李商隐等名士被贬桂州,也是取道灵渠,他们都曾在流放过程中留下诗篇。20世纪40年代,当地政府大力整建风景区、推广旅游,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游览灵渠。1942年5月,湘桂铁路理事会与中国旅行社在桂林合组兴安游览团专列,盛况空前。当时的中国旅行社社长潘恩霖认为灵渠“巧夺天工、利尽百世”。1963年3月28日,郭沫若、翦伯赞等一行人来到兴安游览灵渠,郭沫若赋诗《满江红·灵渠》,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称赞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由此流传至今。

所获荣誉

1963年,灵渠被列入广西民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灵渠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8年,灵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8月14日上午,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参考资料

Tourists go sightseeing at Ling Qu Canal in SW China.中国日报网.2023-07-29

独家报道:千古灵渠 天下奇观.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7-13

柳宗元过往灵渠考.柳州地情网.2023-09-08

广西兴安再现千年古灵渠开闸启航.中国新闻网.2023-07-13

地质.兴安县人民政府.2023-08-28

兴安灵渠.桂林地情网.2023-08-28

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渠.华声在线.2023-07-13

始于秦代的水利奇迹:灵渠.澎湃新闻.2023-07-13

【走进珠江】始于秦代的水利奇迹:灵渠.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2023-07-29

灵渠.央视网.2023-07-13

灵渠精妙.央视网.2023-07-13

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渠.光明网.2023-07-30

江西坪访古探幽.桂林晚报.2023-08-28

火炎:灵渠,中国历史在这里改变了流向.中国日报网.2023-08-28

游灵渠——梧州日报多媒体数字报.梧州日报.2023-07-30

夏天的好去处 灵渠.中国青年报.2023-07-30

灵渠·水街.梧州零距离.2023-07-30

灵渠南岸古树香——探访广西“贪吃树”的前世今生.广西新闻网.2023-07-30

古树吞碑现奇景 三年一厘米继续“吞噬”.中国园林网.2023-07-30

古树吞碑闻名天下.中国林业新闻网.2023-07-30

八桂古代清官廉吏 | 李渤:恪尽职守 为民请命.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2023-07-30

灵渠的历史文化与著名景点你了解吗.中国历史网.2023-07-30

暑假游灵渠.桂林晚报.2023-07-30

史禄:天下奇男廉政楷模.广西纪检监察网.2023-07-30

灵渠.央视网.2023-07-30

马嘶桥.陕西文旅.2023-07-30

灵渠博物院荣获“广西十佳县级博物馆”.金台资讯.2023-07-30

桂林灵渠博物院加入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中国新闻网.2023-07-30

同样是“满江红”的词牌名 这首关于灵渠的词,你读过吗?.微信公众平台 广西台新闻910.2023-07-30

灵渠功能的历史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7-18

灵渠“申遗” 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8-28

运河文化|灵渠:开拓国家统一先河大工程 山水间的世界奇迹.大运河传媒.2023-08-28

桂林灵渠博物院加入内河航道国际组织.北青网.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