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英文名:Dujiangyan),即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千米处,属于都江堰景区的组成部分。都江堰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为10.05平方千米。

都江堰坐落在岷江出山口,背靠高山,面临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该景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备了常年阴湿多云、多雨、辐射量小、蒸发量低、云雾多、日照少等基本特点。其渠首以上总集水面积2303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50.82亿立方米。都江堰历史悠久,自李冰创筑以来,历朝历代皆对都江渠进行过整修、扩建。西汉蜀守文翁开湔江口(即蒲阳河),扩大都江堰灌区。从宋代起,都江堰的岁修已成为定制。1930~1932年间,都江堰景区建起离堆园,该园素有“西蜀名园”之誉。新中国成立后,景区内的伏龙观、堰功道、清溪园等景观先后改造建设,二王庙顺水堤、紫坪埔水库、磨儿潭水库等水利工程亦陆续建成。

都江堰景区的山、水、城、林、堰、桥相融合,共有7个景群、56个景点,包括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其中的旅游环线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连而成。都江堰传承了地域色彩浓郁的水文化,包含有水文学、水文物和水神学等,具体表现为“治水哲学思想”及“治水三字经”。景区每年通常都会举办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和二王庙庙会活动,都江堰放水节已成为特有风俗,属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2年,都江堰景区获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都江堰景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景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名称由来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知府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建堰初期,因堰旁有“湔山”(后称玉垒山),周围居住的氐羌人把堰叫做“堋”,故堰名为“湔堋(音:jian peng)”。三国蜀汉时期,于今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称其为“都安堰”。同时,该堰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唐朝时,因主要的筑堤方法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将竹木等材料堆积于河道,“都安堰”改称为“楗尾堰”。

至宋代,都江堰于宋史中方首次提及,“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所谓都江,《蜀水考》曰:“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涪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则曰:“都江即成都江”。自此,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称“都江堰”,这一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修建背景

自古以来,蜀汉先民们就曾为垒通玉垒山、引水到成都市做出了不少尝试。至公元前316年,随着秦灭巴蜀之战和迂回攻楚战略的实施,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均已具备。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的直接原因在军事,但根本原因在于打通成都市与岷江的水上联系,让适量的水进入成都市,从而达到涝时防洪,旱时引水,同时兼顾航运的功能。而把都江堰引水口的选址,则是由岷江的水文特性所决定的。全长793千米的岷江发源于川西北的岷山,其上游流经峡谷河段,在漩口附近时向东转了个近90度的急弯,在流经都江堰市时再次向南转了一个近90度的缓弯,沿成都平原的西侧南流。都江堰与成都市之间垂直落差相当巨大,导致岷江成为一条“地上悬河”。

修建历程

公元前256年,李冰担任蜀郡知府,承担起修建运河的使命。他率领部属沿岷江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确定把引水口选在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直接目的在于挖通成都到岷江的运河,使蜀地的军队、粮食以及后勤补给人员由此源源开往长江中游的秦楚边界,成为秦国攻打楚国的一大助力;其间接目的在于引岷江之水浇灌成都平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为秦国统一天下做物资准备。

历史上对李冰创筑都江堰的过程记载十分简略。但通过司马迁的《史记》、扬雄的《蜀王本纪》和常璩的《华阳国志》,结合现今的工程结构,可基本确定李冰修建了都江堰的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同时在宝瓶口外“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了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的渠道网。

此后的2200余年,历任蜀地政府都对都江渠进行过整修、扩建。刘恒后元时期(公元前163年~公元前157年),西汉蜀守文翁开湔江口,即今都江堰水系内江灌溉区三大干渠之一的蒲阳河,使都江堰的灌区得以扩大。东汉时期,穿望川原(即今新开河)以灌广都田,由绵远河、石亭河、青白江等七条河流组成的都江堰灌溉渠网初步形成。刘宏时(168年~189年),设置“都水”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设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主护”,对都江堰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此举为后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三国名将马超为第一任堰官。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在今双流区温江区开渠,“通漕西山竹木”。唐天宝年间(742年~755年),成都市北郊重开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李忱时(847年~85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以成都锦江为池,江之支纬城中,乃开金水河”。唐乾符年间(874年~879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修建成都西北郊的枣堰(今属都江堰东风渠灌区)。这些工程的兴建使成都北部浅丘地区灌溉、城市供排水及通航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从宋代开始,都江堰的岁修成为定制。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后,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民国十六年(1927年)。

至元代,时任四川省肃政廉访使(元代主管监察事务的官员)的吉当普以铁治堰,用铁石浇筑一万六千斤重的大铁龟,以此作为鱼嘴,将都江堰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清乾隆六年(1741年),于岷江右岸引水的沙沟堰、黑石堰并入都江堰管理,至此都江堰始分为涪江和外江2个灌区。其中,外江系岷江正流,内江指鱼嘴分出的左支。清光绪三年(1877年),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改笼石拦水为条石拦水,用铁链联结条石,再以桐油调和石灰嵌入石缝。石砌河岸和鱼嘴一直沿用至今,被称为“丁公鱼嘴”。

近代时,都江堰的岁修、大修工作很不彻底。1936年,岷江出现大洪水,刚刚修复的堤堰各工程除鱼嘴外,全部被冲毁。同年,四川省水利局主持都江堰大修。1941年10月,四川省政府将都江堰市(即今都江堰市)列为川西风景区。至1949年,都江堰再次遭受巨创,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等渠首工程被冲毁,约93.33平方千米农田受灾严重。

1949年12月,都江堰未进行岁修。1950年1月,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岁修工程开始,于3月底按计划顺利完成。同年4月,都江堰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岷江堰干支渠进水口相继建闸,人民渠、东风干渠及牧马山干渠先后开工兴建,其渠首工程完成了由临时性工程结构向永久性工程结构的过渡。1974年,于都江鱼嘴以右、岷江干流上修建外江闸。

1982年11月,国务院公布青城山—都江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都江堰景区也包括在内。而在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后,扩(改)建工程建设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都江堰已实现浇灌四川省三分之一的农田,生产四川省三分之一的商品粮食,养活四川省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时还担负着灌区内城镇供水、防洪、发电、水产、种植、旅游、生态、环保等多目标综合服务任务。

21世纪以来,在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上游水利工程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大量入河泥沙被拦截,泥沙淤积程度减弱,都江堰的内江总干渠基本形成了10年进行一次断流大修的工作规律。2006年后,上游的紫坪埔水库成都市应急水源工程等陆续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为地跨岷江沱江涪江3个流域,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1千米处,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55千米、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8千米,青城山20千米,总面积为10.05平方千米。

气候

都江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受垂直效应和盆地效应控制,其气候基本特点为常年阴湿多云、多雨、辐射量小、蒸发量低、云雾多、日照少。景区所在地域的常年气温在10°C~22°C之间,年平均气温15.2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景区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坝区7、8两月降水达571.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6%;12月、1月、2月三个月降水47.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81%,年均降水量1234.8毫米,年均降水日数为190天,呈夏涝冬干之势。其日照少,年均日照851.9小时;年均空气相对湿度81%,5、6两月为76%,10月为85%;年均无霜期306天。

地质

地质构造

都江堰处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与成都平原两大地形阶梯的转折部,为龙门山脉的西南延展部分,是中国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带通过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体系上,都江堰所在地域属中原地区构造体系,曾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运动。总体而言,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分布干西北部,直向北东,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南段纵向的横向断裂尤为广泛,包括二王庙断裂、龙门山北段向斜等。

其中,二王庙断裂属压扭性断层,是龙门山前山江油—都江堰断裂的一部分。该断层在都江堰市境内长约50千米,呈北东30°~60°走向,平均约为45°,断面倾向为310°~330°,额角为45°~53°。在二王庙处断层线近于东西向,其南有三条北东向的次一级小断层与之斜接。过岷江后,断层走向变为南西,至泰安寺和苟家坪以南,发育两条北东向的压扭性分支断层。二王庙断裂也属于重力梯度带,断层北西盘和南东盘均有相对升降。龙门山北段向斜背斜构造则较为完整。

地层及岩石特征

都江堰分布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上侏罗统莲花口组、石炭二叠系等地层。二王庙断裂的彭州花龙门至都江堰市火车站段断层向北突出,切断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侏罗统莲花口组。江油—都江堰市一带可见自西北向东南推掩的叠瓦式断层和飞来峰构造,即石炭二叠系地层逆掩在侏罗系地层之上。东南部为成都坳陷,自老第三纪末期以来,龙门山、龙泉山褶皱生起的同时,相对逐渐地陷落,堆积厚度达257米。都江堰还有部分区域为新生界第三系河流相沉积地层,下部为砂泥岩,上部为砂砾岩。

地形地貌

都江堰位于岷江出山口处,背靠高山,面临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西部属龙门山南段四川盆地边缘山地,由一系列北东一南西向山地构成,地势高亢,山岭海拔3000米以下;东部属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海拔一般在720米以下。景区及附近的主要山地有湔山(即玉垒山)、虎头山、二道岩、洪岩、离堆山等。其中,玉垒山海拔为865米,灵岩山海拔最高为1432米。

水文水利

水文

都江堰渠首以上总集水面积2303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来水量150.82亿立方米。都江堰水利工程涉及的河流主要有岷江、外江、羊摩江,其分干渠则包括了等。

河流

蒲阳河为内江市的极北干流,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人工开凿的河道,属于岷江内江四大干渠之一,位于都江堰市蒲村(今蒲阳街道)之南。其自内江蒲柏闸进水,进口河道宽26米,以下渐增宽至40~60米,比降为4.5%,正常引水量为160立方米/秒,最大流量达259立方米/秒,全长117千米,于都江堰市境内长18.9千米。其沿途先从左岸纳入灵岩沟、纸坊沟、桐麻沟、麻柳林河、南溪河等支流,中下游集水面积加大,河宽增至80~210米;再于天马镇出境至彭州市、郫县交界石坝子,至彭州市庆兴乡左岸分流引水入人民渠,该河进口以下24.5千米处左岸是人民渠1~7期灌区总进水口;后经彭州、郫县、新都区金堂县赵镇注入沱江,其中石坝起至金堂县赵镇的河段称为“清白江”。

柏条河古称“郫江”,是李冰创建都江堰时所“穿二江”之一,属于岷江内江水系干流之一,因两岸柏木成林而得名,起于都江堰城区蒲柏闸。其引水口比降为4.5%,年平均流量为67.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50立方米/秒,全长48千米,在都江堰市境内长17千米。该河流经都江堰市、彭州市、唐昌镇、新都县到郫县石堤堰,于石堤堰下分为两支,左为毗河,右为府河

沙沟河是李冰“穿羊摩江灌江西省”时的古河系之一,始自今漏沙闸。其进水口比降4.5%,进水量3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120立方米/秒,全长35千米,都江堰市境河段长28千米。其向南流,经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石羊镇安龙镇崇州市境,在都江堰市民兴乡二江桥闸分为两支,左为沙沟河,右为泊江河;后流至崇州市元通镇注入西河。该河右岸沿山还有螃蟹河、石亭江、药王山沟等山溪水汇入。

黑石河古称“黑石江”,亦是李冰“穿羊摩江”时的古河系之一,位于“灌县西五里”(清光绪《增修灌县志》记载)。其自玉堂镇漏沙堰闸进水,比降3%,进水量45立方米/秒,排洪量80立方米/秒,全长65千米,都江堰市境河段长26千米。该河流经玉堂镇、中兴镇、翠月湖镇、石羊镇、柳街镇入崇州市境在崇州市三江镇纳入羊马河水,在新津县城北龙王渡处汇入西河。

水质

都江堰灌溉渠水皆流经都江堰市境。截至2019年6月,都江堰市的地表水质便已位居四川省第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三级,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100%。2023年1月至8月,都江堰市全市重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

水利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岷江地形修筑,以无坝引水的方式,以最少的工程设施,实现了引水与水量的节制。据史料记载,李冰“壅江作堋”,即在岷江弯道江心建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凿离堆”,使内江灌区有一个坚固的、水量可控的引水口;“穿二江”,将原有的自然河道与引水口连接;“分穿羊摩江”,在堰上开凿灌溉江西省岸农田的干渠;他还在内江、外江、羊摩江口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埋石马于凤栖窝河床作深淘标志,刻五石犀“以压水精”。都江堰建成后,李冰所穿二江“皆可行舟”,且“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其中,都江堰枢纽的分水工程“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在“鱼嘴”处,春季水量较小时,江水四成流入沱江,六成流入内江市,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期,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还会使用杩槎来人工改变内外两江的分流比例。

面积2.32万平方千米,共有干渠44条、分干渠67条,干渠及分干渠上建有大型水闸6座、中型水闸38座,已建灌区渠系水电站183座、总装机28万千瓦。灌区共建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417座,山平塘47159个,石河堰3093节。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渠首枢纽、渠系工程、囤蓄工程为主体,除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外,还有外江闸、沙黑总闸、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等。另外,都江堰上游还建成了水源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磨儿潭水库”。都江堰总蓄水能力已达29.72亿立方米。

紫坪铺水文站于1936年8月设立,位于岷江干流出山口处。其测流断面平均水位海拔为743.38米,年均流量462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45.7亿立方米。其中,最大年均流量为61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195.1亿立方米(1937年);最小年均流量为36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为115.6亿立方米(1959年);最大洪峰流量为5480立方米/秒(1964年7月),最枯(瞬时)流量为74.7立方米/秒(1979年2月)。紫坪铺水文站控测集永面积22664平方千米,占岷江上游总集水面积的98.38%。

紫坪铺水库于2006年建立,建于岷江上游,下距都江堰渠首鱼嘴3.8千米,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这一水利枢纽可将都江堰灌区供水保证率提高至80%,并增加枯水期引水量,为都江堰最终实现规划灌面提供水源。同时,经该水库调蓄后,岷江上游百年一遇洪水可按10年一遇流量下泄,极大降低了洪水对古堰的威胁。

二王庙顺水堤于1964年用混凝土和浆砌大卵石筑成,位于内江进口左岸,起于二王庙山门脚下、止于虎头岩。1966年7月,岷江上游击峰流量达4790立方米/秒,二王庙顺水堤部分被毁,于当年修复。1981年岁修时,该堤再次进行了整治和加固。

生物多样性

都江堰景区内的名木古树较多,主要品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银杏,以及紫薇和

园区布局

都江堰景区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共有7个景群、56个景点,其中的旅游环线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连而成。景区出入口共有4个,从离堆园入,前行为堰功道。园门至伏龙观轴线南侧有古椿园、荷花池、清溪园等景观;园门至伏龙观轴线北侧,属典型的川西园林布局,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垂丝海棠林、梅林、杜鹃花属林以及石榴花林,林中还设有蜿蜒小道。景区内的二王庙、李冰纪念馆、灵岩寺、安澜索桥等景点,则围绕着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核心景观四散分布。

重要景点

离堆古园

离堆古园又名“古桩园”,始建于1930年。其古名为“湔氐村”,宋代名为“花洲”,清代更名为“桑园”。古园初名“都江公园”,1931年扩建后,因建在离堆之上更名为“离堆古园”。古园占地超5.3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园内古树名桩众多、林木繁茂。园门楹联“完大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为民国时期川军将领邓锡候所撰、其秘书长李铁樵代书。离堆古园为川派盆景艺术的发祥地,曾被《华阳国志》记录介绍,还获得了“导江第一名园”“西蜀名园”的荣誉称号。

都江堰渠首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始建于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位于岷江江心,该分水堤像一条鲸目逆江而卧,堤顶端呈圆锥形,形如鱼之嘴,故称“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西面为沱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排沙;东边为内江市,为人工开凿的引水渠道,用于灌溉。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鱼嘴还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飞沙堰于古时称“减水河”,取排洪、排沙之意。其为都江堰的溢洪道,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其一大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利用离心力作用将岷江所挟裹的大量泥沙、石块抛入外江,从而避免淤塞宝瓶口和灌区,确保涪江通畅。这也是飞沙堰称呼的由来。

宝瓶口是李冰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凿的一个口子,为内江市引水咽喉,宽20米、高40米、长80米,形如瓶颈,故称“宝瓶口”。流进宝瓶口的内江水,会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致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江水二分为四;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进而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滋养了整个成都平原

二王庙

二王庙史称川主庙、灌口神祠等,初建于南北朝。其原为古蜀民纪念杜宇杜宇的望帝祠,南齐迁至郫县,改祀李冰,名“崇德庙”,后迁至玉垒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始称“二王庙”。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由神、膳、舍、园四大部分组成,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该庙经多次增、扩、改、重建,上下高差50余米,有主殿3重、配殿16重,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寺庙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依势造景,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主次分明。二王庙正殿、寝殿、群祀堂等建筑,多为明、清和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其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刻有李冰治水口诀:“深掏摊,低作堰”。庙前设东西双侧门,并有安澜索桥横跨在内江市和外江的分水之处。庙后有蜀派古琴代表张孔山纪念馆、川派园林东苑、毛泽东视察都江堰之秦堰楼等建筑。全庙素有“玉垒仙都”的美誉,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冰纪念馆

李冰纪念馆原为茶楼,于1991年改扩建设立,位于二王庙正殿东侧。馆内陈列了大量有关李冰入蜀、创建都江堰以及汉代以后灌区不断扩大的史籍、图片、资科和模型。2021年4月,李冰纪念馆作为“四川省十大历史名人纪念馆建设”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之一,于都江堰景区及南桥附近新建成立。新的李冰纪念馆总面积约2300平方米,分为主展厅和公共大厅两部分。其中主展厅为1800平方米,由序厅、李冰纪念堂、旷世伟业、功昭千秋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展示了李冰的生平、功绩成就、治水理念、河工技术等内容。

伏龙观

伏龙观又称老王庙、李公庙等,始建于晋朝(265年~420年),建在离堆之上。观名原为“范贤馆”,北宋初年,人们怀念李冰,大兴土木,扩建殿宇,沿袭李冰“降龙治水”的传说,遂改名为“伏龙观”。伏龙观本有主殿二重,前为铁佛殿,后为玉皇殿。清同治五年(1866年),该观增修老王殿。1865年,建通佑王专祠,以二郎配享后殿。民国时,伏龙观除三重殿宇外,旁还有喜雨楼。1959年,观内玉皇殿与喜雨楼合并改建。伏龙观坐西向东,依前低后高地势建于中轴线上。观前宽广,古木参天;观内主殿为歇山式,陈列有东汉李冰圆雕石像、水工像、汉代石刻、唐代“花尾榛鸡鼎”、明代飞龙铁炉等珍贵文物,题刻、诗文、楹联亦颇多;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民间俗称“夫妻桥”,位于都江堰市西1千米处,架设在岷江之中。其古名为“珠浦桥”,又名笮桥、绳桥、竹桥、竹藤桥等,历史悠久。宋淳化元年(990年),大理评事梁楚知永康军对索桥重建后,以文华殿大学士桥,称“评事桥”。明朝末年,该桥毁于战火之中。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并易名“安澜桥”。现今该索桥为1974年因建外江水闸、下移100米而建,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藻井挑檐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全长261米、高21米、宽2.6米。安澜索桥四川省及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跨度最长的索桥、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

堰功道

堰功道即笔直通往伏龙观的大道,为都江堰人纪念治水先贤所建。其长150米、宽14米,左右置放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至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十二尊青铜雕像与伏龙观里陈列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长达2200多年的历史画卷。在每尊塑像中间还种植有古桩银杏,古桩历经风雨沧桑,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堰功道左右两边各有一条龙吟沟,共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这248个龙头代表着道教思想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之说,寓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

灵岩寺

灵岩寺创建于金朝,位于灵岩山南麓。该寺占地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存唐岩刻佛经近百平方米,并保有部分清代佛教建筑和历代高僧、名人遗迹,以牌坊、36根青石龙柱和石刻覆钵式唐千佛塔最为独特。2013年,灵岩寺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周边风景秀美,环境幽静,植被繁茂,其亦为都江堰市极具代表性的避暑修养胜地。

清溪园

都江堰景区内的清溪园占地8000多平方米,是川派盆景的精品园。其属于典型的川西自然园林,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建筑空透飘逸,古朴而又清新。在造园手法上以水景取胜,大量运用了采自岷江河流中的各色大小卵石,层次感强,颇具水文化特色。园内有照壁、飞泉、亭廊等景致,还错落摆放了数百盆山水、古桩盆景。其中,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玉瓶迎宾、乌龙出和紫薇佛掌为著名的“桩头六宝”之五,紫薇花瓶的树龄已有1300多年,紫薇屏风则植于宋、成型于明末清初。

玉垒关

玉垒关又名“七盘关遗址”,在都江堰市区西虎头山之上,傍崖临江,扼松茂古道而立,是古代屏障成都平原的要隘,也是千余年来都江古堰旁的一处胜景。其始建年份说法有二,《(光绪)增修灌县志》称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建,《王象之碑目》则称于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白敏中帅蜀时建。玉垒关用条石浆砌而成,宽13.29米,高6.2米,卷拱门洞高3.91米、宽3.15米、深6.86米。该关关楼为木结构重檐三间,1965年毁于风灾,后于1985年修复。其关门有一联语,云“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

其他看点

神龟池

神龟池最早名为“水景碧池”,后因在此放生了一只680年寿龄的“神龟”而得名。其位于天府源茶馆西,离清溪园并不远。该景观因岷江水从伏龙观前涌出而形成,涌出的江水流经碧玉池、花洲廊桥、忆梦亭,至天府源茶馆分为两支,一支呈滩景,一支成瀑布,后汇入荷花池中。神龟池水色澄碧,曲径蜿蜒,与亭台、廊桥构成了水墨景致。

涸河滩

涸河滩毗邻神龟池南,是岷江河滩遗存地。涸河滩南种植有一株西南卫茅(俗称“印木”),胸围约1.5米,高10余米。该西南卫茅被一株油麻藤缠绕,与其共生共长,形成一大奇观,人称“夫妻树”。滩后有一处郁郁葱葱楠木林,林木共计250余株,其中树龄百年的树木达53株。据传,此处的楠为古代佛道信众栽植而成,截至2022年3月仍是四川省省内唯一在都江堰市区存活的楠木林。

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古称“冉(駹读作“máng”)山道”,起于都江堰市区西、止于松潘县,全长320千米,是古代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物资交流的交通动脉。李冰在创建都江堰时,多得湔氐之力,因而凿通龙溪、娘子岭通冉駹的山道。后经许多代人的努力,松茂古道才逐渐形成。松茂古道越山过水,曾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存仅有都江堰市区西至二王庙一段。此道通达都江堰水利工程和二王庙,其两侧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及美景。

文化活动

都江堰放水节

于都江堰景区内举办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属于庙会活动,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古时,当枯水季节来临,当地民众便用杩槎、竹笼等筑成临时围堰,截岷江水流并修复河床、加固河堤,称为“岁修”。到了清明时节,成都平原春耕急需用水,人们便拆除杩槎,引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土地,同时举行庄严而又盛大的祭祀仪式,纪念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放水节因此得名。在历史上,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但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根据历史资料,正式确定的祭祀仪式始于宋开宝七年(929年),最初规定为一年一次,后来变成了一年春秋两季各一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由治水工具竹笼杩槎编制展示和放水大典仪式组成,包括了围堰、祭拜、宣读祭词等环节。都江堰放水节已成为特有风俗,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

二王庙庙会

都江堰景区的二王庙庙会活动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二十六日举行。传说中,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神的诞辰,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则是李冰的诞辰。在这三天里,都江堰的居民们会前往二王庙焚香祭祀,以此缅怀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同时,道庙也会主持举办一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会,并摆设上三天的道场。二王庙庙会活动发展至今,还增加了歌舞、、变脸等表演。每年庙会,都江堰景区内的二王庙总是烟雾缭绕、人来人往。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30~1932年间,都江堰景区内建设起离堆园。1933年10月,叠溪湮塞湖溃坝,洪水冲毁伏龙观南侧犀牛堤,都江堰景区内的动物园、百鸟笼、篮球场、荷花池一带被泥沙淤积。1936年景区恢复荷花池及桥亭,平整沙滩,广栽竹木。1940年,开始兴建木结构木皮顶的演讲厅(后改为青年宫)和游泳池。1941年,于景区内修建方形“抗日阵亡将士碑”及佛学社。

1952年,离堆园展开培修,江源宾馆拆除,兴建了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友谊厅”。1959年,景区内的伏龙观展开维修,将喜雨楼和玉皇殿合井改建为三殿,改一层为二层,改木排架为钢筋混凝土砖木排架,改平屋顶为歇山式大屋顶。1964年,都江堰景区的青年宫拆除,始建影剧院。1969年,景区的部分园林被毁,改建成为“三·二一广场”。1973年,伏龙观再次维修,观前“带江亭”重建,改木皮穿斗茅亭为钢筋混凝土磨石长亭,亭联云:“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

1974年,景区迁建安澜索桥。1976年底,开始恢复景区花园。1979年,横跨都江堰市区南内江的景区景点——南桥重建,于桥头三层楼门上塑造了飞禽走兽、戏剧人物,铺设了琉璃瓦屋面,桥廊布置了楹联书画。1992年,都江堰市文物局在宝瓶口侧建“花洲”,使“宝瓶口外浪花如雪,银山倒卷者则为花洲”的胜景得以重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都江堰景区的离堆园曾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堰功道得以新建,清溪园亦展开了改造建设。

保护

1952年,景区移植栽种了不少古老桩头和名贵树木。1958年4月,景区的上海人民广场改为花园,移入了大量古桩和名贵花卉。自1999年起,景区开始实施大规模环境整治工作,共投入专项整治资金1.2亿元,拆除不协调建筑物14.2万平方米,搬迁厂矿单位和居民828户,维修占建筑5000多平方米,对有碍景观的电线、电话线、输水管道实施入地工程,并运送种植土7万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2.6万平方米,景区绿化覆盖率达82.4%。

都江堰景区管理局曾制定下相关保护规划:将景区内的游览区作为绝对保护区,在环境整治和植被恢复工程中,加强景点及其环境的保护,防止建设性破坏;外围保护区严格禁止破坏景观环境、古堰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景区内严禁砍伐林木,开山取石;建立健全景区防火规章,严禁游人在景区内用火;成立派出所、保卫科、联防队等安全机构,与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配合,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抓好景区保护,保障游客安全。都江堰景区每年用于景观、文物、生态等方面的保护费用达410多万元,约占景区全年门票收入的12%左右。在都江堰景区内,各项保护景观、生态、文物和古建筑的设施皆已完备,并配置了消防、防火及防盗设施,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设立了防盗窃报警系统。

2023年10月27日,四川省水利厅所组织编制的《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在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与遗产保护措施无关、影响遗产工程运行的建设工程或者爆破、挖掘等作业,同时特别强调要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文物监测网络、河长制度等举措对都江堰水利遗产进行保护监测。

相关文化

水文化

都江堰水文化以都江堰为中心,地域色彩浓郁,包含了水文学、水文物和水神学等。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东汉李冰石雕,“饮水思源”石刻,带有某种宗教与神学色彩的祭礼,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祭水、祭神、祭人诗、词和书画等,都属于都江堰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除了精巧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即“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一成不变。治水三字经里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诗文作品

与都江堰有关的诗词较多,其中在都江堰留诗最多的诗人当属陆游,他曾数次游览都江堰和青城山,写下相关诗歌36首。南宋诗人著《》一书,对都江堰记载尤详。该书中的都江堰游记多达数百字,以“一路江水分流入诸渠,皆雷轰雪卷”“又登怀古亭,俯观离堆。”等描述,仔细记录下了都江堰鱼嘴分水处的壮观。明朝时,作《游疏江亭观修都江堰》,写道“疏江亭上眺芳春,千古离堆迹未陈;矗矗楼台笼蜃气,畇原隰接龙鳞。井居需养非秦政,则堰淘滩是禹神;为喜灌坛河润远,恩波德水又重新。”清朝灌县第一任县令马玑所写的《灌阳十景》,生动地描写了都江堰的秀美风光。现代著名文学家在其所著的散文集《》都江堰篇章中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也作出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影视作品

影视剧

展现都江堰景区美景与文化的影视作品不少。在电视剧《红楼梦》(1987版)中,张道士与贾府众人“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的外景是在都江堰景区内的二王庙拍摄的。2022年,由美国凯拉电影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凯特·珀汉担任导演、编剧,美国著名童星Kayla Bohan领衔主演,中国著名演员吕丽萍以及好莱坞明星Kyle Devero、Isabel Zhong等加盟的家庭电影《凯拉》在都江堰景区进行了取景拍摄。

短视频

2021都江堰放水节活动前期,都江堰景区以2021都江堰放水节李冰穿越系列为主题拍摄制作了6集短视频,在官方、微信视频号、官方bilibili等5个全媒体平台持续推出。截至2021年7月22日,这6集短视频播放量已达上百万次,转载也已超过了千余次。

综艺

中国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用“行走+揭秘”的方式,由申遗亲历者单霁翔带领“布鞋男团”和走进都江堰,探寻了“活”态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同时揭露了“拜水问道”的文化内涵。

纪录片

百集大型纪录片《》曾在都江堰景区录制拍摄。该纪录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单位联合组织实施,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摄制,共选取了都江堰景区等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向观众挖掘呈现出了都江堰景区的历史、自然、人文之美。2023年1月11日,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青城山—都江堰》正式播出。该系列纪录片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指导,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摄制,历时一年完成。其中上集《拜水古堰千秋名》以讲故事的方式,围绕都江堰的科学构成、建造过程、管理维护、拓展及影响,阐明了都江堰的深厚文化底蕴、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历史人物

重大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24日凌晨4时,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迎来近10年最大洪峰,都江堰水利水利工程再现四六分水、自然分流现象。都江堰灌区已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充分运用渠首数字孪生系统,科学制定分洪方案,确保洪峰顺利过境。

参考资料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ujiangyan City都江堰市基本情况简介.都江堰市人民政府.2023-11-15

..2023-11-17

..2023-11-17

都江堰景区介绍.央视网.2023-11-13

..2023-11-17

概况详情.中国·都江堰.2023-09-06

以水为师都江堰.水利文明网.2023-11-14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 年).都江堰市人民政府.2023-11-12

..2023-11-17

都江堰自然地理.都江堰市人民政府.2023-11-13

..2023-11-17

焕新归来!2200多岁的都江堰“岁修”即将完工.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5

走进重大水利工程 | 都江堰:持续运转两千多年的工程奇迹.中国科普网.2023-11-15

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新浪旅游.2023-11-1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12

载誉前行 未来可期 | 盘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大事记.网易.2023-11-1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12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文明网.2023-11-12

都江堰.南通理工学院图书馆.2023-11-12

四川记忆丨刘刚、王克明:成就了都江堰工程的工具和建材.封面新闻.2023-11-12

【道中华】这项战国始建的水利工程,为何造福后人两千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1-18

都江堰.全国水雨情信息.2023-11-19

灌排发展中心灌溉水文化建设系列报道之三:都江堰——古堰续写新传奇.中国节水灌溉网.2023-11-14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2023-11-15

..2023-11-17

..2023-11-17

语闻成都|从窗含西岭到玉垒浮云 杜甫诗词中的观山记录.封面新闻.2023-11-19

都江堰灵岩寺.四川园冶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2023-11-19

都江堰的安逸生活,与这九条河息息相关…….住在都江堰.2023-11-19

..2023-11-17

都江堰的“问”水之道.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11-19

都江堰:可持续水利工程的典范.中国科普网.2023-12-04

..2023-11-1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16

收藏!青城山-都江堰景区4月免费预约进入详细攻略!.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5

..2023-11-17

都江堰李冰纪念馆将于清明节前开放 主展厅由四个部分组成.四川省文旅厅.2023-11-30

活化中保护发展中传承 做好文物保护都江堰在行动.微信公众平台.2023-11-30

灵岩寺及千佛塔.四川省文物局.2023-11-14

又见花开都江堰!春游古堰正当时!.川观新闻.2023-11-19

..2023-11-19

都江堰放水节 千年放水喜迎春灌缔造幸福美好生活.新华网.2023-11-12

..2023-11-17

都江堰水利遗产如何保护与利用?四川公开征求意见.湖南24小时.2023-11-15

都江堰与历史名人的那些不解之缘!.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3

跟着诗人足迹游四川(下).川观新闻.2023-11-12

都江堰的春天都被揉进了这些优美浪漫的诗词里~.微信公众平台.2023-11-12

首届金熊猫奖来啦!赴光影盛宴,重温这些在都江堰取景的影视剧作品~.腾讯网.2023-11-12

成都台摄制!央视2023开年重磅纪录片《青城山—都江堰》:走进山与堰的传奇 每一帧都是东方智慧.金台资讯.2023-11-12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央视网.2023-11-30

「历史文化」李冰导洛通山及精神文化价值‖廖兴林.方志四川.2023-11-13

历史治水名人:李冰.浙江省水利厅.2023-11-13

司马迁.杭州市临安区委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2023-11-13

生平概述.郭沫若纪念馆.2023-11-13

港中旅嵩山景区被评为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 .国务院国资委.2023-11-12

四川新闻联播丨都江堰渠首迎来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今日头条.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