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俄语:АннаКаренина)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于1873年开始在创作,1875年1月开始在《俄罗斯公报》上发表,并完稿于1877年。
小说中两条人物线索并行发展。一方面介绍憧憬真爱的安娜与英俊的渥伦斯基发生了一段婚外情,最终走向卧轨自杀的结局;另一方面则讲述列文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与吉提虽有波折但最终圆满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图画。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与此同时,列文向吉提表白,吉提终于答应。列文与吉提回到了乡村生活,远离上流社会。透过安娜的悲剧,作者揭露了当时贵族上流社会思想道德的虚伪与堕落,以鲜明而典型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俄国生活。
作者以一位女性婚外恋者为主角,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人文思潮分析安娜产生婚外恋和最终走向自杀悲剧的深层原因。同时描绘了人与社会制度和等级制度不可分割的关系,揭示了落后的时代必然产生悲剧这一主题。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列夫·托尔斯泰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精准掌控,凸显了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亦成为历代后人不断研究的形象之一。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在19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帝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社会处于动荡的变化时期,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自上而下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并不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载体,平民阶层、小生产者阶层中的人们并没有过多的参与。
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处于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与传统封建观念两种思想的碰撞下。在先进的欧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下,人们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人性在逐步觉醒,旧的思想已经无法再统治当时的社会。新旧两重思想在这样激烈的变动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人的内心躁动不安。小说中的悲剧人物,焦躁不安的人物性格等都是人物处在无尊严的社会中发生的矛盾,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上流社会的偷情,打情骂俏等只要不妨碍封建道德,都是允许的,一切都是默认可以发生上流社会的。
作者背景
1870年列夫·托尔斯泰便打算写一部出身高等社会的有夫之妇失足的小说,打算塑造一个可怜但是“无罪”的悲惨形象。1872年,在离托尔斯泰的农庄五俄里的地方,一个叫安娜·兹科娃的妇女发现自己的情人抛弃了自己并且向她儿子的家庭女教师求婚,于是此妇女出走前往图拉。在返回村子时,她选择在货车车轮下自杀而死。托尔斯泰目睹了此惨剧,并从此悲剧中迸发出创作灵感。从小说的最初构思到最后定稿,主题、社会内涵、人物形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小及大、由浅入深。
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入侵俄罗斯乡村,这也导致托尔斯泰产生了新的思想危机,开始了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该怎么办”。《安娜·卡列尼娜》创作的前期,托尔斯泰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状态感到焦虑,所以他开始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这在小说主人公列文的经历上也有体现。从那时起,他的视角发生了转变,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到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出版历史
《 安娜·卡列尼娜》于1873年开始创作,1875年1月开始在《 俄罗斯公报》上发表,1877年完结。整部作品于1878年出版。《安娜·卡列尼娜》不仅在俄国大量发行,而且从1885年起,就开始被译为多种外语出现在了其他国家。
连载期间,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修改了十二次,使得女主人公从最初的粗俗、自私的出轨妇女变为了安娜这一复杂丰满、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形象。
内容情节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是由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展开的:第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纠葛,而安娜·卡列尼娜与卡列宁夫妻之间的种种穿插其中。第二条是在乡村生活的带有进步思想的贵族青年列文自我的精神探索。
故事开始于安娜·卡列尼娜嫁给卡列宁,古板的卡列宁家一开始并没有让安娜·卡列尼娜感到过多的不适,尽管家里其他人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她,但是安娜·卡列尼娜还是一直按部就班地在卡列宁家生活,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见到了渥伦斯基。他们彼此吸引,安娜在渥伦斯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他们常常私下里约会。渥伦斯基渴望安娜·卡列尼娜离开丈夫卡列宁嫁给他,但是卡列宁担心离婚会损害自己的名誉,因此不同意离婚。安娜·卡列尼娜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和卡列宁坦白私情,但卡列宁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不会离开自己这个家,并拒绝离婚。卡列宁的古板使安娜再也无法忍受,直接向上流社会公开了私情,受到了俄罗斯虚伪的上流社会的压力。
迫于压力,安娜·卡列尼娜和渥伦斯基暂时去了意大利,但他们难以交到朋友。由于安娜思念孩子,他们回到俄罗斯。安娜变得更加孤立和焦虑,而渥伦斯基则正常的进行着社交生活。尽管渥伦斯基向安娜·卡列尼娜保证,但是安娜·卡列尼娜却一直在自己臆想渥伦斯基的不忠,使她越来越有占有欲,变得偏执,害怕,最后失去了控制。怀疑与痛苦折磨着安娜·卡列尼娜,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小说中的另一个平行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列文,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在婚恋关系上,列文想娶安娜的嫂子的姐妹吉提,经过了两次求婚,吉提才接受。之后他经历了哥哥尼古拉斯的死亡,这让他思考死亡的意义,逐渐产生信教的情绪,到吉提第一次生产时,他甚至因为害怕妻子难产而破天荒地祈祷起雅威。最终,列文从农民那里得到了信仰,在宗教里寻找灵魂的安宁。
角色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故事和列文的改革历程串联起了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追求爱情的贵族女性安娜、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同情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的列文等等。这些充满矛盾色彩的人物、制度、时期,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出身于贵族阶层,她活泼开朗,嫁入卡列宁家后本以为会获得爱情,没想到得来的是冷漠。与渥伦斯基命运一般的遇见让安娜·卡列尼娜冲昏了头脑,最终安娜·卡列尼娜被她的爱人、家庭、社会所抛弃,在黑暗中走向悲剧。最后选择卧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由新生向绝望毁灭的转化,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深刻暴露了安娜·卡列尼娜性格的巨大缺陷和近代妇女的可怕困境:想追求女性的个人独立与自由,却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爱来实现,而未能解脱历史因袭的男人则只能将其推向更加惨烈的境况。作为一个处于俄国动荡的时代的女性,安娜·卡列尼娜的身上有着复杂的特性,思想活跃的她不甘于旧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又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在这样矛盾复杂的生活下,安娜·卡列尼娜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
卡列宁
卡列宁是俄国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他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丈夫。卡列宁古板的性格并不能带给安娜·卡列尼娜想要的情感需求。在妻子偷情之后,他克制冷静,为了维护表面的和谐,不与安娜·卡列尼娜离婚,他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
卡列宁认真对待他所处的冷酷僵硬的社会,他的工作既远离人民实际,也远离他自己真实的内心。他不允许自己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忽视自己的职业野心。当他注意到安娜·卡列尼娜的真实感受时,安娜已经死了。他的个人观念与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卡列宁是一个不去考虑安娜·卡列尼娜内在的人,他拒绝以自己真实面貌来面对安娜·卡列尼娜,他对安娜的质疑会迫使他看清自己的虚伪与木讷。
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是典型的圣彼得堡青年,也在最高的社交圈子中活动,但是,他对于道德的要求很低,低到让人唾弃。他的人性地位与他所做的事情是一体的。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在和平时期靠着赌博、赛马和饮酒打发时间。他见到安娜·卡列尼娜不久之后,与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安娜·卡列尼娜陷入痛苦的时候却又选择躲避。渥伦斯基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男性形象。
渥伦斯基的问题在于他与一个比他自己所能预测的更复杂、更多样化的女人交往,他遇到的安娜是一个无法用他肤浅的处世观来解释的人,他并不了解安娜·卡列尼娜的本性,他的不理解间接地摧毁了安娜。可怜的渥伦斯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比安娜更悲惨的受害者,因为他一直活着,并且真心爱着安娜,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也是对他的巨大打击。
列文
列文是小说中的另一条主线的主人公,体现的是托尔斯泰之化身,代表19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转型倡议者,在农村面临危机积极进行改革与探索。列文是小说中唯一一个在做实际工作的人物。
列文不墨守成规,却在无形中提高了他的地位,确保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在托尔斯泰眼中,一个人应该要明确生活是怎样运作的,而不是惶惶度日。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是靠女人得来的,而是他的工作,是他的生命、爱情和思想。列文就非常符合这一点,他虽然能够继承大笔遗产,但是他坚持自己劳作,坚持思考社会机制的功能和意义,并且实践自己的理论,在和农民的劳作中追寻内心的价值。列文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先行者,他的改革体现着他内心不顺从、追求自我价值的一面。
吉提
吉提被认为是理想的女性。在列文表白两次之后,吉提与列文结婚并且一起退休到乡下,过上相对幸福的日子。吉提也会从列文身上寻求满足感。除了工作、雅威、哲学之外,列文的生活里还有别的事情。但对于吉提来说,她拥有的是列文和孩子们。吉提所代表的美好善良,最好的体现就是她在哥哥尼古拉斯临终前的所作所为上,吉提亲自参与照顾尼古拉斯,与他倾心交谈,说服病人接受宗教仪式,使他在垂死之际感受到了温暖和安慰。
主题思想
社会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探索虚伪、嫉妒、信仰、忠诚、家庭、婚姻、社会、进步、肉体欲望和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在书中没有明确将人物道德化,而是让主题从“俄罗斯生活的广阔全景”中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所有19世纪的小说家中,他将人类理解为社会性生物,并且重点描绘人与社会制度和等级制度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人与制度的关系被彻底抒写,造就了书中的种种社会悲剧,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主题。
书中的沙俄社会是一个各种社会等级完全成熟的社会,其中上层沙皇官僚的自满、高高在上、在处理俄国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麻木不仁都使得社会处于深渊的边缘。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会遭到扭曲,人们的愤世嫉俗和肤浅,上流社会道德虚假,生活的虚伪和充斥着他们的政治观念——例如,奥布隆斯基自私自利的政治观点:“自由党说,婚姻是一种过时的制度,应该改革。”他撒谎伪装,与人性背道而驰,揭露了当时贵族上流社会虚伪思想道德对人的异化。
小说追求凸现人性、张扬人性,追求“人性”的解放,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同时代的社会性或多或少地限制了人的人性,落后的时代必然产生悲剧,安娜·卡列尼娜就是社会悲剧的牺牲品之一。
家庭主题
小说中主要集中的中心主题之一是家庭。正如作品开头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关注的家庭是和社会冲突密切相关的,主人公们的生活被放置在时代这个大环境里,单个主人公的追求就显得渺小了。托尔斯泰在作品中主要集中描写了两个家庭:安娜与卡列宁的家庭以及列文与吉提的家庭。这两个家庭又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
安娜与卡列宁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不幸的家庭的代表。渴望激情的安娜与呆板木讷的卡列宁,他们结婚八年,彼此之间却缺少爱情,卡列宁无法满足安娜对爱的渴望,这也导致安娜转向渥伦斯基的怀抱。但是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却毁掉了安娜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列文和吉提的关系正好是同安娜和卡列宁、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关系相对立的。列文的家庭与安娜的相比较而言,无疑是幸福的,但是列文选择的这条道路是崎岖又漫长的,但是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局。托尔斯泰对列文的家庭是支持的。描写列文家庭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列文与吉提田园式的家庭生活,还投入到列文对于自身心理状态和道德矛盾方面,将家庭的主题扩大化。理想的家庭是不与世界割裂的,而是欢迎各种人类共同的情感。
文化悲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应该是俄罗斯文化悲剧的显现。安娜·卡列尼娜处在两种社会的夹击之中,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就体现了俄罗斯文化这种本能与信仰的断裂性。安娜·卡列尼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缺乏理性调节的这种情感,安娜·卡列尼娜的这种心智缺陷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俄罗斯的社会进步是在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中进行的,而这种改革就导致社会文化进步具有不完全性。
女性主义精神
《安娜·卡列尼娜》 的打破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以男性价值为导向的潮流。早期安娜美丽纯真,符合男性观念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中期的安娜发出寻找自我、追寻爱情的呼声,逐渐展现出女性力量对传统秩序和观念的颠覆;后期,安娜在自我与外界的双重折磨下逐渐疯狂,最终卧轨自杀,但她身上体现出的包含超脱、自由的女性主义精神影响深远,颠覆了传统观念里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列夫·托尔斯泰用安娜的故事,不仅表现出了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更反映了男权社会消磨女性个体意志和价值的现实。
艺术特点
结构艺术
《安娜·卡列尼娜》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文中两个故事共同发展,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而终点又有着相像甚至是相同之处,如同拱形建筑两边柱体共同撑起整个建筑最后交汇于一点。同时两个故事互相推动发展。安娜的故事环境主要发生在贵族上流社会,展现了当时俄国城市贵族生活的奢华糜烂,以及对人性的压抑;列文的故事环境主要发生在乡村里,列文在乡村的生活从各个方面与城市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当时农民的淳朴与简单,俄国七十年代的社会现象体现的淋漓尽致。两个故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互相促进。从故事的发展来看,两个故事情节之间也是相互推动的。虽然两个主人公并没有怎么碰面,但是双方互相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彼此之间的故事情节也一直在相互影响。
描写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通过对人物肖象的细节描写,选择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对不同人物的性格的刻画,通过眼神、衣着等细节表现不同人物的内心。从不同的细节凸显不同的人物的特点,选取合适的细节刻画。比如: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遇,从安娜的眼神描写中暗示了日后两人的关系。
同时托尔斯泰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手法,揭示人物性格与心理特征。这些心理描写大都在重大事件发生以后,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既总结了之前的事件,又为后面即将发生的事件阐明了缘由。托尔斯泰的这种心理描写手法也被称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对人物大段内心独白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得非常鲜明突出。例如:“她不断地感到疑惑,不能确定火车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后退,还是根本没有开动。”这里是作者对安娜心理的细致刻画,对人物心灵的深入剖析和恰当表现,正是托尔斯泰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另一特点。
托尔斯泰进一步运用了风景描写,用细腻的风景衬托人物的内心。借助风景的描写,烘托事件的氛围。不同的人物,运用不同的风景进行烘托,通过这种衬托,进一步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作品影响
本国影响
社会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一经发表就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争论。当时列夫·托尔斯泰的堂姑母亚历山德拉·安得烈叶夫娜·托尔斯泰娅任宫廷女官,她曾写道:“《安娜·卡列尼娜》的每个篇章都轰动了整个社会,引起了没完没了的争论,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似乎议论的是他们的切身问题一样。”
莫斯科民众们对小说情节高度关注,夫人们会派出仆从跑到大学印刷厂中,通过排字工人来打听书中各个人物未来的命运。人们不光关注,还热情的给托尔斯泰寄信,托尔斯泰收到了无数女读者的来信。等到1964年,著名的苏联人民艺术家、导演亚历山大·扎尔希宣布要把《安娜·卡列尼娜》再次搬上银幕。数千封未来观众的信热烈发来。甚至有以整个单位名义致信导演,表示对他工作的热烈支持,有的还寄来了资料和照片向导演建议主角人选。
文学影响
对于作家本人来说,《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长篇小说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比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贵族生活的这一部分自然地延续到《安娜·卡列尼娜》,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始更多地加入对贵族阶级的审视、批判,进而从安娜和列文等人物的视角对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进行反思;到了《复活》创作时期,作者展开了对整个阶级和制度的否定和讽刺。
《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在心理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颇有建树。心理描写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精准掌控,凸显了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亦成为历代后人不断研究的形象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成为了俄罗斯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
外国影响
社会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后,欧洲各国争相翻译。罗马尼亚曾在两小时内售出5000册。托尔斯泰曾收到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的读者来信达数百封。1885年有了法文版和德文版,当时的一位法国评论家把这场俄罗斯文学的“入侵”比作“使大地顷刻之间披上银装的旋风⋯⋯”。至于德国,在19世纪90年代,托尔斯泰已成了尽人皆知的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提出:“我坚决地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社会小说。”1886~1887的英文版面世。《安娜·卡列尼娜》却遭到令人遗憾的对待,被英国列入“淫秽下流书籍”的黑名单中。1906~1960年,日本先后印发了50次,是日本读者喜爱的读物。1913年阿拉伯文版在开罗问世,马上就成了阿拉伯读者最喜爱的俄罗斯小说。在美国也有在4周内再版4次的记载。中文版于1914年问世。
文学影响
自小说出版以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正是在这部小说于19世纪面世之后,整个世界才开始真正意识到俄国文学和俄国文化的价值和力量,西欧和世界其他地区对俄国的整体看法也迅速由惧怕、轻蔑、责难转变为好奇、同情和赞赏。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界致力于对作家的三部长篇经典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进行大规模的重译与再版。《安娜·卡列尼娜》在中国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目前在中国有周扬、草婴、力冈和姜明等人的十多个译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对中国文学界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小说能对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国际形象和世界地位产生重大的意义,这部作品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为中国的文学作品做出了示范。
作品评价
威廉·毛姆在推荐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时放弃了颇负盛名的《安娜·卡列尼娜》,直言“托尔斯泰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十九世纪后期俄国的社会画卷,然而整个故事过于强调道德,以至于我无法从阅读中感到愉悦。”
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1875-1955)写道:“我坚决地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社会小说。”
美国大作家恩斯特·海明威曾说:“我宁愿再有一次初读《安娜·卡列尼娜》的那种感受,而不去挣那唾手可得的百万美元。”
1875年2月屠格涅夫评价道:“我在此书中所能得到的比预期的少得多,至于以后的情况我不得而知;至少目前所见乃是矫揉造作、庸俗卑劣,甚至是枯燥无聊。”不过,1877年读完整部小说后,屠格涅夫重新写道:“托尔斯泰伯爵不仅是当今俄罗斯而且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作家。它的某些篇章,譬如安娜·卡列尼娜与儿子见面的场景写得太好了!一个问题总困扰着我:怎么会写得这样好?”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读书.2023-07-07
世界名著推荐——《安娜·卡列尼娜》.开平区图书馆.2025-03-04
《安娜·卡列尼娜》——俄罗斯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崛起的里程碑.澎湃新闻.2023-07-15
这份来自毛姆的书单 藏着作家的精神世界.光明网.2023-07-07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2023-07-09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2023-07-09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2023-07-09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2023-07-09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2023-07-09
《安娜·卡列尼娜》.豆瓣.2023-07-09